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织编纂的全国性大型年刊——《中国企业年鉴》(2014卷)现已出版发行,这是连续出版的第24卷。
《中国企业年鉴》(2014卷)为国际标准16开精装本,120万字,定价为480。00元。
《中国企业年鉴》以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宗旨,以准确、翔实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真实、全面地记录和分析我国各类企业的年度经营情况与发展状况,集政策性、资料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我国迄今为止一部反映和纪录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史鉴,是我国社会各界了解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窗口、解读国家政策信息的参谋、寻求投资合作的益友、全面掌控企业发展脉搏的向导、迅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工具,也是科研机构和图书馆必藏的史鉴。
A. 重要经济文献
B. 经济法律法规选编
C. 企业发展概况
D. 行业发展概况
E. 企业管理综述
F. 企业论坛
G.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H. 附录
I. 图片资料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资料的“颗粒度”极为精细。我们常说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但往往只能接触到宏观的GDP数字或行业头部企业的概况。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视野下沉到了更基础的运营层面。我花了好大力气研究了其中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差异。报告不仅仅是点出问题,而是通过引入大量企业访谈的片段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变化,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在A省,政策性担保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在B省,地方商会则成为了更重要的互助支撑点。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化描述,避免了“一刀切”的分析陷阱。此外,对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也颇有见地,它没有停留在理论模型上,而是选取了几个不同所有制背景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比如一家老牌国有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以及一家初创的民营企业如何在合伙人利益分配上进行制度设计。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整部年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堆砌。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摆在桌上,光是它的份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统计年报汇编,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它仿佛是一扇通往中国商业脉络深处的窗户,尤其是在审视2015年这个特殊的经济转型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章节,那些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清晰地勾勒出当时国家战略导向与企业微观决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不同行业的增长曲线被细致地描摹出来,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从政策扶持到市场接受度的渐进变化,都有据可查。更令人称道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是什么”,更尝试解析了“为什么”。比如,面对当时一些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年鉴引用了多方专家的观点,并结合实际企业的转型路径,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一线实践的关注,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宏观经济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洞察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每一次重翻都能发现新的关联和启发。
评分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精髓,我想应该是“纵深感”。它不是那种一年一换、浅尝辄止的快餐式年报。相反,它仿佛是在为2015年中国的经济体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字基座。我曾尝试用它来交叉验证一些当时流传的坊间传闻,结果发现,很多看似爆炸性的商业事件,在年鉴冷静、客观的数据面前,其影响的实际范围和程度被精确地量化和界定了。例如,对于P2P行业在那一年经历的洗牌,年鉴没有情绪化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通过分析注册资本变化、风险集中度以及监管政策的滞后效应,给出了一个冷峻的行业生命周期图谱。这种克制的、基于事实的表达,是衡量一部优秀参考资料的关键标准。它允许读者自己去形成观点,而仅仅是提供最可靠的、最全面的事实依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历史在数据面前不再模糊,而是变得清晰可辨,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过去经济运行状态的理解精度。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报告,不如说是在“参阅”一份详尽的商业地图。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走出去’战略”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没有用宏大的口号来笼罩一切,而是聚焦于企业在海外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障碍和文化冲突。比如,它通过分析几起具有代表性的跨境投资失败案例,清晰地剖析了尽职调查中对目标国劳工法和税务法规理解不到位的风险。这些具体到条款和判例的分析,对于任何有志于国际化发展的企业高管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实操价值。这种“预警式”的呈现,体现了编撰者强烈的责任感。此外,书中对人才战略的讨论也十分到位,它不仅关注了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更深入探讨了企业内部针对蓝领工人技能提升的再培训体系建设。这表明,年鉴对“企业”的定义是立体的,涵盖了从战略决策层到一线执行层的各个维度。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类年鉴的阅读习惯一向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主要用于核对特定时间点或特定企业的公开信息,期望它能像一个权威的百科全书那样迅速给出标准答案。但这次体验颇有惊喜。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的视角。举个例子,我在研究2015年中国零售业的电商渗透率时,发现书中不仅有全国的平均值,更将服装、快消品和耐用消费品这三大板块的数据并列展示。这种并列不仅展示了不同品类对数字化转型的接受速度差异,还通过附注解释了背后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固有壁垒。更有趣的是,它还穿插了对“互联网思维”在传统制造业中应用效果的审视。这种跨行业的对照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企业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促使我跳出单一行业思维定式,去思考整体商业环境的共振与分化。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逻辑推理,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检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