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人间草木+人间有戏+人间滋味(套装共3册)

汪曾祺作品:人间草木+人间有戏+人间滋味(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集
  • 文学
  • 经典
  • 文化
  • 生活
  • 人间味
  • 散文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6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690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汪曾祺作品套装》图文美绘精装典藏,汪曾祺亲绘插图,彰显文人大家之儒雅风范
  《汪曾祺作品套装》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浪漫的散文集、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值得回味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一套三本,首次结集出版,2014年重磅登陆!

内容简介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人间有戏》所选的都是与戏曲有关的文章,是汪曾祺在做北京市京剧团编剧时,二十多年来与戏曲打交道的见闻与思考,每一篇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每一篇都透着理性、睿智和从容。内容涵盖“样板戏”的谈往、名人轶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游记、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1-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精彩书评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
  ——沈从文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
  ——黄永玉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草木,对我们而言,至多是邻居,对汪曾祺而言,却可以算是乡亲了。
  ——鹦鹉史航

目录

《人间滋味》
001/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002/五味
006/葵 薤
011/故乡的食物
026/故乡的元宵
029/故乡的野菜
034/豆腐
041/豆汁儿
043/干丝
045/沽源
049/马铃薯
052/萝卜
057/菌小谱
062/韭菜花
064/食豆饮水斋闲笔
073/ 蚕 豆
076/家常酒菜
081/烟赋
087/肉食者不鄙
088/肉食者不鄙
093/手把肉
097/贴秋膘
100/鳜鱼
103/鱼我所欲也
107/寻常茶话
113/泡茶馆
122/面茶
125/吃喝门道贵在讲究
126/吃食和文学
135/宋朝人的吃喝
138/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
144/王磐的《野菜谱》
147/《吃的自由》序
150/ 作家谈吃第一集——《知味集》后记
154/《旅食与文化》题记
157/四方食事明心见性
……
《人间有戏》
《人间草木》

精彩书摘

  人间草木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
  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蠔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还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咦!”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做铁蒺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最好不要停留太久,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马上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拍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

前言/序言


汪曾祺:一部生命的书写,一场无声的戏剧,一次舌尖的漫游 汪曾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关照。他的文字,仿佛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每一个寻常的角落,照亮了生命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这套“汪曾祺作品:人间草木+人间有戏+人间滋味(套装共3册)”,恰似三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汪曾祺先生笔下那个充满生机、韵味无穷的“人间”。 《人间草木》:风物之诗,草木之魂 打开《人间草木》,你仿佛置身于一片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或是漫步于北方苍茫的原野。汪曾祺先生以他那精炼、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自然画卷。他写草木,不是简单地堆砌 botanical 的知识,而是将它们融入人情世故,赋予它们生命的情感。 书中,你会读到那些平凡的植物,如蒿草、艾叶、马齿苋,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不再是路边的野草,而是承载着童年记忆、乡愁思绪的生命符号。他写它们在春风中摇曳,在夏日里繁茂,在秋风里枯黄,在冬雪中静默,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你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感受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机。 他笔下的花鸟虫鱼,也同样灵动可爱。那些在枝头歌唱的麻雀,那些在水面嬉戏的蜻蜓,那些在夜空中闪烁的萤火虫,都被赋予了独立的生命,与周遭的环境和谐共处,构成了一幅幅充满野趣的生动画图。读着这些文字,你会重新审视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发现它们同样拥有着令人赞叹的生命力与美。 更重要的是,《人间草木》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更是汪曾祺先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体悟。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草木万物共同呼吸,共享生命。他笔下的风景,总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农人的耕作、孩童的嬉戏、老者的闲谈,都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使得这些自然景象充满了温情和人情味。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轻”的魔力。他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不渲染激烈的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生活的细微之处,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美。读《人间草木》,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处处皆风景,原来最朴素的草木,也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力量。这是一种回归,一种与自然的和解,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 《人间有戏》:生活剧场,京腔京韵 如果说《人间草木》展现了汪曾祺先生对自然的细腻体察,那么《人间有戏》则让我们看到了他在世情百态中的独特视角。这本书,正如其名,是一部关于“人间”的戏剧,而汪曾祺先生,则是这场戏剧的睿智观察者和幽默讲述者。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京腔京韵的洒脱与智慧。他写人,写得入木三分,却又不带一丝尖刻。他笔下的人物,或淳朴,或狡黠,或温厚,或孤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你面前,与你侃侃而谈。这些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是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是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然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这些平凡的人生,却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他写戏曲,写得别有情趣。他不是在做学术研究,而是在品味戏曲中的韵味,在感受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体会那些唱念做打的传神。他将戏曲的表演方式、舞台上的角色,巧妙地融入对生活的描绘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趣味性。你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京剧唱腔,看到那身着华丽戏服的旦角,感受到戏曲所蕴含的东方美学。 《人间有戏》中的故事,常常是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他写故人,写故乡,写那些曾经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然而,这种怀念并非伤感,而是一种温和的,带着一丝笑意的回味。他懂得,人生如戏,悲欢离合,起起落落,都是这出戏的一部分。 汪曾祺先生的幽默,是含蓄的,是带着几分狡黠的。他不会刻意制造笑料,而是将幽默巧妙地融入情节和人物的对话中。读他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微笑,因为他总能抓住生活的荒诞之处,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幽默,不带攻击性,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宽容。 《人间有戏》,是一场关于生命的观察,一场关于人性的体悟。它让我们看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那些朴素的情感,那些真挚的善良,那些对生活的热爱,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汪曾祺先生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剧场,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百态,听到了生活的回响,也让我们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间滋味》:舌尖上的乡愁,食物里的生活 如果说前两本书是描绘了汪曾祺先生眼中“人间”的风景与人物,那么《人间滋味》则带领我们走进他心中最温暖、最直接的那个部分——食物。这本书,是一场关于味蕾的旅行,一次关于食物与情感的深刻连接。 汪曾祺先生写食物,不是简单地罗列菜谱,而是将食物上升到了文化、情感甚至哲学的层面。他写那些家常便饭,写那些地方小吃,写那些寻常食材,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食物的热爱,对生活的眷恋。你仿佛能闻到炉火的香气,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感受到热气腾腾的食物带来的温暖。 他写家乡的味儿,写故乡的菜肴,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乡愁。那些简单的豆角干、盐水花生、熏兔,在他笔下,不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承载着童年回忆、家庭温暖的符号。每一次对食物的描写,都伴随着一段故事,一段人生,一段情感的抒发。 《人间滋味》中的食物,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写北方人的豪爽,写南方人的细腻,这些特点都巧妙地体现在他们对食物的烹饪和食用方式上。他懂得,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慢”的节奏。他不会匆匆忙忙地介绍一道菜,而是会细致地描绘食材的来源,烹饪的过程,以及食用时的场景和心情。读他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去感受食物的质感,去体会食物带来的幸福感。 更重要的是,《人间滋味》展现了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朴素的热爱。他懂得,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只要用心去烹饪,去品尝,也能带来极大的满足。他从食物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看到了生活的诗意,看到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互动。 这套“汪曾祺作品:人间草木+人间有戏+人间滋味(套装共3册)”,如同一首温婉的歌,一幅生动的画,一道可口的菜。它带领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生命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关于“人间”的深刻体悟。读汪曾祺,就是读懂了生活,就是找回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就是与这个世界,达成了最温暖的和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汪曾祺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不争”的智慧。他似乎看透了世间的种种,却又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用最平和的笔触将这一切描绘出来。他写到的人,写的景,写的事,都有一种淡淡的从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却又不过分干预。他不是一个批判者,更像是一个温和的记录者,一个带着善意的观察者。他让我们看到,人生或许有起有落,有悲有喜,但最终,一切都会归于平静。他笔下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呐喊,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读他的书,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或许并不在于结果的输赢,而在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他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内心的纯净和淡然。

评分

汪曾祺先生对“吃”的描写,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不是那种堆砌山珍海味的浮夸写法,而是将食物与人、与情、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写到的每一道菜,都带着故事,带着情感。比如那道“劈柴烧肉”,不仅仅是肉的香糯,更是那种在寒冬里,围着炉火,家人朋友一同品尝的温暖;又比如那些不知名的小馆子里的家常菜,看似朴素,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味蕾的眷恋。他会告诉你,什么才是地道的味道,什么才是最适合搭配的酒。他写食物,不仅仅是在写食物本身,更是在写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生活的细致与热爱。他让我们懂得,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就藏在这些日常的滋味里。读他的书,你会发现,即使是再普通的食材,在他笔下也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也让人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味蕾上的幸福。

评分

他写戏,写得真是有声有色,仿佛你能看见台上的角儿,听见锣鼓点子,感受到那种热闹又带点苍凉的氛围。那些戏曲里的故事,无论是正剧还是喜剧,在他笔下都变得格外鲜活,人物的喜怒哀乐,仿佛就在眼前。他对于戏曲的了解,不是那种学院派的枯燥讲解,而是带着一股子烟火气,一种过来人的懂得。他知道什么地方的锣鼓最响亮,什么地方的唱腔最动人,什么地方的观众最热情。他写到的那些戏班的日常,台前幕后的故事,充满了人情味,也充满了戏谑。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卖力的演员,他们汗流浃背,却依然在台上尽情地演绎着别人的命运;你也能看到那些痴迷的观众,他们随着剧情起伏,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泪下。他让我们看到,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世事的观照。读他的文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置身于热闹非凡的戏院之中,感受着台上台下的共鸣。

评分

他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读汪曾祺先生的书,就像是给灵魂做了一次SPA。他笔下的世界,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只有一种淡淡的宁静和诗意。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我喜欢他描绘的那些小人物,那些生活在底层,却依然有着自己尊严和快乐的人们。他们可能衣衫褴褛,可能生活清贫,但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他们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让我们看到,幸福其实很简单,不一定需要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读他的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聊天,他娓娓道来,你静静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评分

汪曾祺先生的书,总有一种让人心安的魔力。翻开他的文字,就像走进了一个被时光温柔打磨过的旧时庭院,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耳边时不时传来几声鸟鸣。他笔下的寻常事物,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韵味。我尤其喜欢他写到的那些风物人情,比如烟火腾腾的市井生活,比如山野间生长的小花小草,又比如那些朴实无华的乡音乡语。读他的书,感觉自己也仿佛置身其中,闻到了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听到了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看到了农人脸上淳朴的笑容。他仿佛有一种将平凡化为神奇的本领,把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枝末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淡然的力量,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他让我想起童年时外婆家后院那片茂密的芭蕉叶,夏日午后,阳光穿过叶缝洒下斑驳的光影,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这种感受,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文字很平淡,不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灵气,字里行间的情感却极深。现在看的人间滋味,写吃的能让人直流口水。

评分

冲着汪曾祺的文采买的,被圈粉,满足了一个吃货的无限想象。

评分

儿子已经初中了,月份小,明年还能再过一个儿童节,这次趁大促,多买些书,作为他的礼物,儿子好高兴

评分

文字很平淡,不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灵气,字里行间的情感却极深。现在看的人间滋味,写吃的能让人直流口水。

评分

文坛大家汪曾祺的一整套散文,赏心悦目。

评分

第5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扩充,现在包含两种较新的算法——布谷鸟散列和跳房子散列。

评分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人生如草木一般快速,却不像草木能枯木逢春

评分

撵着我们要去拍毕业照的点看完了,索性没有一路饿到学校,明明吃过午饭还是觉得饿得慌。一睁开眼,嗨,满大街的的沙县馄饨……沙县离此地不过百里,为甚除了馄饨就是拌面,除了拌面就是馄饨。

评分

收到就迫不及待打开了,是我喜欢的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