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

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正明 编
图书标签:
  • 有色金属
  • 材料手册
  • 金属材料
  • 实用工具书
  • 工程技术
  • 冶金
  • 材料科学
  • 工业参考书
  • 金属加工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5968
版次:3
商品编码:1186031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手册是一部标准全新、品种较全、内容殷实的实用型有色金属材料工具书。全书共分十章,即:有色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镁及镁合金、锌及锌合金、铅及铅合金、锡及锡合金以及其他有色重金属。手册以表格形式介绍了各种有色金属材料的牌号、规格、性能和用途。对于常用的有色金属材料还列举了各种牌号的主要特性和用途,可供读者选用时参考。
  本手册可供机械、电子、电力、冶金、化工、石油、建筑、纺织、军工等各行业、各部门从事工程设计、制造、施工、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购销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有色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1
一、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工业上常用的有色金属1
1.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1
2.工业上常用的有色金属3
二、有色金属产品牌号的表示方法4
1.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的表示方法4
2.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的表示方法(GB/T 16475—2008)6
3.常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产品牌号的表示方法13
4.常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的表示举例17
三、有色金属材料的性能19
1.常用有色金属的主要特性19
2.常用有色金属的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9
3.常用有色纯金属的物理性能19
4.常用有色金属的力学性能21
5.常用有色纯金属的力学性能21
6.常用有色金属的摩擦因数22
7.常用有色金属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23
8.主要有色金属与钢铁材料的硬度对比24
9.主要有色金属与钢铁材料的车削数据对比24
10.主要有色金属与钢铁材料的耐蚀性比较24
四、化学元素对有色金属性能的影响25
1.化学元素对铜及铜合金性能的影响25
2.化学元素对铝及铝合金性能的影响27
3.化学元素对钛及钛合金性能的影响27
4.化学元素对镍及镍合金性能的影响28
5.化学元素对镁及镁合金性能的影响29
6.化学元素对锌及锌合金性能的影响29
7.化学元素对铅及铅合金性能的影响29
五、有色金属产品的有关术语30
1.有色金属产品术语30
2.有色金属及其压延材的交货状态34
六、有色金属产品的缺陷术语35
1.铜及铜合金铸造产品的常见缺陷35
2.铜及铜合金板、带、箔材产品的常见缺陷37
3.铜及铜合金管、棒、线材产品的常见缺陷42
4.变形铝及铝合金铸锭的常见缺陷44
5.变形铝及铝合金板、带材产品的常见缺陷48
6.变形铝及铝合金管、棒、线材产品的常见缺陷51
七、有色金属冶炼产品的涂色标记53
八、常用有色金属的理论质量计算公式55
九、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储运管理56
第二章铜及铜合金58
一、铜及铜合金冶炼产品58
1.粗铜(YS/T 70—2005)58
2.阴极铜(GB/T 467—2010)58
3.高纯铜(GB/T 26017—2010)59
4.饮用水系统零部件用易切削铜合金铸锭(YS/T 761—2011)60
5.电工用铜线坯(GB/T 3952—2008)62
6.电力机车接触材料用铜及铜合金线坯(GB/T 20509—2006)64
7.电工用火法精炼再生铜线坯(YS/T 793—2012)65
8.黑铜(YS/T 632—2007)66
二、铜及铜合金铸造产品66
1.铸造铜合金锭(YS/T 544—2009)66
2.铜中间合金锭(YS/T 283—2009)74
3.铜铍中间合金锭(YS/T 260—2004)77
4.铸造铜及铜合金(GB/T 1176—2013)78
5.高纯铜铸锭(YS/T 919—2013)88
三、加工铜及铜合金的牌号和化学成分90
1.加工铜的牌号和化学成分(GB/T 5231—2012)90
2.加工高铜合金的牌号和化学成分(GB/T 5231—2012)93
3.加工黄铜的牌号和化学成分(GB/T 5231—2012)96
4.加工青铜的牌号和化学成分(GB/T 5231—2012)102
5.加工白铜的牌号和化学成分(GB/T 5231—2012)105
四、铜及铜合金板材109
1.常用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2008)109
2.电镀用铜、锌、镉、镍、锡阳极板(GB/T 2056—2005)115
3.照相制版用铜板(YS/T 567—2010)116
4.导电用铜板和条(GB/T 2529—2012)116
5.无氧铜板和带(GB/T 14594—2005)117
6.铍青铜板材和带材(YS/T 323—2012)119
7.钟表用黄铜板与带(QB/T 1539—2005)120
8.钟表用铅黄铜板和带(QB/T 1911—2007)121
9.耐蚀铜合金板、带材(GB/T 26299—2010)123
10.连铸结晶器用铜板(YB/T 4119—2004)124
11.压力容器用镍铜合金热轧板材(JB 4741—2000)125
12.接触网用青铜板带(GB/T 30016—2013)125
五、铜及铜合金带材126
1.常用铜及铜合金带材(GB/T 2059—2008)126
2.变压器铜带(GB/T 18813—2014)132
3.电缆用铜带(GB/T 11091—2014)132
4.弹性元件和接插件用铜带(GB/T 26007—2010)133
5.接插件用铜及铜合金异型带(YS/T 809—2012)136
6.屏蔽用锌白铜带(GB/T 26301—2010)139
7.引线框架用铜及铜合金平带(GB/T 20254.1—2006)140
8.引线框架用铜及铜合金U形带(GB/T 20254.2—2006)142
9.双金属带(YS/T 566—2009)143
10.散热器冷却管专用黄铜带(GB/T 11087—2012)143
11.散热器水室和主片用黄铜带(GB/T 2532—2014)144
12.覆合用铜带(GB/T 26015—2010)145
13.太阳能装置用铜带(YS/T 808—2012)145
六、铜及铜合金箔材146
1.常用铜及铜合金箔材(GB/T 5187—2008)146
2.散热器散热片专用铜及铜合金箔材(GB/T 2061—2013)148
3.工艺铜箔(QB/T 2996—2008)149
七、铜及铜合金管材149
1.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的尺寸规格(GB/T 16866—2006)149
2.铜及铜合金拉制管(GB/T 1527—2006)149
3.铜及铜合金挤制管(YS/T 662—2007)154
4.铜及铜合金毛细管(GB/T 1531—2009)156
5.电真空器件用无氧铜管材(YS/T 909—2013)157
6.铜及铜合金散热管(GB/T 8891—2013)158
7.冰箱用高清洁度铜管(YS/T 450—2013)160
8.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管(GB/T 17791—2007)161
9.空调器连接用保温铜管(YS/T 670—2008)162
10.空调与制冷系统阀件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GB/T 26024—2010)164
11.无缝内螺纹铜管(GB/T 20928—2007)165
12.同步器齿环用挤制铜合金管(YS/T 669—2013)167
13.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GB/T 8890—2007)169
14.热交换器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翅片管(GB/T 19447—2013)171
15.铜及铜合金无缝高翅片管(YS/T 865—2013)173
16.铜及铜合金U型管(YS/T 911—2013)174
17.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GB/T 18033—2007)175
18.电缆用无缝铜管(GB/T 19849—2005)177
19.导电用无缝铜管(GB/T 19850—2013)178
20.导电用D型铜管(YS/T 760—2011)179
21.磁控管用无氧铜管(GB/T 20301—2006)180
22.压力容器用镍铜合金无缝管(JB 4742—2000)181
23.海水淡化装置用铜合金无缝管(GB/T 23609—2009)182
24.红色黄铜无缝管(GB/T 26290—2010)183
25.舰船用铜镍合金无缝管(GB/T 26291—2010)185
26.热管用无缝铜及铜合金管(GB/T 26302—2010)188
27.铍青铜无缝管(GB/T 26313—2010)190
28.焊割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GB/T 27672—2011)191
29.航空散热管(YS/T 266—2012)193
30.拉杆天线用铜合金套管(YS/T 267—2011)194
31.卫生洁具用黄铜管(YS/T 635—2007)195
32.医用气体和真空用无缝铜管(YS/T 650—2007)197
33.地下杆式抽油泵用无缝铜合金管(GB/T 29093—2012)199
八、铜及铜合金棒材200
1.铜及铜合金拉制棒(GB/T 4423—2007)200
2.铜及铜合金挤制棒(YS/T 649—2007)204
3.黄铜磨光棒(YS/T 551—2009)206
4.铜碲合金棒(YS/T 648—2007)207
5.铜锌铋碲合金棒(YS/T 647—2007)208
6.铍青铜圆形棒材(YS/T 334—2009)209
7.导电用铜棒(YS/T 615—2006)211
8.电极材料用铬、锆青铜棒材(YS/T 584—2006)212
9.热锻水暖管件用黄铜棒(YS/T 583—2006)212
10.钟表用铅黄铜棒与线(QB/T 1542—2005)214
11.表用镍锌白铜棒(QB/T 2022—2007)216
12.铅黄铜拉花棒(YS/T 76—2010)216
13.数控车床用铜合金棒(YS/T 551—2009)218
......

前言/序言

  有色金属材料的品种规格繁多、性能用途各异,在制造业和工程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2004年,我国常用有色金属的产量约1500万t,跃居世界第一位。《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自2002年初版以来,又于2008年再版,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给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决定再次进行修订,出版发行第3版。
  这次修订具有下列特点:
  (1)标准最新本手册搜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GB)和行业标准(有色YS、轻工QB、机械JB、稀土XB、化工HG、铁路运输TB、建筑工业JG、城镇建设CJ、船舶CB、冶金YB)共330余个,其中在2013年发布的最新标准就达33个。
  (2)品种较全国际上把铝、铜、镁、钛、铅、锡、锌、锑、镍、汞称为十大有色金属,其中铝、铜、锌、铅、镍五种金属的产量约占世界有色金属总产量的98%。这次我们紧紧围绕这十大有色金属编写,做到品种相对更全。
  (3)实用性强本手册收录的资料均为工程上广泛使用的材料的资料,给出的数据均为生产、科研、设计、施工中不可缺少的数据。
  修订本手册时,在内容上力求新、准、全,在文字上力求简明扼要,在形式上力求多用图表,使其尽可能做到实用、可靠、查找方便。
  本手册由曾正明任主编,李伟东任副主编,虞莲莲任主审。参加编写的人员有陈雷、王贵华、付贵君、胡清寒、付蓉、虞莲莲、付宏祥、李淑琴、曾晶、曾鹏、付杰、付爽杰。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领导的热情支持,在此谨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alt="" />


《有色金属材料学:原理、应用与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有色金属材料的科学原理、广泛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一本面向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前沿的有色金属材料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从原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入手,深入阐述了各种有色金属元素的特性、原子键合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物理和化学性质。详细介绍了金、银、铜、铝、镍、钛、镁、锌、铅、锡等主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相图、相变规律、相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重点讲解了金属的强化机制,包括固溶强化、位错强化、沉淀强化、晶界强化等,并分析了这些机制对材料力学性能、塑性、韧性以及疲劳强度的影响。同时,深入探讨了有色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原理,如滑移、孪晶等,以及热加工和冷加工过程中应力、应变、温度和应变速率对组织和性能的演变规律。 第二部分:主要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合金 本部分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色金属及其重要合金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 铜及铜合金: 涵盖了纯铜(如无氧铜、磷脱氧铜)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以及黄铜、青铜、白铜、铝青铜、镍铝青铜等主要铜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和应用领域。特别强调了这些合金在导电、导热、耐蚀、机械强度等方面的优异表现,以及在电气、机械、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铝及铝合金: 详细介绍了纯铝的特性,以及硬铝、超硬铝、锻铝、铸铝等主要铝合金的分类、牌号、强化机制、热处理工艺、力学性能和应用。深入分析了铝合金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的轻质高强优势,以及其良好的导热、导电性和耐蚀性。 钛及钛合金: 阐述了钛及其合金的优异性能,如高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在高温下的性能保持能力。重点介绍了α型、β型、α+β型钛合金的组织特点、性能和应用,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件、医疗植入物、海洋工程等高端领域的应用。 镁及镁合金: 介绍了镁及其合金的超轻特性、良好的铸造性能和加工性能。重点分析了镁合金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其在提高燃油效率、降低能耗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镁合金的耐蚀性和阻燃性等方面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镍及镍合金: 涵盖了纯镍及其在高温、耐蚀和磁性材料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高温镍基合金(如GH系列、Inconel系列、Hastelloy系列)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燃气轮机、核反应堆等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其优异的高温强度、抗氧化和抗热腐蚀性能。 其他有色金属材料: 简要介绍了锌、铅、锡及其合金,如锌合金(用于压铸、镀层)、铅合金(用于电池、轴承)和锡合金(如焊锡、轴承合金)的特性和应用。 第三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各种有色金属材料的冶炼、精炼以及成形加工技术。 冶炼与精炼: 阐述了火法冶金和湿法冶炼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解、电化学提纯、区域熔炼等精炼技术,旨在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有色金属。 铸造工艺: 详细介绍了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铸、离心铸造等工艺,以及熔体成分控制、晶粒细化、缺陷消除等关键技术,以获得具有复杂形状和良好性能的铸件。 塑性加工: 深入讲解了轧制、锻造、挤压、拉拔、冲压等热加工和冷加工工艺,以及加工参数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粉末冶金: 介绍了粉末制备、压制、烧结等工艺,以及在制备难熔金属、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等方面的优势。 焊接与连接: 探讨了各种焊接方法(如弧焊、电阻焊、激光焊)和钎焊技术在有色金属材料连接中的应用,以及焊缝性能和接头强度。 第四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性能表征与无损检测 本部分关注如何准确评估有色金属材料的性能,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无损检测。 力学性能测试: 详细介绍了拉伸、压缩、弯曲、冲击、硬度、疲劳、蠕变等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和设备,以及数据分析和报告规范。 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测试: 涵盖了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密度、耐蚀性等性能的测试方法。 金相分析: 介绍了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以及样品制备、腐蚀、图像分析等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材料的微观组织。 无损检测技术: 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无损检测方法,用于探测材料内部或表面的缺陷,确保产品质量。 第五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本部分重点讨论有色金属材料在各种环境下的腐蚀行为,以及有效的防护措施。 腐蚀机理: 深入阐述了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高温氧化等腐蚀机理,以及不同有色金属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特点。 腐蚀防护技术: 介绍了缓蚀剂、表面涂层(如电镀、阳极氧化、喷涂)、阴极保护、材料选择与设计等多种防护手段,旨在延长有色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 第六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本部分展望了有色金属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 高性能有色金属合金: 探讨了新型高强度、耐高温、耐磨损、抗蠕变有色金属合金的研发,如高熵合金、非晶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等。 轻质高强材料: 关注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在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以及通过复合材料技术进一步提升性能。 功能性有色金属材料: 介绍具有特殊功能的有色金属材料,如智能材料、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光学材料等。 绿色制备与回收: 强调环境友好型冶炼、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有色金属的回收与再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前沿应用领域: 展望了有色金属材料在新能源(如电池材料)、生物医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前沿的学术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有色金属材料知识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设备维护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各种使用有色金属材料的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而《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对我来说,是解决疑难杂症的“锦囊妙计”。首先,它提供了各种有色金属材料的典型失效模式和原因分析,这使得我在面对设备故障时,能够更快地定位问题的根源。例如,当某个铜合金轴承出现异常磨损时,我可以查阅手册中关于铜合金磨损机制的介绍,来分析是润滑不足、过载还是材料本身的缺陷导致的问题。我特别看重的是手册中关于不同有色金属材料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的腐蚀性能和失效机理的描述。例如,在潮湿、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不同的铝合金或不锈钢会表现出不同的腐蚀行为,而手册中提供的详细分析,能够帮助我判断设备失效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册中关于材料性能测试和检验方法的介绍,也为我进行现场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指导。例如,通过硬度测试、金相分析等方法,可以快速了解部件材料的状况。此外,手册中关于材料的焊接、钎焊和机械连接的特性,也为我进行设备维修和部件更换提供了参考,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我注意到,第三版在一些关于材料在极端工况下的失效分析和预防措施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这对于我应对日益复杂和苛刻的设备运行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全面性,让我在面对各种设备故障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有效地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设计工程师,在从事多年的机械设计工作中,对材料的可靠性和性能稳定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尤其是在涉及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等极端工况的应用中,有色金属材料的选择更是重中之重。《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在我看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首先,它提供的材料数据非常全面且权威,涵盖了各种主流的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从成分、密度、熔点、热导率、电导率等基本参数,到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硬度、韧性等力学性能,再到各种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疲劳强度、蠕变性能等,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更难能可贵的是,手册中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和测试条件都有清晰的标注,这对于我进行严谨的设计计算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手册中关于材料在不同温度、压力和介质中的性能变化曲线,这些曲线图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性能边界,帮助我避免潜在的设计隐患。此外,手册中关于材料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技术部分,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在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以及预热、后热等工艺参数时,手册中给出的指导和建议,都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纹、气孔等缺陷。我尤其关注的是手册中关于某些高性能特种合金的介绍,例如钛合金、锆合金以及镍基高温合金等。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核能、化工等高端制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手册中对它们的性能特点、加工要求以及失效分析的详细阐述,对于我完成复杂项目的设计任务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这本书的更新频率也非常及时,第三版相较于前几版,无疑包含了更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案例,确保了其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像我这样的资深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不断提供新知识、新思路的参考书,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国际客户打交道的销售工程师,我经常需要向客户解释我们产品所使用的有色金属材料的特性和优势,而《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是我沟通的“秘密武器”。首先,它提供了一种非常规范和专业的语言来描述材料的性能,这使得我在与客户交流时,能够更加自信和准确地传达产品的技术细节。手册中关于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化学性能的描述,都非常详尽且有数据支撑,我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从中提取最相关的性能参数,并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他们。例如,当客户询问某个部件的耐腐蚀性时,我可以查阅手册中关于该材料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数据,并向客户解释其优秀的耐腐蚀性能。我特别喜欢手册中关于材料的典型应用案例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每种材料在不同行业中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更具说服力的销售论点。当客户对某种材料的性能有疑虑时,手册中提供的详实数据和性能曲线,能够有效地打消他们的顾虑。此外,手册中关于材料的加工性和成型性方面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产品的制造工艺,并与客户就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方案进行更有效的讨论。我注意到,第三版相较于前几版,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应用方面增加了不少内容,例如在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领域,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查阅起来非常方便,我能够快速找到我需要的信息,从而节省与客户沟通的时间。总而言之,《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不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本帮助我提升专业形象和销售能力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常常会被各种精美、轻巧或坚固的物品所吸引,而它们背后的材料科学正是让我着迷的地方。《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就像是我打开有色金属世界的一把钥匙。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工程师,但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编写风格非常易于理解,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解释和生动的例子变得容易掌握。我喜欢它从最基础的元素开始介绍,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合金的构成和性能。例如,它能够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铝合金比纯铝更坚固,为什么加入铜会提高铝合金的强度,以及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如何改变合金的性能。手册中大量的图片和示意图,更是将抽象的材料结构和性能表现形象地展示出来,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材料的特性。我特别喜欢关于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介绍,比如高性能自行车架使用的铝合金,轻便的手机外壳使用的镁合金,以及导电性极佳的铜线。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本书还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材料的“幕后故事”,比如某些合金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让我对材料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努力有了更深的敬意。它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材料选择和性能评估的基本方法,这让我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对身边的一些金属制品有更深入的认识。总而言之,《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学习兴趣,并让我对身边的有色金属世界产生更深理解的优秀科普读物,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名材料采购经理,在负责公司各种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时,对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有色金属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差异需要有非常清晰的认知,以便进行合理的比价和质量把控。《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通天晓地”的鉴别指南。首先,这本书非常清晰地列出了各种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详细规格和标准,这使得我能够非常准确地识别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是否符合我们的技术要求。例如,对于铝合金,手册中详细列出了不同牌号(如1系、2系、3系、5系、6系、7系等)的化学成分限制、力学性能范围、加工状态等关键信息,让我能够一眼看出不同材料的优劣势。我特别看重的是手册中关于材料性能参数的表格,它们数据翔实,涵盖了密度、熔点、强度、硬度、延伸率、导电性、导热性等多个维度,这让我能够与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直接对比,避免被误导。手册中对不同材料的典型应用场景的介绍,也为我理解材料的价值提供了参考,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哪些产品,有助于我更好地与研发部门沟通,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材料解决方案。此外,手册中关于材料的检验方法和标准,也为我进行来料检验提供了依据,确保我们采购的材料不会因为质量问题而影响后续的生产。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实用性,它不是高深的理论学术著作,而是直接为实际工作服务的工具书。例如,在面对一些特殊用途的合金时,手册中能够提供关于其特殊性能、潜在风险以及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这对于我判断是否可以替代某些常规材料,或者如何与供应商就特殊要求进行沟通,都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更新,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合金和高性能材料方面的补充,对我了解市场动态和发掘新的供应商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评分

这本《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简直是我这个行业小白的救星!之前接触到一些有色金属的项目,但对各种合金的性能、用途、加工工艺等等都一知半解,每次遇到问题都只能到处翻资料,效率极低。拿到这本手册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清晰了。首先,它的结构非常合理,我最关心的一些常见有色金属,比如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等,都分门别类地做了详尽的介绍。不仅仅是给出成分和基本性能参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合金牌号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是如何影响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导电导热性以及加工成型性的。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材料选择的指导部分,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不同领域,推荐最适合的材料类型,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不懂就问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太有价值了。而且,手册中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清晰明了,很多时候一个表格就能解决我半天的困惑。它还包含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对于确保工程设计的合规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我之前一直担心,这么一本厚重的技术手册,会不会过于理论化,难以实际应用。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和经验总结,很多地方的描述都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智慧,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例如,在处理某些特定工艺问题时,手册中给出的注意事项和建议,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非常实用。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非常不错,纸张厚实,文字清晰,阅读起来很舒适,即使长时间查阅也不会觉得疲劳。总之,如果你和我一样,在有色金属材料领域需要快速积累知识,或者需要一个可靠的参考工具,那么这本《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资。

评分

我是一名工艺工程师,在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时,需要对各种有色金属材料的可加工性、成型性和表面处理性能有深入的了解。《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首先,手册中关于各种有色金属合金的机械加工性能,如切削性、磨削性、钻孔性等,以及推荐的加工参数,对我开发高效、经济的加工工艺至关重要。例如,在加工高强度铝合金时,手册中关于切削速度、进给量、刀具材料等方面的建议,能够帮助我避免刀具磨损过快或加工表面质量不佳的问题。我特别欣赏手册中关于材料成型性的详细介绍,例如冷镦、挤压、冲压、拉伸等工艺的适用性,以及在不同成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变形、开裂等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手册中关于材料表面处理,如阳极氧化、电镀、喷涂、钝化等工艺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方法和优化处理工艺的参考。这对于提高产品的耐腐蚀性、耐磨性以及外观美观度至关重要。我注意到,第三版在一些关于特种加工技术,如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方面的内容有所更新,这对于我了解和应用新兴的加工技术,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手册中丰富的图表和实际案例,使得抽象的工艺知识变得具体化,易于理解和应用。总而言之,《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是一本极具实践价值的工艺参考书,它为我开发和优化有色金属材料的生产工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评分

我是一名金属材料修复和再制造领域的从业者,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各种有色金属部件的损伤和老化问题,而了解材料的原始性能以及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性能变化,是成功修复的关键。《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基础。首先,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有色金属材料在出厂时的标准性能参数,这为我们评估材料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基准。例如,对于一个老旧的铜合金部件,我可以查阅手册中关于其原始力学性能的数据,并与当前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判断其性能衰减的程度。我特别关注的是手册中关于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失效机制的分析。例如,在高湿度、高温或接触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下,某些有色金属合金容易发生氧化、点蚀或应力腐蚀裂纹,而手册中对此类问题的详细阐述,能够帮助我预测部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手册中关于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和焊接工艺的介绍,也为我进行修复操作提供了指导。例如,在对变形的铝合金部件进行形变修复后,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热处理来恢复其力学性能,而手册中提供的热处理工艺参数,能够帮助我准确地进行操作。此外,手册中对不同合金的加工性能的描述,也为我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提供了参考。我注意到,第三版在一些关于材料老化和寿命预测方面的内容上,有所加强,这对于我们评估修复部件的剩余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为我在复杂的金属材料修复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金属材料研究生,我常常感到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尤其是有色金属领域,其分支众多,各种合金的特性差异微妙,想要迅速建立起系统性的认知,确实需要一本得力的参考书。《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就是我找到的这样一本“神器”。首先,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进行了分类介绍。每一类材料,从其基础的物理化学性质,到力学性能,再到热学、电学、磁学等方面的特性,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材料时,都附带了详细的化学成分范围、热处理工艺以及对应的性能数据。这使得我能够非常直观地比较不同牌号材料之间的差异,理解为什么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一种材料比另一种更受欢迎。手册中关于合金化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对材料的设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合金有什么性能”,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个合金会有这样的性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成分或工艺来优化性能”。这一点对于我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此外,手册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材料加工性的信息,比如铸造、锻造、焊接、机加工等工艺的适用性,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对于我理解材料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插图和表格也非常丰富,很多复杂的性能曲线和相图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对于我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某个特定方向的材料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总而言之,《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是一本非常适合学生和年轻研究人员入门和进阶的读物,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为我在有色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从事的是精密仪器制造领域,对于材料的性能要求极为苛刻,尤其是在尺寸稳定性、热膨胀系数、导电性和抗氧化性等方面。过去,寻找满足特定需求的有色金属材料常常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供应商资料。而《实用有色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的出现,无疑为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材料属性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以及其在精密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特殊合金的章节,例如用于高性能传感器和微电子器件的贵金属合金以及某些高性能铝铜合金。手册中对这些合金的微观结构、相变以及长期稳定性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对于我理解材料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此外,手册中关于材料失效模式的分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通过了解不同有色金属材料可能出现的腐蚀、疲劳、蠕变等失效机制,我能够更早地预测潜在的设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书中提供的各种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也为我进行材料评估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注意到,第三版相较于前两版,在某些关键材料的更新上做得尤为出色,增加了不少近年来新兴的有色金属合金及其应用案例,这对于保持技术的前瞻性非常有帮助。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关于储能材料和高性能导体的部分,内容非常充实。手册的附录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工程数据和换算表格,这在实际工作中能极大地提高效率。我非常欣赏本书的编写风格,语言严谨又不失可读性,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解释和图示变得易于理解。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查阅、对比多种材料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永不枯竭的知识宝库,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评分

作为工具书使用

评分

我错了

评分

我错了

评分

作为工具书使用

评分

我错了

评分

作为工具书使用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的

评分

我错了

评分

我错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