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门艺术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吴昌硕
  • 书画
  • 篆刻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史
  • 学术研讨会
  • 论文集
  • 近代艺术
  • 传统艺术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7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35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书画家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字数:2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昌硕的绘画融明代乃至晚清以来各家于一炉,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加以创造革新。他继承徐渭和八大的奇纵,却更为苍劲;吸收石涛的酣畅,却更为雄奇;建基于任伯年、蒲华的色彩丰富,却更为热烈;笔墨纵恣圆秀,又得自于陈淳……
  吴昌硕博取众家,在笔者看来,其临、摹、学、拟往往只是以己意为之,甚至是作者的文字修饰,其间变化不大,但总而言之体现了吴昌硕融冶各家的旺盛的艺术吸收力。其实是一种姿态,以示自己开放和博学,实质上他是遗貌取神,以简练概括的笔墨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目录

引言
论文
由雅及俗——吴昌硕早年绘画考略
从“与古为徒”到“与古为新”——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徐渭与吴昌硕,其花卉杂画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金石味
金石全形拓与缶庐博古画
梅花精神——论缶翁写梅
溪堂晚色看荷花
——从《墨荷图》看任吴合璧兼谈吴昌硕早年画风
从吴昌硕《朱子家训》观照吴氏早期生平及隶书风貌
吴昌硕篆书的蜕变之美
吴昌硕的《石鼓文》及其篆书艺术
“海派书法”发展溯源——兼论吴昌硕与沈尹默书风
吴昌硕书法篆刻艺术
吴昌硕篆刻风貌初成背景浅析
近现代印坛巨擘吴昌硕
吴昌硕篆刻的第四方“木鸡”
吴昌硕篆刻创作的代刀现象
吴昌硕先生晚年砚铭创作活动初探
吴昌硕与杨岘交游考
从吴昌硕致顾麟士的信札看二人的交往
吴昌硕与闵泳翊篆刻艺术交游考
吴昌硕与画中师友蒲华
吴昌硕和海上金石画派
吴昌硕、海上绘画与日本的亚洲主义
关于海派书画暨吴昌硕艺术对广东画坛的影响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附录
吴昌硕纪年对照表
“与古为徒”特展作品目录

精彩书摘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吴昌硕的绘画有着传统文入画的明显特征,总体倾向上属于文人士大夫高雅的一路。但他也在这种儒雅倾向中融入了世俗性、平民化的因素,表现出以俗入雅的倾向,这是吴昌硕“与古为新”的又一特色。
  谈及吴昌硕画作的雅与俗,不能不提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不能不提及“海上画派”。五口通商以来,上海等商埠成为了能感受时代风云晴雨的重镇,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时尚,使之成为一个五方杂处的文化大熔炉,这种特殊的环境孕育了繁荣的市民文化,同时,也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最大的书画消费市场,在这块中西交杂、土洋并存的土地上,“海上画派”——一个近百年来重要的美术流派应运而生。这个画家群体,阵容庞杂,风格各异,然其共同的特点,便是以职业艺术家的心态,来感知市民文化的冲击。
  吴昌硕接受的基本是传统的封建士大夫文化教育,艺术形式与审美情趣也基本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但与传统文入画家在生活无忧前提下的娱情悦性不同,他必须借由转向市场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我画难悦世,放笔心自责。高咏送穷文,加餐当努力。”这是吴昌硕当时创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他不能不考虑市场中商贾市民的审美要求。正如他在《牡丹》题诗中说:“酸寒一尉出无车,身闲乃画富贵花。”一方面,他要“临摹石鼓琅玡笔,戏为幽兰一写真”;另一方面他又适应雇主的情趣,把牡丹、红梅、桃实画得艳丽夺目,给朴厚古拙的画风平添了无限生机,从而弱化了清高和超脱,强化了作品的世俗性。
  在吴昌硕的画跋中,屡屡出现“富贵清高”“富贵神仙品,居然在一家”等题语。这是吴昌硕以俗入雅、调和雅俗的审美倾向的表现。这种追求雅俗共赏的倾向,首先表现在画题的选择上。吴昌硕为了适应雇主的要求,画了很多设色牡丹、桃花等,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桃花意味着健康长寿,市民阶层往往喜欢这类题材。还有吴昌硕画的野蔬俗品,表达了普通市民的情感和生活。特别是吴昌硕晚年的许多画,多立意祈愿人们福寿康宁、富足平安。“大富贵”“平安吉庆,眉寿同欢”之类的题说,屡见不鲜。
  其次,表现在用色上。吴昌硕的作品在用色上大胆出新,别具一格。他没有墨守文入画那种淡雅的画格,而在很多作品中使用秾丽对比的颜色。由于巧妙地以色助墨,以墨醒色,画面的色彩效果强烈而不刺激。吴昌硕常使用复色画法,大红大绿,重赭重青,通过微妙的色彩变化,显得既鲜艳厚重又得斑驳苍浑的古趣。在他晚年尤其喜用西洋红,这种红色是近代才从西洋传人的,其特点是浓郁浑厚,弥补了胭脂淡薄的缺点,正好与他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相匹配,艳丽强烈的色彩,给吴昌硕朴厚古拙的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吴昌硕常说“事父母,色难;作画亦色难”,那是他于色彩用心之际的甘苦之言。潘天寿谓吴昌硕“大刀阔斧地用大红大绿而能得到古人用色未有的复杂变化,可说大写意花卉最善于用色的能手”,他的这种探索实践,给了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以很大的启示。
  ……

前言/序言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卷一:吴昌硕艺术思想与时代精神 吴昌硕,这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巨匠,其一生跌宕起伏,所处的时代亦风云变幻。他既是晚清至民国初年艺坛的领军人物,更是中华文化在动荡年代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本卷论文集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吴昌硕艺术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一、 溯源与革新:吴昌硕艺术思想的形成 吴昌硕艺术的根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金石学、帖学以及文人画的深厚积淀。他的早期艺术活动,深受清代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风的影响,对历代碑刻、印谱的研究孜孜不倦。这不仅为其篆刻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更塑造了他雄浑古朴的审美取向。论文深入分析了吴昌硕在研习《天发神谶碑》、《石鼓文》等古代经典中的心得体会,揭示了其如何从古法中汲取营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同时,本卷也探讨了吴昌硕在书法、绘画领域是如何融汇碑帖之长。他的书法,上追篆隶,旁及行草,形成了自家面貌,力重势疾,苍劲古朴。学者们细致梳理了吴昌硕书法受何绍基、赵之谦等人的影响,以及他如何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性情与时代精神,最终形成了“如金刚怒目,似菩萨低眉”的独特风格。 在绘画方面,吴昌硕的花鸟画尤为突出。他将金石的笔法引入绘画,用笔遒劲,设色浓重,将文人画的雅致与市民文化的趣味相结合。论文深入剖析了他画作中“以书入画”、“以篆刻笔法写花卉”的艺术理念,以及他对缶庐、缶作等艺术印记的独特运用,使得画面更具文人气息和个人标识。 二、 时代印记:吴昌硕艺术与晚清民国社会变迁 吴昌硕的艺术生涯,恰逢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政治的动荡、文化的碰撞,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本卷的论文着重分析了吴昌硕艺术中的时代精神。 一方面,晚清闭关锁国与列强入侵的背景下,民族危机感日益加剧。吴昌硕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以其浑厚雄健的艺术语言,寄寓了民族精神与复兴的愿望。学者们讨论了他作品中“尚古”、“尊儒”的思想体现,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 另一方面,随着新思潮的涌入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艺术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吴昌硕的艺术,在保持传统文人画格调的同时,也吸纳了部分市民趣味,使其艺术更加贴近大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全新认知。 此外,论文还关注了吴昌硕在艺术教育、社团活动中的作用。他作为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如王一亭、吴湖帆等,对近代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参与的“西泠印社”等艺术团体,在维护和传播传统艺术方面功不可没。 三、 跨界融合:吴昌硕书画篆刻一体的艺术成就 吴昌硕最为人称道的艺术特点之一,便是其书画篆刻的全面精通与炉火纯青。他将三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卷的论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书法,学者们分析了吴昌硕如何将篆刻的刀法、结构融入到他的行书和草书之中,使之显得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他的行书,笔画粗壮,点画顿挫有力,结体宽博,充满了金石气。他的草书,更是将篆隶的古拙之气与行草的流畅之美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狂草”。 在绘画领域,吴昌硕的“以书入画”和“以印入画”的理念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他笔下的梅、兰、竹、菊,笔法苍劲,墨色淋漓,仿佛能从画面中感受到金石的质感。他常常在画作上盖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印章,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篆刻艺术品,与画面相互辉映,增添了画作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篆刻方面,吴昌硕将书法中的笔意和绘画中的构图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雄浑苍劲、古朴厚重的个人风格。他继承了皖派的雄强,融合了浙派的秀润,开创了“吴门印风”。学者们分析了他如何从大量古玺、汉印中汲取养分,并结合自己的学养与性情,创造出独具时代精神的印章作品。他的印文、印边、印款,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功底。 四、 价值与传承:吴昌硕艺术在当代的研究与意义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卷的论文还对吴昌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与传承进行了探讨。 学者们分析了吴昌硕艺术的现代性,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如何将艺术与时代生活相融合。他的作品所体现的刚健、雄浑、朴拙的精神,至今仍能给人们带来启迪。 在艺术传承方面,论文也关注了吴昌硕艺术的传播与研究现状,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吴昌硕的艺术精神。研究者们探讨了吴昌硕艺术对当代书画篆刻创作的启示,以及如何在博物馆、美术馆的展示和学术研究中,更好地呈现吴昌硕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本卷《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其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深刻的学术见解,全面展现了吴昌硕这位艺术巨匠的艺术思想、时代价值与不朽成就。它不仅是对吴昌硕艺术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再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转型时期的一次深刻反思与积极探索。 卷二:吴昌硕书画篆刻艺术细节研究 本卷聚焦于吴昌硕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实践与技法细节,通过对作品的精微剖析,揭示其艺术的精妙之处和独到匠心。 一、 书法之功:点、线、面的艺术构造 吴昌硕的书法,看似浑厚雄健,实则蕴含着精妙的结构安排与笔墨变化。本卷的论文从字法、章法、用笔、用墨等方面,对吴昌硕的书法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 笔法精解: 论文详细分析了吴昌硕书法中“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的用笔特点,揭示了其如何通过提按顿挫,实现点画的力度与节奏变化。特别是对篆书“起笔藏锋、收笔藏锋”的处理,以及行草中“绞转”、“提按”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学者们通过与历代名碑名帖的对比,展现了吴昌硕对传统笔法的继承与发展。 结构之妙: 吴昌硕的书法结构,既有篆隶的端庄古朴,又有行草的跌宕起伏。论文深入分析了他对字的拆合、疏密、欹正的处理。例如,他如何通过将偏旁部首进行巧妙的组合,形成独特的字形,使得整体布局既有紧凑之感,又不失灵动之气。对“盘曲”、“拉长”、“压扁”等字形处理的分析,揭示了其结构上的巧思。 章法布局: 吴昌硕的整体布局,往往追求一种“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论文探讨了他如何在行白与墨块之间制造张力,如何在字距、行距的处理上达到平衡。无论是大幅作品还是扇面小品,其章法都显得气势连贯,韵律十足。 墨色运用: 即使是追求雄浑的吴昌硕,也十分讲究墨色的变化。论文分析了他在渴笔、湿笔、浓墨、淡墨之间的转换,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来增强书法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 二、 绘画之魂:笔墨意趣与造型语言 吴昌硕的花鸟画,以其浑厚苍劲的笔墨和浓郁的色彩,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本卷的论文从构图、用笔、用墨、用色、题材等方面,深入挖掘其绘画的艺术内涵。 金石入画: 这是吴昌硕绘画最核心的特点之一。论文详细分析了他如何将篆刻的刀法、线条的力度感引入到绘画的勾勒和皴擦之中。例如,他画石头时,运用篆书的用笔,使得石头的质感更加坚实;画花卉时,用笔果断,线条粗壮,充满力量。 构图的匠心: 吴昌硕的画作构图往往简洁而有力量。他善于运用“截取法”,将花卉、枝干等元素进行巧妙的裁剪和组合,形成独特的视觉焦点。论文分析了他如何通过“移情”、“变形”等手法,打破传统的写实束缚,赋予画面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墨彩的融合: 吴昌硕在设色上,常常采用“墨分五色”,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浓郁的色彩。他擅长运用“没骨法”、“点染法”,使得色彩既有层次感,又不失笔墨的韵味。论文探讨了他如何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进行融合,创造出既传统又新颖的艺术风格。 题材的选择与寓意: 论文也关注了吴昌硕所钟爱的题材,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并分析了这些题材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吴昌硕如何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描绘,寄寓自己的情感与志趣。 三、 篆刻之骨:刀石之间的人格精神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被誉为“集印学之大成者”。本卷的论文从印材、印风、刀法、印文、印边、印款等方面,深入解读其篆刻艺术的精髓。 印材的选择与运用: 论文探讨了吴昌硕对不同印材的偏爱,如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等,以及他如何根据印材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治印风格。他对印材的“天然”与“人造”的结合,也体现了他的独到眼光。 刀法探微: 吴昌硕的刀法,雄浑老辣,变化多端。论文详细分析了他如何运用“冲刀”、“切刀”、“提刀”等技法,使得线条具有苍劲古朴的质感。他将书法中的“飞白”、“衄挫”等笔法,巧妙地运用到刀法中,形成了独特的“飞刀”效果。 印风的形成与演变: 论文梳理了吴昌硕篆刻受赵之谦、吴让之等前人的影响,以及他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书法、绘画修养,形成了“苍劲古朴”、“雄浑老辣”的个人印风。对“吴门印风”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印文的文学性与哲学性: 吴昌硕的印文,多出于自己创作的诗句或对古典名言的化用。这些印文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哲学思考,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情怀与学养。论文分析了他如何根据印面大小、印风特点,来选择与创作印文,使得印文与印面浑然一体。 印边与印款的艺术价值: 论文也关注了吴昌硕对印边和印款的处理。他常常运用一些古朴的印边纹饰,并对印款的书写也极为讲究,使其成为画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 综合研究:书画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卷的论文还着重探讨了吴昌硕书、画、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学者们认为,他的艺术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而非孤立存在的。 “印外求印”与“画外求画”: 论文分析了吴昌硕如何跳出印谱印史的局限,从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篆刻艺术。同样,他的书法和绘画也受到了金石学和篆刻艺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 精神的贯通: 吴昌硕的书画印,共同体现了他那种刚健、雄浑、质朴、高古的人格精神。它们是其内心世界与艺术追求的统一表达。 视觉元素的融合: 论文也关注了书画印在具体作品中的视觉融合,例如,如何将印章的色彩、质感与画面的笔墨相呼应;如何将书法的线条美感体现在绘画的勾勒中。 通过以上对吴昌硕书画篆刻艺术细节的深入研究,本卷论文集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丰富、真实的吴昌硕艺术形象,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其艺术奥秘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书中关于吴昌硕的诗文创作与书画篆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尤为感兴趣。过去,我更多地关注他的书画和篆刻作品本身,对他的诗文涉猎不多。然而,论文集中的几篇文章,深入地挖掘了吴昌硕诗文的意境与他艺术创作的内在联系。我开始理解,他笔下的梅兰竹菊,并非仅仅是自然的描摹,其中往往蕴含着他的人生感悟、情感抒发,甚至是某种哲理的表达。他的诗文,更是直接为其书画作品注入了灵魂和思想。读到这些分析,我仿佛能够听到吴昌硕先生在创作时,心中流淌着的诗意,感受到他如何将文学的韵味巧妙地融入到视觉的艺术之中。这种跨领域的融合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吴昌硕艺术的整体认知。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中有多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吴昌硕的书法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一直对吴昌硕的书法情有独钟,但往往停留在对其苍劲、雄浑的直观感受上。而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才真正开始理解其书法的精髓所在。有学者从其用笔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出锋”与“回锋”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力量感。也有学者着重于其结体的章法,解读其如何在大气磅礴中又不失严谨和规范。更有文章将吴昌硕的书法与石鼓文、汉碑等古代碑帖进行细致的比较,揭示其师承渊源和创新之处。读完这些章节,我仿佛醍醐灌顶,对吴昌硕的书法艺术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了他“如蛟龙盘旋,如猛虎下山”的艺术张力。

评分

《与古为徒》这本书,在阐述吴昌硕绘画艺术时,着重于其独特的“笔墨趣味”和“造型语言”。我过去欣赏他的花鸟画,常常被其浓墨重彩、苍劲有力的笔触所吸引,但对于为何如此,缺乏深入的理解。论文集中的多篇文章,从不同的画种,如写意花卉、山水,乃至人物画,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在解读他的写意花卉时,学者们强调了他如何借鉴篆刻的用笔,将“万毫齐发”的顿挫感融入到笔触之中,使得花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山水画中,他如何将金石的浑厚感与传统的皴法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山石形象,也得到了充分的阐释。这些深入的解读,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看热闹”,而是能够品味到吴昌硕笔墨中蕴含的丰富层次和审美意趣。

评分

书中关于吴昌硕印风演变的研究,为我打开了认识篆刻艺术的新视角。我过去对篆刻的理解,往往将其视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艺术形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便是如同吴昌硕这样的艺术大师,其创作风格也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有学者详细梳理了吴昌硕早、中、晚期的印风特点,分析了他在不同时期对印材的选择、刀法的运用、章法的经营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和突破。特别是他晚年所形成的浑厚苍劲、奇崛雄强的印风,以及如何在其印面上留白、题边款,都得到了深入的剖析。这些研究,不仅让我看到了吴昌硕艺术生涯的轨迹,也让我认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评分

《与古为徒》这本书,在探讨吴昌硕书画作品时,并没有局限于孤立的个体分析,而是着重于他与历代艺术大师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吴昌硕如何从古代绘画,如石涛、八大山人,乃至更早的书画大家那里汲取营养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比对、借鉴和分析,清晰地展现了吴昌硕的艺术传承轨迹。他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前人的精髓内化于心,再通过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时代精神加以表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态度,正是“与古为徒”精神的最佳体现。读完这些章节,我对于如何学习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告诉我,真正的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中的一些研究,将吴昌硕的艺术置于晚清民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这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艺术创作只关乎艺术家个人的才情,但这些文章让我意识到,宏大的时代浪潮、社会思潮的涌动,乃至个人的经历和情感,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比如,在探讨吴昌硕的书法时,有学者分析了他如何将碑学理论与帖学传统相结合,这与当时士人群体的文化取向和审美趣味息息相关。又如,在分析他的绘画时,有文章提及了他对某些象征性题材的偏爱,这可能也与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寻求精神寄托和表达个人情怀的时代特征有关。这种将艺术与时代、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的研究视角,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吴昌硕作为一位“全才”艺术家的多重面向,而不仅仅是一位书画家或篆刻家。其中一些章节,深入探讨了他作为一位收藏家、鉴赏家,以及他在艺术教育和推动艺术发展方面的贡献。我了解到,吴昌硕先生在金石学上的造诣,为他的篆刻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对于古代器物的鉴赏眼光,也直接影响了他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此外,他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展览,与同代艺术家交流切磋,以及他对于后辈艺术家的指导和提携,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艺术领袖的担当。这些侧面的研究,让吴昌硕先生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不再仅仅是历史画卷中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担当的文化巨人。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一点,在于它展现了吴昌硕在篆刻艺术上的集大成者地位。在此之前,我对篆刻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刻字”的层面,认为其核心在于文字的辨识和形体的规整。然而,论文集中的多篇文章,从理论到实践,从风格到流派,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吴昌硕的篆刻艺术。我第一次了解到,篆刻并非简单的文字再现,而是一种将书法、绘画、金石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者们对吴昌硕印风的演变、用刀的特点、章法的经营,以及他对历代名家的继承与创新,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阐述。读到一些文章中对吴昌硕边款的分析,我更是惊叹于其文字的精炼和书法的遒劲,仿佛看到了他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挥洒出别样的精神世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吴昌硕的篆刻,早已超越了实用的范畴,升华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力量、韵味和生命力。

评分

我最近有幸翻阅了《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虽然我并非书法、绘画或篆刻领域的专业学者,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是难以言表的。初拿到此书,书名中的“与古为徒”便深深吸引了我,它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学习的态度,而“吴昌硕”这个名字更是点亮了我对这位艺术巨匠的向往。翻开目录,一众重量级学者的名字映入眼帘,这让我对论文集的学术深度和思想碰撞充满了期待。阅读的过程,如同走进一个精神的殿堂,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吴昌硕先生艺术世界的多重维度。 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文章对吴昌硕绘画中“金石气”的深入剖析。过去,我只是凭着直觉感受到他画作中那种浑厚、苍劲的力量感,但许多评论只是笼统地称赞其“功力深厚”。而在这本论文集中,学者们运用了扎实的理论和细致的笔触,从线条的起伏、墨色的浓淡、笔法的转折,乃至构图的经营,层层剥茧,将“金石气”这一抽象的艺术特质具象化、学术化。我仿佛看到,吴昌硕先生是如何将金石碑版上那种古朴、雄强的审美趣味,巧妙地融入到笔墨的挥洒之中,赋予了花卉、山水、人物以独特的生命力。有些文章甚至追溯到更早的金石学发展脉络,将吴昌硕的艺术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表面技法的欣赏,而是开始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汇聚了众多顶尖学者的智慧,从多个维度、以多种视角,对吴昌硕先生的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性的解读。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吴昌硕在书法、绘画、篆刻等多个艺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他“与古为徒”的学习态度和“师法造化”的创作理念。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精彩的艺术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吴昌硕艺术的欣赏能力,更启发了我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思考。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艺术家传记,而是一部充满学术深度和思想碰撞的艺术研究宝典,值得反复品读和深入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