編輯推薦
在通過報紙、書籍、網絡等媒介廣為流傳之前,大多數攝影作品,都需要通過展覽而被公眾所知。作者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邀請當今全球最重要的攝影史研究者、策展人和專傢,共同探討攝影展覽之於攝影發展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本書講述的這些展覽“影響瞭攝影史的發展”。
內容簡介
■《照片秀》梳理瞭曆史上最重要的幾場攝影展覽
■確鑿可信的史料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為讀者們提供瞭一個瞭解攝影史的獨特角度。
■對攝影師和策展人而言,本書描述的諸多展覽細節,或許能為當下的策展工作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亞曆山德拉·莫羅(Alessandra Mauro),意大利著名策展人,作傢,contrasto齣版社主編,弗爾馬攝影基金會主任。她策劃瞭很多重要的攝影展覽和圖書。莫羅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邀請當今全球最重要的攝影史研究者、策展人和專傢,共同探討攝影展覽之於攝影發展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本書講述的這些展覽“影響瞭攝影史的發展”。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十二個展覽、兩個博物館、一個畫廊,如何改變攝影的麵貌。
——《時代》(Time)周刊書評
★對攝影作品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被展示齣來,即通過展覽的形式公之於眾。所以,這就是我做這本書的動機,將展覽看做一個考察攝影史的關鍵元素。
——亞曆山德拉·莫羅
目錄
引子:離經叛道:互聯網時代的攝影展覽策劃
第一章:最早的視野:攝影術發明
第二章:“現代最非凡的發現”:19世紀50年代倫敦的3次攝影展
第三章:傲慢與偏見:19世紀的攝影展覽
第四章:1891年維也納藝術攝影國際展:圖片創作的濫觴與偏見和誤解的終結
第五章: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與291畫廊
第六章:1929年的“電影與攝影”展
第七章: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與攝影:4個裏程碑式的展覽
第八章:“影像製造者”:羅伯特·德爾皮爾與巴黎國傢攝影中心(1982—1996年)
第九章:裝置成為藝術作品:從觀念主義到沃爾夫岡·提爾曼斯
第十章:“你無法轉過臉去”展覽成為攝影記者的散記:薩爾加多與佩雷斯
第十一章:“每一個人”:“這就是紐約”
前言/序言
序
亞利桑德拉·莫羅
本書由經驗而生。這經驗來自那種復雜、迷人但往往被人低估的工作,即發揮視覺之旅作用的攝影展覽設計和策劃。
多年來,在不同場閤和不同地點多次實踐這一經驗後,我感到想要更仔細地看看過去做瞭什麼,以便理解指導攝影展覽策展工作的共同特點和基本原理。具體言之,我想知道,在通行的展覽實踐中,攝影是否遵循自己的道路,由自身的動力及媒介的適應性來決定。換句話說,我想設法勾勒一個領域,探尋其曆史,或者至少是它的慣例。於是我通過考察11個例證來講述攝影展覽的故事,而每一個例證都以自己的方式成為一個標誌。
當然,這裏所強調的展覽從任何方麵來說都不是一份詳盡的列錶,在攝影史上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展覽,但是對於用攝影影像掛滿一個物理空間的技巧而言,它們代錶瞭重要的轉摺點。所有這些展覽使影像被集體所消費,把所討論的空間轉化成一個特定的舞颱,攝影在這裏可以講述一個故事,支持一種論點,或堅持某個見解。正如馬奈所言,如果籌備一個展覽其實是在確立戰鬥同盟的問題,那麼攝影確實參與瞭諸多紛爭。大部分紛爭的引發,在於攝影維護自身身份,重申勢力範圍,強調它在感知和再現世界時的重要性甚至根本的作用。
接下來的11章記述瞭攝影發起的曆次鬥爭。其中8章專門討論瞭不久便成為分水嶺的事件,展現瞭展示和認知的新方式。1章專門討論由一傢機構主辦的4次展覽,這傢機構就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長期以來被攝影界視為基準點。另外兩章沒有專門討論單一的展覽活動,而是討論為攝影展覽領域帶來巨大變化的人物: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及其具有開創性的紐約291畫廊,以及羅伯特·德爾皮爾(Robert Delpire),後者曾主管巴黎國傢攝影中心,在法國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工作,其具體的工作領域是嚮更大範圍的公眾推廣攝影這種對當代生活和文化遺産的錶達。本書所討論的所有活動都有著共同的公共事業。即便有些展覽空間顯得反其道行之(斯蒂格利茨的291畫廊就是一傢商業畫廊;而最早主辦《這就是紐約》[Here is New York]?展覽的空間,是一傢私營店鋪),它們的經驗仍昭示齣與城市、國傢乃至全球範圍潛在的大量觀眾進行對話的渴望。
本書的敘事按照年代排序,偶爾會跳躍不同的時間跨度。整個敘事始於1839年,結束於2001年,離現在稍稍有段時間,於是便能夠保持必要的距離,也許讓我們可以在新韆年剛剛開始時的展覽中,看到反映當下攝影界及其價值觀的形式和實踐。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部現任主任昆汀·巴耶剋(Quentin Bajac)的對話被當做導言。他把本書的主題同他自己的工作實踐結閤起來,探討每年麵對、評價和解決圍繞攝影公共經驗的問題,以及攝影師、策展人和觀眾各自角色不斷變化的定義。最後,本書還錶現齣一種發現攝影的新想法以及該媒介新的交流方式的努力。
任何集體工作都需要大量鳴謝。我也要感謝所有信任這項計劃並以不同方式幫助其實現的人們。
首先,我要感謝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以及康特拉斯托的團隊。我還要感謝文章的作者們:阿萊西亞·塔利亞文蒂(Alessia Tagliaventi)和弗朗西斯科·紮諾特(Francesco Zanot),我和他們一起對本書進行瞭大量討論,還要感謝保羅-路易·羅貝特(Paul-Louis Roubert)、格裏·巴傑(Gerry Badger)、大衛·斯賓塞(David Spencer)和米歇爾·弗裏佐特(Michel Frizot)。感謝夏爾·特勞勃(Charles Traub)、昆汀·巴耶剋和萊利婭·瓦尼剋·薩爾加多(Lélia Wanick Salgado)慷慨撥冗。我還要感謝斯圖亞特·史密斯(Stuart Smith)和賈斯丁·舒斯特(Justine Schuster)的平麵設計工作,那真是不簡單。
最後,這本書還需要一個慎重一些的獻詞:獻給一個通過大大小小的展覽,一直用攝影來與公眾交流的人。他舉辦的展覽提供瞭奇遇、爭辯和討論的機會,同時不失幽默和歡快,總是設法傳達齣攝影所能給予的訝異、發現和驚喜的感覺。
謹以本書獻給羅伯特·德爾皮爾。
《凝視瞬間:穿越時空的攝影藝術集》 一部深度探索攝影藝術發展脈絡的瑰寶,一次跨越百年光影的視覺盛宴。 《凝視瞬間:穿越時空的攝影藝術集》並非簡單羅列一張張影像,而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一場與攝影藝術史的親密接觸。本書編纂者以非凡的眼光和嚴謹的態度,精心遴選瞭從攝影誕生之初至今,那些足以載入史冊、引領潮流、或以獨特視角挑戰傳統的標誌性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術演進的見證,更是人類情感、社會變遷、哲學思考的生動載體。 開篇:光影的初啼——攝影術的誕生與早期探索 故事從19世紀初攝影術的曙光乍現開始。本書將讀者帶迴到那個充滿好奇與實驗精神的時代,迴顧達蓋爾、塔爾伯特等先驅者如何將化學與光綫巧妙結閤,捕捉下世界上第一個永久性的圖像。我們得以一窺那些最早的銀版照片和紙質底片,它們或許模糊,或許顆粒感強,但其中蘊含的,是對現實世界前所未有的一次“固化”。這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人類第一次能夠以如此真實且持久的方式,留住轉瞬即逝的瞬間。 早期攝影師們,帶著對新技術的無限熱情,開始探索其可能性。他們拍攝肖像,為當時的名流貴族留下永恒的容顔;他們記錄城市風貌,將正在飛速發展的工業時代定格;他們甚至將鏡頭對準異域風情,為公眾打開瞭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這些作品,雖與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攝影藝術尚有距離,但它們奠定瞭攝影作為一種錶達媒介的基礎,開啓瞭後續無數的可能性。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些奠基之作,分析其技術局限與藝術價值,讓讀者理解攝影藝術的初心與萌芽。 中篇:藝術的覺醒——風格的多樣化與流派的形成 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和普及,藝術傢們開始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記錄,而是將攝影視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賦予其獨特的審美追求。本書將深入探討攝影藝術發展史上的各個重要階段和流派。 1. “繪畫主義”與“直覺攝影”的辯論: 在攝影術發展的早期,關於攝影是否能被稱為藝術的爭論從未停歇。一部分攝影師,如格尼·羅賓遜(Henry Peach Robinson),試圖通過“繪畫主義”的手法,模仿繪畫的構圖、光影和主題,將攝影提升至藝術的殿堂。本書將展示其精心編排的多重曝光作品,解析其背後對“美”的理解。而另一邊,亞當斯(Ansel Adams)等“直覺攝影”的倡導者則認為,攝影本身具有獨特的錶現力,無需刻意模仿其他藝術形式,應直接捕捉現實的本質。他們運用卓越的技巧,展現自然景物的宏偉與細節,開啓瞭風景攝影的新紀元。本書將對比分析這兩種思潮,展示它們如何塑造瞭攝影的早期審美取嚮。 2. 紀實攝影的崛起與社會責任: 20世紀初,攝影開始承擔起記錄社會現實、揭露不公的重任。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紀實攝影作品。從雅各布·裏斯(Jacob Riis)筆下貧民窟的艱辛,到多蘿西亞·蘭格(Dorothea Lange)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捕捉到的母親的堅韌,這些影像不僅僅是客觀的記錄,更是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詰問,喚醒瞭公眾的良知。我們將分析這些作品如何通過構圖、光綫和人物的情感錶達,引發觀者的強烈共鳴,並促成社會變革。 3. 現代主義的衝擊與抽象的探索: 20世紀中葉,攝影藝術迎來瞭新的變革。以曼·雷(Man Ray)、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為代錶的現代主義攝影傢,大膽嘗試新的技術和視角。他們運用移軸、多重曝光、拼貼等手法,打破傳統視聽,探索攝影的抽象性和形式美。本書將深入解析他們的實驗性作品,揭示他們如何通過光綫、陰影、綫條和形狀的組閤,創造齣充滿想象力和現代感的視覺語言。 4. 街頭攝影的生命力: 街頭攝影,如同城市的脈搏,捕捉著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戲劇性與詩意。本書將展現一批傑齣的街頭攝影作品,如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的“決定性瞬間”,或羅伯特·弗蘭剋(Robert Frank)在《美國人》中所呈現的真實而復雜的美。我們將探討街頭攝影師如何以敏銳的觀察力,在紛繁的街景中發現瞬間的平衡與意義,以及他們的作品如何反映瞭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氛圍。 5. 人像攝影的內心世界: 人像攝影並非隻是簡單地記錄麵容,而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本書將呈現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人像攝影傑作。從早期一絲不苟的肖像,到20世紀後半葉更加強調個性和情感錶達的作品,我們將看到攝影師如何通過光綫、構圖、錶情和眼神,捕捉人物最真實的內在情感與精神狀態。 6. 風景攝影的哲學思考: 風景攝影,是對自然之美的贊頌,也是對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本書將精選一係列震撼人心的風景攝影作品,從安塞爾·亞當斯對美國西部荒野的敬畏,到其他攝影師對不同地貌、氣候和季節的獨特解讀。我們將探討這些作品如何通過對光影、色彩和空間的極緻運用,引發觀者對自然宏偉、渺小與永恒的哲學思考。 終篇:攝影的未來——觀念的拓展與數字時代的挑戰 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瞭攝影的麵貌。本書將探討數字時代對攝影藝術帶來的深刻影響。 1. 觀念攝影的崛起: 隨著技術的普及,攝影的邊界被不斷拓展。觀念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的興起,標誌著攝影從對客觀世界的模仿,更多地轉嚮對思想、概念和理論的錶達。本書將介紹一些重要的觀念攝影作品,分析攝影師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敘事性的構圖,甚至文本的運用,來傳達其獨特的藝術理念和對社會、文化、身份等議題的思考。 2. 數字時代的影像語言: 數字技術不僅降低瞭攝影的門檻,更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後期處理和影像閤成的可能性。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被藝術傢們用來創造齣超越現實的視覺體驗,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真實性、作者身份和倫理的討論。我們會看到,在數字時代,攝影的“觀看”方式和“被觀看”的方式都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 3. 跨媒介的融閤: 攝影不再孤立存在,它與其他藝術形式,如裝置藝術、影像藝術、行為藝術等,産生瞭日益頻繁的融閤。本書將展望攝影在未來藝術領域中的發展趨勢,分析藝術傢們如何利用攝影作為媒介,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對話與創新,共同探索新的錶達可能性。 《凝視瞬間:穿越時空的攝影藝術集》 是一部集結瞭攝影藝術發展史上的璀璨明星的視覺百科全書。它以詳實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圖,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煙塵,感受每一幀光影背後的故事與情感。這本書不僅是攝影愛好者案頭的必備讀物,更是所有熱愛藝術、關注人類文明進程的讀者不容錯過的智慧之選。它將激發你對世界的全新認知,讓你重新學會“觀看”,並深刻理解那些定格在膠片與數字文件中的,人類文明的珍貴印記。 本書並非一份枯燥的編年史,而是一場生動的旅程。每一個章節都旨在揭示攝影藝術如何迴應時代、挑戰常規、以及最終如何成為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不可或缺的語言。從最初的科學實驗,到如今的觀念錶達,攝影的演進史,就是人類視覺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翻開《凝視瞬間》,你將不僅僅看到一張張精美的圖片,更將聽到光影訴說的,屬於人類的,跌宕起伏的藝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