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不足十名的美术学博导之一任道斌先生呕心沥血之作,精心收集每一幅画作,增补近7万文字,新增少数民族与三峡美术,逐字逐句修订加工,娓娓讲述传世名画的传奇故事。
·创新开本170*230mm,全本彩色印刷,双封面炫彩撞色,采用进口特种纸,320页精彩内容,327幅名家画作及珍藏照片,呈现视觉饕宴。
· 美术与历史的碰撞,艺术与文化的交融。可以系统地梳理美术史,可以精细地讲解一幅画,更多的则是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深度领略水墨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博导任道斌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史著作《美术的故事》,以史论图,以图证史,揭示视觉表象下的深层内涵,娓娓讲述敦煌壁画、吴门画派、松江画派、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海派画家……传世名画,淡远清雅。
你知道达芬奇、毕加索、梵高,但是你知道赵孟�伞⒒乒�望、董其昌吗?
在西方美术大行其道的时期,你曾回望过中国美术史上有哪些瑰宝吗?
西方认为毕加索创造了立体主义便十分了不起,然而你知道吗?两千年前汉朝的《羲和常羲图》就已经呈现出立体主义了。
任道斌,
浙江杭州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中国古代史及美术史,兼工书画,富收藏,善鉴定。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新美术》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浙江省九届人大代表,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兼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雪舟国际水墨画交流协会名誉主席。曾应邀赴美、日、德、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讲学。
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丹青趣味》《中国的砚与文房诸宝》《方以智年谱》《赵孟�上的辍贰抖�其昌系年》《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水墨画》《思嘉室集》等。
壹 汉代画像与社会生活
贰 “丝路艺宫”敦煌
叁 南宋绘画与首都杭州
肆 元代书画家赵孟�缮⒙�
伍 “墨苑画皇”黄公望
陆 明代“吴门四家”的艺术生涯
柒 晚明“松江画派”大家董其昌
捌 八大山人的“泪点”与“墨点”
玖 东渡奇葩
拾 “扬州八怪”漫说
拾壹 清代乾隆皇帝的美术事业
拾贰 “海派”画家任伯年
拾叁 中国少数民族的美术
拾肆 长江三峡与海峡两岸山水画家
多才多艺的心越
心越是清初海禁时期浙江渡日画家之一,他在日本的二十余年生涯中,积极发展中日友谊,在绘画、书法、篆刻、建筑、佛学、音乐、医学等方面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惜因代久年湮,波涛阻隔,国内学界对他的了解甚微。近百年来有些日本友人撰文表彰他的文化成就,还举办了“心越展”,对其艺术成就作了客观的评述。
(一)心越的生平
心越,俗名蒋兴俦,出家后号东皋,亦署东皋心越,属曹洞宗寿昌派僧人。
他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生于浙江浦江,家有耕读之风。但当时值明季动乱,不久明亡,清军南下,战事频仍,为避兵荒马乱之祸,顺治三年(1646),八岁的心越被父母送到苏州报恩寺,出家为僧。青年时他曾赴南京从觉浪道盛禅师学佛,三十岁时居杭州皋亭山,后居灵隐山弘佛。
心越虽少小出家为僧,但勤学苦读不辍,较有学问,受到先期赴日的同乡僧人澄一觉亮的器重。康熙十五年(1676),他三十八岁,应澄一之邀,取道镇海、普陀山,次年竟漂洋过海,东渡赴长崎兴福寺。在兴福寺,心越为延命院撰《法华三昧塔铭》,又写长诗弘佛,并帮助澄一禅师为僧俗治病,名声渐起。后来他结识了水户藩主光国的部属、彰考馆官员今井弘济。这位曾向明遗民朱舜水学中文的日本友人,非常爱好中国文化,他与心越谈文论艺,颇为相得,心越也把他当成异乡的知己。
康熙十八年(1679)底,心越从长崎乘船前往京都,他造访了宇治万福寺木庵禅师、兴圣寺梅峰禅师,以及京都南禅寺天授庵德峰禅师、大阪瑞龙寺铁眼禅师,还游览了风光如画的佐贺,数月后返回长崎。当时禅僧中黄檗宗的势力较大,他们排斥曹洞宗,因此心越的出行引起了某些黄檗宗僧人的不满,心越因而撰写《日本来由两宗明辨》,申述自己到日本弘佛的缘由,但仍受到攻击,被诬为“异派僧”而遭到幽禁的惩处。
得知心越被幽禁的消息后,今井弘济便向水户藩主光国禀报,并请求藩主援助。爱惜人才的光国终于使心越得到自由。康熙二十年(1681)六月,被幽禁半年的心越离开了长崎,经大阪东行,来到了江户,拜见朱舜水,向他讲述浙江故乡的近况,两人相处颇为相洽。次年朱舜水病逝,心越悲痛不已,作诗悼念。心越在江户广交文化界人士,并结识水户幕府儒官人见竹洞,为其演奏所作琴曲《熙春操》。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光国之邀,心越来到水户,受到礼遇,得以居住在水户城下的“别庄”。他与光国讨论诗歌、佛偈、琴谱、篆刻等艺术,被光国尊为文化名人。
心越晚年基本上居住在水户,他一度回长崎会见访日的兄长,或去江户探望友人,其余时间多在水户,特别是光国退隐后,心越一直随他居住在水户。
心越善绘,曾应光国之请,为藩主之母靖定夫人绘《涅槃图》,深得光国母子喜爱。光国善诗,心越亦经常与他唱和。光国虽为藩主,又比心越年长十一岁,却心诚悦服地尊心越为师。传说心越初次在水户进谒光国时,城内突发大炮声,震耳欲聋。心越虽然感到惊讶,但仍镇定自若地喝茶。后来光国饮茶时,心越猛然大喝一声,光国受惊,竟把茶杯打落在地。他责问心越为何大喝一声,心越说:我是禅宗坊主,所以经常大喝,就好像刚才大炮的欢迎声一样;这大炮声对武士而言仿佛家常便饭,不会惊恐;而禅宗的大喝,对禅徒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光国听了这番话后,更加钦佩心越的胆识和学问。
在光国的支持下,康熙三十年(1691),心越从“别庄”移居天德寺,并主持该寺的修建,使其建筑样式仿曹洞宗规范。次年,寺宇建成后,光国亲自出席晋山仪式,各地僧徒云集庆贺,人数多达一千七百余人。心越不仅在天德寺开堂授徒,而且还在寺内设金仙殿,祭祀从中国运来的“秽迹金刚尊天”。天德寺被尊为日本佛教曹洞宗寿昌派总本山,心越则被奉为日本佛教寿昌派的开山祖。
康熙三十四年(1695),心越积劳成疾,听从光国的劝告,移居江户菊坂长泉寺休养,之后又在箱根塔温泉养病。是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天德寺,享年五十七岁。
心越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将天德寺改称为“寿昌山祗园寺”。而将天德寺之名冠至水户市河和田町的另一所寺院。今寿昌山祗园寺有其遗墓塔。
……
《美术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在不经意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新大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艺术史是属于艺术家和评论家们的领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过于遥远和晦涩。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和人性化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艺术概念,化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充满故事性的片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艺术作品的解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技法和构图的分析,而是更深入地去探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所反映的社会议题,甚至所传达的人生哲学。比如,书中对某个描绘了普通人生活的画派的解读,就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并非只属于宫廷和贵族,它同样能够捕捉和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并赋予其不朽的价值。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些艺术家为追求艺术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所感动,也会因为看到他们如何从困境中找到灵感,而获得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人类生活现实的紧密联系,在于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它让我对艺术的欣赏,不再是表面的赞叹,而是转化为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美术的故事》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平时生活节奏很快,很难静下心来深入阅读的人来说,它的阅读体验非常宝贵。作者的叙事方式,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平缓而有力量,不知不觉就将读者带入了艺术的海洋。我欣赏书中对艺术史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它并没有打乱时间顺序,而是非常有逻辑地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串联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艺术演变的轨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转折点”的描绘,比如某个艺术运动的出现,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艺术传统,又是如何为后来的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书中对于艺术家们“打破常规”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创新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例如,书中对某位艺术家如何突破传统绘画的局限,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的描述,就让我对“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不断探索和革新。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评分《美术的故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读物,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了艺术的迷宫。我一直认为,欣赏艺术需要一定的“门槛”,需要对历史、文化、哲学都有相当的了解,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消弭了这些隔阂。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他并没有用生硬的学术术语来“武装”自己,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艺术流派和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艺术家们“创作过程”的描绘,那些关于灵感迸发、技法探索、甚至失败尝试的细节,都让我觉得艺术的诞生,是如此的充满艰辛和乐趣。例如,书中对某个印象派画家如何反复观察同一景物,只为捕捉那一瞬间的光影变化的描述,就让我对“观察”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往往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它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在某个时代,人们会突然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为什么色彩的运用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这种“追根溯源”的解读,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初次翻开时,并没有什么惊艳之感。书名《美术的故事》,朴实无华,仿佛是在暗示着一本关于艺术发展史的枯燥教材。然而,随着指尖在纸页间的游走,一种奇妙的沉浸感悄然而生。作者并非以学术的严谨性来堆砌枯燥的史实,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遥远的、有时甚至是晦涩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一个个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那些被描述的画作,仿佛亲身站在画展之中,与梵高的笔触共鸣,感受莫奈的光影变化,甚至能听到达芬奇工作室里工具的敲击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将艺术描绘成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拉近了距离,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真实的挣扎、灵感的闪光,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比如,在讲到文艺复兴时期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几位大师的名字,而是详细描绘了当时佛罗伦萨的繁荣景象,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汲取养分,创新技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艺术家的描绘,比如印象派的兴起,当时是如何被保守的艺术界所诟病,而这些艺术家又是如何坚持自己的理念,最终改变了整个艺术史的面貌。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再是平面化的,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和情感深度。我曾以为自己对美术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知名画作的作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带我穿越时空,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精髓。
评分我 must admit,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意外的发现之旅。我本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购入《美术的故事》,并未抱有太高的期望。然而,作者的叙事能力,却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漫步在人类文明的艺术长廊里。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捕捉到每个时代、每个艺术流派独有的“精神气质”,并将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给我。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章节时,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当时的氛围,理解着艺术家的动机。例如,书中对某个艺术家为何会选择以极端个人化的视角来描绘世界,有着非常细腻的心理刻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个人风格”,而是深入挖掘了艺术家童年的经历、人际关系的变迁,以及当时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这种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探索,让艺术创作的行为,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大原因是,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在许多章节的结尾,作者会抛出一些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艺术的意义,去探讨美的标准是否会随着时代而改变。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艺术的参与感。
评分这本《美术的故事》带给我的,是一种渐进式的惊喜。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艺术史概览,可能只是一些大牌画家的作品介绍,配以简短的背景信息。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所蕴含的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作者并没有急于进入某个时代的辉煌,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铺垫,去讲述那些孕育艺术的土壤。他会细致地描述一个时代的思想变革,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美的定义,一种新的科学发现如何改变了画家们的观察方式。比如,在探讨立体主义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分析毕加索的画作,而是先从当时的物理学理论、哲学思想入手,解释了艺术家们为何会试图打破传统的透视法,去呈现事物的多面性。这种“追根溯源”的写作方式,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演变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非主流”艺术运动的关注,那些可能在艺术史上的篇幅不长,但却为后世艺术发展埋下了伏笔的探索。这些内容,在许多普及类的艺术读物中往往会被忽略,但在《美术的故事》中,却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艺术史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那些“不被主流认可”的艺术探索,有了更多的尊重和好奇。
评分不得不说,《美术的故事》这本书,在我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体验中,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我是一个对艺术并非专业出身的人,所以通常在接触艺术史相关读物时,很容易被那些晦涩的术语和过于学院派的论调所劝退。但是,这本书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雷区”。作者的文字风格异常平易近人,就好像你坐在一家温馨的咖啡馆里,和一位对艺术充满热情的长者闲聊。他会跟你讲讲,为什么在某个时代,画家们会突然迷上描绘光线,为什么色彩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甚至会探讨一些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内心纠结和生活困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位极具叛逆精神的艺术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种种遭遇的描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定义为一个“天才”,而是深入剖析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个人的性格特质,是如何共同促成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命运。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延伸到了历史、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发现新的感悟。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某个小小的细节而对一幅曾经不以为意的画作产生全新的认识;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对某个艺术家的生平轶事的描述,而对他的作品产生更深刻的共鸣。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人类的生活、情感、社会紧密相连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长久以来对艺术史感到“畏而远之”的读者而言,《美术的故事》这本书,无异于是一场及时雨。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所谓的“权威”艺术史著作,但往往因为其枯燥的学术语言和过于庞杂的信息量而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我的印象。作者的叙事方式,堪称是一绝。他将那些本应严肃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他会细致地描绘某个艺术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有哪些人物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思想碰撞是如何引发了一场艺术的革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艺术家个人经历的刻画,那些充满挑战、挣扎甚至失败的篇章,反而让我觉得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如此的真实和感人。比如,书中关于某位艺术家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描述,就让我对艺术的“纯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往往是建立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之上的。这本书让我不再将艺术视为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理解了它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意义。
评分当我初次接触《美术的故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多的期待。我以为这可能又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枯燥史实的艺术史教科书。然而,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作者的文笔,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世界。他以一种非常生动、亲切的方式,讲述了那些跨越时空的艺术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风格差异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全球化以及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例如,书中对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手法、哲学理念上的对比分析,就让我对艺术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个艺术家对美的极致追求所打动,也会因为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而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它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精神的结晶。它让我对艺术的欣赏,从单一的“美”的维度,拓展到了对文化、历史、哲学的多重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幅画作,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民族的灵魂。
评分坦白说,在拿起《美术的故事》之前,我对艺术史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我只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画作和艺术家名字,但对于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却知之甚少。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是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愉悦方式。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平淡的史实,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亲身经历一般。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之间“联系”的阐释,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史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个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甚至相互批判的过程。例如,书中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比分析,就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时代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因为书中某个艺术家的故事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会因为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而受到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象征,它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让我对艺术的欣赏,不再是旁观者的姿态,而是逐渐转化为一种更主动的参与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