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孔子家语全鉴》不仅对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发挥积极作用,更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孔子家语全鉴》内容涉及人生的很多方面,对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教益,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给养,从而完善自身。
对于《孔子家语》,《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内容简介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孔子家语全鉴》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鬼谷子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相鲁第一 / 1
始诛第二 / 6
王言解第三 / 10
大婚解第四 / 18
儒行解第五 / 22
问礼第六 / 29
五仪解第七 / 34
致思第八 / 44
三恕第九 / 62
好生第十 / 70
观周第十一 / 82
弟子行第十二 / 87
贤君第十三 / 97
辩政第十四 / 106
六本第十五 / 115
辩物第十六 / 131
哀公问政第十七 / 141
颜回第十八 / 148
子路初见第十九 / 155
在厄第二十 / 164
入官第二十一 / 170
困誓第二十二 / 176
五帝德第二十三 / 187
五帝第二十四 / 193
执辔第二十五 / 197
本命解第二十六 / 205
论礼第二十七 / 210
观乡射第二十八 / 217
郊问第二十九 / 221
五刑解第三十 / 225
刑政第三十一 / 230
礼运第三十二 / 235
冠颂第三十三 / 248
庙制第三十四 / 252
辩乐解第三十五 / 255
问玉第三十六 / 262
屈节解第三十七 / 267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 278
本姓解第三十九 / 287
终记解第四十 / 292
正论解第四十一 / 296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 302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 306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 309
精彩书摘
相鲁第一
【原典】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①,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②,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
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③。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
①宰:邑长官。
②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③沟:挖沟。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译文】
孔子一开始做官时就在中都担任邑宰一职位,为了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他制定了一些相关制度。他提倡鲁邑人按照年纪的长幼所吃的食物应该有不同,每个人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的任务有不同,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没人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为死者制作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棺椁,依傍丘陵修墓,墓地周围不种植松柏,不建高大的坟。这种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鲁国学习您的这种施政方法来治理,您看如何?”孔子回答说:“岂止是治理好鲁国呢!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这样两年过后,孔子被鲁定公任命做了司空。
根据土地性质的不同,孔子将它们分为山林、高地、丘陵、川泽、沼泽五类,所以作物都在适宜的环境之下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先前的时候,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孔子便派人挖沟将鲁昭的陵墓与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块。他对季桓子说:“令尊以这样的方法来羞辱国君反而显露了自己的罪行,这样的行为是破坏礼节的。如今将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后来,孔子从鲁国司空升为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很多法律来约束民众,但都没有用上,因为社会上没有犯法的人。
【原典】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
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①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讠参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
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②侏儒③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④不出门⑤,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注释】
①献酢(zuò):主客互相揖让敬酒。
②俳优:演舞蹈滑稽戏的人。
③侏儒:身体矮小的杂技艺人。
④牺象:牛形和象形的酒器。
⑤门:这里指宫门。
【译文】
在齐国的夹谷鲁定公与齐侯举行盟会,孔子代理司仪,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举行和平盟会就一定会有武力作为后盾,而有武力作为后盾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古代的诸侯想要离开自己的疆域,必须带上文武官员随从,请您带上正副司马。”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
来到举行盟会的地方,筑起盟会的高台,在高台上设立三个台阶。定公与齐侯相互以诸侯之间的会遇之礼相见谦让着登上高台。主客相互揖让敬酒之后,齐国一方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以此来威逼鲁定公。孔子快速登上台阶保护鲁定公退避,说道:“鲁国士兵,你们去攻击莱人。齐鲁两国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夷狄的俘虏竟敢当着我们国君拿着武器行暴,这绝非天下诸侯和齐君友好邦交之道。远方异国不得谋我华夏,夷狄的俘虏不可扰乱会盟,更不能扰乱中国,武力是不能够逼迫友好的。不然的话,这不仅是对神明的不敬,从为人上讲是失礼,从道德上讲是不义。齐侯必定不会这样做吧?”齐侯听了孔子的话,心中感到愧疚,挥手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
过了不久,齐国安排了宫廷乐舞演奏,身体矮小的杂技艺人和演舞蹈滑稽戏的人在国君面前表演歌舞杂技、调笑嬉戏。孔子快步登上高台第二台阶说:“大胆卑贱之人竟敢戏弄诸侯国君,论罪当斩。请右司马迅速用刑。”于是侏儒小丑被斩杀了,手足异处。齐侯心中十分恐惧,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齐、鲁两国正当要歃血为盟的时候,齐国在盟书上加了一段话说:“齐国将来想要发兵远征时,鲁国假如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远征,就会按照盟书上的规定加以惩处。”孔子让鲁大夫兹无还针锋相对地回应道:“我汶河以北的属地你齐国不归还,而要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齐国也应该按照盟书上的条文接受相同的处罚。”
齐侯准备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大夫梁丘据说:“阁下难道没听说过齐、鲁两国的传统礼节吗?既然会盟已经完成,贵国想要设宴款待我国国君,这样的话岂不是给贵国群臣徒增烦扰?按照两国的传统礼节牛形和象形的酒器是不能拿出宫门的,而雅乐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席上配备了这些酒器,就是背弃礼仪;如果宴席上的一切都十分简陋,就好比舍弃五谷而用秕稗。简陋的宴席让贵国国君的脸面何在,背弃礼法贵国就会恶名昭彰,希望您对这件事能慎重考虑。宴客是为了发扬君主的威德,如果不能发扬威德,干脆将此事作罢。”于是齐国就取消了这次宴会。
齐侯回到都城之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臣子辅佐他们的国君用的是君子之道,而你们却偏偏教我用这些少数部族的行为方式来对待他们,招来的尽是羞辱。”于是,齐国将以前侵占鲁国汶河以北的土地和四座城邑都归还了。
……
前言/序言
孔子,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在困境中,孔子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四处问学,渐渐以博学多能闻名。到而立之年,他开办了一所私学,便有许多好学之士前来求教。不惑之年时,他被任命为鲁国中都的行政长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当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职。五十四岁曾代理宰相。孔子有治国安邦之志,但那时鲁国的政治日趋腐败,孔子没有被重用,他于是辞去职务,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贤明君主,但在游历的十四年间所到七个诸侯国都没有得到重用。
孔子近古稀之年觉得仕途无望,便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鲁国开办私学,广招门徒,传授学术及自己的思想主张。据称孔子的学生多达三千,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后来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术,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该书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对于《孔子家语》,历来颇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是有人借孔子之名所撰。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现代考古发现,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早在西汉即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它陆续成于孔安国以及与王肃同时的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儒家学说的产物。应当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故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被长期弃置不用。随着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
其实,《孔子家语》不仅对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发挥积极作用,更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孔子家语》内容涉及人生的很多方面,对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教益,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给养,从而完善自身。
由于篇幅有限,个别章节内容并未全部录选,敬请读者谅解。
编译者
2015年11月
《孔子家语全鉴》简介 一、 缘起与传承:智者的温情告白 《孔子家语》,一部承载着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间深刻对话与生活细节的经典,犹如一面温润的古镜,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的流转,道德的坚守,以及人性的光辉。这部著作并非出自孔子本人之手,而是由他的曾孙子、儒家重要的传人子思所整理,后经孔门后学不断增补、编纂而成,最终形成我们今日所见的《孔子家语》。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在于其以一种近乎“家常”的姿态,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活态传承,以及孔子作为一位导师、一位长者、一位父亲的温情与智慧。 《家语》的编纂,本身便是一次对先哲智慧的虔诚致敬。在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思想激荡的年代,如何传承与发扬先圣的教诲,是无数读书人的重任。《家语》的出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学堂之内,在师生往来间的点滴交流,悉心收集,汇聚成册。它不像《论语》那样以语录体为主,更侧重于事件的叙述,对话的展现,以及细节的描摹,使得孔子的形象更加立体,其思想的落地也更加生动。 传承至今,《孔子家语》历经数千年风雨,虽有散佚,但其核心价值始终未曾动摇。从汉代的尊孔思潮,到历代儒家学者的研读阐释,再到如今的文化复兴,这部著作始终是研究孔子思想、了解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它如同孔子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道的执着,对人的关怀,以及对治世的期盼。 二、 内容探微:智慧的百花园 《孔子家语》的内容包罗万象,犹如一个智慧的百花园,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政治、伦理、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思想与实践。其叙事方式,常常以具体事件为载体,通过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人格魅力。 1. 仁德的实践与教诲: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家语》中,“仁”的内涵得到了多角度的阐释和实践的展示。孔子教导弟子如何“克己复礼为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书中记载了孔子与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关于“仁”的讨论,以及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强调“苟无仁,何有礼?”将仁爱视为政治的基础。在教育弟子时,他更是循循善诱,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2. 孝悌的伦理观: 孝悌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基石。《家语》中,孔子对孝道的阐述尤为详尽,不仅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更深入到“父母之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层面。他从物质供养,到精神慰藉,再到对父母的尊重与怀念,全方位地解读了孝的真谛。同时,对悌的强调,也连接了家庭伦理与社会关系,倡导兄弟和睦,互敬互爱。 3. 礼乐的教化功能: 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涵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手段。《家语》中,孔子多次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将“礼”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仅教授弟子如何遵守礼仪,更强调“礼”的内在精神,即“忠恕”之道。同时,他对“乐”的教化作用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乐”能够“使民和乐”,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通过礼乐的熏陶,培养君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气质。 4. 为学的态度与方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家语》中关于为学的论述,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弟子勤于学习,持之以恒。他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都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书中还记载了孔子对不同弟子因材施教的案例,展现了他高超的教育智慧。 3. 细节的力量:鲜活的孔子形象 《孔子家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孔子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使得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智者。 1. 饮食起居的规矩: 书中记录了孔子在饮食、起居、穿着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习惯。例如,关于“君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及“君子有三戒”,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反映了孔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道德规范的严谨态度。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将日常的生活,也视为修身养性的一部分。 2. 师生问答的生动场景: 《家语》中充满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机智有趣的问答场景。无论是子路提出的“闻道,夕死可矣”,还是子贡对“仁”的追问,都展现了孔子思想的深度和弟子们的求知热情。这些对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碰撞,人性的启迪。 3.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评论: 孔子并非只埋头于书本,他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书中记载了他对当时政治、民生、风俗等方面的观察与评论,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例如,他对“德不配位”的担忧,以及对“民之所忧,我之所思”的深刻体察。 4. 情感的流露与人性的展现: 《家语》中,我们也能看到孔子作为一个人,其情感的流露。他对颜回的深切悼念,对子路的批评与期望,都展现了他作为师长,对弟子们的关爱与责任。这种情感的真实展现,拉近了我们与孔子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温度。 四、 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智慧的恒久回响 《孔子家语》并非一部古籍的尘封,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宝库,其蕴含的智慧,跨越千年,依然闪耀着光芒,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道德伦理的指南: 在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家语》所倡导的仁爱、孝悌、诚信、礼义等传统美德,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石。孔子关于“君子”的标准,关于个人修养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参照。 2. 教育智慧的启迪: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及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都是《家语》所能给予的深刻启示。 3. 领导哲学的参考: 《家语》中关于“为政以德”、“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论述,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如何以德服人,如何赢得民心,如何实现长治久安,都是其中蕴含的重要思想。 4. 生活智慧的借鉴: 孔子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生活态度,关于“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以及他关于“慎言”、“慎行”的提醒,都为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调适心态、提升生活品质的参考。 五、 结语:一部值得细品的智慧之书 《孔子家语》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的人物刻画,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孔子思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先哲的智慧,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不是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家传”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会,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它让我们看见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孔子,也让我们看见一条通往智慧与人格升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