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重現: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

聲音的重現: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Floyd E. Toole 著,薛彥歡,周立 譯
圖書標籤:
  • 音響
  • HiFi
  • 傢庭影院
  • 聲學
  • 房間聲學
  • 聽音室
  • 音響調試
  • 音頻
  • 重現
  • 環境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0215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819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音頻技術與錄音藝術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是由國際電聲學大師Floyd E.Toole撰寫的,但它卻是一本相對比較淺顯的對各類室內聽音環境的構建具有指導意義的書,它幾乎沒有高深的定量的數學分析與難懂的數學公式,而是以定性的介紹為主,適閤大多數非純理工類齣身的讀者閱讀,可謂不生澀難懂。

內容簡介

聲音的重現是一係列過程的結晶,需要演齣、錄音和母帶製作、發行媒體、重放設備以及聆聽環境的協調配閤。隻有在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到整個係統的運作,纔能達成令人滿意的聆聽體驗。
本書涵蓋瞭聆聽體驗、物理聲學和心理聲學方麵的內容,揭示瞭從整體上理解聲音重放鏈的重要性。有瞭Floyd先生實用且簡單易行的建議,你可以通過設計來提升自己的音頻係統和聽音享受。

作者簡介

Floyd E. Toole先生是聲學和心理聲學界的專傢。他曾任AES主席,並且在加拿大國傢研究委員會進行過25年的研究,他還在Harman International擔任過副總裁和研發主管,並且是美國音頻工程協會和美國聲學學會理事。

目錄

第1部分 認識基本原理
第1章 聲音的重現 3
1.1 哲學的觀點 5
1.2 錄音與錄製的音樂 7
第2章 藝術性的保持 11
2.1 迴到開始:捕捉聲音品質 12
2.2 迴到開始:方嚮和空間 15
2.3 一個怪圈 18
2.4 打破怪圈:鑰匙掌握在專業人員手中 19
2.5 對藝術還原能力的測量 23
第3章 房間裏的聲音——問題透視 25
3.1 現場音樂演齣 25
3.2 聲音的重放 30
3.3 錄音:房間裏的樂器 32
3.4 聽音:房間裏的聽音者 35
3.5 反射聲:傳播聲音、整閤聲音與區分聲音優劣 36
3.6 聲學與心理聲學感觀尺度 37
第4章 房間裏的聲場 39
4.1 大型演齣場所:音樂廳 39
4.1.1 混響時間與音樂和語言的感知 44
4.1.2 座席低榖效應 45
4.1.3 早期和後期反射聲的效果 46
4.2 辦公室以及工業生産場所 47
4.3 傢庭聽音室和控製室 49
4.3.1 一個房間,兩個聲場——過渡頻率 50
4.3.2 在過渡頻率以上 55
4.3.3 對小房間內擴散的缺失進行測量 56
4.3.4 什麼是“小”房間 57
4.3.5 小聽音室的傳統聲學測量 58
第5章 反射聲産生的效應 61
第6章 反射聲、聲像與優先效應 65
6.1 單個反射聲的可聞聲學效應 65
6.1.1 單一反射聲産生的效應 69
6.1.2 另一個角度看優先效應 71
6.1.3 不同方嚮的反射聲 72
6.2 多個反射聲中的單個反射聲 73
6.2.1 真實的房間與仿真的房間 75
6.2.2 閾“傢族” 77
6.3 真實聲像與幻象聲像的對比 77
6.4 音樂及其他聲音的實驗結果 78
不同聲音的閾值麯綫形狀 80
6.5 單個與多個反射聲 82
6.6 反射聲的測量 83
第7章 空間印象 87
7.1 有關空間感知的術語 90
7.2 聽音者和他們對反射聲的“偏好” 91
7.3 更好的反射聲 93
7.4 總結並展望 100
第8章 聲音重放中的聲像和空間效果 103
8.1 一階反射聲 103
8.1.1 一些關於揚聲器擺放的想法 108
8.1.2 延遲的反射聲以及它們所産生的反射聲 113
8.2 ASW/聲像展寬與揚聲器的指嚮性 114
8.2.1 測試揚聲器指嚮性對聲像和空間感的影響 116
8.2.2 揚聲器指嚮特性導緻的可聞效果——其他觀點 125
第9章 反射聲對音質音色的影響 127
9.1 聲波乾涉的可聞性—梳狀濾波效應 128
9.1.1 麯綫類似而聽感迥異的梳狀濾波器 132
9.1.2 雙耳聽音,適應和梳狀濾波效應 134
9.1.3 一種重要的單齒梳狀濾波效應—立體聲的頑疾 136
9.2 反射聲對音色的影響—諧振的可聞度 139
9.2.1 我們聽到瞭什麼—頻率響應的隆起還是瞬態嘯叫? 140
9.2.2 去哪裏尋找音色特徵? 142
第10章 反射聲與語言可懂度 145
10.1 單一反射聲對語言的乾擾 145
10.2 單一反射聲對可懂度的影響 145
10.3 多重反射聲、噪聲和語言可懂度 146
10.4 “其他”聲音的效應——信噪比 147
10.5 聆聽難度——新的關聯測量標準 150
10.6 真實的中置揚聲器與中央虛聲像 151
10.7 便攜式語言重放測試 152
第11章 聽覺適應 155
11.1 角度定位——優先效應 156
11.2 距離的感知 158
11.3 聲音質量——音色 159
11.3.1 一個大範圍的測試與其發人深省的測試結果 160
11.3.2 多聲道實驗——我們從中學到瞭些什麼 162
11.4 小結 163
第12章 鄰近邊界效應與揚聲器安裝方式 165
12.1 立體角與聲音輻射 165
臨近邊界效應的校正 169
12.2 揚聲器安裝方式的選擇 170
12.3 為邊界而設計的揚聲器 175
第13章 製造低頻聲波——在過渡頻率以下 179
13.1 共振的基礎知識 180
13.2 房間模式和駐波 182
13.2.1 對房間的形狀和尺寸進行優化 186
13.2.2 真實房間內的駐波 190
13.2.3 揚聲器與聽音位置,不同的房間,以及對共振模式的
操控 193
13.3 在小房間內發送優質的低頻 196
13.3.1 削弱房間共振模式的能量 198
13.3.2 對揚聲器發送到房間共振模式的能量進行控製 199
13.3.3 第一步:對於矩形房間的一般性建議 201
13.3.4 第二步:進一步闡述 202
13.3.5 第三步:針對不同的超低音配置進行房間尺寸優化 207
13.3.6 第四步:用電子手段管理聲場 209
13.3.7 在小房間內得到優秀的低頻效果 214
13.3.8 立體聲低音:沒有必要 216
13.4 時域與頻域 216
13.4.1 “自然的”聲學均衡與電子均衡 217
13.4.2 另一個房間,另一個問題——一個迥異的解決方案 220
13.5 時域和頻域的測量精度 222
實際的精度問題——均衡的名聲是如何敗壞的 224
第14章 第1部分總結:尋找前進之路 227

第2部分 設計聆聽體驗
第15章 音樂和電影的多聲道選擇 245
15.1 一些定義 245
15.2 多聲道的誕生 247
15.3 立體聲,一個重要的開始 249
15.4 四方聲:立體聲乘以二 251
15.5 多聲道音頻:影院的救星 252
15.6 傢中的多聲道音頻 253
THX對聲音的修飾處理 254
15.7 多聲道音頻的另一個選擇:AMBISONICS 257
15.8 上混閤器:創新的本性 258
15.8.1 Fosgate 6軸算法 259
15.8.2 Harman/Lexicon Logic 7算法 259
15.8.3 “環繞聲”上混閤 260
15.9 多聲道音響數字化和離散化 261
對編解碼器的說明 262
15.10 尋找最優的揚聲器排列方式 263
15.10.1 對各種方案的科學研究 264
15.10.2 優化包圍感 265
15.10.3 總結 270
15.11 建議 271
15.11.1 ITU的觀點 272
15.11.2 其他觀點 272
15.12 分配聲道和後方中央聲道的選擇 274
第16章 理論應用於實踐:聽覺體驗設計 277
16.1 房間 278
16.2 純視頻考慮 281
16.2.1 以影院為參考 281
16.2.2 將觀影體驗搬到傢中 283
16.3 音視頻相結閤 285
16.4 對揚聲器的指嚮性要求 289
16.4.1 直達聲的輸送:定位 289
16.4.2 L、C、R的初次側嚮反射聲 290
16.4.3 環繞聲揚聲器的水平指嚮性要求 293
16.4.4 最佳聽音點以外:傳輸損失的結果 295
16.5 揚聲器與室內聲學處理的總結 299
16.5.1 LF、CF和RF揚聲器 299
16.5.2 環繞揚聲器 302
16.5.3 傳輸損失 302
第17章 揚聲器之一:主觀評價 303
17.1 一生的工作之起點 304
17.2 揚聲器的主觀測量——將主觀變為客觀 309
17.3 控製實驗中的可變因素 310
17.3.1 控製物理可變因素 311
17.3.2 控製心理可變因素 313
17.3.3 控製實驗可變因素 316
17.4 測試中聽力的影響 317
17.5 非聽覺因素造成的偏見 320
17.6 方嚮感與空間感的主觀評價,以及其他 325
17.7 為揚聲器評測建立試聽環境 325
第18章 揚聲器之二:客觀評價 327
18.1 兩種聲源 327
18.1.1 點聲源:球麵擴散,近場與遠場的界定 328
18.1.2 綫聲源:柱麵擴散 330
18.2 對揚聲器基本特性的測量 333
18.2.1 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334
18.2.2 改善數據的采集與處理 337
18.2.3 解讀數據,檢查問題 340
18.2.4 消聲室數據與房間麯綫的關係 343
18.2.5 吸聲材料和聲擴散裝置 345
18.2.6 “X”麯綫——電影工業的標準 345
18.2.7 專業用數據說話 348
18.3 主觀領域和客觀領域的對比 349
18.3.1 測量 349
18.3.2 同時期的一個測試 351
18.4 現實世界中的消費級揚聲器 353
18.4.1 獨立式的L、C、R揚聲器範例 354
18.4.2 橫臥式中央揚聲器 357
18.4.3 多重指嚮性環繞揚聲器 357
18.4.4 完美的環繞揚聲器 363
18.4.5 環繞聲道的均衡 365
18.5 專業監聽揚聲器的實例 366
專業揚聲器的設計目標 370
18.6 另外一些有意義的和玄虛的測量項目 372
18.6.1 高於過渡區頻率範圍的相位響應 372
18.6.2 超低頻的相位響應 374
18.6.3 揚聲器與功放的接駁:阻抗、綫纜和阻尼因數 375
18.6.4 靈敏度標定和功率放大器 379
18.6.5 繼續前行 380
第19章 心理聲學——解釋我們所測量到的和聽到的 381
19.1 響度和聽音基礎 382
19.1.1 等響度麯綫與響度補償 384
19.1.2 等響度麯綫與下降的聽力 386
19.1.3 不同角度的響度 388
19.1.4 基本的掩蔽以及聽覺反射 389
19.1.5 背景噪聲的評價準則 390
19.1.6 我們聽音的極限 392
19.1.7 高分辨率音頻的好處 393
19.2 頻譜傾斜、峰、榖、隆起和擺動 395
19.2.1 共振的可聞度 395
19.2.2 臨界帶寬、ERBN和音色 399
19.3 非綫性失真 400
19.4 功率壓縮 402
倒相管湍流 403
第20章 從測量中預測聽音者的偏好 405
20.1 Klippel實驗 405
20.2 Olive實驗 408
20.3 階段性總結 413
第21章 聲學材料與裝置 415
21.1 關鍵的可變因素以及測量 416
21.2 吸聲的機理 418
21.3 一些常見材料的聲學性能 420
21.3.1 常用的室內材質 420
21.3.2 特製的聲學吸聲體 423
21.3.3 聲學擴散體設計 427
21.3.4 “透聲”銀幕與織物 431
21.4 顫音、嘯叫 432
21.5 總結 432
第22章 設計聆聽體驗 435
22.1 選擇多聲道係統 436
22.2 設計安排房間 438
22.3 揚聲器方嚮性以及房間內部錶麵聲學處理 441
22.3.1 L、C、R揚聲器激發的邊牆反射聲 441
22.3.2 環繞聲道以及對嚮牆麵反射 442
22.3.3 房間內部處理 443
22.3.4 其他錶麵——混響時間 445
22.4 超低音揚聲器、座席以及房間尺寸 446
22.5 選擇揚聲器 448
22.5.1 前方揚聲器 449
22.5.2 環繞揚聲器 450
22.5.3 環繞揚聲器的定位、包圍感、傳輸損失 451
22.5.4 入牆、吸頂式安裝 452
22.6 電平與時間調整和均衡處理 453
22.6.1 電平與時間 453
22.6.2 均衡處理 454
22.7 總結 455
參考書目 459

前言/序言


《聲音的重現: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 引言 聲音,作為一種無形卻極具感染力的媒介,在我們感知世界、體驗藝術、乃至影響情緒和思緒方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聆聽一場精心製作的音樂會,欣賞一部蕩氣迴腸的電影,還是沉浸在一款身臨其境的遊戲體驗中,聲音的質量和呈現方式直接決定瞭我們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鳴。然而,現實中大多數的聽音環境,從我們傢中舒適的客廳到專業的錄音棚,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聲學缺陷,這些缺陷無形中阻礙瞭我們捕捉聲音的全部精髓,剝奪瞭我們獲得真正高保真聽覺體驗的權利。 《聲音的重現: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是一本旨在打破這一睏境的專業書籍。本書並非關於聲音理論的學術論著,也非設備評測的堆砌,而是聚焦於“聽音環境”這一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環節。它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我們所處的空間如何深刻地影響著聲音的傳播、反射、吸收與擴散,以及這些物理現象最終如何塑造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本書的宗旨是提供一套係統、實用且易於操作的方法,幫助您打造一個能夠最大程度還原聲音藝術傢的意圖、挖掘齣音源細節、並提供極緻沉浸式聽覺享受的理想聽音空間。 第一章:聆聽的真相——理解聲音與空間的關係 本章將為您揭開聲音在空間中傳播的奧秘。我們將從基礎的聲學原理入手,講解聲波的産生、傳播方式、頻率與響度的概念,並重點闡述聲音與室內空間的互動。 聲波的物理特性: 瞭解頻率(音高)、振幅(響度)、相位等基本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聲音的感知。 聲音在空間中的傳播: 探討直達聲、早期反射聲、後期反射聲(混響)以及駐波等關鍵現象。我們將分析這些反射聲如何纍積、衰減,並對聲音的清晰度、空間感、音色産生直接影響。 聽音環境的聲學問題診斷: 學習識彆常見的聽音環境聲學缺陷,例如: 駐波(Standing Waves): 房間尺寸與特定頻率的聲波發生共振,導緻某些頻率過分突齣或消失,造成音染和頻響不均。 早期反射聲(Early Reflections): 聲波從牆壁、天花闆、地闆等錶麵快速反射迴聽音位置,可能導緻聲音模糊、聲像定位不準確,影響立體聲效果。 混響時間(Reverberation Time - RT60): 聲音在空間中持續迴響的時間,過長或過短的混響都會嚴重破壞聲音的清晰度和細節。 聲音擴散不足(Lack of Diffusion): 聲波在空間中均勻反射和散射的能力差,導緻聲音聽起來“乾澀”、“死闆”,缺乏自然的空間感。 共振(Resonance): 房間結構或其中的物體(如傢具、窗戶)與特定頻率的聲波産生共振,引入不必要的雜音或顔色。 理想聽音環境的聲學特性: 明確我們追求的目標,包括: 平坦的頻響麯綫(Flat Frequency Response): 確保所有頻率都能被真實、準確地還原,不偏頗。 精確的聲像定位(Accurate Soundstage Imaging): 能夠清晰地分辨齣樂器或聲音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 良好的瞬態響應(Good Transient Response): 能夠準確捕捉聲音的起伏變化,例如鼓點的敲擊感,弦樂的撥弦瞬間。 充足的動態範圍(Adequate Dynamic Range): 能夠真實還原聲音從最輕柔到最響亮的幅度變化。 自然的空間感與深度(Natural Sense of Space and Depth): 聲音聽起來仿佛置身於真實的錶演空間,而非局限於房間本身。 第二章:空間規劃與布局——聽音位置的藝術 一個優秀的聽音環境,其聲學錶現與空間布局和聽音位置的選擇息息相關。本章將指導您如何閤理規劃您的聽音空間,並找到最佳的聆聽“皇帝位”。 房間形狀與尺寸的影響: 分析不同房間形狀(方形、長方形、L形等)和尺寸對聲學特性的潛在影響,並提供相應的規避策略。 “黃金比例”房間的聲學優勢: 探討數學上的黃金比例在房間尺寸設計上的理論優勢,以及如何在現有空間中盡可能接近。 聆聽位置的選擇——“皇帝位”的奧秘: 避免房間的聲學“死角”: 瞭解房間中心、角落、牆壁正中等位置可能存在的駐波和強反射點,並盡量規避。 “三分之一”原則的應用: 介紹在長、寬、高三個維度上,將房間劃分為三等分,從而找到較優的聽音位置。 聆聽三角形的構建: 強調主音箱與聽音者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重要性,以及它對立體聲效果和聲像定位的直接影響。 前後牆距離的重要性: 分析聽音者與後牆、前牆的距離如何影響低頻的響應和聲音的沉浸感。 音箱擺位的黃金法則: 與牆壁的距離: 探討音箱與後牆、側牆的距離如何影響低頻的延伸與清晰度。 離地高度與角度: 講解音箱離地高度以及嚮內的“toe-in”角度如何影響高頻的擴散和聲像定位。 避免對稱陷阱: 認識到房間的對稱性並不總是聲學上的最優解,有時需要打破絕對對稱以改善聲場。 傢具與軟裝的考量: 探討傢具(沙發、書櫃、地毯等)和軟裝飾品(窗簾、抱枕等)在聲學處理中的輔助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聲音的吸收和擴散。 第三章:聲學處理的科學——吸聲、擴散與隔音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將詳細介紹實現理想聽音環境的關鍵——聲學處理。我們將 phân tích 各種材料和技術的原理、適用場景以及實際操作方法。 吸聲(Absorption): 吸聲材料的種類與特性: 多孔吸聲材料: 如吸音棉、玻璃棉、礦棉、泡沫等,主要吸收中高頻。介紹不同密度、厚度材料的吸聲係數。 共振吸聲體: 如穿孔闆、薄膜式吸聲體,主要吸收低頻。 吸聲的應用區域: 首反射點(First Reflection Points): 識彆從音箱反射到聽音者的關鍵點,如側牆、天花闆、前方牆壁。 後牆處理: 減少後牆反射,提升聲音的清晰度和瞬態。 天花闆處理: 控製聲音的垂直反射,改善空間感。 地闆處理: 地毯、厚重的窗簾等對高頻有一定的吸收作用。 吸聲量的控製: 強調過量吸聲會使聲音變得“死闆”,需要根據房間大小和混響時間進行精確控製。 擴散(Diffusion): 擴散的原理與重要性: 解釋擴散體如何將聲波嚮不同方嚮散射,避免聲波的聚焦和駐波,營造自然、生動的空間感。 擴散體的種類: QRD(Quadratic Residue Diffuser)擴散體: 基於數學序列設計,能有效擴散特定頻率範圍的聲波。 Primitive Root Diffuser(PRD)擴散體: 另一種類型的擴散體。 自然擴散體: 如不規則形狀的傢具、書架、植物等。 擴散的應用區域: 後牆: 理想情況下,後牆應以擴散為主,以提供深度和空間感。 側牆和天花闆: 在首反射點之後,或與吸聲材料結閤使用。 前牆(音箱後方): 適當的擴散可以幫助“隱藏”前牆,使聲場更寬闊。 擴散與吸聲的協同作用: 講解如何在不同區域結閤使用吸聲和擴散,以達到最佳的聽音效果。 隔音(Isolation): 隔音與吸音的區彆: 強調隔音是為瞭阻止聲音的進齣,而吸音是為瞭改善房間內部的聲學。 隔音的原理: 質量定律(Mass Law)、阻尼(Damping)、氣密性(Air Sealing)。 隔音材料與結構: 增加質量: 如使用厚重的牆體、多層石膏闆。 增加阻尼: 如使用隔音氈、阻尼膠。 氣密性處理: 門窗縫隙、管道穿牆的密封。 浮築地闆與隔音牆: 針對更專業的隔音需求。 隔音在不同場景的應用: 傢庭影院、錄音棚、傢庭辦公室等。 第四章:細節至上——輔助聲學處理與設備選擇 除瞭核心的吸聲、擴散和隔音,一些看似微小的細節處理和設備選擇,也能對聽音環境的最終錶現産生顯著影響。 電源處理與接地: 乾淨的電源對音頻的重要性: 探討電源的雜訊如何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和動態。 電源淨化器、隔離變壓器: 介紹不同類型的電源處理設備及其作用。 接地與地迴路: 講解正確的接地方式如何避免雜訊和安全問題。 綫材的考量: 信號綫與喇叭綫: 討論綫材的材質、屏蔽、連接方式等因素對音質的可能影響。 綫材的擺放: 避免綫材的交叉和纏繞,減少潛在的乾擾。 防振處理: 音箱腳墊與避震: 探討如何通過腳墊、避震墊減少音箱與地麵或架子之間的共振。 唱盤、功放等設備的避震: 保護敏感設備免受外部振動的乾擾。 房間的濕度與溫度: 簡要探討環境因素對聽音體驗的微妙影響。 聲學測量工具的入門: 介紹一些簡單的聲學測量工具(如SPL錶、頻率分析儀)以及如何利用它們輔助判斷和調整。 第五章:實踐應用與案例分析 本章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如何將前幾章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聽音空間的構建。 不同類型聽音空間的聲學處理方案: 傢庭影院/Hi-Fi房間: 強調聲像定位、動態範圍和沉浸感。 多功能房間: 在兼顧聽音需求的同時,也需要考慮日常使用的舒適性。 小型工作室/播客錄音室: 側重於聲音的清晰度和錄音質量。 DIY聲學處理方案: 提供一些利用常見材料進行DIY聲學處理的實用技巧和注意事項。 商業聲學處理産品的選擇與評估: 指導讀者如何理性選擇市麵上各種聲學産品。 “痛點”分析與解決方案: 針對常見的聽音環境問題,提供具體的診斷思路和解決方案。 結語 《聲音的重現: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緻力於為您提供一把解鎖聲音潛能的鑰匙。通過係統地學習和實踐本書中的知識,您將能夠超越設備本身的限製,真正理解並構建一個能夠讓聲音自由呼吸、細節盡顯、情感充沛的聽音空間。每一次聆聽,都將成為一次沉浸式的聲學之旅,讓您重新發現聲音的無限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聲音藝術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平日裏喜歡聽聽音樂,看看電影,但總覺得傢裏的聲音效果不盡如人意。有時候音樂會覺得有些“悶”,聲音不夠立體,有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對話聽不清楚,爆炸聲又有點失真。我一直以為這隻是我的音響設備不夠好,但朋友告訴我,房間的聲學環境也很重要。我聽說過“皇帝位”的概念,但具體如何實現,如何讓整個房間都變成一個“皇帝位”,我就一無所知瞭。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非常貼切,它似乎能夠解答我一直以來對傢庭音質睏惑的根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來講解聲學原理,比如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展示聲波的傳播和反射。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調整方法,比如傢具的擺放、窗簾的選擇,甚至是可以自己動手製作一些簡單的聲學擴散裝置。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夠對自己的聽音環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能夠動手去改善它,享受到更純淨、更動聽的聲音。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對於我這樣的音樂愛好者來說。“聲音的重現”這幾個字,直接戳中瞭我們對高品質聽音體驗的渴望,而“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則明確地指齣瞭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我一直覺得,即使擁有再好的音響設備,如果擺放不當,房間的聲學條件不理想,最終聽到的聲音也會大打摺扣。我曾經嘗試過調整我的書房,想讓它更適閤聽音樂,但說實話,我對此知之甚少,很多時候隻是憑感覺在操作。這本書的齣現,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讓我看到瞭係統性解決這個問題的希望。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會從哪些方麵來指導我們呢?會不會有關於房間布局、吸音材料選擇、擴散闆安裝的詳細圖解?會不會講解一些專業的聲學原理,但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際可操作的步驟,讓我能夠一步步地去改善我的聽音空間,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畢竟,理論再好,也需要付諸實踐纔能看到效果。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在影響著聲音的最終呈現,以及我們該如何去“馴服”這些因素,讓它們為我們創造一個真正令人沉醉的聽音環境。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聲音的重現”讓我聯想到一種追求極緻真實的體驗,這正是我作為一名錄音師所一直追求的。在錄音棚裏,我們費盡心思地去捕捉和還原每一個聲音的細微之處,但當這些聲音被播放齣來時,如果聽音環境本身就存在問題,那麼我們之前的努力可能會付之東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一個非專業錄音棚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接近錄音時所設定的聲音。我猜想它可能會討論到聲波的衍射、駐波、混響等專業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它要能夠將這些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能夠理解和操作的指南。我期待它能提供關於如何評估一個房間聲學特性的方法,比如使用一些簡單的測試軟件或者聽覺判斷技巧。另外,作為錄音師,我深知不同類型的音樂對聽音環境的要求也不同,比如爵士樂可能需要更清晰的樂器分離度,而古典樂則需要更廣闊的聲場和豐富的空間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對不同風格的音樂有相應的考慮,並給齣針對性的建議。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關於如何提升傢庭影院音質的書籍,無意中看到瞭這本《聲音的重現: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雖然我的主要目的是為瞭更好的電影音效,但我想,音頻的原理在音樂和電影中應該是相通的。我一直很睏擾為什麼有時候電影裏的爆炸聲震耳欲聾,有時候卻感覺“軟綿綿”的,缺乏那種身臨其境的衝擊力。朋友們來我傢看電影,也常常抱怨某些場景的聲音不夠清晰,或者聲音的來源定位不準。這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房間聲學處理不夠好。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介紹一些關於房間尺寸、比例對聲場影響的知識,以及如何通過牆麵、天花闆和地麵的材料選擇來控製聲音的反射和吸收。我特彆好奇它會不會涉及到如何擺放音箱,比如與牆壁的距離、高低等等,這些細節我一直覺得很重要,但又摸不著頭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常見的傢具來改善聲學效果,或者是否有預算友好型的DIY聲學處理方案。畢竟,我不是專業的音頻工程師,不可能花大價錢去進行專業的聲學改造。所以,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接地氣的建議,那就太棒瞭。

評分

我是一名對高保真音響係統有濃厚興趣的發燒友,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優化我的傢庭聽音室。當我看到《聲音的重現:理想聽音環境構建指南》這本書時,我的眼前一亮。在音響設備上投入瞭不少,但總感覺聲音的錶現離我的預期還有差距。我懷疑房間的聲學特性是限製我係統潛力的最大瓶頸。我之前也看過一些關於聲學的文章,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或者是一些國外的高端解決方案,對我的情況並不適用。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從入門到進階的完整框架,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某些聲學處理是必要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工作的。我非常期待它能夠詳細講解不同類型吸音和擴散材料的特性和應用場景,以及如何根據房間的大小和形狀來選擇閤適的處理方式。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介紹一些DIY聲學處理的方案,能夠用相對經濟的方式來改善房間的聲學環境。畢竟,專業聲學處理的費用往往很高,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切實可行且性價比高的DIY方法。

評分

內容不錯,比較通俗易懂,值得一看。

評分

這本書說的內容蠻深,但是又比較簡單明瞭~

評分

很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評分

很給力!!!!!!!!!!!!!!!!!!!!!!!!

評分

還行

評分

書本質量不錯!就是有點小貴。另外,發貨包裝用的是膠袋,書本有點摔破瞭"皮"瞭。

評分

包裝完好,快遞速度非常給力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買瞭學習,希望對自己有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