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云雾山脉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云雾山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
  • 中国地理
  • 山脉
  • 云雾山脉
  • 百科全书
  • 自然地理
  • 地形地貌
  • 地理科普
  • 西南地区
  • 山区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2023
版次:2
商品编码:118868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套装数量:1
字数:29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一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云雾山脉及其辐射地区,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了解“一年三熟”“山上好果,洞下好禾”““凼仔养鱼”等粤式耕作、养殖模式。
  走进亚热带水果之乡:柑橘、杧果、菠萝、荔枝、龙眼、黄皮……
  展示了见证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的开平碉楼。
  囊括“跳花棚”、高州采茶戏、年例大过年、抽水烟等诸多粤西习俗。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云雾山脉》所述,即以粤西云雾山脉为中脊,挟东、西两翼的云开大山和天露山等群山所构成的一片高地,范围涉及开平、罗定、阳春、化州等地。本书展示了这一地区由上述三列大山山地加上罗定江—鉴江谷地、新兴江—漠阳江谷地而组成的“三山夹两谷”区域格局,以及兼有高山、丘陵、平原、盆地的地貌形态。与此同时,书中笔墨浓重地介绍了这里密集的水系,并进一步揭示了“水”对当地岩溶峰林、冲积平原、山间湖泊以及亚热带水果种植和稻作农业的巨大影响,也收录皇帝柑、腊蔗、赤小豆、橘红等众多低纬度地区的经济特产,以及体现了中西文化结合与广府地区包容态度的开平碉楼。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粤西屏风 2
一 自然地理
粤西平行岭谷 9 / 大雾岭山地 9 / 云开东低山丘陵 9 / 天露山―鹅凰嶂山地 11 /
罗南弧形山地 11 / 华南活化地台 12 / 海侵古陆 12 / 腰古―信宜海脊 13 /
吴川―四会深大断裂 13 / 信宜―高州杂岩 14 / 云开地体 14 / 信宜―鹤山隆起轴 15 /
南盛白垩纪盆地 16 / 恩平―开平断陷盆地 16 / 鉴江平原 17 / 漠阳江中上游谷地 17 /
鉴江树枝状水系 20 / 潭江中上游 20 / 罗定―遂溪金矿带 21 / 赤红壤 21 /
低纬山地气候 22 / 秋冷·冬冷·春冷 22 / 罗定―信宜暴雨中心 23 / 山洪 23 /
水土流失 24 / 龙须顶 25 / 云霁山 25 / 罗定高丘 26 / 罗东石灰岩山地 26 /
苹塘石山峰林 27 / 罗定红盆 27 / 镜船盆地 30 / 罗定江 30 / 泷喉马埒 31 / 围底河 31 /
泗纶河 31 / 龙湾瀑布群 32 /“ 暖水壶” 33 / 大云雾山 33 / 白石小峰林 33 / 白石河 34 /
马塘河 34 / 南盛河 35 / 天露山脉 35 / 水源山 36 / 佛手岭山地 37 / 里洞小盆地 37 /
神仙峡谷 38 / 天堂溶洞群 38 / 共成河沿岸平原 38 / 龙山温泉 39 / 新兴江水系 39 /
东门河流域 40 / 珠还山 40 / 大人山 41 / 响水龙潭瀑布 41 / 桐木群峰 41 / 君子山 43 /
黄角小峡谷 43 / 七彩石河谷 43 / 岑洞溶洞 44 / 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 45 /
那吉河温泉 46 / 朗底温泉 46 / 三山鼎立 46 / 梁金山地 47 / 双石山 47 /
镇海水冲积平原 47 / 孔雀湖 48 / 苍江 49 / 白沙水 49 / 赤水温泉 49 / 蚬冈热水窟 49 /
鸡笼顶 50 / 西山谷地 51 / 西山河 51 / 潭水河 51 / 那乌河 52 / 白水瀑布 52 /
八甲仙湖 53 / 春都温泉 53 / 鱼王石 53 / 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 54 / 凌霄岩暗河 54 /
春湾石林 55 / 玉溪洞 55 / 大田顶 55 / 炉塘顶 56 / 白马坪 56 / 八排顶 56 / 白鸡岭 57 /
天马山草场 58 / 九曲沟 58 / 黄华江 58 / 钱排河 59 / 虎跳峡 59 / 龙玄河壶穴 62 /
文湖 63 / 西江温泉 63 / 七重山脉 63 / 大应岭丘陵 64 / 平云山脉 64 / 三官山 65 /
石鼓小平原 65 / 仙人垌 65 / 龙修岩 66 / 古塘溶洞 66 / 东塘峡谷 66 / 曹江河 67 /
玉湖 67 / 化北高丘 70 / 葫荫地 71 / 斑瓜嶂 71 / 尖岗岭 72 / 罗江 72 / 倒流湾 72 /
陵江 73 / 丘陵山地植被 73 / 亚热带丘陵草地 73 / 粤西珍稀植物带 74 /
珍稀植物首富地——阳春 74 /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75 / 华南北热带山地雨林 76 /
大雾岭自然保护区 76 / 鹿湖顶自然保护区 76 / 马安山竹海 78 / 榄坑原生阔叶林 78 /
龙湾次生原始森林 79 / 百涌自然保护区 79 / 七星坑次生林 80 / 恩平红树林 80 /
虎跳峡杜鹃花 81 / 高山榕树王 81 / 新兴梅林 82 / 伯乐树 83 / 缅茄树 83 / 马蹄参 83 /
深山含笑 84 / 猪血木 84 / 缘毛红豆 85 / 信宜毛柃 85 / 杜鹃红山茶 85 / 圆籽荷 86 /
酸竹 86 / 绣球茜草 87 /“ 冈拈子” 87 / 细茎石斛 87 / 虎颜花 88 / 松叶蕨 89 /
信宜锦香草 89 / 高州野生稻 89 / 大灵猫 90 / 蟒蛇 90 / 巨蜥 91 / 中国小鲵 92 /
鸺鹠 92 / 白肩雕 93 / 白颈长尾雉 93 / 绿皇鸠 94 / 花田鸡 95 / 小杓鹬 95
二 经济地理
热带作物与亚热带作物混合带 99 / 亚热带水果之乡 99 / 南江―鉴江通道 99 /
火耕水耨 100 / 从刀耕到锄耕 101 / 一年三熟 102 / 山上好果,洞下好禾 102 /
山坑田·垌田·望天田 102 / 石硖天梯 104 / 稻田养鱼 104 / 凼仔养鱼 105 /
高山放养牛群 105 / 薯粮 108 /“ 高凉生口” 108 / 蒲杓岭陶窑 109 /
缸瓮涌陶窑群遗址 109 / 铁炉村冶铁遗址 110 / 铁屎径铸钱遗址 110 /
“种蓝制靛” 111 / 橡胶宜林地 111 / 曹江河岸蕉林 112 / 河排林场 112 / 锦江水库 112 /
迳头金钊围 113 / 三埠港 113 / 春罗铁路 113 /“ 小佛山” 114 / 高流圩 114 /
柏桥贡园 115 / 皇帝柑 117 / 联竹腊蔗 117 / 金山火蒜 118 / 春湾赤小豆 118 /
春砂仁 118 / 橘红 119 /“ 茶洞三件宝” 119 / 果下马 121 / 黄塘猪 121 / 三黄鸡 121 /
金山金矿 122 / 开恩煤田 122 / 银岩锡矿 123 / 石录铜矿 123 / 阳春孔雀石 124 /
茶坑石 124 / 富林大理石 125 / 南方玉 126 / 高州角雕 126 / 簕菜 127 / 水口白菜干 127 /
笪桥黄瓜干 128 / 恩平烧 128 / 搓水唛菜 129 / 春砂排骨 129
三 历史地理
乌浒蛮 133 / 俚人·僚人 133 /“ 远飏”海南岛 134 /“ 冯冼联姻” 134 /
瑶獠杂居之地 135 / 罗旁之乱 136 / 狼兵 136 / 瑶客并垦 137 / 土客械斗 137 /
下山儿洞遗址 138 / 独石仔洞穴 138 / 背夫山战国大墓 139 / 荔枝岗遗址 140 /
亚公山顶城寨 140 / 船形墓葬 141 / 白鹿台遗址 141 /“ 南方长城” 142 / 桃林官道 142 /
罗州古城遗址 143 / 古电白城遗址 143 / 镇隆古城 144 / 高凉郡烽火台 145 /
开平碉楼 145 / 雷垌刻字石 148 / 石山摩崖 148 / 大芒山瑶寨 149 /
沙地朗客家古村遗址 149 / 云礼石头村 150 / 赤坎古镇 151
四 文化地理
高阳广府民系 155 / 粤西客 155 / 粤西侨乡 156 / 水上人家 156 / 恩平古民居 157 /
簸箕炊 158 /“ 食惯嘴”粉 158 / 抽水烟 159 /“ 插禾花树” 159 / 打标 160 /
“契大树”·“契石头” 160 / 跨禾竹·纸扇敲头 160 /“ 岭南第一圣域” 161 / 炮会 162 /
年例大过年 162 / 泮村灯会 163 / 社墟舞火簩 165 / 田了节·禾了节 166 /
“跳花棚” 166 / 镇隆飘色 167 / 粤西卖鸡调 167 / 罗定山歌 168 / 开平咸水歌 168 /
高州采茶戏 169 / 高州木偶戏 170 / 恩平木鱼 171 / 潘茂名 171 / 冼夫人 172 /
陈法念 173 / 六祖惠能 173 / 司徒美堂 174 / 冯如 175 / 杨永泰 176 / 林云陔 176 /
郑振秀 177 / 蔡廷锴 178 / 丁颖 178 / 吴有恒 179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云雾山脉:地球脊梁的壮丽史诗 序言 巍峨的山脉,如同一条条巨龙盘踞于大地之上,它们是地球最古老的骨骼,记录着亿万年的沧桑变迁。从冰川时代的雕琢到风雨侵蚀的塑造,山脉不仅塑造了地貌,更孕育了无数生命,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本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这片辽阔土地上,那些如同云雾般缥缈、却又坚韧无比的山脉,领略它们的壮丽风光,探寻它们的地理奥秘,理解它们对自然生态、人类活动乃至文化传承的深刻影响。 第一卷:高原的巨擘——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系 中国,世界屋脊的所在地,青藏高原,这片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最雄伟的地貌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更是一个庞大的山脉系统,是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等一系列世界级山脉的汇聚之地。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之巅的屏障 喜马拉雅山脉,其名意为“雪的居所”,横亘在中国与南亚次大陆之间,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其核心地带耸立着珠穆朗玛峰,这座海拔8848.86米的巨峰,不仅是地理上的最高点,更是人类挑战极限的精神象征。然而,喜马拉雅山脉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从南坡的温带雨林到北坡的干旱高原,多样的气候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如雪豹、藏羚羊、白唇鹿等。山脉中蕴藏的冰川,是中国大部分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它们如同母亲的乳汁,滋养着下游广阔的土地,维系着数亿人的生命。本卷将详细解析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构造,探讨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呈现其独特的冰川地貌,并深入研究其对区域气候、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探访那些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村落,了解当地居民如何与这片严酷而壮美的土地和谐共生,体验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昆仑山脉:中华龙脉的起点 昆仑山脉,被誉为“中华龙脉”,自帕米尔高原一直延伸至青海,其绵延数千公里的山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说中,它是西王母的居所,是连接天上与人间的神山。地理上,昆仑山脉更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隔了南北方的气候和生态。其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独特的山体形态,如阿尔金山、祁连山等支脉。昆仑山脉的腹地,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却孕育着顽强的生命,例如适应高寒环境的藏野驴、岩羊等。本卷将追溯昆仑山脉的形成历史,剖析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描绘其多样的地貌特征,并研究其作为地理屏障和生态过渡带的关键作用。我们还将深入挖掘昆仑山脉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哲学思想中的象征意义,探讨它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一部分。 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高原的脊梁与守护者 唐古拉山脉,横跨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和怒江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其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源头。念青唐古拉山脉,蜿蜒于西藏中部,是雅鲁藏布江的天然屏障,也是西藏地区重要的文化和宗教圣地。这两大神山脉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的重要骨架,塑造了独特的内陆水系和高山湖泊景观。本卷将揭示唐古拉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地质演化过程,分析其对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重要河流源头生态系统的保护意义。同时,我们将关注这里的自然景观,如纳木错、羊卓雍错等圣湖,以及它们与当地藏族人民的精神联系。 第二卷:巨网的经纬——中国西部及中部的山地脊梁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除了巍峨的高原山脉,还有无数如同巨网般交织的山脉,它们分隔了盆地,塑造了河流,构成了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壮丽而多样的地理格局。 天山山脉:塞外风光的画卷 天山,意为“天山”,横跨新疆,如同一条巨大的绿色丝带,点缀在干旱的荒漠之中。它不仅是新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更是南北疆气候、植被和文化差异的根源。天山山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部发育了丰富的冰川融水,滋养了北麓的伊犁河谷、塔里木河等绿洲,孕育了独特的“绿洲农业”文明。从海拔数千米的雪山到低洼的盆地,天山展现了垂直分异的典型自然景观,从高山草甸、针叶林到草原、荒漠,物种丰富,尤以新疆野苹果、野葡萄等野生果木资源闻名。本卷将详细介绍天山山脉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分析其对新疆区域气候和水文系统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其孕育的独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将踏访那些依山而居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以及与天山山脉的深厚渊源。 阿尔泰山脉与祁连山脉:文明的摇篮与界碑 阿尔泰山脉,位于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四国交界处,其中国境内部分是中国西北部的重要山脉,为准噶尔盆地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也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祁连山脉,作为青藏高原的北缘,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之间,它不仅是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天然屏障,更是黄河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脉的冰川融水,孕育了河西走廊的绿洲,支撑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本卷将深入研究阿尔泰山脉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开发历史,以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同时,我们将重点阐释祁连山脉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以及它作为水资源涵养地对甘肃、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 秦岭山脉:南北中国的天然屏障 秦岭,被誉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其东西绵延,犹如一条巨大的生态长城,深刻影响着中国季风气候、植被分布、动物迁徙乃至文化习俗。秦岭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生态环境而闻名,既有温带落叶阔叶林,也有高山草甸,是众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大熊猫、金丝猴等。秦岭的河流,如汉江、嘉陵江等,更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本卷将详细解析秦岭山脉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意义,阐述其对中国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习俗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保护价值。 第三卷:东夷的脊梁——中国东部及东南部的山系画卷 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山脉,虽然海拔不及西部高原,却以其秀美的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重要的生态功能,在中国地理和人文景观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太行山脉与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的边缘与文明的摇篮 太行山脉,蜿蜒于黄土高原东缘,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险峻的山势,孕育了无数壮丽的峡谷和瀑布。太行山脉西侧的黄土高原,其地貌特征与山脉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这片古老土地的独特风貌。本卷将重点关注太行山脉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分析其对华北地区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军事、交通以及人文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访那些根植于太行山脉的村落,感受中国乡村的古朴与宁静。 武夷山脉与东南丘陵:温润之地的山水画卷 武夷山脉,横亘于福建和江西之间,以其秀丽的丹霞地貌、清澈的山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武夷山脉为闽江、赣江等河流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其茂密的森林,更是维系着区域的生态平衡。武夷山脉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东南丘陵,虽然海拔不高,但其连绵起伏的地形,塑造了独特的水乡风貌,并孕育了灿烂的江南文化。本卷将描绘武夷山脉的独特地貌,分析其对区域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重点介绍其在中国茶文化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意义。我们将深入了解东南丘陵的地理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和人文风情。 长白山脉:东北虎的家园与“龙脉”的传说 长白山脉,位于中国东北部,不仅是中国与朝鲜的界山,更是孕育了东北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主峰白头山(长白山),以其天池的壮丽景观而闻名,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山脉。长白山脉是中国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其茂密的原始森林,更是中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宝库。长白山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更是被视为“龙脉”,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本卷将深入解析长白山脉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特别是其火山地貌。我们将重点关注其作为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地位,分析其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价值,并挖掘其在中国东北文化和传说中的深厚影响。 结语 “云雾山脉”并非仅仅是地理学上的名词,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生命的摇篮,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多样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共同构成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篇章。本套丛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文,带领读者走进这些神秘而伟岸的云雾山脉,感受它们的脉搏,理解它们的呼吸,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认识我们所居住的这颗星球。希望通过这套百科丛书,能点燃您对中国地理的好奇心,激发您探索自然的求知欲,并最终在您心中播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类型的百科全书通常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然而,这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云雾山脉》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对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一本地理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山脉的文化史诗。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早期探险家、少数民族迁徙以及古代采矿活动对该地区生态影响的案例分析。例如,对于某几条古老的茶马古道如何沿着山脊线蜿蜒延伸的描述,作者结合了地质断层和水文走向来解释其路径选择的合理性,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人在理解山脉构造的同时,也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特别是关于山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塑造,论述得尤为精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关系。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结构,使得阅读体验远超预期的丰富,每读一章都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这种书真是少见了。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最近刚读完《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云雾山脉》,感受颇深。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吸引了我,封面那种水墨画风格的山脉轮廓,配上典雅的字体,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种神秘而厚重的气息。翻开内页,排版干净利落,图片和文字的搭配恰到好处。尤其要提的是,书中对于云雾山脉的地理特征描述,简直是栩栩如生。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更是在讲述一个活生生的地理故事。比如,他们对该区域独特的气候成因的解析,结合了地貌演变和水汽输送的复杂过程,即便是地理学的外行人,也能被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所吸引。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山脉中特有的植被垂直分布带,从山脚的阔叶林到山顶的寒漠化地带,每一步过渡都描述得如此精微,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能嗅到松针的清香和泥土的湿润。这本书无疑是地理爱好者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的绝佳读物,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知识与大众阅读之间的桥梁,让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西部复杂山系格局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详尽的资料汇编能力,感觉编辑团队下了极大的功夫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它在每章节末尾都附带了极为详尽的参考文献和扩展阅读建议,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省去了太多寻找资料的时间。我留意到,书中对山脉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侵蚀率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并提供了过去五十年的监测数据对比图表,这种严谨的量化研究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而且,书中对各个研究子课题的划分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精准地找到切入点。例如,如果你对山地水文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相关章节,获取到精准的水量平衡模型解释。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严密,资料检索友好,是一部集合了学术深度与实用价值的典范之作,它为我对特定区域地理的认知设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评分

我是一个痴迷于地图和地质构造的“地图控”,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专注于某一个具体山脉的专著时,眼睛都亮了。这本书的地图制作水平简直达到了艺术品的级别!首先,等高线和地形阴影的渲染非常细腻,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山体的陡峭程度和峡谷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对水系的研究极为详尽。书中详细描绘了云雾山脉作为几条主要河流源头的重要作用,对冰川退缩导致的现代水文变化进行了数据化的对比展示,这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区域水资源分配的人来说,简直是宝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岩石的叙事”那一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从变质岩到沉积岩在地壳运动中的“挣扎”和“重塑”,配上的岩石剖面图清晰得让人惊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毋庸置疑,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完整的、基于实地考察的地理学分析框架。对于地质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

说实在的,我买这本书之前,对“云雾山脉”这个名字的印象还停留在旅游宣传册上那些模糊不清的宣传语里,感觉就是个“多雾的地方”。读完之后,我对这个地区的认识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诗意的角度切入,比如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浓雾照亮山涧的瞬间,这种代入感极强。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巧妙地将大气科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当地的矿产资源开发等复杂的议题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生态平衡的关注,书中对该地区特有物种的濒危状态及保护建议,都基于扎实的生态学数据,而不是空泛的口号。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山脉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这座山脉的“骨骼”(地质),也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呼吸”(生态),读完之后,我真有种想立刻收拾行囊,去亲身拜访这座山脉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地方。

评分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粤西平行岭谷、大雾岭山地、丘陵山地植被、亚热带丘陵草地、热带作物与亚热带作物混合带、瑶獠杂居之地、高阳广府民系、水上人家等。

评分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值得拥有京东商城服务更好

评分

最近对京东非常无语 先是下的订单无怨无故被取消了 没有接到任何电话通知 傻等了好几天才发现 居然被取消了 无奈只能从新下订单 继续等 然后 退货的图书长时间无人处理 先是卡在拆包检测环节卡了好久 打了无数个电话也不处理 终于过了一个多星期处理了 然后又在财务退款环节开始卡 又是还几天 打客服也不管用 我就想问京东是没钱了吗 处理个退款磨磨唧唧 我都不着急退款 可是发票您倒是赶紧开啊 公司报销流程一直走不了 损失谁来承当啊 我每年在京东采购几十万的东西 结果就这服务 而且京东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做大了 对钻石VIP的福利越来越差 现在干脆没有了 我也真是呵呵了 原来的优势现在等同于无了 看看你以后还能怎么搞

评分

孙v睡吧睡吧对不对对不对男的女的出门

评分

好书很不错,内容好,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优良!

评分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值得拥有京东商城服务更好

评分

好?

评分

这套书对了解中国地理有很大帮助。一直在收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