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台味的画纸蘸点酱,颜料来作伴》中,八游,二绘,十分钟意台湾味台湾。
我们在这头,你在那头,今儿我们漂洋过海来看你。
台湾,是记忆中“晚风轻拂着澎湖湾白浪逐沙滩”的童谣旋律。
八天,一场闺蜜的绵绵台湾之旅。
走街串巷寻觅浓郁的台味,太多的缤纷小吃,太多的旅途故事,太多的无法言说的情怀。
一一画下来。
内页插图
目录
DAY 1. 落地台北
在台湾海峡上空初遇黄油面包造的天堂
从这里游过去就能回家了——竹围渔港
华灯初上的夜市风情——八里淡水老街
舌头和身体都喜爱米朗琪
DAY 2. 台北今天的样子
园上猫空——台北动物园
一点也不坑的深坑豆腐
到台必一游,在国父纪念馆眺望101
西门町的味道
DAY 3. 从山到海,喂饱胃与心
猫出没的任何一种可能——猫村
九份山芋圆和马路边
用一盒福隆便当来求婚吧——东北角
是糕渣不是糟糕噢——渡小月的招待
一丝不挂的交心温泉——礁溪大老爷
DAY 4. 花莲慢悠悠
礁溪老爷缤纷早点
沿海铁路——愿未到达终点
走进砂卡礑步道
七星潭——与太平洋的亲密接触
七星柴鱼博物馆——会卖萌的博物馆
到阿之宝去挖宝
花莲文化创意园区——戛然而止的时针
穿越时光的二手书店
寻味夜市花莲
几米的世界惊喜连连
DAY 5. 台东寻宝记
沿海公路没有出口
有故事的便当
大米!稻田!冰淇淋!博物馆!
美自行车道
隐藏在山中的珍宝
老台东米苔目
DAY 6. 流连山海之间
迷糊环山公路
恒春小镇
大鹏湾——台湾的海鲜后宫
福湾——幸福湾
DAY 7. 南之境,境之南
接受大自然般亲和的笑脸,在东港感而动之的心
玩不够,一瞥高雄
爱,匠人精神与美食——幕府寿司
文学馆小憩
你想吃一辈子的地方——台南
DAY 8 .离离台南
台南——晨之美味
归
精彩书摘
《台味的画纸蘸点酱,颜料来作伴》:
第一次昕到淡水这个名字,还是因为那首《淡水河边》的歌。“淡水的河边,还没吃完的餐点,热闹的烟火还没上演,漂流中的船,往返了多少遍……”歌词里的河边烟火和小船,如此浪漫。家彤带我们从八里坐船穿过淡水河,目的地是淡水老街夜市。总感觉这边的地名都颇为有趣,我们追问着八里两个字怎么写,因为它听起来总像巴黎,读音相似的八里虽不如巴黎驰名,但那一份悠悠闲情和台湾本土的夜市氛围却是巴黎没有的。天色渐暗,通向淡水港口的路开始灯火通明起来,一直很喜欢这种华灯初上的感觉,白色渐渐退去,灯火一盏盏点亮,灰色在灯火的明灭中渐渐暗下去,路上的声音都显得热闹喧嚣,南方的城市总有火热的夜晚,黑暗下的人们开始另一种生活。
在出发前,上海台旅办的主任就极力推荐八里的“双胞胎”,当我们好奇地问“双胞胎”是什么的时候,他卖起关子说,“你们到了就懂了”,“要记得吃‘双胞胎’噢”。但我们总觉得“吃双胞胎”听起来怪怪的……刚刚开始有夜市摆摊的八里,闲逛的人并不太多,两边多是居民楼,楼下的家当和原料摊开就成了摊位,多数是卖吃的,但也有卖公仔、帽子、手机壳等玩意儿的。“那家人最多的就是主任指定你们一定要吃的‘双胞胎’,我们过去试试吧!”家彤开始把我们四处溜达的魂收回来。确实人很多,仔细一看,他们除了“双胞胎”还卖芋头饼等,种类并不多,清一色全都是油炸的。由于它实在太饱腹,家彤只买了两个,我们分着吃。我和乐毛冲到前面一边拍照一边讨论起来。
“这个不是我们那里的开口枣吗?”乐毛说。
“错,是两个没有芝麻的开口枣。” “其实就是炸野噢。” “好像是,只有面粉啊,也没有心,吃完会好饱吧。那个芋头饼也是炸的啊!” “怎么办,刚才炸的吃太多,现在有点撑。” “再吃我就要解裤头了。”乐毛眼神闪躲了一下说道。但还是把“双胞胎”塞进了嘴里。
我吃过两口后表示已经顶不住了,开始“调戏”起旁边背书包来买“双胞胎”的小朋友。萌萌和老孙则表示“双胞胎”还不错,就是吃起来太撑肚子了。
“主任!我们吃到‘双胞胎’了噢。”拍了照片立马发给远在上海的主任一解思乡之愁,实际上后来“双胞胎”们就被我们遗忘在家彤的手里了。真不是不好吃,是实在太饱了!这类小吃比较适合饭量大的青少、中老年们。
这拍拍那拍拍的时间里,家彤帮我们把船票都买好了,真是贴心的好姐姐啊!熊抱一个!港口小小的,却热闹得很,有一家老小一同出游的,还有提着篮子的老人家,有腻歪的情侣,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孩,还有穿着校服短裙的小女生们,甚至还有人把自行车推上了船,哈哈,酷毙了。天色越来越暗,船的马达声轰隆作响,划破淡水河平静的水面,挂着水波,迎着和风,我们出发去淡水老街的夜市。
过河只要短短的几分钟,淡水的夜市比八里的更热闹,下船后开始飘起毛毛雨,昏黄的路灯照得它们透亮。夜市附近有淡水中学、真理大学、淡江大学,所以学生特别的多,他们撑起各色的伞,身着水手服风格的制服,站在夜市窄窄的路中间闲聊或打闹,画面很美。亲切又可爱的台旅办长官给我们送了邮票纪念本,打算带我们穿过夜市,对,穿过夜市,找吃的! 家彤再一次提醒我们停下来,“等下等下,这里有好吃的噢!淡水鱼丸是来到淡水必吃的,这个‘阿给’也要试一下!再来一杯酸梅汤,这家不错喝的!”台湾腔的话总喜欢把吃起来不错说成不错吃,听着倒也顺耳啊。
“阿给”?好神奇的名字!旅途中的欢乐还因为总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来拓展我们认识世界的维度。翻修过的店铺依然透着传统的历史感,一看招牌,四十五年的老店呐!看来这比亲娘还老的“阿给”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得吃一吃。
家彤说:“这个鱼丸都是手工打的,四十五年没有变过,味道配料都是按照古法做的。”光是听到“四十五年不变”,瞬间不由得心里一阵敬佩,有自己坚持每天做某件事经验的人都知道,坚持有多难,更何况这是四十五年,一万六千多天的坚持。鱼丸每碗35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就是7元一碗,7元就能吃到传统手打鱼丸,是不是马上心动想打“飞的”过来呢!手里明明都有鱼丸、神秘的阿给和洪妈酸梅汤了,家彤还是忍不住去给我们买糯米肠和铁蛋。“糯米肠也是老店啊,50年呢!怎么能不吃?来淡水都一定要吃的。”又是比亲娘还要老的糯米肠,要吃要吃。
“哈哈哈,家彤,你叉幽默了,从见到第一个吃的开始,哪个不是必吃?”乐毛摸着略鼓的肚子,感慨了。
“真的啦!这家真的要试试看,他们的米肠搭配古早昧米粉汤超赞,看你们也吃不下了,等下还有晚餐,就不要米粉汤了好不好?” 我们四个不约而同地死命点头。据说他们是从半坪屋做起的,那得多了不起啊,虽然不吃米粉汤真的很可惜,但介于吃下去因肚胀而炸的危险系数太高还是罢了。
长官这时候笑了:“你们别着急,待会有海鲜大餐呢。” “天啊!”我们四个下巴都要惊讶掉了,“还有海鲜大餐?”老孙瞬间音高八度。
乐毛摇了摇头说:“看来我的裤头是没得救了。
” “这分明是台湾8日小吃肥8斤之旅啊。”我哈哈哈地来掩饰对自己体重的担忧。
“好饱。”萌萌淡定地打了个嗝。
“吃!!”乐毛最后大吼一声,那叫一个铿锵有力。
阿给的原料有:粉丝、豆腐皮、腐乳,大概吃出了这几样比重较大的原料,腐皮包裹粉丝的口感倒是很特别,浓郁的腐乳汤汁完全被吸收掉,咬下去的瞬间“吱”地又喷出来充满整个口腔,浓郁啊。
乐毛最爱原味蒸蚵,朴实的原料外壳一打开,鲜甜美味的汁沿着壳边溢出来,满口都是蚵的鲜香,熟得恰到好处的肉滑而嫩,一股清新海洋气息扑面而来。荫荫喜欢那道脆爽的海草,粗厚的海草身上带着肉刺形状的触手,极尽萌态,灼水后简单地加入调味料,配上凉菜伴侣葱、蒜、辣椒、香油少许,调动出海草天然的鲜爽,它在嘴里“咔呲咔呲”断掉的声音,让大脑也跟着起舞。偏爱椒盐蚵仔的老孙则一直停不下来,小小的蚵肉裹着一层薄薄的粉,炸成金黄色,特别调制的椒盐面把每一粒蚵肉厚厚地包围住,椒盐面虽多,但吃起来却是恰到好处的成鲜,整个放进嘴里咀嚼,被面粉裹住的蚵肉仍然嫩又多汁,呼呼地张着嘴吐气,烫都顾不上了,我们看着彼此这种狼狈劲儿都掩嘴偷笑。我呢,偏爱创意十足的三杯鸡中卷和百香果凤梨虾球。凤梨虾球有惊喜到让人喊“哇”的味道,饱满的大虾球一口都咬不完,虾肉鲜甜弹牙,虾外裹着金色的面粉衣,浇汁是百香果汁和沙拉酱,被浇汁覆盖的面衣吸收了精华,软绵馥郁,别的地方则是脆的,虾的鲜、面衣的脆、沙拉酱的浓郁、菠萝和百香果交融的沁香……满满一口都是爱啊!而三杯鸡中卷,其实就是鱿鱼筒,多数人叫鱿鱼圈,新鲜的深海中卷咬起来相当Q弹,用制作三杯鸡的酱汁来搭配有奇妙的鲜味,中卷自身的鲜,搭配酱汁里的米酒香,微甜调和了鱿鱼本身带有的海盐咸味,嚼着嚼着会漫出一股辛香,味道不断地刺激味蕾,那香来自香料九层塔。
……
前言/序言
《台味的画纸蘸点酱,颜料来作伴》 艺术家的灵魂絮语,生活的色彩交响 一、 艺术的起源:一次关于“不完美”的温柔对话 《台味的画纸蘸点酱,颜料来作伴》并非一部冰冷的艺术史教科书,也不是一本严肃的艺术理论专著。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午后阳光下,轻呷一杯手磨咖啡,用最真诚的语言,与你分享一段关于艺术、关于生活、关于“台味”的动人故事。作者以一种极其贴近人心的方式,拉近了高雅艺术与寻常百姓的距离,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色彩、线条、光影,化作了你我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好。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作者内心深处对艺术与生活之间那层微妙界限的探索。我们常常被教育要追求“完美”,无论是作品还是人生。然而,作者却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一种源自“不完美”的真实与生命力。“台味”二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生活态度。它藏在路边摊阿姨脸上温和的笑容里,藏在老街巷弄间斑驳的墙壁上,藏在夜市里那烟火气十足的霓虹灯下,也藏在每一个台湾艺术家对画布、对色彩、对光影的独特理解之中。 “画纸蘸点酱”,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隐喻。它让我们联想到,艺术并非一定要在高耸入云的殿堂里,摆出庄重肃穆的姿态。它可以是随手拿起的一张餐巾纸,可以是随意一抹的酱料,是生活中的点滴灵感,是油然而生的创作冲动。而“颜料来作伴”,则强调了工具与媒介的重要性,但作者并未将它们神化,而是将它们视为伙伴,是艺术家表达内心的助手,是连接思想与物质世界的桥梁。这本书,便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寻找“台味”艺术的旅程,用最真实的情感,蘸取生活的“酱”,用最真挚的心,与“颜料”为伴,一同描绘属于自己的生命画卷。 二、 “台味”的独特风味:一种在地化的美学语境 “台味”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集合体。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吸纳了南洋岛国的热带风情,更承载了殖民时期留下的多元印记。这种复杂而迷人的交织,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台味”艺术。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拘泥于艺术史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用画笔诉说着故事的艺术家们。他们或许不是国际知名的巨匠,但他们的作品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在地关怀。 色彩的乡愁与热烈: 台湾的色彩,是明媚而不失深沉的。作者会带领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充满阳光的港口小镇,感受渔民的朴实与坚韧,画布上或许会流淌着大海深邃的蓝、渔网的斑驳、渔船的红;又会穿梭于繁华的都市街头,捕捉夜市的璀璨灯火,那些霓虹闪烁的光晕,那些琳琅满目的美食,都会化作艺术家笔下的跳跃色彩,充满生命力与活力。同时,“台味”的色彩中也蕴含着一种温润的乡愁,那是对故土的眷恋,对传统的尊重,这种情感往往以一种含蓄而内敛的方式,融入到作品的色调之中,或淡雅,或厚重,都自有其韵味。 线条的叙事与温度: 台湾的线条,有着别样的韧性与张力。无论是描绘古老的庙宇,砖瓦的肌理,雕梁画栋的精细,还是捕捉现代都市的疏离与节奏,艺术家们用流畅或顿挫的线条,勾勒出生活的百态。作者会引导我们去观察,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其实都蕴含着艺术家对对象深刻的理解与情感的投射。也许是描绘一位街头艺人的辛勤身影,线条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也许是描绘一幅街景,线条勾勒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联系,或是都市的疏离感。这些线条,不仅仅是造型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它们在画纸上诉说着一个个关于“人”的故事。 光影的诗意与真实: 台湾的光,是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无论是海岛的灿烂阳光,还是山间的云雾缭绕,亦或是城市里变幻莫测的霓虹,都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作者会带领读者去体会,艺术家如何捕捉和运用光影,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空间感以及情感的深度。也许是午后窗边洒落的一缕金色阳光,温暖而宁静;也许是台风来临前,天空压抑而诡异的光线,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这些光影的运用,让画面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触动了观者的内心,唤醒了沉睡的情感。 三、 创作的初心与过程:从灵感到实践的漫游 《台味的画纸蘸点酱,颜料来作伴》并非只关注最终的作品,更珍视创作的过程本身。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家从最初的灵感到最终的实践,一路的探索、挣扎、发现与喜悦。 灵感的来源:生活本身,即是最好的缪斯。 作者在书中强调,艺术的灵感并非只来源于那些伟大的艺术品或深奥的哲学理论,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日常的感知之中。一次偶然的遇见,一次与陌生人的交谈,一次对寻常物件的注视,都可能成为点燃创作火花的火种。书中会穿插一些作者在台湾各处游走的经历,那些在街头巷尾、山间海边捕捉到的瞬间,那些与当地人发生的有趣互动,都化作了她笔下生动的描绘,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发现和捕捉灵感的鲜活范例。 创作的工具:从不拘泥,只为表达。 “颜料来作伴”,这里的“颜料”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油画、水彩,更可能包括了作者在创作中遇到的各种材料和技法。作者可能分享了自己对于不同画材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也许是尝试将台湾当地的特殊材质融入画作,也许是探索数字绘画的可能,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着如何更有效地传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被工具所束缚。 创作的哲学:拥抱不确定,享受过程。 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艺术家试图从生活中提炼出属于“台味”的独特意象时。书中会展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是在色彩选择上的犹豫,可能是在构图上的反复斟酌,也可能是对某种情感表达方式的探索。然而,作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拥抱这种不确定,将每一次尝试都视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她会鼓励读者,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同样要敢于尝试,不怕犯错,享受从无到有的那个充满惊喜的过程。 四、 阅读的收获:不止于艺术,更关乎生活 阅读《台味的画纸蘸点酱,颜料来作伴》,你将收获的,远不止于对台湾艺术的浅显了解。它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引导。 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作者的细腻描绘和独到见解,你将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你会开始关注身边的色彩、线条、光影,用一种更具艺术眼光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世界。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细节,都可能在你的眼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激发创作热情: 无论你是否是艺术家,这本书都可能激发你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它告诉你,艺术并非高不可攀,你也可以拿起画笔,或者用任何你喜欢的方式,去记录和表达你的生活,你的感受。那些“蘸点酱”的灵感,随时都可能在你身边悄然降临。 理解“在地化”的意义: “台味”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又拥有独特的生命力。“在地化”的艺术,能够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这本书会让你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有哪些独特的“风味”可以被发掘和传承。 获得生活启迪: 艺术家在创作中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都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启迪。书中那些关于坚持、关于探索、关于在不完美中寻找美好的故事,会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多一份勇气和智慧。 结语: 《台味的画纸蘸点酱,颜料来作伴》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用最诚恳的笔触,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台味”艺术的大门。它邀请你放下身段,一同去感受色彩的温度,线条的生命,光影的诗意。它告诉你,艺术,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手中,就在你那颗热爱生活的心里。拿起这本书,就像端起一杯香醇的台湾高山茶,慢慢品味,定会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它将伴随你在画布上,在生活的旅途中,蘸取生活的“酱”,用“颜料”铺就你的斑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