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

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家铮 著
图书标签:
  • 潘家铮
  • 工程技术决策
  • 工程技术
  • 决策分析
  • 实践经验
  • 管理学
  • 工业工程
  • 系统工程
  • 科学决策
  • 技术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904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22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潘家铮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8
字数:9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和教学人员、运行管理人员、政府决策者及更广泛的各界人士学习、领悟和借鉴。
  《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是一部重要的水利水电发展史料,反映了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龙羊峡、龙滩、小湾、糯扎渡、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记载了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方案论证、重大工程技术问题解决的历史。特别是记载了三峡工程从 1985 开始重新进行可行性论证,一直到三峡工程建成,涉及论证、设计、施工建设、质量检查、验收的整个过程。

内容简介

  《潘家铮全集》是我国著名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的作品总集,包括科技著作、科技论文、科幻小说、科普文章、散文、讲话、诗歌、书信等各类作品,共计 18卷,约 1200万字,是潘家铮先生一生的智慧结晶。
  他的科技著作和科技论文,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充满智慧,反映了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他的文学著作,感情丰沛、语言生动、风趣幽默。他的科幻故事,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启人遐思;他的杂文和散文,思辨清晰、立意深邃、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这些作品对研究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技术进步历程,弘扬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勇于担责的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潘家铮全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收录了潘家铮院士与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的讲话、发言、建议和总结,包括治水方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黄河、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红水河等流域规划和重大水电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和其他工程的重要论述和探讨,反映了潘院士对水利水电事业的赤诚热爱和无私奉献。全卷文笔流畅,科学、专业、历史与人文俱在,通俗易懂。
  《潘家铮全集》是我国著名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的作品总集,包括科技著作、科技论文、科幻小说、科普文章、散文、讲话、诗歌、书信等各类作品,共计 18卷,约 1200万字,是潘家铮先生一生的智慧结晶。
  他的科技著作和科技论文,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充满智慧,反映了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他的文学著作,感情丰沛、语言生动、风趣幽默。他的科幻故事,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启人遐思;他的杂文和散文,思辨清晰、立意深邃、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这些作品对研究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技术进步历程,弘扬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勇于担责的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潘家铮全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收录了潘家铮院士与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的讲话、发言、建议和总结,包括治水方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黄河、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红水河等流域规划和重大水电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和其他工程的重要论述和探讨,反映了潘院士对水利水电事业的赤诚热爱和无私奉献。全卷文笔流畅,科学、专业、历史与人文俱在,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潘家铮(1927年11月~2012年10月),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设计大师,科普及科幻作家,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能源部总工程师,国家电力公司顾问、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言( 路甬祥) V
总前言( 编辑委员会) IX
本卷前言( 钱钢粮 杜效鹄) XVII
编辑说明 XIX
1 治 水 方 略
认识黄河 开发黄河 3
中国人民不允许江河自由奔流 5
要准备和洪水作长期较量 9
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展望 11
考察渭河流域水资源时的发言 21
不要把水利变成水害 26
在“上海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对策”院士(专家)
咨询会上的发言 28
长江委的新任务和新贡献 32
水利工程不能只言利不言弊 35
在新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西北水利工程建设 36
长江整治与防洪建设 41
关于水利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的建议 45
黄河下游治理问题的策略 46
浙江省水利、电力工作情况通报 49
黄河下游治理的主攻方向 51
新世纪 新水利 57
在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课题组与黑龙江省领导交换意见时的发言 66
再谈东北地区调水 70
漫谈黄河的长治久安问题 71
水利建设大有可为 77
对太湖流域综合规划的一点意见 78
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前期论证 83
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83
对三峡工程的几点看法 85
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五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89
在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七次(扩大)会议闭幕时的讲话 93
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八次(扩大)会议闭幕时的讲话 98
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九次(扩大)会议闭幕时的总结讲话 103
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09
在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上的
联合书面发言115
关于三峡工程论证情况的汇报(摘录) 118
关于三峡工程的答问 131
在旧金山三峡工程报告会上的发言 138
在长江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41
科学论证是重大工程正确决策的基础144
十年回首话三峡152
三峡工程的论证与现实 158
三峡工程论证决策过程及其实践检验165
设计和建设 172
在三峡工程输变电设计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发言 172
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的编制和审查175
努力战斗,夺取跨世纪的胜利 181
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184
在长江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会议上的讲话 192
在三峡工程左岸厂房 1~5 号坝段大坝稳定和厂坝连接专题讨论会上的
总结发言 195
三峡工程技术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与决策 199
树雄心、立壮志,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 205
在三峡水利枢纽建筑规划方案审查会上的讲话 208
在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10
在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组与三峡总公司领导及有关单位座谈会上的发言214
在三峡总公司 2002 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20
就三峡大坝裂缝向国务院领导汇报的提纲 223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与三峡参建各方座谈会上的发言 226
在三峡二期工程下游基坑进水前验收会闭幕时的讲话 232
需与三峡总公司协商落实的几个问题 234
在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枢纽验收组导流明渠截流前验收专家组
会议上的讲话 235
在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明渠截流前验收会议闭幕时的讲话 237
在三峡工程科研成果鉴定会上的发言 240
在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第八次质量检查结束时的发言 243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三峡工地调研结束时的发言 247
我不希望三峡工程留下遗憾 253
这是三峡工程的关键点 257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二期混凝土质量研讨会上的讲话 258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第十次质量检查调研会议上的发言 262
在新一届质量检查专家组会议上的发言 270
在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第 11 次质量检查会议结束时的发言 273
在长江三峡二期工程船闸通航验收结束时的讲话 281
在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第 12 次质量检查调研会结束时的发言 284
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2005 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89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专家组第十三次质量检查结束时的发言 291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专家组第十四次质量检查结束时的发言 296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专家组第十五次质量检查会上的发言 300
在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验收专家组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306
在长江三峡三期工程上游基坑进水前验收会议闭幕会上的发言 309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专家组第二十次质量检查开始会议时的讲话 311
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专家组第二十次质量检查结束会议时的发言 313
在长江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对 2009 年度工程质量调研
结束时的发言 318
蓄水和运行 323
长江三峡 135m 水位蓄水前的十条建议 323
三峡水库蓄水( 135m 水位)与永久船闸试通航技术预验收情况汇报 325
在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枢纽工程蓄水( 135m 水位)及船闸试通航前验收
闭幕会上的讲话 332
三峡工程答疑录 335
在长江三峡二期工程左岸首批机组启动验收会议闭幕时的发言 341
三峡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川江航运面貌 343
在长江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庆功会上的发言 349
XXVI
在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蓄水( 156m 水位)验收闭幕式上的发言351
在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北线船闸一、二闸首完建单项工程验收
闭幕式上的讲话 355
在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右岸电站首批机组启动技术预验收会议
开幕式上的讲话 357
在长江三峡水库优化调度问题专题会议上的发言359
在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具备蓄水至 175m 水位条件检查工作
会议上的发言361
关于三峡工程 2009 年蓄水 175m 水位的两点建议363
对《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研究》(送审稿)的几点意见364
在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正常蓄水( 175m 水位)
验收会议闭幕时的讲话366
在长江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评估专家组会议上的发言 368
3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南水北调论证时的主要经验教训 373
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九点看法376
有关“南水北调”的补充汇报提纲 380
论影响“南水北调”实施的一些因素(摘录) 386
展翅腾飞的南水北调工程389
在长江委设计院南水北调中线汇报会上的发言 391
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393
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京石段工程建设质量检查评估会闭幕时的发言 396
南水北调工程的几个问题399
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临时通水技术性初步验收
工作会上的发言 404
在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质量检查专家组汇报质检情况时的发言 406
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抗震安全技术研究报告评审会上
的总结讲话 407
在国务院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研讨会上的讲话 409
在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 2010 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12
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溢流坝堰面延期加高重大设计变更报告
评审会上的发言 414
在南水北调工程会议上的讲话 416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几点看法 418
在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 2011 年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420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穿黄隧洞衬砌设计变更报告审查会上的发言 423
XXVII
读《湍河渡槽咨询意见》的体会 425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能力与冰害防治技术研究”科研项目
鉴定的一些参考意见 426
4 黄 河 流 域
关于龙西滑坡问题的书面意见 431
在小浪底工程技术委员会上的发言 432
黄河小浪底工程渗漏问题及安全评价会上的发言 434
小浪底:让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 436
在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会议上的发言 439
对黄河小浪底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科技成果的评价意见 442
5 金 沙 江 流 域
在向家坝水电站选坝会议上的讲话 445
溪洛渡工程与三峡工程的关系 448
溪洛渡电站拱坝设计优化之我见 451
通过溪洛渡工程提高我们的科研和技术水平 454
在向家坝水电站(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上的发言 456
在溪洛渡工程技术经济专题评估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459
在乌东德水电站正常蓄水位专题研究报告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463
在白鹤滩项目院士顾问组聘请仪式上的发言 465
在白鹤滩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467
在乌东德水电站可行性研究坝址比选报告咨询会议上的发言 472
关于金沙江中游河段的开发问题 474
在向家坝水电工程质量检查会上的发言 477
在溪洛渡水电工程质量检查会上的发言 480
对溪洛渡大坝的几点建议 484
在乌东德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审查会闭幕时的发言 485
在向家坝水电站二期工程坝基处理和大坝部分采用碾压混凝土专题
咨询会上的发言 487
在溪洛渡水电站大坝仿真与温控 2011 年第一次专题会上的发言 489
关于向家坝泄洪消能的建议 491
6 澜 沧 江 流 域
谈小湾水电站前期工作有关技术问题 495
对小湾拱坝技术咨询的建议498
在小湾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499
关于小湾水电站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见501
在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工作性态研究等专题报告审查会闭幕式的讲话 504
立足于高 取法乎上 507
在小湾水电站坝肩加固处理及渗控设计咨询会上小组讨论时的发言( 1) 509
在小湾水电站坝肩加固处理及渗控设计咨询会上小组讨论时的发言( 2) 510
在小湾水电站拱坝坝肩加固处理及枢纽区渗控设计专题咨询会
闭幕时的讲话512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一次会议咨询意见515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二次会议咨询意见520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三次会议咨询意见522
对《小湾水电站工程坝基坝肩加固处理方案研讨会纪要》的意见 525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四次会议咨询意见527
对《小湾水电站工程右岸拱端中下部高程可利用基岩研究
专题报告》的意见 529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五次会议咨询意见530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六次会议咨询意见535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七次会议咨询意见537
对《小湾水电站坝基底部高程开挖卸荷松弛岩体的影响及拱坝体型
研究专题报告》的一些意见 539
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设计顾问组第八次会议咨询意见540
在澜沧江流域质量专家组对小湾水电站工程进行第一次工程质量检查会
闭幕时的发言656
在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建设专家组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658
在大岗山水电站坝型及枢纽布置选择专题咨询会上的发言662
在丰满水电站大坝全面治理方案论证会上的发言666
在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建设专家组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 668
汶川大地震和水坝安全 670
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力资源考察与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研讨会上的发言673
文中涉及的单位名称对照表

前言/序言

  本卷前言
  本卷收录了潘家铮院士对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决策和工程质量重大问题处理意见,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到2012年,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水利水电建设时期,潘家铮院士对我国水利水电和工程界所做的巨大贡献。全书包括治水方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雅砻江流域、红水河流域、抽水蓄能电站和其他工程等10个部分。
  由于涉及的重大水利水电项目多、区域广、时间跨度大,潘家铮院士撰写的相关讲话、发言、建议、总结等专业性文章非常多,中国电力出版社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数次发文联系相关单位和个人,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将潘家铮院士的文章全部收齐,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此,首先向为本卷热心提供帮助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电网公司档案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本卷编辑过程中,首先按照上述重大水利工程、各流域重大水电工程等进行分章分类,各章内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所有文章由编者作了认真的校对,力求保持原文的风貌,只对个别文字做了改动。绝大多数文章标注了时间和出处,少数几篇找不到出处的,标注了来源。另外,文中涉及大量的单位名称,因为语言习惯作者使用了简称。编者特别制作了单位简称和全称的对照表附于文后,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查询。
  我们曾参加过潘家铮院士主持的会议或潘家铮院士作为专家参加的会议,聆听过他的讲话。潘家铮院士的讲话、发言,甚至主持会议的开场白,虽然简短,但事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工工整整地起草好文字,科学严谨,不浪费宝贵的会议时间,做人做事认真扎实,让人肃然起敬。潘家铮院士尊崇自己的职业,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种对待事业的态度也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潘家铮院士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从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到后来指导全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一生科学严谨,从工程具体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大胆扎实研究应用新技术、新理念,主动作为,敢为人先,具有创新思维,将创新贯穿工作始终,体现了在不同时期下驾驭水利水电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既强调做好基础性工作,用数据说话,把数据用足、用活,又有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勇气,边探索边实践,想干事、干成事,为我国水利水电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潘家铮院士尊重科学,珍惜团结,在工作中注意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特别是反面或不同意见,尊重并吸收正反各方意见。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论证中,他不光是尊重反对意见,还充分肯定反对意见的正面作用,曾提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派。以一个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态度,充分研究反对派的追问、疑问、逼问,开阔和优化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思路,把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美,使三峡工程建设质量一期比一期好。
  潘家铮院士一生热爱水利水电科研、建设事业,踏踏实实地为国家能源安全、国家水安全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次为我国水电发展大声疾呼,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使在病榻上还挂念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牵挂着水电西电东送。
  本卷也是一部重要的水利水电发展史料,反映了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龙羊峡、龙滩、小湾、糯扎渡、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记载了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方案论证、重大工程技术问题解决的历史。特别是记载了三峡工程从1985开始重新进行可行性论证,一直到三峡工程建成,涉及论证、设计、施工建设、质量检查、验收的整个过程。一座座重大水利水电的建设,都倾注了潘家铮院士的心血。
  到2015年底,我国常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3亿kW,抽水蓄能电站2400万kW,2015年全国水电发电量约1万亿kW·h,水电在非化石能源消费中的百分比达65%。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要继续坚持积极开发水电的方针。水力资源是最具开发价值、最具规模效益、技术最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力资源是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
  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预计到2030年底,全国常规水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4.2亿kW,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未来建设还将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
  家铮院士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真言、实言、敢言的勇气;勤于研究、精于思考、躬于践行的职业操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钱钢粮杜效鹄
  2015年12月31日

《中国现代工程科学的奠基者——潘家铮院士的智慧遗产》 本卷精选了中国工程科学界巨擘潘家铮院士一系列关于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的重要论述,首次系统地呈现了这位杰出科学家在推动中国工程事业发展道路上的深刻洞见与宝贵经验。全书围绕着工程项目从概念诞生到落地实现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深入探讨了科学决策的原则、方法与艺术,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实践环境中有效推进工程建设,克服重重挑战。 核心内容概述: 本卷内容聚焦于工程技术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与系统性。潘家铮院士以其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阐述了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复杂技术系统集成以及新兴科技应用等领域,如何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这包括但不限于: 战略决策与规划: 探讨了如何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审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与长远影响,制定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工程发展规划。重点分析了在资源有限、技术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技术评估与选择: 深入剖析了在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如何对各类潜在技术方案进行严谨的评估,包括技术成熟度、经济性、环境影响、安全性以及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等。强调了基于科学论证和风险分析的理性技术选择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与决策: 针对工程项目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卷详细阐述了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潘家铮院士强调,有效的风险管理并非规避风险,而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通过周密的决策来最小化其潜在负面影响。 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 结合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理论,探讨了在多目标、多约束的工程决策场景下,如何运用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来寻求最优解,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决策与突破: 面对技术变革的时代浪潮,本卷也关注如何在工程决策中融入创新思维,鼓励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为工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工程技术实践层面,本卷同样展现了潘家铮院士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项目管理与实施: 详细阐述了在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进度控制、质量保证、成本核算、合同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等。强调了将科学决策转化为切实行动的关键环节。 跨学科协作与集成: 面对大型复杂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交叉融合。本卷强调了构建高效的跨学科协作平台,促进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实现技术集成与系统优化。 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 潘家铮院士始终关注工程技术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本卷中关于工程实践的论述,也融入了对工程伦理、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深刻反思,引导工程师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 经验总结与传承: 通过对大量工程案例的深入剖析,本卷不仅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也客观地分析了失败的教训,为后来的工程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不仅是潘家铮院士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现代工程科学发展史上一份珍贵的文献。它为从事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以及相关决策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对工程技术决策者而言: 本卷是提升决策水平、规避风险、做出更明智选择的必读参考。 对工程技术实践者而言: 本卷提供了攻坚克难、高效推进工程项目的实用方法和宝贵经验。 对工程教育者与学生而言: 本卷是理解中国现代工程科学发展脉络,学习大师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材。 对关注国家科技进步与工程建设的社会公众而言: 本卷有助于了解中国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支撑这些成就背后的科学精神与决策智慧。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潘家铮院士一生辉煌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工程技术发展道路的深刻梳理与总结。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在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道路上,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实践,谱写中国工程科技新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9. 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充满热情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潘家铮先生的作品。这次的《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决策”的部分。在我看来,很多工程项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前期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技术方案、资源约束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时,潘先生是如何进行权衡和取舍的。他会分享哪些独特的决策理念、方法论,或者是在面对艰难抉择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我期待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决策智慧,提升自己在项目规划和技术选型方面的能力。此外,“实践”部分也让我充满了好奇。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那些伟大的工程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各种技术难题、管理挑战,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详实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技术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是我未来工作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

10. 一直以来,我对潘家铮先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贡献都充满了敬意。这本《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无疑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我尤其希望深入了解书中关于“决策”的论述。我深知,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的质量。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面对诸如技术路线选择、方案评估、风险预警以及资源分配等关键问题时,潘先生是如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科学判断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他独创的决策模型,或者是在复杂情况下,他如何运用经验和直觉来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些宝贵的决策智慧,将极大地帮助我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同时,“实践”部分也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能够从书中看到,那些抽象的技术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得以应用的,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项目目标的。例如,在项目管理、技术创新、质量控制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潘先生的实践经验,无疑将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工程技术的真谛。

评分

3. 这本《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简直是一本“宝藏”。我一直对工程领域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很多理论过于枯燥,缺乏实际应用的指导。然而,潘家铮先生的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工程技术决策和实践过程展现在我面前。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决策”的部分。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宏大的工程项目,背后是如何一步步做出关键决定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决策模型、风险评估方法,或者是在不同技术路线之间进行权衡的案例分析?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理性地分析问题,如何科学地评估各种方案的优劣,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此外,“实践”这一部分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了解,那些理论上的知识是如何在现实中被应用和实现的?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详细描述了从项目的启动到最终完成的整个过程?例如,在项目管理、技术创新、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潘先生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理解工程技术的世界,将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评分

5. 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涉工程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我一直对工程技术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但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难以跨越。潘家铮先生的《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程技术核心的窗户。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决策”的内容。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和资源限制时,如何做出理性的、科学的判断。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一些决策框架、分析模型,或者是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权衡的思路?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套系统性的决策方法论,帮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自信、更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实践”部分也让我充满了憧憬。我希望能够了解到,那些理论上的知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应用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生动地展现从一个想法到最终实现的过程?例如,在项目管理、技术创新、质量控制等方面,潘先生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对我而言,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

8. 这本《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入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潘家铮先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决策”的部分。我深知,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正确的决策是项目成功的基石。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潘先生是如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如何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潜在风险,从而做出最优化选择的。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决策分析的框架、方法,或者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我希望能够获得一套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决策理论体系。同时,“实践”二字也让我倍感期待。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工程技术的最终目的。我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深入了解潘先生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学习他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措施,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并最终实现项目的成功。

评分

6. 长久以来,潘家铮先生在我心中都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灯塔”。他的学识渊博,他的实践经验丰富,他的思想深刻。当得知《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出版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将其列入了必读清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决策”的部分。我迫切地想了解,在面对那些可能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时,潘先生是如何进行系统性分析的?他会如何评估不同的技术路线,如何权衡各种潜在的风险,又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决策思维、方法论的深刻洞见,甚至是一些决策过程中的经典案例,让我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同时,“实践”二字也让我充满了期待。工程技术最终是要落地生根,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潘先生在不同工程项目中的实践经验,学习他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蓝图变为现实。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部集理论精要与实践智慧于一体的宝典,能够为我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

2. 作为一个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对那些真正能够引领行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思想充满敬意。潘家铮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工程技术界的泰斗。拿到这本《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分量十足”。这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重量,更是知识和经验的重量。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决策”的论述,因为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工程项目,其关键往往在于前期的科学决策。书中对各种复杂工程项目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信息不对称、技术风险评估、经济效益分析、环境保护考量以及社会影响评估等,都有着极其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想深入研究,在资源有限、信息模糊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化、最稳健的决策,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对我来说,这部分内容将是我工作中的“指南针”。同时,“实践”二字也让我倍感亲切。理论终究要回归实践,而潘先生的实践经验,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工程技术从概念到落地的每一个环节,学习到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实施,如何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最终实现项目的成功。

评分

1. 这本《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的到来,着实让我欣喜若狂。一直以来,潘家铮先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造诣都令我由衷钦佩,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他数十年来的思考与实践,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初翻开此书,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智慧结晶。虽然尚未完全读透,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严谨逻辑、深邃洞察以及对工程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复杂工程项目决策过程的剖析,细致入微,让我看到了许多教科书上难以触及的实际难题和解决之道。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与风险时,潘先生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丰富的经验以及卓越的判断力来导航,这一点对我而言极具启发性。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技术选型、方案评估以及项目管理的部分,它们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理论的堆砌,更是作者人生阅历与智慧的结晶,充满了实践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全面地领略潘先生在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领域的辉煌成就,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7. 捧读《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我仿佛走进了一位工程巨匠的智慧殿堂。这本书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和前沿思想,深深吸引着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决策”的论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工程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决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面对复杂的技术问题、资源限制以及多方利益博弈时,潘家铮先生是如何运用其独到的智慧和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的。他会不会分享一些独特的决策模型、分析工具,或者是在权衡各种选项时所秉持的原则?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信息不完全、风险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既有远见又不失稳健的决策。此外,“实践”部分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渴望了解到,那些高难度的工程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最终实现目标的。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详实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过程?例如,在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质量控制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潘先生的实践经验,将是我学习的宝贵范本。

评分

4. 我一直认为,能够真正理解工程技术,不仅仅是要掌握那些精深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最终将之付诸实践。潘家铮先生的这部《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所有期待。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面对诸如技术选型、方案论证、风险评估、资源配置以及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时,潘先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会分享哪些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法和分析工具?特别是在那些技术尚未成熟、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他又是如何做出相对最优的判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他在决策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辩证方法以及经验判断。同时,“实践”部分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够从中窥探到,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工程项目,是如何一步步从图纸变成现实的?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又会如何去克服?例如,在技术攻关、质量保障、安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潘先生的实践经验,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能够为我提供极其宝贵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