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欲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1924-1938)

現實與欲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1924-19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西班牙] 路易斯·塞爾努達 著,汪天艾 譯
圖書標籤:
  • 詩歌
  • 西班牙文學
  • 塞爾努達
  • 流亡文學
  • 現代主義
  • 詩集
  • 文學
  • 文化
  • 西班牙內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11420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3622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副本譯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84
字數:2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那些年有個阿根廷人——不止一個,我相信——把塞爾努達看成和洛爾迦一樣當代優秀的西班牙語詩人。
  ——鬍裏奧·科塔薩爾(阿根廷作傢,拉美“文學爆炸”代錶人物之一)
  如果說詩歌藝術有自己的聖人,比如迪金森和保羅·策蘭,那麼塞爾努達也是其中之一。
  ——哈羅德·布魯姆
  本書係“副本譯叢”係列叢書之一,同係列經典譯本還有:《先人祭》

內容簡介

  本書是“副本譯叢”係列叢書之一,收錄瞭西班牙詩人塞而努達流亡前的詩歌作品,包含瞭他的七本齣版詩集,同時收錄瞭未成書的部分詩歌及早期文選。
  自上世紀20年代起,塞爾努達的詩歌作品漫步涉足二十世紀歐洲和西班牙詩歌幾乎所有的風格、音調和抒情領域:一方麵,是純詩、超現實主義、新浪漫主義和反抒情主義(或可稱為無韻主義);另一方麵,是歌詩傳統、哀歌、頌歌、牧歌、戲劇詩歌、敘事詩歌、冥思短詩和亞曆山大體律詩(或可稱為文化主義詩歌)。這種創作風格上的多元化與詩人的生命軌跡完全相應,是塞爾努達在“二七年代”眾多偉大詩人中獨樹一幟、被西班牙尤其是1960年後湧現的詩人尊崇為典範的根源。他屹立於傳記記錄與形而上冥思的交匯點上,每個個體的體驗與一個至高的同一體驗在他的詩裏相遇。——何塞·特魯埃爾·貝納文特

作者簡介

  路易斯·塞爾努達(1902—1963),西班牙著名作傢,“二七年代”代錶詩人之一。1938年因西班牙內戰開始流亡,此後25年輾轉英、美、墨西哥直至去世,終其一生未再迴國。代錶作為散文詩集《奧剋諾斯》。
  塞爾努達的創作生涯是對歐洲詩歌財富的緩慢繼承,風格先後受到法國超現實主義、荷爾德林以及19世紀英國詩歌的浸染,成為西班牙詩壇少見的“歐洲詩人”。有西班牙學者認為,論及對西班牙詩壇的影響,他足以媲美希梅內斯和安東尼奧·馬查多;哈羅德·布魯姆也曾盛贊他是“詩歌藝術的聖人”。

  汪天艾,西班牙馬德裏自治大學文哲係博士在讀,研究方嚮為20世紀西班牙詩歌,尤以塞爾努達和戰後“五〇年代”詩人為專攻。此前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葡語係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係。譯注有塞爾努達散文詩集《奧剋諾斯》(人民文學齣版社,2015)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輯一 最初的詩
一  3
二 5
三 6
四 8
五  9
六  11
七 12
八  14
九  16
十  17
十一 19
十二 20
十三 22
十四 23
十五 25
十六 26
十七 28
十八 29
十九 31
二十 33
二十一34
二十二36
二十三37
輯二 牧歌,哀歌,頌歌
緻敬  41
牧歌 44
哀歌  51
頌歌  55
輯三 一條河,一種愛
穿夜禮服的悔恨  65
我願獨自在南方  67
白影 68
痛苦的身體 69
流亡  72
落雪內華達 73
就像風  75
在昨夜告訴我  77
完全的黑暗  80
旁邊的房間  81
我疲倦  83
飛鳥謀殺案  85
杜蘭戈  87
代頓  89
不幸  91
我們決不要嘗試愛  92
紅提燈  94
緋紅的海  96
眼淚的理由  98
這全部因為愛  100
我不知道夢裏給他什麼名字  102
睡吧,少年  104
戲劇或禁閉的門  105
讓我獨自留下  107
海的肉體  108
舊河岸  110
西方之歌  112
所有人都快樂?  114
鼩鼱群夜麯  116
仿佛皮膚  118
輯四 被禁止的歡愉
我來說你們怎樣齣生  123
蛛網掛在理智上  126
往哪裏落  128
人群之中  130
多悲傷的喧囂  131
我沒有說話  133
我躺著  135
如果人能說齣  136
我不認識自由隻知道囚禁於某人的自由  137
有些身體像花  138
我獨自等待  140
水手是愛的翅膀  141
對有些人來說活著  143
我想知道為什麼這死亡  144
讓我留下這聲音  146
以激情還激情  148
從哪個國傢來  149
坐在影子海灣上  151
你小小的身影  152
又怎樣  154
烏鴉,海鷗  155
你的手張開  158
像輕微的聲響  159
我愛你  161
在海底  163
我看見坐在  164
我來為看  166
輯五 遺忘住的地方
一  172
二  174
三  176
四 177
五  179
六  181
七  182
八  184
九  186
十  188
十一 190
十二  192
十三、我的天使長  194
十四 196
十五 198
十六 200
欲望的鬼魂  202
輯六 呼祈
緻一個安達盧西亞少年  207
守燈塔人的獨白  211
黑楊林間九月的風  215
那是虛無,是一聲嘆息  218
為幾朵黃色鬱金香  220
詩人的榮光  224
Dans ma péniche  229
年輕的水手  233
悲傷頌歌  241
緻諸神像  246
輯七 雲
月夜  251
緻一位死去的詩人(F.G.L.)  256
西班牙哀歌(一)  262
緻一隻精靈的諧謔麯  267
夢死亡  270
鞦感  272
悲嘆與希望  278
附錄一 早期未齣版手稿詩選
不算什麼  283
手牽手  284
夜,舞  285
水眼  287
命運  289
為什麼小鳥不彈曼陀林  290
寄花  292
小縷金發  293
自由你認識自由  295
微型花園像一隻蜘蛛  297
裹屍布有一天  299
頭發獵手  300
睡著的綠房子  302
有 304
你無視微笑  305
一小把沙子  307
“詩歌對我而言”  308
“我感到胸口一痛”  309
附錄二 早期文選
保羅·艾呂雅  315
雅剋·瓦謝  319
緻拉弗卡迪奧·盧基的信  323
蘭波書信集  329
年輕人的學派  333
抒情精神  337
荷爾德林,頁邊記  341
追憶費德裏科·加西亞·洛爾迦  345
正午的神像(譯後記)  355

精彩書摘

  杜蘭戈
  戰士想說齣的詞語,
  不動容的美麗戰士,
  環抱的灰色清晨,如同情人,
  不放他們離開去海上。
  透過敞開的窗戶
  命運呈現它的沉默;
  隻有雲和雲,總是雲
  比彆的相似的雲更遠,
  沒有詞語,沒有聲音,
  不說話,不知道;
  最後的孤獨不等待天明。
  杜蘭戈已是空城
  伏在無法徵服的巨大恐懼腳下;
  美麗的戰士像光,像泡沫,
  他們淌血的青春獨自陪它哭泣。
  突如其來,城牆
  任憑一隻手盤鏇幾次;
  手指微張
  嚮無人說再見,
  知道也許在杜蘭戈被忽視的什麼。
  屈身的杜蘭戈,
  飢餓,恐懼,寒冷,
  那裏美麗的戰士隻留下
  開花無果的種族,悲傷,眼淚。、
  ……

前言/序言

  真理與欲望
  ——解讀塞爾努達流亡前詩歌
  (代譯序)
  路易斯·塞爾努達(1902—1963)的一生是一場孤獨而持續的齣走,穿過兩個大洲諸多城市:塞維利亞、馬拉加、馬德裏、圖盧茲、瓦倫西亞、倫敦、格拉斯哥、劍橋、曼荷蓮、墨西哥城、洛杉磯和舊金山。或許這樣始終動蕩的生命恰恰印證瞭在現實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欲望裏的東西。三重流亡在詩人身上相交相融:政治的,精神的,冥思的。
  第一重流亡發自內戰時期,作為傾嚮共和國一方的知識分子,塞爾努達不得不於1938年2月離開西班牙,輾轉英、美和墨西哥數所大學和學院,以教授文學勉強為生。精神流亡齣於他對自己“少數者”的身份有著反叛而驕傲的認知:他心中愛的真理是同性的,一種充滿年少蓬勃的氣息、幾乎尚未成年的同性情欲,而這一點,他從未掩飾過。我們的詩人將這份愛的真理等同於對自己生命之真理的肯定。如果再嚮前追溯,他的“第一次”流亡也許從童年齣走的時刻即已開始,樂園永失,此後的創作生涯裏,那個時刻始終在他詩歌的中心主題裏熠熠生光:世界之大,詩人卻在任何角落都屬於精神上的異邦人,他渴望永恒,如在散文詩集《奧剋諾斯》中可見的那樣。早在1932年,塞爾努達已經在散文《抒情精神》裏為我們決絕地描繪瞭他作為一個人和一個極端流亡的藝術傢將要麵對的命運:“他冰雪在外火焰於內。誰觸碰到他都會結冰,他卻暗自燃燒。他不懂愛卻總在愛……不懂生活卻還活著。哪裏都沒有他的位置。他總是渴望一個不一樣的地方。他是那個局外人。他尋找現實;也就是說,尋找真理與詩歌。它們在哪裏?也許他自己是真理,自己是詩歌。”
  自20世紀20年代起,塞爾努達的詩歌作品漫步涉足20世紀歐洲和西班牙詩歌幾乎所有的風格、音調和抒情領域:一方麵,是純詩、超現實主義、新浪漫主義和反抒情主義(或可稱為無韻主義);另一方麵,是歌詩傳統、哀歌、頌歌、牧歌、戲劇詩歌、敘事詩歌、冥思短詩和亞曆山大體律詩(或可稱為文化主義詩歌)。創作風格的多元化與詩人的生命軌跡完全相應,是塞爾努達在“二七年代”眾多偉大詩人中獨樹一幟、被西班牙尤其是1960年後湧現的詩人尊崇為典範的根源。他屹立於傳記記錄與形而上冥思的交匯點上,每個個體的體驗與一個至高的同一體驗在他的詩裏相遇。
  1936年,塞爾努達把截至當時為止的詩歌作品以《現實與欲望》為題結集齣版。這個兩元概念的書名最初齣現於1934年11月《遺忘住的地方》單行本裏,從中可以明確地看齣,詩人將世界理解為兩種對立力量之間的較量鬥爭。如奧剋塔維奧·帕斯所言,《現實與欲望》這部此後不斷增補的作品是一本詩歌自傳,詩人一生的各個年齡階段都在這部全集中得到展現(除瞭童年,對塞爾努達而言童年並非一個年齡階段,而是一個神話)。塞爾努達記憶裏的童年是一個失落的世界,裏麵的秘密已被遺忘,隻在他的散文詩集《奧剋諾斯》中找到錶達的空間。
  《現實與欲望》的第一輯《最初的詩》(原名《空氣的側影》)和第二輯《牧歌,哀歌,頌歌》將少年時代的欲望空間描摹成“緊閉的花園”,作為抵禦外在世界的避難所。詩中極為嫻熟的格律令人驚嘆,詩人研習詩歌技藝的齣發點由此可見一斑:第一輯源自純詩傳統,第二輯源自古典詩歌傳統。此外,塞爾努達的第一本詩集曾經遭到“毫不新穎”的批評,《牧歌,哀歌,頌歌》是他用以迴應這種批評的方式,多年以後他在迴憶錄《一本書的記錄》中這樣解釋道:“那個被他人指摘的地方,更要努力耕耘,因為那就是你。”《牧歌》一詩中,塞爾努達繼承加爾西拉索和馬拉美《牧神的午後》的衣鉢,勾勒齣一幅情欲圖景,重現瞭文藝復興時期牧歌中的“樂園”。而《頌歌》中唯一的天堂寄居於一位年輕神衹體內,這位核心人物是理想人體美的化身,代錶毫無阻礙的感官享受:這是詩人情欲的第一次具形:變成理想化的電影演員喬治·歐布賴恩的形象。
  及至青年時代,這一時期對塞爾努達有決定性的意義,隨著對自我真理的發現,他認識到自己的愛欲,他的詩歌也由此達到西班牙語詩歌傳統裏鮮少有人能超越的純粹。早年對紀德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大量閱讀更加激勵瞭這種自由解放精神。紀德對塞爾努達作為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如紀德,年輕的塞爾努達將對自己真正性取嚮的發現視為主體性的深刻中心。而當他想給這種禁忌之愛找到名字的時候,超現實主義給瞭詩人圖像以及種種全新的錶達可能。塞爾努達青年時代的作品包括《一條河,一種愛》(1929)、《被禁止的歡愉》(1931)和《遺忘住的地方》(1932—1933)三輯,以情欲之夢的潰敗作為中心主題。
  《一條河,一種愛》中占據主導的聲音是少年時代夢想的理想愛的潰敗,城市背景下,詩人麵朝現實的圍牆爆發情緒。《被禁止的歡愉》宣告他的反叛與痛楚,同性情欲夢想坍塌的緣由:種種社會規則的限製,自己身體的牢籠,因壓抑和自我中心而囚禁欲望。塞爾努達情詩發展的第一條綫索在於對自己的“不同”的發現與啓示:他的愛是對抗社會與政治的激烈行為。塞爾努達推崇被禁止的歡愉帝王般的統治,對抗著任何否決他自由的機製:婚姻、傢庭、宗教和法律。
  對他而言,超現實主義意味著一股推力,推動他把從第一本詩集開始就隱隱潛藏的東西錶達齣來:如同蘭波,一個年輕運動員得到瞭跳闆,他不想錯失這個改變詩歌的曆史機遇,他想藉此改變生活:“也許超現實主義對我們而言就像跳闆之於運動員;重要的是運動員,而不是跳闆。”——1950年塞爾努達在關於同代詩人阿萊剋桑德雷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因此,塞爾努達始終注意不把這場運動簡化為一種“形式”、一副工具或者純粹人造的存在。畢竟超現實主義寫作不存在某個既定的模式,與其他先鋒流派不同,定義這場運動的關鍵就是“沒有模式”,因而對於塞爾努達,超現實主義是改變生活的賭注,其中有他對一種可能的生活形式的想象和無法擁有這種生活的無力之間所有無法解開的多重衝突。《一條河,一種愛》和《被禁止的歡愉》通過張力和對抗展現這些衝突,這種緊張對抗齣現在詩中的“我”持續的波動起伏之間,在城市裏愛的毒果和桑蘇埃亞的情欲幻想之間,在浪漫主義用詞和超現實主義圖像之間,在反叛與哀歌之間。這些對立作為一個欲望主體瓦解的跡象,一方麵遵從瞭超現實主義語言的巨大挑戰:有能力通過預言的崩塌(或傳導預言之不可能)把沿途遇見的一切都融閤一體,另一方麵,又遵從瞭塞爾努達超現實主義時期整理修辭的過程:模糊的矛盾修辭——衝突的概念並非對立而是互相包容,威脅與毀滅同時同期,但是永遠不能在彼此之間辯證抵消。
  《被禁止的歡愉》中宣告的愛情不可避免的災難在《遺忘住的地方》中找到錶達,後者也標誌著詩人超現實主義時期的終結。作為《現實與欲望》的第五輯,《遺忘住的地方》本質上是一本愛的挽歌,對應的傳記背景是塞爾努達與情人塞拉芬的分手,這一段在《奧剋諾斯》中《學著遺忘》一篇有詳細紀念。此輯的題目齣自貝剋爾《詩韻集》第六十六首,塞爾努達對遺忘的概念感知與這位後浪漫主義詩人不謀而閤,他們都將遺忘視為無意識過去狀態的一次迴歸。詩人訴諸遺忘作為烏托邦式的地帶,欲望在遺忘中有瞭湮滅的可能。遺忘成為愛情的另一張臉,也成為此後貫穿詩人全部詩作的主旨之一。楔子部分的散文段落嚮我們介紹瞭這一輯的哀歌抒情,尤其是將人際交往(特彆是對愛情體驗的評估)理解為刺蝟的相擁。
  談及上述青年時代的寫作對塞爾努達詩歌生涯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一條河,一種愛》流露齣詼諧的特點(在《遺忘住的地方》之後的作品中再鮮少齣現),並且摒棄瞭作詩的固定形式。這一時期另一重要創新是《被禁止的歡愉》中的散文詩。散文詩的錶達空間讓塞爾努達有機會把超現實主義圖像用到極緻。例如《人群之中》一篇如同波德萊爾的《緻一位過路女子》,嚮我們描繪瞭人群中一道充滿愛意卻再不會迴返的目光。城市裏愛的毒果引發詩人對失去的伊甸懷戀呼召,期待永遠不會腐朽的欲望。《遺忘住的地方》漸漸讓人看清瞭早在此前兩本超現實主義詩集中已經隱約跳動的浪漫主義宇宙觀。如菲利普·希維爾在論文中所言,在20世紀西班牙文學中,路易斯·塞爾努達是重塑歐洲至高浪漫主義的重要代錶。
  《呼祈》(1934—1935)標誌著塞爾努達從青年時代進入創作成熟期,對人間愛情失望的詩人將目光轉嚮諸神的世界,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神話空間。這個空間裏不僅有安達盧西亞少年和年輕的水手,也有獨有的孤獨。《守燈塔人的獨白》一詩極具揭示性,詩中塞爾努達頌揚鮮活的孤獨,人類的衊視推動這種孤獨,讓它成為聳立的暸望塔,守塔的人從塔上為更好的世界搏鬥。詩人講述的是古老的浪漫主義神話,關於人類的傷害如何讓創造者受益,這一點在他生命與作品的關聯中清晰可見,盡管後來的日子,塞爾努達也意識到自己需要並努力研習“詩中經曆一切的人”和“創造詩的大腦”之間艾略特式的距離。他在這首光彩奪目的詩中運用瞭“二重身”的技藝,並在尚未讀過羅伯特·勃朗寜詩作的情況下,架構齣戲劇獨白詩的雛形。由此也佐證瞭19世紀英國詩歌齣現在塞爾努達的詩作中與其說是影響,不如說更像是一次相遇。塞爾努達用守燈塔人的聲音和形象上演瞭自己對詩歌和詩人的理解:從與世隔絕的邊緣地帶照亮瀕臨海難的世人。如果沒有這樣的距離,詩人就無法如燈塔一樣“發光”。對塞爾努達而言,避世並非躲進象牙塔,而是站在高颱上眺望並試圖理解世界。這一輯詩歌已經能明顯看齣塞爾努達開始徹底脫離過往的西班牙文學傳統。通常僅僅透過法國文學小窺世界的西班牙詩歌傳統,因為有瞭塞爾努達,終於和西方詩歌中幾個最重要的名字相融:在《呼祈》中是荷爾德林,在此後的詩作中,還有萊奧帕爾迪以及現代英語詩歌的幾位巨匠。從這一點上,塞爾努達無愧於帕斯給予他的“歐洲詩人”的稱謂。
  通過閱讀和翻譯荷爾德林,塞爾努達得以找到一種方式呼求自己的失樂園:古希臘、安達盧西亞童年、異教精神……但是更重要的是,荷爾德林讓塞爾努達看見並接受瞭等待真正藝術傢的命運是終生朝聖漫遊;為瞭忠於詩歌天職,必須付齣高昂的代價:犧牲理智和生命,身後方能得到認可。從《呼祈》開始,塞爾努達的作品中關於詩人身份的思考已經非常成熟,這也是理解他個人經曆的關鍵點。與荷爾德林相仿,他也將詩人視為救世者和犧牲者。塞爾努達選擇這種浪漫主義傳統解讀和他理想主義的生命觀一脈相承,延續到生命的終點。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從這一輯開始,敘事抒情詩進入瞭塞爾努達的詩歌創作軌道。
  如果說,到瞭某個特定的年齡,每位詩人都會麵對一個三岔口:或在加強技藝的基礎上自我重復,或決定完全放棄詩歌歸於沉默,或渴望進入全新的意識狀態重塑創作;那麼,第七輯《雲》體現的正是最後這種全新的狀態。三個重要事實決定瞭塞爾努達此時的狀態:西班牙內戰、流亡和步入中年。這本流亡前詩全集收錄瞭《雲》的最初八首詩,是塞爾努達在離開西班牙之前最後的作品,寫於內戰期間,最初擬定的詩集題目是《西班牙哀歌》。後來的流亡無可避免地將這本詩集單行本從哀歌擴展成《雲》。塞爾努達失去故土,他能寄居的隻有飄浮的雲。
  我知道與塞爾努達同代的另一位偉大詩人加西亞·洛爾迦在中國早已為人熟知,很高興現在塞爾努達的詩歌也開始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我不能說塞爾努達的詩比洛爾迦的更好,但確實更加“歐洲”,對西班牙當代詩歌的影響也更大。塞爾努達是一位源頭詩人,西班牙20世紀下半葉的幾代詩人都曾經從他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麵的滋養。本書譯者汪天艾研究塞爾努達數年,已經翻譯齣版塞爾努達的散文詩集《奧剋諾斯》(人民文學齣版社,2015),目前正在馬德裏自治大學撰寫關於塞爾努達對1960年後西班牙詩壇影響的博士論文。在她對這本流亡前詩全集進行最後修訂的過程中,我和她進行過多次長談討論——從字句文法、背後深意到整體風格,相信她的感悟力和對詩人生平創作的深刻理解能為中國讀者呈現一個偉大的塞爾努達。
  何塞·特魯埃爾·貝納文特教授
  (Prof.José Teruel Benavente)1
  2015年6月28日西班牙馬德裏
  1何塞·特魯埃爾·貝納文特教授係本書譯者汪天艾的博士導師,西班牙馬德裏自治大學西班牙語文學教授,曾在美國杜剋大學、康奈爾大學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20世紀西班牙詩歌。專著《塞爾努達的北美歲月》獲第十二屆“赫拉爾多·迭戈”國際文學研究奬。

《現實與欲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1924-1938)》 內容梗概 《現實與欲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1924-1938)》是一部珍貴的文學遺産,它集中收錄瞭西班牙二十世紀最傑齣的詩人之一路易斯·塞爾努達(Luis Cernuda)在離開西班牙前往英國前(1924年至1938年間)創作的全部詩歌作品。這段時期,是塞爾努達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段過渡期,也是他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他以其獨特的語言、深刻的洞察力和對人類情感的細膩描繪,奠定瞭其在西班牙乃至世界詩壇的崇高地位。 本書的齣版,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地瞭解塞爾努達早期詩歌創作的絕佳機會。它不僅是一部詩集,更是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窺見那個時代的西班牙,可以看到一位年輕詩人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在個人情感的波濤與社會現實的擠壓下,淬煉齣其獨一無二的詩歌聲音。 第一部分:時代的印記——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西班牙 塞爾努達的詩歌創作始於二十年代末,這段時期是西班牙曆史上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第二共和國的建立帶來瞭新的希望,但也伴隨著深刻的社會裂痕和政治紛爭。在這樣的背景下,塞爾努達的詩歌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記。 政治的陰影與社會的反思: 盡管塞爾努達的詩歌並不直接涉及政治宣傳,但時代的氛圍卻滲透其中。在那些描繪馬德裏街景、城市生活片段的詩篇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潛藏的不安與疏離。他對社會等級、虛僞的道德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觀察,常常流露齣一種批判性的視角。例如,在一些描繪咖啡館、公園的場景中,他捕捉到瞭人們隱藏在日常之下的孤獨與焦慮。他觀察到,在錶麵的繁榮之下,存在著深刻的社會矛盾,而這些矛盾往往以隱晦的方式體現在他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描繪之中。 文化與藝術的覺醒: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西班牙正經曆著文化藝術的復興,尤其是在馬德裏,各種先鋒派藝術運動蓬勃發展。塞爾努達作為“二十七代”詩人中的一員,深受這一時期藝術思潮的影響。他的詩歌在形式上有著大膽的創新,語言既有古典的精緻,又不失現代的活力。他與達利、洛爾卡等藝術傢的交往,也為他的詩歌注入瞭超現實主義的某些元素,但他的超現實主義並非是純粹的夢境描繪,而是將現實的碎片與內在的情感景觀相結閤,創造齣獨特的意象。 社會變革的預兆: 隨著三十年代的臨近,西班牙的政治局勢日益緊張,內戰的陰影逐漸籠罩。在塞爾努達的詩歌中,雖然尚未齣現對具體戰爭場景的直接描繪,但那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對平靜生活的渴望以及對暴力衝突的隱憂,卻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來。他的一些詩歌中,開始齣現關於“告彆”、“離去”的意象,這或許是他對自己即將離開祖國的潛意識預感。 第二部分:內心的探索——“現實”與“欲望”的交織 “現實”與“欲望”這兩個詞,正是理解塞爾努達早期詩歌核心主題的關鍵。他的詩歌,無論是在描繪外部世界,還是在剖析內心世界,都始終圍繞著這兩個看似對立實則緊密相連的概念展開。 “現實”的堅硬與冰冷: 塞爾努達所描繪的“現實”並非全然是溫情脈脈的,它常常是堅硬、冰冷、甚至殘酷的。這種現實體現在: 城市的疏離感: 他筆下的城市,無論是馬德裏的街頭巷尾,還是異國他鄉的陌生景象,都時常彌漫著一種疏離感。人群的湧動、建築的冰冷、環境的壓抑,都可能成為詩人內心孤獨與隔閡的映射。他對機械化、工業化的城市景觀的描繪,常常帶有對其可能帶來的異化效應的擔憂。 社會規則的束縛: 塞爾努達的詩歌,尤其是在早期,常常觸及社會規範、道德審判以及性彆角色的束縛。他以一種冷靜而敏銳的目光,觀察並反思那些將個體推嚮邊緣的社會力量。他詩歌中的“他者”,往往是被社會排斥或誤解的群體,而他則以同情的筆觸,為他們發聲。 時間的流逝與個體的渺小: 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以及在宏大曆史麵前個體的渺小與無力,也是構成他詩歌中“現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常常在詩中描繪轉瞬即逝的美好,以及隨之而來的失落感。 “欲望”的火焰與掙紮: 與“現實”的冰冷相呼應的,是塞爾努達詩歌中燃燒不息的“欲望”。這種欲望是多層次的,既包括對愛與被愛的渴望,也包括對自由、真實與美的追求,更包含瞭對衝破現實束縛、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願望。 愛情的渴求與失落: 愛情,尤其是同性之間的愛情,是塞爾努達詩歌中最突齣、最動人的主題之一。然而,這種愛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往往是隱秘的、不被承認的,甚至是痛苦的。他在詩中描繪瞭愛情初萌時的甜蜜與悸動,也描繪瞭愛情的幻滅、分離的悲傷,以及對遙不可及的愛人的思念。他的愛情詩,不帶絲毫的矯揉造作,而是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他並未迴避愛情中的痛苦與失落,反而將之升華為一種對人性深處的洞察。 對自由的嚮往: “自由”是塞爾努達詩歌中一個反復齣現的核心意象。他渴望擺脫社會偏見、壓抑的環境以及內心深處的恐懼,去擁抱一種更加真實、更加完整的生活。這種對自由的追求,既是對個體生命空間的拓展,也是對精神境界的提升。他詩歌中的“飛翔”、“遠行”等意象,都象徵著對自由的渴望。 對美的執著: 塞爾努達對美有著近乎宗教般的虔誠。這種美,既包括感官上的,如自然風光、藝術作品,也包括精神上的,如真誠、純粹的情感。他對美的追求,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也是一種對抗現實虛無的方式。他常常在詩中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麗瞬間,並試圖將其永恒化。 “身體”的覺醒: 在他的詩歌中,“身體”不再僅僅是物質的載體,而是情感、欲望和靈魂的寄托。他對身體的描繪,既大膽而坦誠,又充滿瞭藝術化的錶達。他通過身體的觸感、姿態、眼神,來傳遞內心的情感和渴望,這在當時的西班牙詩歌中是相當罕見的。 第三部分:詩歌的藝術——語言、意象與風格 《現實與欲望》一書之所以能夠超越時代,成為不朽的經典,與其精湛的詩歌藝術密不可分。 精煉而富於彈性的語言: 塞爾努達的語言,既有古典的嚴謹與優雅,又不失現代的活力與自由。他善於運用簡單的詞語,組閤齣意想不到的詩意效果。他的句子往往結構清晰,節奏明快,但又蘊含著豐富的暗示與張力。他能夠將口語化的錶達融入詩歌,使其更具親切感,但同時又不失其深刻的思想內涵。 獨特的意象構建: 塞爾努達的詩歌中充滿瞭令人難忘的意象。他善於將日常的景物、抽象的情感以及個人化的體驗,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創造齣具有獨特魅力的詩歌畫麵。例如,他筆下的“月亮”可能象徵著孤獨與思念,“海洋”可能代錶著自由與不可知的遠方,“花園”則可以是現實的避難所,亦或是欲望的象徵。這些意象的組閤,往往能夠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 情感的剋製與爆發: 塞爾努達的詩歌,最動人之處在於他對情感的處理。他並非一味地宣泄情感,而是將其置於一種理性的審視之下。在看似平靜的語言背後,常常湧動著強烈的情感暗流。他能夠在剋製中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在委婉中傳遞深刻的憂傷。當情感爆發時,其衝擊力更是震撼人心。 形式的創新與堅持: 塞爾努達在詩歌形式上,既吸收瞭傳統詩歌的某些優點,也勇於進行探索和創新。他嘗試不同的格律和韻腳,但也常常運用自由詩的形式,以更好地錶達其內心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詩歌形式,並非是為瞭形式而形式,而是為內容服務,追求一種自然而和諧的錶達。 “告彆”的預感與詩歌的終結: 1938年,西班牙內戰的陰影籠罩,塞爾努達被迫離開祖國,開始瞭漫長的流亡生涯。本書收錄的詩歌,正好是他流亡前夕的創作。其中,許多詩篇中流露齣一種告彆的預感,對故土的依戀,以及對未來的迷茫。這些詩篇,仿佛是他為自己的祖國,也為自己那個時代的青春,譜寫的一麯深情的挽歌,也預示著他詩歌創作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總結 《現實與欲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1924-1938)》是一部具有非凡價值的詩集。它不僅是瞭解路易斯·塞爾努達早期創作的關鍵文本,也是研究二十世紀西班牙曆史、文化和社會思潮的重要窗口。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入體驗一位偉大詩人如何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在個體情感的潮汐中,用其精煉而富有力量的語言,描繪齣“現實”的堅硬與“欲望”的熾熱,最終鑄就其不朽的詩歌傳奇。本書是對塞爾努達詩歌藝術的最高緻敬,也是對所有在時代洪流中追求真實、自由與美的靈魂的深刻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塞爾努達的詩歌,在我初讀的時候,就已經在內心深處激起瞭某種共鳴。他筆下的世界,時常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憂傷,但這種憂傷並非無病呻吟,而是源自一種深刻的洞察,一種對人性中脆弱與堅韌的精準捕捉。我尤其喜歡他在描繪自然景物時所流露齣的細膩情感,仿佛每一片葉子,每一縷風,都承載著他某種無法言說的思緒。他的語言,時而如涓涓細流,溫婉動人;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氣勢磅礴,在文字的起伏之間,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與呐喊。尤其是當他談及青春的迷惘,以及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時,那種無法挽留的悵惘,讓人讀來不禁潸然。他似乎總能觸碰到那些我們潛藏在心底,卻又難以用言語錶達的情感,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存在本身的睏惑。他的詩,不是那種一下子就能完全領悟的,而是需要反復品味,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意境,新的觸動。這種耐人尋味的特質,正是其詩歌的魅力所在,也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不斷地與詩人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塞爾努達的詩歌,如同他的人生軌跡一樣,充滿瞭流轉與變遷。我發現,即使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已經顯露齣一種對形式的探索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他似乎總能找到最恰當的詞語,來錶達那些最難以言說的情感。有時,他的詩句簡潔有力,如同一記重錘,直擊人心;有時,他又鋪陳敘述,如同一幅長捲,緩緩展開,將讀者帶入他的世界。我注意到,在他的詩中,自然意象的運用非常豐富,無論是陽光、海洋,還是城市、星辰,都不僅僅是簡單的背景,而是承載瞭他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他似乎能夠賦予這些景物以生命,讓它們與詩人的內心世界産生呼應。這種將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融為一體的寫法,讓他的詩歌具有瞭一種獨特的張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一種普遍的人性關懷,即使是在他描繪個人情感時,也總能觸及到那些共通的生命體驗,讓我們在閱讀時,既能感受到他獨一無二的個體性,也能發現我們自己內心的迴響。

評分

讀塞爾努達的詩,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時可能帶著些許辛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醇厚的香氣便會在齒頰間彌漫開來,留下悠長的迴味。我尤其欣賞他對人生中那些微妙情感的捕捉。那些關於初戀的悸動,關於友誼的溫暖,關於孤獨的侵襲,甚至是關於對故土的眷戀,他都能用極其精準且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齣來。他的筆觸,常常帶著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毫不迴避人性的弱點和欲望的糾葛,但他又能在這種直白中,找到一絲悲憫與寬容。我常常在他關於“欲望”的詩句中,看到自己內心的投射,那種對未知、對渴望、對超越現狀的本能衝動,是如此鮮活而真實。而當他筆鋒一轉,寫到那些流亡的漂泊感,寫到對過往時光的追憶時,那份深沉的鄉愁與失落,又會讓我感同身受,仿佛也站在異國的街頭,眺望著遠方的故鄉,心中百感交集。他的詩歌,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麵對,一種在看似混亂的生活中,尋找秩序與意義的勇敢嘗試。

評分

當我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塞爾努達的詩句時,我常常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哲思。他不像有些詩人那樣,將深刻的道理生硬地灌輸給讀者,而是通過細膩的描繪,通過對生活細節的捕捉,讓我們在不經意間,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他對於“現實”的審視,並非簡單地批判或否定,而是一種帶有某種疏離感的觀察,仿佛他站在事物的另一麵,以一種更為客觀的視角,審視著人生的荒誕與無奈。而當他談及“欲望”時,他似乎看到瞭那股驅動人類前行的原始力量,那股既能帶來痛苦,也能帶來極緻喜悅的復雜情感。他的詩歌,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一種深刻反思,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探尋。我喜歡他詩歌中那種不落俗套的智慧,那種在平凡生活中提煉齣不凡意境的能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生活,對自我,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身處動蕩年代的藝術傢們充滿好奇,他們的創作往往帶著時代的烙印,也摺射齣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塞爾努達,這位在流亡中創作的詩人,他的作品便是我探索這一主題的重要窗口。在那些飽經戰亂、政治動蕩的歲月裏,他如何保持詩意的純粹,又如何在現實的壓力下,挖掘齣內心深處的情感?他的詩歌,在我看來,便是對這些問題的生動迴答。我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現實感,一種對社會變遷的敏銳觀察,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陷入絕望,反而在逆境中,淬煉齣更加堅韌的生命力和更加深刻的思考。他的語言,有時帶著一種冷峻的現實主義色彩,直視人生的苦難與荒謬,但同時,又時不時地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芒,對美好事物,對自由,對愛的執著追求,從未熄滅。這種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搖擺、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過程,正是他詩歌最打動我的地方。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有赤子之心的智者對話,聽他講述時代的變遷,人生的無常,以及在這一切之中,我們該如何安頓自己的靈魂。

評分

以詩的語言寫作劇本,劇中諷刺與誇張傳神,發人深思。

評分

這部劇本還挺有意思的啊啊啊啊啊

評分

物流很快,價格實惠,很喜歡這個詩歌

評分

優惠活動力度大買瞭一些。。。。。。。

評分

亨利剋·易蔔生(Henrik Ibsen,1828–1906),挪威戲劇傢。曾長期擔任劇院編導,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戰爭爆發後長期僑居羅馬等地。

評分

近代戲劇之父易蔔生代錶作,開創文學新時期。

評分

很好的書,值得珍藏,用券買的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書,活動的時候入手的。物美價廉,用知識充實自己是活著不錯的選擇!

評分

好書ヽ(?■?■)ノ??好書ヽ(?■?■)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