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6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二维码版)

中公版·2016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二维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著,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教师招聘
  • 教育理论
  • 基础知识
  • 中公
  • 教材
  • 2016
  • 教招考试
  • 二维码版
  • 教育学
  • 心理学
  • 公共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26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134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6
字数:9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6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二维码版)》结合统考省份考试真题,以各类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要求为依据,涵盖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所有考点、能力要求和题型类别,并且在书中深入细致的分析了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原理、命题趋势和考查重点,并对考生的复习方法和复习技巧进行了点拨,使考生复习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本书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六部分内容。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帮助读者巩固知识要点,查漏补缺,稳步提升。相信考生在本图书的帮助下,可以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圆自己的三尺讲台之梦。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6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二维码版)》为帮助考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研究了各类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要求,结合统考省份考试真题,确定了本书内容,精心编制出了这一本具有极强适用性的教材-《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本书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六部分内容。本书囊括了当前教师招聘考试必需掌握的考试精华,力求为广大考生解除备考之忧。

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本章内容框架(2)
重要考点分布(3)
本章考点梳理(3)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3)
高效提升练习(32)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7)
本章内容框架(37)
重要考点分布(38)
本章考点梳理(38)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38)
第二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4)
第三节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52)
高效提升练习(53)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57)
本章内容框架(57)
重要考点分布(58)
本章考点梳理(58)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58)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60)
第三节教育的个体功能(66)
第四节中学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69)
高效提升练习(73)
第四章教育目的(75)
本章内容框架(75)
重要考点分布(76)
本章考点梳理(76)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76)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80)
高效提升练习(92)
第五章教育制度(94)
本章内容框架(94)
重要考点分布(95)
本章考点梳理(95)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95)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100)
高效提升练习(105)
第六章学生与教师(108)
本章内容框架(108)
重要考点分布(109)
本章考点梳理(109)
第一节学生(109)
第二节教师(111)
第三节师生关系(118)
高效提升练习(122)
第七章中学课程(125)
本章内容框架(125)
重要考点分布(126)
本章考点梳理(126)
第一节课程概述(126)
第二节课程目标(130)
第三节课程设计(132)
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34)
第五节中学课程设置(138)
第六节课程资源(142)
高效提升练习(144)
第八章中学教学(147)
本章内容框架(147)
重要考点分布(148)
本章考点梳理(148)
第一节教学概述(148)
第二节教学过程(152)
第三节教学原则(157)
第四节教学方法(160)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66)
第六节教学评价(169)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74)
高效提升练习(177)
第九章德育(181)
本章内容框架(181)
重要考点分布(182)
本章考点梳理(182)
第一节德育概述(182)
第二节中学德育过程(185)
第三节中学德育的实施(188)
高效提升练习(193)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195)
本章内容框架(195)
重要考点分布(196)
本章考点梳理(196)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96)
第二节班级管理(202)
第三节班级活动(206)
高效提升练习(211)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213)
本章内容框架(213)
重要考点分布(214)
本章考点梳理(214)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14)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17)
高效提升练习(223)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26)
本章内容框架(226)
重要考点分布(226)
本章考点梳理(227)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27)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29)
高效提升练习(231)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33)
本章内容框架(233)
重要考点分布(234)
本章考点梳理(234)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34)
第二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239)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44)
高效提升练习(248)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51)
本章内容框架(251)
重要考点分布(252)
本章考点梳理(253)
第一节学习概述(253)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56)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260)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65)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67)
高效提升练习(269)
第四章学习动机(273)
本章内容框架(273)
重要考点分布(274)
本章考点梳理(274)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274)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276)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79)
高效提升练习(282)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285)
本章内容框架(285)
重要考点分布(285)
本章考点梳理(286)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286)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287)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290)
高效提升练习(292)
第六章学习策略(295)
本章内容框架(295)
重要考点分布(295)
本章考点梳理(296)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296)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培养(302)
高效提升练习(304)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308)
本章内容框架(308)
重要考点分布(309)
本章考点梳理(309)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309)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313)
第三节知识的遗忘与保持(317)
高效提升练习(319)
第八章技能的形成(322)
本章内容框架(322)
重要考点分布(323)
本章考点梳理(323)
第一节技能概述(323)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326)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329)
高效提升练习(332)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34)
本章内容框架(334)
重要考点分布(335)
本章考点梳理(335)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335)
第二节创造性的培养(340)
高效提升练习(344)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46)
本章内容框架(346)
重要考点分布(347)
本章考点梳理(347)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概述(347)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49)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352)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354)
高效提升练习(356)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359)
本章内容框架(359)
重要考点分布(360)
本章考点梳理(360)
第一节心理健康(360)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365)
第三节心理评估(367)
第四节心理辅导(369)
高效提升练习(372)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375)
本章内容框架(375)
重要考点分布(376)
本章考点梳理(376)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心理(376)
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380)
第三节教师的成长心理(382)
第四节教师的心理健康(383)
高效提升练习(385)
第三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388)
本章内容框架(388)
重要考点分布(389)
本章考点梳理(389)
第一节心理学基本知识(389)
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391)
高效提升练习(393)
第二章认知(395)
本章内容框架(395)
重要考点分布(396)
本章考点梳理(397)
第一节注意(397)
第二节感觉(401)
第三节知觉(403)
第四节记忆(407)
第五节想象(415)
第六节言语(417)
第七节思维(418)
高效提升练习(425)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428)
本章内容框架(428)
重要考点分布(428)
本章考点梳理(429)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429)
第二节意志(432)
高效提升练习(435)
第四章个性心理(437)
本章内容框架(437)
重要考点分布(438)
本章考点梳理(438)
第一节个性(438)
第二节需要与兴趣(440)
第三节能力(442)
第四节气质与性格(446)
高效提升练习(451)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453)
本章内容框架(453)
重要考点分布(454)
本章考点梳理(454)
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454)
第二节印象形成(455)
第三节人际关系(456)
第四节群体心理(457)
高效提升练习(461)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我国课程改革概述(464)
本章内容框架(464)
重要考点分布(464)
本章考点梳理(465)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465)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466)
高效提升练习(468)
第二章新课程带来的变革(470)
本章内容框架(470)
重要考点分布(471)
本章考点梳理(471)
第一节教育观念的变革(471)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变革(474)
第三节课程组织的变革(476)
高效提升练习(484)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86)
本章内容框架(486)
重要考点分布(487)
本章考点梳理(487)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487)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90)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93)
高效提升练习(495)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497)
本章内容框架(497)
重要考点分布(498)
本章考点梳理(498)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498)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500)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管理(504)
高效提升练习(506)
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510)
本章内容框架(510)
重要考点分布(512)
本章考点梳理(513)
第一节教育法律概述(513)
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514)
第三节教育法律规范(517)
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520)
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526)
第六节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530)
高效提升练习(532)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536)
本章内容框架(536)
重要考点分布(536)
本章考点梳理(537)
高效提升练习(602)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笔试课程(604)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面试课程(605)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606)

精彩书摘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不同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前言/序言

  真正实现教师招聘考试快速提分
  紧扣最新考情,直击核心考点,精准预测真题
  --中公教师招聘名师课堂,高分有力保障
  自2003年教育部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制定"凡进必考"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制度以来,教师招聘考试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正规化、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对应试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西等省(或自治区)已在全省(或自治区)范围内实行统考。教师招聘考试在省(市或自治区)实行统考实为大势所趋。应试者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应考。
  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一般由各地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发布招聘简章,应试者经过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等环节,直至被录用。为帮助更多有崇高理想,立志耕耘三尺讲台的朋友们顺利加入教师队伍中,中公教育组织数百名一线师资及研究院数位专家,结合多年研究成果,倾力编写了这套适用于各省、市、地区教师招聘考试的图书,相信这套图书必能解您备考之忧,提高备考效率。
  本套图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中公教师招聘图书特色一
  针对性强———紧跟最新考情
  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核心考点具备一定的共性。已经实行统考的省份的考试内容如下:
  本书编者紧跟最新考情,深入研究了各类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要求,结合统考省份考试真题,确定了本书的内容,囊括了当前教师招聘考试必需掌握的考试精华,真正做到"一书在手,考试无忧"。
  中公教师招聘图书特色二
  实用性强———直击核心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范围很广,考点众多,要想提高备考效率,必须抓住考试的核心考点。为增强图书的实用性,本书编者深入分析了各类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考点,并对这些考点进行统计分析,归类总结,最终确定了每一科目的核心考点。结合考试大纲,本书架构起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为主体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了"考纲要求的,书中全有;真题考到的,书中都有"。相信这种对考点进行地毯式搜索的编写方法,必能将新一年的教招考试中的考点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为更进一步提高备考效率,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在讲述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内容之前,根据考情制作了精细的知识框架图,使考生对知识点一目了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整体认识,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讲解考点的过程中,为突出重要考点,侧栏配有考试真题强化理解,一般性考点则篇幅较短或以正文补充的形式出现。在一个知识板块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便于读者自我检测。
  中公教师招聘图书特色三
  命中率高———精准预测真题
  凭借对考试的持续深入研究,依托于中公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培训辅导课程,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准确把握了命题趋势与规律,辅导课程和图书多次命中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各种与真题相似的模拟试题也在中公教师招聘图书以及辅导资料中广泛出现。
  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系列图书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包含笔试和面试两大系列,其中笔试科目图书包括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每一科目配有专业教材、真题与模拟卷。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地考试特点,先后出版了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江苏、山东、湖南、北京、辽宁、河北、陕西、吉林、广东、四川、新疆、甘肃、安徽、广西、内蒙古、黑龙江、贵州等省(市或自治区)的教招考试专业辅导用书。相信这些真正符合考试特点的图书,必能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选择。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2015年10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亮未来教育之路 内容概览 本书旨在为广大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考生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资料,涵盖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不同于市场上其他教材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本书着力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考生深刻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原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本书内容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内容严谨、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本原理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深入探讨教育是什么,为何存在,以及其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多重作用。我们将追溯教育的起源,解析其作为社会化重要途径、文化传承载体、生产力发展要素以及意识形态工具的功能,帮助考生建立对教育的宏观认知。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剖析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我们将详细阐述经济基础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政治体制对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对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塑造。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络。 教育的种类与发展趋势: 梳理教育的历史演变,从原始社会的朴素教育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我们将介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并展望未来教育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趋势,培养考生的前瞻性视野。 第二部分:教师的角色与专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其职业道德至关重要。本部分将系统阐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涵,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并结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调依法执教的重要性,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掌握教学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等。我们将深入分析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养,包括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学习心理、班级管理、教育技术应用等,并提供提升这些素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本部分将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继续教育、同伴互助等,鼓励考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幸福感。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核心理论与应用 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习是教育的核心过程。我们将深入剖析学习的定义、类型,以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学习理论,帮助考生理解不同理论视角下学习的发生机制。 学习动机与迁移: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动机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动机激发策略。同时,我们将探讨学习迁移的概念、类型及促进策略,帮助考生理解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 学生认知发展与个性心理: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我们将梳理皮亚杰、维果茨基等著名心理学家的认知发展理论,并分析艾里克森等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同时,还将探讨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如气质、性格、能力等,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情绪、意志与品德心理: 情绪、意志和品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将深入分析情绪的类型、功能及其调控,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品德的形成过程与教育途径,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部分:教学论与课程理论 教学过程的规律与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本部分将系统阐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知行统一等,并深入讲解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联系实际原则等。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将介绍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并分析班级授课制、小组活动、个别指导等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势及适用情境。 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类型: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核心载体。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课程的定义、功能,分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并阐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开发与设计: 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设计原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我们将介绍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的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的方法,帮助考生理解如何科学地设计和开发课程。 第五部分:教育评价与管理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将介绍教育评价的概念、功能、类型,并阐述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发展性等。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掌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将介绍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并分析测验、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评价手段的应用。 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 班级管理是维持良好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本部分将探讨班级管理的原则、目标,以及班级常规管理、活动管理、危机管理等内容,并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 了解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和教育行政的基本制度,有助于理解教育的宏观运作。我们将简要介绍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前瞻性: 本书紧密结合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向,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融入了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帮助考生不仅能应对当前考试,更能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在阐述教育理论的同时,注重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书中会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实践建议,帮助考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突出与难点解析: 针对教师招聘考试的特点,本书对考试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讲解,并通过图表、对比等方式,帮助考生清晰地把握核心考点。 语言通俗易懂: 尽管内容严谨,但本书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同时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即使是初次接触教育理论的考生,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本书的章节划分科学合理,内容组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易于考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理解。 适用对象 本书最适合参加全国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包括师范类专业学生、在职教师、有意转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等。无论您是初次备考还是有一定基础,本书都能为您提供有力的支持。 结语 教育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本书愿成为您通往教育梦想的引路人,帮助您夯实教育理论基础,提升专业素养,最终在教师招聘的道路上旗开得胜,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在那些晦涩难懂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史部分给我提供一些“人性化”的解读。你知道,有些理论,光看教材上的定义,简直是云里雾里,读起来像在啃石头。我特意翻了翻关于杜威和裴斯泰洛齐那几章,发现作者在阐述核心观点时,似乎努力地试图用更贴近现实教学场景的例子来佐证,这比单纯堆砌术语要有效得多。举个例子,在讲到“教育目的论”的时候,书里没有停留在康德或赫胥黎的原始文本上空谈,而是尝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联系起来,虽然这种联系还有提升空间,但至少让我感觉这本书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论搬运工,而是一个试图搭建理论与实践桥梁的向导。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我们考的不是纯理论研究员,而是未来的中学老师。不过,对于那些已经有扎实教育学基础的考生来说,这些“软化”的解释可能略显啰嗦,但对于我这种需要“从头学起”的人来说,这种详细的铺垫至关重要,它给了我一个缓冲地带,让我不用一开始就被那些宏大的概念吓倒。

评分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衡量,如果这本教材定价合理,那么它确实是考前冲刺阶段不可或缺的“武功秘籍”。它把分散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内容整合在了一起,省去了考生东奔西跑搜集资料的时间。我特别喜欢它在“教育法规”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法条,而是用问答的形式,模拟了考官可能提出的关于《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核心文件的应用场景。这种实战化的设计,远比死记硬背条文来得有效。当然,作为一本综合性的教材,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雨露均沾”的现象,在某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比如中外教育史中的某些冷门人物或事件的介绍,深度稍显不足,更像是一种“点到为止”的概述。这再次印证了它“工具书”的定位——它负责帮你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底座,让你知道什么知识点是重点,什么知识点是背景。但如果想在笔试中拿到高分,尤其是在理论分析题上拔尖,光靠这本书提供的广度可能不够,还需要结合历年真题和更深入的专业辅导资料进行“精雕细琢”。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极好的起点和复习提纲,帮我理清了庞杂的知识脉络。

评分

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个板块的侧重程度,毕竟理论基础知识只是第一关,真正的杀手锏在于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的那几节,感觉内容还是比较扎实的,尤其是在提到各种评价工具的应用时,列举了不少具体的表格和操作步骤,这对于写教案和模拟面试时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发现书中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块内容的探讨略显保守,或许是因为出版年份的关系,2016年对于移动学习和AI辅助教学的预见性似乎还不够充分。现在讲究PBL(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书里相关的案例和理论支持还是偏向传统的“讲授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这让我有些遗憾,感觉它像是一部已经略微过时的地图集,虽然大方向没错,但在细节的更新上跟不上最新的教育前沿。所以,我得承认,这本书在打地基方面是过硬的,但想靠它直接应对最新的教招面试题,可能还需要我从其他渠道去补充那些“新潮”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应用实例。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个准备考中学教师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但阅读体验上,我必须点出一点:逻辑跳跃性有时候太强了。比如,前一页还在深入探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下一页可能就突然跳到了教育法律法规中的某个具体条款,中间的过渡处理得不够平滑。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知识模块间切换思维模式,对专注力的要求极高。我猜想,这可能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塞入尽可能多的考点所做的取舍,毕竟“大而全”是教招用书的通病。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形成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跳跃性偶尔会造成“断链”的感觉,需要我停下来,自己在大脑里重新构建一个逻辑桥梁。我希望作者能在再版时,增加更多的“知识串联”的导读或者总结性的思维导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作一堆孤立的知识点来记忆和背诵。工具书嘛,效率是王道,而流畅的逻辑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还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简洁的蓝白配色,给人一种专业又严谨的感觉,很符合考教资的心理预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个小小的二维码,虽然我还没仔细扫,但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个加分项,毕竟现在谁不喜欢点额外的学习资源呢?纸张的质量摸起来不算特别厚实,但也不至于一翻就破,日常翻阅应该是没问题的。至于内容排版,我得说,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可能不会主动去读这么厚的一本“理论大全”。内页的字体大小适中,章节划分看起来层次分明,这一点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知识点的考生来说非常重要。我翻了几页教育心理学的部分,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课堂,那些熟悉的专有名词和理论模型又蹦出来了,心情有点复杂,既怀念又有点抗拒。总的来说,从一个工具书的角度来看,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合格且称职的,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一切以实用性为导向,这点在备考的压力下显得尤为可贵。不过,毕竟是2016年的版本,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鼓,不知道时效性如何,毕竟教育政策和理论研究总是在不断更新的,希望这些基础知识的稳定性够高。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面还挺广的,希望对我的学习有所帮助,另外,物流真心挺快的。好评。

评分

有用又便宜,非常合适

评分

书很好~关键是自己要学呀!

评分

同事介绍的书,哎哟,不错嘛!

评分

京东物流给力,书质量也还可以,继续支持!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比较新

评分

帮别人买的,应该还行吧,没活动,比书店稍微贵点。

评分

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评分

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