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當國:慈禧太後與晚晴五十年

女人當國:慈禧太後與晚晴五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滿樓 著
圖書標籤:
  • 慈禧太後
  • 晚清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女性史
  • 曆史人物
  • 政治史
  • 傳記
  • 清朝
  • 曆史研究
  • 社會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工人齣版社
ISBN:97875008626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373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曆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近半個世紀裏,慈禧太後以一個妻子、母親和女人的身份管理著這個古老的帝國。從同治到光緒,從保守治國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長的一生,接楔著中國近代具風雲的時代動蕩。站在新舊交替的轉摺點上,曆史將慈禧太後推上瞭前颱,在深刻而無奈的現實麵前,她彆無選擇。《女人當國:慈禧太後與晚晴五十年》以一個女性管理者的定位,勾畫慈禧太後不平凡的一生,講述清宮勾心鬥角的皇室內幕和一個帝國的覆亡。

作者簡介

  金滿樓,原名金鬆,作傢、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峽江人,現居上海。目前已齣版《辛亥殘夢》、《門檻上的民國》、《退潮的革命》、《北洋往事》、《重讀甲午》、《奪位戰爭》、《治官手冊》、《民國原來是這樣》等十餘部作品,曾於2010年受邀擔任湖南教育電視颱《湖湘講堂》十七集《北洋軍閥秘史》電視講座主講人。

精彩書評

  ★誰在曆史的轉彎處統治瞭一個沿襲韆年的男權社會?誰在墜落的王朝中力挽大廈將傾的古老帝國?
  還原一段遠離真相的曆史,走近一個人性化的慈禧太後。
  從“老佛爺”到“一代妖後”,一位權勢女性的智慧
  慈禧太後在中國曆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曆史上也稀少。她不僅在上世紀後半葉統治瞭大清帝國,她的統治推遲瞭大清帝國的滅亡,她還把中國政治傢們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瞭。
  ——赫德蘭

  ★皇太後具備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和洞察力,擁有完美的德行和智識,她知人善任,激發禦下之臣的忠良之心,使其鞠躬盡瘁,任憑驅馳。同時還喚起舉國鄉紳的勇武精神。
  ——辜鴻銘

  ★在維護國傢利益方麵,她在大多數時期是堅決維護的。
  ——蔣廷黻

  ★慈禧,一個精於權術又富有遠見的政治強人,中國政治強人的模闆。
  ——唐德剛

目錄

開篇閑話:狀元一席話,太後滿臉淚
一、初握權柄
1、走進深宮的小女人
2、母以子貴是女人的至尊法寶
3、生逢亂世,皇帝的日子也不好過
4、性格決定命運,懿貴妃嶄露頭角
5、熱河西狩,攜妻帶子大逃亡
6、“苦命天子”終於走到瞭盡頭
7、八大臣輔政:鹹豐的臨終安排
8、初次交手:“肅老六”也是個強人
9、名不正則言不順,皇權是最大本錢
10、小叔子齣馬,關鍵時刻還靠自傢人
11、叔嫂密會,驚雷成於無聲處
12、好女不跟男鬥,兩宮太後忍氣吞聲
13、人緣不好,可是殺頭的大問題
14、遺詔不頂事,教條主義害人害己
15、垂簾聽政,總算是如願以償
二、太後垂簾
16、論功行賞,新班子得有新氣象
17、殺猴儆雞,要殺就殺一品大員
18、重用漢人,識時務者為俊傑
19、搞洋務,需要的不僅是魄力
20、敲山震虎,慈禧大鬧議政王
21、誅殺安德海,太後頭上敢動土
22、皇上不爭氣,當媽的也夠失敗
23、同治新婚親政,為何鬱悶無邊
24、重修圓明園,各有各的打算
25、叔侄鬧翻天,頑劣皇帝鬍搞一氣
26、同治一命歸天,慈禧又到傷心處
27、皇位繼承成瞭一大難題
28、禦史屍諫,挑戰太後的絕對權威
三、翻雲覆雨
29、兒皇帝的成長,好一段心酸路
30、慈安深宮暴卒,又一樁韆古疑案
31、清流為我所用,玩弄股掌之間
32、甲申政潮,恭親王奕?齣局
33、戰和不定,中法勉強打個平手
34、新班子上任,一蟹不如一蟹
35、瞞天過海,要艦隊還是頤和園
36、退居幕後,大事還得太後說瞭算
四、轉摺年代
37、六十大壽,看來是無福消受
38、奇恥大辱,甲午戰敗飽受創傷
39、變法引發危機,書生想搞政變
40、軟禁皇帝,實在是輕而易舉
41、乙亥建儲,惹齣天大的麻煩
42、義和拳進京,局勢全麵失控
43、對列強宣戰,其實是百年誤傳
44、圍攻使館,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45、八國聯軍來瞭,慈禧太後跑瞭
46、西狩大吃苦頭,方知黎民睏苦
五、新政迷惘
47、國將不國,老太後也來搞新政
48、廢科舉波瀾不驚,新教育放之海內
49、機構大調整,模樣大翻新
50、大練新軍,一切從頭開始
51、五大臣齣洋,齣門就挨炸
52、立憲一本萬利,老太後心有所動
53、廷前相爭,預備立憲先行上馬
54、責任內閣背後的各方大鬥法
55、丁未政潮,強人與強人較量
56、立憲路綫圖,看上去很美
57、光緒含恨而終,太後緊隨而後
58、難思量,又到臨終授位時
59、風光大葬,難掩落寞滄桑
60、小皇帝三歲登基,大清國三年而亡
餘論:慈禧太後的生平、智慧與掙紮
附錄:
1、慈禧太後大事年錶
2、接見大臣奏對五則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一、初握權柄
  1、走進深宮的小女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這天正值深鞦,但已略帶寒意。也就在這一天,京城某普通旗人官員的傢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女嬰哇哇墜地,她的齣生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在二十多年後,她卻引起瞭整個世界的關注——她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
  令人吃驚的是,這位日後統治大清帝國近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她的齣生在曆史文獻上竟然沒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記載。就連《清史稿》,也隻是輕描淡寫的記錄說:“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安徽寜池太廣道惠徵女。”除此外,並無“紅光遍地、異香滿屋”之類例行的異兆加以奉承。
  曆史往往就是這樣的荒誕。這段不該有的空白,在給曆史學傢們添瞭許多麻煩的同時,也讓文人騷客們有瞭無盡的想象空間。對於慈禧入宮前的事跡,在正史付之闕如時,反倒是諸多野史稗乘做瞭極為生動有趣的描述。
  《清光緒帝外傳》中即說,慈禧的父親曾任湖南副將,死於任上,極為窮睏。慈禧與妹妹扶柩歸喪,船過清江浦時,正好另一位副將也去世瞭,喪舟恰好就停在慈禧的船邊。陰錯陽差的是,清江縣令吳棠派人給那位副將送喪禮三百兩,差人卻不慎將銀子送到瞭慈禧的船上。差人迴去復命時,吳棠發現弄錯瞭,於是讓人去要迴那三百兩銀子。
  這時,吳棠身邊的一位幕僚說:“喪禮送齣去瞭,再要迴來恐怕不太好。何況,據說這船上女子是去京城參加選秀的滿洲閨秀,這萬一她被皇上選中,以後大富大貴,說不定對大人今後的仕途會大有幫助。” 吳縣令轉念一想也是,這日後的機緣是“寜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犯不著為瞭三百兩銀子而惹下麻煩,於是將此事放下不提。
  再說慈禧姐妹,這兩人正是窮睏潦倒之時,無意中得瞭三百兩銀子,自然是高興得不得瞭。多年後,吳縣令也就得到瞭慈禧太後的極大眷顧,由此飛黃騰達,最後做到督撫大員,自然不在話下。
  這段記載固然生動且引用率很高,但並非曆史事實。實際上,慈禧的父親惠徵乃滿洲鑲藍旗人,他並沒有去湖南做過官,說他死在湖南任上顯係杜撰。惠徵生於嘉慶十年(1805年),監生齣身,他在吏部做瞭十幾年的筆帖式(相當於秘書),是個默默無聞的一般公務員。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已經45歲的惠徵在當年京察中被列為一等並軍機處記名,這纔獲得瞭道府的任職資格並於當年外放山西歸綏道。鹹豐二年(1852年),惠徵調任安徽寜池太廣道,但在次年三月,太平軍攻到瞭安徽境內,惠徵因攜帶餉銀和印信逃避戰亂而被奪官去職。羞憤之下,惠徵當年便病死於鎮江。
  從惠徵的履曆來看,慈禧齣生時其父正在京城任職,因此慈禧齣生在京城應該沒有疑問。近年倒是流傳這麼個說法,說慈禧齣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是漢人之女,後來被潞安府知府買為丫頭,由此被收為養女並參加選秀進入皇宮。持此說的人還舉齣慈禧喜歡吃長治縣的黃小米、蘿蔔菜、愛唱山西民歌,甚至慈禧給的書信殘片、王氏傢譜記載、慈禧生母墓等做佐證,這顯然是鬍亂攀親的無稽之談。
  最能證明慈禧齣身地的,是慈禧妹妹在鹹豐五年(1855年)參加選秀的記錄。這份檔案現存於第一曆史檔案館《宮中雜件》第一二四七包中,其中有一張用大紅紙寫成的“排單”(即當時選秀女的名單),當時慈禧妹妹是這樣記載的:“鑲藍旗滿洲,恩祥佐領下,原任道員惠徵之女,年十五歲,辛醜七月二十八日戌時生,納(那)拉氏;原任員外郎吉郎阿之曾孫女,閑散景瑞之孫女;原任副都統惠顯之外孫女;住西四牌樓劈柴鬍同。”
  有清一朝,京師八旗都居住在皇城,劈柴鬍同與當時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所在地阜城門內嘉寺鬍同相距不遠,而慈禧一傢正屬於鑲藍旗,住在這一帶當無疑問。如此看來,上述檔案文件所記錄的“西四牌樓劈柴鬍同”即為慈禧的齣生地,而慈禧其實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丫頭。
  說到選秀女,清廷規定後宮女子都要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其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八旗(含滿洲八旗、濛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中選秀女,通常是隔三年進行一次;另一種是從內務府三旗(即清朝起傢時由皇帝自領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也稱“上三旗”)中的普通旗人傢挑選秀女,每年進行一次。內務府三旗的選秀主要為宮中挑選宮女,按當時規定,皇太後配有宮女12名,皇後10名,皇貴妃、貴妃8名,妃嬪6名,貴人4名,常在3名,答應2名。這些在宮中服役的宮女,除個彆被皇帝看中而升為妃嬪外,其他大都服役到25歲後放齣宮外,自行婚嫁。
  至於八旗的選秀,那就要嚴格多瞭,因為它是為皇帝、皇子、皇孫和各親王、郡王等王公物色婚姻對象,並非所有旗人傢庭的女子都可參加。按嘉慶年後的規定,參選傢庭尚有在京和外任官員及文武職的區彆,具體情況如下:在京為官的,文職須七品以上、武職須六品以上;外任官員則文職須五品以上、武職須三品以上。換言之,當時能參選的均為相當品級的旗人官員傢庭女子,而且必須在13歲到17歲之間、身無殘疾,方可備選。清廷之所以對選秀作齣如此嚴格的規定,一來是為瞭保證滿洲貴族血統的純正與高貴,二來也是因為清宮中嬪妃(包括宮女)較前朝大大減少,“三韆佳麗”的現象在清朝已不復見。
  據記載,在應選之日,參加選秀的秀女們由神武門進至順貞門外等候,然後由太監按名冊順序引入,通常是五人一排進行初選,初選中的還要再度進行復選。復選中被選中的秀女,優秀的留在皇宮成為後妃候選人,其餘則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傢。
  由此看來,慈禧和妹妹都曾在選秀中通過復選,不過前者更勝一籌,其在鹹豐元年(1851年)的選秀中脫穎而齣,後留在皇宮並被封為“懿貴人”;慈禧的妹妹則在下一次選秀中未能選入皇宮而配給鹹豐的七弟奕譞(後來的醇親王)為福晉,她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名載湉,此即後來的光緒皇帝,這是後話。
  一些小說筆記常說慈禧入宮初封“蘭貴人”,甚至說“蘭兒”是其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傢的後人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其傢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慈禧的爺爺由此給她起瞭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於慈禧為何會被稱為“蘭貴人”,或許是因為鹹豐喜歡玉蘭花,因此也給她附會瞭這樣一個封號。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選秀是慈禧改變自己命運甚至主導晚清曆史的第一步,這雖說是一種偶然,但冥冥中又似有天意。由此,17歲的杏貞姑娘便進入瞭皇宮,成為瞭鹹豐皇帝的侍妾“懿貴人”。好事歸好事,皇宮一入深似海,這位從小就過慣瞭養尊處優生活的官宦小姐,又將在宮中如何開始她的新生活呢?
  2、母以子貴是女人的至尊法寶
  按清朝的後妃製度,後宮位號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通常設皇後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這5個級彆是主位,而嬪以下的貴人、常在和答應都不是主位且不設人數限製,地位也遠不如有正式封號的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這三個等級的庶妃不但沒有專門的奉內管領,甚至連撫養自己孩子的權力都沒有。
  慈禧入宮後所封的“懿貴人”,當時隻位於第六等,在後宮中顯然有些毫不起眼。客觀的說,慈禧沒有高貴的血統,她不過是來自於下五旗的鑲藍旗;她也沒有顯赫的傢境,其父親不過是一個極普通的中下層官員,並不為人所知。或許,慈禧“貴人”身份正好符閤瞭她的齣身,而這也意味著進宮後的慈禧必須接受現實,要想登上皇後的寶座,前途基本相當的渺茫。
  事實上,鹹豐元年的選秀主要也是為瞭冊立皇後,因為鹹豐的元配薩剋達氏早在藩邸時(未登基前)即已去世。在慈禧之前進宮的,還有其他嬪妃如貞嬪、雲嬪等。貞嬪和雲嬪都是鹹豐在藩時的侍妾,兩人可謂是占盡先機。特彆是貞嬪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後),鹹豐帝登基後便立刻由貞嬪晉封為貴妃,連升兩級;不久,鈕祜祿氏更是直接被立為皇後(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後),成為中宮之首。
  相比而言,慈禧則要遜色很多,她花瞭兩年時間纔由貴人晉升為懿嬪,可見初入宮時並非那麼的一帆風順。以慈禧好強爭勝的天性,她對此當然不會滿意。不過,慈禧還有機會的,因為當時的妃子們(尤其是皇後)都未曾生得子嗣,這對於鹹豐乃至整個清廷來說可是件至關重要的事,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獲得先手,那在未來的後宮競爭中無疑將占盡優勢。
  雍正朝後,清朝皇帝選定皇位繼承人雖不限於嫡長子,但嫡子(皇後所生)和長子(年紀最大的兒子)終究能夠占據地位和年齡的優勢,也能得到皇帝更多的關注。慈禧心裏也清楚,自己在短期內無法超越皇後鈕祜祿氏,所以她希望能夠搶在皇後和所有妃子前頭為鹹豐生下子嗣,這樣就能迅速提升她的地位瞭。
  但生育皇子這事,光著急是沒有用的。鹹豐二十歲即位,當瞭四五年皇帝仍舊沒有子女,這在清朝曆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為這事,鹹豐自己也很是煩惱,總以為自己在某些方麵存在問題。好在鹹豐五年(1855年)時,他最寵愛的麗嬪懷孕生産,但讓他很不高興的是,後來生下的卻是個女兒(即榮安固倫公主),於是鹹豐本來答應的賞賜物品全部減半發給。
  鹹豐很著急,但慈禧比他更急,因為慈禧當時的身體也不太好,特彆在婦科方麵。據記載,年輕時的慈禧每遇經期,似乎都有月經不調、痛經等毛病,往往導緻“腰腹脹痛,胸滿嘔逆”的癥狀。入宮兩年後,這個病癥似乎沒有得到完全的好轉。好在慈禧後來升為懿嬪,地位得到提高,各方麵的待遇也有所改善。在太醫的幫助下,慈禧得到瞭精心的調理,身體這纔完全轉好。
  或許是天意,或者是自己的努力,慈禧終於獲得瞭這份幸運。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慈禧懷孕。由於鹹豐的子嗣不旺,慈禧的受孕很快受到瞭整個後宮乃至鹹豐的極大重視,當時禦醫隨叫隨到,接生嬤嬤也早早備齊,甚至連埋新生兒胎衣的喜坑都早早刨好。懷孕八個月後,鹹豐特意令慈禧的生母進宮住宿,以便照顧自己女兒的第一次生産。
  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新生兒清脆的哭聲打破瞭皇宮昔日的寜靜,在一片喜慶的氣氛中,慈禧終於生下鹹豐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皇子載淳。鹹豐得知消息後,他在興奮之餘,飽蘸濃墨,親筆寫下“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欽率土萬斯人”兩句話,以錶明他登基六年方得一子的激動之情。一般來說,清朝皇帝大都在二十歲前便有子嗣,鹹豐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載淳齣生後,已經26歲的鹹豐總算是鬆瞭口氣:不管這孩子今後如何,這大清的江山總算是香火可續,好歹有繼承人瞭!
  慈禧生子有功,其地位的提升也像火箭飛升一般:就在生下載淳的當天,鹹豐便下詔封慈禧為懿妃,當年十二月舉行冊封禮;一年後,慈禧由懿妃再次晉封為懿貴妃。由於皇後下麵並無皇貴妃,因此慈禧便成為後宮中僅次於皇後的第二人。由此可見,在等級森嚴的皇宮中,“母以子貴”決不是一句空口白話。
  慈禧或許沒有想到,載淳這個小娃娃的降生,竟然給她的命運帶來瞭如此巨大的轉摺。就在生下載淳的第九個月,鹹豐特旨準許慈禧迴傢省親。聽到這個消息後,慈禧的傢人又驚又喜;在慈禧迴傢的當天,就連整個鬍同的人都傾巢而齣,一睹當時的盛況。
  這天早上,慈禧乘坐著華麗的轎子,在宮女和太監的攙扶下,迴到瞭闊彆好幾年的傢中。由於慈禧已經貴為皇妃並生下龍子,當時除慈禧的母親和年長的親戚外,傢中的所有人都嚮慈禧下跪請安。隨後,慈禧的傢中大開宴席,慈禧也在席間和傢人、親戚交談,尚沒有什麼皇妃的架子。傢宴進行得熱熱鬧鬧的,一直到傍晚時分,在太監的催促之下,慈禧纔帶著一行人依依不捨的返迴皇宮。這一次省親,也是慈禧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從此後,她再也沒有迴過娘傢,不過她的母親還可以經常去皇宮中看望她。
  遙想當年,慈禧曾祖父吉郎阿任戶部銀庫員外郎時,因銀庫發生虧空而被罰賠補43200兩銀,因其已身故而改由其子景瑞(即慈禧祖父)減半賠補21600兩銀。由於未能如期賠足,景瑞後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鋃鐺入獄,慈禧的父親惠徵四處告貸,這纔湊足瞭至少應賠六成的限額而將其父保齣。由此也可見,慈禧之傢當時何等窘睏,而其入宮對這個傢庭的翻身又是何等的重要。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慈禧所生下的這個皇子,最後竟然成為皇位唯一的繼承人,這使得鹹豐沒有任何的選擇餘地,也使得雍正朝後設立的秘密建儲失去瞭實施的意義。由此,慈禧即使當不上皇後,她最少也可以當上皇太後。正因為這個非同尋常的機緣,慈禧纔得以躋身最高權力的爭奪之中而成為近半個世紀的“大清女皇”。這一切,在“名分天注定”的專製社會裏,看似偶然,卻都在必然之中。
  ……

前言/序言


《鐵血王朝:俾斯麥與德意誌的統一》 一、 引言:一個時代的塑造者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二十世紀下半葉歐洲曆史的一段關鍵篇章,聚焦於奧托·馮·俾斯麥——這位被譽為“鐵血宰相”的政治巨匠。我們旨在剖析他如何憑藉非凡的政治手腕、軍事洞察力與冷酷的現實主義,將一個四分五裂的德意誌邦聯,打造成一個統一的、充滿威懾力的德意誌帝國。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傳記,而是一部關於權力、外交博弈、民族主義興起以及現代國傢構建的深度曆史分析。我們將避開對晚清中國政治的任何提及,專注於俾斯麥在歐洲大陸留下的深刻烙印。 二、 德意誌的碎片化與俾斯麥的崛起 在俾斯麥登上普魯士政治舞颱之前,德意誌地區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大強權之間的復雜關係所束縛,同時夾雜著眾多追求自身利益的小邦國。本章將詳細梳理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均勢格局,分析普魯士在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搖擺的政治氣候。 俾斯麥的早年經曆,尤其是他作為極端保守派貴族(容剋)的立場,如何塑造瞭他對國傢權力的理解,是理解其後續政策的關鍵。我們考察他早期在法蘭剋福議會、聖彼得堡和巴黎的外交曆練,這些經曆不僅錘煉瞭他的外交技巧,更讓他深刻洞察瞭歐洲列強之間的相互製衡與潛在的利益衝突點。 “鐵血”理念的形成並非偶然。我們將深入探討俾斯麥在1862年就任普魯士首相後,如何麵對議會關於軍費預算的激烈爭執。他那句著名的“當代重大問題不是通過說服和多數決議來解決的,而是通過鐵和血來解決的”,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其政治哲學的核心體現。本章將詳述他如何繞過立法機構,強行推行軍事改革,為未來的戰爭奠定物質基礎。 三、 戰略性的戰爭:統一的三個階段 俾斯麥的統一大業,是以一係列精心策劃、精確計算的軍事衝突為骨架的。他深知,要排除奧地利的乾預,並最終將所有德意誌邦國納入普魯士主導的體係,必須依靠清晰的戰略目標和靈活的外交布局。 1. 丹麥戰爭(1864):試探與聯盟的構建 本章將分析普魯士與奧地利如何聯閤齣兵丹麥,解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國歸屬問題。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僅在於勝利本身,更在於其對普奧關係的微妙影響。俾斯麥成功地利用共同的軍事行動,為接下來的衝突埋下瞭導火索,使奧地利在國際道義上和軍事部署上都處於不利地位。 2. 普奧戰爭(1866):秩序的重塑 這是統一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我們將詳盡描繪俾斯麥如何通過對意大利的秘密外交承諾,確保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兩綫作戰,有效分散瞭維也納的精力。戰爭本身,從薩多瓦戰役的爆發到結束,集中體現瞭普魯士軍事現代化(如後裝式針槍和完善的鐵路動員係統)的巨大優勢。 然而,俾斯麥的偉大之處在於戰後的處理。他堅決反對腓特烈·威廉四世和軍事將領們對奧地利進行羞辱性的懲罰。他主張《布拉格和約》應保持剋製,迅速與奧地利媾和,從而將奧地利從德意誌事務中永久排除,同時防止其成為未來法國的盟友。這標誌著“小德意誌”方案的最終確立,以及北德意誌邦聯的建立。 3. 法德戰爭(1870-1871):最終的整閤 法國的拿破侖三世視一個統一的德意誌為對其歐洲霸權的直接威脅。本章將聚焦於俾斯麥如何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作為導火索,巧妙地操縱輿論。 “埃姆斯電報”事件是分析的重點。我們將還原俾斯麥如何對原始電報進行“編輯”,使其措辭對普魯士有利,成功激怒法國,迫使法國首先宣戰。戰爭的迅猛和普魯士的決定性勝利,不僅促成瞭南德意誌各邦的加入,更在凡爾賽宮加冕德意誌皇帝,完成瞭國傢的政治統一。 四、 鐵血之外的智慧:俾斯麥的外交體係(1871-1890) 德意誌統一後的挑戰,是如何在一個充滿敵意的歐洲環境中生存並鞏固成果。俾斯麥從戰略傢轉變為歐洲的“穩定器”。他深知,新生的帝國力量強大,但易受攻擊,因此他將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設定為孤立法國,避免兩綫作戰。 1. 復雜的同盟網絡:權力的平衡藝術 本章將係統梳理俾斯麥建立的“沙皇同盟”(Dreikaiserbund)、後來的《再保險條約》以及與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同盟條約”。這些條約構築瞭一個復雜、精密的防火牆係統,旨在確保德國在任何衝突中都有至少一個可靠的盟友,或者至少保持中立。這些條約的內在矛盾性(如奧俄在巴爾乾的競爭)以及俾斯麥如何維持微妙的平衡,是理解其外交藝術的關鍵。 2. 內部治理:社會矛盾的緩解 軍事和外交的成功需要穩固的國內基礎。我們將探討俾斯麥在內部推行的兩項重大運動: 文化鬥爭(Kulturkampf): 與天主教會的對抗,旨在確立國傢對世俗事務的絕對權威。分析這場鬥爭的起因、進程及其最終的妥協。 社會主義鎮壓與社會立法: 在殘酷鎮壓社會民主黨的同時,俾斯麥令人意外地推齣瞭世界最早的國傢養老金、醫療保險和社會事故保險製度。分析其動機——是真誠的社會關懷,還是“鬍蘿蔔加大棒”的策略,旨在收買工人階級,削弱社會主義的吸引力。 五、 時代的落幕與遺産的沉重 俾斯麥的帝國藍圖是基於他對威廉一世的絕對影響力。然而,隨著老皇帝的逝世和青年皇帝威廉二世的繼位,衝突在所難免。本章將詳細描繪俾斯麥與年輕皇帝在外交政策、殖民野心以及國內管理理念上的根本分歧。 威廉二世對俾斯麥所構建的復雜且需要高度技巧去維護的同盟體係感到不耐煩,傾嚮於推行更具侵略性、更“光榮”的“新路綫”。最終,俾斯麥於1890年被迫辭職。 本次下颱標誌著德國外交戰略的根本性轉變——《再保險條約》的廢棄,直接導緻瞭俄國與法國的結盟,為一戰的爆發埋下瞭結構性隱患。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評估俾斯麥對德意誌的貢獻與局限:他成功地完成瞭統一和鞏固,但其建立的權力政治框架,在缺乏其個人駕馭能力後,卻成瞭加速歐洲走嚮災難的結構性因素。他留下的遺産,既是現代德國的基石,也是其未來悲劇的伏筆。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著實令人驚嘆,它讀起來完全不像是在研讀一部嚴肅的曆史著作,而更像是在品味一部結構精妙、人物豐滿的長篇小說。敘事的節奏感把握得爐火純青,時而慷慨激昂,如同鼓點密集地敲擊著民族危亡的緊迫感;時而又轉入沉思的慢闆,聚焦於某個關鍵人物在深夜孤燈下,權衡利弊、做齣影響無數人生死的決斷的瞬間。作者似乎對那個特定時期的文化氛圍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捕捉能力,無論是朝堂上的官樣文章,還是民間流傳的野談軼事,都被巧妙地編織進瞭主體敘事中,使得整個晚清的圖景立體而鮮活。它展現的不僅僅是政治風雲,更是那個社會肌體上每一個細胞的掙紮與變形,那種時代的質感,透過紙頁都能撲麵而來,讓人震撼於曆史的殘酷與人性的幽微。

評分

我以前總覺得那個時期的曆史是灰濛濛的一片,充滿瞭無可奈何的失敗感。然而,這本書卻在那些晦暗的章節裏,挖掘齣瞭人性中微弱卻堅韌的光芒。它沒有粉飾太平,但也不沉溺於悲情。作者對細節的關注,比如某個官員在絕境中的一次真誠嘗試,或者某個民間組織在嚴酷鎮壓下的頑強生命力,都為這個宏大的悲劇故事增添瞭人性的溫度和深度。它讓你在為曆史的遺憾扼腕嘆息之餘,也能看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變革者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代價,即便那些努力最終未能挽救大廈將傾的命運。讀完全書,留下的不是全然的沮喪,而是一種對曆史復雜性的敬畏,以及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努力掙紮的個體的深刻同情與理解。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近代史的讀者,我深知要將一個跨越數十年、涉及無數中外勢力的復雜時期,梳理得條理清晰又不失趣味性,是多麼巨大的工程。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仿佛搭建瞭一個無比復雜的機械裝置,每一個齒輪(每一個重要事件或人物)的運轉邏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且相互關聯,絕無旁枝末節的堆砌感。尤其是它在處理外來衝擊與內部保守勢力抗衡時的敘事張力,讀起來讓人手心冒汗。它不隻是簡單羅列條約和戰役,而是深入探討瞭思想界、士大夫階層、民間輿論如何被這些外部壓力重塑和撕裂的過程。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述策略,讓讀者在理解“發生瞭什麼”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為什麼會這樣發生”。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它用一種近乎電影敘事的方式,將一個時代的大幕徐徐拉開。作者在描繪那些高聳的宮牆和層疊的官僚體係時,筆觸細膩得讓人仿佛能聞到紫禁城內沉香的味道,同時又能感受到那種山雨欲來的壓抑感。尤其是對於權力核心的運作機製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示。它沒有停留在對宏大曆史事件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到那些關鍵決策背後的復雜人際博弈、派係傾軋,以及個人野心與時代局限的碰撞。讀來讓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在那樣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哪怕是最有力量的人,也可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身不由己。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來自於對曆史細節的精妙重構和對人物動機的深刻洞察。它成功地讓我們看到,那些被刻闆印象固化的人物,其實有著極其復雜、多麵且充滿掙紮的內心世界。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它處理曆史人物的視角。它避開瞭簡單地將人臉譜化的陷阱,沒有將任何人塑造成純粹的“好人”或“壞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巨大的、充滿矛盾的熔爐中進行審視。你會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跟自己的既有認知進行對話和修正。某些曾經被認為昏庸的舉動,在作者抽絲剝繭的分析下,或許能看到其背後無奈的權謀考量;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也可能被揭示為最終引發連鎖反應的導火索。這種對曆史動態過程的捕捉,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它要求讀者摒棄預設立場,以一種近乎法庭辯論的嚴謹態度去審視每一份“證據”——也就是曆史記載和奏摺——最終形成自己相對成熟和立體的判斷。

評分

質量不錯,很有思想

評分

評分

這本書還不錯,優惠幅度再大點就好瞭

評分

書不錯,速度也快

評分

優惠力度大,性價比高,京東正品,值得信賴。

評分

作者有自己的分析和態度,值得參考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商品不錯!物流很給力!快遞員服務很好!

評分

還未看應當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