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圖文史:影響世界曆史的7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

疾病圖文史:影響世界曆史的7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瑪麗·道布森(Mary Dobson) 著,蘇靜靜 譯
圖書標籤:
  • 疾病史
  • 醫學史
  • 世界曆史
  • 健康
  • 圖文
  • 曆史
  • 文化
  • 疾病
  • 彩色
  • 精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1305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318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32
字數:41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1:①易讀:術語不多,通俗易懂;②多圖:圖片豐富,涵蓋古今;③趣史:拒絕枯燥,生動有趣;④深度:綜閤分析,挖掘背景;⑤有序:係統分類,年錶清晰。
  編輯推薦2:30類重要疾病,30張大事錶,80種知識小百科,近200幅特色圖片,300多份專業文獻,7000年世界文明史……從瘧疾到埃博拉,一部關於疾病如何影響曆史的通俗讀物!
  編輯推薦3:全書由牛津大學醫學史專傢親筆撰寫,北京大學醫學史博士擔綱翻譯,力求通俗、有趣。
  編輯推薦4:從遠古到當代,用圖片和文字講述疾病背後的故事。

內容簡介

  如果人類沒有疾病,世界曆史該是怎樣一番景象?
  本書以30類典型疾病為主綫,講述瞭它們所處時代的大背景和幕後故事,分析瞭原因、影響和結果,論述瞭疾病如何影響人類曆史的進程。諸多鮮活的曆史細節,隨處可見:
  ①疾病影響戰爭史:鼠疫加速古羅馬帝國滅亡;美軍在美西戰爭中遭受黃熱病侵襲;虱子如何大鬧兩次世界大戰等。
  ②公共衛生的發展:19世紀,因傳染病而掀起大掃除運動;20世紀初,療養運動興起;21世紀初前後,多國頒布禁煙令等。
  ③治療手段之演變:從古代的放血、催吐療法,發展到19世紀時麻醉劑引入外科手術,再到20世紀的心髒移植手術等。
  ④偉大的科技進步:1883年,霍亂緻病菌首次被確認;1948年,氯黴素可治愈傷寒;1972年,診斷癌癥的CT掃描儀被發明等。
  ……
  本書收錄瞭30張大事錶、80種知識小百科、200幅特色圖片、300份專業文獻,附有常用詞匯錶和諾貝爾醫學奬總錶,係統刻畫瞭人類7000年的疾病抗爭史。全書由牛津大學醫學史專傢親筆撰寫,北京大學醫學史博士擔綱翻譯,力求通俗、有趣。

作者簡介

  瑪麗·道布森(Mary Dobson),牛津大學博士,醫學史專傢。牛津大學威康醫學史研究部(Wellcome Unit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前主任,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係研究員,哈佛大學哈剋尼斯奬學金(Harkness Fellowship)獲得者。除本書外,代錶作還有《醫學圖文史》《牛津插圖西方醫學史》《現代英格蘭早期死亡和疾病概略》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細菌性疾病
第1章 鼠疫
死老鼠和現代的想象
作傢和見證者
第一次瘟疫大流行
黑死病的起源
悲傷與憐憫
腐爛的屍體和寂靜的鍾聲
鼠疫繼續肆虐
老鼠競賽
鼠疫潛藏的"口袋"
鼠疫永遠存在
第2章 麻風病
中世紀的麻風病
麻風病繼續肆虐歐洲 :遺傳病還是傳染病?
"隔離病"
早期的治療
麻風病現狀
第3章 梅毒
命名這種疾病
"大瘡"起源之謎
"一夜銷魂後,終生汞為伴"
"魔彈"
預防性病
從性病到艾滋病
第4章 斑疹傷寒
體虱
"糊塗"的病
一支悲慘的軍隊
飢荒熱
體虱被揭露齣來
兩次"虱子"的世界大戰
第5章 霍亂
追溯霍亂流行的時空軌跡
貧民窟裏的骯髒和臭氣
關閉霍亂的"閥門"
死於飲水
流入和流齣
簡單的解決方案
第6章 傷寒
汙穢與緻命的發熱
傷寒——與斑疹傷寒不同
人類宿主與健康攜帶者
公共衛生與疫苗
今天的傷寒
第7章 結核病
癆病與古代之謎
結核病的種類
結核病的命名與鑒彆
白死病
緩慢無聲的殺手
"請勿隨地吐痰,拜托啦!"
一種疫苗與三種藥物
結核病發病率的降低
從未走遠的疾病
第8章 産褥熱
女性事件
感染的溫床
死在醫生和助産士手中
從屍體到分娩
請洗手
細菌與滅菌術
新時代:抗生素的齣現
分娩死亡的持續悲劇
第9章 昏睡性腦炎
令人睏惑的本質
左鏇多巴和睡人
昏睡性腦炎與流感相關嗎?
第二部分 寄生蟲病
第10章 瘧疾
生命周期與癥狀
沼澤的臭氣
古代和現代早期的瘧疾
從舊大陸到新大陸
"白人的墳墓"
解開謎團
蚊子部隊
奎寜——打擊寄生蟲
DDT 與根除瘧疾的承諾
瘧疾的復雜性與悲劇性
遏製瘧疾
第11章 非洲錐蟲病
種馬病、那加那病和飛蠅病
最初的綫索和缺失的聯係
最終的關聯
昏睡病——"殖民地病"
昏睡病再次齣現
捕蠅器、錐形蟲耐受奶牛及前景期望
第12章 恰加斯病
卡洛斯·恰加斯的發現
什麼是恰加斯病?
如何打敗這種蟲子?
第13章 淋巴絲蟲病
水裏有某種東西?
一條仍須努力的道路?
第14章 血吸蟲病
打開一罐寄生蟲——在螺類中尋找答案
不同宿主的新舊名字
木乃伊和蟲卵
血吸蟲病的危害
這種疾病能否被消除?
第15章 鈎蟲病
一種古老的感染
鈎蟲生命中的一年
"懶惰的病菌"
鈎蟲和人類健康
第16章 盤尾絲蟲病
蠕動病、寄生蟲和黑蠅
希冀未來
第三部分 病毒性疾病
第17章 天花
長麻子的惡魔
天花與新大陸
麻子、膿與種人痘
牛痘接種在全球采用
天花的根除
病毒的留存
第18章 麻疹
適應舊大陸
侵襲新大陸
適應美洲大陸
傳遍全球各個角落
"使麻疹成為記憶"
第19章 黃熱病
黑色嘔吐物
黃熱病與大西洋兩岸國傢
令人睏惑的"病因"
蚊子的作用
一種頑癥
第20章 登革熱
痛苦難忍的癥狀
揭開登革熱的病因
尋找解決之道
新型緻命登革熱的齣現
登革熱現狀
第21章 狂犬病
瘋狗的撕咬
治療還是控製?
因恐懼而治療
犬狂犬病
野生食肉動物與吸血蝙蝠
第22章 脊髓灰質炎
小兒麻痹癥
膳食、疾病與傢蠅
一位著名的脊灰病人
"一人一毛錢運動"
鐵肺
修女肯尼
雙疫苗記
全球消滅的邊緣
第23章 流感
來自"恒星的衝擊"
一種神秘卻不十分危險的疾病?
被遺忘的疾病大流行
西班牙流感的暴發、傳播和"消失"
下一場人流感大流行?
禽流感(H5N1)到來
第24章 埃博拉
葬禮、傢人、朋友和衛生工作人員
確定病因
埃博拉病毒震驚全世界
病毒獵人
埃博拉病毒來自哪裏?
第25章 艾滋病
汙名與科學
非洲艾滋病人的增加
遏製艾滋病 :全世界一起行動
毒品與睏境
艾滋病的悲劇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希望
第26章 SARS
超級感染者
一場確認新型疾病的競賽
控製 SARS 的傳播
SARS 之謎 /334
醫學史的腳注?
第四部分 生活方式病
第27章 壞血病
橘子、檸檬與辣根菜
最早的臨床試驗
ROB 秘方
"青檸佬兒"
維生素 C 的發現
肥胖流行病
第28章 庫魯病與剋雅病
庫魯病——顫抖的死神
和羊瘙癢癥的聯係
剋雅病與朊病毒的發現
瘋牛病和英國人
新型剋雅病
第29章 癌癥
癌癥在現代的蔓延
癌癥——源自中古時代的疾病
黑膽汁與前沿發現
"一切細胞來源於細胞"
腫瘤、外科手術和火烙
X 光與放療——希望之光
芥子氣與化療
環境與生活方式導緻的癌癥
癌癥——前方是否有齣路?
第30章 心髒病
問題的核心
血液與內髒
心髒——生命之泵
心碎而亡
認識與治療心髒
防病重於治病
檢測心髒的異常
治療技術的改變
修復破碎的心髒
心隨醫囑
常用詞語釋義
延伸閱讀
緻 謝
英漢詞匯對照
1901—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年錶

精彩書摘

  第29章 癌癥
  癌癥是對 100 多種相關疾病的統稱。它可以發生於身體的各個部位,也可能是由很多不同的原因所緻,有的原因已知,還有些尚不可知。它們統一的特點是正常細胞的分裂失去控製,異常細胞的繁殖形成腫瘤。癌癥並不是一種新的疾病,它自古代即已存在。在幾個世紀中,人們嘗試瞭切除、治療或控製癌癥腫瘤等方法,科學傢們也在繼續探尋適宜的方法來破壞"流氓細胞"(rogue cell)或者"關閉"這些細胞繁殖的潛在機製。在過去的 100 年間,人們在診斷和理解疾病以及發現新的治療方法方麵已經取得瞭一些驚人的進步,但是盡管現代醫學取得瞭諸多成績,癌癥依然是一個嚴重的全球問題,每年全世界有 760 萬人死於癌癥,而且不論是對於發達國傢還是發展中國傢都是如此;其中發展中國傢癌癥的問題在日益加重。
  環境與生活方式癌癥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科學傢和醫生已經試圖找到癌癥一開始為什麼會發生。蓋倫的觀點認為一些“抑鬱質”的人更容易得癌癥,這種古老的觀點延續瞭很多世紀。有些醫生曾經認為,癌癥是遺傳性的,也有些醫生認為癌癥是接觸傳染性的。醫學書和大眾通俗健康書建議人們避免從事一些會“刺激”癌癥發病的活動,比如飲食不當,婦女穿束胸束腰,戴不閤適的假牙或缺乏鍛煉等。
  環境的聯係也應該考慮。最早提示癌癥和外部環境因素相關聯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紀後半葉,英國外科醫生波西瓦爾·波特(Percivall Pott, 1714—1788年)在倫敦聖巴塞洛繆醫院觀察到,睾丸癌和男孩時期掃煙囪有關,“他們要打掃狹窄的甚至有時是滾燙的煙囪,結果被擦傷、燙傷,並且幾乎窒息而死;等長大成熟後,會特彆容易患上一種非常有害、痛苦而且緻命的疾病。”波特由此提齣睾丸癌與煤灰産生的刺激有關。
  20世紀時,科學傢開始重新審視這些觀點,推斷齣外部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是癌癥故事中的一部分,包括人們呼吸的空氣,吃的食物,喝酒抽煙等。可能的緻癌物質是無盡的。其中有些純屬臆測,還有一些比如路上的瀝青、汽車尾氣、工業汙染物、煙霧、化學染料、病毒、輻射和殺蟲劑則貌似很有道理。
  20世紀,有關發病率和死亡原因的統計數據更為發達,人們可以審視癌癥死亡率的長期趨勢並把握不同癌癥的地區分布,從而尋找相關的環境和行為的風險因素提供瞭視角。最激動人心的發現齣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流行病學傢發現肺癌在之前的幾十年間發生瞭急劇的增加:據記錄,美國1900年死於肺癌的人數不足400人,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已經增加到11000人以上。在英國,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死亡人數增加瞭6倍。那麼是什麼導緻瞭這一讓人緊張的趨勢呢?
  美國和英國開展瞭大量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到20世紀50年代初,一個關鍵的因素開始浮齣水麵——吸煙。英國流行病學傢奧斯汀·布拉德福德·希爾(Austin Bradford Hill, 1897—1991年)和理查德·多爾(Richard Doll, 1912—2005年)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瞭最為全麵的研究之一。他們給英國所有的醫生寫信,詢問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他們的吸煙習慣。當時很多醫生都吸煙,通常還吸很多,並不認為這種高度成癮的行為會有什麼特彆的風險。在接下來的很多年,他們追蹤瞭4萬名男醫生,並且很快發現重度吸煙者發生肺癌的風險要明顯高於非吸煙者。如果停止吸煙,肺癌的死亡率就會降下來,盡管其死亡率依然高於那些終生不吸煙的人。因而,他們第一次找到瞭一種可以預防癌癥的方式。
  進一步的研究也支持瞭這些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害怕被動吸煙和主動吸煙,反對吸煙的遊說團體開始緻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吸煙有害健康”已經成為最廣為人知的健康教育信息,很多國傢都頒布瞭禁止煙草廣告和在密閉公共場閤吸煙的法令,並對煙草增加賦稅,在煙草包裝盒上印刷警告性的話語。
  在整個20世紀,據估計,全世界有1億人死於吸煙相關的疾病。不過,在今天的美國和歐洲,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開始下降,但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女性中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在上升,可見年輕女性中齣現瞭更多的吸煙者,而且吸煙和患病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這個信息産生效用的速度較為緩慢。在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香煙的消耗量為1韆億,到90年代已經超過1.8韆億。根據預測在接下來的若乾年中,吸煙相關的疾病的死亡率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包括肺癌以外15種其他的癌癥,以及心髒病和呼吸道疾病)都還將會上升。
  癌癥——前方是否有齣路?
  吸煙是癌癥最明確的生活方式危險因素,但是癌癥是一係列復雜多樣的疾病,存在各種各樣的病因,有些已經瞭解,有些還尚未明確。每天新聞上都在報道最為可怕的故事,或者最近的科學突破。如今認為所有的癌癥中三分之一是由於飲食所緻,盡管有些信息(新鮮水果和蔬菜是好的,高鹽攝入和飲酒過量是不好)是清晰的,這依然是一個非常多麵和復雜的問題。過度暴露於紫外綫照射是皮膚癌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就和吸煙一樣是可以避免的。病毒、細菌微生物和慢性感染對於有些癌癥也有影響,特彆是宮頸癌、肝癌、伯基特淋巴瘤和胃癌。在發展中國傢,25%的惡性腫瘤與傳染病有關,而在發達國傢這一比例不足10%。通過及時接種疫苗和使用抗生素可以預防此類癌癥的發生。
  1953年DNA結構的發現,帶來瞭分子生物學的大爆炸。特彆是人類基因組項目的成功,通過國際閤作破解瞭人類基因組2萬至2.5萬個基因。現在我們知道有些基因(緻癌基因)會使某些個體比較容易發生癌癥,我們也知道環境因素(比如輻射)可以導緻基因突變,進而發展為癌癥。這種理解也使得以癌細胞內分子異常為靶嚮的新的治療方式成為瞭可能。
  伴隨著早期檢查、專業手術的廣泛應用、篩查項目以及化療放療的進步,在過去的30年,癌癥在很多西方國傢的存活率已經翻倍。由於風險因素的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在部分西方國傢也已降低。
  癌癥的很多方麵依然是一個謎。“為什麼是我?”是病人在麵對癌癥時的經典反應,而這通常也是一個很難迴答的問題。與過去相比,癌癥的花費空前提高,不論是生活損失,個人和傢庭的悲劇,研究,健康促進運動,對高新技術診斷工具的資金支持,藥物和姑息治療等等。癌癥曾經一度被認為是“西方的”疾病,如今在發展中國傢也逐漸成為主要的問題。據估計,如今超過70%的癌癥死亡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傢,在這裏用於預防、診斷和治療的資源很有限,或者基本不存在。正如WHO提醒我們,“癌癥是一個全球問題,而且它還在加劇。”不過,在將來癌癥的預防策略、早期診斷和更有效的治療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依然有很大的希望。
  ……

前言/序言

  我希望您和格雷勛爵身體健康;每天麵對著1500種疾病,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德尼·史密斯緻格雷夫人的信,1836年2月
  在過去數韆年裏,本書所論及的疾病已經從各個方麵影響瞭人類曆史。誠如英國牧師西德尼·史密斯(SydneySmith,1771—1845年)所說,從1500多種疾病中遴選30種絕非易事。最後決定選擇的依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疾病,其中涵蓋瞭那些曾經、正在和繼續對世界上很多地區産生重要影響的疾病。我選擇瞭一係列如今對一些最貧窮的國傢産生嚴重影響的疾病(21世紀,在最貧窮的國傢,人們的期望壽命可能還不到50歲,而在最富裕的國傢,人們的期望壽命可能達到80多歲),其中包括一些影響人類數個世紀的更不常見和神秘的疾病。
  在本書選取的疾病中,瘧疾和血吸蟲病等屬於“古代的”疾病,大概是在7000年前隨著人類及其馴養動物生活的逐漸密集而興起,由動物疾病成為人類疾病。人類感染天花和麻疹等疾病(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則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伴隨著早期城市化的步伐而齣現的。隨著陸上和海上貿易通路的打開,特彆是在15世紀末環球航行之後,很多疾病在不同地區之間、不同大陸之間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其他一些疾病尤其是艾滋病,對於人類社會是“新的”,它們在過去50年左右的時間內開始興起並迅速地傳播。有些疾病似乎是興起瞭又消失。SARS是21世紀第一種嚴重而且很容易傳播的新型疾病,2003年,它在短期內傳遍全球然後消失在人類視綫中,並且至今再也沒有重新齣現。
  在本書中,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魯病等已經對當地産生瞭嚴重且廣泛的影響。有些疾病,特彆是通過昆蟲傳播的瘧疾和非洲錐蟲病(昏睡病),依然在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産生毀滅性的影響。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16世紀初的天花和麻疹,19世紀的霍亂大流行,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和當前的艾滋病大流行,都在全球範圍産生瞭災難性的後果,對整個社會乃至每個人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最近,禽流感(H5N1流感)的暴發對全球造成瞭威脅,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這本書中覆蓋的一些重大疾病已經在人為乾預的作用下被消滅。在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人類最可怕的瘟疫之一——天花已經在全球消失,它被一種近200年前發明的疫苗消滅瞭。我們隻能希冀,將來會有更多類似的成功消滅疾病的故事,使疾病的全球負擔在不遠的將來大大減少。
  筆者最終選定的30種疾病被歸為四大類彆,在每一大類中,根據最早的記錄對疾病按照編年順序進行整理。前三大類包括傳染病:細菌性疾病(從瘟疫到昏睡性腦炎)、寄生蟲病(從瘧疾到盤尾絲蟲病)和病毒性疾病(從天花到SARS)。第四大類疾病(從壞血病到心髒病)並不符閤細菌、寄生蟲和病毒疾病的模式,於是被貼上瞭“生活方式病”的標簽,由於飲食、吸煙、體育鍛煉和職業等也是重要的(盡管不是唯一的)緻病因素。事實上,對於每種疾病來說,不論是傳染性的還是非傳染性的疾病,相互關聯的生物、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復閤體,麵對不斷傳播的緻病體和可能緻命的疾病,有些人倒下瞭,有的人活瞭下來,還有的人能夠安然無恙。
  每一章內容對一種疾病的曆史、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及其過去和現在纍及數量進行概覽和編年的記錄。筆者還試圖涵蓋與每種疾病相關的主要科學和醫學發現,強調人們在識彆、預防和治療每種疾病時所付齣的艱辛努力以及不時取得的卓越成就。文中所引述的名人名言和引用的插圖,意圖展示在幾百年的曆史過程中,人們在經曆這些疾病時所遭遇的痛苦、苦難、迷惘和睏惑,及其在思索解決問題之道時堅韌的決心和意誌。在某些章節中,也提及瞭一些在思索疾病的起源、性質和原因及其對人類社會和全球人民的影響過程中,讓學者、科學傢、醫生和病人疑惑不解的謎團。
  醫學史是一個讓很多人饒有興趣並且不斷拓展的領域。每項新的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都會為它填充新的事實、發現和數據。新技術(比如DNA探針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在將來更容易找到過去那些神秘的病原體,從而解決曆史上爭論不休的一些紛擾。隨著人類和微生物的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在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進展,我們也可以看到:在21世紀,更清楚地理解人類患病的易感性和誘因,發現微生物、動物和蟲媒的神秘作用,並且研發新的診斷、疫苗和治療手段,將會被置於更重要的位置。在世界上很多地區,消除貧睏和飢餓,改善衛生狀況和提高教育水平,仍將是促進人們健康和福祉最基本和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要衷心地感謝所有為這本書的麵世提供瞭幫助的人們。緻謝和對延伸閱讀的建議,請查閱文末。
  瑪麗·道布森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疾病的印記:塑造文明的無形之手 自人類誕生之初,我們就與疾病共生。這些潛伏的威脅,如同看不見的陰影,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命運,塑造著文明的進程。本書《疾病圖文史:影響世界曆史的7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並非對具體病癥的醫學科普,也不是對傳染病傳播機製的嚴謹論證。它是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一麯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疾病作為一股強大力量,在長達七韆年的漫長歲月中,如何巧妙地編織進人類文明的經緯,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我們將穿越迴遙遠的史前時代,探尋疾病在早期人類社會留下的蛛絲馬跡。當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農耕文明初露端倪,人口的聚集和與動物的近距離接觸,無疑為病原體的滋生提供瞭溫床。那些關於古老村落遺址中人類骨骼上疾病痕跡的考古發現,便是疾病最古老、最原始的證明。它們靜默地訴說著,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即使是微小的感染,也足以摧毀一個傢庭,影響一個部落的存續。疾病的齣現,或許迫使人類發展齣早期的一些衛生習慣,促進瞭對天然藥物的探索,甚至可能在部落間的遷徙和戰爭中扮演瞭某種“自然選擇”的角色。 目光轉嚮輝煌的古代文明,疾病的影響更加顯而易見。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我們能看到古人留下的病竈;古希臘羅馬的城邦,時常爆發的瘟疫,不僅摧毀瞭無數生命,也改變瞭政治格局。書中將勾勒齣,比如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遭受的神秘瘟疫,如何削弱瞭雅典的實力,間接加速瞭斯巴達的崛起。我們將看到,羅馬帝國擴張的腳步,是如何被邊境地區的疾病所阻礙,以及當內部的瘟疫肆虐時,這個龐大帝國是如何搖搖欲墜。疾病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與政治、軍事、經濟緊密相連的社會現象。它塑造瞭城市的規劃,影響瞭人口的分布,甚至激發瞭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人們試圖通過祈禱、獻祭來尋求神靈的庇佑,以抵禦看不見的敵人。 進入中世紀,疾病成為塑造歐洲命運的關鍵力量。我們無法迴避那場如同世界末日般的黑死病。它如同一場席捲整個大陸的風暴,在短短幾年內帶走瞭歐洲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本書將描繪黑死病如何撕裂瞭歐洲的社會結構,傳統權威的動搖,貴族階層的瓦解,農民起義的頻發。人口的驟減,反而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瞭幸存者的生活水平,改變瞭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係,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社會變革埋下瞭伏筆。同時,黑死病也引發瞭對疾病來源的恐懼和猜疑,宗教的狂熱與排外情緒在某些地區滋生,例如對猶太人的迫害,便與當時的恐懼心理不無關係。 文藝復興的曙光,並沒有完全驅散疾病的陰霾。新航路的開闢,帶來瞭全球性的交流,也帶來瞭全球性的疾病傳播。天花、麻疹等疾病隨著歐洲殖民者的腳步,席捲瞭美洲大陸,對印第安文明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為歐洲的徵服提供瞭“便利”。這本書將呈現,這種“哥倫布交換”的另一麵,是病原體跨越大陸的旅行,是免疫係統脆弱的原住民麵對強大病原體的無力抵抗。疾病,以一種殘酷的方式,重新塑造瞭世界的人口地理和權力格局。 啓濛運動的理性之光,也難以完全照亮疾病的黑暗角落。盡管科學在進步,但許多疾病依然是人類難以逾越的鴻溝。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在工業化城市中周期性爆發,揭示瞭衛生條件的惡劣和貧富差距的加劇。本書將探討,這些疾病如何促使人們開始關注公共衛生,推動瞭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催生瞭現代醫學的萌芽。科學傢們開始嘗試理解疾病的傳播方式,尋找治愈和預防的方法,這標誌著人類與疾病鬥爭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進入近代,醫學的飛速發展,疫苗的齣現,抗生素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瞭人類與疾病的關係。但疾病並未因此偃旗息鼓。西班牙流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肆虐,奪走瞭比戰爭本身更多的生命,提醒著人類,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新的、未知的疾病依然是巨大的威脅。本書將審視,戰爭如何成為疾病傳播的催化劑,以及新興的全球性疾病,如艾滋病,如何在現代社會快速蔓延,挑戰著人類的應對能力。 在21世紀,盡管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醫學知識和技術,但新冠疫情的爆發,再次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疾病依然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本書將迴顧這些曆史性的疾病事件,不僅僅是為瞭記錄,更是為瞭理解。它將展現,每一次疾病的衝擊,都伴隨著人類的掙紮、適應與創新。疾病的威脅,激發瞭科學的探索,促進瞭社會製度的改革,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疾病圖文史:影響世界曆史的7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曆史敘事框架。它讓我們看到,在宏大的曆史進程中,除瞭政治鬥爭、經濟變革、文化交流,還有一股同樣強大、同樣深刻的力量在默默作用——疾病。它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的輝煌與脆弱並存,我們與疾病的鬥爭從未停止,而每一次的戰役,都為我們理解自身、認識世界留下瞭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這本書,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視覺與思想之旅,讓你我重新審視人類與疾病之間那段錯綜復雜、跌宕起伏的韆年恩怨,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人類未來的走嚮。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厚重而典雅的觸感,以及內頁的色彩呈現,都讓人愛不釋手。我尤其欣賞那種跨越時空的敘事方式,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像是在帶你進行一次沉浸式的曆史探險。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即便是麵對晦澀難懂的醫學史料,也能用深入淺齣的語言將其闡釋得清晰明瞭。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背景與疾病爆發之間的關聯分析得極為透徹,讓我對“人類文明是如何與病痛共舞”有瞭全新的理解。比如,它對黑死病在歐洲社會結構重塑中的作用的描繪,簡直是栩栩如生。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的插圖和圖錶並非簡單的點綴,而是與文字內容緊密結閤,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可以說,從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珍藏之作。

評分

【第三段評價】 作為一名癡迷於細節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考證嚴謹程度深感佩服。書中引用的史料來源廣泛,跨越瞭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展現瞭疾病傳播的全球性特徵。我尤其關注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關於民間療法和巫術信仰的部分,作者沒有迴避這些“非主流”的記錄,反而給予瞭平等的關注,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公共衛生的認知。整體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一種知識被係統重構的感覺。裝幀上的“彩色精裝典藏版”名副其實,色彩的運用非常恰當,既保持瞭曆史的嚴肅性,又不失視覺的吸引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看待世界曆史的全新透鏡——通過疾病的視角,一切都變得更加清晰和緊密相連。

評分

【第二段評價】 我過去對曆史和醫學交叉領域的書籍總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信息量太大,難以消化。然而,這套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總是能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切入到微觀的個體經驗,這種對比非常有衝擊力。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某些曆史上著名的瘟疫的描述,那種對人類恐懼、掙紮和適應過程的細膩捕捉,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未知與絕望的年代。它巧妙地平衡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知識的易讀性,使得即便是對專業術語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醫學思想演變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沒有簡單地將古人的做法視為愚昧,而是放在其時代背景下進行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病”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如何麵對未知與死亡的史詩。

評分

【第四段評價】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堪稱完美。它並非教科書式的綫性推進,而是充滿瞭張力與轉摺,時而緩慢細緻地描摹某個醫學突破的麯摺過程,時而又快速地勾勒齣大規模傳染病橫掃歐亞大陸的震撼景象。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特彆是關於“衛生觀念的進步往往是災難催生的”這一論斷,簡直是醍醐灌頂。插圖的質量高得驚人,那些曆史醫學插畫的復刻清晰且富有年代感,對於理解當時人們對疾病的想象至關重要。這本書成功地將科學史、社會史和人類學融為一爐,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敘事風格,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知識煥發齣勃勃生機。每次閤上書本,我都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和人類麵對睏境時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

評分

【第五段評價】 老實說,我對曆史類書籍的耐心有限,但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變瞭看法。它的魅力在於,它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片段”賦予瞭全新的、由疾病驅動的邏輯鏈條。語言風格在學術的嚴謹與故事的生動之間找到瞭絕妙的平衡點,讀起來完全沒有閱讀障礙,反而有一種被故事牽引著前進的快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大敘事下的“幕後推手”——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病原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現代醫學發展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審慎態度,沒有過度美化科學的力量,而是客觀地展現瞭每一步進步背後的代價與掙紮。對於任何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具深度與美感的佳作。

評分

一直想買的書 京東活動下單 不錯

評分

內容簡介

評分

一直想買的書 京東活動下單 不錯

評分

內容太簡單,感覺是小學生讀物!

評分

說實話,不知道為什麼這個係列的書都有一些小貴,雖然是彩色的印刷,但紙質很一般,書本身很輕,而且很方便,除瞭價格有點貴,但內容是真心不錯,很有意思

評分

明史可以知今,既往纔能開來。

評分

內容簡介

評分

看瞭希特勒傳記之後再看這本書 就非常的閤適 詳盡的圖片和資料 強烈推薦購買 很有意思有內涵的書

評分

圖文並茂的一本書,小貴,活動拿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