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理查德·剋羅卡特(Richard Crockatt) 著
圖書標籤:
  • 冷戰
  • 美國史
  • 蘇聯史
  • 國際關係
  • 政治史
  • 外交史
  • 20世紀史
  • 曆史
  • 世界政治
  • 軍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846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119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參考係列·76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8
字數:4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五十年戰爭》是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美國史和國際政治教授理查德·剋羅卡特的重要作品,對1941~1991年間世界政治中的美蘇關係及其在世界地緣政治變化中的作用做瞭詳盡、專業的研究,他引人入勝地描述瞭這五十年來美蘇對抗的起因、發展及演變,既對所有重大國際事件進行瞭詳略得當的介紹,又對兩國決策層在這些事件中的博弈過程進行瞭洞幽察微的理論剖釋,有助於思考當今國際政治力量的消長和重組,以及預測和麵對未來國際格局的風雲變北。

作者簡介

(英)理查德·剋羅卡特(Richard Crockatt),是英國知名學者,在東英吉利大學教授美國史和國際政治。他同時還是舊金山州立大學、密蘇裏大學和賓夕法尼亞迪金森學院的客座教授。。王振西,男,1934年生,陝西省高陵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49年5月參軍,195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曆任西北軍政大學四大隊、俄文隊學員,西南軍政大學俄文團學員,西南軍區炮兵顧問翻譯,西南軍區司令部秘書、翻譯,石傢莊第二高級步兵學校學 員,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翻譯、研究員。後任駐外大使館武官。迴國後,任國防大學高級指揮班學員,後在軍事科學研究院作領導工作,正軍職。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錢俊德,男,軍事科學院原外國軍事研究部研究員,大校軍銜,專業技術4級,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中國軍事學會會員,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從事外國軍事學術研究41年來,在軍事科學研究領域作齣瞭重大貢獻。

王振西,男,1934年生,陝西省高陵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49年5月參軍,195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曆任西北軍政大學四大隊、俄文隊學員,西南軍政大學俄文團學員,西南軍區炮兵顧問翻譯,西南軍區司令部秘書、翻譯,石傢莊第二高級步兵學校學 員,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翻譯、研究員。後任駐外大使館武官。迴國後,任國防大學高級指揮班學員,後在軍事科學研究院作領導工作,正軍職。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目錄

前言與緻謝/1

第一部分 視角
第一章 導言:五十年戰爭/3
  比例尺問題/4
  冷戰與國際政治/8
第二章 美國與蘇聯的外交政策傳統/19
  美國/19
  俄羅斯與蘇聯/30

第二部分 兩極世界的齣現(1941~1953)
導 言/45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為和平而鬥爭(1941~1946)/48
  全球主義與力量對比的變化/48
  大同盟與歐洲戰爭/52
  戰時聯盟的解體/57
  聯閤國/59
  世界經濟的重建/61
  波蘭問題/63
  德國問題/66
  原子彈/66
  1946年:國內形勢與國際衝突/71
第四章 “兩種生活方式”:歐洲的冷戰(1947~1953)/78
  冷戰根源剖析/78
  東歐/81
  蘇聯的動機/82
  美國的動機/85
  遏製政策與杜魯門主義/88
  馬歇爾計劃、德國,以及歐洲的分裂(1947~1949)/93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傢安全委員會第68號決議及遏製的軍事化/98
  斯大林主義與國內外的冷戰(1947~1953)/103
  結論/107
第五章 冷戰:遠東(1945~1953)/109
  亞洲與歐洲相比/109
  超級大國在亞洲的利益/112
  麥卡锡主義與美國遠東政策的變化/115
  中國與亞洲的動亂(1945~1950)/118
  美國對日本的占領/122
  朝鮮戰爭/124
  結論/132

第三部分 全球主義與兩極格局的局限性(1953~1964)
導 言/137
第六章 和平共處與不可調和的衝突(1953~1964)/141
  超級大國的經濟狀況/141
  非斯大林化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1953~1964)/145
  艾森豪威爾政府與蘇聯新領導/153
  走嚮日內瓦級會議/155
  日內瓦級會議/158
  危機及其意義(1956~1961)/160
  肯尼迪與赫魯曉夫/163
第七章 核軍備競賽(1945~1963)/171
  引言/171
  美國的核戰略/174
  蘇聯的核戰略/184
  裁軍還是控製軍備?/189
  古巴導彈危機/196
第八章 美國、蘇聯與第三世界(1953~1963)/207
  依賴模式與獨立模式/207
  超級大國與第三世界:基本估計/215
  中東:伊朗、蘇伊士和黎巴嫩/218
  東南亞/227
  拉丁美洲:危地馬拉與古巴/234
  非洲:剛果/244
  結論/247

第四部分 緩和及其局限性(1965~1981)
導 言/251
第九章 緩和的形成(1965~1973)/255
  國際環境/255
  緩和的國內因素/266
  緩和的理論/270
  緩和的實踐/276
  歐洲的緩和/284
  結論/288
第十章 越南戰爭與超級大國的三角鬥爭/289
  引言/289
  越南與美國的國傢利益/291
  北越與中蘇衝突/300
  美國嚮中國開放/302
  中國的動機/303
  找到退齣越南戰爭的方法/304
  尼剋鬆:個人因素/305
  越南:勝利的代價/307
第十一章 壓力下的緩和(1973~1981)/310
  引言/310
  美國:一個領袖受製約的國傢?/312
  蘇聯:一個領袖不受製約的國傢?/315
  軍備控製與戰略核論戰(1974~1981)/319
  歐洲進退維榖:西方與東方/328
  控製不住的衝突:第三世界/341
  安哥拉/343
  非洲之角/346
  阿富汗/350
  伊朗革命/353
  阿以衝突/355
  古巴危機與尼加拉瓜危機/361
  結論/364

第五部分 冷戰與國際政治:結局(1981~1991)
導 言/369
第十二章 裏根主義與共産主義幽靈/373
  權力的過渡/373
  超級大國的經濟形勢迴顧/380
  武器與人/386
  煩惱不堪的西方盟國/397
  超級大國、中東和中美洲/405
  結論/412
第十三章 戈爾巴喬夫與世界新的動亂(1985~1991)/414
  引言/414
  蘇聯與共産主義的崩潰/417
  東歐的革命/429
  美國、蘇聯與冷戰的終結/436
  冷戰終結與大韆世界/448
第十四章 結束語/451
  穩定問題/451
  塑造未來/454

參考文獻/463

前言/序言

序  言
牛軍
牛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以下簡稱《五十年戰爭》)是英國曆史學傢理查德·剋羅卡特(Richard Crockatt)教授的名著。這部著作齣版於1994年,後來由王振西和錢俊德先生翻譯成中文齣版,目前這個版本已是中文的第二版瞭。我很榮幸受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邀請為新版寫序,這對我也是一次再讀國際冷戰曆史的機會,當然也是一種督促。
和所有的讀者一樣,我最初獲知《五十年戰爭》要齣新的中文版時,立即會問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首先是社會中有巨大的需求,即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確切地瞭解二戰後持續瞭四十年的冷戰的真實曆史,包括冷戰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到底給世界帶來瞭什麼影響。
“冷戰”這個詞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由美蘇兩國對抗導緻的國際體係的概括,這個“體係”一直延續到1991年,以蘇聯陣營崩潰和蘇聯解體而告結束。英國作傢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5年提齣這個概念,爾後被美國政論傢們當作專有名詞廣泛傳播。奧威爾最初試圖強調的是美蘇對抗已很激烈,隻是沒有發生戰爭。不過隨著美蘇對抗的特殊狀態的固定化,這個詞中的“冷”變得更重要瞭。因為美蘇都認為自己在進行殊死搏鬥,同時卻一直維持著和平的狀態。後來的發展證明,“冷戰”非常準確地概括瞭那個新時代的本質特徵,其影響之久遠,即使在當今的諸多國際紛爭中,涉入其中的各方通常還會用“冷戰”“冷戰思維”等互相指責,盡管多數人未必確切知道冷戰的諸多特徵。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話語的延續在深層次上反映瞭一個時代的影響,世界仍然沒有完全走齣冷戰的陰影。
對於中國讀者,還有一層更迫切的需要,即對當下中美關係及其未來走嚮的特殊關注和擔心。自1979年中美建交,三十五年來兩國關係獲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大規模發展,但雙方目前正經曆前所未有的睏難,甚至被認為處於建交以來“最不好的狀態”。一些所謂的“戰略傢”們如此經常和隨意地使用諸如“遏製”“滲透”“核戰略威懾”等冷戰詞語來界定中美兩國的對外政策和戰略選項。毫無疑問,這些話語未必能反映我們今天麵對的事務的復雜性和新特點,但它們的確會導緻人們越來越懷疑,中美是否正在滑嚮一場類似冷戰的新的大國對抗。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指齣,大量研究都能證明,每當麵臨曆史關頭,人總是根據自己認識的世界而非真實的世界做齣選擇。20世紀著名的學術理論傢卡爾·波普爾(SirKarl Raimund Popper)對曆史研究價值的論述指齣瞭人類認知的這一特點。他說:“不可能有‘事實如此’這樣的曆史,隻能有對曆史的各種解釋,而且沒有一種解釋是最終的,每一代人都有權形成自己的解釋。他們不僅僅有權形成自己的解釋,而且有義務這樣做,因為的確有一種尋求答案的緊迫需要。”國際冷戰曆史就屬於有“緊迫需要”尋求新解釋的領域,它滿足瞭成為曆史研究者必須予以關注的兩個基本條件,同時這也是促使讀者發生興趣的兩個基本驅動力。其一是它的特殊重要性足以勾起人們的好奇心,使人們非常希望知道當時到底發生瞭什麼並造成瞭什麼後果。其二是它同今天的諸多事態有密切關聯,人們渴望盡可能地搞清楚它對當今世界包括自己生活的影響及其達到瞭何種程度。
上述情況可以被中國圖書界大量翻譯介紹有關冷戰的論著和國際冷戰史研究在中國方興未艾的趨勢所證明,從這股熱潮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國的研究者和讀者對國際冷戰曆史日益增長的興趣。尤其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冷戰研究名著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包括最負盛名的著作,如約翰·劉易斯·加迪斯(John L. Gaddis)的《遏製戰略:戰後美國國傢安全政策評析》《長和平:冷戰史考察》;梅爾文·P.萊弗勒(Melvyn P. Leffler)的《人心之爭:美國、蘇聯與冷戰》;文安立(Odd Arne Westad)的《全球冷戰:美蘇對第三世界的乾涉與當代世界的形成》;梅爾文·P.萊弗勒和文安立主編的三捲本《劍橋冷戰史》;弗拉基斯拉夫·祖博剋(Vladislav M. Zubok)的《失敗的帝國:從斯大林到戈爾巴喬夫》,等等。還有很多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專題、涉及美蘇之外諸多國傢的論著,在此不一一列齣。這些譯著同許多中國學者的論著一樣,都已經成為中國的國際關係史、冷戰史和世界史領域教學及研究的必讀書。由此自然會産生一個問題:理查德·剋羅卡特教授1994年齣版的《五十年戰爭》這本書的特點是什麼?重讀這部著作會給讀者帶來哪些教益和啓發呢?
我曾經就上述問題與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文安立教授討論過,他非常熱情和肯定地介紹瞭《五十年戰爭》的學術價值和獨到之處,我讀過後有同感。我本人最深的印象概括地說,就是從中發現瞭後來國際冷戰史研究發展的諸多重要綫索。僅此一點,就有理由將該書收入瞭解國際冷戰史的重要圖書之列,何況它還展示瞭作者強大的敘事能力和寬闊的視野,以及不少堪稱睿智的分析和判斷,尤其對曆史研究者是很有啓發的。
與作者寫作的時代(1989~1994)相比,國際冷戰史研究最突齣的進展,也是引起世人關注的最重要原因,是大量曆史檔案的發現、收集和整理,並為讀者展示瞭太多聞所未聞的曆史故事。它們結閤在一起,組成瞭一幅豐富繁雜、波瀾壯闊的難以想象的曆史畫麵。從國傢間的衝突與戰爭,到生態環境、公共衛生和移民潮等,無不被打上冷戰的烙印。誠如這本書的作者在二十年前齣版《五十年戰爭》時所做齣的論斷:冷戰是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其他因素無法與之相比的國際體係。
作者在全書的開始即坦承,他“主要依靠的是第二手資料”,也“參考瞭不少政府齣版物、文件匯集、雜誌、報紙和迴憶錄”,以及許多學者的論著。換句話說,發現和利用新發掘的曆史檔案不是這本書的特點,也不是目的,當然當時的條件也難以同今天相比。這本書最突齣的特點也是最富有啓發性的特點是“從全球角度論述1941~1991年期間美蘇關係史”,以及“論述美國和蘇聯得以適應或者未能適應全球變化的原因”。
《五十年戰爭》分五個部分,加上結束語共十四章,涵蓋瞭國際冷戰史的大部分主要問題,可以說是一部對國際冷戰曆史全景式的敘事。作者在序言中清楚地告訴讀者自己寫作的初衷和論述的兩個主題。他首先強調瞭冷戰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互動的産物,“必須把美蘇關係看作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行動過程”。這一判斷對中國讀者尤為重要。國際冷戰史研究首先是也主要是在歐美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中展開的,有關冷戰的緣起及其整個過程的研究一直存在尖銳的爭論,那時中國甚至都很少使用冷戰這個概念,所以對有關研究所知甚少,人們通常是從反映官方觀點的報刊宣傳中瞭解有關事件,故對冷戰進程復雜性的瞭解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有必要從不斷更新的曆史研究成果中獲取必要的知識。
在美國,第一代研究冷戰的曆史學傢通常都將冷戰的發生歸咎於蘇聯,而美國的戰略則是對蘇聯挑戰的迴應。這批學者被稱為“正統派”。越南戰爭之後,美國新一代曆史學傢提齣瞭相反的論斷,他們被稱為“修正派”。這派學者傾嚮於認為,蘇聯的政策更具有防禦性,反而是美國的誤判和擴張導緻瞭冷戰對抗。隨著1980年代所謂“新冷戰”的齣現和蘇聯在第三世界咄咄逼人的擴張,有關誰對冷戰負主要責任的爭論再度激化,美蘇雙方的政策都被置於學界更加嚴苛的審視之下。值得深思的是,不論是在冷戰階段,還是在此之前,蘇聯學術界(如果有的話)都在相關的學術領域中缺席,他們的集體“失語”導緻現在的研究者沒有可以藉助的來自當年蘇聯及其陣營的研究成果,因而,重建作為冷戰一方的蘇聯的曆史,成瞭冷戰後國際學術共同體的艱巨任務。
在冷戰的年代,對於所有參與研究的曆史學傢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完全無法獲得蘇聯及其陣營方麵的檔案資料。這種情況在冷戰後一個時期有瞭非常大的改變,俄羅斯保存的大量蘇聯時期的檔案和東歐國傢的檔案被挖掘和整理齣來,曆史學傢們終於得以在來自“鐵幕”兩邊檔案的比較基礎上,重新構建國際冷戰曆史的敘事。這些新的敘事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對於這本書來說,特彆重要的是新的研究成果為冷戰是“美蘇互動的産物和過程”這一觀點提供瞭強有力的論證,盡管它並非無可置疑。人們既不能簡單地確認是美國發動瞭冷戰,也不能簡單地斷定是蘇聯挑起瞭冷戰。在整個冷戰發生、演變的過程中,美蘇的確存在對抗性的戰略利益衝突,但並不能因此否認諸多它們難以掌控的重大事件(如1971年的印巴戰爭等)也産生瞭重要的影響,還有些重大事件則是由雙方的戰略誤判造成的。諸多研究成果告訴讀者,僅通過意識形態的透鏡觀察和解讀像冷戰這樣復雜的曆史過程,是非常不可取的,那樣不僅會導緻對世界政治的極為狹隘的理解,而且有可能導緻悲劇性的戰略錯誤。
第二個特點是從《五十年戰爭》中,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深刻影響。作者很明確地指齣,他力圖將整個敘事置於根據國際政治體係理論搭建的框架之中,將美蘇對抗視為二戰後國際體係導緻的結構性對抗的結果。二戰的結果之一是結束瞭多極體係,歐洲的衰落導緻齣現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兩極體係。作者認為,在所有影響世界政治進程的各種因素中,美蘇對抗的冷戰體係是壓倒性的,嚴重影響瞭世界政治的各個方麵和世界的各個地區。
作者從美蘇對抗的曆史根源開始敘述,將兩國對外政策的曆史傳統作為分析體係性對抗的起點,敘述瞭在全球變遷的過程中,冷戰是如何爆發的,“緩和”是如何齣現的,又是什麼導緻瞭兩個超級大國再度緊張對抗的“新冷戰”,以及冷戰最終因蘇聯解體而和平終結的過程。在宏大而有序的敘述中,作者顯然試圖在體係理論的導引之下,揭示冷戰體係的內在機理,包括美蘇兩國的國內政治結構和重要人物的作用,例如在第四章對美國和蘇聯兩國國內體製的特徵和領袖的素描式分析。要在一部曆史著作中完成這樣的任務並非易事,作者的嘗試很有價值,尤其是還能使全書讀起來相當引人入勝。
《五十年戰爭》試圖“從全球角度”審視冷戰體係,實際上不可避免地會將國際冷戰置於全球進程的更大的背景之下。由此就有必要充分和係統地闡述冷戰時代發生的、在冷戰體係之外的、屬於全球視野的各種事務,包括地區問題、第三世界、跨國因素、非政府行為體等的發展,與冷戰體係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將冷戰體係置於影響全球進程的中心地位,就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和探討其他方麵的重要性和意義,例如第三世界的影響。畢竟這個概念涉及幅員遼闊、國傢和人口數量巨大,並且被證明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重要地區。2010年齣版的文安立的名著《全球冷戰:美蘇對第三世界的乾涉與當代世界的形成》在這方麵是有開拓性的,他的研究證明,冷戰時代第三世界中的各種力量和行為體的實際影響,比之前人們所瞭解的要大得多。顯然,從全球進程中研究美蘇互動這個命題,理應展示更為豐富的內容,以及産生更為深刻的見解。《五十年戰爭》能早在二十年前提齣這方麵的問題並做齣獨到的努力,是非常有意義的;讀這本書對理解國際冷戰史研究的進程也有特殊的價值。
《五十年戰爭》的確有很多值得推薦的內容,它會引起讀者認真閱讀和深刻思考。書中的敘事固然很有吸引力,很多素描式的論述會使讀者比較容易地瞭解重點並留下印象,更重要的是書中的很多分析和判斷會刺激讀者不斷詰問和思考。實際上作者在敘述冷戰過程時,一直在不斷地提問,也沒立即做齣迴答,從而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感興趣的讀者必定是開捲有益的,由此也證明瞭譯者和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見地,他們為這本書的再版所做的努力是非常有意義的。

2015年7月於北京


前言與緻謝

本書是從全球角度論述1941~1991年期間美蘇關係史的新作。它既不是簡單地論述兩個超級大國的雙邊關係,也不是一部全麵的世界史。其主題是論述美國和蘇聯得以適應或者未能適應全球變化的原因。
作者於1989年鞦開筆,於1994年1月完成全書。毫無疑問,這些年間世界的風雲變幻必然會在本書的各個階段有所體現。朋友們問我是如何與事件保持同步的,我的答復像往常一樣:共産主義的崩潰與冷戰的終結與其說使我的任務更加睏難,不如說更有利於打造本書的主題框架,我們終於可以用超脫的態度來評說戰後年代瞭。冷戰現在真的成瞭曆史。
要通覽許多學者和記者對冷戰及其終結的評論文章是不可能的。這方麵的書刊很多,而且還在迅速增多,任何人也不可能全部通讀它們。我按照自己的希望做到瞭審慎地選擇適用的材料。我在此書中不時地中斷一些問題的敘述,以便討論學者們對事件的解釋有爭議的文章,或者那些新的理解明顯會改變對重大事件看法的文章。前一方麵的例子是關於冷戰根源的爭論,後一方麵的例子是古巴導彈危機。
盡管我主要依靠的是第二手資料,但也參考瞭不少政府齣版物、文件匯集、雜誌、報紙和迴憶錄。眾多學者和記者就本書所談問題曾發錶過不少文章,在這裏要特彆感謝其中的兩位:約翰·劉易斯·加迪斯和雷濛德·加特霍夫。他們的文章實際上在每個關鍵問題上都使研究冷戰的學者頗受啓發。對研究冷戰的曆史學傢來說,最有價值的資料來源是華盛頓特區伍德羅·威爾遜國際研究中心的冷戰國際史研究處。該處齣版的工作文件和簡報,通報瞭新近公開的蘇聯和東歐文獻中的新發現。
我自始至終遵循瞭這樣一條原則,即必須把浩繁復雜的事件歸納齣一個頭緒。首先想到兩個重點。第一,必須把美蘇關係看作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行動過程。關於冷戰時期美國政策的論著很多,關於蘇聯政策的論著卻比較少,而力圖同時論及兩個超級大國政策的論著就更少。當然,關於蘇聯政策的資料相對來說比較少,關於美國政策的資料很豐富,也是造成這種不平衡的一個原因。即使現在,盡管關於蘇聯的新資料幾乎每天都有,可是這種不平衡依然存在。盡管有許多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已經被揭露齣來,但是要挖掘對美國有用的(假設它們存在的話)大量蘇聯資料仍需要若乾年的時間。要對它們進行編纂需要的時間就更長。因此關於蘇聯政策的許多結論必然還是暫時的。
然而,這一缺陷不應當被用來當作對蘇聯政策——無論是其本身的政策,還是與美國關係方麵的政策——研究不夠的理由。蘇聯的行為是明擺著的,隻是對它們的解釋存在不同看法。對美國政策的解釋同樣存在巨大的分歧,盡管有豐富的資料。或者可以說,齣現分歧的部分原因也許正是因為資料太豐富。這並不是說我們對蘇聯的決策過程知道得相對不多情有可原,也不是說第一手資料不重要,而是說,對曆史事實的理解不能隻根據資料。同樣重要的是要做齣一種判斷,即人們會怎樣理解和看待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博學廣識的社會學傢說:“你站在什麼地方,你就從什麼角度看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曆史學傢盡管身不在華盛頓或莫斯科,倒也能夠設身處地地去看問題。在本書中,我把自己置於這兩個極端之間。我齣生的時間和曆史發生的時間使我更容易做到這一點,能夠比1989年以前的曆史學傢更客觀地看問題。
我的第二個重點是把曆史學傢和國際關係理論傢的觀點結閤起來。在很大程度上講,這兩派觀點是沿著不同的方嚮發展的,提齣的問題不同,使用的語言也不同。曆史學傢對理論傢使用係統分析的方法錶示懷疑,認為他們的方法是人為地把復雜紛繁的事實簡單化。而理論傢則對史學傢苦心研究現象性的東西是否有意義提齣質疑。理論傢起碼要問問史學傢,他們的研究到底有多大價值,是否能夠揭示國傢之間的關係、戰爭的起源以及和平的條件等。
實際上,可以說這兩種方法都吸收瞭彼此的做法。如果曆史研究不把觀點條理化,或者得齣的結論與人們始終關注的哲學或社會問題毫不相乾,那麼這就不算是曆史研究或者說不算是正確的曆史研究。同樣道理,如果理論傢抽象齣來的結論沒有詳細的史實做依據,不對現象性的東西進行研究,那麼也毫無價值。這一點的確韆真萬確。但在很大程度上,史學傢和理論傢之間仍有分歧。這可能是因為史學傢認為理論傢無法對曆史的變革做齣解釋,而理論傢則認為史學傢忽視瞭製定外交政策的結構性因素。冷戰的終結無疑有助於縮小這種人為的分歧。看似穩定的國際結構突然之間解體瞭。這使我們能把關注的焦點準確地置於國際政治中變革與結構的關係上。
當然,本書沒有在這方麵對國際關係理論做齣貢獻,但它運用瞭一些理論方法,相信這些方法能為理解曆史問題提供指南。具體說,這種從世界格局的角度考察問題的方法,有助於闡明美蘇進行爭奪的全球背景。如果跳齣人們通常采用的隻分析單個國傢或美蘇雙邊關係的方法,那麼,對關於冷戰起源等方麵的重要問題就能得齣新的觀點。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節以及第十四章闡明瞭這些問題,並提齣瞭貫穿本書的主要觀點。為瞭闡明某些具體曆史問題,我還在許多地方采用瞭其他的理論,如決策理論、“復雜相互依存”理論等。
我按上述方法打破史學傢與理論傢的界限,肯定會使二者都感到失望。但應該說明的是,我選用何種理論方法的標準是看它是否有助於理解曆史的變革。
本書一至五章中對我的《美國與冷戰,1941~1953》一書(1989年由英國的美國研究協會齣版)做瞭重大修改與補充。本書十四章中使用瞭我的《穩定理論與冷戰的終結》一文中的某些資料。該文被收入邁剋·鮑剋爾和羅普·布朗閤編的《從冷戰到蘇聯瓦解:1980年代的理論與世界政治》一書,由劍橋大學齣版社1993年齣版。我對上述兩個齣版單位錶示衷心感謝。
在撰寫本書過程中,我得到一些研究機構、朋友和同事的大力相助。東英吉利大學允許我休一個學期的學術研究假來撰寫本書,而且多年來給我創造瞭發揮我對曆史和政治科學興趣的條件。我非常感謝後來幾年的大學生選修我研究的冷戰專題。感謝國際關係研究生班的大學生。我感謝賓夕法尼亞卡裏斯爾市迪金森學院在1992~1993學年給我提供瞭非常閤適的教學與寫作環境,同時感謝富爾布雷特委員會嚮我提供贊助,使我得以在卡裏斯爾待下去。
在知識方麵給我最大幫助的是斯蒂夫·史密斯先生,他原在東英吉利大學任教,現在威爾士大學任教。在和他一起工作期間,我學到瞭很多東西,我們曾閤作寫過一本書,並曾一同在東英吉利大學攻讀國際關係碩士學位。他仔細閱讀瞭本書的大部分章節,並迴答瞭我提齣的許多問題。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和同事。多虧他,我纔得以涉足國際關係領域。
其他朋友也為本書花費瞭不少時間,並提齣瞭不少建議。愛德華·阿剋頓看瞭第二章,拉塞爾·博瓦看瞭第十三章,而邁剋·鮑剋則看瞭本書的大部分原稿。他們都是研究蘇聯/俄羅斯的專傢,由於我學的是美國問題研究,因此發現他們的詳細意見對我特彆有用。魯斯馬利·福特和安德魯·帕特莫爾都是研究超級大國在亞洲的政策的專傢,他們分彆看瞭本書的第五章和第十章。道格拉斯·斯圖爾特是軍備競賽和安全政策方麵的專傢,他認真看瞭第七章和第十一章。他和拉塞爾·博瓦在迪金森學院政治科學係工作,他們總是樂於聽取我的不成熟的想法,使我順利完成瞭後幾章的寫作。我還要感謝那些讀過初稿的朋友,特彆是理查德·阿爾德裏奇,他提齣瞭許多很好的建議。當然,上述任何人都不對最後結果負責,本書所有不完善之處完全由我個人負責。
魯特利吉大學的戈登·史密斯是一位令人鼓舞和有耐心的編輯。我高興的是,許多年以前將我們從安溫-海曼帶嚮不同方嚮的命運和分久必閤的機緣,又讓我們在魯特利吉走到瞭一起。
感謝斯特凡妮·哈裏在文字加工方麵的幫助。感謝格拉斯迪·卡什曼幫助我準備手稿,他從來都是興緻勃勃地齣現在迪金森大學的曆史係裏。
有些朋友很少看或者根本沒有看過此書稿,但他們很關心它,給瞭我不少精神鼓勵。他們是約翰·阿什沃思、勒格斯、奧利·諾蘭、利迪·帕剋斯頓、羅傑·湯普森和鮑勃·溫斯頓,我對他們錶示衷心感謝。格雷姆·溫常常讓我在他的寓所裏進行不受乾擾的寫作。在寫作的最後階段,與萊奧尼德·戈茲曼的交談很有用。20多年前在蘇塞剋斯大學聽邁剋爾·鄧恩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他在那裏撒下的種子在第二章中開花結果。
剋拉拉和我的三個孩子——山姆、瑪薩和約翰——給瞭我極溫暖的支持,沒有這種支持這本書就寫不齣來。因此,願將此書獻給他們,以錶我的愛心。
本書作者和齣版商努力尋找並顯示本書引用圖錶的版權所有者。每幅圖的來源均顯示在圖的下方。此外,我們在此還想嚮下列人員錶示衷心感謝:圖0.1的作者圖米什·哈米爾頓和W.W.諾頓;圖2.2、8.2和10.1的作者諾頓;圖0.2的作者巴塞爾·布萊剋威爾;圖2.1和3.1的作者D.C.赫斯;圖4.1的作者A.及C.布萊剋;圖5.1的作者哈珀·柯林斯;圖8.1、11.1和11.2的作者麥剋勞-希爾。圖0.1歐洲(1939~1940)資料來源是R.埃德濛茲著《三巨頭》(紐約:諾頓齣版社,1993)。此處未提到的版權所有者,請與齣版商聯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非常好,一直在京東買東西,不錯。

評分

很好的書,物流速度快!

評分

書內容不錯的,紙質比較差,相比定價高瞭

評分

讀瞭以後感覺寫的特彆好,十分的貼切。

評分

書挺不錯的,精神食糧

評分

OK!!!!!

評分

非常好,一直在京東買東西,不錯。

評分

值得擁有。

評分

內容很專業,看得齣作者查看瞭很多史料,但是因為成書時間較早,對後續事件的闡述不足,如果能夠根據目前的形勢進行修訂會更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