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上市十年,绝版五年,全新修订,耀世而来
大历史不会萎缩小切片崭露峥嵘
百年中国的细节呈现一个时代的历史注脚
那些对当代话语习焉不察的人是该穿越了!任何时代语体的演进都有先行者的拓荒之功,十年之前,《非常道》横空出世,不仅恢复了《论语》《道德经》《世说新语》等等汉语世界的光荣,而且当之无愧地成为网络时代微博微信语体的先驱。尽管十年来的变迁剧烈,《非常道》仍堪称起点即高标,它的细节留存和中国关怀使其成为历史写作中的经典。
《非常道》以1840一1999年间中国的历史片断为内涵,记录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权臣,以孙中山、黄兴、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领袖,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学术大师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留下的趣闻轶事和精彩话语。
从切片入手,原来“细节里的中国史”如此的生动、丰润与鲜活;见微知著,百年中国话语的变迁,是对自1840年以来的大历史的注脚。十年前,余世存先生五年磨一剑,梳理数百部图书典籍,精心遴选出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话语,凝成《非常道》,以“不著一字,不为一注”的“编录”的方式,为我们“原汁原味”地深刻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大变局下的种种探索及其成败、反复和困惑,以及此间的人间冷暖与人世沧桑。它请出历史丰沛的多声、复调,安慰了世道人心,它是证词,是启示录,它对历史和人性的见证使其能够对未来敞开,读者曾经并仍然在这里歌哭,在这里聚精会神,在这里明心见性。
《非常道》是余世存先生的代表作,2005年一上市即震撼无数读者;2010年第二版之后,绝版五年,一书难求。此次新版,余世存先生不仅娓娓与大家道来《非常道》“十年出版感言”,更深入全面修订,增加了许多此前从未收录的内容。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家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目录
十年出版感言:《非常道》与十年来的时代变迁
002 史景 - 第一
020 政事 - 第二
034 文林 - 第三
054 武运 - 第四
066 革命 - 第五
078 问世 - 第六
084 人论 - 第七
102 英风 - 第八
116 意志 - 第九
130 性情 - 第十
148 骨气 - 第十一
156 狂狷 - 第十二
168 识见 - 第十三
182 立言 - 第十四
196 代言 - 第十五
202 修辞 - 第十六
214 世道 - 第十七
224 敬畏 - 第十八
230 信念 - 第十九
240 自觉 - 第二十
252 教化 - 第二十一
266 命运 - 第二十二
280 变异 - 第二十三
292 神伤 - 第二十四
306 限定 - 第二十五
314 虚荣 - 第二十六
322 无情 - 第二十七
328 心智 - 第二十八
338 廉耻 - 第二十九
346 依附 - 第三十
354 隔膜 - 第三十一
366 荒诞 - 第三十二
380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史景第一}
民初,北京的教授们经常领不到薪水。有一次,几百位教员去要求政府发放欠薪,遭到武装宪警的镇压。法政大学校长王家驹“像死人一样躺在地上”。北大政治学教授李大钊挺身与士兵理论,责备他们毫无同情心,不该欺负饿肚皮的穷教员。北大国文系教授马叙伦额头被打肿一大块,鼻孔流血,对着宪兵大喊:“你们只会打自己中国人,你们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
冯友兰晚年口授《中国哲学史新编》,涉及“意境”问题,特意写下一个附记,说日军进北平城后,他觉得清华完全不同了。一天夜里,吴有训和他一起巡察清华园,皓月当空,十分寂静,吴说:“静得怕人,我们在这里守着没有意义了。”冯友兰顿觉幻灭,他们守清华为的是替中国守一个学术上教育上完整的园地,北平已沦陷,他们还在守着,岂不是为日本服务?过了几天,他就和吴有训同往长沙去找清华了。他读清人黄仲则诗:“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以为所写正是一种幻灭感,反复吟咏,倍觉沉痛。到长沙冯住朋友家中一小楼上,经常凭栏远眺,见栏下一腊梅花,顿觉李后主“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亡国痛油然而生,深刻极了,沉痛极了。
{政事第二}
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杨锐等人很为光绪权力受制约不平,光绪手诏答之,大略谓:“顽固守旧大臣,朕固无如之何。然卿曹宜调处其间,使国可富强,大臣不掣肘,而朕又不上失慈母之意。否则朕位且不保,何有于国?”流言传至慈禧太后耳中。八月初四黎明,光绪给太后请安,太后已由间道入西直门,光绪仓皇返回。慈禧到光绪寝宫,把奏章都卷走,召光绪骂他:“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光绪战栗不发一言,良久,嗫嚅道:“我无此语。”慈禧唾骂:“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于是传太后懿旨说,皇上病得不能理事,太后临朝训政。凡皇上变法兴革,尽反之。
徐树铮做了国务院秘书长,处处秉承段祺瑞的旨意,不把黎元洪总统放在眼里。一次,因公布福建三个厅长的任命书,徐树铮到总统面前盖印,当黎元洪问及三人情况时,徐不耐烦地瞪起眼睛:“总统不必多问,请快点儿盖章,我的事情很忙。”黎倍感难堪,连连叹息:“昔受项城侮辱,今又见侮于段。”
{文林第三}
古直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杜宣等人前去听课,古直问他带了什么书,杜说只带了一部《辞源》,古直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辞源》?”杜问:“我不认识的字,不查《辞源》查什么?”古直更加生气了:“怎么,我的学生查《辞源》?”后来他才缓和下来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查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样才可靠。《辞源》这一类书,是二手货,不可靠的。我们做学问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阳翰笙曾请茅盾为他的小说《地泉》写序,茅盾直言不讳:“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的,要我写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倒也大度:“批评也是好事。”茅盾推辞不得,只好动笔作序,直言这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或者说失败的小说,太过符号化。没想到阳翰笙竟然把如此尖刻的批评原文出版,茅盾连叹:“雅量,真是雅量。”
{武运第四}
刘伯承年轻时与北洋军作战,被一颗子弹打进右眼,造成右眼球坏死,医生决定开刀把坏死的眼球和烂肉割掉。刘伯承不愿使用麻醉剂,因眼睛离脑子太近了,担心麻醉剂影响脑神经。手术做完,刘告诉医生:“我一直很清醒,在记着刀数,一共是72刀。”医生感动地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可以被称为“军神”。
续范亭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剖腹自杀”的方式抗议“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赴南京呼吁抗日,在中山陵放声痛哭: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又赋绝命诗一首: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武运第十二}
陈独秀说:“我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我在此所发表的言论,已向人广泛声明过,只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了,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将来谁是朋友,现在完全不知道。我绝不怕孤立。”
胡适在北大讲学时,常与黄侃同宴会。有一次,胡适偶然谈起墨学,黄季刚立即骂道:“今之讲墨学者,皆混账王八。”胡嘿然无语。过了一会儿,黄侃又说:“就是胡适之尊翁,亦是混账王八。”胡适大怒,谓其辱及先人。黄侃至此大笑说:“且息怒,吾试君耳!吾闻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今君有父,何是以言墨学?余非詈君,聊试之耳。”举座哗然欢笑。
梁实秋听梁启超演讲,见任公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信念第十九}
1927年7月,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父亲林良英问她毕业后打算做些什么?她说想考协和医科大学。“协和?那得几年?”“8年吧。”林巧稚故意说得很轻巧。继母在一旁大声嚷起来:“啊,8年?那得多少钱啊!”“每年总要四五百个大头(银圆)吧。”林巧稚嗫嚅着低下了头。“上大学干什么?女孩儿家,嫁个好人家才是真的!你现在已经是20出头的人了,再上8年学,还嫁给谁呀?”继母说。林巧稚倔强地回答:“那我就不嫁,一辈子也不嫁!”
鲁迅去世前说:“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1962年夏,李万春带着内蒙古京剧团进京汇报演出。章诒和受父母命前去登门拜望,告辞时,李万春一家人把章送到大门口。李万春握着章诒和的手说:“回去给令尊大人问好,给令堂大人问好,再替我问候黄(琪翔)副主席和李(伯球)主任!”所问候的四人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四大右派”。李万春的“右派”帽子与发配内蒙古,皆源于此。章诒和听了李万春的话,大为感动,一下子哭了。李万春不知所措,李的夫人李砚秀在一旁劝慰说:“别难过,戏班的人都是萍水相逢,讲的就是互不嫌弃。”
……
前言/序言
十周年出版感言
《非常道》与十年来的时代变迁
一
时间过得真快,《非常道》问世已经十年了。十年之前,汉语世界还没有微博体,少有段子手,更没有APP、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十年之前,中国经济体仅仅度过短缺不久,经济总量刚刚超过意大利,随后这些年先后超过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单一经济体。十年之前,汉语世界还只是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或上下二元结构,今天的汉语世界已经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小康或社会中间阶层。
十年之前,我编写《非常道》时根本没有想到开了某种先河,更没想到文明社会的介质很快就转移到移动互联上来。尽管及时的、周围的世界仍有不如意处,但从长时间、“大时间”来看,世界仍在呈现它的善意,它的美和真实不虚。
《非常道》问世时遭受过一些人的质疑,那时的汉语世界还相当确定,官学、主流知识或学院知识等等还有相当的影响,《非常道》的野气、粗放等个性不免冒犯传统的读者。幸而它在社会大众那里得到了承认。而网络一旦引入中土,它演进催生的“历史推手”:网友们,就会在网际争战或对话中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公民人格,其组成者如白领、小资、文青、成功人士等社会中间阶层就会日渐获得本阶层的意识,并对通识读物、公共知识产品有日新又新的要求。这也是《非常道》在内的众多历史写作为大众青睐的时代社会原因。
好的,以下为您创作一本与《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书名:《星际牧歌:欧罗巴文明的起源与回响》 作者:阿丽亚娜·维拉 导言:追溯文明的摇篮 人类文明的星图广袤无垠,但在我们所熟知的欧洲大陆——那片被大西洋的潮汐与欧亚大陆的广袤腹地共同塑造的土地——却孕育出了一种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本书并非聚焦于具体的政治事件或军事冲突,而是深入剖析“欧罗巴文明”这一复杂有机体的精神内核、哲学基石及其跨越千年的回响。我们试图在浩瀚的星空下,以考古学、神话学、思想史和艺术史的交叉视角,重构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文明叙事。 第一部分:蛮族之下的遗产——古典的沉寂与重塑 (公元前500年 – 公元1000年) 欧罗巴的叙事,始于对古典遗产的继承与扭曲。当罗马的鹰旗最终陨落,欧洲并未陷入彻底的黑暗,而是进入了一个漫长而充满张力的“熔铸期”。 第一章:神祇的黄昏与圣徒的黎明 我们首先探讨希腊哲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如何通过拜占庭的灯火和伊斯兰世界的镜鉴,艰难地回溯到西欧的修道院。重点分析基督教的崛起如何不仅是一种信仰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结构的重构。它将古典的“城邦公民”概念,替换为“上帝的子民”,从而奠定了中世纪社会等级制度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二章:蛮族的“野蛮”与秩序的构建 日耳曼、凯尔特、斯拉夫部落的迁徙与定居,为欧罗巴注入了新的血脉。本章关注这些被冠以“蛮族”之名的群体,如何将他们口头流传的英雄史诗、氏族法律和自然崇拜,与罗马的行政经验、基督教的教义相融合,形成了早期封建制度的原始形态。我们特别剖析了卡尔大帝加冕的象征意义——它既是对罗马传统的复活,也是对古典世俗权威的基督教化驯服。 第三章:隐秘的知识:炼金术与草药的低语 在官方的经院哲学之外,民间知识体系顽强地存续。本章深入研究早期炼金术士、行吟诗人和民间医者所掌握的关于物质转化和自然力量的“隐秘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在后世被正统科学边缘化,但它们代表了早期欧洲人对世界本源探索的非理性冲动,是未来科学革命的潜在土壤。 第二部分:信仰的雄心与理性的萌芽 (公元1000年 – 公元1700年) 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的过渡期,是欧罗巴文明从内向收缩走向外向扩张的关键阶段。信仰的绝对性开始受到世俗力量和新发现的挑战。 第四章:哥特式的向上之塔与大学的诞生 我们将分析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美学——那向上冲破云霄的结构,不仅仅是宗教热忱的体现,更是中世纪工程师试图用理性(几何学)征服物质世界的一种尝试。同时,博洛尼亚、巴黎、牛津等大学的建立,标志着知识生产权的从修道院向世俗精英阶层的转移,并催生了经院哲学的巅峰。 第五章:海洋彼岸的诱惑:地理大发现的文化代价 地理大发现彻底改变了欧罗巴人的世界观。它不仅带来了财富和殖民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欧洲人面对“他者”——美洲原住民和东方文明。本章讨论了这种面对“他者”时产生的优越感、恐惧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自我审视,这为后来的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反思材料。 第六章:笛卡尔的怀疑与牛顿的宇宙——理性革命的奠基 启蒙运动的前夜,科学革命如火山般爆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心智确立为知识的最终裁判,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则将宇宙描绘成一个可以被精确计算的巨大机械装置。本章着重分析这种“机械宇宙观”如何从根本上取代了中世纪的“目的论”世界观,为现代性的崛起提供了不可动摇的逻辑框架。 第三部分:理性的悖论与现代性的回响 (公元1700年 – 公元2000年) 启蒙运动将理性推向神坛,但随后的历史证明,理性本身也蕴含着走向极端和非理性的可能性。 第七章:雅各宾的恐怖与浪漫主义的回击 法国大革命是理性建构社会蓝图的宏伟实验,但其“断头台上的理性”暴露了其内在的冷酷。作为对绝对理性的反动,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它重新颂扬了情感、个体体验、历史的“精神”以及对自然原始力量的敬畏。本章将探讨这种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永恒张力,如何塑造了19世纪的艺术与政治。 第八章:工业洪流中的异化:都市的迷宫 工业革命将数百万欧洲人卷入钢铁与煤烟构筑的现代都市。本章通过对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作家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工业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撕裂、劳动力的异化以及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这是欧罗巴文明在物质繁荣中遭遇的第一个深刻的“存在性危机”。 第九章:两次世界大战:理性的工具化与文明的自戕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欧罗巴文明“技术理性”走向极致的悲剧性体现。本章不着眼于战场的细节,而是分析为何高度发展的人类理性,能够被转化为高效的屠杀工具。同时,我们探讨了后现代哲学(如尼采、海德格尔)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它对战后欧洲精神状态的影响。 结论:回响在未来的地平线 欧罗巴文明,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综合体:它既是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又是基督教伦理的塑造者;既是地理大发现的征服者,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本书的终极目的,是展示这些看似对立的力量是如何共同雕刻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西方现代性。它们的遗产,无论是科学的严谨、艺术的激情,还是对人权的执着追求,仍在持续影响着全球的文化与政治版图。我们试图在历史的星光中,捕捉到这种文明独特而复杂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