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解玺璋<导读> 编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家书
  • 近代史
  • 书信集
  • 文化名人
  • 清末民初
  • 历史文献
  • 家族生活
  • 思想史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57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11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门三院士,九个子女个个成才,知名近代史研究者解玺璋亲做导读、整理的《梁启超家书》,带你学习梁启超的为父之道。读《梁启超家书》,培养有担当、肯负责的社会公民。

内容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更是一个开明的父亲、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梁氏一门九个子女都能成为各自领域里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梁启超的教育影响。梁氏在性情、品格,以及眼界、胸怀等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他的家风与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信,都传递着他的体温,娓娓道来,透着坦诚、平和、真挚和暖意,种种人生道理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观其一生,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耕耘劳作,心血浇灌,*终结出了丰硕果实,九个子女,个个成才,而且把梁氏家风与家教传给了下一代。
  梁启超一生所写家书数量很多,有近百万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梁启超家书》(解玺璋整理并做导读)选取了那些*能够体现梁启超的亲子之爱,体现他对儿女们的期许、关心、指导教育,体现梁氏家风家教的书信202封,这些家书,以《饮冰室合集》为底本,参照《梁启超年谱长编》和《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进行精编精校,为了使读者更全面了解梁氏的家风家教,附录部分收录了《双涛阁日记》及《三十自述》、《哀启》等内容,可参读,解玺璋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导读更是详细介绍了梁氏家风家教的之所由来,相信读后定会使你掩卷沉思。因书信数量较多,且相关史实注释较多,图书在版式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适读性,采用了页下注的方式,字体、字号、行距均便于阅读。

作者简介

  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30余年,写过电影、戏剧、文学、电视剧评论千余篇,杂文、随笔数百篇,文化批评专论数十篇,计有数百万字。当代研究梁启超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曾著有《梁启超传》一书,《梁启超家书》由解玺璋整理并做导读,材料占有丰富,注释详细严谨。

目录

导读《新会梁氏的家风与家教》
少年中国说(代序)
1912年 思顺19岁 思成11岁 思永8岁 思忠5岁 思庄4岁 思达出生
1912年10月5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11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1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17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18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24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29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1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4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7-8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9-10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12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1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20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22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2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24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1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2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5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16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18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20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22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2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27日与娴儿书
1913年 思顺20岁 思成12岁 思永9岁 思忠6岁 思庄5岁 思达1岁
1913年1月10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12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15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17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23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25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31日与娴儿书
1913年2月4日与娴儿书
1913年2月7日与娴儿书
1913年2月10日与娴儿书
1913年2月20日与娴儿书
1913年3月18日与娴儿书
1913年4月17日与娴儿书
1913年4月18日与娴儿书
1913年4月21日与娴儿书
1913年4月29日与娴儿书
1913年5月2日与娴儿书
1915年 思顺22岁 思成14岁 思永11岁 思忠8岁 思庄7岁
思达3岁 思懿1岁
1915年5月11日与娴儿姊弟书
1915年5月14日与娴儿书
1915年6月4日与思顺、思成书
1915年6月5日与娴儿书
1916年 思顺23岁 思成15岁 思永12岁 思忠9岁 思庄8岁
思达4岁 思懿2岁 思宁出生
三十自述(附《我之为童子时》)
双涛阁日记
哀启
在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上的训词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 扉页 (此处留白,或刊印藏书票、题词等,以增加书籍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 前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穿透时空,触动心弦。梁启超,这位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政治界的巨擘,以其磅礴的才情和深邃的思想,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然而,在那些振聋发聩的宏文巨制之外,他那饱含深情的家书,更如同温润的玉石,折射出一位父亲、一位丈夫、一位兄长的真实情感与人生智慧。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并非一本简单的家书集,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巨人的心灵贴近。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站在时代潮头的梁启超,而是那个卸下政治风尘、在亲情中袒露柔软的梁启超。他字字句句,都承载着对家人的殷切期盼、生活点滴的关怀,以及在乱世中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坚守。 翻阅这些泛黄的书信,我们仿佛能看到梁启超在灯下伏案,用毛笔蘸饱了墨,在纸上勾勒出对儿女的叮嘱,对妻子的牵挂,对家人的思念。那些“儿”“女”“妻”的称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他的语言,时而严厉,带着长者的教诲;时而温婉,充满了慈父的慈爱;时而豁达,流露出智者的通达。他将自己的人生哲学、治学之道,巧妙地融入寻常的家常问候之中,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他的家人,也无形中启迪着后世的读者。 这不仅仅是一份家族的珍贵记忆,更是一份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文化遗产。在梁启超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他在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是如何平衡与抉择的。他并非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他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有对家人的思念与不舍。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人性的光辉。 本书的编纂,旨在将梁启超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更全面、更深入地呈现给读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跨越岁月的信件,让读者感受到梁启超先生深厚的家庭观念,以及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他的家书,是那个时代普通家庭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生动体现。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是一次对往昔的回溯,也是一次对当下人生的审视。让我们跟随梁启超先生的笔触,一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品味那份深刻的人生智慧。 目录 (此处列出书籍的主要章节,例如:) 第一部分:慈父严师,言传身教 卷首语:笔尖上的父爱 致梁思成:建筑的艺术与人生 致梁思顺:琴韵悠扬,诗心永存 致梁思忠:少年强则国强,沙场亦扬名 致梁思庄:书香门第,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致梁思达:求学之路,独立与担当 致梁思懿:温婉贤淑,家的港湾 致幼子之语:人生初见,期望无限 第二部分:缱绻情深,家国同心 卷首语:乱世中的温柔 致李惠仙: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家书中的日常:柴米油盐,情意绵长 家国忧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离别与重逢:游子心,归人意 第三部分:人生感悟,智慧之光 卷首语:岁月的回响 论读书:学海无涯,勤为舟 论做人:独立人格,自由精神 论生活:豁达从容,知足常乐 论时代:变局之中,应时而动 附录: 梁启超年谱简编 梁启超家庭成员简述 相关史料考证 家书墨迹选展 (注:以上目录为示例,实际内容将根据书稿进行详细编排。) 正文节选 第一部分:慈父严师,言传身教 致梁思成:建筑的艺术与人生 “吾儿思成: 近来闻汝在清华攻读建筑,甚感欣慰。忆昔吾于少年之时,亦曾怀有宏图大志,然时代之变迁,世事之无常,使得吾一生颠沛流离,难以如愿。今汝能投身于此宏伟之事,吾心甚安。 建筑乃国家之基石,亦文明之载体。吾儿当知,此道非止于技艺之精湛,更在于胸怀家国之情。吾辈生于斯世,肩负振兴中华之责,非一朝一夕之功。汝之所学,当为吾国之用,方不负父母养育之恩,不负国家寄托之望。 吾知汝天赋聪颖,学识渊博,然学问之道,永无止境。吾之学问,尚有不足之处,汝当戒骄戒躁,勤勉读书。尤其要注意,书本之学,当与实践相结合。吾国古老之建筑,自有其独特之美与智慧,汝当深入研究,融会贯通,方能有所创新。切勿一味模仿西人之技,而失吾国之本源。 吾之身体,近来时常不适,然心系家国,心系汝等。汝等当照顾好自身,切勿使吾远忧。思成,汝乃长子,当以身作则,关爱弟妹,体谅母亲。家之和睦,乃吾最大之慰藉。 吾盼汝在治学之余,亦能留心时事,关心国家之命运。知识非为私有,当为天下人谋福祉。汝之所学,乃是为国家之未来添砖加瓦,是为吾国民创造更美好生活之基石。当以此为志,以此为荣。 勿忘吾言。 父 启” (此为节选,实际内容将更为丰富,包含更多梁启超先生对儿女的教诲、生活指导、人生哲思等。) 第二部分:缱绻情深,家国同心 致李惠仙: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吾妻惠仙: 远隔千山万水,日夜思念。近来天气渐冷,吾身体尚可,勿需挂念。汝等在家,尤需保重身体,冬日寒冷,饮食起居,当多加留意。 吾在此地,虽常感疲惫,然每念及家中妻儿,便觉心有慰藉。汝之贤惠,吾知之甚详。吾一生坎坷,幸有汝相伴,方能度过重重难关。吾之事业,离不开汝之默默支持。 闻稚子偶染微恙,吾甚担忧。汝当细心照料,请医问药,切勿疏忽。孩子乃吾家之希望,亦是吾国之未来。吾等之责任,非仅在维系家庭,更在教育下一代,使其成为顶天立地之人。 近闻时局变动,吾亦忧心忡忡。然吾深信,纵有风雨,亦终将迎来彩虹。吾辈所做之事,乃为国家之长远计,虽万难,亦当坚持。汝当在家中,安心持家,照顾好孩童,为吾留下一片宁静之地,使吾能在外无后顾之忧,安心为国奔走。 此信匆匆,言语亦多有未尽之处。吾盼汝勿劳神,多加休息。待吾事了,定当早日归家。 万望珍重。 夫 启” (此为节选,展现了梁启超先生与妻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在乱世中互相支持、共担家国责任的精神。) 第三部分:人生感悟,智慧之光 论读书:学海无涯,勤为舟 “吾儿思成、思顺等: 今日与汝等谈论读书之事,心中颇有感触。吾常言,学问乃人生之根本,亦是强国之本。然学问之道,并非易事,需有恒心,有毅力,方能有所成。 吾观汝等年少,尚不知勤勉读书之益。然汝等当知,读书非为应付考试,非为名利之途。读书,乃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开阔胸襟,增长见识。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一页纸,便是一段人生。 吾少年之时,亦曾贪玩,然深知读书之重要,故而发愤图强。今吾已届中年,回首往事,方知读书之益,无穷无尽。故而吾愿与汝等共勉,读书当如饥渴之时饮水,如寒冷之时添衣。 然读书亦有方法。不可死读书,不可只读死书。当善于思考,善于辨析。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之所言,不过是为汝等指明方向,真正之学问,还需汝等自己去体会,去探索。 尤当注意,读书不可与世隔绝。吾国之历史,吾国之文化,吾国之现状,皆是汝等学习之重要内容。学问当与人生相辅相成,学问当为国家之用。 今日先谈至此。望汝等牢记在心,付诸实践。 父 启” (此为节选,体现了梁启超先生关于读书的深刻见解,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强调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后记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的诞生,是作者多年来对梁启超先生家书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的结晶。这些信件,如同一颗颗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珍珠,在经过细致的打磨后,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散发出温润而坚韧的光芒。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奔走的时代洪流中的一位弄潮儿。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中国人;他的著作,至今仍被广为传颂。然而,在这些宏大叙事的背后,他也是一位凡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的家书,便是他生命中最柔软、最真实的写照。 在编纂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对家人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子女教育的深远影响。他将自己的学识、智慧、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入日常的家书中,字字句句,饱含着对下一代的期盼与祝福。这些信件,不仅是家庭的珍贵记忆,更是对后人的一种精神传承。 我们希望通过《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梁启超。希望这些“有温度的信”,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引发对亲情、对家国、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份家藏文库,不仅是对梁启超先生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愿这份温情,能够温暖人心,激励我们前行。 (此处可附作者或编者信息,以及致谢等。) 版权页 (此处刊印书籍的版权信息,例如:) 书名: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 一封有温度的信 作者: [梁启超] 编纂/整理: [编纂者姓名/机构]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出版年份] ISBN: [国际标准书号]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者姓名/机构],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复制或传播。 (本简介旨在呈现书籍的内容框架与风格,实际书籍内容将依据梁启超先生的真实家书和研究成果而定,更加丰富和详实。)

用户评价

评分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这个名字,瞬间就吸引了我。在我看来,任何伟人的伟大,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底色,而家庭,正是最能显露一个人真实情感和生活态度的地方。“一封有温度的信”,更是精确地描绘了这类书籍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文字。梁启超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近代中国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光辉照耀着后人。但我一直好奇,在那些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他如何维系家庭,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情感?这些家书,定能让我窥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梁启超,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父亲和丈夫。我期待从中看到他对儿女成长过程中的细致关怀,他们在求学路上的鼓励与支持,甚至可能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分享。我相信,这些充满“温度”的信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梁启超先生的认知,更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关于如何处理亲情、如何维系家庭、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真挚情感的宝贵经验。

评分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这个书名,初听之下,便有一种低语般的亲切,仿佛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宝藏。而“一封有温度的信”,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情感连接的渴望。我总觉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他们生活的痕迹,特别是与家人之间的互动,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梁启超先生,这位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地位的巨人,他在面对家国大事时所展现出的担当与智慧,我们耳熟能详。但我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当他放下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回到家庭的温暖港湾时,他又是以怎样的姿态示人?那些写给妻儿的信件,是否也蕴含着他对于社会责任之外的另一种责任——家庭的责任?我期待从中体味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作为丈夫的担当,以及在动荡年代里,如何用文字维系亲情,给予家人力量。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探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那份跨越百年的温情,去汲取那份关于人生、关于亲情、关于传承的智慧。

评分

初次看到“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这个书名,便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里面珍藏着一个伟大灵魂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充满兴趣,特别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伟人,他们回归家庭后的姿态,往往比他们在大众面前的光环更加动人。“一封有温度的信”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心。我想象中的家书,不应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关怀、鼓励、叮咛,甚至是偶尔的幽默。梁启超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在革命与学术的间隙维系亲情,这些都让我倍感好奇。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家庭中的角色。我期待从中看到他对子女成长的细致观察,对他们学业、品格的点滴引导,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支持与鼓励。我相信,这些信件所蕴含的智慧与温情,定能跨越时代的界限,给予今天的我们深刻的启发和心灵的慰藉。

评分

这套《家藏文库》选取的梁启超家书,仅仅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情的温度。“一封有温度的信”更是点睛之笔,让人立刻勾起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如何处理家庭情感的强烈好奇。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又能有所启迪的书籍,而这套书似乎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梁启超先生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对于他作为一位父亲、一位丈夫,如何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中维系家庭的温情,我知之甚少。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也许在国家大事的奔波劳碌之余,提笔写下对子女的殷殷期盼,对家人的款款深情。这些信件,穿越时空,定能让我们窥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梁启超。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些家书,去感受那份穿越百年依然鲜活的情感,去体会那份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去学习他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家庭生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亲情、关于传承的宝贵财富。

评分

《家藏文库:梁启超家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的向往和对伟人人格魅力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伟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他们宏大的事迹和深刻的思想上,更要探寻他们生活化的、情感化的那一面。“一封有温度的信”,这个副标题更是恰如其分,它暗示了这些文字并非官方文书,而是承载着真挚情感的私人信件。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家书,看到梁启超先生在繁忙的政治和学术生涯之外,如何扮演着父亲、丈夫的角色。在那个变革的时代,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如何交织,他又是如何平衡的?我相信,这些家书定然会流露出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对家庭的深厚眷恋,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谆谆教诲。这些文字,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定能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人心,让我们感受到一份跨越百年的温暖与力量。它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一堂关于亲情、关于责任、关于人生智慧的生动课程。

评分

东西很不错,值得购买,赞一个

评分

不错的小书

评分

经典,屯书,慢慢看

评分

没来得及看呢,不错的商品

评分

觉得这本书写的好,可以了解过去

评分

老爸要买的,他说还不错

评分

还没开始读&hellip;&hellip;看起来很不错?,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出差时候安静的时刻看,

评分

书看了,喜欢。

评分

好好阅读,教育的楷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