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中——
光緒與慈禧誰先失去耐心?
康有為與光緒如何以密摺往來?
袁世凱怎樣走上齣賣光緒的道路?
張之洞與康有為,洋務派與改良派如何爭奪輿論陣地?
本書涵蓋瞭戊戌變法的真實曆史資料,給齣瞭最為可信的迴答。
《戊戌變法史》以變法各方的密信、奏摺和日記等各種史料還原瞭百日維新的每一個扣人心弦的重要時刻。
湯誌鈞,江蘇常州人,1924年生。畢業於無锡國學專科學校史地係。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曆史研究所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教授,颱灣東海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經學史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史碩士生導師。曾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史學”學科規劃組成員(80—90年代),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退休後,仍任《辭海》編委、分科主編,《續修四庫全書》學術顧問。緻力於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代史尤其是戊戌變法史研究數十年,具有極高的建樹。曾多次赴美國、日本、新加坡和中國港、澳、颱地區訪問和講學。2008年9月,獲得“上海社會科學院傑齣貢獻奬”;2014年8月,獲得“上海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學術貢獻奬”。
增訂題記
第一章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
第一節 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緊
一、大量賠款,大量藉款
二、瓜分危機,割地狂潮
第二節 清朝封建統治的腐爛
一、財政支絀,“羅掘已空”
二、“橫徵暴斂,民不堪命”
第三節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瞭初步的發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未成熟的資産階級
第四節 維新思想的發生和發展
一、維新思想的先驅
二、經濟改革和政治要求
第二章 康有為早期的變法活動
第一節 “嚮西方學習”
一、“憂患百經未聞道”
二、《人類公理》和學習西方
第二節 一次上書和今文經學
一、好《周禮》,尊周公
二、“帝閽沉沉叫不得”
三、“明今學之正”
第三節 培養骨乾,著書立說
一、萬木草堂
二、《新學僞經考》
三、《孔子改製考》
四、早期的大同思想
第四節 上書言事
一、公車上書
二、《殿試策》
三、三次上書
四、四次上書
第三章 組織學會,發行報刊
第一節 設學會,辦報刊
第二節 北京強學會
一、《萬國公報》和北京強學會
二、《中外紀聞》
三、北京強學會人物
四、強學會的內部矛盾和改為官書局
第三節 上海強學會
一、上海強學會的成立
二、強學會和中國公會
三、《強學報》
四、上海強學會人物
五、上海強學會的停辦和餘款移交
第四節 《時務報》
一、《時務報》的創辦
二、梁啓超和《時務報》
三、《時務報》的汪、梁之爭
四、《時務報》改為官報
第五節 《知新報》
一、梁啓超來澳籌辦報務
二、總理、撰述,多齣康門
三、政變前的《知新報》
第六節 嚴復和《國聞報》
一、天津《直報》
二、《國聞報》
三、關於《天演論》
第七節 學會林立,報刊盛行
一、戊戌時期的主要學會
二、戊戌時期的主要報刊
第四章 湖南的維新運動
第一節 譚嗣同和《仁學》
一、譚嗣同的早期活動
二、《仁學》的寫作和版本
三、《仁學》思想剖析
第二節 時務學堂
一、時務學堂的創設和封建勢力的破壞
二、時務學堂的影響
第三節 南學會
一、講演和答問
二、“民智驟開,士氣大昌”
三、南學會沒有“兼地方議會之規模”
第四節 《湘學報》和《湘報》
一、《湘學報》
二、《湘報》
第五節 湖南新政和新舊鬥爭
一、鼓勵實業,“整頓吏治”
二、“改製”變法和“翼教”、“護聖”
第五章 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第一節 救亡圖存,“統籌全局”
第二節 保國會
一、保國會的成立
二、保國會形存實散
第三節 關於《日本變政考》
第四節 張之洞和《勸學篇》
一、《勸學篇》與“闢邪說”
二、“舊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五節 “清流”、帝黨和資産階級改良派
一、“清流”和帝黨
二、帝黨和資産階級改良派的結閤
第六章 百日維新
第一節 詔定國是
一、光緒的決心
二、“詔定國是”
第二節 戊戌新政
一、新政建議
二、《戊戌奏稿》和《傑士上書匯錄》
三、新政“上諭”
四、建議和“上諭”
第三節 新舊鬥爭
一、新政的施行和後黨的阻撓
二、新舊鬥爭
三、光緒“密詔”
四、伊藤來華
五、戊戌政變
第七章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其曆史啓示
第一節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一、對封建勢力的妥協
二、對帝國主義存有幻想
第二節 維新與啓濛
第三節 戊戌維新與學製改革
一、戊戌時期的教育改革
二、戊戌時期的主要學校
三、京師大學堂
第八章 革命代替瞭改良
第一節 由維新到保皇
一、“奉詔求救”
二、拒絕和革命派閤作
三、“齣外國求救”
四、《清議報》
第二節 保皇會和自立軍
一、保皇會
二、自立軍
三、宣傳保皇的報刊
第三節 革命、改良的劃清界綫
一、革命形勢的發展和康有為的沉淪
二、《大同書》的成書及其評價
三、推翻清朝成為時代主流
附錄 大事記
引用參考書
五、戊戌政變
帝、後兩黨鬥爭激烈,光緒害怕“今朕位幾不保”,發布“密詔”,籌商對策,康有為等“跪誦痛哭激昂”,看到情況緊急,決定拉攏袁世凱。
資産階級改良派為什麼要拉攏袁世凱,因為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有“新建軍”;袁世凱又慣使兩麵派手法,迷瞭改良派。當初強學會籌組時,袁世凱聯係募捐;又主張“淘汰舊軍,采用西法練兵”,假裝“維新”。袁世凱對當時帝、後的爭奪權力也是嗅覺很靈,一方麵夤緣於榮祿之門,另一方麵又到翁同龢那裏“談時局”,腳踏兩隻船,騙取雙方信任。康有為也不是不知道袁世凱和榮祿的關係,但當光緒皇帝的處境日益危急的時候,康有為認為“擁兵權,可救上者,隻此一人”,叫徐仁祿到小站去探視袁世凱虛實。袁世凱裝著恭維改良派。徐仁祿用話激他:“康有為等屢次嚮皇上薦舉你,皇上說:‘榮祿講過,袁世凱跋扈,不可大用’。不知你為何與榮祿不洽?”袁世凱佯裝恍然大悟的樣子,說:“昔常熟(翁同龢)欲增我兵,榮祿謂漢人不能任握大兵權。常熟曰:曾、左亦漢人,何嘗不能任大兵,然榮祿卒不肯增也”。康有為聽到徐仁祿的報告,對袁世凱放心瞭,自擬摺稿,請侍讀學士徐緻靖奏薦袁世凱,說袁世凱“深嫻軍旅”,“智勇兼備”,“請予破格之擢,俾增新練之兵,或畀以疆寄,或改授京堂,使之獨當一麵,永鎮畿疆”。光緒於9月11日發下上諭:“電寄榮祿,著傳知袁世凱,即行來京陛見”。16日,光緒召見瞭他,暗示袁世凱,以後不必受榮祿節製,並破格提拔他為候補侍郎,專辦練兵事宜。袁世凱繼續耍弄兩麵派手法,一方麵對光緒的“特恩”錶示感激涕零,另一方麵又到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剛毅、裕祿、王文韶、李鴻章等舊臣處盡力周鏇。
當改良派在後黨環伺、陰雲密布之際,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籌商對策,決定拉攏袁世凱。
……
增訂題記
《戊戌變法史》自1984年由人民齣版社齣版至今,已經很多年瞭,如果從它的寫作時間來說,那就更早。
還在50年代,我曾齣過兩本戊戌變法論文集,此後,偶有所得,每加劄錄。“十年動亂”,曾將已刊、未刊諸作,私下清理:“將論旨賅確,言之成理者,曰新探”;“資料叢脞,持之有故者,曰舊劄”。《戊戌變法史》就是在“新探”、“舊劄”的基礎上,於“四人幫”粉碎不久綜閤寫齣的。當時,還沒有對外開放,不但國外、海外的資料難於尋求,即國內的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也“百廢待舉”。即使是康有為傢屬康同凝、康保莊、康保娥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大批手稿、函劄,也隻能在塵封中將《教學通議》、《大同書》手稿以及有關保皇會等資料稍作整理而已。此後,我兩赴日本,一去美國,接觸到一些前所未見的資料,包括颱灣的齣版物,覺察戊戌變法有待探討的課題很多,例如:康有為學習西方和傳統儒傢學說的關係、《戊戌奏稿》的真僞問題、伊藤博文的來華和戊戌政變的關係問題,以及美國、新加坡保存的康有為手劄的探研,日本保存的畢永年《詭謀直紀》《井上雅二日記》的史料價值問題,自立軍起義前後的孫、康關係問題,還有國內發現的《傑士上書匯錄》《日本變政考》的史料價值問題,等等,都有進一步求索的必要。從而除撰寫專文論列外,對《戊戌變法史》也作瞭增訂,對《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還寫齣瞭專書。1998年,是戊戌變法100周年,我參加瞭北京大學主辦的“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國際學術討論會,想通過會議,吸取營養,將《戊戌變法史》作最後增訂。會議期間,有的同誌對袁世凱和政變的關係提齣新問題,也有人對康有為的變法思想是否受今文經學的影響提齣疑問。此後,更有人說“公車上書”是“一場大騙局”,使我感到不能再把增訂好的《戊戌變法史》不以“示人”瞭,從而重加檢查,送交齣版。增訂本的字數,較之前版本增加瞭二分之一,章節也有一些變動,算是五十多年來我對戊戌變法史研究的一個小結吧!
氣勢磅礴的篇幅之下,隱藏著作者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的深刻同情與犀利批判的交織。讀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我甚至能體會到那種“欲盡人事而天不與”的悲涼。書中對社會思潮的梳理,堪稱一絕,它沒有將當時的思潮簡單地標簽化,而是展示瞭新舊思想碰撞時産生的那些絢爛的火花和痛苦的裂痕。特彆是對地方精英與中央權力互動的描寫,極其深刻地揭示瞭中國傳統體製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的內在韌性與結構性缺陷。通篇讀下來,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實則是一個巨大係統自我調節失敗的必然結果。它帶來的衝擊感,遠超一般曆史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麵映照當下社會睏境的古老鏡子。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巨著,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即忘。作者的語言風格,介於古典的凝練與現代的流暢之間,自成一派,沉穩中蘊含著一股不怒自威的力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時間維度”的掌控。它沒有停留在事件的錶麵,而是迴溯到更深遠的文化基因和製度慣性中去尋找答案,這種溯源式的分析方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解釋的說服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登進一步,視野就開闊一分,對曆史進程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多維。那些引用的史料和引述,都被巧妙地融入敘事,而非生硬地堆砌,可見作者在史料駕馭上的功力深厚。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說書人,深諳如何在高潮與低榖間嫻熟切換,牢牢牽引著讀者的心弦。它並非那種堆砌史料的枯燥讀物,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那些關鍵人物的言行舉止,被作者賦予瞭極強的畫麵感,讓人仿佛置身於現場,能清晰地感知到決策室裏的劍拔弩張,以及街頭巷尾的竊竊私語。我特彆佩服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事件時的那種“手術刀式”的精準切割,能夠迅速剝離錶象,直達問題的核心。讀來讓人感到一種酣暢淋灕的智力上的滿足感,它不僅告訴我“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探究瞭“為什麼會這樣發生”。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使得即便是對那段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脈絡感,絕無雲裏霧裏之感。
評分這部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冷靜的“祛魅”視角。它沒有將曆史人物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將他們置於具體的時空背景下,還原瞭他們作為“人”的局限性與選擇的艱難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失敗的努力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的情感流露——既不盲目贊頌,也不肆意嘲諷,隻留下對曆史規律的敬畏。對於研究社會轉型期的權力運作機製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豐富的個案分析和深刻的理論支撐。讀完後,我對“變革”二字的理解不再是綫性的進步,而更像是一場充滿張力、反復拉扯的復雜博弈。它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遠比它給齣的答案要廣闊得多。
評分這部浩瀚的史冊,如同穿越時空的隧道,將我瞬間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群星璀璨的年代。它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姿態,細緻入微地勾勒齣晚清社會肌理的層層崩塌與重構的艱難曆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當時士人階層心路曆程的細膩捕捉,那些知識分子在傳統桎梏與西學新潮之間的掙紮、彷徨,乃至最終的決絕,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讀罷掩捲長思,仿佛能聞到那股夾雜著墨香與硝煙的時代氣息。書中對彼時朝堂上不同派係間的明爭暗鬥、權力平衡的微妙變化,敘述得尤為精彩。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命運,在宏大的敘事背景下,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與無奈,令人深思。它不僅僅是對某一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變革”二字沉重內涵的哲學探討。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戊戌變法史,經典係列。
評分嗬嗬,不買也罷,用來湊單的。
評分好好好好好書
評分戊戌變法史,經典係列。
評分很好的書哦……
評分戊戌變法史,經典係列。
評分多讀書長知識,朋友很喜歡,提高知識儲備。
評分精品收藏人文閱讀學術權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