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放,杨基先,王爱杰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水处理
  • 微生物絮凝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化工技术
  • 絮凝剂
  • 复合材料
  • 生物技术
  • 水污染治理
  • 应用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8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28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是一部在国内首次集中阐述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特性及其在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实例的著作,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为研究对象,旨在利用先进的发酵制备方法,利用廉价废弃物资源开发天然无毒害的新型生物材料。全书共分为四篇,系统地介绍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特性,并归纳总结了其在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助于增进读者对这类新兴材料的理解与认识。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可作为环境微生物、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以及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及科研用书,也可供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总论篇
第1章 总论
1.1 国内外常规凝剂的研究现状
1.1.1 无机絮凝剂的研究及发展
1.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及发展
1.1.3 常规絮凝剂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简史
1.2.2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种类
1.2.3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及结构性质
1.2.4 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
1.2.5 微生物絮凝剂的安全性
1.2.6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2.7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1.2.8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酵生产工艺
1.2.9 微生物絮凝剂的优势
1.2.10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4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1.4.1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历程
1.4.2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工艺及技术
1.4.3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内涵

第二篇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生理生态篇
第2章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2.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特征
2.1.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形态特征
2.1.2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2.1.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2.1.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Biolog系统分析
2.1.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16SrDNA鉴定
2.2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产絮能力的遗传稳定性
2.2.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连续传代稳定性实验
2.2.2 冰箱冷冻保存和室温保存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2.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产絮能力的影响
2.3.1 发酵方式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2.3.2 发酵时间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2.3.3 初始pH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2.3.4 装液量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2.3.5 混合培养比例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2.4 营养元素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絮凝活性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2.4.1 碳源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2.4.2 氮源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2.4.3 磷酸盐对菌株产絮能力的影响
第3章 微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分析
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理化特征
3.1.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胞外分泌物的电子显微观察
3.1.2 微生物絮凝剂在发酵液中的分布
3.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性
3.1.4 微生物絮凝剂的pH稳定性
3.2 微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分析
3.2.1 微生物絮凝剂化学特征的测定
3.2.2 微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3.2.3 微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确定
3.3 微生物絮凝剂分离提取
3.3.1 有机溶剂的选择
3.3.2 有机溶剂沉淀条件的选择
3.4 微生物絮凝剂中游离蛋白质的去除
3.4.1 去蛋白质试剂的选择
3.4.2 去蛋白质条件的选择
3.4.3 去蛋白质后微生物絮凝剂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三篇 基于廉价底物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制备篇
参考文献
附录1 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
附录2 Ames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前言/序言

  水处理技术的核心是水处理材料,水处理的创新往往是以新型水处理材料的研发为标志。絮凝剂作为一种良好的水处理材料,广泛应用于城镇用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发酵工程、制药工程、化工冶金以及矿选工程等领域,特别是在城镇用水及工业废水处理中,絮凝(混凝)过程是应用最普遍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研制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新型絮凝剂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放教授及其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展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特色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在总结马放教授及其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一书的写作,旨在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一新型绿色净水剂的制备、原理、应用及发展进行详尽、清晰的阐述,并希望能够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图书空白。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一书,在全国首次集中阐述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特性及其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内容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为研究对象,旨在利用先进的发酵制备方法,廉价废弃物资源开发天然无毒害的新型生物材料。本书所涉及的生物絮凝剂由细菌发酵而来,故称之为微生物絮凝剂。全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第1章)为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总论篇,作为起点范畴篇,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存在的问题,以及该瓶颈如何激发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篇(第2~4章)为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生理生态篇,本篇把重心放在了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介绍,包括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育方法、发酵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分析等。第三篇(第5~7章)为基于廉价底物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制备篇,列举了可被利用的廉价底物种类及其预处理方式,“两段式发酵”制备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工艺参数、影响因素等。第四篇(第8-9章)为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篇,列举并总结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效果,阐述了其作用方式及机理,并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建立了企业标准。总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特性,并归纳总结了其在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助于增进读者对这类新兴材料的理解与认识。
  本书由马放、杨基先、王爱杰统稿,王立、邱珊、李昂、李大鹏、邢洁、李立欣等参与编写工作。同时,王薇、王雪、王琴、王丽、王丽丽、李大鹏、李立欣、李淑更、邢洁、朱艳彬、张笑晨、张惠文、张金凤、吴丹、吴波、孟路、郑丽娜、迟熠、金超、魏薇等在研究生期间的工作成果为完成本书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及资料。特别是李立欣、邢洁在资料收集整理、统稿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一直得到任南琪院士的关怀,任南琪院士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欣然作序并担任本书的主审,在此,全体编写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2009AA062906)、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No.2010TX03和No.2010DX09)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No.50821002)的资助,在此深表谢忱!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教材、专著以及国内外相关资料,在此对这些著作的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是首次探索性编写,且限于著者知识水平和能力,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一书,深入剖析了当前水处理领域面临的挑战,并着眼于前沿技术,聚焦于一种新型、环保、高效的水处理材料——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数据或技术步骤,而是系统性地阐述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研发过程、应用潜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 水处理的现状与挑战: 本书的开篇,便对全球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日益严峻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传统的物理化学水处理方法,如混凝沉淀、吸附、膜分离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质问题,但其普遍存在的能耗高、产生二次污染(如化学污泥)、运行成本昂贵等弊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以及藻类富集等复杂水体,传统方法的处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开发绿色、高效、经济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已成为全球科研和工业界的迫切需求。 二、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科学原理: 在此背景下,本书重点介绍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复合”与“微生物”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絮凝的本质: 书中详细解释了微生物絮凝的机理。某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这些EPS具有粘弹性,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以及溶解性有机物。当这些被吸附的颗粒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速沉降或易于去除。微生物絮凝剂的优点在于其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以及在适宜条件下能够自我繁殖,从而降低了运行成本。 “复合”的意义与优势: 然而,单一的微生物絮凝剂在处理复杂水体时,其絮凝效率、适应性以及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仍有局限。本书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复合”概念的引入。这里的“复合”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 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针对不同污染物特性,选择和优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协同代谢、共生关系,能够更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吸附重金属,并产生更具絮凝能力的EPS。 微生物与无机/有机载体的结合: 将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负载到具有良好吸附性能或表面活性的载体材料上(如生物炭、蒙脱石、壳聚糖等)。载体材料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微生物附着环境,还可以增强吸附能力,提高絮凝效果。 微生物与化学药剂的协同: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精确调控,将微生物絮凝剂与少量的、低毒性的化学絮凝剂协同使用,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在保证环保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处理效率。 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复合机制如何优化絮凝过程,例如,EPS的化学结构如何影响其对不同粒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如何协同降解特定的难降解有机物;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EPS的分泌等。 三、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与制备: 本书详细介绍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路径和制备技术。 微生物筛选与培养: 如何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筛选出具有高效絮凝能力的微生物菌株,以及如何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获得高密度的、性能稳定的微生物菌种,是研发的基础。 EPS的提取与改性: EPS的提取方法、化学结构表征以及对其进行必要的改性,以增强其稳定性、絮凝性能或靶向性,是提升絮凝剂性能的关键。 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如何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以及如何将微生物或EPS与载体材料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涉及到生物固定化技术、包埋技术、表面修饰等多种工艺。本书会详细介绍不同复合方式的优缺点,以及相应的制备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 性能评估与表征: 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手段,如絮凝沉降实验、粒径分析、zeta电位测定、污染物去除率测定、微生物活性检测等,来全面评估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稳定性和适应性。 四、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领域: 本书广泛探讨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在各个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 饮用水净化: 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藻类以及部分溶解性有机物,提高饮用水的浊度和色度,改善口感。 市政污水处理: 提高污水中悬浮物的去除效率,辅助处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降低污泥产量。 工业废水处理: 针对造纸、印染、食品加工、制药等行业产生的特定废水,通过设计合适的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实现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油类物质等的有效去除。 养殖水体净化: 改善养殖水质,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黑臭水体治理: 作为一种绿色修复手段,用于改善河流、湖泊等黑臭水体的水质。 在每个应用领域,本书都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如何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五、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最后,本书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智能化与精准化: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絮凝剂的智能化投放与精准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处理效果。 多功能化设计: 开发集絮凝、降解、吸附、杀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实现一剂多效。 生物强化与工程化: 通过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微生物的絮凝性能和污染物降解能力,实现工程化规模生产。 全生命周期评估: 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其可持续性。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探索与膜分离、高级氧化等技术的协同应用,构建更高效、更经济的综合水处理系统。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一书,旨在为水处理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本系统、深入、前沿的参考资料,共同推动水处理技术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解决全球水危机贡献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着迷于《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想象一下,将微小的生物体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净水卫士”,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学构想。我一直对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内在逻辑。这所谓的“复合”,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不同微生物的优良性状整合到一起,还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多种微生物共培养,形成一种协同作用的菌群?书中对于这些关键技术的阐述,我想一定会非常精彩。我更想知道,这种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在实际应用中,面对的挑战是什么?例如,微生物的活性如何维持?如何保证其在复杂水体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是否会涉及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营养盐等对微生物絮凝效果的影响?书中是否有相关的实验数据和案例研究,来证明这种新型絮凝剂的优越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不仅了解到其原理,更能窥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与前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关于水净化技术探索的涟漪。我一直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而守护好这片珍贵的水资源,是人类刻不容缓的责任。当我在书名中看到“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利用生物力量,实现高效、绿色水处理的可能。我非常好奇,这种“复合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是几种微生物巧妙地协同作用,还是通过特定的生物技术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微生物是如何分泌出具有絮凝能力的物质,或者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细胞结构来捕捉水中的污染物?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它们的生理特性,以及它们在“复合”状态下如何发挥出更强效能的详细阐述。另外,我也想知道,这种技术在实际的水处理工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例如,微生物的活性如何维持?如何确保它们在各种复杂的水质条件下都能稳定发挥作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来证明这种新型絮凝剂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和环境效益?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书,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就吸引了我,让我对水处理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其净化和处理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挑战的领域。尤其是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高效、环保的水处理技术更是显得尤为珍贵。书名中“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几个字,让我联想到利用生物的力量来解决水污染问题,这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魅力和未来感。我特别好奇,微生物是如何被“复合”起来,又如何发挥出絮凝剂的作用,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以及其他污染物有效地凝聚、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作者在书中是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物化学过程的?书中是否会介绍具体的微生物种类、它们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条件来提高絮凝效果?我期待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关于微生物在水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毕竟,化学合成的絮凝剂可能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而利用天然的微生物力量,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更绿色、更可持续的道路。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打开一扇认识水处理技术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读到《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科技感和环保理念所吸引。一直以来,我都对水资源的净化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减少化学品使用、更加环境友好的方法。书名中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释“复合型”这一概念的。它是如何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净水工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凝聚和沉淀水中的杂质?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微生物种类例子,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复合”在一起的。此外,我非常关心这种新型絮凝剂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优势。它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水体时,例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甚至是一些难处理的污染水,表现如何?与传统的化学絮凝剂相比,它在絮凝效率、去除污染物种类、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有哪些突出的优点?我对这些实际应用层面的信息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给出详实的解答。

评分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神秘的邀请,让我对水处理这一看似枯燥的领域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一直觉得,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水体中,隐藏着无数的科学奥秘,而如何有效地净化它们,更是关乎人类福祉的关键。书名中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让我联想到一种巧妙利用自然界微生物力量的创新技术。我非常好奇,这种“复合型”到底是如何实现的?是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还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微生物在絮凝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以及其他污染物凝聚沉淀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机理阐述,或许会涉及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者它们细胞表面的特性,在絮凝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此外,我也非常关注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水体,例如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甚至是病原微生物的水?书中是否有相关的实验数据或者成功案例,来证明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评分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既充满科学探索性又饱含环保愿景的感觉。我一直认为,利用生物的力量来解决环境问题,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书名中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更是让我对这种创新技术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阐述“复合型”的内涵的。它是指将多种微生物进行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絮凝效果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微生物之间是如何进行协同作用的?它们各自在吸附、沉淀、或者促进污染物降解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深入介绍相关的微生物菌株,以及它们在“复合”过程中的选择依据和培养条件?我对这些细节充满了疑问,渴望能够从书中获得解答。同时,我也非常关注这种新型絮凝剂的实际应用前景。它在处理哪些类型的水体时,能够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例如,对于处理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或者是一些含有细小悬浮物的饮用水源,它是否能够提供比传统化学絮凝剂更高效、更经济、也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它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一前沿概念的探讨。作为一名对环保科技略有了解的读者,我深知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在效率、成本和环境影响方面都存在不少瓶颈。而“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个概念,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预示着一种更高效、更环保的解决方案。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详细介绍这种新型絮凝剂的组成、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的。它是否集合了多种微生物的优点,通过协同增效,克服了单一微生物的不足?书中会不会涉及具体的微生物菌株筛选、培养以及“复合”技术的研发过程?我尤其关注书中在解释这些复杂科学原理时,是否使用了易于理解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示,能够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其奥秘。此外,书中对于这种新型絮凝剂在实际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是否有详细的描述和数据支持?例如,它在处理哪些类型的废水时效果最佳?相比于传统方法,它在絮凝沉淀效率、污染物去除率、处理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友好度等方面,又有哪些显著的优势?我对这些细节充满了渴望,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答我的疑问,让我全面了解这一极具潜力的水处理技术。

评分

我的目光被《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关注环境科学发展的读者,我深知水处理技术的革新对于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的重要性。书名中“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构建“复合型”这个概念的。它是如何将不同微生物的特长整合起来,形成比单一微生物更强大的絮凝能力?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它们在絮凝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我对于它们分泌的胞外聚合物,或者它们对颗粒物的吸附能力,是如何协同作用产生絮凝效果的,充满了好奇。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种新型絮凝剂制备过程的介绍,以及如何控制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其在实际水处理工程中的高效应用。此外,我想知道,这种技术在应对哪些特定的水污染问题时,能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例如,它是否在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印染废水,或者一些含有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中,表现出比传统方法更优异的性能?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科技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而“微生物絮凝剂”无疑是这一领域中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阐述“复合型”这一概念的。这是否意味着将多种微生物的优势进行整合,以达到超越单一微生物的性能?书中对于这种“复合”背后的科学原理,我想一定有非常深入的探讨。例如,微生物是如何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或者通过直接的细胞吸附作用,来捕捉和凝聚水中的污染物?这种协同作用的机制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微生物组合的配方,以及它们各自在去除特定类型污染物方面的专长?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在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净化,甚至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效果。书中是否有关于这种新型絮凝剂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它与传统化学絮凝剂相比的环保优势?这些信息对于我理解这项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至关重要。

评分

自从我瞥见《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本书的书名,我的思绪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议题日益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对那些能够利用自然力量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书名中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创新的力量。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释“复合型”这个概念的。它是指将不同的微生物菌株进行组合,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絮凝效率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微生物之间是如何协作的?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经典的微生物组合,以及它们在特定水体净化场景下的表现?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工艺,以及如何控制其活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另外,对于这种新型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否会面临哪些技术性或经济性上的挑战?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想必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