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美元與權力:國際貨幣關係的政治(1958~1971)(典藏版)

黃金、美元與權力:國際貨幣關係的政治(1958~1971)(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弗朗西斯·加文 著,嚴榮 譯
圖書標籤:
  • 國際貨幣體係
  • 布雷頓森林體係
  • 黃金標準
  • 美元霸權
  • 國際政治經濟學
  • 貨幣政策
  • 國際關係
  • 經濟史
  • 冷戰
  • 政治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6857
版次:2
商品編碼:11890618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6
字數:2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美元是如何崛起的?它又為何會衰弱?通過利用很近解密的檔案材料,本書作者、美國外交政策領域的學術專業弗朗西斯·加文對戰後美元霸權做齣解析。本書強調瞭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脆弱性,認為戰後貨幣關係並沒有緩和政治關係的緊張,相反,它的政治化使得部分國傢利用貨幣強製達到政治和安全目的,進而引發激烈衝突。加文無前例地揭示瞭這些衝突是如何在冷戰的危險時期戲劇性地影響美國的政治與軍事戰略。可以說,這是瞭解戰後美元霸權興衰的必讀書。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加文(Francis Gavin),是一位領先的美國外交政策的學術專業、訓練有素的曆史學傢。他的教學和研究興趣包括美國外交政策,尤其是國傢安全事務、核戰略和軍備控製、總統的決策以及國際貨幣關係的曆史。他是美國羅伯特施特勞斯中心和國際安全法和湯姆斯利剋國際事務教授。

目錄

引 言 黃金、美元與權力:1958~1971年的貨幣、安全和美國國際收支的政治/1
經濟政策、戰略和政治/11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再思考/13
不同的冷戰/17
本書概覽/20
第一章 布雷頓森林與戰後國際貨幣關係/23
布雷頓森林計劃的缺陷/29
美元作為儲備通貨的睏境/32
布雷頓森林體係與“調整”過程/35
布雷頓森林體係與流動性問題/37
布雷頓森林體係在艱難中起步/38
第二章 承諾的成本:艾森豪威爾、歐洲與美國的國際收支危機/43
從信心到擔憂: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國際收支赤字/47
戰略與金融之間的張力/53
1960年的黃金危機/62
安德森—狄龍代錶團的失利/70
戰略與金融之間的衝突:美元、柏林及靈活反應/75
艾森豪威爾對肯尼迪提建議/81
第三章 冷戰中的黃金戰役:肯尼迪的國際貨幣政策/85
不情願的君主:肯尼迪與國際收支,1961~1962年/91
美國的貨幣政策與德國:補償的來源/94
國際貨幣政策:財政部VS.經濟顧問委員會/100
與法國的緊張局勢/109
德斯坦與法國的國際貨幣政策/115
肯尼迪政府內部針對貨幣改革的爭論/125
第四章 改革、限製還是重新部署?:1963年的國際收支以及法德反抗/140
審視美國對歐洲的政策/142
對國際貨幣政策的評價/148
艾奇遜和鮑爾VS.狄龍和麥剋納馬拉/154
肯尼迪與麥剋納馬拉對靈活反應的迷思/164
重新部署部隊、補償與德國問題/172
聯邦德國與黃金戰役/177
橫跨大西洋的討價還價/185
第五章 林登·B.約翰遜接手:與戴高樂的鬥爭及1964~1966年的改革提議/189
十國集團的流動性研究以及凱森報告/191
戴高樂的攻擊以及美國的迴應/195
美國的新路徑/204
特彆提款權談判與黃金問題/208
英鎊在1964~1966年遇到的麻煩/212
第六章 保衛歐洲還是保衛美元?:1964~1967年的貨幣與安全/218
美德貨幣閤作與補償協議的破裂/222
貨幣—安全協議破裂/230
聯邦德國的反應/237
艾哈德—約翰遜峰會/242
美國和聯邦德國麵臨的危險/246
三方會談,第一部分:1966年9~12月/249
三方會談,第二部分:1967年1~5月/258
第七章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終結:英鎊貶值與1968年的黃金危機/269
英鎊貶值/271
法國、美國和黃金總庫/278
美國、德國與國際收支/282
1968年的國際收支計劃/287
3月份的黃金危機與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終結/292
黃金危機之後:體係能否維持?/296
小 結/299
第八章 尼剋鬆與全球貨幣關係的新時代/302
尼剋鬆接手/305
康納利在財政部/311
結 語 無法建立一個帝國/319
附錄A 對數據的分析:分解美國1960~1961年的國際收支/327
如何為美國的赤字提供融資?/330
附錄B 錶與圖/335
參考文獻/346
譯後記/358

精彩書摘

  《黃金、美元與權力:國際貨幣關係的政治(1958~1971)(典藏版)》:
  任何一項計劃的關鍵都在於說服歐洲人在其儲備中保持黃金的比重,或者稍微減少一些比重。經濟顧問委員會的詹姆斯,托賓提齣的一項計劃能實現這個目的。為瞭滿足德斯坦提齣的建立類似於歐洲國傢間兌換政策的要求,托賓建議幾個主要的工業國傢可以決定一種統一的黃金與外匯的比例,對此所有國傢都得遵守。這就要求擁有黃金比重過高的國傢齣售一部分黃金以換取外匯。不僅僅使用美元和英鎊作為儲備,所有參與國的通貨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樣就可以滿足法國提齣的法郎應該像美元一樣成為儲備通貨的要求。每個國傢都為其通貨提供黃金擔保以免貶值。托賓列齣瞭許多種不同的實現方式,但是它們都涉及美國齣售黃金以換取外匯,並會增加美元債務。一些歐洲國傢也必須齣售或購買黃金。一段時間後,儲備中非黃金的比重將會下降,參與國的通貨將越來越多地承擔以前隻有美元承擔的責任。消除黃金比例的顯著差異會使國際貨幣機製更具可預料性,也更好管理。
  ……

前言/序言

  在1964年的電影《金手指》中,邪惡的金手指企圖輻射諾剋斯堡的黃金,毀壞國際流動性,從而摧毀西方資本主義。美元與黃金外流在約翰遜政府內部激起的恐懼與007探員的擔憂頗為相似。
  1944年,來自全世界的代錶們為瞭在戰爭的廢墟上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經濟秩序而聚集到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個小度假勝地。布雷頓森林會議形成瞭兩個新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1944年,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凱恩斯和懷特由於磋商為穩定和重建戰後國際經濟的布雷頓森林協議而受到稱贊,但是他們的全球貨幣協議很快就受到瞭考驗,並且被發現不甚閤格。
  法國總統德斯坦在1962年夏天的齣訪中,因提議法國可以在貨幣問題上幫助美國而使美國決策者感到驚訝。德斯坦的到訪在美國政府內部引發瞭激烈的爭論,即是否要進行激烈的國際貨幣改革。
  肯尼迪認為法國和聯邦德國正在搭“便車”。他對國傢安全委員會說:“我們不能繼續齣錢為歐洲提供軍事保護,而北約國傢卻不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仍然窮奢極欲。”
  肯尼迪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狄龍警告說,如果按照鮑爾、艾奇遜和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提議啓動國際貨幣改革,將會激起對美元的擠兌。與之相對,狄龍提議大幅削減美國在海外的駐軍數量。
  在1962年5月那場著名的新聞發布會的前一天,法國總統戴高樂告訴他的助手阿蘭·佩雷菲特,他打算宣布“金匯兌本位製已經變得無效瞭”。當佩雷菲特問道,如果美國人和英國人將視之為一種“冒犯”之舉時該如何,戴高樂聲稱:“他們將會作齣反應,但這沒有太大關係。”最終,它要取決於美國人“整頓好他們的國際收支”。
  美國總統林登·B.約翰遜和聯邦德國總理路德維希·艾哈德在1966年9月舉行的峰會是一場災難。當聯邦德國總理告訴約翰遜,德國“將不可能全額履行現有補償協議下的金融義務”時,約翰遜發怒瞭。艾哈德在聯邦德國被認為是美國人的“替罪羊”,他帶著羞辱迴到瞭國內,幾周之後他的政府就垮颱瞭。
  林登·B.約翰遜會見國傢安全顧問沃爾特·羅斯托和財政部長福勒時聲稱:“除瞭越南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國際收支。”美國政府在1965年時相信已經解決瞭這個問題,當時亨利·福勒宣布美國將舉行一次世界貨幣會議。盡管美國政府全力以赴,到1968年英鎊還是崩盤瞭,美元也岌岌可危。
  隨著全球外匯市場漸趨龐大和復雜,英鎊、美元甚至法國法郎的平價都不斷受到威脅,但聯邦德國的馬剋卻依然堅挺。
  尼剋鬆將他的首位財長稱為“無足輕重的人”,他隱瞞他的預算主管,迴避阿瑟·伯恩斯,並且對一位助手說,經濟顧問委員會在經濟政策方麵“毫無影響”。但是總統明白,在20世紀最後1/3的歲月裏,“經濟實力將是其他實力的關鍵”。
  尼剋鬆很迷戀約翰·康納利這位得剋薩斯民主黨人。這位財政部長主導瞭美國的對外經濟政策,並且宣稱:“外國人打算壓榨我們。我們的任務就是先壓榨他們。”
  在1944年簽訂布雷頓森林協議時,美元空前強大。到1971年時,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和黃金的外流使美元變得脆弱且易受攻擊。
  緻  謝
  沒有許多個人和機構的熱情與慷慨支持,不可能寫齣這本書。我想感謝阿瑟·伯剋、馬修·康納利、邁剋爾·剋萊斯維爾、邁剋爾·德茨、伊萬·費根鮑姆、尤金·高茲、羅伯特·卡尼、喬納森·科什納、布魯斯·庫剋裏剋、艾琳·瑪漢、塔裏剋·馬蘇德、約翰·米爾斯海默、保羅·皮特曼、沃爾特·羅斯托、布萊恩·薩裏亞濛娜絲、瑪麗·薩洛特、托馬斯·施瓦茨、吉姆·斯特恩、傑裏米·蘇裏以及湯姆·澤勒,他們對本書的各個部分都提齣瞭一些最有益的評論與建議。我非常幸運地擁有一些非常優秀的研究助理。剋裏斯蒂娜·加勒戈斯、拉哈爾·卡勒特、阿曼達·剋姆帕以及邁剋爾·戈森,不知疲倦地付齣瞭努力,尤其是邁剋爾·戈森。本研究的部分內容要獻給哈佛商學院的商務、政府與國際經濟小組,倫敦經濟學院的國際曆史係,耶魯大學的戰略研究所,(德剋薩斯大學)林登·B.約翰遜公共事務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SAIS)的美國對外政策項目組以及哈佛大學的約翰·M.奧林研究所。我非常感激這些座談中的參與者的評論意見。本書的部分內容之前發錶過,感謝《外交史》、《國際曆史評論》、《歐洲融閤史學報》以及《環球:世界事務雜誌》同意我在書中使用這些材料。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博士論文時,我得到瞭安嫩伯格基金、梅隆基金以及羅伊·F.尼科爾斯奬學金的資助。賓夕法尼亞大學曆史係、約翰·M.奧林研究所、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弗吉尼亞大學的米勒公共事務中心、(德剋薩斯大學)林登·B.約翰遜公共事務學院的政策研究所以及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約翰·F.肯尼迪、林登·B.約翰遜總統圖書館提供瞭慷慨的旅行和研究資助。感謝德剋薩斯大學的閤作協會(Cooperative Society)給予我的一筆補助金。約翰·F.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史蒂夫·米勒和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為我在1998年鞦季撰寫手稿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環境,需要特彆感謝兩個機構。所有在那兒度過時日的人都知道,塞繆爾·亨廷頓和史蒂芬·羅森為哈佛大學的約翰·M.奧林研究所提供瞭美妙且令人激動的環境。難以想象有比德剋薩斯大學林登·B.約翰遜公共事務學院及其兄弟組織林登·B.約翰遜總統圖書館更具學院氣息和智識激勵的環境。林登·B.約翰遜公共事務學院的教授、檔案保管員、訪問研究人員以及學生都經常成為我靈感的源泉。我尤其要感謝圖書館前主任哈裏·米德爾頓、林登·B.約翰遜公共事務學院的院長埃德溫·多恩、賈米·加爾布雷斯以及艾茲培和沃爾特·羅斯托,自從我達到奧斯汀以後,他們就一直給予慷慨的支持,態度友善。
  需要特彆提到幾個人。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們在若乾年裏一直給我令人難以置信的愛與支持。情況無論好與壞,阿特·伯剋都極為友善。娜塔莉·布裏頓令人驚嘆。北卡羅來納大學齣版社齣色的員工——尤其是查爾斯·葛瑞琪、布萊恩·麥當娜、帕梅拉·阿普頓以及阿曼達·麥剋米蘭——為成功地完成這個項目付齣瞭巨大的努力。蘭達爾·伍茨為改善原稿慷慨地提供瞭詳細的建議和有益的鼓勵。邁剋爾·帕裏斯,以前在林登·B.約翰遜圖書館、現在是貝勒大學曆史係的傑齣教授,在若乾年裏對這個項目幫助甚大。當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時,沃爾特·麥剋道戈爾一直是在智識上給予我興奮和鼓勵的源泉,約翰·列維斯憑著友善和敏銳為原稿的若乾個版本付齣瞭辛勤(仁慈的)勞動,而且他的建議使本書增色不少。尤其感激德魯·埃德曼在若乾年裏提供的熱情支持和友誼。最後,所有與馬剋·崔切伯格閤作過的人都知道,他是偉大學者和導師的典範,他在生活和專業上對我的影響難以言錶。
  引  言
  黃金、美元與權力
  1958~1971年的貨幣、安全和美國國際收支的政治
  我們正處在戰後曆史上最重要的時刻。社會主義國傢和非社會主義國傢都麵臨非常嚴重的紊亂。結果——無論在越南還是在黃金危機問題上——取決於自由的人們在現在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內如何行動……如果世界上的自由國傢缺乏緊密閤作,如果國會沒有批準稅收增加(議案),我們將遭遇一場金融和貿易危機,這將毀壞我們在這些領域已取得的成就,也將危及整個西方世界的繁榮與安全。
  ——沃爾特·羅斯托給約翰遜總統的信
  1968年3月19日
  1964年,以詹姆斯·邦德為主題的驚悚片《金手指》(Gold-finger)在全美和全英的影院上映。在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的原著小說中,陰險的金手指在普斯格羅(Pussy Galore)的大力協助下,密謀從諾剋斯堡(Fort Knox)竊取美國的黃金現貨。影片為原著不可能齣現的場景增添瞭一個有趣的扭轉。影片中,邦德懷疑金手指能從世界上最安全的建築物中移走數噸黃金。金手指告訴007探員,他不必真的移走這些黃金。相反,他隻需進入諾剋斯堡,然後安裝上一個由中國提供的定時核裝置。炸彈將照射到建築物內所有的黃金,從而使之失去效用。邦德由此認識到金手指陰險計劃背後極度天纔的想法。如果世界上大部分黃金現貨被損毀,金手指私人貯藏的黃金將奇貨可居。在邦德看來,更恐怖的是它對全球收支體係的影響。如果美國的黃金現貨失去效用,國際流動性將萎縮,西方的貿易和貨幣體係將崩潰。一次災難性的蕭條將會發生,而中國將利用西方經濟體的崩潰輕鬆地贏得冷戰的勝利。幸運的是,邦德敏捷的思維加上普斯格羅小姐的政治態度和柔情在最後一秒鍾發生瞭不可思議的轉變,這場災難因而避免。總之,詹姆斯·邦德和普斯格羅小姐將西方世界從金融混亂和政治災難中拯救齣來瞭。
  影片所選從經濟上斬殺西方世界的目標極富啓示。它不是一個巨型工廠,也不是為機械、交通或武器係統提供動力的重要自然資源。它也不是如華爾街或倫敦城那樣的金融中心。它是一堆沉重的黃色金屬,一種管製商品,有固定價格,幾乎沒有非貨幣用途,安保費用高,而且難以移動。毀壞這種資源真的會使西方經濟癱瘓嗎?當時的決策者和經濟學傢顯然是這樣認為的,正如1967年末和1968年在約翰遜政府內部傳閱的備忘錄所寫的,它們對局勢的詳述與金手指密謀的情節並無二緻。
  1967年聖誕節的前三天,總統助理約瑟夫·卡利法諾(Joseph Califano)嚮林登·B.約翰遜發瞭一份電報,概述瞭一項由“國際收支內閣委員會”(cabinet committee o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開展的緊急研究的調查結果。該委員會被要求開展一個重大而影響深遠的項目,使美國日趨高漲的國際收支赤字恢復平衡。自從1958年國際收支赤字首次引起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注意,無數的委員會和高級官員已就遏製美元和黃金外流提齣對策。但當英國的貨幣市場齣現大規模的投機而被迫在1967年12月17日令英鎊貶值時,這項任務就變得非常迫切瞭。總統最親近的顧問們認為,除非大幅削減美國的赤字,否則美元就是投機者的下一個攻擊對象。擠兌美元將迫使美國暫停履行其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的承諾,從而終結其作為戰後國際貨幣體係之基石的承諾。如果美元兌換黃金的承諾不被遵循,許多經濟學傢擔心經濟紊亂的效力將會彰顯,從而形成一場堪比20世紀30年代經濟崩潰的全球性蕭條。
  委員會提齣的一些建議很嚴厲。它建議的舉措包括增加關稅和齣口補貼,大幅提高旅遊稅,提高盟國繳付的補償支齣,限製美國銀行的海外藉貸,強行控製對外資本投資。對進入大選年份的一位四麵楚歌的總統而言,這些舉措無異於政治自殺。它將激怒包括從銀行、跨國企業到普通美國旅遊者在內的所有人。這些政策建議將激起其他國傢的抗議,尤其是西歐國傢,可能會遭遇其他國傢的報復性舉措,從而抵消任何潛在的國際收支收益。由於內部危機而在1966年和1967年緊張到瀕臨破裂的大西洋聯盟,將會麵臨委員會的政策帶來的更大壓力。緊張的貨幣關係已經是過去八年來美國與三個歐洲強國——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之間關係的刺激因素,而國際收支問題可能惡化這些緊張關係,甚至走嚮破裂。而且,該計劃有悖於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基本原則:在全世界促成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為達成該目的不惜接受對美國商品和資本的不公正歧視。
  約翰遜為之震怒。總統認識到他處於毫無勝算的睏境中。如果他不采取行動,美國將耗盡黃金,給西方經濟帶來雖然未知但可能是災難性的後果。但是,即便他成功地執行瞭這些政策,對國際貨幣體係的影響也絕對是惡性的。除瞭相信這些舉措不受歡迎,約翰遜還相信徹底消除美國的赤字將會大幅減少世界的流動性。布雷頓森林體係不是金本位製,而是一種金匯兌本位製,在該體係中美元充當主要的儲備資産。美國赤字的一部分是為世界貿易融資提供國際流動性。“黃金的全球供給不足以使現有體係正常運轉——具體而言,利用美元作為儲備通貨對創造國際流動性以維持世界貿易和增長是必要的。
  林登·B.約翰遜為國際收支赤字危機令人難堪的諷刺意味而扼腕嘆息,他相信赤字主要是因美國在全世界的領導角色而産生:“與此同時,我們的強大被許多外部的情形所需要:越南、全球防務、德國軍事設施、給欠發達國傢的援助、海外軍事援助等。”總統被告知,如果美國終結所有這些承諾,國際收支赤字將消失,而美元將穩定。但是製定這些政策將會使全世界感受到美國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如果所有這些事務或即便其中一些事務被剔除,我們的貨幣結構—國際收支將與其他國傢一樣強勢。其他國傢持有的美元將會迴流。黃金流失的風險將會消失,甚至在事實上,我們的黃金儲備將會增加。”
  約翰遜相信他陷入瞭與肯尼迪和艾森豪威爾一樣的兩難境地。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可以擺脫,但政治和經濟成本非常高昂:美國迴歸孤立主義,而西方世界將遭遇金融毀滅。“我們在政治和軍事上所擔當的全球領導者角色,是我們一方麵在經濟上麵臨當前睏局,另一方麵在現有貨幣體係中改變經濟睏局而導緻我們的盟國在經濟上難以維係的唯一原因。”總統感到自己要在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含辛茹苦建立的軍事與經濟的廣泛承諾與國際貨幣體係的健康之間作齣選擇,而後者是戰後經濟繁榮的基礎。但是,顧問們告訴他,他沒有選擇:如果不采取行動,世界貨幣體係將會崩潰。1968年1月1日,他嚮公眾陳述瞭國際收支方案的一些措施。
  對此,國外的金融中心錶示齣無聲的贊揚,但另外的絕大多數人被激怒瞭。美國的公眾難以理解決策者何以將國傢引入如此的睏境。在《新聞周刊》一個讀者甚眾的專欄中,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嚴厲地批評瞭約翰遜的方案:“我們(的地位)降到多低瞭!美國,自由的國土,竟然禁止其商人投資海外,竟然要求其公民不要在國外的口岸亮相或者消費。美國,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傢,竟然聲稱其對外政策將不再由其國傢利益和國際承諾而定,而取決於需要減少5億美元政府海外支齣。”
  盡管該方案激起瞭負麵的政治反應,令約翰遜政府略感寬慰的是,嚴厲的國際收支政策看來起瞭作用。1968年剛開始的幾周,貨幣和黃金市場平靜瞭,美元也變強瞭。但是到瞭1月底,國庫中的黃金又齣現瞭外流,起初流失速度較緩慢,但隨著鼕季慢慢過去,速度就加快瞭。約翰遜政府很恐慌。幾個月內美國的黃金儲備將會耗盡。怎麼辦?
  麵對那個鼕季接踵而至的危機,白宮幾近癱瘓:越南的新春攻勢(Tet offensive),朝鮮截獲“普韋布洛”號(USS Pueblo)美國軍艦,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辭職,日趨惡化的種族關係,尤金·麥卡锡(Eugene McCarthy)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小學高調亮相。國會拒絕通過被政府視為對加強美國國際經濟實力至關重要的預算和稅收方案。在國傢似乎處於全麵崩潰的邊緣之際,約翰遜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在其任上看到美元的崩潰。顯然,嚴厲的國際收支方案沒有效果。在這種惶恐不安的氣氛中,由約翰遜的密友、經濟學傢巴巴拉·瓦德·傑剋遜(Barbara Ward Jackson)所撰寫的一份備忘錄在白宮傳閱開瞭。
  該備忘錄中的預言很可怕。其中,傑剋遜認為總統艱難的方案將不足以挽救國際貨幣體係。美元很弱;而英鎊已經貶值瞭14%,更弱。傑剋遜警告說,許多引緻大蕭條的情形在當前的發展趨嚮上也很明顯。如果不采取快速行動,經濟和政治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暗含著1929~1931年大災難的危險情形正在當前的世界經濟中醞釀。如果危機發生,經濟後果將會非常明顯,世界貿易的混亂將使歐洲齣現蕭條和大規模的失業,而緊縮將很快蔓延到發展中國傢。這又會帶來深遠的政治影響。俄羅斯人會覺察到期盼已久的資本主義的失敗,從而轉嚮強硬的冒險主義和敵對策略。較窮國傢的絕望情緒會衝擊現在對中國及其“文化大革命”所持有的清醒認識。世界可能會危險地改變目前並不是完全無效的“共存局麵”。
  總統還能采取什麼措施呢?心煩意亂的約翰遜將該備忘錄轉給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加德納·艾剋利(Gardner Ackley)和國傢安全顧問沃爾特·羅斯托(Walt Rostow),以徵求意見。兩位顧問都認為世界經濟崩潰並非不可能。艾剋利次日對備忘錄迴應道:“的確,世界經濟形勢麵臨急劇惡化的風險——如果沒有及時的行動加以逆轉,甚至可能導緻世界性的蕭條。”羅斯托認可“國際金融問題可能失控,會為世界經濟帶來非常嚴重的緊縮後果”。羅斯托提齣,現在是對歐洲國傢,尤其是對德國采取強硬措施的時候瞭,並且建議派齣由國務卿迪安·臘斯剋(Dean Rusk)率領的代錶團迫使盟國予以配閤。但是德國自1961年以來在一係列補償協議上一直都非常配閤。更為重要的是,德國盡管有巨額國際收支盈餘,但已經有若乾年沒有嚮美國購買黃金瞭。聯邦德國政府甚至在1967年采取瞭特彆舉措,公開同意不再從美國國庫中購買黃金,以鼓勵其他盈餘國持有美元。由於其他歐洲國傢之前已經被施壓但無果而終,所以現在很難相信這些國傢會幫助美國。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考慮以前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激烈舉措:提高黃金的美元價格,關閉私人黃金市場,或者同時終結美元與黃金的關聯,以在事實上允許美元對其他貨幣實行浮動。約翰遜政府發現,這些舉措中沒有一項具有吸引力。
  到3月中旬,黃金外流已經瀕臨危險邊緣,政府被迫采取行動。約翰遜要求英國政府關閉倫敦黃金市場,並且呼籲在華盛頓召開世界主要國傢財長和央行行長的緊急會議。經過一個周末的緊張磋商,政府終結黃金庫的計劃獲得瞭批準,通過將政府間的黃金市場(黃金價格保持在35美元/盎司)和私人市場(價格可以上下波動,但假定為上升)分隔開來以消解市場壓力。除法國以外的主要國傢央行行長都同意不在公開市場購買或齣售黃金,而且同意在年末啓動存有爭議的特彆提款權(the 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計劃。創立政府間黃金市場意味著美國的黃金現貨將不再受私人市場的衝擊。與強迫私人的美元債權持有者相比,說服外國政府不購買黃金對美國而言更加容易。這些舉措基本上開啓瞭終結短暫且時斷時續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的過程,而該過程的呈現與金手指或中國毫無乾係。
  國際貨幣關係中這一特殊時期産生瞭許多重要的問題。這場金融危機是如何産生的?為什麼沒有采取嚴厲的措施以有效限製國際收支赤字和黃金外流?美國決策者是否正確評估瞭國際收支失衡的起因和潛在影響?國際收支失衡是否如美國領導人所聲稱的那樣緣自領導者角色所麵臨的龐大海外需求?相對於純粹的經濟因素,危機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和外交問題所驅動的?為什麼美國決策者要為維持一個有著明顯缺陷的國際貨幣體係付齣巨大努力?這些問題構成瞭一個基本上尚未講述的故事的核心,這個故事的曆史涉及美國決策者為理解並解決看似棘手的國際收支失衡和黃金外流問題而做的嘗試所帶來的戰略、政治和經濟上的後果。
  1958~1971年,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就是找到一種途徑去控製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並遏製國庫的黃金流失。許多被用於或考慮用於解決國際收支問題並緩解黃金流失的政策都與美國對外政策、戰略和國內經濟政策的更高層目標相衝突。這種衝突在美國政府內部和西方盟國之間造成瞭嚴重的緊張局勢,影響瞭從美國海外軍事部署到在歐洲投資在內的廣泛的政策領域。盡管存在這些政治緊張局勢,但美國決策者擔心如果國際收支赤字得不到削減並且黃金外流得不到遏製,將會發生經濟災難。無論正確與否,許多決策者將其等同於20世紀30年代的國際貨幣狀況,擔心該問題如不加以糾正,將會釀成國際經濟崩潰和政治災難。
  連續四屆政府都為此所睏擾,既要解決美國的國際收支失衡和黃金外流卻又不能危及美國在全球廣泛的政治和軍事承諾。每屆政府都齣颱瞭一些有爭議的方案以限製或消除赤字,但都沒有成功。這些方案對美國的對外經濟政策具有重大影響,對美國在冷戰關鍵時期的大戰略也有著重大影響。然而,盡管這一主題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在外交史或經濟史方麵尚未有人詳述美國決策者為理解並解決國際收支赤字這一苦惱問題所作齣的努力。本研究填補瞭這一空白。在研究過程中,我針對國際貨幣關係史、盟國間的互動,冷戰時期美國對外經濟、戰略和外交政策的本質作齣瞭一些論證。這些論證貫穿全書,大緻可分為三種也許有所重疊的類型。
  經濟政策、戰略和政治
  為什麼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如此擔心黃金儲備、補償協議和匯率等看似次要的問題?關鍵在於這些問題並非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涉及根本的大國政治和戰略問題。本研究證明,在三種目標間存在著一種三角關係,即針對蘇聯和德國的“雙重遏製”(dual containment)的戰略目標,避免再次發生大蕭條的經濟目標,以及為美國繼續乾預歐洲事務贏得國內支持的政治目標。美國國際收支是所有這些問題的核心,而這是史學研究文獻從未認識到的。這強調瞭一種重要的方法論觀點。我們不能以孤立的眼光看待經濟政策、戰略和對外政策問題。
  國際貨幣關係、核武器和德國問題
  國際貨幣政策與冷戰的核心議題——德國問題——有著重要聯係。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所麵臨的基本對外政策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聯邦德國固定在北約體係所建立的政治和軍事現狀中。為瞭“壓製俄羅斯、控製德國”,北約體係要求大量美軍駐紮在聯邦德國。美國必須維持這種局麵。
  但是美國許多高層決策者認為美國在歐洲慷慨的政治和安全政策——主要指在聯邦德國部署六個陸軍師的決策——是美國貨幣睏境的根本原因。如果齣於對國際收支問題的關切而將美國軍隊撤迴國內,情況會怎樣?如果維持這些駐軍,美國決策者是否會冒發生經濟災難的風險?對許多決策者而言,大幅削減美國海外駐軍的數量是緩解國際收支問題最具吸引力的目標。麵對(東西方)緊張關係的緩和、經濟萎靡不振和歐洲的不妥協,國內民眾是否會支持派駐大量常規部隊的做法?美國高層決策者如何與這些問題鬥爭,是本書的核心主題。對這些問題的迴應所産生的後果,遠遠超齣瞭國際貨幣關係的範疇。
  從歐洲撤軍
  不要輕視美國決策者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在將美國軍隊撤齣歐洲問題上所麵臨的經濟壓力和國內政治壓力。奇怪的是,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和約翰遜都錶達瞭強烈的願望,希望為瞭加強美國國際收支而將軍隊“調齣”歐洲。這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但是,如果美國大幅裁減派駐的常規部隊,北約體係將會被削弱。蘇聯可能會鼓起勇氣在東歐采取更具攻擊性的行動。而且一旦缺乏美國的保護,聯邦德國可能走上一條更加獨立的政治和軍事道路,其中可能包括為其軍隊裝備核武器。這將會使美國的盟國和對手深感不安。
  靈活反應的神話
  肯尼迪和約翰遜在任時期見證瞭冷戰期間美國戰略最重要的修辭轉變:從大規模報復到靈活反應。新戰略被認為通過允許總統作齣靈活的核選擇並增加常規能力以應對歐洲齣現的任何規模的軍事危機而提高瞭威懾力。但是新戰略在修辭上的主要支持者,最明顯的就是肯尼迪總統和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剋納馬拉,希望通過將軍隊撤齣西歐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對此,我們又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認真對待該戰略呢?事實上,本書第三、四章,尤其是第六章將會揭示,在修辭層麵上對傳統戰略的強調和在操作層麵上希望減少美國對北約的傳統承諾,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再思考
  一個無效且危機頻發的貨幣體係
  長期以來,有一種信念認為布雷頓森林體係是現代史上最有效、最穩定的國際貨幣體係。事實上,關於布雷頓森林時期的傳統認識有著嚴重缺陷,這是始終貫穿本書的一種觀點。布雷頓森林協議並未如其所聲稱的那樣帶來金融穩定、經濟互助和國際閤作。相反,戰後貨幣關係的顯著特徵是危機和混亂、強行的資本控製以及不可兌換。規範貨幣關係的是國內利益和宏大戰略的考量,而非所宣稱的跨國機構與明智的規則。這使全球貨幣關係高度政治化——遠甚於當下——而且常常相互敵視。投機者冒較少的風險即可享受巨大的潛在利益,而且能在幾周之內就使整個體係癱瘓。
  脆弱而非霸權
  即便布雷頓森林體係經常是不穩定的、無效的,難道該體係的設計不正是通過迫使其他國傢持有美元為美國的海外帝國融資而使其獲益嗎?傳統上正是這樣理解的。布雷頓森林體係是“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先決條件”。“美國的盟國順從於一個霸權體係,該體係使美國享有在海外開展單邊行動以促進美國利益的特權。”
  真實的故事與此相差甚遠。美國決策者並不鍾愛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國齣現國際收支赤字,歐洲(另外在較小程度上還有日本)事實上為這些赤字提供融資,使美國可以寅吃卯糧。但是美國並不認為這是強勢的來源:按照體係的規則,歐洲日益增加的美元持有量隨時可以兌換成黃金,這是懸在頭上的一把達摩剋利斯之劍。美國政府體會到脆弱感,因而不喜歡該體係。肯尼迪對這種脆弱感給齣瞭最好的闡述,他嚮其顧問訴說,如果體係不改革,歐洲人終會得齣結論:“天啊,現在是時候瞭……如果每個人都想要黃金,我們都將被毀滅,因為缺乏足夠的黃金。”許多美國決策者非常願意通過犧牲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中所享有的優勢以結束這種脆弱性。
  美國對改革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思考
  這裏指嚮另一個以前未被認識到的事實:美國認真地考慮放棄布雷頓森林體係遠早於以前所認為的時間。這有悖於長期以來的觀點,認為“由於這符閤美國維持其得益於運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特權的利益”,美國將不會“認可對體係的結構性改革方案”,如此將會威脅“美元的持續主導優勢”。
  事實上,為瞭結束其脆弱性,美國非常願意犧牲該體係賦予美元的所謂鑄幣稅特權。早在1962年,要求重塑和改革全球收支體係的戲劇性提議——這將終結美元的特權地位——就已經得到認真考慮瞭。提議紛至遝來,直到1965年7月約翰遜政府公開承諾改革該體係。艾森豪威爾甚至建議用鈾取代黃金作為體係的儲備資産。在美國政府內外傳閱的大部分計劃都超越瞭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框架。這些提議之所以未被采納,主要不是由於要犧牲鑄幣稅的收益,更多的是齣於對未知的擔憂。結構改革會帶來混亂、失序,甚至蕭條嗎?在1968年黃金危機以及該年12月救助法郎的會議失敗後,情形就非常清楚瞭,布雷頓森林體係僅存的一些內容也時日無多瞭。
  理查德·尼剋鬆“毀滅”布雷頓森林體係?
  許多曆史學傢和政治科學傢認為理查德·尼剋鬆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毀滅者”。關閉黃金窗口被描述成美國貨幣政策所經曆的休剋和大逆轉,更令人驚奇的是,布雷頓森林體係被認為是美國帝國野心的經濟基石。但是本研究證實,到尼剋鬆上颱時該體係已經病入膏肓。事實上,可以認為該體係在其形成之時就開始瓦解瞭——在大多數西歐國傢於1958年末實行貨幣在經常賬戶下可自由兌換之後。該體係在一次次的危機中蹣跚前行,在1958~1971年之間美元和黃金問題沒有一年不是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最緊迫問題。
  而且,美元和黃金問題遠在“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計劃或越南戰爭升級之前就已經是一個嚴重的難題。1965~1966年,甚至到1970年,美元和黃金問題在緊迫程度上遠遠低於1960年或1963年時的情形。雖然越南戰爭的開支加劇瞭美國國際收支的惡化,但大多數美國決策者認為因履行北約承諾而花費在西歐的30億美元纔是真正的肇事者。
  不同的冷戰
  對手與盟國間的多極對抗
  本書所涵蓋時期的主要地緣政治事件就是與蘇聯的冷戰對峙。但是很顯然,在黃金問題上西方與蘇聯的關係隻是次要的。有關黃金、貨幣(體係)改革甚至常規軍隊數量的衝突主要來自北約內部的盟國間,而不是與蘇聯的兩極對抗。
  比如,美國可以也經常這麼做,如果德國不在很多問題上順從美國,它就威脅撤迴軍隊。這種撤軍的威脅(國際收支赤字使其得以實現)有助於迫使德國在很多問題上持它原本希望避開的立場——比如放棄獨立的核彈部隊,疏遠戴高樂,同意支付補償費用,以及持有美元而不是黃金。另一方麵,聯邦德國也可以通過減少補償支付額度或暗示盈餘的美元可以兌換成黃金,對美國的歐洲議程或其武器控製政策錶達不滿。國際收支問題常常是美國與英國、法國尤其是德國在大的政治分歧上爭論不休的一個戰場。這些關係遠比有關這一時期的描述所揭示的更為激烈。
  地緣政治壓倒經濟……但不是你所認為的原因
  整個這段時期,美國不斷地犧牲經濟利益以換取地緣政治利益。最明顯的錶徵是,雖然美國決策者麵臨巨大壓力,也有強烈的願望,但沒有在北約大規模地裁軍。古巴導彈危機之後,很少有美國高層決策者擔心蘇聯會攻擊西歐。而且除瞭公開聲明,很少有高層決策者相信增加美國的常規部隊對歐洲的防務和遏製很重要。但是軍隊被保留瞭,雖然會産生國際收支成本,這是由於它們對有關德國和核問題的許多易爆發事項具有穩定效應。這種動態性——美國決策者盤算不能通過撤軍緩解美元和黃金問題,不是因為蘇聯威脅而是由於德國問題——對傳統的新現實主義解釋提齣瞭挑戰,這些解釋認為冷戰時期歐洲的爭鬥由蘇聯與美國的兩極對抗所主導。這也對冷戰期間美國隻關注經濟利益的解釋提齣瞭挑戰。
  美國關於經濟和政治帝國的矛盾
  美國在冷戰時期的對外政策常常被描述成帝國性和霸權性。極端一點說,這種描述將美國在戰後與世界的互動解釋為無情地尋找市場、資源和政治主導。這種描述更溫和的版本,則將美國在冷戰時期的帝國描繪成非正式的,是受邀創立的。由於曆史、財富和戰略重要性,歐洲被認為是美帝國的焦點。關於美國主導對世界而言是好是壞湧現齣許多爭論。但很少有人反駁這種見解:美國熱切地創立、維持並主導跨國的政治和經濟機構或體製,其目的在於維持美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
  美國的冷戰帝國在西歐的兩個最顯而易見的特徵就是,經濟方麵的布雷頓森林貨幣秩序和政治方麵的北約同盟。根據政治學傢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的分析,美國維持霸權是“基於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地位和核威懾力量擴展到包括其盟友”。但是,我們將會看到,許多美國決策者認為布雷頓森林體係和對於北約的廣泛承諾是種重負,如果不能廢除,則希望起碼能削弱它們。顯然,在美國所謂的帝國的經濟和戰略支柱間,存在較大的矛盾。
  過去的“教訓”
  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對於國際收支赤字的惶恐是否有道理?如第一章和附錄A所述,他們對宏觀經濟的擔憂可能有所誇大。雖然1971年之後的浮動匯率體製時常錶現齣混亂無序,但它並沒有帶來許多決策者所擔心的災難和蕭條。為全世界的增長提供動力的國際資本流動,在布雷頓森林體係終結以來已經呈現齣指數級的增長。雖然齣現過一些全球性的貨幣亂局,但是所擔心的類似貿易戰、“以鄰為壑”政策和國際緊縮的可怕局麵並未齣現。而且浮動匯率已經大大緩解瞭在20世紀60年代令美國決策者頗為擔憂的兩大結構性問題——調整和流動性。
  然而有必要迴顧,是什麼原因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給美國決策者造成瞭如此大的擔憂。大多數冷戰時期的政治傢,不論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都齣生於大蕭條時期。一場大衰退演變成一次全球性災難的事實——奧地利信貸銀行(Creditanstalt Bank in Austria)倒閉,1931年英鎊脫離金本位製,1933年倫敦經濟會議(the 1933 London Economic Conference)失敗及美元貶值——已經烙進瞭大多數決策者的集體記憶之中。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簡單的公式——貨幣混亂和貶值産生以鄰為壑的政策和經濟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滋生獨裁政權,獨裁者發動世界戰爭。
  外交史學傢在冷戰時期針對兩次世界大戰起源的曆史解釋顯示齣瞭巨大的影響力。關於薩拉熱窩和慕尼黑的類比,在理解東西方的軍事和政治競爭方麵給決策者和研究者提供瞭簡單但富有影響力的分析工具。關於大蕭條的類比為理解戰後的國際經濟關係提供瞭同樣富有影響力的框架。許多研究者已經揭示,薩拉熱窩和慕尼黑的類比對兩次世界大戰的緣起給齣瞭過於簡單化且具有誤導作用的解釋。大多數戰後決策者所使用的大蕭條類比同樣過於簡單化,而且甚至可能産生比有關薩拉熱窩和慕尼黑的類比更大的誤導作用。但是無論理解的正確與否,戰後決策者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對外經濟政策中所吸取到的教訓,對如何理解國際收支赤字和黃金外流問題以及如何批評這些問題産生瞭巨大影響。本研究強調瞭這些世代間的教訓是如何影響政策爭論的。
  本書概覽
  本研究聚焦於1958~1971年美國與歐洲相互交織的貨幣和安全事務的關係。與蘇聯艱難鬥爭的根本性政治和軍事問題、大西洋聯盟的穩健性以及德國問題所帶來的睏境,主導瞭美國在這段時期與歐洲的關係。當然,這些事務牽製瞭四屆政府的對外政策注意力,而且這些主題常常是商議和辯論美國國際收支以及黃金外流問題的背景。換句話說,貨幣問題不是在真空中討論的,而不可避免地與當時宏大的政治和安全問題相關聯。這條規則反過來說也是對的。對貨幣關係的關注常常影響到對歐洲的大戰略和政策。國際收支和黃金問題必須被置於宏大的政治和戰略背景中加以理解。
  本研究第一章審視瞭美國國際收支和黃金外流問題背後的經濟議題。在討論瞭布雷頓森林協議的起源和實際運轉後,該章以迥異於傳統思路的方式描述瞭戰後國際貨幣關係。第二章集中於美國在艾森豪威爾執政後期對國際收支問題的擔憂。國際收支赤字成為主要的擔憂正好齣現在赫魯曉夫開始嚮柏林施壓的時期,而20世紀60年代黃金危機的爆發也正好是東西方和盟國間關係緊張的時期。美元和黃金危機完全在艾森豪威爾的意料之外,該任政府的反應經常從迷惑不解變化為極度恐慌。另外,大西洋聯盟的軍事和戰略環境發生瞭變遷,既有漸進也有劇烈,這些變遷對美國的國際收支有著重要影響。第三章聚焦於肯尼迪政府的頭兩年,重點關注新政府如何應對這些戰略和政治壓力,同時也揭示針對如何解決美元和黃金問題所産生的爭論。本書第一次揭示瞭政府成員關於主張對國際支付體係實行激進改革和傾嚮於更加緩慢和審慎戰略之間的討論。第四章直麵古巴導彈和柏林危機、多邊核力量(multilateral force,MLF)計劃以及“天空閃電”(skybolt)事件之後,法德於1963年針對美國政策作齣的幾近革命性舉動背後的貨幣問題。
  本研究的第五章至第八章聚焦於1964~1971年,此時東西方的緊張局勢大大緩解,而聯盟內部尤其是美國與西歐之間的緊張關係,卻大大加劇。第五章按時間順序敘述瞭約翰遜政府在1964~1966年之間的國際收支戰略,重點關注通過用特彆提款權取代美元作為世界儲備通貨來改革國際貨幣關係的一些工作。第六章論證瞭安全與貨幣之間的關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如何加劇瞭美國與西德的緊張關係。這種張力威脅到瞭已使中歐趨於穩定的主要軍事和政治安排,激起瞭美國與聯邦德國在冷戰期間最嚴重的危機。本章還詳細分析瞭三方會談,該談判清楚地將美元和黃金問題與駐軍數量聯係起來,而且背景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NPT)這一容易引起激烈爭論的問題。第七章描述瞭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崩潰,崩潰起始於1967年12月的英鎊貶值,結束於1968年3月將私人黃金市場和政府間黃金市場分立。最後一章審視瞭尼剋鬆於1971年正式終結美元與黃金間可兌換性的決策。

《黃金、美元與權力:國際貨幣關係的政治(1958~1971)(典藏版)》 序言:時代的迴響與曆史的鏡鑒 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一個世界格局正在劇烈變動的時期。在1958年至1971年之間,國際貨幣體係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變革,其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消散。本書試圖深入剖析這一關鍵曆史時期,揭示黃金、美元與權力如何在國際貨幣關係的舞颱上交織博弈,塑造著戰後世界的經濟秩序與地緣政治版圖。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貨幣製度的演變史,更是一部關於國傢意誌、經濟實力與政治博弈的宏大敘事。 第一章:布雷頓森林體係的黃金時代與暗流湧動(1958~1960) 1958年,戰後經濟復蘇的浪潮依舊強勁,布雷頓森林體係作為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石,似乎正迎來其“黃金時代”。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則盯住美元,形成瞭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機製。美國憑藉其戰時積纍的經濟實力和對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成為瞭無可爭議的“世界中央銀行”。各國普遍依賴美元進行國際貿易和儲備,美國也因此獲得瞭巨大的政策空間和影響力。 然而,在這個看似穩固的體係之下,潛藏的危機已悄然滋生。美國日益增長的財政赤字,尤其是在冷戰軍備競賽和海外援助方麵的巨額開支,開始侵蝕其黃金儲備的穩定性。歐洲經濟的復蘇與崛起,特彆是西德和法國等國,開始挑戰美國在國際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各國對美元的信心,雖然錶麵上依舊,但內部的疑慮卻在悄悄發酵。本章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國際貨幣關係的格局,分析美國在體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歐洲各國貨幣政策的調整與初步的挑戰。我們將考察黃金作為國際儲備資産的角色,以及各國央行在其中所扮演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美元的挑戰與歐洲的崛起(1961~1963) 隨著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固有矛盾日益顯現。美國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導緻其流嚮國外的美元數量不斷增加,而其黃金儲備卻在相對減少。這引發瞭其他國傢對其美元支付能力的擔憂。特彆是歐洲國傢,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開始反思其對美元的過度依賴,並尋求提升自身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話語權。 法國在戴高樂總統的領導下,成為對美元體係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之一。法國堅持認為,美元的特權地位是不公平的,並開始將其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以此來測試和施壓美國。這種行為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考量,更是對美國政治影響力的挑戰。與此同時,西德的經濟奇跡使其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參與者,其馬剋(DM)的國際地位也在悄然上升。本章將聚焦於這一時期美元麵臨的真實挑戰,深入分析法國的黃金兌換行為及其背後的政治意圖,並考察西德馬剋等貨幣的崛起對現有體係造成的衝擊。我們將探討各國央行如何通過調整外匯儲備和政策來應對美元的動蕩,以及國際社會如何試圖通過各種會議和協議來維護體係的穩定。 第三章:國際閤作與衝突的張力(1964~1966) 麵對美元的壓力和體係的不確定性,國際社會並非束手無策。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開始尋求閤作,試圖通過製度性改革來緩解危機。1964年,為瞭應對美元危機,美國政府采取瞭一係列措施,包括齣口促進計劃和旅遊業限製等,試圖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同時,國際社會也開始探討創建新的國際儲備資産的可能性,以減輕對黃金和美元的依賴。 然而,閤作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各國之間的利益分歧,特彆是美國與歐洲之間的矛盾,使得改革的步伐緩慢而艱難。一些國傢傾嚮於維護現狀,而另一些國傢則希望通過改革來重塑國際貨幣格局。本章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國際貨幣領域內的閤作與衝突。我們將重點關注各國政府在穩定匯率、調整國際收支以及應對黃金市場的波動方麵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我們將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各國央行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同時,我們也將探討一些非正式的協調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緩和潛在的衝突。 第四章:黃金儲備的壓力與“黃金分割”的嘗試(1967~1968) 到瞭1967年,美元的危機已經相當嚴峻。美國政府的持續赤字和國際社會對美元信心的下降,導緻黃金儲備的流失速度加快。特彆是1967年底,英國宣布英鎊大幅貶值,這進一步加劇瞭人們對其他主要貨幣穩定性的擔憂,並引發瞭新一輪的黃金搶購潮。 為瞭阻止黃金價格的進一步飆升,並維護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最後一道防綫,主要西方國傢在1968年3月簽署瞭《黃金分割協議》(Gold Pool Agreement)。該協議規定,各國央行將不再在公開市場上齣售其黃金儲備,而是將黃金市場的價格波動與官方黃金價格(每盎司35美元)分開。這一舉措旨在穩定黃金價格,並為布雷頓森林體係贏得喘息之機。然而,這一協議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元的睏境,反而將體係的脆弱性進一步暴露。本章將深入分析黃金儲備壓力如何一步步將體係推嚮邊緣,詳細解讀《黃金分割協議》的背景、內容及其在短期內穩定黃金市場的作用。我們將考察各國央行在這一時期麵臨的巨大壓力,以及它們為瞭維護體係穩定所做的各種努力。 第五章:美元的滑坡與體係的崩潰(1969~1971) 盡管《黃金分割協議》在短期內緩解瞭黃金市場的緊張局勢,但美元的根本性問題並未得到解決。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國際收支逆差依然存在,而且隨著越南戰爭的持續,情況愈發嚴峻。國際社會對美元的信心持續下降,各國央行開始加速將其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 1971年,美國總統尼剋鬆終於采取瞭決定性的行動。8月15日,尼剋鬆政府宣布單方麵暫停美元兌換黃金的承諾,史稱“尼剋鬆衝擊”。這一舉措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正式瓦解,也意味著以黃金為錨的固定匯率時代宣告結束。此後,國際貨幣體係進入瞭一個混亂而動蕩的時期,各國開始尋求新的閤作模式和匯率安排。本章將詳細敘述美元滑坡的最後階段,聚焦於“尼剋鬆衝擊”這一曆史性事件及其直接後果。我們將分析這一決策的背景、動機以及它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考察在此之後各國央行和政府如何應對匯率的劇烈波動,以及國際社會在尋找新的國際貨幣秩序方麵的初步嘗試。 第六章:權力、經濟與國際貨幣關係的政治學 貫穿1958年至1971年這十餘年的國際貨幣關係的演變,並非僅僅是經濟理論和技術層麵的調整,更是一場深刻的權力博弈。黃金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係的核心要素,其價值和穩定性直接關係到各國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 美國作為體係的主導者,其政策選擇既有維護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承擔著維護全球經濟穩定的責任。而歐洲各國,特彆是法國和西德,則在挑戰美元霸權的同時,積極尋求提升自身在國際經濟舞颱上的地位。這種國傢間的互動,充滿瞭經濟上的計算、政治上的博弈以及戰略上的較量。本章將超越純粹的貨幣分析,從政治學的視角審視這一時期的國際貨幣關係。我們將深入探討權力在國際貨幣體係形成、運行和瓦解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分析國傢利益如何驅動貨幣政策的製定,以及經濟實力如何轉化為政治影響力。我們將考察國際組織、雙邊關係以及國傢間的談判在塑造國際貨幣秩序方麵所起的作用。通過對這一時期曆史的迴顧,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經濟力量與政治權力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以及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貨幣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未來的啓示 1958年至1971年的國際貨幣關係史,是一部充滿戲劇性變化的篇章。它從一個看似穩固的黃金美元體係齣發,經曆瞭內部的矛盾積纍、外部的挑戰與閤作,最終走嚮瞭體係的崩潰。這段曆史不僅留下瞭關於貨幣製度演變的寶貴經驗,也為我們理解當代國際經濟格局和權力運作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黃金、美元與權力三者的關係,在這一時期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對黃金的渴求,對美元的依賴,以及對權力的爭奪,共同譜寫瞭這一曆史時期的獨特鏇律。本書希望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梳理和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當代國際貨幣體係的形成與演變,以及經濟與政治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但過去的迴響卻從未真正消失。通過迴顧和反思,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當下,並為塑造一個更加穩定、公正的未來國際貨幣秩序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國際經濟和政治關係的傳統認知。在我過去的理解中,國傢之間的互動似乎總是在看得見的軍事和外交領域展開,而《黃金、美元與權力》卻嚮我揭示瞭一個更為宏大且隱秘的權力場域——國際貨幣體係。1958年至1971年,這個時間跨度恰好是布雷頓森林體係從繁榮走嚮崩潰的戲劇性時期,作者以一種近乎偵探般的嚴謹,抽絲剝繭地揭示瞭在這個過程中,黃金和美元這兩個核心要素是如何被各方勢力所操縱和利用的。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特裏芬睏境”的深入剖析所震撼,這個看似抽象的經濟學概念,在作者的筆下,成為瞭導緻美元信用危機的關鍵導火索。讀到那些關於美國如何利用其經濟優勢來維持美元的國際地位,以及其他國傢如何試圖擺脫對美元的依賴,甚至聯閤起來挑戰美元霸權的敘述時,我深切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緊張的國際氣氛。書中對於各國領導人決策背後的考量、以及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都描繪得細緻入微。它讓我明白,一個國傢的貨幣,不僅僅是交換的媒介,更是國傢實力的象徵,是維係其國際地位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權力”有瞭全新的定義,它是一種能夠影響全球經濟秩序,甚至重塑國際政治版圖的無形力量。

評分

坦白說,當我翻開《黃金、美元與權力》時,我預設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經濟理論和冰冷的統計數據。然而,它的敘事方式卻齣乎意料地引人入勝,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時代劇。作者以其嫻熟的筆觸,將1958年至1971年這段充斥著緊張與變革的國際貨幣關係,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書中所刻畫的那些關鍵人物的決策過程所吸引。無論是尼剋鬆總統在做齣“新經濟政策”時的深思熟慮,還是其他國傢領導人麵對美元貶值時的焦慮與應對,都仿佛呈現在眼前。書中對於黃金與美元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大國博弈工具的分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從未意識到,一個國傢的貨幣發行量和儲備資産,竟然能對全球經濟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甚至能夠左右國際政治的走嚮。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文獻,為我們還原瞭那個年代的真實圖景:金本位製的搖搖欲墜,美元的霸權地位的挑戰,以及各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又不得不麵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復雜局麵。這本書讓我對“權力”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軍事或政治上的壓迫,而是一種經濟上的主導能力,一種能夠塑造全球規則的軟實力。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特定曆史時期的瞭解。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現代世界運作邏輯的全新認知。我一直以為,國傢間的關係更多是基於赤裸裸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聯盟,然而,《黃金、美元與權力》讓我看到瞭另一種更加隱秘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貨幣。1958年至1971年這段時期,正值布雷頓森林體係走嚮瓦解的關鍵時刻,作者深入剖析瞭黃金和美元如何在這場博弈中扮演瞭核心角色。讀到那些關於各國央行決策、國際金融會議上的唇槍舌劍,以及背後各國領導人如何權衡國傢利益與全球穩定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書中的細節描寫極其生動,比如特裏芬睏境是如何一步步將美元推嚮不可持續的境地,以及各國如何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維護或改變既有的貨幣秩序。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復雜的金融術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其與政治權力緊密地聯係起來,清晰地展現瞭貨幣如何成為國傢間博弈的籌碼,如何影響著國際政治格局的重塑。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是一堂深刻的經濟政治學課,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經濟新聞背後,可能隱藏的權力角力。

評分

《黃金、美元與權力》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經曆”一段曆史。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1958年至1971年間,國際貨幣關係中的每一次重大事件,每一次微妙的政治博弈,都編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被書中對黃金與美元之間復雜而又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各國政治角力的中心,深深地吸引住瞭。從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到其不可避免的瓦解,作者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展現瞭這一過程中各國政府、央行和金融機構的決策過程。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各國在麵對日益增長的美元赤字和黃金外流時的焦慮與應對策略的描述,印象深刻。它讓我看到瞭,在那些看似平靜的國際舞颱背後,隱藏著多少關於國傢利益、國際貨幣穩定和權力分配的尖銳矛盾。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貨幣並非隻是經濟學傢手中的工具,更是國際政治中不可忽視的權力之源。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在當今世界,類似的曆史是否仍在以不同的方式上演,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現象,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權力博弈。

評分

這本書如同一個高明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瞭1958年至1971年這段世界經濟史上至關重要的時期,特彆是其中復雜微妙的國際貨幣關係。作者不僅僅是陳述曆史事件,更是深刻地剖析瞭黃金和美元這兩個核心元素是如何與國傢權力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並由此引發瞭一係列深刻的國際政治變動。我被書中對布雷頓森林體係從鼎盛走嚮衰落的整個過程的細緻描繪所摺服,作者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更描繪瞭“如何”。比如,書中對於美國如何利用其經濟實力來維護美元的地位,以及其他國傢如何在這種格局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挑戰既有秩序的種種策略,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驚嘆於作者能夠將諸如“特裏芬睏境”這樣的經濟學理論,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影響著國際金融的走嚮,並最終導緻瞭曆史性的變革。閱讀這本書,我不再僅僅視貨幣為一個抽象的經濟符號,而是將其視為國傢間權力博弈的另一條重要戰綫,一個能夠深刻影響國傢命運和全球格局的關鍵要素。它讓我對“權力”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不再局限於軍事和政治的直接對抗,而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影響力的經濟主導權。

評分

寫的很細緻,幫助對黃金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梳理

評分

活動時期買的,很實惠,推薦,自己收藏

評分

一共買瞭五本書,九月份的精神食糧有瞭

評分

一如既往的得快,配送人員態度也好

評分

宏觀經濟學(第九版)(經濟科學譯叢;“十三五”國傢重點物齣版規劃項目)

評分

名著,值得一讀,讀讀再評。

評分

一如既往的得快,配送人員態度也好

評分

一如既往的得快,配送人員態度也好

評分

終於齣版瞭,現在網上把有些書的價格都抄的離譜瞭!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 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