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年鉴(2014)

中国人民大学年鉴(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大学年鉴》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人民大学
  • 年鉴
  • 2014
  • 高等教育
  • 大学史
  • 科研
  • 社会科学
  • 北京
  • 综合性大学
  • 学术期刊
  • 参考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5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948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反映2013-201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各方面工作状况的基本资料,包括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基本数据等。

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1
特 载 5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5
附1: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大会 7
附2: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到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8
附3:践行群众路线、弘扬优良作风、凝聚发展力量,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9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7月4日)
附4: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举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讨论会 15
附5:中央督导组回访中国人民大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 15
《中国人民大学章程》正式发布 成为我国首批由教育部核准的大学章程之一 16
附1:《中国人民大学章程》 17
附2:建设回归本位的大学章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国人民大学章程》制定与发布侧记 24
中央决定靳诺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27
附1: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 30
中组部副部长 潘立刚(2013年4月18日)
附2: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 31
中共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长 袁贵仁(2013年4月18日)
附3: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 33
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教育工委书记 赵凤桐(2013年4月18日)
附4: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 34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 程天权(2013年4月18日)
附5: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 34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4月18日)
附6: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 36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4月18日)
中国人民大学接受中央巡视组巡视 37
附1:在中央第十巡视组巡视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动员会上的发言 38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6月3日)
附2:在中央第十巡视组巡视中国人民大学情况反馈会上的发言 40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9月26日)
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国际交流活动 43
附1:芬兰总理卡泰宁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 44
附2:澳大利亚总督昆廷·布赖斯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 45
附3:WTO总干事拉米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 陈雨露校长会见拉米 46
专 文 48
重要讲话、文章 48
在2013年新年报告会上的讲话 48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1月10日)
在教育部、北京市共建5所大学新校区建设协议签署仪式上的讲话 53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1月18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座谈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咨询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53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程天权(2013年3月2日)
在“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子课题‘中国低碳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启动会上的致辞 54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程天权(2013年3月16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表彰暨首届“千人百村”乡村调研主报告发布大会上的讲话 55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3月25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董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5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4月17日)
在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60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4月22日)
在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61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4月22日)
在“五四”主题青年日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64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5月5日)
在《中国统一战线教程》出版座谈会上的致辞 65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5月9日)
在京津片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座谈会”上的讲话 6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5月22日)
继承和发扬李文海同志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在李文海老校长追思会上的致辞 68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6月23日)
青春的选择:梦想之光与泥土芬芳——在中国人民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69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6月26日)
深刻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形势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在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主题党课上的讲话 70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6月27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76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6月29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77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6月30日)
在2013年学院工作会上的讲话 78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7月8日)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上的发言 81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8月15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在“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国际智库研讨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83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8月21日)
在“弘扬华北大学光荣传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主题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 84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8月25日)
在2012级本科学生军训闭营、2013年参军入伍学生欢送大会上的讲话 86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9月4日)
在2013—2014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87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9月11日)
胸怀理想 脚踏实地 品学兼修——在2013级博士生新生大会上的讲话 90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9月18日)
在1989级校友毕业20周年返校活动上的讲话 92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10月3日)
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座谈会上的发言 94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10月20日)
在“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成立会议上的讲话 96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2013年12月12日)
做褒奖人文社会科学大师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9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2013年12月17日)
重要文件 98
中国人民大学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 98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00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中层党政正职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的通知 101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学院(系)行政正职负责人遴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103
中国人民大学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若干意见 104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05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 107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110
关于调整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决定 112
关于授予黄顺基等13位退(离)休老专家荣誉一级教授称号的决定 113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113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专利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18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要点》的通知 120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1320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123
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的决定 126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合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27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责任制》的通知 131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134
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金铁霖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的决定 138
关于公布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 138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章程》的通知 139
关于成立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决定 141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要点》的通知 141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非教师系列人员转为教师系列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 145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工作章程》的通知 147
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决定 149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 149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152
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严格开支标准,控制经费支出的通知 157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158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网上录取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163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165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168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二级单位财务决策工作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169
关于印发《关于二级单位经济责任制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170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171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类本科生招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174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信息公开公示办法》的通知 176
2013年统计资料 179
表一 教职员工人员构成一览表 179
表二 专任教师学历构成一览表 179
表三 本科生分学科学生数一览表 180
表四 研究生学生数一览表 180
表五 留学生情况一览表 180
表六 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学生数一览表 180
表七 校园与校舍面积、固定资产一览表 181
表八 学校基建投资状况表 181
表九 经费收入状况表 181
表十 经费支出状况表 181
表十一 科学研究基本状况一览表—文科 181
表十二 科学研究基本状况一览表—理科 182
机构与干部 183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183
中国人民大学校级领导干部名单 184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名单 184
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184
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校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185
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名单 185
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名单 185
中国人民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及成员名单 187
中国人民大学工会第十五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名单 187
中国人民大学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名单 187
校部机关、各学院(系、所)、直(附)属单位负责人名单 188
学院(部)简介 193
哲学院 193
文学院 194
历史学院 195
国学院 195
经济学院 197
财政金融学院 198
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 198
统计学院 199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0
法学院 201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
社会与人口学院 203
国际关系学院 204
新闻学院 205
艺术学院 205
外国语学院 206
环境学院 207
信息学院 208
理学院 208
商学院 209
公共管理学院 211
劳动人事学院 212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13
教育学院 214
继续教育学院 215
培训学院 215
苏州校区(国际学院、中法学院) 215
深圳研究院 216
体育部 217
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 218
本科生教育 218
一、概况 218
二、本科生招生工作 219
三、教材建设 219
四、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220
五、教学质量监控 223
六、体育教学 223
七、艺术教育 224
附录 224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目录 224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和获奖情况 226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 229
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获奖书目 229
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奖书目 229
中国人民大学2013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3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参赛成绩汇总 244
中国人民大学学校田径纪录 245
研究生教育 247
一、概况 247
二、研究生招生工作 248
三、培养工作 251
四、学位管理与学科建设工作 253
五、其他形式的研究生教育 256
附录 256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一览表 256
中国人民大学非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内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一览表 257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一览表 257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一览表 257
中国人民大学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一览表 258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 258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258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258
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259
中国人民学研究生交叉学科设置一览表(2013年) 264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专业目录 264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分专业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获得情况 265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情况 268
对外教育教学 269
一、概况 269
二、招生宣传工作 269
三、留学生生活 270
附录 270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秋季外国留学生类别统计 270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秋季外国留学生国别统计 271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留学生获奖名单 273
继续教育 274
成人高等教育 274
一、概况 274
二、招生工作 274
三、教学管理 274
网络教育 275
一、概况 275
二、考试情况 275
三、资源建设和教学研究 275
四、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276
五、校企合作、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的新探索 276
附录 276
2013年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招生人数统计表 276
2013年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在读学生(学历教育)人数统计 278
2013年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279
教育培训 280
一、概况 280
二、各类培训 280
附录 281
2013年培训项目统计 281
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 281
一、概况 281
二、实验室建设工作和成果 282
三、仪器设备购置与管理工作 282
附录 283
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情况一览表 283
2013年固定资产分类汇总表 288
图书馆 288
一、概况 288
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289
三、文献信息服务 289
四、古籍、特藏收集整理 289
五、教学、科研工作 289
六、分馆建设和全校的资源共建 290
科学研究 291
一、概况 291
二、科研机构 292
三、学术刊物 295
四、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297
五、科研成果与奖励 298
六、学术活动 305
附录 315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辅导报告情况一览表 315
中国人民大学跨学院研究机构一览表 315
中国人民大学院属科研机构一览表 316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纵向科研项目一览表 32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考察团情况一览表(2005—2013年) 330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在全国及北京市学术团体中兼职情况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331
2013年学校及各院系举办的学术活动一览表 341
发展规划 348
学科和事业发展规划 348
一、概况 348
二、事业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 349
三、学科发展规划工作 349
四、统计信息管理工作 350
校园规划与建设 350
一、概况 350
二、在建及竣工项目情况 350
三、拟建项目情况 351
专项资金管理 351
一、专项资金管理机构 351
二、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352
附录 353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项目批复情况统计表 353
“985工程”建设项目 353
一、概况 353
二、项目管理及进展情况 354
“211工程”建设项目 354
一、概况 354
二、项目管理及进展情况 355
中央高校发展长效机制补助经费项目 355
一、概况 355
二、项目管理及进展情况 355
附录 356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度长效机制补助经费项目批复情况统计表 356
“2011计划” 356
一、概况 356
二、项目管理及进展情况 356
高等教育研究 357
一、科研项目与成果 357
二、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 358
三、学术活动与交流 358
四、其他工作 358
附录 359
2013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管理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359
教育部文科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基地2013年度研究成果 360
北京市高教学会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360
对外交流与合作 361
一、概况 361
二、主要工作 362
附录 364
2013年校领导出访团组一览表 364
2013年重要来访一览表 364
2013年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校际交流协议的境外院校一览表 365
2013年与中国人民大学续签校际交流协议的境外院校一览表 366
中国人民大学海外孔子学院一览表 366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校际交换生项目派出学生一览表 367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国家公派项目派出学生一览表 368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寒暑期境外项目派出学生一览表 368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校长奖学金项目”派出学生一览表 369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聘请客座教授一览表 37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人员一览表 37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因公短期出国/境人员统计表 37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因公长期出国/境人员统计表 37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国际会议汇总表 371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会议资助汇总表 371
管理工作 378
行政管理工作 378
一、概况 378
二、信息工作 378
三、综合协调工作 379
四、规范管理工作 380
五、校史工作 380
六、董事会工作 381
人事工作 381
一、概况 381
二、教职工基本情况 381
三、制度建设 381
四、人才工作 382
五、教职工培训 385
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工作 386
七、考核工作 387
八、薪酬、福利和离退休工作 387
九、教职工出国(境) 388
十、博士后工作 388
附录 388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教职工增员情况表 388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教职工减员情况表 389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名单 389
学生工作 392
一、概况 392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92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397
四、学籍管理工作 398
五、奖励与资助工作 398
六、国防教育工作 400
七、就业工作 401
附录 402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本科专业招生计划 402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各省(区、市)录取分数、招生计划和录取人数 404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度在校学生分学院、类别、年级人数统计表 406
中国人民大学2012—2013学年学生奖助学金类别及额度 407
中国人民大学2012—2013学年主要奖学金获奖名单 408
2012—2013学年“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名单 409
2012—2013学年“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兼职辅导员”名单 411
中国人民大学2012—2013学年先进班集体名单 412
2012—2013学年“十佳宿舍”“文明宿舍”名单 416
中国人民大学2013届毕业生分院系人数统计表 418
中国人民大学2013届毕业生落实情况表 419
中国人民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表 419
中国人民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420
中国人民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供需情况表 420
资产管理工作 420
一、概况 420
二、拓展办学空间工作 420
三、房地产管理工作 421
附录 422
2013年房屋、土地、教职工住宅汇总表 422
财务与审计工作 426
财务工作 426
一、概况 426
二、年度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426
三、财务状况专题分析 426
四、财务管理 427
审计工作 428
一、概况 428
二、主要工作 428
后勤工作 429
一、概况 429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 429
三、后勤经营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 429
四、专项改造与维修工作 433
五、节能管理工作 434
六、后勤管理工作 434
七、幼儿园工作 435
安全保卫和医疗保障工作 435
一、概况 435
二、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等工作 436
三、医疗保障工作 437
档案馆、博物馆工作 440
一、概况 440
二、档案馆工作 440
三、博物馆工作 440
附录 441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和档案利用情况统计表 441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 441
一、概况 441
二、常规工作 442
三、“微人大”建设 442
校友工作 443
一、概述 443
二、主要工作 443
教育基金会工作 446
一、概况 446
二、捐赠工作 446
三、其他工作 447
附录 448
2013年社会捐赠大额汇总表 448
校办产业 450
一、概况 450
二、校办产业管理工作 450
附录 451
中国人民大学校办产业名录 451
出版社 452
一、概况 452
二、选题策划工作 452
三、管理改革工作 453
四、对外合作和版权贸易工作 454
五、其他重要事项 454
附录 455
2013年度获奖图书目录(注:只汇总省、部级以上奖项) 455
书报资料中心 458
一、概况 458
二、管理工作 458
三、期刊编辑出版与销售 458
四、学术评价研究 459
五、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459
六、相关重要活动 460
文化科技园 460
一、概况 461
二、企业孵化机制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62
三、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 462
四、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体系建设 462
五、文化产业研究院工作体系建设 463
六、其他重要活动 466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466
综合工作 466
一、概况 466
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学习 467
三、民主办学和依法治校 467
四、安全稳定工作 467
五、其他工作 468
组织工作 468
一、概况 468
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468
三、干部工作 470
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471
五、基层党组织建设 471
六、党员队伍建设 472
七、评优表彰 472
八、党校工作 472
九、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工作 473
附录 473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基层党委(党总支)、先进党支部名单和优秀共产党员名单 475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党校培训班一览表 475
宣传工作 475
一、概况 475
二、理论宣传工作 476
三、新闻宣传工作 477
统战工作 477
一、概况 477
二、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工作 477
三、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及侨联工作 478
四、侨联工作 479
五、理论研究工作 479
六、信息工作 479
七、其他工作 479
附录 479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一览表 48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一览表 48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各民主党派组织机构情况 481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民主党派成员在其党内任职情况 481
纪检监察工作 481
一、概况 482
二、党风廉政建设 483
三、纠风和执法监察工作 483
四、信访信息和查办案件工作 483
五、其他工作 484
工会与教代会工作 484
一、概况 484
二、教代会工作 485
三、校园文化建设和文体社团工作 485
四、妇女、计划生育及职工互助保险工作 486
五、师德建设工作 486
共青团工作 487
一、概况 487
二、组织建设 488
三、宣传工作 488
四、课外学术活动 488
五、社会实践 489
六、校园文化 489
七、学生社团 490
八、志愿者工作 490
九、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工作 490
十、社会勤工助学工作 491
附录 491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创新杯”竞赛情况统计 491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首都“挑战杯”竞赛获奖统计 492
中国人民大学参加2012—2013年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情况统计 492
人 物 493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493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493
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委员 494
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49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494
第四届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 494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494
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495
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495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495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员 495
第五届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名单 497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498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 498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499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 499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499
2013年逝世人员名单 503
附属学校 505
附属中学 505
一、概况 505
二、学校建设 505
三、各类成绩 509
附属小学 511
一、主要工作 511
二、主要成绩 512
附录 514
附录一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大事记 514
附录二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发、校发文件目录 582
附录三 2013年报刊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文章目录索引 591

精彩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靳诺教授,校长为陈雨露教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目前学校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26个学院、24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深圳研究院等。
  ……

前言/序言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三辑)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三辑)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辑刊》的最新一册,由国内顶尖的哲学与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审校和编辑而成。本辑刊聚焦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阐释、当代价值的挖掘以及跨学科视野下的比较研究,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中推进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辑精选了十二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涵盖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思潮的广阔领域,尤其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考辨和对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全辑论文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充分体现了当前学界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 第一部分: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微探析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对中国古代核心哲学流派的独到见解和新颖解读。 一、 论“仁”概念在孔子思想中的内涵流变与实践路径 本篇论文通过对《论语》中“仁”字出现语境的系统统计和语义分析,考察了孔子思想发展过程中“仁”的内涵如何从早期的个体德性修养逐步扩展为处理人际关系、乃至社会治理的核心原则。作者认为,孔子对“仁”的阐释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旨在回应特定时代挑战的实践性建构过程。论文重点分析了“克己复礼为仁”的具体操作层面,并将其置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其超越性的政治与伦理意图。 二、 孟子“性善论”的形上学基础及其与“义”的内在统一 该文深入探讨了孟子“性善论”背后的形上学预设,挑战了传统上将“性善”简单视为伦理主张的观点。作者通过梳理“良知良能”的论述,论证了孟子哲学中存在一个先验的、具有本体论地位的“善的源头”。同时,文章详细阐释了“义”如何作为这种内在善性在实践中的外化和显现,强调了“义”的判断并非纯粹的主观意愿,而是对“性善”的合乎性认识和合乎性行动。 三、 庄子“齐物”思想中的认识论转向及其对“逍遥”境界的奠基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庄子的“齐物论”。作者指出,庄子并非简单地主张万物平等,而是通过对语言、概念和价值判断的批判,指向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认知状态。论文着重分析了“相对性”和“转化性”在庄子哲学中的作用,并论证了“齐物”是实现“逍遥游”这一生命自由境界所必须完成的认识论前提。 四、 法家“势”的观念与权力结构的动态平衡研究 本篇研究聚焦于韩非子思想中的“势”的理论,将其置于法家关于君主权力运作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考察。文章细致区分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势”不仅是君主所处的客观政治地位,更是一种动态的、需要通过精巧的“术”来维持和调适的权力平衡状态。通过比较法家与其他先秦学派对统治合法性的论述,突显了法家理论的工具理性和现实关怀。 第二部分:魏晋玄学与中古思想的深化解读 本部分关注魏晋时期思想的复杂性、继承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王弼《周易注》中“无”与“有”的辩证逻辑研究 本研究对王弼对《周易》的注释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着重考察了其如何运用“有”与“无”的范畴来解释《易传》中的基本卦象和爻辞。文章认为,王弼的哲学目标在于调和儒家伦理与老庄形上学,通过将“无”设定为万物生成的本根,将“有”视为其显现,构建了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解释体系。 六、 郭象“独化论”中的主体性建构与自然观 本篇论文聚焦于郭象对老庄哲学的独特诠释,特别是其“齐物”意义上的“独化”论。作者强调,郭象的“独化”并非机械的自然决定论,而是在肯定万物自足性的基础上,赋予个体生命一种在规定性世界中实现自我完满的可能。文章还对比了郭象与向秀在诠释上的差异,突显了魏晋玄学内部的多元性。 第三部分:宋明理学与心学的新视野 本部分关注理学和心学在存天理、灭人欲以及知行合一等核心议题上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七、 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指向与知识论层级 本研究以朱熹理学为核心,探讨“格物致知”在其实践体系中的地位。论文指出,“格物”不仅是对外部事物的穷理,更是一个涵盖了对自身心性的反思和对义理的体认的复杂过程。作者通过分析朱熹对“理”的定义,勾勒出其知识论的层级结构,即由物理延伸至义理,最终回归到对天理的自觉。 八、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 本篇论文尝试以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作者主张,“良知”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直觉和本体论原则,天然地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休戚与共的整体性认知。文章论证了“致良知”的过程,即是廓清蒙蔽、实现人心与天地的合一,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四部分:近现代思想的转型与对话 本部分关注近现代中国思想对西方思潮的吸收、转化及其自身的演变。 九、 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与文化挪用机制 本研究以严复的翻译实践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信、达、雅”标准在具体操作中的张力与侧重。论文认为,严复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移植和观念重塑过程。作者重点分析了“雅”在严复翻译中对中国传统文风的继承和对西方新概念的适应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十、 梁启超与“新民”构想中的个体自由与国家责任的张力 本篇论文考察了梁启超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新民”概念的阐释变化,着重分析了其在追求个体解放与维护国家独立这一目标之间的思想调适。文章指出,梁启超试图通过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但“新民”的培养过程始终受到强烈的政治功用主义的制约,体现了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十一、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本研究梳理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时,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之间的关系。论文指出,早期理论家一方面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特别是其非彻底性和阶级模糊性;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了其中关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将其转化为发动群众、服务人民的政治动员语言。 十二、 冯友兰晚期“综合创新”哲学观的内在逻辑考察 本辑收录的最后一篇论文,对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晚年的哲学转向进行了梳理。文章着重分析了冯友兰晚期提出的“综合创新”理念,探讨了其如何试图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如宋明理学)与吸收西方现代哲学成果(如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之间寻求一种新的融通之道,以期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现代中国哲学体系。 ---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三辑)的出版,不仅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深入的论辩平台,也为普通读者和研究机构深入了解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脉络和当代研究前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本书内容充实,学术水准高,是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及文化学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并翻阅这本年鉴的初衷,是想侧重了解学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具体成果,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倡议初期相关的那些项目进展。我关注的是那些具体的、由具体学院承接的海外合作研究中心是否已经开始运作,以及签署了哪些实质性的、涉及联合培养或双学位授予的协议。期望中,我希望看到的是详细的合作院校名称、合作项目的具体研究方向,甚至可能有几张合作签约仪式的照片作为佐证。然而,书中对国际合作部分的呈现,更像是一种“成果罗列”,充斥着“积极推进”、“广泛交流”这类修饰性词汇,但对于“谁和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的核心信息,往往一笔带过。这种“大而空”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无法判断这些合作的深度和成效,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对既定政策的响应汇报,而非对具体国际化战略执行效果的客观评估。这让我不禁怀疑,这种信息的“模糊化”处理,是否是出于某种策略考量,而非单纯的编纂疏漏。

评分

说实话,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批判精神的观察手记,而不是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汇编。我期待的“年鉴”应该更像一个时间胶囊,它不仅要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隐晦地透露出“人们在想什么”以及“潜在的趋势是什么”。比如,我一直好奇,在那个特定的年份,校园文化中那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是如何悄然渗透进传统教学体系的?是否有某个不那么起眼的社团活动,其实预示着未来几年学生思想的转向?但翻阅这本年鉴时,我发现它对这些“软性”信息处理得极为谨慎,几乎采用了“去人化”的笔法。所有的活动都被标准化地描述为“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目标”,语言是如此的精确和中性,以至于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波澜。这就像是看一张高度清晰但缺乏景深的风景照,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但整体氛围却凝固了。我希望能在这冰冷的数字和官方叙述背后,捕捉到一丝属于那个特定年份、属于人大校园内那些鲜活生命体的脉搏和挣扎,那种关于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火花,但很遗憾,这本书似乎刻意将这些“杂音”过滤掉了。

评分

这本厚重的年鉴,光是翻开它就仿佛能闻到油墨和纸张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特有的、属于官方出版物的庄严气息。我本是想找寻一些关于那一年特定学术会议的详细记录,想看看当年各院系在科研成果展示上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比如经济学院那些关于宏观调控的最新研究,或者法学院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实践案例。然而,我拿着它,却发现大部分篇幅被那些必须得有的、程序性的信息所占据。比如,学校领导的年度述职报告,这当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渴望挖掘学术深层动态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总是显得有些“高屋建瓴”,缺乏直击具体研究细节的穿透力。我更希望能看到的是,那些在具体实验室里取得的微小但关键的突破,是那些研究生们在田野调查中捕捉到的鲜活的社会现象,而不是那种经过层层筛选和润饰后,呈现出的“完美”整体图景。那种被过滤掉的、带有实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曲折和失败的真实记录,往往才是一个时期学术生态最生动的写照。手捧此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整体”的维护,而非对“个体”研究脉络的深挖,这让我对于如何快速定位我真正感兴趣的那些“干货”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体现了其作为官方出版物的规格,纸张厚实,印刷清晰。但阅读体验的提升,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我个人非常欣赏那些能在严肃的年鉴中巧妙地融入人文关怀的尝试,比如,用几页篇幅来纪念那些在学术或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几十载的老教授,简短地介绍他们一生的主要贡献,并配上几张富有年代感的黑白照片。这能为冰冷的记录增添一份温度和敬意。然而,在翻阅这本2014年的年鉴时,我没有找到太多这样的“留白”时刻。一切都像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流程化的纪念活动被塞进了固定的板块,缺乏对个体命运和学术传承的深刻反思。一本优秀的年鉴,应该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机构的宏大叙事,也能捕捉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缩影。遗憾的是,这部作品更像是一份官方的成绩单,严谨有余,温情不足,让人在合上书本时,留下的印象是“知晓了”而非“有所感触”。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进行跨年度数据对比的学者来说,信息的可检索性和标准化的统一性至关重要。我原本希望这本2014年的年鉴能延续前几年的数据编码方式,尤其是在统计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那个细分类目上。我记得前几年的年鉴对进入“金融科技”领域的校友数量有一个非常细致的区分,这对于我们分析新兴产业人才吸纳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当我试图去比对2014年的数据时,发现这个分类被合并到了一个更宽泛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中,使得原本可以量化的增长趋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倒退之嫌。这种在不同版本间随意更改统计口径的做法,对于严肃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增添了巨大的数据清洗成本和不确定性。这不仅仅是信息不全的问题,更是对使用者研究流程的漠视。一本权威的年鉴,其价值的一半在于它记录了历史,而另一半则在于它能让历史以可比的方式被提取和分析,这一点上,我认为2014年的版本在操作层面上存在明显的瑕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