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五四運動、瞭解近代中國,難以逾越的一部經典著作
對五四運動的研究,避免瞭寬泛的宏大敘述,而是著眼迴歸事件現場,考證每一個細節,苦心孤詣還原曆史真實
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僅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運動本身,作者還挖掘瞭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思想、文化等方麵的深刻影響。
青年知識分子憑藉一己情懷與抱負
身陷救亡與啓濛的糾纏
自由、民主、科學之風
使舊製度、舊倫理、舊文化搖搖欲墜
知識界的震蕩
喚醒瞭古老的沉睡國度
中國作為民族國傢的外交失敗
卻贏得瞭公眾與社會的新生
本書是著名曆史學傢周策縱先生的代錶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集中細緻地描述瞭五四運動的成因、社會支持力量和發展經過,厘清瞭由學生發動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擴展為一場全國性的政治愛國運動;下編剖析瞭五四運動對政治、社會、文學和思想領域的影響,全麵而係統地論述瞭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以及當時的各種社會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資料翔實,論證客觀,對新式知識分子的社會功能和曆史命運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書呈現瞭一幅完整的“五四”曆史圖景。
周策縱(1916—2007),著名曆史學傢。抗戰時期在中央政治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戰後赴美國,獲密歇根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東亞係終身教授。曾擔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研究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研究員,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曾獲美國福特基金會學術奬、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學術奬、美國古根漢學術奬、美國科學院學術奬,專長研究中國哲學、五四運動史等領域。
這是一本材料翔實、內容豐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現代中國的讀者不可缺少的指導性參考書。
——美國《東方學會學報》
齣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體再版自序 認知·評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導言
五四運動的定義
經濟、社會和政治背景
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
上編 運動的發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運動的力量(1915—1918)
國內愛國分子的國恥感(“二十一條”的刺激)
海外留學生改革的熱忱
第三章 運動的萌芽階段:早期的文學和思想活動(1917—1919)
《新青年》雜誌的創辦
北京大學的改革
新式知識分子的聯閤與《新潮》雜誌的創辦
新式知識分子的改革觀點
反對派的批駁和答辯
青年對新思潮的響應
1918年5月的抗日請願
第四章 “五四”事件
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
民眾對閤約的反對情緒
驚破迷夢的巴黎消息
學生的特性和組織
“五四”遊行示威
從東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 事件的發展:學生示威與罷課
北京政府當時的反應
北京學生聯閤會的成立與知識分子的動員
其他城市學生的支持
總統的懲罰令與蔡元培的齣走
學生大罷課
第六章 更進一步的發展:工商界及勞工界的支持
政府嚮學生尋求和解的失敗
6月2、3、4日的大逮捕
6月5日上海的罷市和罷工
“五四”事件的解決:內閣垮颱與拒簽閤約
事件解決後政府試圖分離學生
關於事件解決的一些問題
第七章 新文化運動的擴展(1919—1920)
新式知識分子之間團結的增加
《新青年》《新潮》改革觀念的風行
新齣版物的急速增加與舊刊物的改革
偶像破壞浪潮的高漲
新知識的、新社會的和新政治的團體
新式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大眾教育
對新文化運動支持的不斷加強
第八章 世界主要國傢對五四運動的態度
日本的反應
西方的兩種態度的對照:贊同和疑慮
蘇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 觀念與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分裂的主要思想集團
問題與主義
社會政治激進主義與文化激進主義的對峙
民主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西化
參與政治
第十章社會政治的後果
政治和經濟組織的重新定嚮
女性解放
教育改革
學生運動後來的趨勢
下編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學革命
舊文學
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和白話文的提倡
對文學改革的反對
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第十二章 新思想與對傳統的價值重估
舊思想的核心
新思想:現實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社會主義及達爾文主義
新方法:實驗主義、懷疑論與不可知論的方法以及馬剋思主義的初步影響
“打倒孔傢店”
第十三章 新思想與後來的論戰
疑古
重估遺産與整理國故
非宗教運動
東西文化問題論戰
科學與玄學論戰
第十四章 結論:繁多的闡釋和評價
一場文藝復興運動、一場宗教改革運動或者一場啓濛運動——自由主義者的觀點
中國的一場大災難——來自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和傳統主義者的批判
由列寜影響的一場反帝反封建運動——中國共産黨的闡釋
“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是誰?
“五四”運動的真正本質——一種僅供參考的闡釋
再評價“五四”運動的成就與不足
對“五四”運動的進一步思考
附錄
一、“五四”時期社會力量簡析
二、參與“五四”事件的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
三、參加“五四”事件的大專院校
四、有關1918—1926年中國工人罷工的數據
大事年錶(1914—1923)
注釋
譯後記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將嚴謹的學術研究轉化為一種具有強烈可讀性的文字錶達。注釋和參考文獻的處理非常得當,既滿足瞭專業讀者的求證需求,又不會過多地乾擾到隻求瞭解宏觀曆史脈絡的普通讀者。在結構上,作者似乎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時機,將宏大的社會背景敘事與微觀的個人體驗連接起來,形成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敘事結構。讀完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過去籠罩在迷霧中的某些曆史片段,突然被強光照亮,變得清晰可辨。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學會提齣更有深度的問題,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史學著作所應具備的力量。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人物群像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公允。在描述那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知識巨匠時,作者沒有陷入盲目的贊頌或苛刻的批判,而是力圖還原一個更接近“人”的形象。他們既有超越時代的洞察力,也有作為個體的局限性與掙紮。例如,書中對幾位核心人物在關鍵抉擇時的心理側寫,處理得相當細膩,讓人體會到曆史的重量是如何壓在每一個肩負時代使命的知識人身上的。這種立體化的敘事,使得我們不僅記住瞭他們的思想成果,更理解瞭他們做齣那些艱難選擇背後的復雜動機和時代壓力,避免瞭臉譜化,讓曆史人物真正“活”瞭起來,富有溫度。
評分書中對於思想史脈絡的梳理,簡直可以說是一次精妙的“思想考古”。它沒有停留在對“口號”和“綱領”的簡單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各種新思潮湧入中國時,本土知識界是如何進行消化、吸收、乃至“本土化改造”的全過程。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記錄“發生瞭什麼”,更著重於探討“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不同思想派係之間微妙的張力與互動”。這種層層剝開、深度挖掘的寫作風格,對於那些對思想史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饕餮盛宴。每一次理論的碰撞,作者都處理得極其審慎,避免瞭簡單地給任何一種思潮貼上“絕對正確”或“徹底錯誤”的標簽,而是著重展現瞭曆史環境如何塑造瞭這些思想的命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摸上去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封麵色彩的搭配也很有講究,那種沉穩的深色調,似乎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與探索。拿到手裏,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分量,這可不是一本能讓人輕輕鬆鬆翻完的“快餐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細細品味。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講究,字號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過於疲勞。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的工藝,都體現瞭齣版社對於曆史嚴肅性的一種尊重。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對即將展開的宏大敘事充滿瞭敬畏。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重視,無疑為即將進入的“知識革命”世界打下瞭堅實的物質基礎,讓人對手中的文字更加珍視。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準,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流水賬式的編年體寫法,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個人迴憶和思想交鋒的片段。讀起來,你會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而不是在冷冰冰地聽曆史學傢復述事實。作者在描述關鍵事件時,筆觸時而激昂,時而沉鬱,極大地調動瞭讀者的情緒代入感。特彆是關於青年學生們在街頭演講和辯論的場景描寫,那種噴薄而齣的激情和對未來的渴望,隔著近百年的時光依然能穿透紙麵,直擊人心。這種敘事技巧的運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梳理變得生動立體,人物形象鮮活飽滿,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的理想主義和犧牲精神感到震撼。
評分現在已經習慣在京東購物,物品可以很快送到,無論體積重量都會送貨上門。傢裏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孩子學習用品,或者是其他東西,都可以在京東購買到。價錢優惠,送貨又快,服務態度還好,辛苦快遞小哥!
評分京東活動疊加優惠券收入,價格非常優惠,感謝京東。越來越多東西在京東購買瞭,趕上活動疊加優惠券價格實惠,物流快,服務態度好,售後好,比其他電商好很多。一開始隻是買書,現在傢用電器也大部分在這裏買瞭。京東的物流越來越給力瞭,基本隔日達,包裝也很滿意,感謝京東!
評分經常在京東買書,質量好,物流快,非常不錯
評分如果僅僅將視野狹隘地局限在戰鬥勝利的次數問題上,那將是非常遺憾的,因為這掩蓋瞭飛虎隊戰鬥的真正意義: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中緬戰場上,他們在空戰史上創造瞭屬於自己的記錄;在戰爭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他們取得瞭輝煌的戰果;在我們整個曆史上最需要英雄的時代,他們挺身而齣,成為英雄。
評分價格實惠,到貨快包裝完好
評分——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硃永新
評分精裝大厚本,裝訂看起來還不錯,新版,搞活動拿下
評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紛繁的現實中挑選齣十條重要的綫索,帶領讀者看清瞭戰爭背後各個國傢不同的政體、決策,以及@。以及這十個重要抉擇的無可避免
評分飛虎隊解散至今已經過去64年瞭,但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關於他們的或由他們講述的新故事齣現。當我引用剋裏斯托弗·肖爾斯在1993年齣版的研究成果時,我都不禁擔心很難再結交飛虎隊老兵。因為肖爾斯在這套名為《血腥屠場》(BloodyShambles)的叢書中深入而仔細地研究瞭東南亞戰場的空戰,指齣飛虎隊為分得中國國民政府的奬金而從英國皇傢空軍的友軍那裏“搶奪”戰果。本書第11章就以1942年2月盟軍對緬甸港口毛淡棉市的突襲為例,參考各方相互矛盾的說法,對這個棘手而敏感的問題進行瞭探討。盡管肖爾斯對飛虎隊的“指控”並不僅限於這次突襲,但對它的研究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