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

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朝全 编
图书标签:
  • 散文
  • 文学
  • 经典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百年散文
  • 名家散文
  • 随笔
  • 散文集
  • 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81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4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4
字数:4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收入自李大钊以下74位散文作家的作品,多的选入6篇,如鲁迅,大部分1篇。主编在前言中说选择范围是1917年以来,也就是基本上是提倡白话文以来的精品散文作品。这个期间的散文精选,由于选家之异而取舍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变化不是很大。本集的入选标准,如主编在前言中所说,注重思想性和技巧性;作家中大陆的占了大部分,少部分是港台乃至海外的,这样就比较全面了。至于入选篇目是否当得起“经典”,则见仁见智。该稿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每一篇的末尾,都有评析,从思想性和技巧方面加以评点,这以至于读者进一步体会精品的不凡之处。

作者简介

  李朝全,北京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理论处处长。曾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评委。著有理论批评专著《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纪实和传记《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春风化雨——当代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纪实》《世纪知交——巴金与冰心》等,点校译注《明心宝鉴》,主编《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每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世纪之爱:冰心》等。曾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2012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目录

李大钊 青春
胡适 我的母亲
鲁迅 野草·题辞
影的告别——野草之二
这样的战士——野草之十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秋夜
阿长与《山海经》
周作人乌篷船
故乡的野菜
叶圣陶藕与莼菜
冰心 寄小读者(七)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翡冷翠山居闲话
朱自清背影
匆匆
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夏丏尊猫
许地山落花生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丰子恺吃瓜子
给我的孩子们
口中剿匪记
老舍 何容先生的戒烟
小麻雀
想北平
郁达夫故都的秋
梁实秋雅舍
下棋
中年
丽尼 鹰之歌
梁遇春泪与笑
“春朝”一刻值千金
——懒惰汉的懒惰想法之一
陆蠡 囚绿记
丁玲 不算情书
何其芳独语
画梦录
沈从文云南看云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秦牧 社稷坛抒情
土地
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刘白羽长江三日
杨朔 雪浪花
茶花赋
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傅雷 致傅聪 《傅雷家书》(节选)
邓拓 一个鸡蛋的家当
郑振铎宴之趣
吴伯萧菜园小记
王了一 夫妇之间
辣椒
夏衍 甲子谈鼠
碧野 我怀念的是牛
何为 第二次考试
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
怀念萧珊
小狗包弟
萧乾 往事三瞥
艾青 忆白石老人
孙犁 亡人逸事
宗璞 紫藤萝瀑布
贾平凹 五味巷
秦腔
汪曾祺 跑警报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昆明的雨
忆明珠 母亲的诗
周涛 巩乃斯的马
唐敏 女孩子的花
余秋雨 一个王朝的背影
风雨天一阁
史铁生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铁凝 河之女
杨牧 死过一回之后
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
张锲 在陈嘉庚先生墓前的沉思
张抗抗 橄榄
张守仁 林中速写
冯翼才 珍珠鸟
谢冕 一百年的青春
永远的校园
王宗仁 藏羚羊跪拜
梁晓声 普通人
张立勤 痛苦的飘落
曹文轩 痴鸡
周晓枫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
刘亮程 先父
高尔泰 没有地址的信
贺捷生 外公在母亲心中
莫言 讲故事的人
王鼎钧 脚印
那树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琦君 下雨天,真好
龙应台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目送
董桥 中年是下午茶
附录/散文百年经典作品存目

精彩书摘

  《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
  我的母亲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玩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分!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一九○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下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前言/序言

unll
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时代洪流中的心灵回响 这是一部穿越近百年光阴的散文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时代的缩影,是无数心灵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从1917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到2015年我们所处的当下,这本《散文百年经典》以其非凡的视野和精选的篇章,勾勒出中国散文发展的壮丽画卷,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它所收录的,并非是某个特定主题下的文章,而是那些在各自时代闪耀着独特光芒,并经受住时间考验,触及人心最柔软之处的散文精品。 启蒙的火种与新生的呼唤(1917-1949) 翻开本书的开篇,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变革与觉醒的时代。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旧的藩篱,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在这样的背景下,散文告别了陈腐的格律,以更加自由、真挚的面貌登场。鲁迅先生的杂文,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指社会的黑暗与国民性的劣根,字字泣血,句句催人警醒。《呐喊》、《彷徨》中的那些故事,用散文的形式,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文字,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警钟,也是最深沉的悲悯。 同时,胡适的白话文倡导者,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着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他的散文,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人们的思想,鼓励着理性与独立思考。冰心先生的笔下,流淌着母爱、童真与对自然的细腻感悟。她的《寄小读者》系列,以其温柔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抚慰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心灵,传递着“爱”的力量。老舍先生则以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的风土人情,笔下的小人物,平凡却鲜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北京城最生动的生活画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至今仍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那份朴素而深沉的父爱,在平淡的叙述中,激起最动人的情感共鸣。林语堂先生的幽默随笔,则以其豁达与睿智,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风骨与情趣,在嬉笑怒骂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这一时期的散文,是民族危亡之际的呐喊,是思想解放的呼唤,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追求独立与富强的精神写照。作者们以笔为武器,以文为载体,试图唤醒民众,启迪民智,为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战火中的坚韧与生活的温情(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散文创作在新的社会土壤中继续生长,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散文创作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讴歌,也有对人民生活的细致描摹。虽然政治语境发生了变化,但真挚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注依然是散文的重要主题。 许多作家在新的创作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字的敬畏。他们通过散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描绘着人民的奋斗,传递着社会主义的理想。同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些散文作品以更加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即使在艰苦的年代,生活的温情和人性的光辉也从未被掩盖。 这一时期的散文,或许少了几分民国时期的激昂与批判,但却多了几分建设的豪情与生活的质朴。它们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生动注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反思与复苏:重拾失落的情感与对世界的探寻(1977-2015) 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吹醒了沉寂已久的文学土壤。中国散文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与繁荣。曾经被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成为主流。 王小波的文字,以其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理性、自由的追求,深刻影响了一代人。他的散文,时而尖锐,时而戏谑,却始终饱含着对真理的探寻和对庸俗的嘲讽。余光中的诗意散文,将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思绪巧妙融合,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有着深刻的思考。龙应台的文字,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触及了许多敏感而重要的话题,她的《亲爱的安德烈》更是将母女之间的情感沟通写到了极致,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一时期,散文的题材空前广泛,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到社会现象的评析,从历史的回顾,到对未来世界的展望,无所不包。乡愁、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永恒的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挖掘。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的追忆,对亲人的思念,这些朴素的情感,通过作家们真挚的笔触,再次打动了无数读者。 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许多作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用散文记录着旅行中的见闻,反思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达着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这种对世界的探寻,不仅拓宽了散文的视野,也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和全球视野。 跨越时空的对话 《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具备了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些文字,或激扬文字,或低吟浅唱,或深邃思考,或温情脉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中国近现代散文的史诗。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时代的呐喊,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你可以领略文人的风骨,体味人生的悲欢;你可以重温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这些散文,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阅读这本《散文百年经典》,就像与一位位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体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时代、不同心灵的窗户。他们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也歌颂了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他们描绘了时代的变迁,也探寻了人性的幽深。 这本书,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将引领我们回望过去,审视当下,并对未来进行思考。那些曾经的文字,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挚的情感、独立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永远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是一本教材,也不是一份历史的年鉴,它是一本用心灵写就的书,是一本让我们与过去对话,与自己和解,并勇敢走向未来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时,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些充满哲思的篇章。作者们以一种极其平和却又洞察一切的笔触,探讨着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以及宇宙的奥秘。他们不疾不徐地剖析着生活中看似寻常却蕴含深理的现象,引人深思。读这些文字,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次的阅读,都能获得新的领悟。那些关于孤独、关于爱、关于时间流逝的思考,都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层的困惑。作者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他们的文字,点亮了我思考的方向。我尤其喜欢那些带着淡淡忧伤,却又不失希望的文字。它们让我明白,即使面对人生的无常和困境,也总有值得我们去珍视和追求的东西。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的声音,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审视生命的本质。

评分

这本《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的选本,在我翻开它的时候,就好像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大门。那些熟悉的,亦或是初次谋面的名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近一个世纪的华语散文史。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那些短小精悍、却意蕴无穷的篇章。比如,那些描写故乡风景的文字,即便我身处异乡,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听到童年的呼唤。作者笔下的细微之处,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种对过往岁月深深眷恋的情感,通过质朴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传递得淋漓尽致。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记录普通人生活片段的散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直抵人心的温暖。它们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蕴藏着不平凡的美。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低语,分享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让我觉得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与无数个相似的灵魂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情感的指南,教会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体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之前,我对散文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理解。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我发现,散文的魅力,远不止于遣词造句的优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独特视角。特别是那些带有实验性、探索性色彩的作品,它们挑战着传统的叙事模式,用更加自由、更加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我曾读到过一些非常规的结构,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并为之惊叹。他们敢于打破框架,去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和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散文发展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优秀作品的汇编,更是一本关于文学革新和精神探索的宝贵资料。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散文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我惊叹于作者们驾驭语言的精妙,他们能够用最朴素的词汇,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勾勒出最细腻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描写自然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微风拂面,听到鸟语虫鸣。而描写人物的段落,更是栩栩如生,仿佛那些人物就站在我眼前,与我进行着真切的交流。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展现着生活的质感。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饭菜的香气,听到孩子们的笑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生命的基石,也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描写,最能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原来,真正的美,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在选题上确实有着独到的眼光,它像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领我们穿越了散文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我特别欣赏那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品,它们不仅展示了作者个人的才情,更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读到那些关于变革、关于思考、关于理想的篇章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往的联系,以及我们自身的定位。作者们用他们的笔,捕捉时代的脉搏,表达他们的见解,有的激昂,有的深沉,有的充满批判,有的则温和地引导。这种多元的视角,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散文并非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更可以成为记录历史、反思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在战乱年代写下的文字,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不屈的精神,那种对生命的热爱,读来令人震撼,也给了我很多力量。这本书的厚重感,不只在于篇幅,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和思想深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很喜欢的啊,哈哈哈哈

评分

非常满意,质量上乘!

评分

夜晚的时候每天读一点儿……内容不错

评分

散文集是真心喜欢,修身养性

评分

书质量很好,物流也很快。

评分

作家的书选的好,篇篇是精品,文字注解很精炼、通俗。非常好。性价比高,装帧有特色。

评分

绝对经典,孩子非常喜欢,对孩子学习帮助非常大,语言优美。非常满意的一次购买!

评分

好好好,很好,支持京东,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