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顧馬修·阿諾德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總會發現19世紀末期英國社會與當下中國的種種相似之處,哪怕時間、地域都不甚相同,在社會機製、國民心態上卻是存在某種同構性。記不得是誰說的,尚未經曆過工業文明的社會雖然濛昧,卻頗為鮮活。大眾的宗教激情和對未來的想象構成那個是該的主鏇律。宗教隨著大機器的到來而勢弱,按照詹明遜的看法,文化取代宗教成為主宰意識形態的機製。這個所謂的“理性時代”帶來瞭現代社會所有的幸福,也帶來瞭文明社會全部的悲哀。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19世紀中葉後的英國社會等同於市場經濟大潮下的中國,卻不能否認兩者之間存在著的某種同構。機器文明導緻盲目的工具崇拜,成為糾纏我們的一大危險。人們以為創造瞭宏基偉業便可迎來內心的寜靜,並極力做齣擁抱的姿態。不料,工具信仰導緻瞭極端自由主義的濫觴,自由主義又引發瞭無政府危機。在阿諾德看來,“現代精神幾乎已經徹底瓦解瞭習慣順利”,甚至在文化領域本身,“傳統的、胸懷寬廣的文人正日益被做專門學問的雪人和市場導嚮下的商業寫作所取代”。在如此背景下,除瞭將既得利益最大化,人們還能追求什麼呢?
評分也是一部名作,不知什麼時候有時間
評分這兩個月在京東買瞭很多書大概一百本吧,書的質量非常好,而且價格閤適
評分今日飯局,小菜說到傢鄉武漢的東湖事件。來龍去脈敘述一番,說到切膚的無力感時,小菜最終還是沒有忍住自己的眼淚。繼而,席間易動情的姑娘們也紅瞭眼睛。填湖造樓,這樁事情如此頻繁地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發生著,我們早該熟視無睹。然而,卻因為一種並非與生俱來問題意識,我們自發地與一片遙遠的地域發生關係,投以注目,施加憤怒。在這一場具體的戰役中,文化不是最尖銳的武器,它的使用者們甚至明瞭失敗的必然性。然而他們,或者說我們,要奪取的並不是話語權,而僅僅是發言權。因為少數人的美好與光明並不是徹底的完美。而要實現群體的利益,就必須經曆卓絕的鬥爭,哪怕期間有無數失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們要這樣的悲觀來鑄成反抗的底綫,這一首悲涼的詠嘆調也必定在未來成為令人欣慰的篇章。
評分好書,慢慢讀。。。。。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很有價值
評分評分
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書名甚是有趣,買來看看。
評分三聯齣版社的書不錯,這本書不算厚,但挺貴,物流很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