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全国通用教材,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旨在使学习者了解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引导他们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解读、研究和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涵盖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社会知觉,归因与决策,态度及其改变,人际关系,亲社会行为,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基本过程,作为交叉和应用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等主题,全面反映了当代社会心理学所包含的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和行为、应用社会心理学四大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强化了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意识与社会化、社会认知的文化效应、印象管理与文化、群际偏见等内容;在介绍应用社会心理学时,重点挑选了三个较为成熟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应用领域进行论述。此外,《社会心理学(第三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介绍与阐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体现中国化,特别是中国社会心理的文化特征。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主要供高等院校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广大心理学、社会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章志光,北刺币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曾任心理系副主任。历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兼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编委和“教育卷”教育心理分册副主编,《教育大辞典》编委,《心理学报》编委,国际心理学大会(2004)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代表性著作(译著)有《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学生品德形成新探》《社会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另有其多年在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自选集《章志光心理学文选》出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寇或,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关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促进。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重点项目、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13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译著作20余部。长期担任主讲教师的本科生“社会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多次荣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教学奖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优秀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一、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三、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分歧与争议
一、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三、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怎样研究社会心理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
一、几种主要的具体方法
[要点小结]
[思考与练习]
[拓展性阅读导航]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刺激一反应理论
一、模仿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第二节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第四节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
二、角色理论
三、参照群体理论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概念及其发展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五、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二、社会比较机制
三、社会学习机制
四、亚社会认同机制
第三节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第七章 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八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第九章 攻击和攻击行为
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 合作与竞争
第十二章 从众、服从、依从
第十三章 群体的基本过程
第十四章 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
第十五章 作为交叉和应用学科的社会心理学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到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都曾断言: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一出生,就处于先前已形成的社会中,受到家庭、父母与成人社会的关照、教育与影响,从而学会与人沟通的言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人的心理、个性与依赖于群体的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个人也会更有意识地通过行动对他人、群体与社会发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个人一切心理与行为的问题大都可以找到社会的原因,而一切社会问.题也多半和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有关。一切正直的政治家、社会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以及关心人类有更美好生活的人士,都无非想通过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发现社会规律来控制与促进社会发展,因而这里都涉及隐伏于人脑中的社会心理及行为动力的种种急需探讨的问题,而专门探索个体心理过程与机制的心理学家们又常常离开这个过程的社会动因及其社会效应而孤立地、去头截尾地进行研究,于是一门着眼于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而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如态度、社会认知、吸引等)及行为(如侵犯、助人、合作与竞争等)的学科——社会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按照社会实践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心理学家墨菲等,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说:“今天的时代,社会心理学一只脚是站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而另一只脚则处于社会变革的波涛起伏之中。它描述和对付那些错综复杂力量的任务是十分繁难的,即使这些力量是在一个远古社会中起作用的也同样;当科学家的显微镜集中到他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社会细微构造时,那就可能使人望而生畏了。”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但也相当困难和艰巨。正因为如此,它迄今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留下许多尚待考虑与探索的问题。玉成其事,任重道远。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