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实秋经典雅舍系列全新修订珍藏版,具有极大收藏价值。
2全面收录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未能忘情于诗酒的经典佳作,是名家谈吃经典中的经典!
3舌尖上的好滋味让我们不禁垂涎三尺,而作者那浓浓的故乡情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4透过这些美食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老北京老字号饭馆的招牌菜和传统小吃,更了解到全国各地的特色佳肴。
《雅舍谈吃》全面收录了梁实秋关于美食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描绘了老北京和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也呈现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更融入了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浓浓情意。
梁实秋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身居台湾时仍对老北京的美食念念不忘。他久久牵念的并不只是食物本身,还有那些美味所承载的一段段记忆。那记忆中有家的味道,有故乡的模样,这些都印刻在他的心底,永不会淡忘。
梁实秋(1902—1987),
原名梁治华,笔名子佳、秋郎等。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梁实秋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其中散文创作尤为突出,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纪录。不论是调侃柴米油盐,还是描摹风花雪月,抑或探讨琴棋书画,他的文字都清雅简洁,充满幽默和智慧。代表作主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忆旧》,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
★终于细细品完《雅舍谈吃》,感触深的不是那些酒楼饭馆的招牌菜,也不是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而是作者梁实秋先生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故土乡情。
——豆瓣读者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
——冰心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
——余光中
第一辑
故都佳肴001
豆汁儿 / 003
烧饼油条 / 005
酸梅汤与糖葫芦 / 008
饺子 / 010
水晶虾饼 / 012
汤包 / 014
煎馄饨 / 016
核桃腰 / 018
核桃酪 / 019
酪 / 021
栗子 / 024
满汉细点 / 026
酱菜 / 029
茄子 / 031
菠菜 / 032
烧鸭 / 033
锅烧鸡 / 035
芙蓉鸡片 / 037
烤羊肉 / 039
烧羊肉 / 041
白肉 / 042
爆双脆 / 044
炸丸子 / 046
乌鱼钱 / 048
铁锅蛋 / 049
第二辑
四海珍馐051
八宝饭 / 053
烙饼 / 055
薄饼 / 057
粥 / 059
锅巴 / 061
面条 / 063
莲子 / 065
韭菜篓 / 067
菜包 / 069
笋 / 071
豆腐 / 074
熘黄菜 / 076
龙须菜 / 077
醋熘鱼 / 078
两做鱼 / 079
瓦块鱼 / 081
鲍鱼 / 083
黄鱼 / 085
生炒鳝鱼丝 / 087
鱼翅 / 089
鱼丸 / 091
海参 / 093
西施舌 / 095
干贝 / 097
炝青蛤 / 099
蟹 / 102
火腿 / 105
鸽 / 107
拌鸭掌 / 108
糟蒸鸭肝 / 109
咖喱鸡 / 110
腊肉 / 112
佛跳墙 / 113
狮子头 / 116
第三辑
人生真味119
读《中国吃》 / 121
再谈“中国吃” / 129
读《烹调原理》 / 134
读《媛珊食谱》 / 138
《饮膳正要》 / 141
关于苹果 / 144
窝头 / 146
由熊掌说起 / 148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 151
炸活鱼 / 152
大菜 / 154
腌猪肉 / 155
狗肉 / 158
吃相 / 161
请客 / 164
厨房 / 167
五斗米 / 170
味精 / 172
吃 / 174
饭前祈祷 / 175
圆桌与筷子 / 178
馋 / 181
萝卜汤的启示 / 184
说酒 / 185
饮酒 / 187
酒壶 / 190
吃醋 / 192
喝茶 / 194
粽子节 / 197
北平的零食小贩 / 198
记日本之饮食店 / 204
吃在美国 / 207
“麦当劳” / 210
包装 / 212
豆腐干风波 / 215
康乃馨牛奶 / 218
你来摘 / 221
“啤酒”啤酒 / 223
烧饼油条
烧饼油条是我们中国人的标准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份、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喜欢食用。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条。有人说,油炸鬼是油炸桧之讹,大家痛恨秦桧,所以名之为油炸桧以泄愤,这种说法恐怕是源自南方,因为北方读音鬼与桧不同,为什么叫油鬼,没人知道。在比较富裕的大家庭里,只有做父亲的才有资格偶然以馄饨、鸡丝面或羊肉馅包子做早点,只有做祖父母的才有资格常以燕窝汤、莲子羹或哈士蟆之类做早点,像我们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烧饼油条来果腹了。说来奇怪,我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我清早起来,就有一大簸箩烧饼油鬼在桌上等着我。
现在台湾的烧饼油条,我以前在北平还没见过。我所知道的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甜油鬼、炸饼儿几种。螺蛳转儿夹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有一天和齐如山先生谈起,他也很感慨,他嫌此地油条不够脆,有一次他请炸油条的人给他特别炸焦,“我加倍给你钱”,那个炸油条的人好像是前一夜没睡好觉(事实上凡是炸油条、烙烧饼的人都是睡眠不足),一翻白眼说:“你有钱?我不伺候!”回锅油条、老油条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至于烧饼,螺蛳转儿好像久已不见了,因为专门制售螺蛳转儿的粥铺早已绝迹了。所谓粥铺,是专卖甜浆粥的一种小店,甜浆粥是一种稀稀的粗粮米汤,其味特殊。北平城里的人不知道喝豆浆,常是一碗甜浆粥、一套螺蛳转儿,但这也得到粥铺去趁热享用才好吃。我到十四岁以后才喝到豆浆,我相信我父母一辈子也没有喝过豆浆。我们家里吃烧饼油条,嘴干了就喝大壶的茶,难得有一次喝到甜浆粥。后来我到了上海,才看到细细长长的那种烧饼,以及菱形的烧饼,而且油条长长的也不适于夹在烧饼里。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相当不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有一位华裔美籍的学人,每次到台湾来都要带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回到美国去,存在冰橱里,逐日拣取一副放在烤箱或电锅里一烤,便觉得美不可言。谁不知道烧饼油条只是脂肪、淀粉,从营养学来看,不构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习惯,对此不能忘情。在纽约曾有人招待我到一家中国餐馆进早点,座无虚席,都是烧饼油条客,那油条一根根的都很结棍(按:方言,厉害的意思),韧性很强。但是大家觉得这是家乡味,聊胜于无。做油条的师傅,说不定曾经付过二两黄金才学到如此这般的手艺,又有一位返台观光的游子,住在台北一家观光旅馆里,晨起第一桩事就是外出寻找烧饼油条,遍寻无着,返回旅舍问服务小姐,服务小姐登时蛾眉一耸说:“这是观光区域,怎会有这种东西?你要向偏僻街道、小巷去找。”闹哄了一阵,兴趣已无,乖乖地到附设餐厅里去吃火腿、鸡蛋、面包了事。
有人看我天天吃烧饼油条,就问我:“你不嫌脏?”我没想到这个问题。据这位关心的人说,要注意烧饼里有没有老鼠屎。第二天我打开烧饼先检查,哇,一颗不大不小像一颗万应锭似的黑黑的东西赫然在焉。用手一捻,碎了。若是不当心,入口一咬,必定牙碜,也许不当心会咽了下去。想起来好怕,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这话不假,从此我存了戒心。看看那个豆浆店,小小一间门面,案板、油锅都放在人行道上,满地是油渍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样,阴沟里老鼠横行。再看看那打烧饼、炸油条的人,头发蓬松,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嘴里还叼着一根纸烟。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进烧饼里去,着实很难。好在不是一个烧饼里必定轮配到一橛(按:即一小段)老鼠屎,难得遇见一回,所以戒心维持了一阵也就解严了。
也曾经有过观光级的豆浆店出现,在那里有峨高冠的厨师,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装潢,有灯饰;筷子有纸包着,豆浆碗下有盘托着,餐巾用过就换,而不是一块毛巾大家用,像邮局糨糊旁边附设的小块毛巾那样的又脏又黏。如果你带外宾进去吃早点,可以不至于脸红。但是偶尔观光一次是可以的,谁也不能天天去观光,谁也不能常跑远路去图一饱。于是这打肿脸充胖子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烧饼油条依然是在人行道边乌烟瘴气的环境里苟延残喘。而且我感觉到吃烧
饼油条的同志也越来越少了。
……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感。梁实秋先生,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文化符号,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味和格调。我一直觉得,能够像他那样,用从容不迫的姿态,去观察和记录生活,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他的文字,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仿佛在为你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你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特别喜欢他笔下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味。他能从一把旧椅,一碟小菜,一个庭院,都写出人生的况味,这正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体验到这种文字的温度,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生活中的美好。他让我明白,生活,其实可以过得如此从容,如此有滋味。
评分我一直认为,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者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他用一种温和而幽默的笔调,描绘出生活的百般滋味,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都带着一种豁达的态度。我特别喜欢他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他能从最寻常的物件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味。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却自有其感染力,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感受到这种文字的魅力,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对人生的洞察。他的文章,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个更丰富的内心。我希望通过阅读他的文字,能够学习到他那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那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他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其实都源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就能发现更多的美好。
评分我一直觉得,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在作者的笔下找到共鸣,尤其是在描述生活细节的时候。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总能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深处那些柔软的部分。他描绘的那些寻常事物,比如一把椅子、一盏灯、一个庭院,在他的笔下都仿佛有了灵魂,变得有故事,有温度。我常常会想象,他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是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书桌前悠然动笔,还是某个细雨绵绵的黄昏,在炉火旁静思所得?这种对创作过程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他观察事物的角度,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并赋予它们独特的意义。他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早已存在,却未被我们察觉的情感。读他的书,就好像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会娓娓道来,你会不自觉地被吸引,沉浸在他的世界里。我渴望在他的文字中,找到那些能够温暖我心灵的瞬间,那些关于生活的美好,关于人生的哲理,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悄然流淌。
评分拿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梁实秋”这个名字去的。毕竟,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总带着一股子从容不迫的旧式文人风度,读起来就像品一杯陈年的黄酒,醇厚绵长,回味无穷。这本书装帧也雅致,拿在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一段逝去的时光,让人心生欢喜。我向来对那些描绘生活细节、流露真挚情感的文字情有独钟,总觉得这才是文学最本真的模样,不掺杂太多浮夸的技巧,而是用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人生的百态。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恰恰就是如此,他笔下的寻常巷陌,寻常人家,寻常滋味,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伴着一盏孤灯,细细品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这位温文尔雅的先生对话,感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与幽默。他的文字,不激烈,不张扬,却自有其力量,能够抚慰人心,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我特别期待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豁达。
评分对于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我始终怀有一种敬意,那是一种对文字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态度。他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声嘶力竭,却字字珠玑。我一直相信,真正深刻的智慧,往往就隐藏在最朴素的语言之中。他描绘的那些生活场景,虽然是过去时代的印记,却依然能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这正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我喜欢他那种从容不迫的叙述方式,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他笔下的细节,往往是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这些细节,构成了他作品的灵魂。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思考,他的这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他的那个比喻,为什么这么贴切?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再次感受到这种文字的魅力,这种对生活的洞察,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文字,就像一泓清泉,洗涤着我浮躁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好书,是正版的,物美价廉。推荐。
评分正品行货,便宜实惠。
评分最喜欢看描写美食的书籍了,很有趣
评分不错,快递及时,印刷合格!
评分还不错吧,休闲读物。
评分不错,快递及时,印刷合格!
评分每次搞活动都要买上一堆,书柜都要装不下了!
评分好书,吃过的必备
评分书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