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森林:林中自然筆記(珍藏本)

看不見的森林:林中自然筆記(珍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戴維·喬治·哈斯凱爾 著,熊姣 譯
圖書標籤:
  • 自然筆記
  • 森林
  • 博物學
  • 觀察
  • 散文
  • 生態
  • 環境保護
  • 珍藏本
  • 文學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09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9752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自然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2014年央視年度中國好書。

《新京報》2014年度好書評選——年度新知好書。

入選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聯閤推薦2014年全國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第一批)人文社科類。
  入選中國好書榜·新知類(百道網)2014年5月。
  一位生物學教授的生態學課程,一冊觀測翔實的物候記,一部流動生機的紀錄片,一幅波瀾壯闊的生命畫捲。
  展示自然界之深邃的一次盛大旅程,從一米見方的土地揭示生命的波瀾壯闊。

這是一本堪稱近年來博物學經典類的書之一。入圍2013年的普利策奬。此書是以一係列對古老森林的一小部分進行觀察發現的形式展開的。每天的敘述記錄瞭發生於每一次尋訪中的事件。作者清晰地解釋瞭這些事件以及他們對生態係統造成的影響。作者帶我們領略瞭被大傢所忽視的自然現象。書中,作者著重介紹瞭低級生物間的相互聯係,比如真菌和土生節肢動物的聯係。讀罷此書,會産生親近大自然的迫切願望。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森林觀測筆記。在這本書裏,一位生物學傢以一年的時間為主綫,在每次的觀測中,為我們揭開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裏的秘密。在這本完全原創的書裏,生物學傢大衛以一小片森林作為整個自然界的縮影,嚮我們生動地展示瞭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棲息者的生活狀況。書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簡單的觀察結果作為開頭,比如藏在落葉層裏的火蜥蜴,春天裏野花的初次綻放。通過這些觀察,大衛織就瞭一個生物生態網,嚮人們解釋瞭把極小的微生物和極大的哺乳動物聯係起來的科學觀點,並描述瞭延續數韆年甚至數百萬年的生態係統。大衛每天都會在這片森林裏漫步,梳理齣各種以大自然為傢的動植物間復雜而又微妙的關係,因此每一次尋訪對於他來說,都象徵著一個自然故事的縮影。本書優美的語言使讀者把閱讀過程看作一次尋找大自然奧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則像導遊,帶領大傢探索存在於我們腳下或者藏在我們後院裏的奇妙世界。

作者簡介

  戴維·喬治·哈斯凱爾的研究與教學主要涉及生物進化和動物保護,尤其是對棲息於森林裏的鳥類和無脊椎動物的保護。該研究得到瞭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美國環境保護署、美國野生動物署、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及鄧普頓基金會的支持。除瞭許多科研文章外,他還發錶瞭數篇關於科學與自然的隨筆和詩歌。 David Haskell因其創造性地將科學探索、冥想練習和社區行動結閤起來而獲得瞭全國關注。2009年,卡耐基基金會、凱斯基金會將他命名為田納西年度教授,該奬項隻授予獲得國傢榮譽或對大學教育做齣突齣貢獻的大學教授。牛津美國將他列入2011年美國南部最具創意的老師。 Haskell holds獲得瞭牛津大學動物學學士學位,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博士學位。他現在是南方大學的生物教授,生物學係主任,美國南部大學聯盟環保研究員。同時,他還是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的一員,並因對鳥類學的傑齣貢獻獲得瞭美國鳥類者協會的選舉資格。

精彩書評

  

★哈斯凱爾帶領讀者進入一種介於科學與詩歌之間的新的自然文學流派。在這種風格下,不可見之物顯露原形,微小事物變成宏大的事物,生命的復雜與美得到瞭更清晰的展現。
  ——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戴維·哈斯凱爾在坎伯蘭高原上一米見方的小天地中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在此過程中,他如同以往任何作傢一樣,清晰地看到瞭整個富有生機的地球。文中的每個章節,都會教給你新的東西!
  ——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著有《即將到來的地球末日》
  
  ★在這些篇章中,戴維·哈斯凱爾以利奧波德、約翰·繆爾和梭羅的筆法,刻畫齣演化過程中的美與復雜。對那些希望多到野外去找靈感的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理想的隨身讀物。哈斯凱爾非常瞭解森林以及林中的生靈。他淵博的知識給野外探險者提供瞭**佳指南。散文的寫作風格,與自然研究中所覓得的詩意寜靜相得益彰。這部著作堪稱一部真正的博物學傢宣言。
  ——格雷格·格拉芬(Greg Graffin),著有《無政府狀態的演變:無神世界中的信仰、科學和壞宗教》


  

目錄


1月1日 夥伴關係
1月17日 開普勒的禮物
1月21日 實驗
1月30日 鼕季植物
2月2日 腳印
2月6日 苔蘚
2月28日 蠑螈
3月13日 獐耳細辛
3月13日 蝸牛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4月2日 電鋸
4月2日 花朵
4月8日 木質部
4月14日 飛蛾
4月16日 日齣的鳥
4月22日 行走的種子
4月29日 地震
5月7日 風
5月18日 植食性昆蟲
5月25日 波紋
6月2日 探求
6月10日 蕨類
6月20日 混亂
7月2日 真菌
7月13日 螢火蟲
7月27日 太陽光斑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8月8日 地星
8月26日 蟈蟈
9月21日 醫藥
9月23日 毛蟲
9月23日 禿鷲
9月26日 遷徙的鳥
10月5日 預警波浪
10月14日 翼果
10月29日 麵容
11月5日 光綫
11月15日 條紋鷹
11月21日 嫩枝
12月3日 落葉堆
12月6日 地下動物世界
12月26日 樹梢
12月31日 觀望

緻謝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直到不久前,關於那位“神秘傳播者”的種種猜測似乎都相當薄弱。是反常的大風暴將獐耳細辛的種子帶到瞭加拿大嗎?不可能。是遷徙鳥類腳趾下的泥土,抑或鳥類腹中攜帶的種子傳播過去的嗎?這倒有可能,但是大多數遷徙鳥類在短命植物結齣種子之前已經飛越瞭南部森林。蟾影延齡草很晚纔産生種子,那時遷徙鳥類已經開始踏上歸程,很可能會將種子帶到錯誤的地方。那麼是依靠嚙齒動物或者其他食草動物吞進肚子裏的種子傳播嗎?我們馬上就能排除這種可能性:這類動物在嘴巴裏將種子磨碎瞭,隨後又在消化過程中摧毀瞭種子。
  生態學傢將短命植物的快速擴張與其看似拙劣的傳播能力之間存在的矛盾戲稱為“裏德悖論”。裏德是19世紀的一名植物學傢,他在研究後冰川期英國各處橡樹的擴散時遇到一個類似的問題。哲學傢和神學傢熱愛悖論,視之為通往重要真理的珍貴路標。科學傢的觀念更灰暗一些,他們從經驗中得知,“悖論”隻是一種委婉的錶達方式,實際情況是我們遺漏瞭某些明顯的事實。悖論的解決很可能會錶明,我們以為“自明”的假定之一犯瞭令人尷尬的錯誤。這與哲學上的悖論或許相去不遠。差彆在於錯誤假定的深淺程度:科學中的假定相對淺顯,易於推翻;哲學中的假定影響深遠,根深蒂固。
  裏德悖論背後的錯誤假定可能根本沒有被掩埋,而是顯露在大陸各地眾多壇城的落葉堆上。我們先前曾假定,鹿的排泄物像嚙齒動物的糞便一樣,其中不會含有存活的春生短命植物種子。但是,鹿的排泄物將會成為悖論的答案。解答過程完全符閤科學上解決經典悖論的標準: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問一問“為什麼以前就沒人想到”,然後做齣迴答。實驗的第一步,是從森林裏收集鹿的排泄物;第二步,從排泄物中搜尋種子;第三步,將種子播種下去,觀看種子的生長,得齣結論:稱之為“螞蟻傳播類”的種子是不正確的。更準確的描述,或許是“螞蟻推拉”,再加上“鹿的投擲”,因為隻有鹿纔能將種子傳播到數韆裏之外。螞蟻隻能搬動幾厘米。那麼,我們先前認為不可能傳播種子的其他食草類哺乳動物又怎樣呢?沒人為瞭尋找答案而去跟在它們後麵哈著腰撿糞便。我們麵前有一大堆糞便需要篩查。
  無論**終篩查齣什麼,現在都可以得齣結論:我們將很多春生短命植物歸為“螞蟻傳播類”,甚至給兩者間的關係貼上一個重量級的標簽——蟻媒傳播,這實在過於草率。種子傳播過程中的真相比我們預想的更復雜,而且似乎取決於尺度的大小。在小的尺度上,螞蟻確實是主要的傳播者。它們擅長收集種子,將種子種植在**佳生長地點。鹿群是更為漫不經心的園藝傢。從一粒種子的角度來看,**美好的命運莫過於被一隻螞蟻挑中。然而在更大的尺度上,哺乳動物發揮的作用遠比螞蟻更為重要。偶爾有一顆種子被鹿群成功帶到遠方,就能在那裏建立新的種群,讓這一物種打人一片先前無人開拓的森林。從整個物種的角度來看,足跡散漫的鹿群比注重細節、步步小心的螞蟻更重要。如果沒有鹿群,短命植物將會局限於墨西哥海灣沿岸一小片狹長的森林帶。而現在呢,它們搭上便車,橫渡瞭整片大陸。
  鹿在種子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這種新發現使油質體的作用受到瞭質疑。我們曾假定,這種油性的附屬物是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目的就是吸引螞蟻,幫助種子找到適宜的沃土。
  ……



《看得見的風景:城市邊緣的微觀世界》 (一)引子:都市叢林的生機 我們生活在被鋼筋水泥定義的時代,城市的擴張似乎吞噬瞭每一寸自然。然而,即便是最繁華的都市,其邊緣也總有不屈的生命在頑強生長。本書並非要帶領讀者深入遙遠而神秘的原始森林,也非聚焦於珍稀物種的宏大敘事。相反,它邀請您將目光投嚮那些被我們匆忙的身影所忽略的角落——社區花園的角落、廢棄工廠的縫隙、高架橋下的草地、甚至是自傢陽颱的盆栽。 這些“看得見的風景”,是城市與自然交織齣的獨特畫捲。它們或許沒有參天古木的偉岸,沒有珍禽異獸的奇異,但它們以最樸實、最頑固的姿態,展現著生命的韌性與多樣。從雜草叢生的空地中鑽齣的嫩芽,到石縫中頑強生存的苔蘚,再到時不時造訪的野鳥和昆蟲,這一切都在低語著一個事實:自然並未消失,它隻是以一種我們不常察覺的方式,存在於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 本書正是從這個視角齣發,記錄下我在都市邊緣進行的觀察與探索。我是一名普通的觀察者,沒有攜帶專業的勘探設備,也沒有經過係統的生物學訓練。我的工具隻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以及記錄生活點滴的筆記本。我並非要告訴你“應該”如何觀察自然,而是分享我“如何”觀察,以及在觀察中獲得的驚喜與感悟。 (二)第一章:草地的呼吸 當我們談論“草坪”時,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修剪整齊、綠意盎然的景象。但這僅僅是其中一種形態。在城市邊緣,那些未經精細打理的草地,纔是真正的生命寶庫。它們是野草的王國,每一株都自有其生長之道。 我曾經花費數日,在一個被遺棄的運動場角落裏度過。那裏,曾經被踩踏得稀疏的土地,如今已被各種野草占據。最醒目的是那片隨風搖曳的狗尾草,它們金黃色的穗狀花序,在陽光下閃耀著溫暖的光芒。我注意到,即使是同一種狗尾草,不同植株的花序形態也略有差異,有的緊密,有的疏鬆,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基因秘密? 不隻狗尾草,我發現瞭車前草,它們那獨特的葉片紋路,仿佛刻滿瞭歲月的痕跡。還有那不起眼的蒲公英,它們那毛茸茸的種子,如何在風中旅行,又如何在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我曾嘗試捕捉過幾粒蒲公英的種子,將它們帶迴傢,放在窗颱上的一個小盆土中。幾周後,細小的綠芽從土中探齣,讓我驚喜不已。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生命力,跨越瞭空間的阻隔,實現瞭自然的傳承。 我還觀察到,在這些野草叢生的草地上,也隱藏著不少小型昆蟲的樂園。螞蟻在地上忙碌地搬運著食物,幾隻小瓢蟲悠閑地爬行在寬大的葉片上,偶爾還能看到一隻體態笨拙的甲蟲,在草葉間艱難地前行。它們與草木共同構成瞭這個微觀的生態係統,相互依存,生生不息。 (三)第二章:牆角的生命跡象 建築物是城市的骨架,但即使是堅硬的牆體,也無法完全阻擋生命的腳步。在那些被遺忘的牆角、排水溝旁、甚至裂縫中,總能發現令人驚嘆的生命跡象。 我住處附近有一堵老舊的磚牆,牆縫中長滿瞭各種苔蘚和地衣。它們呈墨綠色,在潮濕的環境中顯得格外鮮嫩。我曾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過它們。苔蘚那細小的葉片,如同微縮的樹葉,它們在牆壁上形成瞭一片片宛如綠毯般的地衣。它們沒有根,依靠著牆壁上的水分和養分生存,在缺乏陽光的陰暗角落裏,它們卻能綻放齣勃勃生機。 我還發現,在牆角邊,一些頑強的野花會選擇在此安傢。比如那白色的小花,通常在春天盛開,它們縴細的花瓣,在粗糙的牆壁映襯下,顯得格外脆弱卻又堅韌。它們從狹小的縫隙中探齣頭來,努力地嚮著陽光生長。有時,我還會在這些野花的花瓣上,發現勤勞的蜜蜂,它們不畏城市的喧囂,在這片小小的花叢中辛勤地采集花蜜。 更讓我驚奇的是,在一些長期無人打理的角落,甚至能發現一些小型的蕨類植物。它們那羽毛狀的葉片,在城市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神秘而古老。這些植物的齣現,仿佛是在提醒我們,即使在人造的環境中,自然的根係依然能夠深入,尋覓到生存的縫隙。 (四)第三章:水邊的故事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或是人工修建的水渠,它們是城市生命的動脈,也孕育著獨特的生機。即使是人工改造的水體,也常常能吸引來各種水生生物和依賴水源的動物。 我經常去傢附近的一個小型人工湖散步。湖邊栽種著一些垂柳,它們的枝條輕柔地拂過水麵。每到傍晚,湖邊總是熱鬧非非。成群的麻雀在柳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幾隻白鷺優雅地在湖邊漫步,偶爾會將長長的喙伸入水中,捕捉小魚。 我還注意到,在湖邊的水草叢中,隱藏著不少小小的居民。蜻蜓的幼蟲——稚蟲,在水底的泥沙中生活,它們是水生食物鏈的重要一環。偶爾,還能看到水黽在水麵上優雅地滑動,它們輕盈的步伐,仿佛永遠不會將水麵打破。 有一次,我偶然在湖邊發現瞭一隻小小的烏龜,它正緩慢地爬嚮岸邊,陽光照在它碧綠的龜殼上,閃耀著健康的光澤。看著它緩慢而堅定的步伐,我仿佛看到瞭生命在城市中頑強適應的縮影。它們與人共存,在城市的角落裏,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五)第四章:盆栽的宇宙 我們傢庭中的盆栽,看似是被人類馴化的植物,但它們依然能與外界的自然建立起微妙的聯係。一個小小的花盆,就是一個獨立的生態係統,也可能成為城市野生生物的臨時避難所。 我的陽颱上種著幾盆綠蘿和吊蘭。最初,我隻是為瞭美化傢居,但漸漸地,我開始注意到它們吸引來的“訪客”。一兩隻蚜蟲會在綠蘿的嫩葉上聚集,它們微小的身軀,在葉片上顯得格外醒目。我沒有立即噴灑殺蟲劑,而是觀察它們如何活動,如何繁殖。 我還發現,有時會有小小的飛蟲,比如果蠅,在我的花盆周圍飛舞。它們似乎被花盆中濕潤的土壤或偶爾腐爛的落葉吸引。更讓我驚喜的是,有一次,一隻小小的瓢蟲爬到瞭我的吊蘭葉片上,它那鮮紅的身體和黑色的斑點,在綠色的葉片上顯得格外可愛。我用手機拍下瞭它的照片,感覺它就像一位來自野外的神秘訪客。 這些盆栽,成為瞭城市中野生生物與人類生活空間之間的一個微妙的連接點。它們的存在,提醒我們即使在最私密的傢中,自然依然能夠以最微小的形態,悄悄地到來,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絲野趣。 (六)終章:看見,並珍惜 《看得見的風景》並非一本圖鑒,也不是一本專業的科普讀物。它是一份個人的觀察日記,記錄瞭我如何從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離,將目光投嚮那些觸手可及的自然。我嘗試著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描繪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引導您重新審視您身邊熟悉的環境。那些您曾經習以為常的角落,或許隱藏著您從未留意過的生機。一株野草,一隻小蟲,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它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故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這個世界的運轉。 我們無需遠行,無需攀登高峰,隻需放慢腳步,降低身段,便能在城市的邊緣,發現無數“看得見的風景”。每一次的發現,都是一次與自然的對話,一次對生命力的緻敬。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知識的深度,而在於喚醒一種觀照生命的視角。當您開始“看見”,並開始“珍惜”,您便會發現,即使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充滿生機的,看得見的風景。這片風景,就在您的窗外,就在您的腳下,就在您不經意間抬起的頭顱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通常對“自然筆記”這類書籍抱有較高的期望,但很少有能真正打動我的。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瞭簡單的記錄,它在自然現象背後挖掘齣瞭一種深層的文化和曆史的印記。作者似乎在嚮我們展示,這些看似隨機的林地景觀,其實都承載著人類活動和時間沉澱的復雜故事。當我們凝視一棵老樹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樹木本身,更是它所經曆的百年風雨和人類文明的變遷。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觀察的完美融閤,讓這本書擁有瞭遠超同類作品的厚度和魅力。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森林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和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沉思錄,非常值得反復閱讀和品味其中的多重含義。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藝術品。厚實的紙張,那種微微的紋理感,捧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尤其是內頁的插圖,色彩的渲染和細節的描摹,都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水平。仿佛每一片樹葉、每一株苔蘚,都是經過精心雕琢後纔呈現在我們眼前。閱讀的過程變成瞭一種觸覺和視覺的享受,完全沉浸在那種對自然細節的極緻追求中。我甚至會花很長時間去摩挲那些插畫的邊緣,感受紙張的質感,這遠超齣瞭單純閱讀文字的體驗。可以說,光是作為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它就已經值迴票價瞭。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和投入,在如今這個電子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忍不住想要把它放在陽光下,細細品味匠人的心血。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著一種季節的更迭和時間的流逝感。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而流暢,不會讓人感到突兀。它不是按照物種分類來組織的,而更像是一次漫遊的記錄,今天在這裏看到瞭什麼,明天又被什麼吸引瞭注意力,完全跟著當下的心境和環境變化而走。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貼近真實自然的無序和魅力。我尤其欣賞那些穿插在觀察記錄中的個人反思,它們不是突兀的插入,而是從對自然的觀察中自然生長齣來的哲學思考,這種內在的邏輯性,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讓人不斷地在“看”和“想”之間切換。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徹底改變瞭我對“細節”的認知。過去我們總覺得大自然是宏大的敘事——高山、河流、廣袤的森林。但這本書的視角卻是嚮下、嚮內、嚮微觀世界的聚焦。它讓我開始留意腳下的那塊腐木,關注一滴露珠如何摺射光綫,以及真菌在土壤中無聲的運作。這種對微小事物的耐心凝視,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平行宇宙。它教會瞭我一種慢下來的能力,一種“在場”的哲學。每一次翻開它,我都感覺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準瞭一遍,對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曾注意的美麗變得異常敏銳。這種觀察力的提升,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上的滿足,更是生活態度的轉變,讓人從匆忙中抽離齣來,重新與周遭環境建立起深刻的連接。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略顯晦澀的自然觀察記錄,畢竟主題聽起來就比較學術化。然而,作者的敘事方式卻齣乎意料地親切和富有畫麵感。他沒有用那種冷冰冰的科學術語堆砌,而是將觀察到的每一個細微現象,都轉化為一段充滿哲思的小故事。讀到某處描繪清晨霧氣穿過鬆針的段落時,我仿佛真的聞到瞭那種混閤著泥土和鬆脂的濕潤氣息。這種敘述技巧高明之處在於,它既保留瞭科學觀察的精準性,又注入瞭詩歌般的美感和情感共鳴。它不是在“告知”你自然界的運行規律,而是在“邀請”你一起去感受和體驗,這種溫度感,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自然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讓人愛不釋手,一口氣就能讀完一大章節。

評分

作者選擇的角度挺特彆,而且作者的知識麵很廣,有好多相關的知識都寫得很通俗。

評分

圖書質量不錯,內容不錯,值得閱讀。

評分

送貨速度快。非常有意思的書,適閤喜歡喝酒的人看,作者看待酒的方式很有意思。

評分

送貨速度快,包裝好,慢慢讀。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很美的一本書,準備和孩子一起看的,培養下她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評分

書還不錯,沒有插圖!

評分

書還不錯,沒有插圖!

評分

買書無須問價格,三摺應是天花闆;2.5摺莫猶豫;2摺以下囤三年。秒殺減滿是地闆,秒殺不減耍流氓。大促有時應有盡,書友齣手忌彷徨。有券用時直須用,莫待無券神自傷。少吃一頓飯,好書囤三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