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

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著,汪天艾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西班牙文学
  • 塞尔努达
  • 流亡文学
  • 现代主义
  • 诗集
  • 文学
  • 文化
  • 西班牙内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2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622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副本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4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那些年有个阿根廷人——不止一个,我相信——把塞尔努达看成和洛尔迦一样当代优秀的西班牙语诗人。
  ——胡里奥·科塔萨尔(阿根廷作家,拉美“文学爆炸”代表人物之一)
  如果说诗歌艺术有自己的圣人,比如迪金森和保罗·策兰,那么塞尔努达也是其中之一。
  ——哈罗德·布鲁姆
  本书系“副本译丛”系列丛书之一,同系列经典译本还有:《先人祭》

内容简介

  本书是“副本译丛”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西班牙诗人塞而努达流亡前的诗歌作品,包含了他的七本出版诗集,同时收录了未成书的部分诗歌及早期文选。
  自上世纪20年代起,塞尔努达的诗歌作品漫步涉足二十世纪欧洲和西班牙诗歌几乎所有的风格、音调和抒情领域:一方面,是纯诗、超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反抒情主义(或可称为无韵主义);另一方面,是歌诗传统、哀歌、颂歌、牧歌、戏剧诗歌、叙事诗歌、冥思短诗和亚历山大体律诗(或可称为文化主义诗歌)。这种创作风格上的多元化与诗人的生命轨迹完全相应,是塞尔努达在“二七年代”众多伟大诗人中独树一帜、被西班牙尤其是1960年后涌现的诗人尊崇为典范的根源。他屹立于传记记录与形而上冥思的交汇点上,每个个体的体验与一个至高的同一体验在他的诗里相遇。——何塞·特鲁埃尔·贝纳文特

作者简介

  路易斯·塞尔努达(1902—1963),西班牙著名作家,“二七年代”代表诗人之一。1938年因西班牙内战开始流亡,此后25年辗转英、美、墨西哥直至去世,终其一生未再回国。代表作为散文诗集《奥克诺斯》。
  塞尔努达的创作生涯是对欧洲诗歌财富的缓慢继承,风格先后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荷尔德林以及19世纪英国诗歌的浸染,成为西班牙诗坛少见的“欧洲诗人”。有西班牙学者认为,论及对西班牙诗坛的影响,他足以媲美希梅内斯和安东尼奥·马查多;哈罗德·布鲁姆也曾盛赞他是“诗歌艺术的圣人”。

  汪天艾,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文哲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20世纪西班牙诗歌,尤以塞尔努达和战后“五〇年代”诗人为专攻。此前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和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比较文学系。译注有塞尔努达散文诗集《奥克诺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辑一 最初的诗
一  3
二 5
三 6
四 8
五  9
六  11
七 12
八  14
九  16
十  17
十一 19
十二 20
十三 22
十四 23
十五 25
十六 26
十七 28
十八 29
十九 31
二十 33
二十一34
二十二36
二十三37
辑二 牧歌,哀歌,颂歌
致敬  41
牧歌 44
哀歌  51
颂歌  55
辑三 一条河,一种爱
穿夜礼服的悔恨  65
我愿独自在南方  67
白影 68
痛苦的身体 69
流亡  72
落雪内华达 73
就像风  75
在昨夜告诉我  77
完全的黑暗  80
旁边的房间  81
我疲倦  83
飞鸟谋杀案  85
杜兰戈  87
代顿  89
不幸  91
我们决不要尝试爱  92
红提灯  94
绯红的海  96
眼泪的理由  98
这全部因为爱  100
我不知道梦里给他什么名字  102
睡吧,少年  104
戏剧或禁闭的门  105
让我独自留下  107
海的肉体  108
旧河岸  110
西方之歌  112
所有人都快乐?  114
鼩鼱群夜曲  116
仿佛皮肤  118
辑四 被禁止的欢愉
我来说你们怎样出生  123
蛛网挂在理智上  126
往哪里落  128
人群之中  130
多悲伤的喧嚣  131
我没有说话  133
我躺着  135
如果人能说出  136
我不认识自由只知道囚禁于某人的自由  137
有些身体像花  138
我独自等待  140
水手是爱的翅膀  141
对有些人来说活着  143
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死亡  144
让我留下这声音  146
以激情还激情  148
从哪个国家来  149
坐在影子海湾上  151
你小小的身影  152
又怎样  154
乌鸦,海鸥  155
你的手张开  158
像轻微的声响  159
我爱你  161
在海底  163
我看见坐在  164
我来为看  166
辑五 遗忘住的地方
一  172
二  174
三  176
四 177
五  179
六  181
七  182
八  184
九  186
十  188
十一 190
十二  192
十三、我的天使长  194
十四 196
十五 198
十六 200
欲望的鬼魂  202
辑六 呼祈
致一个安达卢西亚少年  207
守灯塔人的独白  211
黑杨林间九月的风  215
那是虚无,是一声叹息  218
为几朵黄色郁金香  220
诗人的荣光  224
Dans ma péniche  229
年轻的水手  233
悲伤颂歌  241
致诸神像  246
辑七 云
月夜  251
致一位死去的诗人(F.G.L.)  256
西班牙哀歌(一)  262
致一只精灵的谐谑曲  267
梦死亡  270
秋感  272
悲叹与希望  278
附录一 早期未出版手稿诗选
不算什么  283
手牵手  284
夜,舞  285
水眼  287
命运  289
为什么小鸟不弹曼陀林  290
寄花  292
小缕金发  293
自由你认识自由  295
微型花园像一只蜘蛛  297
裹尸布有一天  299
头发猎手  300
睡着的绿房子  302
有 304
你无视微笑  305
一小把沙子  307
“诗歌对我而言”  308
“我感到胸口一痛”  309
附录二 早期文选
保罗·艾吕雅  315
雅克·瓦谢  319
致拉弗卡迪奥·卢基的信  323
兰波书信集  329
年轻人的学派  333
抒情精神  337
荷尔德林,页边记  341
追忆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345
正午的神像(译后记)  355

精彩书摘

  杜兰戈
  战士想说出的词语,
  不动容的美丽战士,
  环抱的灰色清晨,如同情人,
  不放他们离开去海上。
  透过敞开的窗户
  命运呈现它的沉默;
  只有云和云,总是云
  比别的相似的云更远,
  没有词语,没有声音,
  不说话,不知道;
  最后的孤独不等待天明。
  杜兰戈已是空城
  伏在无法征服的巨大恐惧脚下;
  美丽的战士像光,像泡沫,
  他们淌血的青春独自陪它哭泣。
  突如其来,城墙
  任凭一只手盘旋几次;
  手指微张
  向无人说再见,
  知道也许在杜兰戈被忽视的什么。
  屈身的杜兰戈,
  饥饿,恐惧,寒冷,
  那里美丽的战士只留下
  开花无果的种族,悲伤,眼泪。、
  ……

前言/序言

  真理与欲望
  ——解读塞尔努达流亡前诗歌
  (代译序)
  路易斯·塞尔努达(1902—1963)的一生是一场孤独而持续的出走,穿过两个大洲诸多城市:塞维利亚、马拉加、马德里、图卢兹、瓦伦西亚、伦敦、格拉斯哥、剑桥、曼荷莲、墨西哥城、洛杉矶和旧金山。或许这样始终动荡的生命恰恰印证了在现实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欲望里的东西。三重流亡在诗人身上相交相融:政治的,精神的,冥思的。
  第一重流亡发自内战时期,作为倾向共和国一方的知识分子,塞尔努达不得不于1938年2月离开西班牙,辗转英、美和墨西哥数所大学和学院,以教授文学勉强为生。精神流亡出于他对自己“少数者”的身份有着反叛而骄傲的认知:他心中爱的真理是同性的,一种充满年少蓬勃的气息、几乎尚未成年的同性情欲,而这一点,他从未掩饰过。我们的诗人将这份爱的真理等同于对自己生命之真理的肯定。如果再向前追溯,他的“第一次”流亡也许从童年出走的时刻即已开始,乐园永失,此后的创作生涯里,那个时刻始终在他诗歌的中心主题里熠熠生光:世界之大,诗人却在任何角落都属于精神上的异邦人,他渴望永恒,如在散文诗集《奥克诺斯》中可见的那样。早在1932年,塞尔努达已经在散文《抒情精神》里为我们决绝地描绘了他作为一个人和一个极端流亡的艺术家将要面对的命运:“他冰雪在外火焰于内。谁触碰到他都会结冰,他却暗自燃烧。他不懂爱却总在爱……不懂生活却还活着。哪里都没有他的位置。他总是渴望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他是那个局外人。他寻找现实;也就是说,寻找真理与诗歌。它们在哪里?也许他自己是真理,自己是诗歌。”
  自20世纪20年代起,塞尔努达的诗歌作品漫步涉足20世纪欧洲和西班牙诗歌几乎所有的风格、音调和抒情领域:一方面,是纯诗、超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反抒情主义(或可称为无韵主义);另一方面,是歌诗传统、哀歌、颂歌、牧歌、戏剧诗歌、叙事诗歌、冥思短诗和亚历山大体律诗(或可称为文化主义诗歌)。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与诗人的生命轨迹完全相应,是塞尔努达在“二七年代”众多伟大诗人中独树一帜、被西班牙尤其是1960年后涌现的诗人尊崇为典范的根源。他屹立于传记记录与形而上冥思的交汇点上,每个个体的体验与一个至高的同一体验在他的诗里相遇。
  1936年,塞尔努达把截至当时为止的诗歌作品以《现实与欲望》为题结集出版。这个两元概念的书名最初出现于1934年11月《遗忘住的地方》单行本里,从中可以明确地看出,诗人将世界理解为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较量斗争。如奥克塔维奥·帕斯所言,《现实与欲望》这部此后不断增补的作品是一本诗歌自传,诗人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在这部全集中得到展现(除了童年,对塞尔努达而言童年并非一个年龄阶段,而是一个神话)。塞尔努达记忆里的童年是一个失落的世界,里面的秘密已被遗忘,只在他的散文诗集《奥克诺斯》中找到表达的空间。
  《现实与欲望》的第一辑《最初的诗》(原名《空气的侧影》)和第二辑《牧歌,哀歌,颂歌》将少年时代的欲望空间描摹成“紧闭的花园”,作为抵御外在世界的避难所。诗中极为娴熟的格律令人惊叹,诗人研习诗歌技艺的出发点由此可见一斑:第一辑源自纯诗传统,第二辑源自古典诗歌传统。此外,塞尔努达的第一本诗集曾经遭到“毫不新颖”的批评,《牧歌,哀歌,颂歌》是他用以回应这种批评的方式,多年以后他在回忆录《一本书的记录》中这样解释道:“那个被他人指摘的地方,更要努力耕耘,因为那就是你。”《牧歌》一诗中,塞尔努达继承加尔西拉索和马拉美《牧神的午后》的衣钵,勾勒出一幅情欲图景,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牧歌中的“乐园”。而《颂歌》中唯一的天堂寄居于一位年轻神衹体内,这位核心人物是理想人体美的化身,代表毫无阻碍的感官享受:这是诗人情欲的第一次具形:变成理想化的电影演员乔治·欧布赖恩的形象。
  及至青年时代,这一时期对塞尔努达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对自我真理的发现,他认识到自己的爱欲,他的诗歌也由此达到西班牙语诗歌传统里鲜少有人能超越的纯粹。早年对纪德和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大量阅读更加激励了这种自由解放精神。纪德对塞尔努达作为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如纪德,年轻的塞尔努达将对自己真正性取向的发现视为主体性的深刻中心。而当他想给这种禁忌之爱找到名字的时候,超现实主义给了诗人图像以及种种全新的表达可能。塞尔努达青年时代的作品包括《一条河,一种爱》(1929)、《被禁止的欢愉》(1931)和《遗忘住的地方》(1932—1933)三辑,以情欲之梦的溃败作为中心主题。
  《一条河,一种爱》中占据主导的声音是少年时代梦想的理想爱的溃败,城市背景下,诗人面朝现实的围墙爆发情绪。《被禁止的欢愉》宣告他的反叛与痛楚,同性情欲梦想坍塌的缘由:种种社会规则的限制,自己身体的牢笼,因压抑和自我中心而囚禁欲望。塞尔努达情诗发展的第一条线索在于对自己的“不同”的发现与启示:他的爱是对抗社会与政治的激烈行为。塞尔努达推崇被禁止的欢愉帝王般的统治,对抗着任何否决他自由的机制:婚姻、家庭、宗教和法律。
  对他而言,超现实主义意味着一股推力,推动他把从第一本诗集开始就隐隐潜藏的东西表达出来:如同兰波,一个年轻运动员得到了跳板,他不想错失这个改变诗歌的历史机遇,他想借此改变生活:“也许超现实主义对我们而言就像跳板之于运动员;重要的是运动员,而不是跳板。”——1950年塞尔努达在关于同代诗人阿莱克桑德雷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因此,塞尔努达始终注意不把这场运动简化为一种“形式”、一副工具或者纯粹人造的存在。毕竟超现实主义写作不存在某个既定的模式,与其他先锋流派不同,定义这场运动的关键就是“没有模式”,因而对于塞尔努达,超现实主义是改变生活的赌注,其中有他对一种可能的生活形式的想象和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无力之间所有无法解开的多重冲突。《一条河,一种爱》和《被禁止的欢愉》通过张力和对抗展现这些冲突,这种紧张对抗出现在诗中的“我”持续的波动起伏之间,在城市里爱的毒果和桑苏埃亚的情欲幻想之间,在浪漫主义用词和超现实主义图像之间,在反叛与哀歌之间。这些对立作为一个欲望主体瓦解的迹象,一方面遵从了超现实主义语言的巨大挑战:有能力通过预言的崩塌(或传导预言之不可能)把沿途遇见的一切都融合一体,另一方面,又遵从了塞尔努达超现实主义时期整理修辞的过程:模糊的矛盾修辞——冲突的概念并非对立而是互相包容,威胁与毁灭同时同期,但是永远不能在彼此之间辩证抵消。
  《被禁止的欢愉》中宣告的爱情不可避免的灾难在《遗忘住的地方》中找到表达,后者也标志着诗人超现实主义时期的终结。作为《现实与欲望》的第五辑,《遗忘住的地方》本质上是一本爱的挽歌,对应的传记背景是塞尔努达与情人塞拉芬的分手,这一段在《奥克诺斯》中《学着遗忘》一篇有详细纪念。此辑的题目出自贝克尔《诗韵集》第六十六首,塞尔努达对遗忘的概念感知与这位后浪漫主义诗人不谋而合,他们都将遗忘视为无意识过去状态的一次回归。诗人诉诸遗忘作为乌托邦式的地带,欲望在遗忘中有了湮灭的可能。遗忘成为爱情的另一张脸,也成为此后贯穿诗人全部诗作的主旨之一。楔子部分的散文段落向我们介绍了这一辑的哀歌抒情,尤其是将人际交往(特别是对爱情体验的评估)理解为刺猬的相拥。
  谈及上述青年时代的写作对塞尔努达诗歌生涯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一条河,一种爱》流露出诙谐的特点(在《遗忘住的地方》之后的作品中再鲜少出现),并且摒弃了作诗的固定形式。这一时期另一重要创新是《被禁止的欢愉》中的散文诗。散文诗的表达空间让塞尔努达有机会把超现实主义图像用到极致。例如《人群之中》一篇如同波德莱尔的《致一位过路女子》,向我们描绘了人群中一道充满爱意却再不会回返的目光。城市里爱的毒果引发诗人对失去的伊甸怀恋呼召,期待永远不会腐朽的欲望。《遗忘住的地方》渐渐让人看清了早在此前两本超现实主义诗集中已经隐约跳动的浪漫主义宇宙观。如菲利普·希维尔在论文中所言,在20世纪西班牙文学中,路易斯·塞尔努达是重塑欧洲至高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
  《呼祈》(1934—1935)标志着塞尔努达从青年时代进入创作成熟期,对人间爱情失望的诗人将目光转向诸神的世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神话空间。这个空间里不仅有安达卢西亚少年和年轻的水手,也有独有的孤独。《守灯塔人的独白》一诗极具揭示性,诗中塞尔努达颂扬鲜活的孤独,人类的蔑视推动这种孤独,让它成为耸立的暸望塔,守塔的人从塔上为更好的世界搏斗。诗人讲述的是古老的浪漫主义神话,关于人类的伤害如何让创造者受益,这一点在他生命与作品的关联中清晰可见,尽管后来的日子,塞尔努达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并努力研习“诗中经历一切的人”和“创造诗的大脑”之间艾略特式的距离。他在这首光彩夺目的诗中运用了“二重身”的技艺,并在尚未读过罗伯特·勃朗宁诗作的情况下,架构出戏剧独白诗的雏形。由此也佐证了19世纪英国诗歌出现在塞尔努达的诗作中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更像是一次相遇。塞尔努达用守灯塔人的声音和形象上演了自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从与世隔绝的边缘地带照亮濒临海难的世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距离,诗人就无法如灯塔一样“发光”。对塞尔努达而言,避世并非躲进象牙塔,而是站在高台上眺望并试图理解世界。这一辑诗歌已经能明显看出塞尔努达开始彻底脱离过往的西班牙文学传统。通常仅仅透过法国文学小窥世界的西班牙诗歌传统,因为有了塞尔努达,终于和西方诗歌中几个最重要的名字相融:在《呼祈》中是荷尔德林,在此后的诗作中,还有莱奥帕尔迪以及现代英语诗歌的几位巨匠。从这一点上,塞尔努达无愧于帕斯给予他的“欧洲诗人”的称谓。
  通过阅读和翻译荷尔德林,塞尔努达得以找到一种方式呼求自己的失乐园:古希腊、安达卢西亚童年、异教精神……但是更重要的是,荷尔德林让塞尔努达看见并接受了等待真正艺术家的命运是终生朝圣漫游;为了忠于诗歌天职,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牺牲理智和生命,身后方能得到认可。从《呼祈》开始,塞尔努达的作品中关于诗人身份的思考已经非常成熟,这也是理解他个人经历的关键点。与荷尔德林相仿,他也将诗人视为救世者和牺牲者。塞尔努达选择这种浪漫主义传统解读和他理想主义的生命观一脉相承,延续到生命的终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也是从这一辑开始,叙事抒情诗进入了塞尔努达的诗歌创作轨道。
  如果说,到了某个特定的年龄,每位诗人都会面对一个三岔口:或在加强技艺的基础上自我重复,或决定完全放弃诗歌归于沉默,或渴望进入全新的意识状态重塑创作;那么,第七辑《云》体现的正是最后这种全新的状态。三个重要事实决定了塞尔努达此时的状态:西班牙内战、流亡和步入中年。这本流亡前诗全集收录了《云》的最初八首诗,是塞尔努达在离开西班牙之前最后的作品,写于内战期间,最初拟定的诗集题目是《西班牙哀歌》。后来的流亡无可避免地将这本诗集单行本从哀歌扩展成《云》。塞尔努达失去故土,他能寄居的只有飘浮的云。
  我知道与塞尔努达同代的另一位伟大诗人加西亚·洛尔迦在中国早已为人熟知,很高兴现在塞尔努达的诗歌也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我不能说塞尔努达的诗比洛尔迦的更好,但确实更加“欧洲”,对西班牙当代诗歌的影响也更大。塞尔努达是一位源头诗人,西班牙20世纪下半叶的几代诗人都曾经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滋养。本书译者汪天艾研究塞尔努达数年,已经翻译出版塞尔努达的散文诗集《奥克诺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目前正在马德里自治大学撰写关于塞尔努达对1960年后西班牙诗坛影响的博士论文。在她对这本流亡前诗全集进行最后修订的过程中,我和她进行过多次长谈讨论——从字句文法、背后深意到整体风格,相信她的感悟力和对诗人生平创作的深刻理解能为中国读者呈现一个伟大的塞尔努达。
  何塞·特鲁埃尔·贝纳文特教授
  (Prof.José Teruel Benavente)1
  2015年6月28日西班牙马德里
  1何塞·特鲁埃尔·贝纳文特教授系本书译者汪天艾的博士导师,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西班牙语文学教授,曾在美国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20世纪西班牙诗歌。专著《塞尔努达的北美岁月》获第十二届“赫拉尔多·迭戈”国际文学研究奖。

《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 内容梗概 《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它集中收录了西班牙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路易斯·塞尔努达(Luis Cernuda)在离开西班牙前往英国前(1924年至1938年间)创作的全部诗歌作品。这段时期,是塞尔努达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过渡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他以其独特的语言、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奠定了其在西班牙乃至世界诗坛的崇高地位。 本书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塞尔努达早期诗歌创作的绝佳机会。它不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西班牙,可以看到一位年轻诗人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在个人情感的波涛与社会现实的挤压下,淬炼出其独一无二的诗歌声音。 第一部分:时代的印记——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西班牙 塞尔努达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末,这段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第二共和国的建立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裂痕和政治纷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塞尔努达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 政治的阴影与社会的反思: 尽管塞尔努达的诗歌并不直接涉及政治宣传,但时代的氛围却渗透其中。在那些描绘马德里街景、城市生活片段的诗篇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潜藏的不安与疏离。他对社会等级、虚伪的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察,常常流露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例如,在一些描绘咖啡馆、公园的场景中,他捕捉到了人们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孤独与焦虑。他观察到,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存在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往往以隐晦的方式体现在他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描绘之中。 文化与艺术的觉醒: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西班牙正经历着文化艺术的复兴,尤其是在马德里,各种先锋派艺术运动蓬勃发展。塞尔努达作为“二十七代”诗人中的一员,深受这一时期艺术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有着大胆的创新,语言既有古典的精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他与达利、洛尔卡等艺术家的交往,也为他的诗歌注入了超现实主义的某些元素,但他的超现实主义并非是纯粹的梦境描绘,而是将现实的碎片与内在的情感景观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象。 社会变革的预兆: 随着三十年代的临近,西班牙的政治局势日益紧张,内战的阴影逐渐笼罩。在塞尔努达的诗歌中,虽然尚未出现对具体战争场景的直接描绘,但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暴力冲突的隐忧,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他的一些诗歌中,开始出现关于“告别”、“离去”的意象,这或许是他对自己即将离开祖国的潜意识预感。 第二部分:内心的探索——“现实”与“欲望”的交织 “现实”与“欲望”这两个词,正是理解塞尔努达早期诗歌核心主题的关键。他的诗歌,无论是在描绘外部世界,还是在剖析内心世界,都始终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紧密相连的概念展开。 “现实”的坚硬与冰冷: 塞尔努达所描绘的“现实”并非全然是温情脉脉的,它常常是坚硬、冰冷、甚至残酷的。这种现实体现在: 城市的疏离感: 他笔下的城市,无论是马德里的街头巷尾,还是异国他乡的陌生景象,都时常弥漫着一种疏离感。人群的涌动、建筑的冰冷、环境的压抑,都可能成为诗人内心孤独与隔阂的映射。他对机械化、工业化的城市景观的描绘,常常带有对其可能带来的异化效应的担忧。 社会规则的束缚: 塞尔努达的诗歌,尤其是在早期,常常触及社会规范、道德审判以及性别角色的束缚。他以一种冷静而敏锐的目光,观察并反思那些将个体推向边缘的社会力量。他诗歌中的“他者”,往往是被社会排斥或误解的群体,而他则以同情的笔触,为他们发声。 时间的流逝与个体的渺小: 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以及在宏大历史面前个体的渺小与无力,也是构成他诗歌中“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常在诗中描绘转瞬即逝的美好,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落感。 “欲望”的火焰与挣扎: 与“现实”的冰冷相呼应的,是塞尔努达诗歌中燃烧不息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也包括对自由、真实与美的追求,更包含了对冲破现实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爱情的渴求与失落: 爱情,尤其是同性之间的爱情,是塞尔努达诗歌中最突出、最动人的主题之一。然而,这种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往往是隐秘的、不被承认的,甚至是痛苦的。他在诗中描绘了爱情初萌时的甜蜜与悸动,也描绘了爱情的幻灭、分离的悲伤,以及对遥不可及的爱人的思念。他的爱情诗,不带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他并未回避爱情中的痛苦与失落,反而将之升华为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洞察。 对自由的向往: “自由”是塞尔努达诗歌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他渴望摆脱社会偏见、压抑的环境以及内心深处的恐惧,去拥抱一种更加真实、更加完整的生活。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既是对个体生命空间的拓展,也是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他诗歌中的“飞翔”、“远行”等意象,都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对美的执着: 塞尔努达对美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这种美,既包括感官上的,如自然风光、艺术作品,也包括精神上的,如真诚、纯粹的情感。他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是一种对抗现实虚无的方式。他常常在诗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瞬间,并试图将其永恒化。 “身体”的觉醒: 在他的诗歌中,“身体”不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而是情感、欲望和灵魂的寄托。他对身体的描绘,既大胆而坦诚,又充满了艺术化的表达。他通过身体的触感、姿态、眼神,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和渴望,这在当时的西班牙诗歌中是相当罕见的。 第三部分:诗歌的艺术——语言、意象与风格 《现实与欲望》一书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成为不朽的经典,与其精湛的诗歌艺术密不可分。 精炼而富于弹性的语言: 塞尔努达的语言,既有古典的严谨与优雅,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与自由。他善于运用简单的词语,组合出意想不到的诗意效果。他的句子往往结构清晰,节奏明快,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暗示与张力。他能够将口语化的表达融入诗歌,使其更具亲切感,但同时又不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独特的意象构建: 塞尔努达的诗歌中充满了令人难忘的意象。他善于将日常的景物、抽象的情感以及个人化的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歌画面。例如,他笔下的“月亮”可能象征着孤独与思念,“海洋”可能代表着自由与不可知的远方,“花园”则可以是现实的避难所,亦或是欲望的象征。这些意象的组合,往往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情感的克制与爆发: 塞尔努达的诗歌,最动人之处在于他对情感的处理。他并非一味地宣泄情感,而是将其置于一种理性的审视之下。在看似平静的语言背后,常常涌动着强烈的情感暗流。他能够在克制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在委婉中传递深刻的忧伤。当情感爆发时,其冲击力更是震撼人心。 形式的创新与坚持: 塞尔努达在诗歌形式上,既吸收了传统诗歌的某些优点,也勇于进行探索和创新。他尝试不同的格律和韵脚,但也常常运用自由诗的形式,以更好地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形式,并非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为内容服务,追求一种自然而和谐的表达。 “告别”的预感与诗歌的终结: 1938年,西班牙内战的阴影笼罩,塞尔努达被迫离开祖国,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本书收录的诗歌,正好是他流亡前夕的创作。其中,许多诗篇中流露出一种告别的预感,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些诗篇,仿佛是他为自己的祖国,也为自己那个时代的青春,谱写的一曲深情的挽歌,也预示着他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结 《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是一部具有非凡价值的诗集。它不仅是了解路易斯·塞尔努达早期创作的关键文本,也是研究二十世纪西班牙历史、文化和社会思潮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体验一位伟大诗人如何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在个体情感的潮汐中,用其精炼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出“现实”的坚硬与“欲望”的炽热,最终铸就其不朽的诗歌传奇。本书是对塞尔努达诗歌艺术的最高致敬,也是对所有在时代洪流中追求真实、自由与美的灵魂的深刻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塞尔努达的诗,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可能带着些许辛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醇厚的香气便会在齿颊间弥漫开来,留下悠长的回味。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生中那些微妙情感的捕捉。那些关于初恋的悸动,关于友谊的温暖,关于孤独的侵袭,甚至是关于对故土的眷恋,他都能用极其精准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来。他的笔触,常常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毫不回避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纠葛,但他又能在这种直白中,找到一丝悲悯与宽容。我常常在他关于“欲望”的诗句中,看到自己内心的投射,那种对未知、对渴望、对超越现状的本能冲动,是如此鲜活而真实。而当他笔锋一转,写到那些流亡的漂泊感,写到对过往时光的追忆时,那份深沉的乡愁与失落,又会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也站在异国的街头,眺望着远方的故乡,心中百感交集。他的诗歌,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面对,一种在看似混乱的生活中,寻找秩序与意义的勇敢尝试。

评分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塞尔努达的诗句时,我常常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哲思。他不像有些诗人那样,将深刻的道理生硬地灌输给读者,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对于“现实”的审视,并非简单地批判或否定,而是一种带有某种疏离感的观察,仿佛他站在事物的另一面,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视角,审视着人生的荒诞与无奈。而当他谈及“欲望”时,他似乎看到了那股驱动人类前行的原始力量,那股既能带来痛苦,也能带来极致喜悦的复杂情感。他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我喜欢他诗歌中那种不落俗套的智慧,那种在平凡生活中提炼出不凡意境的能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对自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

塞尔努达的诗歌,在我初读的时候,就已经在内心深处激起了某种共鸣。他笔下的世界,时常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自一种深刻的洞察,一种对人性中脆弱与坚韧的精准捕捉。我尤其喜欢他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所流露出的细腻情感,仿佛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风,都承载着他某种无法言说的思绪。他的语言,时而如涓涓细流,温婉动人;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在文字的起伏之间,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尤其是当他谈及青春的迷惘,以及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时,那种无法挽留的怅惘,让人读来不禁潸然。他似乎总能触碰到那些我们潜藏在心底,却又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存在本身的困惑。他的诗,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完全领悟的,而是需要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意境,新的触动。这种耐人寻味的特质,正是其诗歌的魅力所在,也让我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不断地与诗人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塞尔努达的诗歌,如同他的人生轨迹一样,充满了流转与变迁。我发现,即使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已经显露出一种对形式的探索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那些最难以言说的情感。有时,他的诗句简洁有力,如同一记重锤,直击人心;有时,他又铺陈叙述,如同一幅长卷,缓缓展开,将读者带入他的世界。我注意到,在他的诗中,自然意象的运用非常丰富,无论是阳光、海洋,还是城市、星辰,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承载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他似乎能够赋予这些景物以生命,让它们与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呼应。这种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的写法,让他的诗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一种普遍的人性关怀,即使是在他描绘个人情感时,也总能触及到那些共通的生命体验,让我们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他独一无二的个体性,也能发现我们自己内心的回响。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身处动荡年代的艺术家们充满好奇,他们的创作往往带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塞尔努达,这位在流亡中创作的诗人,他的作品便是我探索这一主题的重要窗口。在那些饱经战乱、政治动荡的岁月里,他如何保持诗意的纯粹,又如何在现实的压力下,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诗歌,在我看来,便是对这些问题的生动回答。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一种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陷入绝望,反而在逆境中,淬炼出更加坚韧的生命力和更加深刻的思考。他的语言,有时带着一种冷峻的现实主义色彩,直视人生的苦难与荒谬,但同时,又时不时地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对美好事物,对自由,对爱的执着追求,从未熄灭。这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摇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过程,正是他诗歌最打动我的地方。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保有赤子之心的智者对话,听他讲述时代的变迁,人生的无常,以及在这一切之中,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

评分

老爷子晚年在北京度过,很和蔼的老头

评分

很好,在京东自营购物真的很便捷又神速,但是价格一伙高一伙低的,还有不同价格的卷卷,要是没有时间和一点计算能力真是会醉的。

评分

质量很好速度很快很好支持

评分

哈代爷爷的诗很好读,古朴自然,没有夸张晦涩的比喻、修辞,大多是对人生直抒胸臆的思考、对时光流逝的喟叹、对先逝故人的怀想、对乡间传说的再现,部分内容与他的小说创作形成回响。

评分

哈代诗歌选,豆瓣评分很高,人文社那个版本的译者。

评分

这部剧本还挺有意思的啊啊啊啊啊

评分

它就是一只船,既张帆,又掌舵,

评分

非常美的文字。

评分

东西很好,发货很快,很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