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Pierre Y.Bely(皮埃尔·Y.贝里) 编,高昕,王建立,唐嘉 译
图书标签:
  • 光学望远镜
  • 大型望远镜
  • 望远镜设计
  • 望远镜建造
  • 天文观测
  • 光学工程
  • 精密光学
  • 仪器仪表
  • 天文学
  • 科研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2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895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Springer航天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汇集全球近百位专家智慧,面向天文学研究、高分辨力成像和深空探测,全面系统的国际专业著作。

内容简介

  大口径光学望远镜是实现现代天文学研究、高分辨力成像观测和深空远距离探测的重要基础。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从天文应用和工程实现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设计建造的综合知识。书中首先讲述了天文观测的基本知识与要求、影响因素、终端设备等内容,提供了大型光学望远镜设计要求的依据;然后,从工程设计与建造实现的角度重点讨论了望远镜光学及杂光抑制、镜面制造与支撑结构、跟踪架结构、望远镜指向控制、主动光学与自适应光学等望远镜关键技术,同时还介绍了系统装调与测试、站址选择、塔台建设、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的编者均为有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和实际观测经验的科学家,内容覆盖全面,对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工程设计和使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为国内天文台站、望远镜研制厂家及相关行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套极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资料,也非常适合天文、光学仪器、航天、遥感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引言
1天文观测
1.1天文望远镜的作用
1.2观测源特征
1.2.1强度
1.2.2天空中最关注源的分布
1.3通过大气的观测
1.3.1大气消光
1.3.2大气辐射
1.3.3大气折射
1.3.4大气扰动: 基本概念
1.3.5大气扰动: 视宁度物理意义
1.4背景源
1.4.1天空背景
1.4.2大气背景
1.4.3杂光和探测器背景
1.4.4应对大气和望远镜的热辐射
1.5信噪比
1.6时间
1.6.1恒星时
1.6.2儒略日
1.7坐标系统
1.8指向修正
1.8.1岁差和章动
1.8.2自行
1.8.3视差
1.8.4恒星光行差
1.8.5大气折射
1.9望远镜指向和跟踪过程
1.9.1目标截获
1.9.2引导
1.9.3引导星表
1.10望远镜与干涉仪
参考文献
书目
2仪器
2.1仪器的主要类型
2.1.1相机
2.1.2光度计
2.1.3偏振计
2.1.4色散型光谱仪
2.1.5法布里�茬曷薰馄滓�
2.1.6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2.2可见�仓泻焱馓讲馄�
2.2.1半导体内的光子探测
2.2.2CCD探测器
2.2.3红外阵列探测器
2.2.4专用探测器的特点
2.3中继光学
2.4制冷系统
参考文献
书目
3设计方法与项目管理
3.1项目生命周期
3.2系统工程工具
3.2.1设计参考程序
3.2.2需求逐级“下行”
3.2.3误差分配
3.2.4端对端计算机仿真
3.2.5可测性和容错性设计
3.2.6缩比法则
3.2.7成本模型
3.2.8作为设计变量的成本
3.2.9天文观测平台性能评价
3.3项目管理
3.3.1一般性原则
3.3.2项目组织
3.3.3项目分解结构
3.3.4项目数据库
3.3.5采购策略
3.3.6技术开发
3.3.7可靠性
3.3.8质量保证、检验和验证
3.3.9接口文档
3.3.10结构管理
3.4项目进度表
3.5风险分析
3.6成本估算和预算编制
3.6.1成本估算方法
3.6.2主要资助机构的财政预算
3.6.3成本估算的准确率
3.6.4多个单元建造
3.6.5拟定预算和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书目
4望远镜光学系统
4.1光学设计基础
4.1.1基本原理
4.1.2二次曲面公式
4.1.3光阑与光瞳
4.1.4初级像差
4.1.5波像差
4.1.6衍射效应
4.1.7像的形成
4.2望远镜光学的结构
4.2.1单反射镜系统
4.2.2两反射镜系统
4.2.3三反和四反系统
4.2.4球面反射镜系统
4.2.5辅助光学部件
4.3光学误差分配
4.4像质判据
4.5系统参数确定
4.5.1焦点选择
4.5.2焦比选择
4.5.3底板比例与探测器分辨力的匹配
4.6反射镜材料
4.6.1材料要求
4.6.2硼硅酸盐玻璃
4.6.3超低膨胀融石英
4.6.4低膨胀陶瓷玻璃
4.6.5碳化硅
4.6.6铍
4.6.7铝
4.7主镜结构设计
4.7.1主镜轻量化
4.7.2拼接式光学系统
4.7.3热效应
4.8主镜加工
4.8.1计算机控制研磨
4.8.2预应力反射镜加工
4.8.3主动研磨模成形
4.8.4超精密加工
4.8.5离子束加工
4.8.6快速修正机械变形
4.9加工中的光学表面检测
4.9.1检测体系
4.9.2主要检测技术
4.9.3主反射镜面形检测
4.9.4次镜检测
4.9.5曲率半径测量
4.9.6重力影响去除
4.9.7反射镜的低温检测
4.10反射镜镀膜与清洁
4.10.1反射镜清洁
4.10.2镀膜
参考文献
书目
5杂光控制
5.1杂光起因
5.2搜寻并定位杂光
5.3消杂光挡板和光阑
5.3.1孔径光阑
5.3.2视场光阑
5.3.3利奥光阑
5.3.4消杂光光阑
5.3.5卡塞格林系统的消杂光光阑
5.4散射过程
5.5杂光分析
5.6表面散射特性
5.6.1镜面散射
5.6.2黑色漫反射表面的散射
5.7消除轴外源散射光的例子HST
5.8减少自身辐射引起杂光的例子NGST
5.9地基望远镜减少背景热辐射
参考文献
书目
6望远镜桁架与机构
6.1总则
6.1.1符合运动学原理的安装
6.1.2最小不准直
6.1.3预加载的使用
6.1.4加载路径
6.1.5防“粘滑”和“微偏摆”设计
6.1.6材料选择
6.1.7无热化
6.1.8结构设计
6.2设计要求
6.2.1运行模式要求
6.2.2生存条件
6.3主镜的安装
6.3.1整体主镜的安装
6.3.2拼接式主镜系统的安装
6.4望远镜“筒”
6.4.1桁架
6.4.2次镜三脚架和塔架支撑
6.4.3热效应
6.4.4卡塞格林主镜“多脚架”
6.4.5主镜单元
6.5地基望远镜支座
6.5.1赤道式支座
6.5.2地平式支座
6.5.3水平式支座
6.5.4固定仰角固定主镜式支座
6.6地基望远镜轴承
6.6.1滚动体轴承
6.6.2液压轴承
6.7其他机构
6.7.1望远镜整体对准
6.7.2光学装调和对焦设备
6.7.3红外斩波和视场稳定的主动次镜
6.7.4平衡系统
6.7.5缆包和缆捻
6.7.6主镜盖
6.8安全装置
6.8.1制动
6.8.2终点挡板
6.8.3锁定装置
6.8.4地震约束
参考文献
书目
7指向和控制
7.1指向要求
7.2系统建模
7.2.1一阶质量�驳�簧模型
7.2.2中型质量�驳�簧光学机械模型
7.2.3综合模型
7.3指向伺服系统
7.3.1伺服系统基本原理
7.3.2望远镜控制系统的实现
7.3.3干扰抑制
7.4姿态驱动器
7.4.1地基望远镜的驱动
7.4.2空间望远镜的姿态驱动器
7.5姿态传感器和引导系统
7.5.1位置编码器
7.5.2测速机
7.5.3陀螺仪
7.5.4星跟踪仪和太阳传感器
7.5.5引导系统
7.6地基望远镜的扰动
7.6.1风的影响: 概述
7.6.2风对望远镜结构的影响
7.6.3风对主镜的影响
7.6.4风对望远镜基座(墩)的影响
7.7空间扰动
7.7.1重力梯度力矩
7.7.2气动力学力矩
7.7.3太阳辐射力矩
7.7.4地磁力矩
7.7.5反作用飞轮扰动
7.7.6其他内部扰动
7.8主动和被动振动控制
7.8.1扰动源的被动隔离
7.8.2主动隔离装置
7.9天文台控制软件
参考文献
书目
8主动光学与自适应光学
8.1基本原理
8.1.1主动光学及自适应光学的作用
8.1.2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的结构
8.2波面传感器
8.2.1夏克�补�特曼传感器
8.2.2曲率传感
8.2.3相位恢复技术
8.3内部度量装置
8.3.1边缘传感器
8.3.2全息光栅块及角反射系统
8.3.3激光度量系统
8.3.4惯性伪星基准
8.4波面校正系统
8.4.1精密控制反射镜
8.4.2主光学的变形
8.4.3专用变形镜
8.5控制技术
8.6典型主动光学系统的实现
8.6.1VLT主动光学系统
8.6.2拼接式系统的对准、共焦与同相
8.7视宁度校正
8.7.1发展史
8.7.2天然引导星自适应光学
8.7.3激光引导星自适应光学
参考文献
书目
9热控制
9.1一般要求
9.2热环境条件
9.3温度控制技术
9.4尺寸控制目标的热控制
9.4.1面形控制
9.4.2控制光学分离与对齐
9.5避免本地视宁度蜕化
9.5.1白天望远镜罩的热控制
9.5.2暖地板对视宁度的影响
9.5.3热源或望远镜腔水槽影响视宁度
9.5.4望远镜结构冷区造成的视宁度
9.5.5主镜视宁度
参考文献
书目
10集成与验证
10.1集成和验证的程序、方法和技术
10.1.1验证方法
10.1.2增量验证
10.1.3验证需求矩阵
10.1.4端对端计算机模型验证
10.2天文台确认
10.2.1工程验证
10.2.2科学验证
参考文献
书目
11观测望远镜罩
11.1望远镜罩的功能和要求
11.2望远镜罩总体结构
11.3望远镜室的地面高度
11.4防风和冲刷
11.4.1基本原则
11.4.2挡风玻璃和百叶窗
11.4.3风和水流动研究及其数学模型
11.4.4望远镜罩内的声模型
11.5热设计
11.5.1基本原则
11.5.2望远镜罩表层热辐射系数
11.6结构和机械设计
11.6.1装载箱
11.6.2望远镜罩形状
11.6.3百叶窗
11.6.4转向车和驱动器
11.6.5气象密封
11.7望远镜墩
11.8操作设备
参考文献
12天文台选址
12.1地面还是空间
12.1.1地基建造的优势
12.1.2空基建造的优势
12.1.3飞机和气球
12.1.4各种观测平台的能力
12.2地基天文台的特性需求
12.2.1视宁度
12.2.2未来极大望远镜的选址准则
12.3最好天文台地址的选择和特性
12.4地面台址的评估方法
12.4.1成像质量测试方法
12.4.2微热传感器
12.4.3声波探测器
12.4.4站点气流可视化
12.4.5无线电探空仪(声雷达)
12.4.6大气的数值模拟
12.4.7光学视宁度监视仪
12.5空间轨道与月球
12.5.1低磁倾角低空运行轨道
12.5.2太阳同步轨道
12.5.3地球静止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
12.5.4高地球轨道
12.5.5太阳�驳厍虻诙�拉格朗日点
12.5.6漂移轨道
12.5.7日心椭圆轨道
12.5.8月球
12.5.9太阳�材拘抢�格朗日L2点
12.6太空环境辐射
12.6.1辐射源
12.6.2辐射影响
12.6.3天文台位置的辐射水平
12.7发射
参考文献
书目
附录A通用符号
附录B基础数据与单位转换
附录C最大望远镜
附录D清晰度
附录E运动方程的推导
附录F术语表

前言/序言

  论述望远镜光学的书籍,市面算不上缺乏。谈到设计与建造大型望远镜,光学当然是其关键元素。当然,这不意味着,只需要一种关键元素就可包打天下。时至今日,望远镜体积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精密结构、指向系统、波面控制、附属设备和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变得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当然,这些领域的很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都可以在各类专业书籍、期刊文献和技术报告中找到,似乎不用再拨冗写什么望远镜方面的书了。然作者及其朋友们,由于多年在此山之操劳与兴志所在,总觉意犹未尽、不吐不快,总想做点什么,觉得有事可做。本书就尝试将大型望远镜设计与建造的基础理念与技术,以及相关的基本天文知识和工程原理,首次融汇到一起。目标是涵盖所有大型望远镜设计与建造的重要领域,从天文观测基础,到光学、控制、结构、机械与热工程以及站址选择和项目管理等专门课题。
  目标既然选得如此宽阔宏大,过深论述显然不现实。我们力图为望远镜设计与建造提供一个基本而综合性的介绍。本书不能代替专业科学技术书籍,但对于想对望远镜制造有基本理解的天文学家、管理者们和系统工程师,本书一定会有帮助,这些天文学家、管理者和系统工程师可能希望了解望远镜的制造原理;对有志于帮助自己的同事在职业训练中了解这方面基本知识的专家,本书更会有所斩获。
  我们慎重选择从常规视角入手,去研究地面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
  研究机构和工业企业在这方面曾有很好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地面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的设计和制造大多数都是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合作完成的。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相似的,我们觉得,不同文化背景在解决同样的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可能是一大优势。
  因为我们的目标比较宽泛,所以本书是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者共同编写完成的。本书没有采用传统的一人一章的编写格式,而是采用从引言到解决办法的统一的叙事格式。
  最后,为保证客观性与完整性,再由其他专家评述与扩展。总之,本书实际上是现今大量活跃在各领域的重要人物的共同作品。名单附后。
  作为编辑,我要感谢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支持,特别感谢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AnnFeild提供的图。还必须感谢Springer Verlag资深编辑LouiseFarkas在书稿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宝贵帮助。对所有为本书提供帮助的研究所和工业界同仁诚恳致谢。最后,感谢我妻子Sally在本书出版上的大力协助。
  巴尔的摩,马里兰州皮埃尔·Y。贝里
  2002年10月

《仰望星河:从概念到现实的天文观测之旅》 简介: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关于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宏伟征程,从最古老的观测方式追溯到现代天文台的璀璨成就。我们不聚焦于具体的望远镜设计图纸与建造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背景:是什么驱使着我们不断向着星辰大海进发?又是哪些跨越时代的智慧与汗水,才得以将那些遥不可及的光点转化为我们手中清晰的图像与深刻的理解? 本书将首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溯那些最早仰望夜空的人们。从古代文明对星象的记录与解读,到伽利略首次将透镜指向天穹,那一刻,人类的视野被彻底颠覆。我们将探讨早期光学仪器简陋却充满智慧的设计思路,以及它们如何开启了认识宇宙的序章。这部分内容将重现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时刻,展现人类的好奇心如何在有限的工具下迸发出无限的可能。 随后,我们将深入理解天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样的科学问题,促使着天文学家们不断渴望更强大的观测能力?黑洞的引力之谜,系外行星的生命迹象,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神秘面纱……这些宏大的命题,都成为了推动观测技术革新的强大引擎。我们将探讨这些前沿科学研究如何指引着观测设备的发展方向,以及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又是如何反过来激励着下一代观测技术的诞生。 本书的重点在于剖析“观测”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科学与艺术。我们将深入探讨,在每一次成功的观测背后,需要克服的重重挑战。这不仅仅是关于光学原理或机械工程,更是关于如何从嘈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应对地球大气层的干扰,如何克服仪器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将以生动的案例,讲述天文学家们如何在无数个夜晚,与寂静的宇宙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如何用智慧与毅力,一点点地揭示宇宙的真相。 您将了解到,天文学的发展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曲折与突破。我们将回顾那些改变历史的观测事件,例如哈勃望远镜的诞生及其对我们宇宙观的颠覆性影响,或是那些地面上庞大而精密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它们如何捕捉到比可见光更遥远、更古老的信息。我们还将探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是如何从简单的目视观测,发展到能够捕捉到电磁波谱的各个波段,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宇宙图景。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天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数据”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观测数据是理论的基石,而理论则为观测提供了指引。我们将探讨,是如何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发现宇宙运行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宇宙模型。这其中,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推动天文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仰望星河》将邀请您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探索未知世界的激动。我们并非要为您提供一份机械的操作手册,而是希望能够点燃您对宇宙的好奇心,激发您对科学精神的敬畏。本书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天文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是如何不断挑战人类的认知边界,并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深邃的宇宙未来。 阅读本书,您将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天文学知识的理解,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叹,以及对我们所处宇宙的全新视角。这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与不懈追求的旅程,一场永不止息的仰望星河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浩瀚星空背后的工程奇迹。作者在讲述望远镜的“光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时,简直是将工程学的各个分支融会贯通。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密的机械结构来支撑起巨大的光学元件,如何在极端温度变化下保持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来精确地指向目标并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我对书中关于“载荷”和“应力”的分析特别感兴趣,作者用清晰的图表和公式,解释了如何计算和分配望远镜各个部件的受力情况,以确保其在承受自身重量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同时,不会产生过度的变形。他甚至还深入到材料学的范畴,分析了不同合金在强度、刚度和热膨胀系数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制造望远镜的关键部件。书中关于“热管理”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阐述了如何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冷却系统,将望远镜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以避免温度波动对光学性能造成的影响。他甚至还提及了一些关于“热平衡”的工程设计原则,让我对望远镜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系统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例如,他将望远镜的指向系统比作高精度手表中的摆轮,将自适应光学系统比作可以实时纠正镜头畸变的“智能眼睛”,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遨游在科学的海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启迪,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评分

读完《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之旅。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他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工程现场。在讨论巨型望远镜的镜面制造工艺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提及抛光技术,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从材料的选择、粗加工的精度要求,到最终的纳米级抛光,再到镀膜的工艺,每一个步骤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让我对制造这些精密光学元件的难度有了切身体会。他甚至还提到了不同年代的材料科学进步,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了大型镜面制造的边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减震和温度控制系统的章节。作者阐述了如何通过复杂的液压系统、隔振平台以及精确的温度控制,来确保望远镜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亚微米级的稳定性。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建造一台能够“看清”宇宙奥秘的仪器,需要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工程难题。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际合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预算超支和技术瓶颈,以及团队是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工程中存在的挑战和失败,反而将其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来展现,这让这本书充满了真实感和励志色彩。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大型望远镜项目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国际科学交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它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协作、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对科学工程、天文探索或者宏伟项目管理感兴趣的人。

评分

当我翻开《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工程师俱乐部。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独特,他能够将枯燥的技术细节,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吸引力。在阐述望远镜的“赤道仪”和“地平仪”两种主要跟踪系统时,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它们的结构和原理,更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对书中关于“极轴倾角”和“时角”的计算尤其感兴趣。作者用清晰的图表和公式,解释了如何根据地理位置来调整赤道仪的倾角,以及如何通过精确地跟踪时角来补偿地球的自转。他甚至还提及了一些关于“指向误差”的分析,让我对望远镜跟踪精度的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关于“光污染”和“观测环境”的章节,更是让我意识到了保护地球环境对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作者详细阐述了人为光源对天文观测造成的干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望远镜的设计和选址来尽量减少这种影响。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关于“夜间天空亮度”的研究成果,让我对黑暗天空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的技术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硬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他将赤道仪的比作“地球的复制品”,将望远镜的指向系统比作“宇宙的导航仪”。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领略到科学的魅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传递了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我对光学工程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人类探索精神的由衷赞叹。作者在讲述望远镜的“集成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理念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理念如何能够提高建造效率、降低成本,并方便未来的升级和维护。我对书中关于“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讨论尤其感兴趣。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大量的案例,解释了如何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可管理的小模块,并协调各个团队之间的合作,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预算完成。他甚至还提及了一些关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让我对大型工程项目的挑战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关于“国际合作”和“科学伦理”的章节,更是让我思考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大型望远镜项目中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平衡科学利益和国家利益。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关于“科学数据共享”和“开放获取”的讨论,让我对未来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协作性有了更深的期待。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的技术和理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硬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他将望远镜的建造过程比作“搭建一座通向宇宙的桥梁”,将工程师团队比作“一支攻克难题的特种部队”。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领略到科学的魅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人类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的颂扬,让我看到了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多么宏伟的目标。

评分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这本书,如同一部宏伟的交响曲,将无数科学原理与工程实践和谐地奏响。作者在讲解望远镜的“焦点”和“像面”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的镜面控制和补偿系统,来确保焦点始终稳定在精确的位置,以及如何设计出能够接收和记录高质量图像的“像面”。我对书中关于“焦深”和“离焦”的分析特别感兴趣。作者解释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影响成像质量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望远镜的参数来优化焦深,从而获得更清晰锐利的图像。他甚至还提及了一些关于“光学像差”的分类和补偿方法,让我对不同类型的像差及其对成像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关于“视宁度”和“大气湍流”的章节,更是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类应对自然挑战的智慧。作者详细阐述了大气湍流是如何扰乱光线,导致图像模糊不清的,并介绍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如自适应光学和多波段合成,来克服这一难题。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关于“湍流模型”的研究成果,让我对大气物理学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的技术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硬的语言,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叙述,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他将望远镜的精密聚焦系统比作高精度测量仪,将自适应光学系统比作能够实时“纠正”图像的“魔法”。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能够轻松地遨游在科学的海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熏陶,让我看到了人类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这本《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给我的震撼,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技术概念,用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介绍望远镜的成像系统时,他不仅仅是列出各种透镜和反射镜的组合,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例如如何通过优化曲率半径、焦距以及镜面间距,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像差,从而获得更加清晰锐利的图像。我对书中关于“视宁度”的讲解印象尤为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大气湍流对望远镜成像的影响,并介绍了多种旨在消除或减弱这种影响的技术,从早期的“凝固空气”假想到现代的“实时相位校正”。他甚至还引述了一些关于大气湍流模型的研究成果,让我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望远镜的“指向精度”和“跟踪精度”是如何实现的,以及需要哪些伺服系统、编码器和惯性测量单元的协同配合。这些工程上的细节,揭示了望远镜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眼睛”,更是一个极其精密的“手臂”,需要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度去捕捉遥远的光线。作者对于望远镜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讲解也相当到位,从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到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的科学信息,每一个环节都阐述得清晰明了。他甚至还提及了实时数据分析和视场拼接等高级技术,让我对现代天文观测的效率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和“如何做到”,让我对大型光学望远镜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作者在《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一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基本光学原理的介绍,而是直接将读者带入了现代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前沿。他在阐述分块式主镜的设计理念时,不仅仅提到了其在克服制造和运输限制方面的必要性,更详细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复杂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确保这些独立的镜片能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完美的光学整体。我尤其对关于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极其详尽的语言,解释了这些技术如何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整望远镜的镜面形状,来补偿地球大气湍流对成像质量造成的严重影响。他甚至引用了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比如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火山顶的望远镜,是如何利用先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获得超越太空望远镜的地面观测能力的。这种对具体技术的深入剖析,结合理论的讲解,让我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他对于大型望远镜支撑结构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分析了如何设计出既能承受巨大镜面重量,又能精确地指向天体的复杂机械系统,同时还要考虑热膨胀、振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力学知识的堆砌,更是对精密工程学的极致展现。书中对望远镜选址的考量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对大气透明度、视宁度、光污染以及地质稳定性的详细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最顶级的望远镜总是建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之上。这些看似与光学设计无关的因素,实则对望远镜的最终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技术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推理,使得即使是光学领域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循循善诱地将他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一项项伟大工程背后的智慧结晶。

评分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这本书,犹如一本百科全书,内容之详实,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讲解望远镜的“多通道观测”和“光谱分析”时,并没有止步于基本原理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集成不同的探测器和分光元件,来同时获取望远镜的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从而更全面地研究天体。我对书中关于“焦比”和“光谱分辨率”的分析尤其感兴趣。作者解释了不同焦比的望远镜如何影响其光通量和视场,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分光元件的设计来提高光谱分辨率,从而区分出天体的细微光谱特征。他甚至还提及了一些关于“探测器技术”的发展,让我对现代天文学观测的灵敏度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关于“望远镜的校准”和“数据处理流程”的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确的校准程序,来消除望远镜系统中的各种误差,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算法,对海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科学信息。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关于“机器学习”在天文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案例,让我对未来天文研究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的技术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他将望远镜的校准过程比作“给仪器做体检”,将数据处理流程比作“从沙子中淘金”。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能够轻松地遨游在科学的海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启迪,让我看到了人类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第一次捧起《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我就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折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层层技术迷雾,揭开了现代天文望远镜神秘的面纱。他在深入探讨望远镜的“视场”问题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了不同类型的镜面和设计如何影响视场的大小,而是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光学元件的形状和排列,来获得更大、更均匀的视场,从而提高观测效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边缘畸变”和“视场弯曲”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用清晰的图示和公式,解释了这些光学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上的改进来加以克服。他对不同类型望远镜在视场方面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让我对每一种设计方案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关于“遮挡”效应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解释了副镜、支撑结构以及各种仪器在主镜前方造成的遮挡,是如何影响望远镜的光通量和成像质量的,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来最小化这种影响。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关于“衍射”效应的研究,让我对光学系统的极限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的光学原理时,并没有陷入理论的泥沼,而是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实际应用,不断地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工程设计联系起来。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工程师们是如何运用这些光学原理,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传递了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我对光学工程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光学天文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当我第一次翻开《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与建造》,就被其宏大的格局和精深的学识深深吸引。作者似乎拥有贯穿古今的视野,从伽利略时代那粗糙的镜筒,一路梳理到现代那些如巨人般矗立于世界之巅的巨型望远镜。他不仅仅是在罗列技术名词,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人类好奇心、智慧与毅力,不断挑战极限的史诗。书中对不同类型望远镜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让我对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在介绍施密特-卡塞格林系统时,作者旁征博引,将其与传统的折射式和反射式望远镜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不仅解释了其光学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它在解决色差和视场畸变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为什么它能成为许多现代大型望远镜的首选设计。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望远镜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如詹姆斯·韦伯、哈勃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不仅仅是列出他们的贡献,而是剖画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如何驱动整个领域前进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设计图纸上挥洒汗水,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寻找突破的艰辛历程。他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如同电影般鲜活,让我对科学发展中的那些“偶然”与“必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比如早期望远镜制造中遇到的材料难题,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科学的进步才得以克服;或者是在光学元件打磨过程中,如何依靠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这些细节的描绘,让原本枯燥的技术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画卷,它让我对科学史、科学精神以及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灰常好,再也不用四处乱翻了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写的很全面

评分

满怀期待,但书确实受到了损伤,封面变形了,还都是灰,比满意

评分

非常专业的一本书,对望远镜的介绍比较全面

评分

挺好!

评分

非常专业的一本书,对望远镜的介绍比较全面

评分

正是所需要的!!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