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苏轼词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苏轼词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石 注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中国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诗词鉴赏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选读
  • 唐宋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1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98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东坡(苏轼)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文人之一,他那些精彩的词作也一直在人们口中传诵。本书精选了东坡词作中的一百馀首,让读者再次体味这位“学际天人”的豪情、幽思,喜悦、恬淡,忧愁、感叹。书中选词部分选择全面周到,注释清楚易懂,文献丰富扎实,解读精妙得当;前言部分则简要精练地介绍了苏轼的基本生平和诗词创作的情况,可使读者简明地了解苏轼词作的面貌。此次出版以大字本形式,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丛书”。

作者简介

  刘石,男,四川大邑人。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曾在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国高校任客座教授。著有《书法与中国文化》、《苏轼词研究》、《苏轼词选》、《有高楼杂稿》、《有高楼续稿》、《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宋辽金卷)》等。

精彩书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历代的经典选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套大字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丛书”,名家精选,名家译注,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艺术等领域。所收原著均为传统文化经典;所收原著的译注,也已经成为比较专业的经典。所选经典之内蕴,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格修养、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熏陶的精神,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理论与智慧。此次推出的十种为文学部分,全书简体横排,大开本大字体,版式疏朗,赏心悦目。
  ——习总书记

目录

前言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行香子(一叶舟轻)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瑞鹧鸪(碧山影里小红旗)
行香子(携手江村)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
少年游(去年相送)
醉落魄(轻云微月)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
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醉落魄(分携如昨)
永遇乐(长忆别时)
沁园春(孤馆灯青)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
满江红(天岂无情)
满江红(东武南城)
望江南(春未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江城子(相从不觉又初寒)
洞仙歌(江南腊尽)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永遇乐(明月如霜)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
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
菩萨蛮(柳庭风静人眠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满江红(江汉西来)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南歌子(带酒冲山雨)
哨遍(为米折腰)
念奴娇(大江东去)
洞仙歌(冰肌玉骨)
念奴娇(凭高眺远)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
浣溪沙(雪里餐毡例姓苏)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满庭芳(蜗角虚名)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
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行香子(北望平川)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满庭芳(三十三年,漂流江海)
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渔父(渔父饮)
渔父(渔父醉)
渔父(渔父醒)
渔父(渔父笑)
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
好事近(湖上雨晴时)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
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
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
满江红(清颍东流)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西江月(玉骨哪愁瘴雾)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
行香子(清夜无尘)
行香子(昨夜霜风)
哨遍(睡起画堂)

精彩书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1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2。北固山前三面水3,碧琼梳拥青螺髻4。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5。回首送春拚一醉6,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释】
  1京口:即镇江。三国吴孙权曾在此建首府,称京城,首府迁至建业(今江苏南京)后,改称京口。
  2幽恨:心中隐埋的怨悔。
  3北固山:在镇江市北。《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南徐州记》:“(京口)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
  4“碧琼”句:碧琼,绿色的美玉,喻江水。梳拥,像梳子般梳理、簇拥。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唐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雍陶《题君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5真个:真的。个,语助。
  6拚:心甘情愿,豁出去。
  【解读】
  熙宁七年(1074)三月作于镇江。
  上片写所处之地京口之景。用反衬法,如碧琼之水梳理似螺髻之山,雨后春容更显清丽,但雨水只洗春容,无法洗去自己心中的幽恨。春容愈清丽,幽恨愈缠绵。幽恨为何,并未说出,但读及下片,就不难明了。下片抒因得乡书而生的乡梓之情。用对比法,“一纸乡书”对“万里”家山,“拚一醉”对“千行泪”。前者表现乡人作书盼归的深情厚意,后者突出自己爽约的无奈和思归不得的沉痛。
  作者三十二岁时(熙宁元年冬,1068)最后一次离开眉山,从此“万里家山一梦中”(《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对家乡的感情只能表现于不绝的吟哦,直到他度过另一个三十多年,辞别人世为止。
  少年游润州作1,代人寄远2。
  去年相送3,余杭门外4,飞雪似杨花5。今年春尽,杨花似雪6,犹不见还家7。对酒卷帘邀明月8,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9,分明照、画梁斜10。
  【注释】
  1润州:即今镇江,因州东有润浦得名。
  2寄远:作诗词寄给远方的亲人,多指女子寄诗词给羁旅在外的丈夫或情人。此词所“代”之“人”,实为作者之妻王闰之,“远”指自己。作者在镇江赈饥,其妻留杭州。
  3去年相送:词作于熙宁七年四月,作者于上年十一月离杭。
  4余杭门:宋时杭州北门之一。余杭,即杭州。
  5“飞雪”句:离杭事在熙宁六年十一月,故有飞雪。杨花,暮春时杨树开花,似飞雪。杨花与柳絮相似,古人诗词常以之喻飞雪,《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蕴不以为然,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6“杨花”句:词作于暮春时节,故有杨花。以雪喻杨花,出唐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7“犹不”句:作者此时仍滞镇江,故有此句。以上六句,前后三句形成对比,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立意相仿佛。
  8“对酒”句: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用其意,表示妻子一人独酌。
  9(hénɡ恒)娥:月中女神,传为唐尧时后羿之妻,窃取丈夫不死药后奔入月宫。“”本作“恒”,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常”,通常写作“嫦”。这里代指月亮。
  10画梁:雕有花纹的屋梁,燕子憩息之所。战国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

前言/序言

  一
  十一世纪中期的北宋,经过建国后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内忧外患虽未曾稍歇,社会经济、文化却得到普遍发展。一代文化巨擘苏轼,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二十二岁时便礼部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湖州(今属浙江)、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做官,又数任京官,因新旧党争,先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卒于常州。
  东坡一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不论何时何地,沉浮出入,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格发出光辉,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足以表达后世学人对东坡人格的无限景仰。他从生前直到今天,一直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位文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东坡是一个博学多能、举世罕匹的文艺通才。他的书法绵里裹铁,萧散简远,名居宋四家之首;绘画“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以笔墨写意趣,滋味浓郁,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诗……赋形,词达意周,向与韩、柳、欧三家并称,史称唐宋八大家者,他居其一;词作今存三百五十首,数量虽比不上诗文,在词作家中却属高产。尤其是就各类文体各自的发展历史看,苏词创作较之诗文有更大的突破性、更强的创新意识,是古代词苑中珍贵的艺术遗产。
  二
  林语堂在他那部精彩纷呈的《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这句话多少有些绝对。
  在苏轼逝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他长达66年丰富辉煌的一出大戏落幕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姑且不论这出大戏的全部,仅就其中一幕的词作来说,戏的主人表演的“好坏”是否已经“判断”清楚了呢?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
  九百年来,东坡词领受的各式各样的评价,或钻皮出羽,揄扬升天;或洗垢索瘢,贬抑入地,就其丰富多样性来说,恐怕没有第二家可以比得了。我有时想,东坡泉下有知,会不会因某些不虞之誉而赧颜,又因某些求全之毁而抱屈呢?
  谓予不信,请看仅晚东坡四五十年的两位同时人的评价: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前段见于王灼的词学名著《碧鸡漫志》卷二,后段出自大名鼎鼎的李清照《论词》。一个说他“出神入天”,高出同辈;一个说他“不协音律”,不是词,只算诗。
  再看东坡盖棺八百多年后的现代,两位同样著名的词学家的评价: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他所作的《东坡乐府》,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
  东坡是大作家,不能限以“词人”,更不能限以“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像郭老的诗,做得很不经意,很随便,时有妙语警句、深刻至情的话,而全篇精美者少。前段见于唐圭璋先生的一篇文章《从〈东坡乐府〉里看苏轼和农民的情谊》(载《词学论丛》),后段见于吴世昌先生的《词林新话》。一个是“……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对它顶礼膜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依声能事尽矣。有人却将它批得体无完肤:“一蓑……马,谁怕”二韵。如以意论,尚无不合,唯“马”、“怕”两个韵字,于此词中,正如丝竹悠扬之中,突然铜钲大鸣;又如低语诉情,正自绵密,而忽然呵呵大笑。“料峭春风”三韵十六字,迹近敷衍,语亦稚弱,而破坏全体底美之罪尚浅于“马”、“怕”二韵九字也。它们分别见于两位大学者郑文焯的《大鹤山人词话》和顾随的《东坡词说》(载《顾随文集》)。那么这叫读者如何适从?叫我们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怎样去接受作为词家的苏轼、去欣赏苏轼的词作呢?
  三
  这种现象其实不奇怪。越是不平凡的人,越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让人们去品头论足,何况对于文学欣赏,本来就是口有殊味,诗无达诂。
  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学观念的变迁、评论者个性和文学趣味的差异,历代对东坡词的评价的确言人人殊,但在今天,至少有几点已基本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是扩大词的题材。
  清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所谓应歌,是说词人在绣幌绮筵上创作歌词交给倚红偎翠的歌儿舞女演唱,其目的既是“聊佐清欢”,其内容就不是应景,便是应酬;不仅空虚,而且单调。不外写男女之情,抒离别之恨,格局逼仄,气魄狭小,不仅很难表现作者自我的感情和志趣,甚至难于传达作者自我的声音——往往是以歌伎舞女的身份、用歌伎舞女的口吻而作,所谓“代言”是也。
  苏词突破了这种狭小的格局,将写景、记游、说理、咏史、言志、抒怀、悼亡、送别、乡恋、友情、田家、国事、咏物、谐谑等等内容纳入词中。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当然多少有些夸张,却正反映出苏词内容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充实。在这些丰富而充实的内容中,词人完成了……胸臆的“立言”的转变,完成了由情感内涵的“共性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这其中虽然也存在“应歌”乃至“应社”(同上周济语,指在文人聚会时作词以记一时雅兴)的成分,但总体上确实是出以个人的真情实感,亦归于个人的真情实感。金代文学家兼文学批评家的元好问这样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新轩乐府引》,《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清人陈廷焯也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白雨斋词话》卷一)都是一语中的的确评。
  二是突破词的音律。
  苏词在今天读来自具另一种顿挫错落的节奏感和往复回旋的情感美,但从音律上来看,为了更方便地拓展题材,更自由地表达思想,苏词具有不甚顾及配乐而歌、不受词乐束缚的特点。有足够的史料表明,苏轼不是不懂音律,他的词中间或也有合乐可歌之作,但更多的是不合乐律的作品。关于这一点,他的门人晁补之称:“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能改斋漫录》卷一六)后来的李清照(见前引)及陆游(见《老学庵笔记》卷五)都对此有所述及。词乐在南宋后逐渐失传,以至于词到后来完全成了脱离音乐的案头文学,因而这些当时人的论述就成了最可信的证明。我们在苏词中也偶能看到乐句与文句不合处,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咏杨花词》末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按律当作五、四、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按律当作四、五。这些也可看成他主文不主声遗留下来的痕迹。
  三是创新词的体制。
  体制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发生变化,体制亦必随之。
  苏轼对词的语言加以改革。为内容的革新与开拓所决定,苏词的语言也一改“花间”词人径小质轻、镂金错彩的面目,以前人诗句入词,以口语、佛语、成典、四部语等入词,大大扩展了语言使用的范围,使词作语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他的许多词在章法上不合上景下情的成规,句法上笔力雄……氏涉园续刊影宋金元明本词》本)。他开始大量使用词题词序,这是因为他的词反映面广,远非唐末五代缘调而赋或宋初人的内容单一可比,必须加上短题长序,与正文相互补充发明。他还将集句这种诗歌中的形式用于词中,又发明隐括词,将前人或诗或文略加改动而为词作,如《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哨遍》(为米折腰)隐括渊明《归去来兮辞》。这都是将词当作诗文之一体来自由发挥的表现。
  四是改变前此婉约一体笼罩词坛的局面,风格呈现多种多样的面貌。
  词在发展初期,风格不只是婉约,甚至不以婉约为主。但自晚唐、五代开始,出现了以“花间”、“南唐”为代表的高峰,形成了“侧艳”的内容和“婉约”的词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词坛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因而被看作“正宗”。
  婉约是能够充分体现词体“要妙宜修”特质的一种风格,但如果画地为牢,限于婉约的藩篱而裹足不前,就不利于词这种文体的发展。在婉约词风盛行的时代,一直有不少作家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创新,到了苏轼,这种创新达到了更高的程度,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主要指他创立了与婉约相对立的豪放词风。
  风格不是一个实体,是题材、情感、语言、声律、体制综合而成的整体效果。正因苏轼在上述诸方面的开拓创新,其风格必然迥异乎传统本色当行词的婉约一路。这种风格,前人多以“横放”、“豪放”称之(见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八引黄庭坚、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沈义父《乐府指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张的一段话:按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国家图书馆所藏明游元泾校刊……,并无一定的尺度,但拿一般标准来衡量,东坡词称得上豪放的,在他全部词作中实在只是少数。那么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被称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代表者呢?这是因为他的豪放词数量虽然不多,却最具度越恒流的鲜明个性和高度成熟的艺术风格,是它们在后世的影响最大。
  苏轼词选另外,他的词作中还有与豪放不尽相同,与婉约又迥乎相异的一派,就是王鹏运所说的“清雄”(《半塘手稿》:“苏文忠公之清雄,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或王国维所说的“超旷”(《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称其: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胡寅称: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斐……
  苏词在词史的地位极为突出,这不仅因为他词体创作的总体成就,也因为他革新词体,给词坛带来的震荡,在词学界引起的争议。他“以诗为词”,有意追求诗词合流,目的在于“尊体”,即将词在当时普遍为人轻视的“小道”、“……弱词体独具的韵味。加上他天分充盈,天性洒落,“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作中明显存在率意之处和游戏之作,恰恰与他“尊体”的目的形成对立。从东坡同时起,历代陆续有人从注重文体特性的角度提倡文体独立,反对“诗词合流”,上节所引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有些就是因此而产生,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
  《全宋词》收东坡词350首。本书从中选出109首,近于全部的三分之一。有些作品根据其他版本校改,个别字词会有不同。选录的标准,有意兼顾到不同的题材、风格、形式和艺术特色这四方面。选目的编排依写作先后为序,……我也不懂”这一现代注释中屡见不鲜的常例,尽量做到只要自己不懂的就一定不放过它,哪怕冒因不藏拙而出丑的危险。同时也兼顾可能读到本书的非专业文史爱好者,考虑到需要为他们作哪些注释。
  最令人心中没底的是每篇所附的赏评文字。诚如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俏皮话,虽然花了不少心血和身血(因为天热蚊咬),我最害怕看的就是这部分。因为在真正的艺术面前,谁都会有闻一多在《春江花月夜》面前的相同感慨,“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刘昼《刘子?正赏》说:“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然则辨情绳理,岂易事哉!“佛头着粪”这句话我曾送给过别的注本很多次,看来这次得轮回到自己了。
  顾随(苦水)先生解说坡公《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时说:“一首《西江月》字句之美,有目共赏。苦水若再逐字逐句,细细说下去……苦水十日之间,居然说了整整十首,虽然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也须先向他东坡居士忏悔,然后再向天下学人谢罪。”(《东坡词说》)苦水何人?竟至于向作者忏悔,向读者谢罪。我辈应该怎样做,这还用得着说吗!
  本书的编年、注释和赏评,参考了自南宋傅干而下的众家著述,其中有径加引用处,亦有未敢遽同处。“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文心雕龙?序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连这样一本需要忏悔和谢罪的小书也很难于完成。


人间有味是清欢:走进苏轼词的婉约与豪放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河中,宋词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这颗明珠的光芒中,苏轼,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独树一帜的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词,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士人的情怀,既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他的笔下,时而婉约如江南烟雨,时而豪放似塞外狂风,变化万千,却又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本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苏轼词选》便是一次深入苏轼词境的绝佳契机。我们并非仅仅汇集了苏轼的词作,更希望通过精心遴选,将苏轼词中那些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最能体现其人生况味、最能展现其思想深度的作品呈现给读者。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千古才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笔下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一、 词风流变:从早期的疏宕到中期的豪放,再到晚期的旷达 苏轼的词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他的人生境遇和心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他的早期作品,尚显疏宕,在清丽中透出几分洒脱,如《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疏黄,小院春寒轻剪窗。”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初春的淡雅景象,其中流露出的淡淡忧愁,又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感伤。 然而,苏轼词风真正迎来腾飞,是在他被贬黄州之后。这一时期的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开阔了他的胸襟,也催生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豪放词风。在黄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在他笔下转化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他笔下的黄州,不再是贬谪之地,而是承载了他人生苦难与哲思的沃土。《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词的开篇,便以“大江东去”的雄浑笔触,将读者引入历史的长河,在滚滚波涛中,品味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 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背后,是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他并未沉溺于个人的失意,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雨过天晴,云散月舒”的比喻,更是将人生中的风雨与晴朗描绘得淋漓尽致。面对人生的坎坷,他能“也无风雨也无晴”地超脱,这份淡然,是他经历无数磨难后才获得的宝贵财富。 到了晚年,尤其是在被贬惠州、海南的岁月里,苏轼的词风又呈现出一种更为深沉的旷达。虽然身处绝境,他却依然能在艰难困苦中寻找诗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以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追忆,都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豁达情怀。在《寓居定慧院日作》中,他写道:“老去官休,闲中日月,浑是清闲。”这种“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是对人生得失的一种释然。 二、 词作撷英:从壮丽山河到儿女情长,从人生哲思到乡村田园 本书精选的苏轼词作,力求展现其词风的多元与丰富。 壮丽山河,气势恢宏: 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还收录了《永遇乐·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对明月、清酒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人生、宇宙的哲思。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更是将个人的思念与全人类的共同情感融为一体,充满了普世的温暖。 儿女情长,细腻动人: 尽管苏轼以豪放著称,但他的词中亦不乏细腻婉约之作。例如《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中描绘的相思之情,哀婉动人:“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份“春愁”,不是个人的愁苦,而是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也包含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人生哲思,意味深长: 苏轼的词,并非简单的抒情咏物,而是蕴含着他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与思考。他常常在词中融入自己的哲学观念,用诗意的语言解读人生的真谛。例如《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中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厌倦,渴望一种超脱的境界。 乡村田园,生活气息: 苏轼贬谪期间,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笔下的乡村,充满了生机与诗意。例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词中描绘的“山色横侵蘸翠微,山气日夕弄流辉”,勾勒出一幅恬静的山村晚景,流露出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三、 艺术特色:熔铸豪情与哲思,通俗与典雅的完美结合 苏轼词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豪情与哲思的融合: 苏轼的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豪迈的气势与深刻的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的豪放,并非简单的宣泄,而是建立在对人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他在壮丽的山河中看到人生的渺小,也在个人的际遇中体悟到历史的宏大。 通俗与典雅的结合: 苏轼的词,语言浅白易懂,却又不失典雅的韵味。他善于运用生动的口语,将深奥的道理表达得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词的魅力。例如“东坡居士”的笔名,本身就带有几分田园的亲切感。 意境的营造: 苏轼的词,善于营造出宏大、深邃的意境。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读者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 价值传承:品味苏轼,体悟人生 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苏轼词选》,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精美的文学作品,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的词,教会我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他的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汲取力量的源泉。 希望本书能成为您通往苏轼词境的桥梁,让您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深刻懂得。愿您在品味这些经典词作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启迪,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选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展现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广度与深度。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主流”经典的罗列上,而是巧妙地将一些边缘化但同样重要的文化脉络也纳入了考量范围。例如,书中对古代民间智慧和地方习俗的引述,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运作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我们通常容易聚焦于庙堂之上的高谈阔论,但这本书却带领我们深入到市井百姓的日常伦理和生活哲学中去。这种“上下兼顾”的编撰思路,极大地拓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边界。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处理非常到位,没有出现明显的倾向性,这使得读者可以保持批判性的思维,去自行判断和吸收。这种开放式的知识呈现方式,远比单向灌输更有益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的思路和工具箱。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审视,这本书所选取的古代文学作品,其语言张力与情感深度令人叹为观止。这里面收录的叙事性文字,其结构之精巧,情节推进之自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成熟的。那些描绘山川景物的段落,笔触之细腻,意境之高远,简直是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能闻到那松涛阵阵的气息,感受到那溪水潺潺的清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者,在面对相似的主题时,展现出的独特声调和表达方式,被编者巧妙地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大的文化对比。这种对比,让读者得以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特有的忧思和欢愉。特别是那些讲述个体生命际遇的篇章,它揭示了古人在面对功名利禄、生离死别时的复杂心境,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远比直白的倾诉更具力量。读完这些文字,我感觉自己的文学感知力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是这本选本给我的第二个深刻印象。它没有追求那种华而不实的奢靡感,而是散发出一种沉静、典雅的书卷气。纸张的选择恰到好处,有一定的厚度,手感温润,翻阅时几乎听不见哗啦啦的声响,只有纸页轻微的摩擦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设定,显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长篇的文言文段落,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惫。更值得称道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批注和引言,它们如同散落在知识田野中的指路明灯。这些辅助性的文字,并非对原文的过度解读,而是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让那些晦涩的典故和特殊的词汇变得豁然开朗。比如,某段关于礼制的论述后面,附带的简短注释,精准地指出了其在特定朝代的实际操作细节,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层次。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自己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籍,而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化艺术品。

评分

阅读完整套选集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心性的沉淀和时间观的重塑。在如今这个强调效率和即时反馈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信息,但这部书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需要时间才能发酵的智慧。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得以跳脱出眼前的琐碎,去审视人类文明漫长的演进轨迹。书中那些关于“永恒”与“变化”的辩证思考,尤其发人深省。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进步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抛弃,而是带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去审慎地迈向未来。这种沉静的力量,无形中消解了许多焦虑感,让人明白,有些宏大的命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初见端倪。总而言之,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富矿开采”,其价值是长期且累积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安顿心灵的哲学基石。

评分

这部精选集收录的篇章,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由古老智慧和诗意哲思构筑的迷人世界。初读之下,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提炼与呈现。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知识点,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比如,关于“天人合一”的阐释,通过一系列精妙的选文,展现了古人如何将自身融入自然,达到精神上的和谐统一。书中对儒释道三家核心观念的穿插解读,处理得极为巧妙,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又展现了它们在中国文化基因中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篇章时的那种过渡,它不是生硬的章节划分,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将读者从一个思维模式引入另一个更为深邃的领域。那些关于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论述,虽然载体是古代的语境,但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它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让人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难得的心灵锚点。全书的编排显示出极强的逻辑性和人文关怀,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被时间淘汰的。

评分

经典好书正在看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稼轩先生的词慷慨激昂,不愧青兕啊。

评分

东西不错,就是有点褶皱,但无伤大雅

评分

书本身的质量没问题,内容比较学术,适合读者自己鉴赏揣摩

评分

还可以吧,正版

评分

已收货。催单见效。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纸张质量没话说,内容也很好,值得参考的一本书

评分

书早收到了,一下子买的有点多,还没来得及看,书的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