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国:慈禧太后与晚晴五十年

女人当国:慈禧太后与晚晴五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满楼 著
图书标签:
  • 慈禧太后
  • 晚清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女性史
  • 历史人物
  • 政治史
  • 传记
  • 清朝
  • 历史研究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26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37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近半个世纪里,慈禧太后以一个妻子、母亲和女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从同治到光绪,从保守治国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长的一生,接楔着中国近代具风云的时代动荡。站在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历史将慈禧太后推上了前台,在深刻而无奈的现实面前,她别无选择。《女人当国:慈禧太后与晚晴五十年》以一个女性管理者的定位,勾画慈禧太后不平凡的一生,讲述清宫勾心斗角的皇室内幕和一个帝国的覆亡。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目前已出版《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退潮的革命》、《北洋往事》、《重读甲午》、《夺位战争》、《治官手册》、《民国原来是这样》等十余部作品,曾于2010年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

精彩书评

  ★谁在历史的转弯处统治了一个沿袭千年的男权社会?谁在坠落的王朝中力挽大厦将倾的古老帝国?
  还原一段远离真相的历史,走近一个人性化的慈禧太后。
  从“老佛爷”到“一代妖后”,一位权势女性的智慧
  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在世界历史上也稀少。她不仅在上世纪后半叶统治了大清帝国,她的统治推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她还把中国政治家们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诸实践了。
  ——赫德兰

  ★皇太后具备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和洞察力,拥有完美的德行和智识,她知人善任,激发御下之臣的忠良之心,使其鞠躬尽瘁,任凭驱驰。同时还唤起举国乡绅的勇武精神。
  ——辜鸿铭

  ★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她在大多数时期是坚决维护的。
  ——蒋廷黻

  ★慈禧,一个精于权术又富有远见的政治强人,中国政治强人的模板。
  ——唐德刚

目录

开篇闲话:状元一席话,太后满脸泪
一、初握权柄
1、走进深宫的小女人
2、母以子贵是女人的至尊法宝
3、生逢乱世,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
4、性格决定命运,懿贵妃崭露头角
5、热河西狩,携妻带子大逃亡
6、“苦命天子”终于走到了尽头
7、八大臣辅政:咸丰的临终安排
8、初次交手:“肃老六”也是个强人
9、名不正则言不顺,皇权是最大本钱
10、小叔子出马,关键时刻还靠自家人
11、叔嫂密会,惊雷成于无声处
12、好女不跟男斗,两宫太后忍气吞声
13、人缘不好,可是杀头的大问题
14、遗诏不顶事,教条主义害人害己
15、垂帘听政,总算是如愿以偿
二、太后垂帘
16、论功行赏,新班子得有新气象
17、杀猴儆鸡,要杀就杀一品大员
18、重用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
19、搞洋务,需要的不仅是魄力
20、敲山震虎,慈禧大闹议政王
21、诛杀安德海,太后头上敢动土
22、皇上不争气,当妈的也够失败
23、同治新婚亲政,为何郁闷无边
24、重修圆明园,各有各的打算
25、叔侄闹翻天,顽劣皇帝胡搞一气
26、同治一命归天,慈禧又到伤心处
27、皇位继承成了一大难题
28、御史尸谏,挑战太后的绝对权威
三、翻云覆雨
29、儿皇帝的成长,好一段心酸路
30、慈安深宫暴卒,又一桩千古疑案
31、清流为我所用,玩弄股掌之间
32、甲申政潮,恭亲王奕?出局
33、战和不定,中法勉强打个平手
34、新班子上任,一蟹不如一蟹
35、瞒天过海,要舰队还是颐和园
36、退居幕后,大事还得太后说了算
四、转折年代
37、六十大寿,看来是无福消受
38、奇耻大辱,甲午战败饱受创伤
39、变法引发危机,书生想搞政变
40、软禁皇帝,实在是轻而易举
41、乙亥建储,惹出天大的麻烦
42、义和拳进京,局势全面失控
43、对列强宣战,其实是百年误传
44、围攻使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45、八国联军来了,慈禧太后跑了
46、西狩大吃苦头,方知黎民困苦
五、新政迷惘
47、国将不国,老太后也来搞新政
48、废科举波澜不惊,新教育放之海内
49、机构大调整,模样大翻新
50、大练新军,一切从头开始
51、五大臣出洋,出门就挨炸
52、立宪一本万利,老太后心有所动
53、廷前相争,预备立宪先行上马
54、责任内阁背后的各方大斗法
55、丁未政潮,强人与强人较量
56、立宪路线图,看上去很美
57、光绪含恨而终,太后紧随而后
58、难思量,又到临终授位时
59、风光大葬,难掩落寞沧桑
60、小皇帝三岁登基,大清国三年而亡
余论:慈禧太后的生平、智慧与挣扎
附录:
1、慈禧太后大事年表
2、接见大臣奏对五则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初握权柄
  1、走进深宫的小女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这天正值深秋,但已略带寒意。也就在这一天,京城某普通旗人官员的家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女婴哇哇坠地,她的出生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在二十多年后,她却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她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令人吃惊的是,这位日后统治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她的出生在历史文献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记载。就连《清史稿》,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记录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徵女。”除此外,并无“红光遍地、异香满屋”之类例行的异兆加以奉承。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荒诞。这段不该有的空白,在给历史学家们添了许多麻烦的同时,也让文人骚客们有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对于慈禧入宫前的事迹,在正史付之阙如时,反倒是诸多野史稗乘做了极为生动有趣的描述。
  《清光绪帝外传》中即说,慈禧的父亲曾任湖南副将,死于任上,极为穷困。慈禧与妹妹扶柩归丧,船过清江浦时,正好另一位副将也去世了,丧舟恰好就停在慈禧的船边。阴错阳差的是,清江县令吴棠派人给那位副将送丧礼三百两,差人却不慎将银子送到了慈禧的船上。差人回去复命时,吴棠发现弄错了,于是让人去要回那三百两银子。
  这时,吴棠身边的一位幕僚说:“丧礼送出去了,再要回来恐怕不太好。何况,据说这船上女子是去京城参加选秀的满洲闺秀,这万一她被皇上选中,以后大富大贵,说不定对大人今后的仕途会大有帮助。” 吴县令转念一想也是,这日后的机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犯不着为了三百两银子而惹下麻烦,于是将此事放下不提。
  再说慈禧姐妹,这两人正是穷困潦倒之时,无意中得了三百两银子,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多年后,吴县令也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极大眷顾,由此飞黄腾达,最后做到督抚大员,自然不在话下。
  这段记载固然生动且引用率很高,但并非历史事实。实际上,慈禧的父亲惠徵乃满洲镶蓝旗人,他并没有去湖南做过官,说他死在湖南任上显系杜撰。惠徵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监生出身,他在吏部做了十几年的笔帖式(相当于秘书),是个默默无闻的一般公务员。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已经45岁的惠徵在当年京察中被列为一等并军机处记名,这才获得了道府的任职资格并于当年外放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年),惠徵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但在次年三月,太平军攻到了安徽境内,惠徵因携带饷银和印信逃避战乱而被夺官去职。羞愤之下,惠徵当年便病死于镇江。
  从惠徵的履历来看,慈禧出生时其父正在京城任职,因此慈禧出生在京城应该没有疑问。近年倒是流传这么个说法,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是汉人之女,后来被潞安府知府买为丫头,由此被收为养女并参加选秀进入皇宫。持此说的人还举出慈禧喜欢吃长治县的黄小米、萝卜菜、爱唱山西民歌,甚至慈禧给的书信残片、王氏家谱记载、慈禧生母墓等做佐证,这显然是胡乱攀亲的无稽之谈。
  最能证明慈禧出身地的,是慈禧妹妹在咸丰五年(1855年)参加选秀的记录。这份档案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杂件》第一二四七包中,其中有一张用大红纸写成的“排单”(即当时选秀女的名单),当时慈禧妹妹是这样记载的:“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徵之女,年十五岁,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时生,纳(那)拉氏;原任员外郎吉郎阿之曾孙女,闲散景瑞之孙女;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有清一朝,京师八旗都居住在皇城,劈柴胡同与当时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所在地阜城门内嘉寺胡同相距不远,而慈禧一家正属于镶蓝旗,住在这一带当无疑问。如此看来,上述档案文件所记录的“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即为慈禧的出生地,而慈禧其实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丫头。
  说到选秀女,清廷规定后宫女子都要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八旗(含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选秀女,通常是隔三年进行一次;另一种是从内务府三旗(即清朝起家时由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也称“上三旗”)中的普通旗人家挑选秀女,每年进行一次。内务府三旗的选秀主要为宫中挑选宫女,按当时规定,皇太后配有宫女12名,皇后10名,皇贵妃、贵妃8名,妃嫔6名,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2名。这些在宫中服役的宫女,除个别被皇帝看中而升为妃嫔外,其他大都服役到25岁后放出宫外,自行婚嫁。
  至于八旗的选秀,那就要严格多了,因为它是为皇帝、皇子、皇孙和各亲王、郡王等王公物色婚姻对象,并非所有旗人家庭的女子都可参加。按嘉庆年后的规定,参选家庭尚有在京和外任官员及文武职的区别,具体情况如下:在京为官的,文职须七品以上、武职须六品以上;外任官员则文职须五品以上、武职须三品以上。换言之,当时能参选的均为相当品级的旗人官员家庭女子,而且必须在13岁到17岁之间、身无残疾,方可备选。清廷之所以对选秀作出如此严格的规定,一来是为了保证满洲贵族血统的纯正与高贵,二来也是因为清宫中嫔妃(包括宫女)较前朝大大减少,“三千佳丽”的现象在清朝已不复见。
  据记载,在应选之日,参加选秀的秀女们由神武门进至顺贞门外等候,然后由太监按名册顺序引入,通常是五人一排进行初选,初选中的还要再度进行复选。复选中被选中的秀女,优秀的留在皇宫成为后妃候选人,其余则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
  由此看来,慈禧和妹妹都曾在选秀中通过复选,不过前者更胜一筹,其在咸丰元年(1851年)的选秀中脱颖而出,后留在皇宫并被封为“懿贵人”;慈禧的妹妹则在下一次选秀中未能选入皇宫而配给咸丰的七弟奕譞(后来的醇亲王)为福晋,她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载湉,此即后来的光绪皇帝,这是后话。
  一些小说笔记常说慈禧入宫初封“兰贵人”,甚至说“兰儿”是其乳名,实则不然。据慈禧家的后人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慈禧的爷爷由此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慈禧为何会被称为“兰贵人”,或许是因为咸丰喜欢玉兰花,因此也给她附会了这样一个封号。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选秀是慈禧改变自己命运甚至主导晚清历史的第一步,这虽说是一种偶然,但冥冥中又似有天意。由此,17岁的杏贞姑娘便进入了皇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的侍妾“懿贵人”。好事归好事,皇宫一入深似海,这位从小就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官宦小姐,又将在宫中如何开始她的新生活呢?
  2、母以子贵是女人的至尊法宝
  按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位号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通常设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这5个级别是主位,而嫔以下的贵人、常在和答应都不是主位且不设人数限制,地位也远不如有正式封号的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这三个等级的庶妃不但没有专门的奉内管领,甚至连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力都没有。
  慈禧入宫后所封的“懿贵人”,当时只位于第六等,在后宫中显然有些毫不起眼。客观的说,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她不过是来自于下五旗的镶蓝旗;她也没有显赫的家境,其父亲不过是一个极普通的中下层官员,并不为人所知。或许,慈禧“贵人”身份正好符合了她的出身,而这也意味着进宫后的慈禧必须接受现实,要想登上皇后的宝座,前途基本相当的渺茫。
  事实上,咸丰元年的选秀主要也是为了册立皇后,因为咸丰的元配萨克达氏早在藩邸时(未登基前)即已去世。在慈禧之前进宫的,还有其他嫔妃如贞嫔、云嫔等。贞嫔和云嫔都是咸丰在藩时的侍妾,两人可谓是占尽先机。特别是贞嫔钮祜禄氏(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咸丰帝登基后便立刻由贞嫔晋封为贵妃,连升两级;不久,钮祜禄氏更是直接被立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成为中宫之首。
  相比而言,慈禧则要逊色很多,她花了两年时间才由贵人晋升为懿嫔,可见初入宫时并非那么的一帆风顺。以慈禧好强争胜的天性,她对此当然不会满意。不过,慈禧还有机会的,因为当时的妃子们(尤其是皇后)都未曾生得子嗣,这对于咸丰乃至整个清廷来说可是件至关重要的事,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获得先手,那在未来的后宫竞争中无疑将占尽优势。
  雍正朝后,清朝皇帝选定皇位继承人虽不限于嫡长子,但嫡子(皇后所生)和长子(年纪最大的儿子)终究能够占据地位和年龄的优势,也能得到皇帝更多的关注。慈禧心里也清楚,自己在短期内无法超越皇后钮祜禄氏,所以她希望能够抢在皇后和所有妃子前头为咸丰生下子嗣,这样就能迅速提升她的地位了。
  但生育皇子这事,光着急是没有用的。咸丰二十岁即位,当了四五年皇帝仍旧没有子女,这在清朝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为这事,咸丰自己也很是烦恼,总以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好在咸丰五年(1855年)时,他最宠爱的丽嫔怀孕生产,但让他很不高兴的是,后来生下的却是个女儿(即荣安固伦公主),于是咸丰本来答应的赏赐物品全部减半发给。
  咸丰很着急,但慈禧比他更急,因为慈禧当时的身体也不太好,特别在妇科方面。据记载,年轻时的慈禧每遇经期,似乎都有月经不调、痛经等毛病,往往导致“腰腹胀痛,胸满呕逆”的症状。入宫两年后,这个病症似乎没有得到完全的好转。好在慈禧后来升为懿嫔,地位得到提高,各方面的待遇也有所改善。在太医的帮助下,慈禧得到了精心的调理,身体这才完全转好。
  或许是天意,或者是自己的努力,慈禧终于获得了这份幸运。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慈禧怀孕。由于咸丰的子嗣不旺,慈禧的受孕很快受到了整个后宫乃至咸丰的极大重视,当时御医随叫随到,接生嬷嬷也早早备齐,甚至连埋新生儿胎衣的喜坑都早早刨好。怀孕八个月后,咸丰特意令慈禧的生母进宫住宿,以便照顾自己女儿的第一次生产。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新生儿清脆的哭声打破了皇宫昔日的宁静,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慈禧终于生下咸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皇子载淳。咸丰得知消息后,他在兴奋之余,饱蘸浓墨,亲笔写下“庶慰在天六年望,更钦率土万斯人”两句话,以表明他登基六年方得一子的激动之情。一般来说,清朝皇帝大都在二十岁前便有子嗣,咸丰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载淳出生后,已经26岁的咸丰总算是松了口气:不管这孩子今后如何,这大清的江山总算是香火可续,好歹有继承人了!
  慈禧生子有功,其地位的提升也像火箭飞升一般:就在生下载淳的当天,咸丰便下诏封慈禧为懿妃,当年十二月举行册封礼;一年后,慈禧由懿妃再次晋封为懿贵妃。由于皇后下面并无皇贵妃,因此慈禧便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的第二人。由此可见,在等级森严的皇宫中,“母以子贵”决不是一句空口白话。
  慈禧或许没有想到,载淳这个小娃娃的降生,竟然给她的命运带来了如此巨大的转折。就在生下载淳的第九个月,咸丰特旨准许慈禧回家省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慈禧的家人又惊又喜;在慈禧回家的当天,就连整个胡同的人都倾巢而出,一睹当时的盛况。
  这天早上,慈禧乘坐着华丽的轿子,在宫女和太监的搀扶下,回到了阔别好几年的家中。由于慈禧已经贵为皇妃并生下龙子,当时除慈禧的母亲和年长的亲戚外,家中的所有人都向慈禧下跪请安。随后,慈禧的家中大开宴席,慈禧也在席间和家人、亲戚交谈,尚没有什么皇妃的架子。家宴进行得热热闹闹的,一直到傍晚时分,在太监的催促之下,慈禧才带着一行人依依不舍的返回皇宫。这一次省亲,也是慈禧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从此后,她再也没有回过娘家,不过她的母亲还可以经常去皇宫中看望她。
  遥想当年,慈禧曾祖父吉郎阿任户部银库员外郎时,因银库发生亏空而被罚赔补43200两银,因其已身故而改由其子景瑞(即慈禧祖父)减半赔补21600两银。由于未能如期赔足,景瑞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锒铛入狱,慈禧的父亲惠徵四处告贷,这才凑足了至少应赔六成的限额而将其父保出。由此也可见,慈禧之家当时何等窘困,而其入宫对这个家庭的翻身又是何等的重要。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慈禧所生下的这个皇子,最后竟然成为皇位唯一的继承人,这使得咸丰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也使得雍正朝后设立的秘密建储失去了实施的意义。由此,慈禧即使当不上皇后,她最少也可以当上皇太后。正因为这个非同寻常的机缘,慈禧才得以跻身最高权力的争夺之中而成为近半个世纪的“大清女皇”。这一切,在“名分天注定”的专制社会里,看似偶然,却都在必然之中。
  ……

前言/序言


《铁血王朝:俾斯麦与德意志的统一》 一、 引言:一个时代的塑造者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历史的一段关键篇章,聚焦于奥托·冯·俾斯麦——这位被誉为“铁血宰相”的政治巨匠。我们旨在剖析他如何凭借非凡的政治手腕、军事洞察力与冷酷的现实主义,将一个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邦联,打造成一个统一的、充满威慑力的德意志帝国。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是一部关于权力、外交博弈、民族主义兴起以及现代国家构建的深度历史分析。我们将避开对晚清中国政治的任何提及,专注于俾斯麦在欧洲大陆留下的深刻烙印。 二、 德意志的碎片化与俾斯麦的崛起 在俾斯麦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之前,德意志地区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大强权之间的复杂关系所束缚,同时夹杂着众多追求自身利益的小邦国。本章将详细梳理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均势格局,分析普鲁士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摇摆的政治气候。 俾斯麦的早年经历,尤其是他作为极端保守派贵族(容克)的立场,如何塑造了他对国家权力的理解,是理解其后续政策的关键。我们考察他早期在法兰克福议会、圣彼得堡和巴黎的外交历练,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外交技巧,更让他深刻洞察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制衡与潜在的利益冲突点。 “铁血”理念的形成并非偶然。我们将深入探讨俾斯麦在1862年就任普鲁士首相后,如何面对议会关于军费预算的激烈争执。他那句著名的“当代重大问题不是通过说服和多数决议来解决的,而是通过铁和血来解决的”,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体现。本章将详述他如何绕过立法机构,强行推行军事改革,为未来的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三、 战略性的战争:统一的三个阶段 俾斯麦的统一大业,是以一系列精心策划、精确计算的军事冲突为骨架的。他深知,要排除奥地利的干预,并最终将所有德意志邦国纳入普鲁士主导的体系,必须依靠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灵活的外交布局。 1. 丹麦战争(1864):试探与联盟的构建 本章将分析普鲁士与奥地利如何联合出兵丹麦,解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归属问题。这场战争的意义不仅在于胜利本身,更在于其对普奥关系的微妙影响。俾斯麦成功地利用共同的军事行动,为接下来的冲突埋下了导火索,使奥地利在国际道义上和军事部署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2. 普奥战争(1866):秩序的重塑 这是统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将详尽描绘俾斯麦如何通过对意大利的秘密外交承诺,确保意大利在奥地利的两线作战,有效分散了维也纳的精力。战争本身,从萨多瓦战役的爆发到结束,集中体现了普鲁士军事现代化(如后装式针枪和完善的铁路动员系统)的巨大优势。 然而,俾斯麦的伟大之处在于战后的处理。他坚决反对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军事将领们对奥地利进行羞辱性的惩罚。他主张《布拉格和约》应保持克制,迅速与奥地利媾和,从而将奥地利从德意志事务中永久排除,同时防止其成为未来法国的盟友。这标志着“小德意志”方案的最终确立,以及北德意志邦联的建立。 3. 法德战争(1870-1871):最终的整合 法国的拿破仑三世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为对其欧洲霸权的直接威胁。本章将聚焦于俾斯麦如何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作为导火索,巧妙地操纵舆论。 “埃姆斯电报”事件是分析的重点。我们将还原俾斯麦如何对原始电报进行“编辑”,使其措辞对普鲁士有利,成功激怒法国,迫使法国首先宣战。战争的迅猛和普鲁士的决定性胜利,不仅促成了南德意志各邦的加入,更在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皇帝,完成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四、 铁血之外的智慧:俾斯麦的外交体系(1871-1890) 德意志统一后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敌意的欧洲环境中生存并巩固成果。俾斯麦从战略家转变为欧洲的“稳定器”。他深知,新生的帝国力量强大,但易受攻击,因此他将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设定为孤立法国,避免两线作战。 1. 复杂的同盟网络:权力的平衡艺术 本章将系统梳理俾斯麦建立的“沙皇同盟”(Dreikaiserbund)、后来的《再保险条约》以及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条约”。这些条约构筑了一个复杂、精密的防火墙系统,旨在确保德国在任何冲突中都有至少一个可靠的盟友,或者至少保持中立。这些条约的内在矛盾性(如奥俄在巴尔干的竞争)以及俾斯麦如何维持微妙的平衡,是理解其外交艺术的关键。 2. 内部治理:社会矛盾的缓解 军事和外交的成功需要稳固的国内基础。我们将探讨俾斯麦在内部推行的两项重大运动: 文化斗争(Kulturkampf): 与天主教会的对抗,旨在确立国家对世俗事务的绝对权威。分析这场斗争的起因、进程及其最终的妥协。 社会主义镇压与社会立法: 在残酷镇压社会民主党的同时,俾斯麦令人意外地推出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养老金、医疗保险和社会事故保险制度。分析其动机——是真诚的社会关怀,还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旨在收买工人阶级,削弱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五、 时代的落幕与遗产的沉重 俾斯麦的帝国蓝图是基于他对威廉一世的绝对影响力。然而,随着老皇帝的逝世和青年皇帝威廉二世的继位,冲突在所难免。本章将详细描绘俾斯麦与年轻皇帝在外交政策、殖民野心以及国内管理理念上的根本分歧。 威廉二世对俾斯麦所构建的复杂且需要高度技巧去维护的同盟体系感到不耐烦,倾向于推行更具侵略性、更“光荣”的“新路线”。最终,俾斯麦于1890年被迫辞职。 本次下台标志着德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再保险条约》的废弃,直接导致了俄国与法国的结盟,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结构性隐患。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评估俾斯麦对德意志的贡献与局限:他成功地完成了统一和巩固,但其建立的权力政治框架,在缺乏其个人驾驭能力后,却成了加速欧洲走向灾难的结构性因素。他留下的遗产,既是现代德国的基石,也是其未来悲剧的伏笔。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近代史的读者,我深知要将一个跨越数十年、涉及无数中外势力的复杂时期,梳理得条理清晰又不失趣味性,是多么巨大的工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仿佛搭建了一个无比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每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的运转逻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且相互关联,绝无旁枝末节的堆砌感。尤其是它在处理外来冲击与内部保守势力抗衡时的叙事张力,读起来让人手心冒汗。它不只是简单罗列条约和战役,而是深入探讨了思想界、士大夫阶层、民间舆论如何被这些外部压力重塑和撕裂的过程。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策略,让读者在理解“发生了什么”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惊叹,它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研读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而更像是在品味一部结构精妙、人物丰满的长篇小说。叙事的节奏感把握得炉火纯青,时而慷慨激昂,如同鼓点密集地敲击着民族危亡的紧迫感;时而又转入沉思的慢板,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在深夜孤灯下,权衡利弊、做出影响无数人生死的决断的瞬间。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捕捉能力,无论是朝堂上的官样文章,还是民间流传的野谈轶事,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主体叙事中,使得整个晚清的图景立体而鲜活。它展现的不仅仅是政治风云,更是那个社会肌体上每一个细胞的挣扎与变形,那种时代的质感,透过纸页都能扑面而来,让人震撼于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幽微。

评分

我以前总觉得那个时期的历史是灰蒙蒙的一片,充满了无可奈何的失败感。然而,这本书却在那些晦暗的章节里,挖掘出了人性中微弱却坚韧的光芒。它没有粉饰太平,但也不沉溺于悲情。作者对细节的关注,比如某个官员在绝境中的一次真诚尝试,或者某个民间组织在严酷镇压下的顽强生命力,都为这个宏大的悲剧故事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和深度。它让你在为历史的遗憾扼腕叹息之余,也能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变革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价,即便那些努力最终未能挽救大厦将倾的命运。读完全书,留下的不是全然的沮丧,而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敬畏,以及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努力挣扎的个体的深刻同情与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它用一种近乎电影叙事的方式,将一个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作者在描绘那些高耸的宫墙和层叠的官僚体系时,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能闻到紫禁城内沉香的味道,同时又能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尤其是对于权力核心的运作机制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它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到那些关键决策背后的复杂人际博弈、派系倾轧,以及个人野心与时代局限的碰撞。读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在那样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哪怕是最有力量的人,也可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身不由己。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来自于对历史细节的精妙重构和对人物动机的深刻洞察。它成功地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刻板印象固化的人物,其实有着极其复杂、多面且充满挣扎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处理历史人物的视角。它避开了简单地将人脸谱化的陷阱,没有将任何人塑造成纯粹的“好人”或“坏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巨大的、充满矛盾的熔炉中进行审视。你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跟自己的既有认知进行对话和修正。某些曾经被认为昏庸的举动,在作者抽丝剥茧的分析下,或许能看到其背后无奈的权谋考量;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也可能被揭示为最终引发连锁反应的导火索。这种对历史动态过程的捕捉,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它要求读者摒弃预设立场,以一种近乎法庭辩论的严谨态度去审视每一份“证据”——也就是历史记载和奏折——最终形成自己相对成熟和立体的判断。

评分

在近半个世纪里,慈禧太后以一个妻子、母亲和女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从同治到光绪,从保守治国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长的一生,接楔着中国近代具风云的时代动荡。站在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历史将慈禧太后推上了前台,在深刻而无奈的现实面前,她别无选择。《女人当国:慈禧太后与晚晴五十年》以一个女性管理者的定位,勾画慈禧太后不平凡的一生,讲述清宫勾心斗角的皇室内幕和一个帝国的覆亡。

评分

东西很不错价格也便宜

评分

作者有自己的分析和态度,值得参考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优惠力度大,性价比高,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

还未看应当不错

评分

商品不错!物流很给力!快递员服务很好!

评分

正版,不错。

评分

书还不错,北京发货,速度很快,包装有待加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