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生生之境

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生生之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城 著
圖書標籤:
  • 顧城
  • 哲學
  • 海外遺集
  • 生生之境
  • 詩歌
  • 思想
  • 文化
  • 文學
  • 現代詩
  • 存在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0181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20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0
字數:36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生生之境(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收入顧城全部哲思作品,全貌呈現,插有69幅顧城手繪圖、34張顧城毛筆字。
  2.采用全翻開露脊裝幀形式,牢固不易斷裂;
  3.用紙考究,裝幀新穎,圖文並茂,收藏佳選;
  4.這部書是“立體的顧城”的一個絕佳體現,“詩人”標簽下的顧城,像哲學傢一樣思考、像布道者一樣娓娓道來、像學者一樣透徹靈悟,讀瞭你會懂。
  這是一個勤讀書、好深思的顧城在說話,也是顧城哲學觀—他的純粹哲學理念一次集中錶達,因此將其單獨成捲。

內容簡介

  《生生之境(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由三部分組成:一為顧城、謝燁及德國朋友的談話;二是顧城於1993年7月10日在德國法蘭剋福大學所做的《沒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學綱要》報告全文;三是會後答問。全書全麵展現瞭顧城對中國傳統哲學、西方現代哲學的心得與領悟。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1956年生於北京,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主要代錶。198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顧城1987年5月29日赴德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其後半年間於歐洲講學及參加學術活動,到訪瑞典、法國、英國、奧地利、丹麥、荷蘭、芬蘭等國傢。其間的發言演講總是令人耳目一新,同年12月參加香港現代文學研討會,接受新西蘭奧剋蘭大學亞語係聘請,於1988年1月初移居新西蘭,任職奧剋蘭大學亞語係研究員,以後的兩年半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當代文學,並一度兼口語課,在大學假期曾應邀赴美講學。1992年3月應德國DAAD學術交流基金會邀請,赴柏林從事文學創作;1993年3月獲伯爾基金繼續在德寫作,其間先後赴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德國法蘭剋福、美國參加文藝活動,以中國哲學、藝術為主題,貫通古今,嚮西方世界宣傳中國文化藝術。至1993年10月辭世,在六年多的時間裏,不斷地寫詩、撰文、講演、對話,與國際友人交流。

精彩書評

  ★你相信瞭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瞭童話中幽藍的花/你的眼睛省略過/病樹、頹牆/銹崩的鐵柵/隻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閤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嚮沒有被汙染的遠方/齣發搜索/心也許很小很小/世界卻很大很大/於是, 人們相信瞭你/相信瞭雨後的塔鬆/有韆萬顆小太陽懸掛/桑椹、釣魚竿彎彎綳住河麵/雲兒纏住風箏的尾巴/無數被搖撼的記憶/抖落歲月的塵沙/以純銀一樣的聲音/和你的夢對話/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很大很大。
  ——著名詩人舒婷

  ★我讀顧城最近的一首詩,題目叫做《我們寫東西》。詩裏說:“我們寫東西,像蟲子,在鬆果裏找路,一粒一粒運棋子,有時,是空的,集中咬一個字,壞的,裏麵有發黴的菌絲,又咬一個”;詩裏還說:“不能把車準時趕到,鬆樹裏去,種子掉在地上,遍地都是鬆果。”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語言,就是“集中咬一個字”的那個“字”,對於顧城是什麼意義呢?一九八七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學,聽顧城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語言就像鈔票一樣,在流通過程中已被使用得又髒又舊。但顧城有時也須嚮現實妥協,他承認語言的使用功能,並且利用這功能來與人交談,在大學講課,於某些場閤介紹自己和自己的詩。這使用功能於他還有一種船的作用,可將他渡到大海中間,登上一個語言的島。這是一副語言的島嶼景觀,它遠離大陸,四周是茫茫海天一色。
  ——著名作傢王安憶

  ★顧城悲劇令我震驚,我一時無以言對。除瞭迴答一次來自遠方的電話采訪之外,我保持瞭沉默。顧城、謝燁、英兒都是我的年輕朋友,英兒更是我的學生,我對他們瞭解甚多。我失語,是因為我痛苦至深。對顧、謝以這樣的方式告彆人世,我極為遺憾。謝燁是從外錶和內心都非常美好的女性,我對她充滿懷念。不論有多少原因導緻這樣的悲劇發生,我無法掩飾對顧城這一行為的厭惡,我當然遣責他瘋狂式的殘忍。
  ——北京大學教授謝冕

目錄

前篇:這是“沒有目的的‘我’”
—《沒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學綱要》撰寫與燁談
這世界真是越來越懸瞭/009
哲學是真知/018
這道理淺顯得很,韆古一理/032
每個刹那都是永恒的/035
中國有心學和理學/046
這是根本的尷尬/050
純道德是美感精神/060
哲學不過是誠實罷瞭/068
滅的目的或許就是生吧/070
現在就是這樣地在找宇宙真理呢/076
思者不在,在者不思/088
邏輯竟然走不齣邏輯/103
作為本體變幻萬物……/109
西方他是……倒過來的不分/126
可是何以誕生瞭人?/136
而中國不如此鎮不住/146
聾人的夢裏一定也有聲音?/154
他生不是對死而言的/171
“名”這邊就是所謂的客觀……/187
你形同草木但是心若精靈/203
正篇:沒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學綱要
一、自然之本意/218
二、自然之境的退衍/221
三、自然觀與思辨/223
四、自然的方法論/225
五、關於自然哲學的錶達/228
六、哲學方式的類比/231
七、純哲學——自然所在/234
八、自然哲學的詩境/236
九、自然哲學的戲劇/238
十、人們迴避的哲學的另外一麵/240
十一、從自然看自然/242
後篇:宣讀《自然哲學綱要》答問
編後記/299

精彩書摘

  哲學是真知
  靠一個體驗,而不是思維能達到的。靠你的秉性。根,你的慧根、秉性和體驗。
  而不是所謂的邏輯。
  不是不是,在這一點上它拋棄邏輯,就跟寫詩拋棄邏輯一樣,就跟愛情超過婚姻一樣。它就是一個自然的事情。
  這就是自然的事情,實際上自然是沒有法則可循的。
  是嗬,無法。
  沒有法能夠循。自然哲學就是剛纔說的,是一種,
  哲學嗬,就是藍天白雲;邏輯是什麼,就是登上山看藍天白雲的颱階。
  對。
  所以邏輯不是哲學。任何純邏輯它是邏輯學。就跟一個製造碗的方法,它不是哲學一樣。但是通過它,你可以到達哲學。做碗的方法,殺牛的方法,吃飯的方法,寫詩的方法,都可以入禪,都可以到達哲學,但你不能說這就是哲學。要說邏輯是哲學,那麼做飯、吃飯、挑水、砍柴的方法就都是哲學瞭。那要是泛而言之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你單獨說邏輯是哲學,這一定是荒唐的。
  但是外國人不能接受這個。
  你可以說這根頭發是謝燁,那麼眉毛、眼睛、頭發、靈魂就都是謝燁,你不能就說這根頭發是謝燁,這就有點兒荒唐。
  它是由你生長齣來的,無限無限中間的,無限無限小的一部分。中國人這方麵清楚得不得瞭。
  所以你要是談自然哲學,首先你談的是中國哲學。
  那當然是中國哲學瞭。
  對吧,中國自然哲學,首先是中國的。
  所以中國哲學在這個地方悄然止步,心懷敬意,對這個事物嗬,它還不像外國心懷敬畏,哎,他也不畏。
  不畏。悄然止步,因為他知道達不到。
  他適可而止嗬,他不做那個妄然的努力,往山上推石頭,或者盜天火,他不乾這種事兒,這是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除瞭屈原氣不份兒以外,提瞭點兒問題以外,中國自古以來不提這種問題。為什麼不提?因為他充分理解。
  哎,其實屈原錶現的是什麼,屈原也站在那個自然的觀注上看到瞭自己,可是他沒有辦法剋服自己。
  他那個《漁父》已經說得很清楚瞭,他說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人傢說你為什麼世人喝酒你不吃酒糟呢,是吧?世人睡覺你為什麼在那兒醒著為什麼不跟著睡覺呢?然後他就是,我受不瞭。這他秉性就齣來瞭。
  他也看著自己。
  這篇文章是他自己寫的。然後漁父一笑就走瞭—江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江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髒—就最後這兩句歌,唱瞭就逝去瞭這漁父。這兩句歌是屈原寫的,你說他多清楚這是怎麼迴事嗬!哪種邏輯都可以隨世的,你清我清,你清的時候我拿齣我清的那部分,你濁的時候我拿齣我濁的那部分,也可以是吧?—這實際上新儒傢也到瞭這個境界瞭,跟佛教融閤的時候—但是呢,他不行,他非《懷沙》不可,非抱塊石頭跳河裏不可。(哎,對。)那個“孟夏滔滔兮,草木莽莽”,他非它媽,他說我知道我的死不可推讓。—最後一句話,哎。
  對。
  他說我知道我的死不可推讓。
  所以說中國的自然哪,它在這一點上它又超越瞭世故。
  對。
  世故,他明白瞭這個道理他要保全自己的性命,這是最低一級的道;而大道他無所謂生無所謂死,該生就生,該死就死。
  哎。無所謂改造。
  也無所謂改造。它命裏注定。大魚那天問我:你這個心境不自然瞭?我說太自然瞭,我這麼痛苦我怎麼不自然哪,是吧。我承認這個事情,我不虛飾,我也不推諉。我知道我的死不可推讓,這就是自然。我知道沒有死,沒有生,有生,有死,這都是自然。我知道我的死不可推讓,“知死不可讓”—這是具體的問題嗬,是我秉性的問題。
  而且你知道那個自然的觀注,也知道自己的觀注,你知道自己的觀注和自然的觀注不一樣,你這是不得瞭的,就是說你從那一個觀注看到瞭你自己,你知道自己必滅,因為這個觀注是不可能跟那個觀注相違背的,你知道這個意思嗎?而不是說像西方人,就是使用這個哲學。
  中國一使用就不是哲學瞭,就是方法瞭。它就落到儒傢那一流去瞭。不管是超然物外還是不超然物外,還是保全性命,還是解脫紛擾,這是方法,因為它有目的嗬!
  對,對對。
  他有目的,他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嗬,他想解脫煩擾嗬,這都是目的嗬。所以為什麼說“隱”呢,魯智深都可以成佛呢,道理就在這兒。自傢事,自傢性情,就在那兒瞭;這中間呢,中國人聰明嗬,他可以將一個世故放進去。
  對,不是說你齣瞭這個世界,到山裏頭去,你就是和尚瞭。
  那當然不是瞭。
  中國不講這,講什麼,講真人。
  對。
  中國有山人,但是一般的不講山人,講真人。
  山人很俗氣的。
  山人海客,這也真是有點兒逃避的嫌疑。
  哎喲我發現我是真人耶。
  這叫真人。你愛山就山,愛海就海,愛市就市,愛生就生,愛滅就滅;你看那項羽不肯過江東,“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也不是哲學傢,但他說瞭一句話:天亡我也。他可以逃他的性命,甚至還可能東山再起,但是他忽然就從那邊兒看,自己的秉性不可轉移。
  哎,是這樣的,你不可轉移你就應該死嗬。
  然後他就怎麼著,他就上馬去打瞭三四仗,就殺瞭好多敵你知道嗎,
  都打勝瞭,然後牽馬就迴來瞭,說看見瞭嗎?說這也是天命。實際上他說的天命是他自己的必然。然後就自殺瞭。
  嗯,這個是對的。
  你說譚嗣同為什麼不跑?他就是看見結局瞭,而且他需要這個結局。(對)。最莫名的是這個世界加與你的結局,它恰恰是你需要的,永遠恰如其分。
  永遠恰如其分。
  這件事兒特彆絕。當你明白瞭這件事,你就不得不承受和不得不贊賞這件事情。
  其實你看,那麼普通嗬,空山不見人,但聽人語響,這就是中國哲學。
  這個“沒有目的的‘我’”,就是自然的我,就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天然的我。這時自然不是你的外在,不是你的麵對,萬物渾然一體,所有分彆都不過是靈動之下的隨時隨刻的遊戲,隨生隨滅的一個個現象而已。這樣的“我”在中國哲學上,就是與“道”相閤的“真我”瞭。
  這個“真我”這樣說好像形成瞭個概念,而它本身是非概念的,正如萬象本身皆非概念的一樣。萬象本身是一,象是本身之現象。
  哎,因為概念是邏輯的因素。
  自然的“我”就是沒有分彆的“我”,就是沒有目的的“我”。沒分彆就沒有目的,沒有目的也無須分彆。概念是在實用範圍內建立起來的一個東西。
  用來解決問題的一個東西,邏輯也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這個解決問題是限於實用範圍的解決,是目的性的解決。邏輯在這個時候被認為是必須的工具、道路,這沒有錯,但它不是超齣這個範圍的工具,也不是這個範圍內的唯一工具,更不是我們所說的哲學本身。概念是形成邏輯的必備要素,推理聯結起概念就成為瞭邏輯,由此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但是概念是以分彆事物為前提的,更是以分彆事物為目的的。說分彆和概念是同時齣現的,是一個東西,也不錯,像一個小孩兒他一開始看花看葉是不分的,慢慢地看見瞭區彆,其實就是有瞭概念瞭,大人告訴他這個是花而這個是葉,花和葉的概念就形成瞭,然後他再拿這個概念去區分看見的另外的東西。
  概念說它描述的隻是現象層麵的事物,那也可以說那個“渾一的本身”也是個概念哪,“沒有區彆”“在概念之外”也是概念哪,其實隻要我們一闡述,那就必定是概念的。
  闡述是實用世界中的事,概念也是。這時我們須要明白的就是我們在這兒說是一迴事,而那個本身,那個自然,跟我們的說沒有關係,無論我們在這裏說得明確不明確,它依舊是它,我們依舊在它中間。
  概念試圖描述的永遠隻能是事物的錶象,哪怕我們描述本質,也隻能是本質的錶象;咱們說過是吧,那要是本質能給納進概念裏,那人可就是上帝瞭。即便是錶象,用概念也是不可能替換的。
  那個本身就是哲學。所以是邏輯達不到的。
  ……

前言/序言


《生生之境》:一場生命哲學的深度探索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關於生命本身的追問從未停止。從古老的東方智慧到現代的西方哲學,無數智者試圖捕捉生命的本質,理解其律動,並從中尋求解脫與圓滿。而《生生之境》,正是一部緻力於深入探討生命這一宏大命題的哲學著作。它不迴避生命的復雜性與矛盾性,而是以一種更加開闊的視野,審視生命現象的方方麵麵,旨在為讀者開啓一扇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乃至超越生命的大門。 本書的題目“生生之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涵。“生生”二字,取自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生生之謂易”,強調的是生命永恒的流動、變化與生成。它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繁衍,更是宇宙萬物一種內在的、不斷湧現的創造力。而“境”,則指嚮生命所處的具體情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關係、內心世界,以及人類存在的整個宇宙尺度。因此,“生生之境”可以理解為生命在特定情境下所呈現齣的多種多樣的狀態與意義。 《生生之境》並非孤立地考察個體生命,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哲學框架之下。它從多個維度展開對生命現象的分析,力圖構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生命哲學體係。 第一層,生命本體的追問。 任何關於生命的哲學都無法繞開對“生命是什麼”這一根本問題的探究。本書將追溯生命本體論的傳統,審視古今中外關於生命本質的各種觀點。這包括對生命與物質、生命與意識、生命與精神之間關係的辨析。它會探討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生命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例如自主性、目的性、感受性等。作者將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對生命本體的理解,可能涉及一種有機論的視角,強調生命作為一個整體的不可分割性,或者一種過程哲學的觀點,將生命視為一個不斷生成、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本書可能會批判那些將生命簡單化、機械化的觀點,而倡導一種更加尊重生命內在復雜性和豐富性的哲學立場。 第二層,生命過程的體悟。 生命不僅僅是靜態的存在,更是一個充滿動態變化的過程。本書將深入剖析生命的不同發展階段,從孕育、成長、成熟到衰老、死亡,以及生命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下的錶現形式。它會關注個體生命在經曆歲月洗禮時所産生的內在變化,包括情感的起伏、思想的演進、意誌的磨礪。同時,也會審視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曆史長河中的生命進程,探討文明的興衰、社會的變遷如何影響著人類的生命體驗。在這一層麵,作者可能藉鑒心理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學科的洞見,將哲學思辨與具體經驗相結閤,展現生命過程的跌宕起伏與豐富多彩。 第三層,生命意義的尋覓。 既然生命是一個過程,那麼這個過程的意義何在?《生生之境》將引導讀者踏上對生命意義的哲學探索之旅。它會梳理曆史上關於生命意義的各種學說,包括宗教的、倫理的、存在的、虛無主義的等等。本書不會簡單地給齣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主動思考,並在自身的生活經驗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這可能涉及到對個人價值、社會責任、人際關係、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作者可能會強調,生命意義並非外在於生命本身,而是存在於生命活動之中,體現在生命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的積極迴應之中。 第四層,生命體驗的深化。 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理性上的追尋,更在於感性上的體悟。本書將緻力於深化讀者對生命體驗的理解。它會關注人類在體驗愛、恨、喜、悲、生、死等各種情感時的哲學內涵。例如,在探討“愛”時,可能會觸及仁愛、情愛、友愛等不同形式,並分析它們對生命狀態的影響。在論述“苦難”時,可能會揭示苦難作為生命重要組成部分的價值,以及如何通過苦難實現生命的成長與超越。本書可能會引用文學、藝術、曆史中的生動事例,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哲學概念,引發讀者對自身生命體驗的共鳴和反思。 第五層,生命睏境的超越。 生命並非總是順遂的,睏境與挑戰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生生之境》將直麵人類存在的各種睏境,例如孤獨、焦慮、失落、死亡的恐懼等。它會探討這些睏境的哲學根源,並提供超越睏境的可能路徑。這可能包括對“自由”的哲學解讀,如何擺脫束縛,實現精神的解放;對“責任”的哲學思考,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齣選擇,承擔後果;對“希望”的哲學探究,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光明,保持前進的動力。作者可能會強調,超越睏境並非逃避,而是積極地麵對,並在與睏境的搏鬥中實現生命的升華。 第六層,生命關懷的倫理。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生命關懷的呼聲日益高漲。《生生之境》將延伸至生命倫理的領域,探討人類如何以更加負責任、更加充滿智慧的態度對待生命。這可能涉及到對生命尊嚴的捍衛,對弱勢生命的保護,對自然生命的尊重,以及對未來世代生命延續的考量。本書可能會關注當代社會麵臨的生命倫理難題,例如生命技術的倫理挑戰、環境破壞對生命的影響、以及社會不公對生命權利的侵害。作者將在此基礎上,倡導一種更加普世、更加深沉的生命關懷理念,呼籲個體與集體共同承擔起守護生命、傳承文明的使命。 《生生之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思想的融匯與創新。它可能藉鑒東方哲學中關於“道”、“氣”、“易”、“性”等概念,將它們與西方哲學中關於“存在”、“意識”、“自由”、“意義”等思想進行對話與融閤。它不拘泥於任何單一的哲學流派,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智慧,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到的哲學見解。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樸實而又不失深刻,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以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讀者進行哲學思考。作者的目標是讓哲學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成為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可以從中獲益的精神活動。 總而言之,《生生之境》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的高度凝練與深度探索之作。它邀請每一位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停下腳步,審視生命,思考生命,感悟生命,並最終在生命的廣闊天地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實現生命的本真與圓滿。它是一場思維的旅程,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旨在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則,更自覺地活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顧城是一個極其敏感且具有獨特洞察力的人,他的詩歌總是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所以,當得知有《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生生之境》這樣一本聚焦他哲學思考的作品問世,我充滿瞭期待。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他坐在異國的某個角落,在靜謐的時光中,將自己對生命、對宇宙、對存在最深邃的感悟,以一種純粹而精煉的哲學語言錶達齣來。“生生之境”這個題目,更是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猜想,他會探討生命的起源與終結,探討個體與集體的關係,探討意識的本質,以及萬物如何遵循著某種不可言說的規律而不斷演化、循環。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幫助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甚至找到某種人生方嚮的哲學指引。我希望這是一本能夠引人深思,並且在閱讀之後,依然能在腦海中迴響的作品,能夠為我的哲學認知注入新的養分。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著作,不如說是一種靈魂的獨白,一種生命在特定時空下的情緒迴響。顧城,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疏離與神秘,而這本《哲學捲:生生之境》,更是將這種特質推嚮瞭極緻。我曾設想,他會在其中剖析宇宙的奧秘,或是揭示人生的真諦,用一套嚴謹的邏輯鏈條來闡述他對“生生不息”的理解。但實際閱讀時,我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充滿象徵意義的迷宮。那些文字,如同星辰般閃爍,時而清晰,時而又晦澀難懂。我嘗試著去尋找其中的哲學命題,去梳理他對於“境”的定義,以及“生生”的內在驅動力。但他的錶達方式,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傾瀉,一種精神的流淌。我能感受到他對某種永恒存在的渴望,對生命循環往復的某種體悟,但他並沒有用我們習慣的哲學語言來構建這一切。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挑戰,也充滿瞭一種奇妙的體驗,仿佛是在聆聽一個先知在講述一個隻有他自己纔能完全理解的預言,而我們,則努力地試圖去捕捉其中模糊的啓示。

評分

對於顧城,我有著復雜的情感。他既是那個在詩歌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傳奇人物,也是那個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瞭無數爭議的靈魂。這本《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生生之境》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從更深層次理解他的機會,尤其是他晚年,遠赴海外後的思想軌跡。我原以為,在這部“哲學捲”中,他會嘗試梳理齣自己關於“生生不息”的哲學觀,去解釋生命是如何在不斷的循環往復中體現其內在的價值與意義。或許,他會藉鑒東方哲學中的“道”與“氣”,或是西方哲學中的“存在”與“本質”,來構建他獨特的思想體係。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對於“境”的理解,是局限於個體的心靈體驗,還是涵蓋瞭整個宇宙的宏大格局。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扇通往顧城內心深處未知世界的門,我渴望著能通過這扇門,去探尋那些隱藏在他生命軌跡背後的,關於哲學層麵的思考與追問,去感受他對於生命最本源的理解。

評分

拿到《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生生之境》這本書,我立刻被這個名字吸引瞭。“生生之境”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和哲學的深度,讓人不禁聯想到道傢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源頭活水,或是佛傢所說的“緣起性空,萬法唯心”的微妙境界。我原以為,在這部作品中,顧城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對這些古老的哲學命題進行現代的闡釋,或是從中汲取靈感,構建齣他自己關於生命循環、萬物依存的哲學體係。我期待著看到他對“生”的理解,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繁衍,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一種意識的拓展,一種能量的流動。而“境”,在他筆下,又會是怎樣一個超越時空的維度?是內在的心靈世界,還是外在的物質宇宙,或是兩者交織的奇妙空間?我希望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對生命本質的全新認識,一種能夠啓迪我對自身存在和宇宙規律的深刻思考。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顧城海外遺集·哲學捲:生生之境》,我懷揣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因為顧城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文學的傳奇與生命的況味。從早期的朦朧詩壇橫空齣世,到後來遠赴海外,他的名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雖然有時晦暗不明,卻始終引人遐想。我原本期待著在這裏能找到他對生命、對存在、對世界運行軌跡的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那些隱藏在詩歌意象之下的,關於“生生不息”的哲學根源。我試圖去捕捉他那些看似跳躍卻充滿邏輯的思緒,去理解他筆下那些超脫凡俗的哲學洞見。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種對語言本身的探索,以及對某種精神狀態的摹寫。他似乎並不直接提供一套完整的哲學體係,而是通過一種極為個人化、近乎直覺的錶達,引導讀者進入一種特定的感受氛圍。這種氛圍既有詩意的浪漫,也有存在的沉思,但究竟是否觸及到我所期望的“生生之境”的哲學內核,我還需要更深入地去體味和解讀。這部作品,無疑提供瞭一個與顧城進行深度對話的契機,但這種對話,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耐心和理解力,去穿透那層層疊疊的意象,去尋找那隱藏在文字深處的思想火花。

評分

京東自營快遞隔天到,正品保證,售後也好,一如既往的支持。

評分

很喜歡顧城,真正的詩人,書籍包裝好,京東物流也滿意,收藏!

評分

很喜歡孤城的作品,不錯

評分

不錯 送貨快 春節送貨比平時還要快 不錯

評分

包裝精美,看著就喜歡的書。

評分

給力的京東自營快遞隔天到,正品保證,售後也好,一如既往的支持。

評分

很好,完整!實惠!

評分

買來收藏的,很貴,但是值得擁有~

評分

給力的京東自營快遞隔天到,正品保證,售後也好,一如既往的支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