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第2版全国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第2版全国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玉军,金明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产品
  • 装配
  • 调试
  • 电子信息
  • 职业教育
  • 教材
  • 第2版
  • 电子技术
  • 实训
  • 技能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59375
版次:2
商品编码:118693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4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第2版)》从基本的元器件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元器件名称、符号、作用、标值、参数、好坏判断、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采购指标;根据现行的电子工艺发展过程,介绍了传统的手工焊接、自动焊接和先进的贴片焊接以及表面安装技术;全面地讨论了电子整机装配与调试的常用工具、常用仪器、常用材料、印制板的制作、焊接的训练方法和调试的方法;也讨论了装配工艺的元器件处理、基本连接、整机装配、工艺文件的编制与填写,调试工艺的指标、步骤和技巧;还举例介绍了电子装配和调试的全过程以及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详细、操作有趣,易学易懂。每章后附有大量的习题和实训内容,同时附录了《电子设备装接工国家职业标准》和江苏省信息产业厅电子行业江苏职业技能鉴定站无线电装接工理论考核试卷、操作考题。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第2版)》的特点是实用、通俗、易懂,同时兼顾了电子特种行业技能鉴定,去除了烦琐的理论说教,用*直观的实例,通俗的语言,说明操作的步骤、过程与技巧,能满足一般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第2版)》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工程及通信工程等专业教材,也可以供电子与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考级或自修参考。

目录

1 常用无线电元器件
1.1 电阻器
1.1.1 电阻器的作用和分类
1.1.2 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1.3 电阻器、电位器型号的命名
1.1.4 电阻器典型参数的标识方法
1.1.5 电阻器好坏的判别
1.1.6 其他
1.2 电容器
1.2.1 电容器的作用与类别
1.2.2 电容器型号命名方法
1.2.3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1.2.4 电容器标识
1.2.5 电容器的简易测试
1.2.6 电容器使用注意事项
1.3 电感器
1.3.1 电感器的类别
1.3.2 电感器的主要参数
1.3.3 小型固定电感器的标识
1.3.4 电感器的简易测试
1.4 继电器
1.4.1 继电器的分类
1.4.2 有关继电器的名词及参数
1.4.3 常用继电器型号
1.4.4 固态继电器
1.5 半导体器件
1.5.1 半导体分立元件的命名
1.5.2 半导体二极管
1.5.3 半导体三极管
1.5.4 场效应管
1.5.5 光电耦合器
1.5.6 集成电路
1.5.7 机电元件
习题1
实训1
一、电阻器阻值的判读和检测
二、电容器标称值判读及电容容量比较
三、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简单测试

2 手工焊接工艺
2.1 手工焊接工具
2.1.1 电烙铁
2.1.2 焊接辅助工具
2.1.3 电烙铁的维护与维修
2.2 焊料与助焊剂
2.2.1 焊料
2.2.2 助焊剂
2.3 元器件的筛选与成型
2.3.1 元器件的筛选
2.3.2 元器件引线成型
2.4 手工焊接
2.4.1 电烙铁的选用
2.4.2 电烙铁使用前的准备
2.4.3 焊点的质量要求
2.4.4 焊接的要领
2.4.5 焊接的步骤
2.4.6 几种常用工件的焊接
2.4.7 几种特殊工件的焊接
2.5 焊接质量的检查
2.6 拆焊
习题2
实训2
一、带锡焊接法
二、点锡焊接法
三、元器件的焊接
四、搭焊、钩焊和绕焊训练
五、手工贴片焊接
六、拆焊训练
七、贴片拆焊训练

3 自动焊接工艺
3.1 印制电路板(PCB)
3.1.1 印制电路板的材料与类型
3.1.2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3.2 浸焊与波峰焊
3.2.1 浸焊
3.2.2 波峰焊
3.2.3 次焊接工艺
3.3 表面安装技术(SMT)
3.3.1 表面安装技术的特点
3.3.2 表面安装材料
3.3.3 SMT装配器件
3.3.4 SMT元器件的基本要求
3.3.5 使用SMT元器件的注意事项
3.3.6 表面安装工艺
3.4 微组装技术(MPT)
3.4.1 微组装技术概述
3.4.2 微组装技术类型
3.4.3 微组装技术焊接
习题3
实训3

4 装配工艺基础
4.1 常用工具与材料
4.1.1 装配工具
4.1.2 装配设备
4.1.3 常用线材
4.1.4 绝缘材料
4.1.5 磁性材料
4.1.6 电工常用塑料
4.1.7 常用紧固件与线扎
4.1.8 常用粘接材料、油漆和有机溶剂
4.2 装配中的加工工艺
4.2.1 导线的加工
4.2.2 线扎加工
4.2.3 电缆导线的加工
4.3 装配中的安装工艺
4.3.1 螺装
4.3.2 铆装
4.3.3 粘装
4.3.4 压接
4.3.5 绕接
习题4
实训4
导线与电缆的加工训练

5 常用技术文件及整机装配工艺
5.1 常用技术文件
5.1.1 概述
5.1.2 工艺文件的编制原则与要求
5.1.3 常用工艺文件的类型及填写
5.1.4 工艺文件的管理
5.2 整机装配工艺
5.2.1 装配准备
5.2.2 装配阶段
5.2.3 检验阶段
习题5
实训5
一、BJ一1八路数字显示报警器的装配
二、敲击式语言门铃的装配

6 常用调试仪器
6.1 万用表
6.1.1 UT一53型数字万用表面板结构
6.1.2 工作原理
6.1.3 测量范围和指标
6.1.4 使用方法
6.1.5 注意事项
6.2 晶体管稳压电源
6.2.1 面板结构
6.2.2 主要技术指标
6.2.3 使用方法
6.2.4 注意事项
6.3 信号发生器
6.3.1 低频信号发生器
6.3.2 高频信号发生器
6.3.3 函数信号发生器
6.4 示波器
6.4.1 面板结构图
6.4.2 主要性能指标
6.4.3 工作原理
6.4.4 使用方法
6.4.5 注意事项
6.5 晶体管毫伏表
6.5.1 面板结构图
6.5.2 主要性能指标
6.5.3 工作原理
6.5.4 使用方法
6.5.5 注意事项
6.6 频率特性测试仪
6.6.1 面板结构图
6.6.2 主要性能指标
6.6.3 工作原理
6.6.4 使用方法
6.6.5 注意事项
6.7 虚拟仪器
习题6
实训6
一、SR-8双踪示波器的使用训练
二、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混合使用训练

7 调试技术
7.1 概述
7.2 调试的工艺文件
7.3 单元电路调试的方法
7.4 单元调试
7.4.1 静态调试
7.4.2 动态调试
7.5 整机调试
7.6 电子整机调试与检测举例
7.6.1 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的调试
7.6.2 彩色电视机的调试
习题7
实训7
一、收音机调试训练
二、高频特性曲线的调试训练(2频道)
三、中放特性曲线的调试训练
四、伴音鉴频S曲线的调试训练

8 质量管理与产品认证
8.1 质量管理体系
8.1.1 概述
8.1.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8.1.3 一体化管理体系
8.1.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8.2 质量管理
8.2.1 质量管理的概念
8.2.2 质量管理的原则与目标
8.2.3 质量保证
8.2.4 质量控制
8.2.5 质量改进
8.3 电子产品生产质量管理
8.3.1 概述
8.3.2 电子装配的质量管理
8.4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8.4.1 质量认证
8.4.2 产品强制认证
习题8

附录
附录1 电子设备装接工国家职业标准
附录2 无线电装接工理论复习题
附录3 无线电装接工操作考试样题——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试卷
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考试试卷(1)
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考试试卷(2)
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考试试卷(3)
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考试试卷(4)
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考试试卷(5)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光影流转:摄影艺术的百年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摄影艺术史著作,系统梳理了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艺术在技术、观念、风格和社会功能等各个层面的演变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次对摄影语言独特魅力的深度挖掘,一次对那些用镜头捕捉时代瞬间、凝固永恒情感的伟大艺术家们的致敬。 第一章:影像的诞生与早期探索(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达盖尔的奇迹与 Talbot 的印记: 追溯摄影术发明的源头,详解达盖尔银版法和 Talbot 的纸基正负底片法,分析其技术原理、成像特点以及早期对现实世界的“忠实”记录。探讨这些早期摄影师如何从科学记录走向艺术表现的初步尝试,如风光摄影、肖像摄影的兴起。 沙龙摄影与新艺术的萌芽: 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界盛行的“沙龙摄影”风格,分析其追求绘画性、模仿油画的特点,如柔焦、模糊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关注到一些艺术家开始质疑传统,探索摄影自身的语言,例如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及其“直影派”(Straight Photography)的出现,强调摄影的“直观性”和“客观性”,为后来的现代摄影奠定了基础。 摄影的社会功能: 考察早期摄影在新闻报道、科学研究、社会纪实等方面的作用。例如,罗杰·芬顿(Roger Fenton)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报道摄影,雅各布·莱斯(Jacob Riis)对纽约贫民窟的揭露,以及伊丽莎·芬奇(Eliza Finch)对女性生活的记录。这些作品不仅是影像的呈现,更是时代社会变迁的有力见证。 第二章:现代摄影的崛起与革新(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与摄影的实验: 深入分析20世纪初欧洲艺术思潮对摄影的影响。立体主义如何启发摄影师打破传统透视,探索多角度观察;表现主义如何引导摄影师运用主观情感、扭曲变形来表达内心世界。例如,曼·雷(Man Ray)的“太阳版画”(Rayograph)和“移画”(Photogram),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对物体形态的极致追求,以及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对形式感的探索。 “黄金时代”的群星璀璨: 重点介绍20世纪现代摄影的黄金时代,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摄影大师涌现。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他的“区域曝光系统”理论及其壮丽的美国西部风光摄影,如何将自然景观提升至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强调技术的精准与对自然的敬畏。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提出者,他如何捕捉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瞬间,他的纪实摄影以其简洁的构图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闻名。 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 挑战社会常规,以独特的视角捕捉边缘人群,她的作品充满着争议和力量,迫使观者审视自身对“正常”的定义。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 《美国人》的作者,他以一种非传统、主观的视角审视美国社会,打破了官方的、理想化的美国形象,对后来的纪实摄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纪实摄影的社会担当: 探讨纪实摄影在揭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例如,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在大萧条时期的作品,如《迁移的母亲》,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对美国南方贫困农民的记录,其冷静、客观的风格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章:摄影的观念革命与多元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 后现代语境下的摄影转向: 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摄影理论和实践带来的冲击。摄影不再被视为记录现实的唯一可靠媒介,而是被看作一种建构现实、解构符号的工具。 观念摄影的兴起: 探讨观念摄影如何将思想和概念置于影像之上。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一件和三把椅子》等作品,挑战了艺术的定义和图像与现实的关系。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通过自拍和扮演不同角色,探讨身份、性别和观看的政治。 摄影的类型学与跨界融合: 介绍当代摄影在不同领域内的蓬勃发展,如时尚摄影、广告摄影、建筑摄影、科学摄影等,分析它们在艺术语言和商业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同时,也关注到摄影与其他艺术媒介(如电影、装置艺术、数字媒体)的融合,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 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数字摄影的普及对摄影艺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包括图像的无限复制、编辑的便捷性以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分析数字时代下,摄影师如何应对信息爆炸,如何重新思考图像的真实性、原创性和价值。 全球化背景下的摄影艺术: 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摄影实践,以及全球化对摄影语言的催化作用。关注新兴摄影力量的崛起,以及跨文化交流对摄影观念的丰富。 第四章:摄影的语言与欣赏 构图的奥秘: 深入分析摄影构图的经典法则,如三分法、对称构图、黄金分割等,并探讨如何打破常规,创造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光影的魔法: 阐述光线在摄影中的重要性,从自然光到人造光,分析不同光线的质感、方向和强度如何塑造主体、营造氛围。 色彩的叙事: 探讨色彩在摄影中的心理学和象征意义,分析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绪、引导观者视线,以及不同色调的搭配如何影响画面的整体感觉。 视角与叙事: 分析摄影师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拍摄视角(高、低、平视)来影响观者的感知,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照片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观看的艺术: 引导读者从“看”到“观”,学会如何欣赏一张摄影作品,理解其背后的创作意图、技术运用和社会文化语境,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 结语: 《光影流转:摄影艺术的百年探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摄影艺术视角,从技术革新到观念演变,从艺术大师的创作实践到普通人的影像生活,全景式地展现摄影艺术的魅力与力量。本书不仅适合摄影爱好者、学习者,也对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视觉文化、捕捉时代脉搏的读者都将有所启发。通过对摄影艺术的百年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展望未来影像艺术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觉得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这类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光靠理论书很难完全掌握,总觉得隔靴搔痒。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尤其是在“调试”那一块,简直可以说是“实战宝典”。书中列举了大量不同类型电子产品在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并且针对每一个问题都给出了详细的排查思路和解决方案。比如,当某个设备无法正常开机时,它会一步步引导你从电源部分开始检查,再到各个功能模块的信号状态,最后到元器件的损坏判断,逻辑非常清晰。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还介绍了各种调试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示波器、万用表等,并且提供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读取信号、测量电压、判断故障的实际操作演示。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提升,因为之前我虽然知道有这些工具,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用,用了又能看出什么门道。现在,感觉自己真的可以动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不再是只能看别人操作的“旁观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非常合理,循序渐进,让我这个对电子技术完全是“小白”的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从最基础的电子元件的种类、功能介绍,到如何正确地读取电路图,再到具体的装配工艺和最后的调试技巧,环环相扣,逻辑性非常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电路图识读”的部分,以往看到电路图就头疼,觉得像天书一样,但这本书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讲解,把那些符号和线条都“活”了起来,让我很快就能理解各个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信号的流向。在装配部分,书中对焊接技巧的讲解更是细致入微,从最基本的“锡点饱满”、“虚焊”的辨别,到“短路”、“漏焊”的预防,都给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我还注意到,书中还强调了静电防护和安全操作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保护我们和元器件都非常关键,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忽略的地方。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我确实是近期才入手,当时也是被它的“第2版”和“全国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这样的字样吸引的,毕竟教育系列教材通常意味着内容比较系统和权威。到手后翻了几页,感觉整体编排还是很严谨的,图文并茂,很多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图示,这对于我们这些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元器件识别和焊接技巧的部分,讲解得非常细致,从最基础的区分正负极到不同类型焊锡的使用方法,都一一列举,还附带了一些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避免虚焊、如何处理过多的焊锡等。这让我之前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小麻烦,一下子就有了清晰的解决思路。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结合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感觉学起来更有方向感,而不是死记硬背。比如说,在介绍某个电路的组装时,会详细分析这个电路的功能,以及各个元器件在其中的作用,这样一来,我们不仅知道怎么装,更知道为什么这么装。这对于提升我们对电子产品整体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评分

我之前在学习电子技术的时候,总是感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很多东西在书上看起来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抓瞎。这本书简直就是这座鸿沟上的“完美桥梁”。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在讲解每一个装配或调试环节时,都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甚至会模拟一些你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突发状况,并给出应对策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故障排除”那一章节,它把很多常见的故障现象都进行了归类,然后针对每一种故障,都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排查流程。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救星”。以前遇到问题,就是无从下手,现在有了这本书,感觉就像有了一本“故障诊断手册”,能够更有条理地去寻找问题根源。而且,书中还强调了“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这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都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我最近正在学习电子产品的相关知识,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觉得内容相当扎实。这本书在讲解电子元器件的时候,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介绍如何装配和调试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让你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举个例子,在讲解某个特定电路的连接时,它会详细解释为什么某个元器件需要连接到这个位置,以及它在整个电路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让我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电子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也有非常详细的图文说明,包括如何正确连接、如何设置参数、如何读取数据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实用信息。感觉通过这本书,我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