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改革开放”后国内出版的社科史学学术书,也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纲要性和前瞻性的书籍。该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中文版累计印数远超百万册,并有英、日、德、法、西班牙、罗马尼亚、韩、蒙等多种外文译本及世界语译本。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纲要》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中国通史纲要》一书,以简明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对当代中国的地理、人口、民族等方面进行概述之后,白寿彝先生将中国历史划分为远古时期、神话和传说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的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并分别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进行了精要的陈述。揭示出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反映了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新思考。
作者简介
白寿彝(1909—2000),回族,河南开封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建国后,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主持了《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改革开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创办了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长;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等。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
国家教育部称他“年高德劭,学识渊博,教书育人,誉满学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赞他“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史学会认为他“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目录
第一章 叙论
一、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1
二、五十多个民族,十多亿人口 /4
三、一百七十万年和三千六百年 /8
第二章 远古的遗存
一、从元谋猿人到北京猿人。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16
二、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工具的进步,装饰品的出现 /18
三、仰韶文化所见母系氏族社会 /21
四、龙山文化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24
第三章 古老的神话和传说
一、古老的部落 /29
二、部落首领,神和神的儿子们 /30
三、夏的“家天下”/32
第四章 商周奴隶制国家
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5
二、商奴隶主王朝 /38
三、商代的社会经济 /42
四、周的兴起和周奴隶主王朝的建立 /44
五、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48
六、周由盛而衰 /50
第五章 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一、东周初年和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52
二、战国时期七雄的斗争 /55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58
四、儒墨。诸子。楚辞 /62
第六章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
一、秦,第一个封建皇朝 /70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72
三、西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 /75
四、西汉的盛世 /77
五、西汉的衰落。绿林、赤眉军大起义 /81
六、东汉皇朝的建立和长期的动荡。黄巾军大起义 /85
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0
八、封建关系的成长 /93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三国鼎立 /97
二、两晋和十六国 /101
三、南北朝 /106
四、隋皇朝的建立。隋末农民大起义 /114
五、唐皇朝的盛世 /118
六、唐中叶的变乱 /125
七、唐皇朝的没落。唐末农民大起义 /131
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36
九、封建关系的发展。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 /142
第八章 五代宋元时期。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
一、五代十国 /147
二、北宋皇朝的兴亡。王小波和方腊起义 /151
三、辽,夏,金。它们跟北宋的关系 /156
四、宋金的南北分立。钟相、杨么和红袄军起义 /159
五、蒙古的兴起。夏、金和南宋的灭亡 /164
六、元皇朝的建立。元末农民大起义 /168
七、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74
八、封建关系的继续发展。广大边区的封建化 /178
九、中外交通的发展 /182
第九章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老
一、明皇朝的建立 /186
二、明皇朝的中衰。流民矿徒的起义 /191
三、明皇朝的腐朽。农民起义的继续 /194
四、满族的兴起。明末农民大起义。明皇朝的灭亡 /200
五、大顺农民政权。南明诸王。清初的统一活动 /208
六、清皇朝统治的加强 /213
七、清皇朝的衰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219
八、封建社会的衰老。封建势力禁锢下的资本主义萌芽 /223
九、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 /230
第十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一、鸦片战争 /236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和发展 /239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242
四、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246
五、鸦片战争以后的学术文化 /249
六、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员们的洋务活动 /251
七、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 /253
八、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 /257
九、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 /260
十、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263
十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67
十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270
十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74
十四、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皇朝的灭亡 /276
十五、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79
十六、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艺和科学技术 /283
十七、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287
第十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92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302
三、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307
四、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317
五、国民党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始 /325
六、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苏维埃区域的开辟 /330
七、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340
八、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统治。苏维埃革命的深入和扩大。红军的长征 /346
九、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变化 /355
十、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361
十一、七七事变和全国抗战的开始。三种不同性质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370
十二、相持阶段到来后抗战形势的演变 /381
十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391
十四、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00
十五、各党派的建国主张。政治协商会议 /409
十六、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国军事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 /416
十七、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427
十八、哲学、史学、自然科学、文学 /438
精彩书摘
第二章远古的遗存
一、从元谋猿人到北京猿人。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距离现在大约170万年的元谋猿人,是我们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猿人的门齿化石。后来又发掘出旧石器、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和用火的灰烬。这里的猿人,就被称为元谋猿人。1963年至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猿人的头盖骨、上颌骨、下颌骨和三颗牙齿化石,还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这里的猿人,被称为蓝田猿人,距离现在大约五六十万年a。在河北、山西、河南、湖北、贵州等省,也都有中国猿人遗迹的发现。举世闻名的是北京猿人。
在北京西南郊发现的北京猿人,距离现在大约有四五十万年。解放前后,经十数年的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猿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1966年,在这里再次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到目前为止,这里先后发现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属于40多人的人骨化石,以及十多万件经过人工打击的石片、石块、石器和100多种动物化石,还有用火的遗迹。
北京猿人的体质结构已经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遗留着一些猿类的性质。他们的身材较矮,男性平均身高约1.558米,女性平均身高约1.435米。他们的面部比现代人稍短而嘴巴特别前伸,没有下颏,前额比现代人低平,而向后倾斜。他们的脑壳大约比现代人厚一倍。头盖,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缩。平均
a头盖骨和下颌骨的时代不同。据古地磁测定,头骨约距今100万年,下颌骨为50万年。
脑容量为1075毫升,约相当于现代人平均脑容量1400毫升的75%,而比现代类人猿的平均脑容量415毫升大一倍以上,比蓝田猿人的脑容量780毫升也要大些。他们脑部结构的完善程度更是现代类人猿所不能比拟的。北京猿人的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遮着两眼,鼻子扁,颧骨高突;牙齿粗壮,齿面的构造也比较复杂。
北京猿人的下肢骨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他们的股骨在大小、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的地方都和现代人的股骨相似。但还有若干原始性质。他们的骨壁比现代人的厚,而髓腔小。他们的股骨中段,左右直径略大于前后直径,跟现代人之前后直径大于左右直径者不同,这一点是接近于猿的。北京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甚至善跑,但多多少少还有点儿屈膝。
在长期的劳动中,北京猿人的手因适应复杂的动作,变得灵巧。他们上肢骨的肱骨、锁骨和月骨,都具有现代人的形式。但肱骨仍有一点原始性,那就是髓腔较小,管壁较厚。依脑内模的研究,北京猿人的大脑左边比右边大,说明他们常用右手劳动,这一点从使用的石器上也可以得到证明。
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看来是由于他们在劳动中之不同情况而形成的。手的劳动引起上下肢的分工,上肢就比下肢发展得快。脑的发展是随着手的劳动和四肢分化而逐渐发展的,因而北京猿人头部的原始性质就更明显些。劳动在人体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a这一真理。
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他们使用的工具有木器、骨器,更多是石器。他们制作石器,已经有了几种不同的方法,用一块石头去敲击或垂直砸击另一块石头,或拿一块石头在另一块较大的石头上碰击,从而打下大量可用的带刃石片,并修制出各种石器。大部分的石器都是石片经过单面修理制成的。只有一部分,是石片未经修理就直接拿来使用的。根据不同的形状和用途,石器大致可分为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类型。有的石器可用来砍斫和修制狩猎的木棒,有的可以用来割兽皮和兽肉。根据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证明他们跟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在走向人的道路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a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很厚的灰烬,有的成堆,有的成层。灰烬里有火烧过的一块块颜色不一的兽骨和石头,一粒粒朴树籽以及紫荆树木炭块。看来,他们经常在这里烧烤兽肉,并且已经能够保存火种,使用火和管理火了。
火的使用,使北京猿人可以熟食,从而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有利于从食物中吸收更多的营养,促进体质上的进步和健康。同时,火可用于御寒、防御猛兽侵袭,并能有效地帮助狩猎。
北京猿人彼此之间,已经产生了其他动物所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联系,那就是共同制造工具,共同使用工具的联系,并且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北京猿人脑模上语言区部位的隆起,表明他们已经有了语言。语言原来是劳动、共同劳动的产物,它反转来,可以促进人的机体完善化,尤其对于人的头脑发展有很大影响。
狩猎和采集,是北京猿人主要的生产活动。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发现大批被打碎或被烧过的鹿类骨头,可见鹿是他们经常猎取的对象。他们最得力的狩猎武器可能是火把和木棒。木棒虽然没有被保存下来,但由于发现了很多砍斫器和适于刮削木棒用的大型凹刃刮削器,可以得到间接的证明。
北京猿人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原始集体生活。他们用原始的劳动工具、贫乏的劳动经验、简单的劳动协作,去对付自然界的种种灾难,抗击猛兽的频繁袭击,还要去猎取必要的食物。在我们发现的大约40多个个体的遗骨中,他们的寿命一般都不长,约有1/3的人活不到14岁就死去了。
二、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工具的进步,装饰品的出现
距离现在大约十万年左右的时候,中国的远古文化进入了“古人”阶段a。这个阶段的人类化石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著名的,在华南有广东省曲江县的马坝
a人类体质的发展,大体上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有些学者认为,从人类制造工具时候起的体质发展,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南猿”阶段、直立人阶段和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
人,在华中有湖北省长阳县的长阳人,在华北有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人。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不同于北京猿人了。马坝人的头颅骨已比北京猿人薄,前额也比北京猿人隆起。长阳人的上颌骨已不像北京猿人那样显著地向前突出。丁村人的牙齿,无论齿根或齿冠,都比北京猿人进步,接近于现代人。
丁村人生活在太行山西边的汾河流域。石器仍然是丁村人的主要工具。他们在打制石片和石器加工上,都比北京猿人有所进步。石片的打制,常用摔砸法,把大石料,用力在石块上摔击。在石器类型上也比北京猿人有了较明显的分化,出现了三棱尖状器和石球一类的石器。
从距离现在大约四万年的时候起,中国远古文化进入了“新人”阶段。从此以后,渔猎经济有了显著进步,母系氏族公社在逐渐形成。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不少地方已发现了当时人的遗迹。在华南,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的柳江人和来宾县的麒麟山人。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两岸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有河套人。在华北,有距今2.8万年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顶部洞穴里有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身体结构和外貌,跟现代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在肢骨方面,由于手的劳动和直立行走的结果,骨骼上肌肉附着力的负荷在逐渐减轻,因而肢骨的管壁逐渐变薄,髓腔逐渐扩大。在头骨方面,脑量在逐渐增加,脑内结构也日趋复杂和完善。北京猿人脑量平均为1075毫升。而柳江人、山顶洞人则为1300至1500毫升,属于现代人脑量变异范围之内。由于脑量的逐渐加多,前额也就日趋增高,头骨日益变薄,宽度则由耳孔上方移到顶骨结节附近。眉嵴骨逐渐由粗壮高突而趋向薄平,牙齿缩小和简单化,嘴部后缩,形成像现代人那样具有明显下颏和前鼻棘。他们的头骨已具备了现代人头骨的基本特征。从人种上说,他们的头骨,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他们是蒙古人种体质类型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山顶洞人的劳动经验和技能超过了前人,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他们的石器基本上还是用打制和粗糙的修制方法,但是他们已经有了磨光、刮削、钻孔、刻纹和着色等新的技能。在他们残留的一些劳动工具中,有磨光的鹿角和鹿下颌骨,这是两件残缺的骨角器。磨光的鹿角上,还刻有弯曲和平行的线纹道。最能反映山顶洞人制造工具技术提高的,是骨针。骨针长82毫米,直径3.1至3.3毫米。
针身圆锐,是由刮削和磨制制成的。针眼窄小,是由刮挖而成的。这种骨针的制成,必须切割兽骨,加以刮削,挖穿针眼,再加磨制。这是一套复杂的技术。骨针可作缝制兽皮衣服之用。
在山顶洞里发现的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青鱼眼上骨,有挖孔的兽牙和磨孔的海蚶壳,也有刻纹的鸟骨管。这些装饰品的制作过程有选材、打制、钻孔、研磨、着色等。这些装饰品有的用赤铁矿染成红色。
渔猎是山顶洞人的主要经济部门。他们猎取最多的,是兔、赤鹿、斑鹿、野猪、羚羊、獾、狐狸等大小野兽。他们还能捉到鸵鸟和其他鸟类。他们捕捞的鱼类中,有长达一米以上的青鱼。他们捞取河蚌。他们还要采集植物果实和块根作为辅助的生活资料。
山顶洞人或在他们以前可能已经会以人工取火了。从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恩格斯认为取火的发明比蒸汽机的发明还重要。他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a取火的发明和使用,使此后许多重要的发明,如陶器、金属工具等成为可能。
山顶洞中发现的海蚶壳,不产于附近,要到相当远的海边上才能取得。这些东西不管是交换或采集得来,都说明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交往增加了,与自然斗争的本领提高了。
山顶洞,长约12米,宽约8米,面积为90多平方米,可容十几人居住。洞里自然分为“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住室。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墓地。山顶洞周围的广阔地区是供他们狩猎、捕鱼、采集的生活基地。
山顶洞下室的墓地里,埋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在这些死者的周围,撒着赤铁矿粉粒。随葬有石器和装饰品。对下室死者的安排,正是上室生者的生活写照。这种男女老少埋在一起,随葬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的现象,反映着血缘亲族关系密切,反映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产关系。随葬品彼此没有多大差别的现象,意味着氏族成员的平等。死者周围有赤铁矿粉粒和随葬品的现象,表明他们有了埋葬的习惯,表明他们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已
a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有了迷信色彩和一种对超现实的存在的意识。
三、仰韶文化所见母系氏族社会
距离现在六七千年前,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由东北北部起,经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广大地区内,散布着细石器文化a。在黄河中游地区内,有仰韶文化b。在黄河上游一带,有马家窑文化c。在其他地区还分布着不同的原始文化。
仰韶文化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面貌。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的分布,南达汉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区,西及甘肃境内的渭河上游,东到山东省。在这些地方发现了那时的许多村落遗址,在有的地区,村落分布得相当密集。
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居民,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他们使用的农具,在掘土时用尖木棒,这时的石器基本上已经不再用过去打制的粗糙石器,而是使用以磨制为主的比较精致的石器了。这时有了砍伐灌木丛林的石斧,有了松土整地的石铲、骨铲,有了收割谷穗的各种石刀。农作物,主要是粟d,还种植蔬菜。那时已发明了一些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人们把谷物放在石研磨盘上,手执石棒或石饼反复碾磨,以达到脱壳和磨碎的效果。
人们经营农业之后,便能生产自己需要的食物,能够定居下来。当然,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还处在初期阶段,并且经常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收获量很低,有时甚至全无收成。这种情况往往引起氏族村落的全部或一部的迁移。
a因其有细小的石器而得名。这里所说的文化,系考古学上的用语,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
征的考古遗存的总体,通常以首次发现地点或特征性的遗迹、遗物来命名。b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
中国通史纲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