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

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包建强 著
图书标签:
  • App研发
  • 架构设计
  • Crash分析
  • 竞品分析
  • 移动开发
  • iOS
  • Android
  • 技术实践
  • 软件工程
  • 性能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6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22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由业界多位移动团队技术负责人联袂推荐,为打造高质量App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指导。

  《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中总结了80多个Crash的分析与处理,是迄今为止完整的Android异常分析资料。

  剖析了国内上百款知名App的前沿技术实现,竞品技术分析白皮书。

内容简介

  《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是作者多年App开发的经验总结,重点介绍Android应用开发中常见的实用技巧和疑难问题解决方法,为打造高质量App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指导,可帮助读者迅速提升应用开发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本书涉及的主题有:Android项目的重构、网络底层框架设计、经典场景设计、命名规范和编程规范、Crash的捕获与分析、持续集成、代码混淆、App竞品技术分析、移动项目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本书内容丰富,文风幽默,不仅给出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结合示例代码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实质和编程技巧,旨在帮助移动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编程效率,改进代码质量,打造高质量的App。

作者简介

  包建强,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先后在多家互联网公司担任无线部门技术总监,在Android、iOS、WP等多门无线技术中跋涉过 ,在App的项目管理上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他是微软2008年MVP,并有一个坚持写了6年的技术博客。

精彩书评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分析了市场上有名的上百款App,能够费这么多心血去研究技术实现的人,在我看来至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正是这种拥有好奇心并执着探索的人,才推动了近百年来的科学发展。

  —— 奇虎360董事长 周鸿祎

  ★本书与其他书籍完全不同,纯从实战出发,在官方文档之上,阐述实际开发中应该掌握的那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其中多是过来人踩过坑、吃过亏才能总结出来的东西。不少章节类似于Effective系列名著的风格,有很高的价值。

  —— 美团技术学院院长,CSDN和《程序员》杂志前总编 刘江

  ★整本书并不是从枯燥的文档中提炼而来,而是真切地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亲身经历和交流中得来。作为需要时刻紧跟移动浪潮的App开发人员,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大众点评首席架构师 屠毅敏

  ★这本书针对有经验的Android开发者,你会发现很多场景都是曾经或即将带给你疑问的,作者针对Android开发过程中一个个具体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非常实用。特别是异常处理的部分,这是我首次发现有这么完整地介绍Android异常的书籍,非常有学习价值。

  —— 腾讯无线研发工具总监 欧阳骏

  ★这本书在老包的诙谐笔法之下凝聚了他多年来奋战在一线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具备很强的实战参考意义,并非一般的App开发入门或者泛泛之谈。从菜鸟成长为大拿如果有捷径的话,莫过于经常与高手过招。在开发HTML的Web时代,前端开发人员很喜欢用右键点击网页查看源代码的方式来学习网站的开发思路,后来从中提炼成了很多浏览器的插件,比如Firefox的Firebug等。进入App开发时代后,如何从高手的作品中进行类似的学习呢?老包在第9章App竞品技术分析里给出了相当精彩的解决方案。整本书的结构清晰,从为痛苦的考古重构讲起,到Crash异常等的分析处理,再到持续集成与团队协作的App开发项目管理,包含每个小工在成长之路上都可能碰到的问题。相信您阅读之后必定会有所收获。

  —— 途牛旅游网无线中心总经理 陈世宏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部分 高效App框架设计与重构

第1章 重构,夜未眠 3

1.1 重新规划Android项目结构 3

1.2 为Activity定义新的生命周期 5

1.3 统一事件编程模型 7

1.4 实体化编程 9

1.4.1 在网络请求中使用实体 9

1.4.2 实体生成器 11

1.4.3 在页面跳转中使用实体 12

1.5 Adapter模板 14

1.6 类型安全转换函数 16

1.7 本章小结 17

第2章 Android网络底层框架设计 19

2.1 网络低层封装 19

2.1.1 网络请求的格式 19

2.1.2 AsyncTask的使用和缺点 21

2.1.3 使用原生的ThreadPoolExecutor + Runnable + Handler 24

2.1.4 网络底层的一些优化工作 28

2.2 App数据缓存设计 32

2.2.1 数据缓存策略 32

2.2.2 强制更新 35

2.3 MockService 36

2.4 用户登录 38

2.4.1 登录成功后的各种场景 39

2.4.2 自动登录 41

2.4.3 Cookie过期的统一处理 44

2.4.4 防止黑客刷库 45

2.5 HTTP头中的奥妙 46

2.5.1 HTTP请求 46

2.5.2 时间校准 48

2.5.3 开启gzip压缩 51

2.6 本章小结 52

第3章 Android经典场景设计 53

3.1 App图片缓存设计 53

3.1.1 ImageLoader设计原理 53

3.1.2 ImageLoader的使用 54

3.1.3 ImageLoader优化 55

3.1.4 图片加载利器Fresco 56

3.2 对网络流量进行优化 58

3.2.1 通信层面的优化 58

3.2.2 图片策略优化 59

3.3 城市列表的设计 61

3.3.1 城市列表数据 61

3.3.2 城市列表数据的增量更新机制 63

3.4 App与HTML5的交互 64

3.4.1 App操作HTML5页面的方法 64

3.4.2 HTML5页面操作App页面的方法 65

3.4.3 App和HTML5之间定义跳转协议 66

3.4.4 在App中内置HTML5页面 67

3.4.5 灵活切换Native和HTML5页面的策略 68

3.4.6 页面分发器 68

3.5 消灭全局变量 70

3.5.1 问题的发现 70

3.5.2 把数据作为Intent的参数传递 71

3.5.3 把全局变量序列化到本地 71

3.5.4 序列化的缺点 75

3.5.5 如果Activity也被销毁了呢 79

3.5.6 如何看待SharedPreferences 80

3.5.7 User是唯一例外的全局变量 80

3.6 本章小结 81

第4章 Android命名规范和编码规范 83

4.1 Android命名规范 83

4.2 Android编码规范 86

4.3 统一代码格式 89

4.4 本章小结 90

第二部分 App开发中的高级技巧

第5章 Crash异常收集与统计 93

5.1 异常收集 93

5.2 异常收集与统计 96

5.2.1 人工统计线上Crash数据 96

5.2.2 第一个线上Crash报表:Crash分类 97

5.2.3 第二个线上Crash报表:Crash去重 99

5.2.4 线上Crash的其他分析工作 104

5.3 本章小结 105

第6章 Crash异常分析 107

6.1 Java语法相关的异常 108

6.1.1 空指针 108

6.1.2 角标越界 109

6.1.3 试图调用一个空对象的方法 110

6.1.4 类型转换异常 110

6.1.5 数字转换错误 111

6.1.6 声明数组时长度为-1 111

6.1.7 遍历集合同时删除其中元素 112

6.1.8 比较器使用不当 114

6.1.9 当除数为0 115

6.1.10 不能随便使用的asList 116

6.1.11 又有类找不到了(一):ClassNotFoundException 116

6.1.12 又有类找不到了(二):NoClassDefFoundError 117

6.2 Activity相关的异常 117

6.2.1 找不到Activity 117

6.2.2 不能实例化Activity 118

6.2.3 找不到Service 118

6.2.4 不能启动BroadcastReceiver 119

6.2.5 startActivityForResult不能回传 119

6.2.6 猴急的Fragment 120

6.3 序列化相关的异常 120

6.3.1 实体对象不支持序列化 121

6.3.2 序列化时未指定ClassLoader 121

6.3.3 反序列化时发现类找不到:被ProGuard混淆导致的崩溃 122

6.3.4 反序列化时发现类找不到:传入畸形数据 123

6.3.5 反序列化时出错 123

6.4 列表相关的异常 123

6.4.1 Adapter数据源变化但是没通知ListView 124

6.4.2 ListView滚动时点击刷新按钮后崩溃 125

6.4.3 AbsListView的obtainView返回空指针 125

6.4.4 Adapter数据源变化但是没调用notifyDataSetChanged 126

6.5 窗体相关的异常 126

6.5.1 窗口句柄泄露 126

6.5.2 View not attached to window manager 128

6.5.3 窗体在不恰当的时候获取了焦点 129

6.5.4 token null is not for an application 130

6.5.5 permission denied for this window type 131

6.5.6 is your activity running 131

6.5.7 添加窗体失败 133

6.5.8 AlertDialog.resolveDialogTheme 134

6.5.9 The specif?ied child already has a parent 136

6.5.10 子线程不能修改UI 137

6.5.11 不能在子线程操作AlertDialog和Toast 141

6.6 资源相关的异常 143

6.6.1 Resources$NotFoundException 143

6.6.2 StackOverf?iowError 144

6.6.3 Unsatisf?iedLinkError 144

6.6.4 Inf?iateException之FileNotFoundException 145

6.6.5 Inf?iateException之缺少构造器 145

6.6.6 Inf?iateException之style与android:textStyle的区别 146

6.6.7 TransactionTooLargeException 147

6.7 系统碎片化相关的异常 147

6.7.1 NoSuchMethodError 147

6.7.2 RemoteViews 148

6.7.3 pointerIndex out of range 149

6.7.4 SecurityException之一:Intent中图片太大 150

6.7.5 SecurityException之二:动态加载其他apk的activity 151

6.7.6 SecurityException之三:No permission to modify thread 151

6.7.7 view的getDrawingCache()返回null 152

6.7.8 DeadObjectException 153

6.7.9 Android 2.1不支持SSL 153

6.7.10 ViewFlipper引发的血案 153

6.7.11 ActivityNotFoundException 154

6.7.12 Android 2.2不支持xlargeScreens 154

6.7.13 Package manager has died 155

6.7.14 SpannableString与富文本字符串 155

6.7.15 Can not perform this action after onSaveInstanceState 156

6.7.16 Service Intent must be explicit 157

6.8 SQLite相关的异常 157

6.8.1 No transaction is active 158

6.8.2 忘记关闭Cursor 158

6.8.3 数据库被锁定 159

6.8.4 试图再打开已经关闭的对象 159

6.8.5 文件加密了或无数据库 159

6.8.6 WebView中SQLLite缓存导致的崩溃 160

6.8.7 磁盘读写错误 161

6.8.8 android_metadata表不存在 161

6.8.9 android_metadata表中的locale字段 162

6.8.10 数据库或磁盘满了 162

6.9 不明觉厉的异常 162

6.9.1 内存溢出 163

6.9.2 Verify Failed 163

6.10 其他情况的异常 163

6.10.1 TimeoutException 164

6.10.2 JSON解析异常 164

6.10.3 JSONArray在初始化时为空 164

6.10.4 第三方SDK抛出的Crash 165

6.10.5 两个不同类型的View有相同的id 165

6.10.6 LayoutInf?iater.from().inf?iate()使用不当导致的崩溃 166

6.10.7 ViewGroup中的玄机 166

6.10.8 Monkey点击过快导致的崩溃 167

6.10.9 图片缩放很多倍 168

6.10.10 图片宽高为0 168

6.10.11 不能重复添加组件 168

6.11 本章小结 169

第7章 ProGuard技术详解 171

7.1 ProGuard简介 171

7.2 ProGuard工作原理 172

7.3 如何写一个ProGuard文件 172

7.3.1 基本混淆 172

7.3.2 针对App的量身定制 175

7.3.3 针对第三方jar包的解决方案 177

7.4 其他注意事项 178

7.5 本章小结 179

第8章 持续集成 181

8.1 版本管理策略 181

8.1.1 三种版本管理策略 181

8.1.2 特殊情况的版本管理策略 183

8.2 使用Ant脚本打包 184

8.2.1 Android打包流程 184

8.2.2 打包时的注意事项 189

8.3 Monkey包的生成 190

8.4 自动打包 191

8.4.1 安装和配置各种软件 192

8.4.2 准备Ant打包脚本 193

8.4.3 配置CCNET 193

8.4.4 搭建IIS站点下载apk包 193

8.4.5 自动打包流程小结 193

8.5 批量打渠道包 194

8.5.1 基于apk包批量生成渠道包 194

8.5.2 基于代码批量生成渠道包 195

8.6 Android发版流程 197

8.7 分类打渠道包 198

8.7.1 分门别类生成渠道包 198

8.7.2 批量上传apk的两种方式 199

8.8 灵活切换服务器 199

8.9 单元测试 201

8.10 本章小结 203

第9章 App竞品技术分析 205

9.1 竞品分析概述 205

9.1.1 App竞品定义 205

9.1.2 竞品分析要研究的几个方向 206

9.1.3 竞品分析与拿来主义 206

9.2 App安装包的结构 207

9.2.1 Android安装包的结构 207

9.2.2 iOS安装包的结构 208

9.3 竞品技术一瞥:开机速度 208

9.4 竞品技术二瞥:HTML5页面的打开速度 209

9.4.1 把HTML5页面嵌入到Zip包中 209

9.4.2 Zip包的增量更新机制 209

9.4.3 制作Zip增量包 210

9.4.4 使用WebView预先加载HTML5并缓存到本地 211

9.5 竞品技术三瞥:安装包的大小 211

9.5.1 从几件小事说起 211

9.5.2 安装包为什么那么大 212

9.5.3 png和jpg的区别及使用场景 212

9.5.4 Splash、引导图和背景图 213

9.5.5 iOS的1倍图、2倍图和3倍图 213

9.5.6 在iOS中进行图片拉伸和旋转 214

9.5.7 使用XML配置动画 214

9.5.8 iOS使用storyboard还是xib 215

9.5.9 字体文件的学问 215

9.5.10 表情图片打包下载 217

9.5.11 清除未使用图片 218

9.5.12 Proguard不只是用来混淆的 218

9.5.13 在iOS中使用pdf格式的图片 218

9.5.14 iOS的包永远比Android包体积大吗 219

9.5.15 从代码层面减少iOS包的体积 220

9.6 竞品技术四瞥:性能优化 220

9.6.1 App自动选取最佳服务器的策略 220

9.6.2 使用TCP+Protobuf 222

9.7 竞品技术五瞥:数据采集工具 223

9.7.1 页面跳转器 223

9.7.2 打点统计 226

9.7.3 ABTest 230

9.8 竞品技术六瞥:热修补 232

9.9 竞品技术七瞥:曲径通幽 237

9.10 竞品技术八瞥:模块化拆分 242

9.11 竞品技术九瞥:第三方SDK 244

9.12 竞品技术十瞥:版本策略与App彩蛋 246

9.13 本章小结 247

第三部分 项目管理和团队建设

第10章 项目管理决定了开发速度 251

10.1 项目管理中的三驾马车 251

10.2 优化团队结构,让敏捷流程跑得更快 255

10.3 App敏捷开发流程 257

10.4 项目经理的百宝箱 263

10.5 迭代中的测试工作 269

10.6 高层对敏捷流程的干预 272

10.7 本章小结 277

第11章 日常工作中的问题解决 279

11.1 使用二分法排查问题 279

11.2 找到能稳定重现问题的人 281

11.3 小流量包 282

11.4 建立全国范围的测试群 283

11.5 如何与用户沟通 284

11.6 日志与App性能 286

11.7 从新人入职作业入手 286

11.8 本章小结 287

第12章 无线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289

12.1 从面试谈起 289

12.2 无线团队必备的10份文档 292

12.3 一对一沟通 297

12.4 每周技术分享 298

12.5 代码评审 299

12.6 对Android团队Leader的定位 300

12.7 Android应用开发所需技能自我评测 301

12.8 App开发人员的学习路线 302

12.9 本章小结 303

前言/序言

  Preface 序  一

  互联网时代什么人是核心驱动力

  在我刚刚开始宣布要做奇酷手机的时候,我曾经发布公开信说我需要四类动物:程序猿、攻城狮、产品狗、设计猫。程序员被排在了第一位,而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与程序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研究生时的程序员,上班时的工程师,创业后的产品经理,最近几年一直在学习和琢磨设计。

  这本书的作者建强也是其中一种人,一种喜欢钻研技术的程序员。我曾经和《奇点临近》作者雷·库兹韦尔交流的时候提到,也许上帝就是一名程序员,因为程序员正在通过给基因重新编程的方式来解决人类很多疾病之类的问题。

  当然,实现给基因编程解决人类疾病问题的过程是漫长的,但“程序员”的作用是重大的。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程序员的重要性更明显。一个好的程序员能力固然重要,精神世界的升华也不能缺少,写书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升华,能说服自己,也能帮助和提高更多人。

  互联网时代离不开各种移动App,本书提到很多时下移动互联网很前沿的技术,像竞品技术分析部分就提到ABTest、WaxPatch等。而且据说,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分析了市场上有名的上百款App,能够费这么多心血去研究技术实现的人,在我看来至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正是这种拥有好奇心并执着探索的人,推动了近百年来的科学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更是如此,从手机产生至今,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手机已经快成为人类的器官了,未来手机是什么样子很难说,但对手机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iOS和安卓平台上开发App会有所不同,但用户在各方面体验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在我做手机的过程中,一直要求自己要充满好奇心。

  移动App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领域,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越来越多渴望探索的人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中来。事实上,这些移动App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订餐、打车到游戏娱乐都被各种App所改变。

  但App相关的技术发展、更新非常迅速,所以作为技术人员要保持对技术的敏锐嗅觉,永远抱着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才能时刻占据着主动。当我们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程序员功不可没。也许程序员真的就是上帝,但他们在创造出一个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之前,注定要沉浸在枯燥的代码之中。我相信,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在程序世界里,一切都按照他们的设计规则运行。那么你说,这和上帝创造世界有什么不同?互联网的世界里谁才是核心驱动力?

  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培养出更多的App领域高级人才,来共同繁荣移动互联网的世界。

  周鸿祎

  奇虎360董事长

  Preface 序  二

  十年写一本书

  1998年,Peter Norvig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为“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十年学会编程)。这文章怎么个有名法呢,自发表以来它的访问次数逐年增加,到2012年总数已经接近300万次。

  文章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编程与下棋、作曲、绘画等专业技能一样,不花上十年以上有素的训练(deliberative practice)、忘我的(fearless)投入,是很难真正精通的。Malcolm Gladwell后来的畅销书《异类》用1万小时这个概念总结了类似的观点。

  那么,写书呢?

  说到写书,我的另一位朋友在微博上说过一段话,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的时候被鼓励、怂恿写书,就算书能卖5000册,40块一本,8%的版税,收益是16000RMB,这还没缴税。我还不如跟读者化缘,把内容均匀地贡献给读者,一个礼拜就能募集到这个数额。为什么要去写书?浪费纸张,污染环境。为了名气?为了评职称?”这位朋友是2001年我出版的国内第一本Python书的译者,当时这本封面上是一只老鼠的书只有400页,现在英文原版最新版已经1600页了——时间真是最强大的重构工具。其实他的话说得挺实在的。这年头写专业图书,经济上直接的回报,的确很低。

  可要是真的没人写书了,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曾经在出版社工作十几年,经手的书数以千计,有的书问世之初就门可罗雀,有的书一时洛阳纸贵但终归沉寂,只有少数一些,能够多年不断重印,一版再版。这后一种,往往是真正的好书,是某个领域知识系统整理的精华,其作用不可替代,Google索引的成千上万的网页也不能——聚沙其实是不能成塔的。Google图书计划的受挫,其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延迟,对此我深以为憾。

  书(我说的是科技专业书)可以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入门教程性质的,一种是经验之谈或者感悟心得。无论哪一种,都需要作者多年教学或者实践的积淀。很难想象,没有这种积淀,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入门,或者教授其他人需要花费十年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

  所以,好书不易得。它不仅来之不易(有能力写的人本来就少,这些人还不一定有动力写),而且还经常面临烂书太多,可能劣币驱逐良币的厄运。最后的结果是,很多领域都缺乏真正的好书,导致整个圈子的水平偏低。因为,书这种成体系的东西,往往是最有效的交流与传承手段,是互联网(微博、微信、博客、视频等等)上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取代的。

  几天前,我的Gmail邮箱里收到一封邮件:

  “还记得2008年我就想写一本书,但是感觉技术能力不够,就只好去翻译了一本。一晃2015年了,积累了11年的技术功底,写起书来游刃有余。这本书我整整写了1年,其中第6章和第9章是自认为写得最好的章节。请刘江老师为我这本书写一篇序言,介绍一下无线App的技术前瞻和趋势,以及看过样章后的一些感想吧。谢谢。”

  包建强

  包建强?我记得的。一个长得挺帅的大男孩儿,2004年复旦大学毕业,2008年被评为微软的MVP。在技术上有追求,而且热心。多年前在博客园非常活跃,张罗着要将里面的精华文章结集出版成书。很爱翻译,曾找我推荐过国外的博客网站,想要把一个同学WPF/Silverlight系列文章翻译成英文。2009年我在图灵出版了他翻译的.NET IL汇编语言方面的书,到现在也是这一主题唯一的一本。好多年没联系,没想到他已经从.NET各种技术(WPF、Silverlight、CLR等),转向移动客户端开发了。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一直不忘初心,用了十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书。

  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我将书的几个样章转给身边从事Android开发的一位美团同事,他看了以后有点小激动,给了这样的评价:

  “拿到这本书的目录和样章时,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内容全是一线工程师正在使用或者学习的一些热门技术和大家的关注点。比如网络请求的处理、用户登录的缓存信息、图片缓存、流量优化、本地网页处理、异常捕抓和分析、打包等这些平时使用最多的技术。

  我本人从事Android开发两年,特别想找一本能提高技术、经验之谈的书,可惜很难找到。本书不光站在技术的层面上去谈论Android,还通过市场上比较火的一些App和当今Android在国内发展的方向等各种角度,来分析怎么样去做好一个App。

  我个人感觉这本书不仅能让你从技术上有收获而且在其他层面上让你对Android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已经迫不及待这本书能够尽快上市,一睹为快了。”

  的确,目前国内外市面上数百种Android开发类图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系统内核和源代码入手,作者往往是Linux系统背景,从事底层系统定制等方面工作。书的内容重在分析Android各个模块的运行机制,虽然深入理解系统肯定对应用开发者有好处,但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实用。

  一类是标准教程,作者往往是培训机构的老师,或者不那么资深但善于总结的年轻工程师,基本内容是Android官方文档的变形,围绕API的用法就事论事地讲开去。虽然其中比较好的,写法、教学思路和例子上也各有千秋,但你看完以后真上战场,就会发现远远不够。

  本书与这两类书都完全不同,纯从实战出发,在官方文档之上,阐述实际开发中应该掌握的那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其中多是过来人踩过坑、吃过亏,才能总结出来的东西。不少章节类似于Effective系列名著的风格,有很高的价值。

  书最后的部分讨论了团队和项目管理,既有比较宏观的建议,比如流程、趋势,更多的还是实用性非常强的经验,比如百宝箱、必备文档,等等。很多章节,不限于Android,对其他平台的移动开发者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看得出来,这里很多内容都是包建强自己平时不断记录、积累的成果,其中少量在他的博客上能看到雏形。如果说多年前,包建强在组织和翻译图书时还有些青涩的话,本书中所显现出来的,则完全是一派大将风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游刃有余”了。

  我曾经不止一次和潜在的作者说过:“不写一本书,人生不完整。”我说这话是认真的。人生百年,如果最后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留之后人的东西,那可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而说到总结,互联网各种碎片化的媒体形式当然有各种方便,但到头来逃脱不了烟花易逝的命运(想想网上有多少好的文字,链接早已失效,现在只能到archive.org上寻找,甚至那里也不见踪影)。还是书这种物理形式最坚实,最像那么回事儿,也最是个东西。去国家图书馆看过宋版书的人肯定会有体会。

  当然,真正能立住的,是那些真正的好书,那些花费十年写出来的东西。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像包建强这样,十年写一本书。希望有更多好书不断涌现出来。

  我更希望,包建强不止步于书的出版,而是能将书的内容互联网化,让读者和同行也加入进来,不断生长、丰富,不断改版重印,变成一种活的东西。写一本好书,不应该限于十年。

  刘江

  美团技术学院院长

  CSDN和《程序员》杂志前总编

  序  三 Preface

  这是一本很有特点的书,没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也没有对细分领域钻牛角尖般的头头是道。第一次看完老包的样章时我很惊讶,他不仅一个人完成了全书内容的撰写,而且其中大部分章节都非常接地气并具有时代性。

  当前移动开发技术处在一个野蛮增长的时代,在移动开发从业人员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很多公司的移动开发团队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当App越做越大,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时,不断地累加代码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很多人从单纯的业务开发转向深入研究技术细节,沉淀了很多经验,并诞生了不少有意思的开源项目。

  在2013年我首次遇到Android 65536方法数限制的时候,网络上唯一能查询到的资料就是Facebook上的一篇博客,其中简单介绍了博主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大致方法。当时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只能自己开发解决方案,并且由于需要分拆dex引入了不少其他的问题。今天看到本书中总结的这些经验和问题,发现本书能够给我很好的启示,原本那些踩过的坑和交过的学费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虽然书中介绍每个问题时篇幅看上去并不大,但是提炼得很精简,如果你对其中的某段不是很理解,很可能它正是在你真正遇到问题时会联想到的内容和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

  本书第6章常见的异常分析,就是完全基于实践积累完成的。就阅读这章本身来说,可能学到的知识点非常分散,但是包含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冷门或者非常细节的知识。如果你对其有深刻的共鸣,多数都是因为自己曾有过被坑的经历。在我自己的异常分析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非常难理解的异常,俗称“妖怪问题”。这类异常的表象很难和原因联系到一起,光读取栈信息不足以理解异常的机理,这时候就需要有更完善的异常收集系统,能够把应用的当前状态进行回溯,这对分析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第9章我认为是最接地气也是最有特色的章节,从分析国内热门的App开始,帮助读者了解最前沿的大公司的移动开发的技术方向。有很多技术点是小的App开发团队并不会花精力关注的,比如资源文件如何组织,如何应对线上故障等,但是如果在应用规模急剧增长后再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就会花费不小的代价,不如从一开始就遵循这些已经在其他成熟团队中积淀的经验和法则。对于应用开发来说,很多高深的技术和复杂的框架也许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带来很大的帮助,学习一些业界真实的方案,并对其进行扩展可能是更加稳妥的方式。

  从Android和iOS诞生至今,技术虽然一直在进步,但它们分别是由Google和Apple主导的。开源社区虽然有很多热门的项目,但是不同于服务端的Apache扶持的大型开源项目,客户端受限于体积、硬件及部署方式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大而全的框架,反而出色的开源项目都聚焦在一个点上。回想Joe Hewitt当年在Facebook开源的Three20项目引领了当时的iOS应用架构,到目前已经被大多数的应用抛弃,只能说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移动技术在飞速发展,技术被淘汰的速度非常之快。优秀的开发人员需要具备的不光是对平台的了解和写代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的整合和对发展趋势的理解。本书就像是对2015年整个移动技术的一份快照,非常富有这个时代的特征。整本书并不是从枯燥的文档提炼而来,而是真切地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切身经历和与他人的交流中得来。对于一个需要时刻紧跟移动浪潮的App开发人员来说,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屠毅敏

  大众点评首席架构师

  前  言 Preface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在你面前娓娓而谈的我,曾经是一位技术宅男。我写了6年的技术博客,500多篇技术文章。十年编程生涯,我学习了.NET的所有技术,但是从微软出来,踏上互联网这条路,却发现自己还是小学生水平,当时恰逢三十而立之年,感慨自己多年来一事无成,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选择移动互联网这个方向,是因为这个领域所有人都是从零开始,大家都是摸索着做,初期没有高低上下之分。

  在此期间,我做过Window Phone的App,学会了Android和iOS,慢慢由二把刀水平升级到如今的著书立说,本来我想写的是iOS框架设计,因为当时这方面的经验积累会更多一些,2013年的时候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文章,可惜没有写完。如今这本书是以Android为主,但是框架设计的思想是和iOS一致的。

  作为程序员,不写本书流传于世,貌似对不起这个职业。2008年的时候我就想写,可那时候积累不够,所知所会多是从书本上看到的,所以没敢动笔,而是选择翻译了一本书《MSIL权威指南》。翻译途中发现,我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原文翻译,而不能有所发挥。我渴望能有一个地方,天马行空地将自己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写这本书之前,只有我的技术博客。

  终于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是一本前后风格迥异的书,以至于完稿后,不知道该给本书起一个什么样的书名。只希望各位读者看过之后能得到一些启示,我就心满意足了。

  下面介绍一下本书的章节概要。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计12章。

  第1章讲重构。这是后续3章的基础。先别急着看其他章节,先看一下这一章介绍的内容,你的项目是否都做到了。

  第2章讲网络底层封装。各个公司都对App的网络通信进行了封装,但都稍显臃肿。我介绍的这套网络框架比较灵巧,而且摆脱了AsyncTask的束缚,可以在底层或上层快速扩展新的功能。这样讲多少有些自卖自夸,好不好还是要听读者的反馈,建议在新的App上使用。

  第3章讲App中一些经典的场景设计,比如说城市列表的增量更新、缓存的设计、App与HTML5的交互、全局变量的使用。对于这些场景,各位读者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能从我的解决方案中产生共鸣?

  第4章介绍Android的命名规范和编码规范。网上的各种规范多如牛毛,但我们不能直接拿来就使用,要有批判地继承吸收,要总结出适合自己团队的规范。所以,即使是我这章内容,也请各位读者有选择地采纳。我写这一章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代码亦如是。

  第5章和第6章组成了Android崩溃分析三部曲。写这本书用了一年,其中有半年多时间花在这两章上。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训练机器对崩溃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则是对八十多种线上崩溃追根溯源,找到其真正的原因。

  第7章讲Android中的代码混淆。本不该有这一章,只是在工作中发现网上关于ProGuard的介绍大都只言片语。官方倒是有一份白皮书,但是针对Android的介绍却不是很多,于是便写了这章,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在Android中使用ProGuard的理论和实践。

  第8章讲持续集成(CI)。十年传统软件的经验,使我在这方面得心应手。这一章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传统软件的思想迁移到App上。

  第9章讲App竞品分析,是研究了市场上几十款著名App并参阅了大量技术文章后写出的。之前积累了十年的软件研发经验,这时极大地帮助了我。

  第10章讲项目管理,是为App量身打造的敏捷过程,是我在团队中一直坚持使用的开发模式。App一般2周发一次版本,迭代周期非常快,适合用敏捷开发模式。

  第11章讲日常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办法。那是在一段刀尖上舔血的日子中总结出的办法,那时每天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有问题要在最短时间内查找到原因并尽可能修复;那也是个人能力提升最快的一段时光,每一次成功解决问题都伴随着个人的成长。

  第12章讲App团队建设。我是一个孔雀型性格的老板,所以我的团队中多是外向型的人,或者说,把各种闷骚型技术宅男改造成明骚;我是从技术社区走出来的,所以我会推崇技术分享,关心每个人的成长;我有8年软件公司的工作经验,所以我擅长写文档、画流程图,以确保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有这样一位奇葩老板,对面的你,还不快到我的碗里来,我的邮箱是16230091@qq.com,我的团队,期待你的加入。

  心如猛虎,细嗅蔷薇

  话说,我也是无意间踏上编程这条道路的。如果不是在大三实在学不明白实变函数这门课的话,我现在也许是一个数学家,或者和我的那些同学一样做操盘手或是二级市场。

  我真正的爱好是看书,最初是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后来发现在饭桌上说这些会被师弟师妹们当做怪物,于是按照中文系同学的建议翻看张爱玲、王小波的小说,读梁实秋的随笔。在复旦的四年时光,熏出了一身的“臭毛病”,比如说看着夜空中的月亮会莫名其妙地流眼泪,会喜欢喝奶茶并且挑剔珍珠的口感。

  不要以为程序员只会写代码。程序员做烘焙绝对是逆天的,因为这用到软件学中的设计模式,我也曾研发出失败的甜品,做饼干时把黄油错用成了淡奶油,然后把烤得硬邦邦的饼干第二天拿给同事们吃。

  我涉及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煮咖啡、唱K、看老电影,都是在编程技术到了一定瓶颈后学会的,每一类都有很深的学问。不要一门心思地看代码,生活能教会我们很多,然后反过来让我们对编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心若有桃园,何处不是水云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后续还有第二卷,我希望是讲数据驱动产品。就在本书写作期间,我的思想发生了一次升华,那是在2015年初的一个雪夜,我完成了从纠结于写代码的方法到放眼于数据驱动产品的转变。这也是这本书前面代码很多,越到后面代码越少的原因。

  数据驱动产品是未来十年的战略布局。之前,我们过多地关注于写代码的方法了,却始终搞不清用户是否愿意为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买单,技术人员不知道,产品人员更不知道。产品人员需要技术人员提供工具来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比如说ABTest,比如说精准推送平台,比如说用户画像,而我们检查自己的代码,却发现连PV和UV都不能确保准确。

  这也是我接下来的研究和工作方向。

  包建强

  2015年8月3日于北京



《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 一、 引言 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App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背后坚实的工程实践和敏锐的市场洞察。一款优秀的应用,不仅需要具备吸引人的功能和用户体验,更需要底层稳定可靠的架构、对潜在风险的精准预判和处理能力,以及对竞争对手的技术策略进行深入剖析。本书《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正是为广大App开发者、架构师、技术负责人以及对移动应用技术充满好奇心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深度实践指南。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而是以多年的实际研发经验为根基,结合大量真实案例,从架构设计的宏观战略,到Crash分析的微观治理,再到竞品技术分析的外部视角,层层深入,力求为读者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可落地的App研发知识体系。我们深知,在快节奏的开发周期中,高效、稳定、可维护的App是赢得用户和市场的关键。因此,本书将聚焦于那些能够直接提升App质量、降低维护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环节。 本书的内容精心组织,力求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让不同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我们将从App研发的基石——架构设计开始,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易于扩展、可维护性强、性能优异的App架构。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App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挑战——Crash分析。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Crash定位、分析和解决流程,帮助开发者有效应对各种疑难杂症,提升App的稳定性。最后,我们将视角转向外部,深入研究竞品技术分析,学习如何从技术层面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借鉴其长处,规避其短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饱含着作者团队在实际项目中摸爬滚打的经验总结,我们力求用最贴近实际场景的语言,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操作手册。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构建更健壮、可扩展的App架构: 掌握现代App架构的核心原则,学习如何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架构模式,以及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提升App的稳定性,大幅减少Crash率: 掌握一套科学高效的Crash分析方法论,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和技巧快速定位和解决Crash问题,显著提升用户满意度。 获得洞察竞品技术动向的利器: 学习系统性的竞品技术分析方法,能够独立或团队协作地对竞品App进行深度技术评估,为自身产品的技术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加速个人和团队的技术成长: 通过学习书中详实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快速提升在App架构、问题排查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无论是资深的App架构师,寻求优化现有架构的开发者,还是初入移动开发领域的新手,本书都将是您案头的宝贵参考。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场深度探索App研发精髓的旅程。 二、 核心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架构设计——构建稳定、可扩展的App基石 App的架构是其骨骼,决定了其长期的健康与发展。本书的这部分内容,将带领您深入理解现代App架构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我们并非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技术栈或框架,而是着重于普适性的设计原则和模式,让您可以灵活运用到各种平台和项目中。 1. 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与演进: 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 深入探讨如何将UI、业务逻辑、数据处理等不同职责清晰地划分开来,减少模块间的耦合,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我们将分析常见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划分来应对复杂的业务场景。 高内聚、低耦合: 剖析这两个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在App架构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将讲解如何设计高内聚的模块,使其功能集中,易于理解和修改,同时如何实现低耦合,使得模块之间依赖最小化,便于替换和重用。 可测试性与可维护性: 探讨架构如何支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架构设计降低代码的维护成本。我们将讨论诸如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等在提升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架构的演进与选择: 随着App功能的不断迭代和业务的增长,架构也需要随之演进。本书将讨论不同发展阶段的App可能面临的架构挑战,并提供不同架构模式(如MVC、MVP、MVVM、MVI等)的选择和权衡依据。我们将重点分析当前主流的架构模式,包括其优缺点,以及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场景。 2. 主流架构模式的深度剖析与实践: MVC(Model-View-Controller): 回顾MVC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App开发中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一些改进方案来克服。 MVP(Model-View-Presenter): 详细阐述MVP模式的设计思路,Presenter如何充当View与Model之间的桥梁,以及它如何提升View的可测试性。 MVVM(Model-View-ViewModel): 重点介绍MVVM模式,特别是其在现代UI开发中的优势,如数据绑定、声明式UI的结合。我们将深入讲解ViewModel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数据绑定技术简化UI的更新逻辑。 MVI(Model-View-Intent): 探讨MVI模式在响应式编程和状态管理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如何处理复杂的异步操作和UI状态。 组件化、模块化架构: 随着App规模的增大,组件化和模块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进行App的组件化拆分,建立清晰的模块划分和通信机制,从而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实现代码的复用和独立维护。我们将探讨不同规模的组件化方案,以及如何处理跨模块的依赖和数据流。 3. 高阶架构议题: 性能优化与内存管理: 讨论App性能瓶颈的常见来源,以及如何在架构层面进行优化,例如异步处理、数据缓存、视图复用等。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内存泄漏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和工具进行检测与规避。 网络请求的设计与优化: 讨论如何设计高效、可复用的网络请求模块,包括请求封装、错误处理、重试机制、数据缓存策略等。 状态管理: 探讨在复杂App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应用状态,包括全局状态、局部状态,以及如何使用响应式编程的思想来处理状态的变化。 与第三方库的集成: 分析如何在高层架构中优雅地集成第三方库,保持架构的独立性,降低对具体实现方案的依赖。 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的实践: 总结一系列可以在代码层面和设计层面提升App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最佳实践。 第二部分:Crash分析——精准定位与高效解决App“顽疾” Crash是App开发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损害产品声誉。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Crash分析解决方案,让您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防和高效解决。 1. Crash的分类与产生原因: 运行时异常(Runtime Exceptions): 详细讲解Java/Kotlin运行时异常(如`NullPointerException`,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等)和Objective-C/Swift运行时异常的常见模式。 内存问题(Memory Issues): 分析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内存泄漏(Memory Leaks)等问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App稳定性的巨大影响。 多线程问题(Concurrency Issues): 讲解线程安全问题,如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死锁(Deadlock)等,以及它们在复杂并发场景下如何引发Crash。 UI绘制与渲染问题: 分析 ANR(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等UI卡顿问题,以及因UI操作不当导致的Crash。 系统兼容性问题: 探讨因设备碎片化、系统版本差异、硬件限制等因素导致的Crash。 2. Crash报告的获取与解读: 本地Crash日志的收集: 介绍如何通过adb命令、logcat等工具在开发环境中获取本地Crash日志。 自动化Crash收集平台: 深入分析主流的Crash收集平台(如Firebase Crashlytics, Bugly, Sentry等)的功能,包括如何配置SDK、设置过滤规则、查看Crash报告的详细信息(如堆栈信息、设备信息、用户行为路径等)。 堆栈信息的解析: 详细讲解如何阅读和理解Crash报告中的堆栈信息,识别导致Crash的代码行,理解函数调用链。 符号化(Symbolication): 重点阐述符号化在Crash分析中的重要性,如何上传dSYM/Proguard mapping文件,以便将地址信息转化为可读的代码位置。 3. Crash的定位与诊断技术: 日志分析与埋点: 讨论如何通过合理的日志记录和事件埋点,在Crash发生前获取关键信息,帮助缩小定位范围。 代码审查与逻辑分析: 讲解如何通过代码审查、逻辑推演等方式,在没有直接Crash报告的情况下,预测和定位潜在的Bug。 调试工具的应用: 熟练运用Android Studio/Xcode的调试器、内存分析工具(如Profiler, LeakCanary)、网络监控工具等,辅助Crash的定位。 性能分析工具: 探讨如何利用性能分析工具(如Systrace, Instruments)来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导致Crash的间接原因。 自动化测试与回归: 强调自动化测试在Crash预防和回归验证中的作用。 4. Crash的修复与预防策略: Bug修复的最佳实践: 讲解如何编写高质量的Bug修复代码,避免引入新的问题。 代码质量保证: 讨论代码规范、静态代码分析、Code Review等在预防Crash方面的重要作用。 异常处理机制: 设计合理的异常处理机制,捕获并优雅地处理可预见的异常。 回归测试与发布策略: 强调严格的回归测试流程,以及灰度发布、A/B测试等发布策略,以降低线上Crash风险。 建立Crash反馈闭环: 讨论如何与用户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鼓励用户报告Crash,并及时处理。 第三部分:竞品技术分析——洞察市场,优化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了解对手的技术策略是保持优势的关键。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竞品技术分析方法论,帮助您从技术层面深入理解竞争对手,从而为自身产品的迭代和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竞品技术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理解市场格局: 了解同类App在技术实现上的差异,洞察行业的技术趋势。 发现自身优势与劣势: 对比竞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App在技术实现、性能、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劣。 借鉴优秀实践: 从竞品中学习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创新点,加速自身产品的研发进程。 规避技术陷阱: 从竞品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 制定技术路线图: 基于竞品分析结果,为App的未来技术发展制定更具前瞻性的规划。 2. 竞品技术分析的维度与方法: App包体大小与构成分析: 静态反编译(APK/IPA): 讲解如何使用dex2jar, Jadx, Bytecode Viewer, Ghidra等工具对Apk进行反编译,分析其代码结构、资源文件、AndroidManifest.xml等。 资源文件分析: 关注图片、配置文件、原生库等资源,了解其使用方式和优化策略。 第三方库的识别与分析: 学习如何通过代码特征、文件内容等方式识别App中使用的第三方SDK,分析其功能和潜在风险。 运行时行为分析: 抓包工具(Charles, Fiddler, Wireshark): 详细介绍如何使用抓包工具监控App的网络请求、响应数据、通信协议(HTTP/HTTPS),分析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效率。 性能监控工具(Profiling, Instruments): 探讨如何通过性能分析工具观察App在运行时的CPU占用、内存使用、耗电量、启动速度等关键指标,与竞品进行对比。 日志分析: 了解如何从竞品App的日志输出来推测其内部工作机制(前提是应用未严格混淆或有公开日志)。 Monkey/Crash Testing: 模拟随机操作,观察竞品App的稳定性和异常表现。 UI与交互分析: 界面布局与控件使用: 分析竞品App的界面设计、布局方式、自定义控件的使用,以及其背后可能采用的UI技术。 动画效果与转场: 观察和分析竞品App的动画效果、页面转场设计,推测其实现方式。 原生与跨平台技术识别: 判断原生App: 通过反编译和工具分析,识别App是否主要使用Java/Kotlin(Android)或Objective-C/Swift(iOS)。 识别跨平台框架: 学习如何识别App是否使用了React Native, Flutter, NativeScript等跨平台技术,并通过其代码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安全与隐私分析: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 分析App如何处理敏感数据,是否使用了SSL/TLS Pinning等安全机制。 权限请求分析: 观察App请求的权限,评估其是否合理。 数据存储分析: 探讨App如何存储本地数据,是否采用了加密等安全措施。 3. 案例研究与实践指导: 精选典型竞品案例: 选取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App作为案例,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 分析流程演示: 演示从零开始进行一次完整的竞品技术分析的完整过程。 工具使用技巧: 提供各种分析工具的详细使用教程和高级技巧。 报告撰写与解读: 指导如何撰写有价值的竞品技术分析报告,以及如何解读分析结果并转化为 actionable insights。 三、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App架构师/技术负责人: 寻求构建更健壮、可扩展、易于维护的App架构,并需要掌握前沿架构设计理念和实践的专业人士。 App开发者(Android/iOS): 希望提升代码质量、解决疑难Bug、提高App稳定性的初中高级开发者。 性能优化工程师: 关注App性能瓶颈,需要深入了解性能分析工具和架构优化手段的工程师。 测试工程师: 学习如何从技术层面更深入地理解App,更有效地发现和定位潜在问题。 产品经理/技术项目经理: 需要了解App技术实现,以便更好地与开发团队沟通,并做出更明智的技术决策。 对移动应用技术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和技术爱好者: 希望系统性地了解App研发的全貌,掌握实用的技术技能。 四、 总结 《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深度技术指南。本书旨在通过对App研发核心环节的细致剖析,帮助读者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功底,提升App的质量和竞争力。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您在App研发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App性能优化和技术前沿趋势非常关注的开发者,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App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宝贵资源。这本书的标题“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就像一盏明灯,精准地指向了我目前最关注的几个技术方向。我非常渴望学习到如何设计出优雅、高效且易于维护的App架构,如何通过合理的模块划分和依赖管理,来应对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复杂度。同时,对于“Crash分析”部分,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学习如何快速定位和解决各种复杂的Crash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而“竞品技术分析”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行业内顶尖App的技术实现,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自己的产品开发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过不少关于App架构的困惑,比如在项目规模扩大后,如何保持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如何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如何进行技术选型,才能在性能、开发效率和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且,Crash分析也是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有时候一个看似微小的Bug,却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排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我尤其对“Crash分析”部分充满了期待,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Crash类型,以及背后的原理,并且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排查思路和调试技巧。同时,“竞品技术分析”也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学习,了解行业内的最佳实践,无疑能帮助我更好地定位自己产品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构建起更健壮的App架构,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技术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硬朗的线条和深邃的蓝色调,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App研发过程中核心技术环节的指南,特别是那种既能讲透“为什么”又能给出“怎么做”的书。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这几个关键词,简直直击我心中的痛点。作为一名有几年经验的开发者,我深知一个稳定、高效的架构是App成功的基石,而Crash分析则是保障用户体验、提升产品口碑的关键。更不用说,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深入理解竞品的优势和劣势,是保持自身产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战案例,无论是成功的架构演进,还是从千奇百怪的Crash中抽丝剥茧找出根源的经验,亦或是对行业内知名App技术栈的深度剖析,我都非常渴望学习。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更能分享一些“干货”,让我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技术细节充满好奇心的开发者,我一直渴望深入理解App背后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棘手的技术难题时,如果缺乏对底层原理的深刻理解,往往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这本书的标题“App研发录:架构设计、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立刻吸引了我,这三个方面恰恰是我在日常开发中经常遇到且亟待提升的关键领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App架构的优缺点,例如MVC、MVVM、MVI等,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和演进架构。同时,“Crash分析”部分,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利用各种调试工具和日志分析技术,高效地定位和修复各种疑难杂症,从而提升App的稳定性和用户满意度。而“竞品技术分析”,则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拓展视野、学习行业标杆的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架构设计”部分,我真是太需要了!最近公司的一个项目,从一开始的简单原型,到如今的功能日益复杂,代码耦合度越来越高,维护起来简直是举步维艰。每次修改一个小功能,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人心力交瘁。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构建可扩展、可维护的App架构的系统性知识,希望能学习到一些成熟的架构思想和设计原则,比如如何进行模块化拆分,如何处理依赖关系,以及如何引入设计模式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灵活性。而“Crash分析”和“竞品技术分析”这两个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解决实际痛点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快速定位和解决Crash问题,同时,也能学到如何通过分析竞品,来学习他们的优秀之处,甚至找到超越他们的机会。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评分

200减60买的,难得有活动。

评分

书本看上去还不错,等看完这本书了再来追评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可以,很长,想法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印刷很好,内容也不错,还没看完,加油

评分

不错,快递很快,书还没看,是正品!很满意的一次购物。谢谢!

评分

对开发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印刷很好,内容也不错,还没看完,加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