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505

读库15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宪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故事
  • 情感
  • 成长
  • 青春
  • 现实
  • 生活
  • 读库系列
  • 短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9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72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内容简介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彩色的昨天》,《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明星与素琴(上)》,《浮生》,《暴雨将至》,《与霍洛维兹同台》,《行星》和《〈罗兰之歌〉与〈杨家将〉》。
  《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是那日松为《昨天的中国》一书写的序,介绍“一位真正的人文地理摄影师”——法国摄影师阎雷(YannLayma)。三十年来,阎雷几乎走遍中国,用相机记录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变化。《彩色的昨天》展示了他在1985-1998年拍摄的三十多幅作品,杨浪为作品做了新的解读。
  北京的五环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划开这个城市中的两个世界。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二楼出版机构发起的“六环比五环多一环”艺术调查项目,将调查对象锁定在位于五环和六环之间的村庄,四十名参与者分别驻扎在四十个村庄里,观察农村的厕所、分帮派的野狗与大街上的小贩,最终积累了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料。之后策展人崔灿灿策划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将调查结果做了视觉呈现;这篇《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是该田野调查项目的择要文字版。
  《明星与素琴(上)》是两位年轻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通信。贺明星成长于黑龙江明水县,他的父亲曾从事地下抗日工作并牺牲,他的家族在土改中被清算,而他本人积极要求入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规模庞大的“南下干部”中的一名,赶赴江西省星子县接收工作,从此定居江西。誓与贺明星“远到临终”的王素琴在和明星通信一年多以后,也作为南下干部家属来到了江西。特殊时期这些私人信件成为揭发材料,幸由笔者偶然发现并整理,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
  任晓雯的“浮生”系列,白描了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素材来自当面采访和翻阅口述材料。作者用非虚构的手法,趋近人性的真实。
  从1980年《吃豆人》(Pac-Man)一次在关卡之间加入过场影片开始,游戏便走上了电影化的道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还原、剧情的引入使游戏内容大为丰富,但游戏体验更加真实的同时,也限制了游戏的可玩性和玩家自由度的发挥。洪韵在《暴雨将至》里记录了三十多年来游戏在向电影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苦与甘,梳理了电子游戏中过场影片的发展史。
  《与霍洛维兹同台》摘译自美籍俄裔小提琴家米尔斯坦的自传,记述了与钢琴家霍洛维兹作为崭露头角的古典音乐新锐,在苏联巡演的所见所闻。
  曾在《读库1501》和《读库1503》发表《望星空》、《十二星座》的作者王巍,本次将视线聚焦到太阳系的《行星》之上。从与行星命名相关的神话传说,到星象占卜理论,再到现代科学中的行星特性,可以说,人们对天体运行奥秘的求索,贯穿了现代天文学建立的始终。
  《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纪功歌”的代表作,《杨家将》为中国北宋时期的英雄传奇作品,两者讲的都是奸佞卖国,忠良遇难,最后沉冤得雪的故事,时间接近,情节相似,刘勃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作者简介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目录

1-3 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 那日松
4-67 彩色的昨天 阎 雷 摄影/杨 浪 释图
68-80 六环比五环多一环 杨 杰
81-187 明星与素琴(上) 云从龙
188-204 浮生 任晓雯
205-264 暴雨将至 洪 韵
265-282 与霍洛维兹同台 内森·米尔斯坦
283-302 行星 王 巍
303-317 《罗兰之歌》与《杨家将》 刘 勃

精彩书摘

  《读库1505》:
  六环比五环多一环
  杨杰
  五环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划开这个城市中的两个世界。
  每天清晨的四五点钟,簋街的夜色开始逐渐消退。这里是北京最繁华的二十四小时餐饮街,夜行人藉此打发无聊、漫长的夜晚,有夜场下班的人,有即将离别的送行,也有喝得烂醉的伤心者。据说,此处卖唱人唱的最多的是汪峰的《北京北京》和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歌声勾起人们的同忆、爱恨以及不知何起的慌乱流离感,伴随着合唱者的深情,飘荡在即将拂晓的街头。
  餐厅服务员将留下的残渣装入黑色塑料袋,等待垃圾车将它送至五环外或是更远。他们自己也将坐最早的一班公交车,赶回位于五环外的家中,以结束一天的工作。
  这个城市有个规定,货车只能存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间进出五环。每天,大量的日常用品、原料、新鲜食物被送进城市。而在清晨,人们使用过的物品成了垃圾,沾染着人的气息和曾经的故事,被运离这里。
  策展人崔灿灿在深夜写道,五环像是·条无形的线,划开这个城巾中的两个世界。
  此时,五环外的黑桥村,与簋街相隔十几公里的艺术家们仍在安睡或是宿醉未眠。851路公交车站前,已经站满了等待第一班车进城工作的人,他们从黑桥村里的临时房陆陆续续走出来,沿路的早点摊销售着豆浆与肉饼,蒸腾着热气,在寒冬时节,和人的呼吸混为一体。
  等待他们的路程才刚刚开始,他们要坐851路到达望京地铁站,转乘地铁,换上几路车,耗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在九点前涌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一天的工作。路途上的时间,像是比别人少活了几个小时似的,上班是为了下班,下班是为了睡觉,睡觉是为了第二天再上班。就像这样,每天,五环外居住的一千多万人,以各种方式和五环内的世界发生关系,拥堵在各处,他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眼中的这座城市:北京。
  崔灿灿坐在五环外的工作室里感慨万千,四公里外的一问书店正在举办他策划的展览。2014年9月,二楼出版机构发起了“六环比五环多一环”的调查项目,参与者只要选择五环和六环之间的一个村庄,展开不少于十天的田野调查即可,主题和方式皆无限制。
  2015年7月,这个项目结束,四十名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导演、作家往返于艺术世界和五环外的真实之间。他们观察农村的厕所、分帮派的野狗与大街上的小贩,最终积累了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四十个村庄,为宏观的历史写作提供了另一种细节。
  在崔灿灿看来,这里的绝大多数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普通话带着乡音,生长于城镇或乡村,心思与志向却执著于他们想象中的首都北京。他们深陷于一种巨大的奋斗当中,为自己的未来或子女,争取一片基本但长久的立足之地。
  每一天,这里都像是舂运中的大城市,几百万人准时离开,而他们所去的并不是故乡,只是一个解决生计、饱含梦想的开始。他们住在一个临时的家,一问可以睡觉、每月只需要一千元左右就可以拥有短暂生活和爱情的地方。他们是这座城市中的临时居民、暂住者,既进不了城,又回不去故乡,折射出这个国家无数人的身影。
  位于北京花家地的单向空间书店并不好找。在进入一个陈旧的大院之后,沿着右手边一直数到第三个路灯,才能看见一间险些被植物遮住门面的房子。“六环比五环多一环”的展览设在二楼,沿着咯吱咯吱响的木梯往上走,一张硕大的北京地图突然出现在眼前。
  ……

前言/序言

 
浩渺星河的低语: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兴衰与个体命运沉浮的史诗 引言: 在时间的洪流中,人类文明如同一粒微尘,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既显得渺小无力,又因其独特的精神光芒而熠熠生辉。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也不是对某一种哲学思潮的片面解读。它是一部横跨数千年、涉及多个地理区域、深入探讨人类文明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在个体生命中投射的宏大叙事。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隐秘力量——知识的传承与断裂、信仰的建立与崩塌、技术的飞跃与反噬、以及个体在巨大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抉择。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石与初次蜕变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人类文明的黎明时刻。我们不满足于对古老遗迹的简单描摹,而是试图挖掘那些促成“大飞跃”的关键要素。这包括早期农业社会如何催生了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书写系统的诞生如何成为信息跨越时空的魔术。我们深入分析了古代几大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政治、尼罗河畔的永恒信仰、印度河流域的社会组织,以及黄河文明的早期哲学萌芽——它们在相互隔绝中发展出的独特生存智慧与治理模式。 重点剖析了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为何在相近的地理空间和时间段内,东西方同时涌现出影响至今的哲学与宗教思想?苏格拉底的诘问、佛陀的觉悟、孔子的仁爱,它们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为人类的心灵找到了安放之所,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冲突的伏笔。我们考察了这些思想如何被整合进早期帝国的权力结构中,成为维系庞大疆域的无形之手。 第二部分:帝国更迭与知识的流转 人类历史的大部分篇幅,是由帝国的兴衰构成的。本书细致梳理了从罗马的扩张、中原王朝的迭代,到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这里的叙述视角独特,不再仅仅关注战争和君王,而是着眼于“基础设施”的构建与瓦解:水利系统、法律体系、货币流通,以及最核心的——知识的存储与复制。 我们详细描绘了在技术相对停滞的漫长中世纪,知识是如何在僧侣、学者和抄写员手中艰难维系的。探讨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毁与巴格达智慧之屋的繁荣,这些事件不仅是物理上的损失或收获,更是对人类集体记忆和未来想象力的致命打击或强心剂。探讨了跨文化交流中知识的“变异”——例如,源自印度的数字系统如何经由阿拉伯学者传入欧洲,并最终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 第三部分:范式的转移与现代性的困境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与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将科学的诞生置于社会、经济和宗教的复杂背景下考察。伽利略的望远镜不仅仅是光学仪器的进步,更是对既有宇宙观的颠覆;牛顿的定律不仅是物理学上的突破,更是将世界还原为一套可计算、可预测机制的哲学宣言。 然而,这种“理性之光”也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首次将人类的劳动主体性推向了边缘。我们详细分析了城市化的急速进程中,个体如何从传统的社群关系中被剥离,成为原子化的、依附于资本和工厂的“螺丝钉”。随之而来的民族主义的兴起,将这种原子化的个体迅速重新组织起来,用于竞争与冲突,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收场。 第四部分:信息时代的回响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和社会结构。本书探讨了电子媒介对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蚀,以及“意义”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变得稀释和碎片化。我们反思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一体化,它在创造了全球富裕阶层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鸿沟。 我们审视了人类面对自身创造物——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时,所产生的敬畏与恐惧。文明的“加速”是否意味着它正在接近某种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个体在高度互联的虚拟世界中,如何重建真实感和自我认同?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回顾历史的周期性教训,引导读者审视我们当前所处的复杂境地。 结语:永恒的张力 从洞穴壁画到量子计算,人类历史的本质似乎始终在“秩序”与“混沌”、“个体自由”与“集体要求”之间拉扯。本书旨在揭示,真正的历史并非是一条清晰的直线,而是一张由无数次偶然事件、偶然的个体决策和必然的结构性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我们试图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读者得以在喧嚣的当下,回望来时的漫漫长路,从而对脚下的土地和前方的道路,抱持一份清醒而审慎的敬畏。这部史诗般的探索,最终指向的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我们共同未来的深切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但这种厚重感并非来自于篇幅的冗长,而是源自于文字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和思维的复杂度。我喜欢它那种不迎合大众口味的写作态度,它似乎完全不在乎读者是否能“轻松”理解,而是坚持用最精准、最不妥协的语言去表达作者的思考。读起来确实需要一定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所描述的那个逻辑模型。这种“费力”的阅读过程,反而带来了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作者在阐述一些抽象概念时,很少使用陈词滥调的比喻,而是创造出一些极其新鲜的比喻和类比,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对语言的极致运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视角。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它反射出的不只是外部世界,更多的是对我们自身认知局限性的反思。我个人对其中涉及的哲学思辨部分非常感兴趣,它迫使我重新审视一些长期以来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系统。希望后续的章节能够带来更多关于方法论的探讨。

评分

这本新收的阅读材料,我得说,光是捧在手里的触感就挺令人愉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稳又不失格调的字体排布,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翻开了几页,试图捕捉到它想要传达的某种“气息”。它似乎不像那种追求速度的快餐读物,反而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那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感,有时候一个意象的描摹就能占据好几行,但你不会觉得拖沓,反而觉得每一笔都是必要的勾勒。这让我想起以前读某些经典译著时,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韵味的阅读体验。我目前才读了开篇几个章节,但已经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一种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标准答案”的书,而是更像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你自己去敲开那些隐藏的门。我猜,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启发了你什么”。那种被触动后,忍不住合上书,望着窗外发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经验的时刻,就是阅读的真正乐趣所在。我对后续章节中关于人际关系和历史演变的部分尤为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新鲜的、不落窠臼的见解。

评分

说实在的,我通常对那些被过度包装的“深度好书”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内容空洞。但这本书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可读性出奇地高,尽管主题可能偏向严肃,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我特别欣赏那种夹叙夹议的平衡感,叙事部分引人入胜,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场景或实验现场;而议论部分则犀利而深刻,绝不拖泥带水。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每一个论点都有充分的、来自不同领域的旁证支持,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搜集和交叉验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展示一种科学的、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我这样从事需要大量分析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无可估量。它就像是给我的思维工具箱里添置了一把瑞士军刀,锋利、多功能,而且极其可靠。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客观和克制,没有明显的偏颇,只是将各种证据和观点清晰地呈现给你,让你自己去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一次享受。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但更吸引我的是内容中那种渗透出来的“人文关怀”。虽然它探讨的主题可能是宏大的、系统的,但作者从未忘记个体的情感和经验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我读到一段关于某个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时,深深地被触动了,文字的力度直接穿透了书页,让我感同身受。这种将冰冷的理论与炙热的人性巧妙结合的能力,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缺乏的。它没有给我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体悟。这本书在结构上非常灵活,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刻板,它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跳跃式阅读,但无论你从哪里切入,都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思想张力在其中涌动。我希望自己能像作者一样,在复杂的世界中,依然能保持这份对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和对真理的执着探求。

评分

坦白讲,我刚拿到这本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现在的出版物太多了,很多都像是在堆砌辞藻,徒有其表。但翻开这本书后,我立刻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它那种直击本质的文字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举个例子,作者在探讨某个社会现象时,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极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个体经验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最终引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结论。这种叙事手法极具画面感,仿佛我就是那个在现场观察一切的第三方。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不是生硬的转折,而更像是河流汇入大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频繁地运用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但这并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激发了我去查阅的动力,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对于我这种阅读习惯比较“杂食”的人来说,能遇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作品,实属难得。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水文”,更像是能在我书架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随时可以翻阅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伙伴。

评分

搞活动买的,物流快,很满意!

评分

读库,大品牌,品质值得信赖,物美价廉,物超所值,以后还会购买!

评分

未评价商品太多,统一回复:京东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购物体验——物流速度快,售后态度好,商品相比其它电商也比较让人放心。目前在京东的购物范围基本上涵盖了整个生活所需。

评分

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完再来

评分

还是老款的好又大的纸张又厚,封面又硬。

评分

618优惠力度大,书很好,送货快~

评分

京东就是发货火速,第二天就能收到了。喜欢读库的书,虽然小贵,但值!

评分

618优惠力度大,书很好,送货快~

评分

读库是每年都买的书,收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