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名经济学家、学者作序推荐:吴敬琏、弗朗西斯科·郗士
2、八卦,好看,有趣。以“边角料”的方式记载历史,愉悦的阅读体验,自知自觉的头脑激荡和思维盛宴
3、凝练33个照亮过往历史,撬动世界变革的专题。人性、人心、饮食、男女、临终、非命、史景、预言、自觉……
4、附录1000多名世界史人物简介;有助于读者厘清历史与人物间自然编织出的事件线索
5、5000份限量版百年世界政治、人文地图,随机赠送,送完为止
《一个人的世界史》是有关世界人物言行的精华集录。全书用33个专题或观念展现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它以平视人物的方式,记录了上至总统国王下至平民百姓的言行事迹。这样的碎片世界史对普通读者是一大方便,没有意识形态或学术圈子的概念束缚,直取世道人心。它以精练的文字,以一个人内在需求的33种维度,重新建构和完善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系,展现20世纪世界历史的喧哗与孤独!
书末附录字母索引版的2000余位世界史人物简谱,助力读者厘清历史与人物间自然编织出的事件线索,亦是本书独具匠心之处。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说:“在编写这本书时,书中2000多人,让我感慨的是他们从未浪费生命和造化赋予自己的才华,创造出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
近半数的世界大师被特定的时代社会妖魔化过,明乎此,当知今天社会的文明状态。本书是徐继畲、林则徐等人“睁眼看世界”之后,百年中国人看世界的细节之大成!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当今的世界文明处于一体化进程的“深水区”,其状态仿佛我国的春秋时代,这本书是个性的展示,是每个人的“一家之言”;又是新的“国语”,它指向新的国家文明和个人文明。
看到余世存编著的这本书,我是认可并赞同的。我们现在处在世界之中国阶段的入口处,我们理应对国际社会的人物故事如数家珍,他们跟中国的历史一道构成了我们的文明财富,熟悉、了解他们,将有益于我们自身,有益于文明的健康发展。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这也许就是人类灵魂更深沉的悲剧——对自身命运永远怀有愤懑与哀思。从来没有任何国家的文学像现代汉语这样,灵魂与肉身持续撕裂。汉语世界的人们借由西方文献,找到灵感、乐趣与惊奇,从而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弗朗西斯科-郗士(欧洲著名学者、记者,哲学博士,前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这本世界史书收集的都是一些零散的语录,没有国家大事,没有古奥文章,只有千姿百态的人物,和他们的精彩风流。历史留下的只有个人,他们在某种规则下重新聚合生动。这里有低限度的文明共识,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之路!
——网友
序一 浩荡荡的世界文明主流——吴敬琏
序二 希望在此,此乃善愿——弗朗西斯科· 郗士
自序 实践人类的情怀——余世存
饮食第一 ……………………… 016
男女第二 ……………………… 027
人生第三 ……………………… 042
临终第四 ……………………… 055
非命第五 ……………………… 075
明鬼第六 ……………………… 086
暴言第七 ……………………… 098
变异第八 ……………………… 109
隔膜第九 ……………………… 122
风格第十 ……………………… 133
良善第十一 …………………… 144
兼济第十二 …………………… 156
人论第十三 …………………… 166
神伤第十四 …………………… 182
修齐第十五 …………………… 196
教言第十六 …………………… 206
愿言第十七 …………………… 218
心智第十八 …………………… 229
史景第十九 …………………… 242
天下第二十 …………………… 257
食货第二十一 ………………… 270
非攻第二十二 ………………… 281
所染第二十三 ………………… 291
意志第二十四 ………………… 303
应对第二十五 ………………… 313
逸闻第二十六 ………………… 323
文苑第二十七 ………………… 336
武林第二十八 ………………… 349
修辞第二十九 ………………… 362
引言第三十 …………………… 375
预言第三十一 ………………… 385
自觉第三十二 ………………… 397
中外第三十三 ………………… 411
1910 年11 月10 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自己的庄园秘密离家出走,躲在一个三等火车车厢里。他患有肺炎,最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里。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托尔斯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可谓悲惨至极。威廉.夏伊勒曾感叹道:“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天独厚,唯独不具备相互理解的能力。”
1913 年,奥斯特瓦尔德组织起“退出教会者委员会”,并与其他反教会组织联合行动,就集体退出和与教会势力进行斗争的政治目标制定了行动方案。他说:“现在,教会不仅不是世纪的文化的责任承担者,而且是对文化的压抑。”“退出教会是20 世纪文化的第一步,是顺理成章的一步。”
有人如此说泰勒: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一个在死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
《吉檀迦利》的出版引起了轰动,人们被诗中崇高的思想和华丽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1913 年11 月,当泰戈尔得知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一群崇拜者从加尔各答乘专车来向他致敬。对这些崇拜者,他不无讽刺地说,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前从不赞扬他,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只是因为西方承认了他,他们才开始赞美起他来。他说:“对于他们奉上的荣誉之杯可以吻一下,但里面的酒我是不会喝一口的。”
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的故事很多。维特根斯坦拿他的不朽著作《逻辑哲学论》到剑桥申请博士学位,答辩主持人是罗素和摩尔。随便聊了聊之后,罗素提问说,维特根斯坦一会儿说关于哲学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会儿又说有绝对真理,这是矛盾。维特根斯坦拍着他们的肩膀说:“别急,你们永远也搞不懂这一点的。”这样答辩就算结束了,罗素和摩尔一致同意通过答辩。
苏联天才的物理学家朗道曾经把科学家们的智力用二分制来表示,他认为爱因斯坦的智力是2,其他人都是1,而他自己则是1.5。有人说,他故意忘了泡利。
罗斯福的女儿艾丽丝是个远远超前于她的时代的“花花公主”。她独立又热情,不断寻求新鲜事物。艾丽丝不愿当父亲的陪衬。当她结婚时,拒绝举行传统的白宫婚礼。她穿蓝色婚礼长袍,用一把长剑戏剧性地劈开了结婚蛋糕。艾丽丝不允许父亲在自己的婚礼上抢风头,她说:“我父亲总想做每个葬礼的死者,每个婚礼上的新娘,每次洗礼中的新生儿。”
……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动态美学。它似乎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到同一个核心问题上,但每次回归时,视角都会因为前一段的论述而变得更加深邃和复杂。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语境”的强调——没有一个词汇或概念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被放置的那个特定的社会舞台。这种对历史情境化的执着,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异常扎实且难以被轻易推翻。它成功地避免了那种将过去简单地套用当今标准去评判的陷阱。对我而言,阅读它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对话,作者提出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然后邀请读者带着各自的经验去填充细节,共同完成对那个世纪精神景观的绘制。这种互动性,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自我审视的迷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中带着些许哲思的色调,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对历史深层思考的邀请。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抽象的、仿佛星图又像是某种复杂思维导向的图案,它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书名中“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一主题。阅读体验上,作者的笔触是非常细腻且富有韵律感的,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历史结论,而是更倾向于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声音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接起来,让我们看到那些不常被主流史书提及的微小叙事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对“真实”的认知。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回音壁前,听到的不再是震耳欲聋的呐喊,而是无数低语交织成的复杂合唱。书中对概念演变的探讨,比如“现代性”或“进步”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张力,非常引人入胜,它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框架,着实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漫步。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时间脉络时的那种近乎于音乐家的节奏感。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而是巧妙地选取了若干关键的“话语节点”,然后围绕这些节点展开深入的挖掘。这种叙事策略的好处在于,它让那些看似孤立的社会现象瞬间找到了彼此间的隐秘联系,仿佛打开了一个隐藏的地下网络。比如,当他谈论到某种大众传媒的兴起时,立刻就能联想到同时期对“个体隐私”的重新定义,这种关联不是生硬的因果论证,而是更接近于一种共振效应。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但并不令人感到晦涩,因为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极富洞察力的比喻,像是在漆黑的房间里突然点亮的火柴,照亮了我们一直以来视而不见的那片认知盲区。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旧感受到思维在持续运转的佳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历史的“灰度”问题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将二十世纪划分为光明与黑暗的两个极端,而是深入探究了在那些宏大叙事背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语言来抵抗、适应或重塑他们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书中关于某些特定文化符号是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最终内化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的分析,让我深感震撼。作者对文本的解构能力令人称道,他能从最不起眼的宣传口号、广告语乃至私人信件中,提取出足以揭示时代精神的密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精神世界”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无数被精心设计或无意间散落的话语颗粒堆砌而成的脆弱结构。这本书像一把精密的探针,触及了我们集体记忆中最柔软、最易受创的部分,令人在阅读时既感到被理解,又被不断挑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疏离感”和“亲近感”并存的阅读体验。一方面,它所探讨的历史时期和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日的认知基础,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另一方面,作者那种对语言本质的探究,却又与我们当下日常的交流困境息息相关,令人感到异常亲切。书中的章节过渡处理得极其流畅,仿佛不是由不同章节拼凑而成,而是一条完整、连续的河流在流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时所保持的审慎和克制,他没有急于给出价值判断,而是专注于揭示“事情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过程。这种对表达方式的关注,远比关注事件本身更为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最底层逻辑。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都会下意识地去留意周围的标语牌和广告词,试图从中解读出被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时代精神的低语。
评分内容看了下 作者挺辛苦的……哎其实并不是我想要的
评分近半数的世界大师被特定的时代社会妖魔化过,明乎此,当知今天社会的文明状态。本书是徐继畲、林则徐等人“睁眼看世界”之后,百年中国人看世界的细节之大成!
评分书籍质量不错,物流和服务也很好,每次在京东买书都很赞,下次买书当然还选京东。
评分看看有没有叙述中的那么耐读
评分近半数的世界大师被特定的时代社会妖魔化过,明乎此,当知今天社会的文明状态。本书是徐继畲、林则徐等人“睁眼看世界”之后,百年中国人看世界的细节之大成!
评分赶上活动多多囤书,慢慢看吧!
评分书末附录字母索引版的2000余位世界史人物简谱,助力读者厘清历史与人物间自然编织出的事件线索,亦是本书独具匠心之处。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说:“在编写这本书时,书中2000多人,让我感慨的是他们从未浪费生命和造化赋予自己的才华,创造出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
评分不错不错,京东的速度很快,这次活动优惠了不少,书很满意!
评分朋友推荐的书,特地买了纸质的来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