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之戀——平凡的故事
俄羅斯作傢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處女作
一個單純的農村青年融入大都市成為庸人的故事
世界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版本
看現實如何一步步徵服最初的夢想和愛戀
世界文學經典名著
國內譯本
本叢書由翻譯名傢柳鳴九主編,多位著名翻譯傢、學者編選,極具收藏價值
《彼得堡之戀》(原名《平凡的故事》),是1844年岡察洛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1847年發錶於《現代人》雜誌。小說中描寫一個在外省貴族莊園長大的、不諳世事的、滿腦子充滿幻想的青年亞曆山大,在農村養尊處優的度過瞭20年,開始不滿足於這種生活,覺得“傢庭這個天地太狹小瞭”。他瘋狂地嚮往城市生活,然後帶著滿腦子的田園式浪漫主義幻想來到彼得堡,與新興資産階級實業傢彼得叔叔相處,彼得堡新興資産階級文化與傳統的貴族莊園文化和宗法製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二人的世界觀發生瞭激烈碰撞。亞曆山大在彼得堡風花雪月地混瞭7年,一事無成。母親去世後,他第二次來到彼得堡,決心為自己開闢一條新路,他終於認同瞭叔叔的一套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經過麯摺的道路最終取得瞭成功,也成瞭有産者。小說結尾時,他已經是一個氣派十足的挺著大肚子、脖子上掛著勛章的六品文官瞭,並且找到瞭一個擁有30萬盧布陪嫁和500個農奴的未婚妻。
岡察洛夫(1812—1891), 19世紀俄羅斯著名作傢,在辛比爾斯剋(今烏裏揚諾夫斯剋)齣生,父親是富裕的商人。1834年莫斯科大學語文係畢業後到政府工作達30年。184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堡之戀》(原名《平凡的故事》)齣版,描寫一個地主少爺順應資本主義興起的局勢,成為一個實業傢的故事,贏得瞭評論傢彆林斯基的好評。1852年至1855年間作為海軍中將葉夫菲米?普佳京的秘書隨他航行到英格蘭、非洲和日本,後經西伯利亞返迴俄羅斯。岡察洛夫據此旅途寫作的遊記《戰艦“巴拉達”號》在1858年齣版,翌年又發錶長篇小說《奧勃洛莫夫》,大獲好評。1867年,他辭去政府職務,並發錶他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懸崖》(1869年)。岡察洛夫終身未婚,1891年在聖彼得堡逝世。作者總論自己的三部長篇小說,捍衛現實主義,反對自然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在當時頗有影響。
張耳 :浙江溫州人,漢族,1934年齣生,1956年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做編譯工作。譯著有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托爾斯泰的《黑暗的勢力》、謝德林的《戈洛夫廖夫老爺們》。
岡察洛夫的小說在彼得堡博得瞭熱烈的喝彩,成就是空前的——它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益處啊!它對於浪漫主義、愛好空想、溫情傷感和鄉下人的保守落後等現象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打擊啊!
——【俄國】彆林斯基
譯本序
第一部
第二部
尾 聲
這本書在人物塑造上的筆力之深厚,實在令人嘆服。那些角色絕非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擁有著復雜、甚至充滿矛盾的內在世界。特彆是主角那種在理想與現實、激情與剋製之間徘徊掙紮的狀態,那種微妙的心理衝突,簡直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地剖開瞭人類靈魂深處的脆弱與渴望。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關於內心獨白的描寫,思考著“如果是我,在那種情境下,是否也會做齣同樣的選擇?”這種強烈的共情能力,說明作者對人性的洞察達到瞭極高的境界。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物,他們彼此間的對話充滿瞭張力,既有貴族社交場上的虛僞客套,也有底層市民生活中粗糲卻真實的錶達,這種語言的層次感,極大地豐富瞭作品的社會側麵。
評分整部作品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對“時間”和“記憶”的處理手法。故事似乎總是在現在進行時和對往昔的追憶之間來迴穿梭,而彼得堡這座城市本身,就成為瞭承載著所有時間印記的巨大容器。通過碎片化的迴憶和不經意的日常細節,作者不動聲色地揭示瞭人物命運的必然性,那種宿命感的沉重,並非通過聲嘶力竭的控訴來錶達,而是通過一種近乎宿命的平靜來呈現。讀到最後,雖然故事的情節可能已經告一段落,但那種彌漫在字裏行間的,關於青春流逝、理想破滅的淡淡哀傷,卻久久不能散去,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需片刻時間纔能從那種深沉的文學氛圍中抽離齣來,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引人注目,那種復古的油畫質感,配上燙金的字體,瞬間就把我拉迴瞭那個充滿神秘與浪漫色彩的時代。初翻開扉頁,那種紙張特有的微酸氣味,混閤著油墨的清香,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仿佛已經聞到瞭彼得堡鼕日裏那種凜冽而又迷人的氣息。裝幀的考究程度,完全對得起“世界名著精選”這個名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那種實體書獨有的溫度和質感,是電子閱讀永遠無法替代的享受。光是這份對書籍本身的尊重,就足以讓人對手中的內容抱持著極大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鑽進作者構建的那個文學迷宮裏,去探尋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與情感的痕跡,看看文字的力量究竟能將一個場景、一種心緒描摹到何種精妙絕倫的地步。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收藏的價值和閱讀的樂趣兼具。
評分從翻譯的角度來看,這次的版本處理得相當到位,語言流暢自然,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讀起來毫不費力,仿佛這就是一位地道的中文作傢寫就的作品。很多看似難以用中文精確捕捉的俄式幽默和那種特有的憂鬱氣質,都被譯者巧妙地轉化瞭,保留瞭原作的神韻,卻又符閤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特彆是一些長句的處理,既保證瞭原意的完整性,又避免瞭結構上的拖遝,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語言“轉世”,讓那些遙遠的異域情感和思想,得以用我們最親切、最富有錶現力的文字,在我們麵前鮮活起來。對於初次接觸這類經典作品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譯本無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橋梁。
評分讀完首章,立刻被那種緩慢而又細膩的敘事節奏所吸引。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鍾錶匠,耐心地雕琢著人物的每一個細微動作、每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交流。他對於環境的描摹,尤其對彼得堡那特有的濕冷、霧氣彌漫的街道,以及那些宏偉卻又略顯壓抑的建築群的刻畫,簡直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鞋底摩擦在鵝卵石路麵上發齣的那種細微的聲響,以及空氣中彌漫著的雪水融化後的泥濘氣息。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代入感,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而是在某個寒冷的午後,親眼目睹著那些人物的悲歡離閤。這種對氛圍的極緻營造,體現瞭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深厚功力,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恰到好處地烘托著人物內心的波瀾。
評分書很不錯,很值得讀。
評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高爾基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莎士比亞 書,能保持我們的童心;書能保持我們的青春。 ———嚴文井 讀書如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學誠 善於想,善於問,善於做的人,其收效則常大而且快。 ----- 謝覺哉 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世界,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波羅果夫 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它會把無用的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 -----達 • 芬奇 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伏爾泰 一個傢庭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子。 -——約翰森 勤奮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郭沫若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彆力。 ——赫爾岑 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彌爾頓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麵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麵前停留一樣。———愛默生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培根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彆林斯基 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 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 ——巴甫連柯 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評分很好
評分書不錯,但現在的活動力度和時間都在減少!
評分很好的書,精裝的書,大傢的書。
評分岡察洛夫(1812—1891), 19世紀俄羅斯著名作傢,在辛比爾斯剋(今烏裏揚諾夫斯剋)齣生,父親是富裕的商人。1834年莫斯科大學語文係畢業後到政府工作達30年。184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堡之戀》(原名《平凡的故事》)齣版,描寫一個地主少爺順應資本主義興起的局勢,成為一個實業傢的故事,贏得瞭評論傢彆林斯基的好評。1852年至1855年間作為海軍中將葉夫菲米?普佳京的秘書隨他航行到英格蘭、非洲和日本,後經西伯利亞返迴俄羅斯。岡察洛夫據此旅途寫作的遊記《戰艦“巴拉達”號》在1858年齣版,翌年又發錶長篇小說《奧勃洛莫夫》,大獲好評。1867年,他辭去政府職務,並發錶他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懸崖》(1869年)。岡察洛夫終身未婚,1891年在聖彼得堡逝世。作者總論自己的三部長篇小說,捍衛現實主義,反對自然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在當時頗有影響。
評分東西不錯,快遞也很給力,贊一個
評分一個從容自如傷感的小說。
評分俄羅斯文學的特點就是,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