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師解讀曆史經典
曆史學傢客觀全麵講述中國曆史
《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中國斷代史係列的第二部著作,1947年由上海開明書店齣版,1983年經楊寬、呂翼仁諸先生校訂,由上海古籍齣版社作為“呂思勉史學論著”之一齣版。
本次齣版的《秦漢史》,我們以開明書店的初版本為底本重新校對。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原書直排繁體改為橫排簡體,將原書的雙行夾注改為單行楷體夾注;其他除瞭比較明顯的訛誤和不規範用法有所改動外,均未改動。原書中的作者劄錄,是作者為研究所做的摘錄,文字非常簡略,且都標有相應的頁碼,現以頁下注附於正文之中,供讀者參考。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知名曆史學傢。齣身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傢貧,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作為我國現代知名史學傢,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傢”。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齣瞭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中國近代史》等,均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呂思勉是一位通貫的斷代史傢。
——嚴耕望
呂思勉先生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
——譚其驤
第一章總論………………………………………………………………………1
第二章秦代事跡…………………………………………………………………4
第一節始皇治法……………………………………………………………4
第二節始皇拓土……………………………………………………………8
第三節秦之失政……………………………………………………………10
第四節二世之立……………………………………………………………13
第三章秦漢興亡…………………………………………………………………17
第一節陳涉首事……………………………………………………………17
第二節劉項亡秦……………………………………………………………19
第三節諸侯相王……………………………………………………………26
第四節楚漢興亡……………………………………………………………29
第四章漢初事跡…………………………………………………………………35
第一節高祖初政……………………………………………………………35
第二節高祖翦除功臣………………………………………………………37
第三節高祖和匈奴…………………………………………………………41
第四節漢初功臣外戚相誅…………………………………………………43
第五節漢初休養生息之治…………………………………………………50
第六節封建製度變遷………………………………………………………52
第五章漢中葉事跡………………………………………………………………60
第一節漢代社會情形………………………………………………………60
第二節儒術之興……………………………………………………………62
第三節武帝事四夷一………………………………………………………65
第四節武帝事四夷二………………………………………………………67
第五節武帝事四夷三………………………………………………………75
第六節武帝事四夷四………………………………………………………76
第七節武帝事四夷五………………………………………………………77
第八節論武帝用兵得失……………………………………………………80
第九節武帝求神仙…………………………………………………………83
第十節武帝刻剝之政………………………………………………………86
第十一節巫蠱之禍…………………………………………………………91
第十二節昭宣時政治情形…………………………………………………98
第十三節昭宣元成時兵事一………………………………………………100
第十四節昭宣元成時兵事二………………………………………………103
第十五節昭宣元成時兵事三………………………………………………105
第十六節昭宣元成時兵事四………………………………………………106
第六章漢末事跡…………………………………………………………………108
第一節元帝寬弛……………………………………………………………108
第二節成帝荒淫……………………………………………………………113
第三節哀帝縱恣……………………………………………………………118
第七章新室始末…………………………………………………………………123
第一節新莽得政……………………………………………………………123
第二節新室政治上…………………………………………………………126
第三節新室政治下…………………………………………………………130
第四節新莽事四夷…………………………………………………………135
第五節新莽敗亡……………………………………………………………138
第八章後漢之興…………………………………………………………………144
第一節更始劉盆子之敗……………………………………………………144
第二節光武定河北自立……………………………………………………147
第三節光武平關中…………………………………………………………150
第四節光武平群雄上………………………………………………………151
第五節光武平群雄下………………………………………………………154
第九章後漢盛世…………………………………………………………………159
第一節光武明章之治………………………………………………………159
第二節匈奴分裂降附………………………………………………………165
第三節後漢定西域…………………………………………………………170
第四節漢與西南洋交通……………………………………………………174
第五節後漢平西羌…………………………………………………………177
第六節後漢開拓西南………………………………………………………179
第七節後漢時東北諸族……………………………………………………181
第十章後漢衰亂…………………………………………………………………186
第一節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上………………………………………………186
第二節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下………………………………………………192
第三節後漢羌亂……………………………………………………………199
第四節黨錮之禍……………………………………………………………203
第五節靈帝荒淫……………………………………………………………205
第六節後漢中葉後外患……………………………………………………206
第七節後漢中葉後內亂……………………………………………………209
第十一章後漢亂亡………………………………………………………………215
第一節何進之敗……………………………………………………………215
第二節董卓之亂……………………………………………………………219
第三節李傕郭汜之亂………………………………………………………221
第四節東諸侯相攻…………………………………………………………224
第五節曹操平定北方上……………………………………………………228
第六節曹操平定北方下……………………………………………………232
第七節孫氏據江東…………………………………………………………238
第八節赤壁之戰……………………………………………………………240
第九節劉備入蜀……………………………………………………………244
第十節曹操平關隴漢中……………………………………………………249
第十一節劉備取漢中………………………………………………………252
第十二節孫權取荊州………………………………………………………254
第十二章三國始末………………………………………………………………257
第一節三國分立……………………………………………………………257
第二節三國初年和戰………………………………………………………260
第三節諸葛亮伐魏…………………………………………………………263
第四節魏氏衰亂……………………………………………………………266
第五節魏平遼東……………………………………………………………270
第六節司馬氏專魏政………………………………………………………271
第七節蜀魏之亡……………………………………………………………278
第八節孫吳盛衰……………………………………………………………283
第九節孫吳之亡……………………………………………………………288
第十節三國時四裔情形……………………………………………………291
第十三章秦漢時社會組織………………………………………………………299
第一節婚製…………………………………………………………………299
第二節族製…………………………………………………………………304
第三節戶口增減……………………………………………………………306
第四節人民移徙……………………………………………………………310
第五節各地方風氣…………………………………………………………313
第十四章秦漢時社會等級………………………………………………………318
第一節豪強…………………………………………………………………318
第二節奴客門生部麯………………………………………………………321
第三節遊俠…………………………………………………………………325
第四節秦漢時君臣之義……………………………………………………329
第五節士大夫風氣變遷……………………………………………………332
第十五章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335
第一節秦漢人訾産蠡測……………………………………………………335
第二節秦漢時豪富人………………………………………………………337
第三節秦漢時地權不均情形………………………………………………339
第四節漢世禁奢之政………………………………………………………342
第五節漢世官私振貸………………………………………………………344
第十六章秦漢時實業……………………………………………………………347
第一節農業…………………………………………………………………347
第二節工業…………………………………………………………………351
第三節商業…………………………………………………………………352
第四節錢幣…………………………………………………………………355
第十七章秦漢時人民生活………………………………………………………361
第一節飲食…………………………………………………………………361
第二節倉儲漕運糴糶………………………………………………………364
第三節衣服…………………………………………………………………365
第四節宮室…………………………………………………………………369
第五節葬埋…………………………………………………………………373
第六節交通…………………………………………………………………378
第十八章秦漢政治製度…………………………………………………………390
第一節政體…………………………………………………………………390
第二節封建…………………………………………………………………391
第三節官製…………………………………………………………………397
第四節選舉…………………………………………………………………409
第五節賦稅…………………………………………………………………420
第六節兵製…………………………………………………………………427
第七節刑法…………………………………………………………………436
第十九章秦漢學術………………………………………………………………452
第一節學校…………………………………………………………………452
第二節文字…………………………………………………………………465
第三節儒傢之學……………………………………………………………473
第四節百傢之學……………………………………………………………483
第五節史學…………………………………………………………………489
第六節文學美術……………………………………………………………496
第七節自然科學……………………………………………………………500
第八節經籍…………………………………………………………………505
第二十章秦漢宗教………………………………………………………………510
第一節祠祭之禮……………………………………………………………510
第二節諸傢方術……………………………………………………………514
第三節五德終始之說………………………………………………………518
第四節圖讖…………………………………………………………………521
第五節神仙傢………………………………………………………………524
第六節道教之原……………………………………………………………526
第七節佛教東來……………………………………………………………529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傢。齣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傢貧,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史學傢,其治史注重排比史料,分類劄記,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其著述豐富,其中《白話本國史》具開創之功,
《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四大斷代史和《呂思勉讀史劄記》更是久負盛名。著名史學傢嚴耕望先生說:“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並謂呂思勉為“通貫的斷代史傢”。
《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中國斷代史係列的第二部著作,1947年由上海開明書店齣版,1983年經楊寬、呂翼仁諸先生校訂,由上海古籍齣版社作為“呂思勉史學論著”之一齣版。
本次齣版的《秦漢史》,我們以開明書店的初版本為底本重新校對。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原書直排繁體改為橫排簡體,將原書的雙行夾注改為單行楷體夾注;其他除瞭比較明顯的訛誤和不規範用法有所改動外,均未改動。原書中的作者劄錄,是作者為研究所做的摘錄,文字非常簡略,且都標有相應的頁碼,現以頁下注附於正文之中,供讀者參考。
我最近在閱讀的這本《戰國策論》讀後感頗為復雜,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剖析權謀與智慧的教科書,而非單純的曆史敘事作品。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完全放在瞭那個充滿變數與競爭的時代,對列國君主和謀士之間的博弈進行瞭極其細緻的剖析。我讀到那些閤縱連橫的計謀時,常常需要停下來仔細揣摩,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把握達到瞭驚人的高度,他筆下的蘇秦、張儀不再是臉譜化的曆史人物,而是活生生的、充滿算計和掙紮的個體。然而,對於一個更偏愛社會生活史的讀者來說,書中對平民生活、經濟發展等方麵的著墨略顯不足。整本書的基調是冷峻而理性的,充斥著對“利”的追逐和對“勢”的判斷,這使得閱讀過程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古代政治哲學的深度報告,而非輕鬆的曆史讀物。不過,如果你想深入理解古代的外交策略和權謀藝術,這本書絕對是繞不開的經典。
評分剛剛翻完的《羅馬帝國的衰亡與遺産》,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全方位的。它不是那種按時間順序簡單羅列的編年史,而是一部宏大敘事的史詩,將目光投嚮瞭西方文明的根基。作者對於羅馬法律體係的演變、行省製度的崩潰以及蠻族文化融閤的過程,進行瞭極其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擅長從宏觀視角審視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衰亡歸咎於某一個皇帝的昏庸或某一次戰役的失利,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係統性衰退的結果,從財政、軍事、社會結構等多個維度進行瞭交叉論證。讀這本書時,我仿佛站在高處俯瞰整個地中海世界,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徵服者和那些最終淹沒在曆史洪流中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公平的定位。唯一的遺憾是,關於拜占庭帝國如何繼承和發展瞭羅馬遺産的部分,感覺略顯倉促,如果能再增加一個章節詳細闡述,這本書的完整性會更高。它強迫讀者思考文明的邊界和延續的意義。
評分這本《大唐風雲錄》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我一嚮對唐朝的曆史充滿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偏嚮某一特定人物,讀起來總覺得不夠全麵。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早已塵封的曆史場景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尤其是在描述安史之亂前後的政治角力和宮廷秘辛時,那種緊張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書中對當時社會風貌的刻畫也極為細膩,從長安的繁華到邊塞的蕭瑟,從士族階層的奢靡到百姓生活的艱辛,都有詳實的論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謹慎和精準,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沒有讓普通的曆史愛好者感到枯燥。讀完之後,我對唐朝的認知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一個完整、立體、充滿生命力的曆史畫捲。唯一希望的是,如果能在文化藝術方麵的內容上再多展開一些,那就更完美瞭。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讓我對那個輝煌的朝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說實話,我對《宋代文脈研究》這本書的期待值原本非常高,畢竟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文化成就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這本書的學術性毋庸置疑,它聚焦於宋詞、理學以及院體畫之間的相互影響,論證嚴密,資料翔實,對於研究宋代美學範式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我花瞭很長時間來消化其中關於硃熹理學對文學觀念影響的章節,作者的論點非常新穎,挑戰瞭許多既有的傳統認知。但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太過晦澀和專業化瞭。大量的術語堆砌和復雜的從句結構,使得非專業人士在閱讀時會感到非常吃力。比如,書中對“格物緻知”在繪畫創作中的體現的論述,雖然邏輯清晰,但錶述起來卻顯得異常繞口。我不得不經常查閱輔助資料來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具體含義。它更適閤作為研究生階段的參考書或工具書,對於僅僅想瞭解宋代文化氛圍的普通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極大的毅力纔能堅持讀完。它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而非大眾普及讀物。
評分我最近接觸瞭一本名為《文藝復興的曙光:佛羅倫薩的藝術革命》的書,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視覺和思想的盛宴,雖然主題並非聚焦於我們熟悉的東方曆史,但其對人類精神覺醒的描繪極具感染力。作者的文筆極其富有畫麵感和感染力,她擅長捕捉米開朗基羅創作《大衛》時的掙紮,或是達芬奇在解剖學研究上的癡迷。書中將藝術傢的個人傳記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緊密結閤,使得每一幅畫作、每一座雕塑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意義都變得清晰可見。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文主義”這一核心思想的解讀,她沒有將其概念化,而是通過無數生動的實例,展示瞭人如何重新成為衡量萬物的尺度。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愉快,仿佛是跟著一位學識淵博的導遊在佛羅倫薩的街頭漫步,隨時都能發現新的驚喜。盡管它不是關於古代中國的曆史,但它所展現的那種對知識、對美、對人性的無限探索精神,是任何時代史學著作都應該藉鑒的精髓所在。讀完後,我對人類創造力的爆發有瞭更直觀的理解。
評分書的質量特彆好呢,京東的活動真的很實惠,一如既往地支持
評分傷心秦漢經行處。。。。。。。。。
評分剛剛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剛剛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呂大師的作品,比較通俗易懂,可以看看
評分髒
評分這本書很好呀。
評分不錯,簡體橫排,質優
評分還不錯。很方便也很便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