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時代的痕跡,昔日的榮耀,命運的撥弄,巨艦的故事。英國的G3戰列巡洋艦、美國的火炮防空巡洋艦、法國的諾曼底、裏昂和德·格拉斯,它們顛簸在命運中的掙紮和鬥爭史,更是那個獨特時代的一個縮影。
海報:
內容簡介
時代的痕跡,昔日的榮耀,命運的撥弄,巨艦的故事。英國的G3戰列巡洋艦、美國的火炮防空巡洋艦、法國的諾曼底、裏昂和德·格拉斯,這些戰艦的坎坷命運都是富有戲劇性的,本書迴顧和梳理瞭它們的起源、發展及最終結局。同時,它們顛簸在命運中的掙紮和鬥爭史,更是那個獨特時代的一個縮影。
作者簡介
查攸吟,上海人,擅長海軍史、日俄戰爭史、美國建國史,撰寫過多篇軍史類文章,曾經齣版過《*峰與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水麵艦隊的巡洋作戰》《日俄戰爭:開戰背景與海戰始末》《血腥的民主:美國建國真相大揭秘》《二戰德國的巡洋作戰》《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日俄戰爭全史》等書籍。
董旻傑,網名本壘打,曾任“知兵堂”執行總編,著有《裝甲英豪:二戰德軍裝甲兵上將溫剋和他的部隊》、《閃擊西歐》、《沸騰的雪》等二戰戰史類作品。
指文號角工作室,由諸多資深作傢領銜,除近現代各國製服徽章文化領域外,號角工作室還緻力於海洋軍事文化領域的研究及創作,聚集瞭大量海洋軍事曆史作傢,策劃有《英國戰列艦全史》、《英國驅逐艦全史》、《美國驅逐艦全史》等係列叢書,已經上市的指文“世界艦艇”係列齣版物受到瞭讀者一緻認可。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由陳悅等資深海軍史研究者組成,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近代海軍史、艦船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等。代錶作品有《近代國造艦船誌》、《甲午海戰》等。
目錄
華盛頓的櫻桃樹:1921—1922年不列顛的末代戰列巡洋艦
從“亞特蘭大”到“伍斯特”:美國火炮防空巡洋艦
從“諾曼底”到“裏昂”:巨獸時代的法國戰列艦
多舛的命運:法國海軍的“德·格拉斯”級巡洋艦
精彩書摘
在所有英國海軍的主力艦設計中,設計方案代號為G3的戰列巡洋艦的命運是最具戲劇性的。因政治需要而生,又因為政治上的必要而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戰列巡洋艦G3的命運正是這個時期大不列顛王國命運的一個縮影。
盡管本文的主體將環繞著英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設計但最終未能建成的G3戰列巡洋艦而展開,但隨著對當時曆史越來越深入的瞭解以及對G3艦諸多背景的搜尋,筆者越來越感到G3艦的興衰始末,亦是不列顛王國在那個獨特的年代的代錶,是其的一個微縮象徵。而為瞭更好地認識和瞭解這個末代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和建造計劃,是如何發展,最後又是因為什麼終結的,我們就非常有必要迴溯到G3艦設計的源頭,甚至是追溯“戰列巡洋艦”概念的源頭。
在19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烈火在改變歐洲的麵貌。衰落的老帝國,崛起的新國傢,對於財富和殖民地的再分配是新興工業強國的夙願。
雖然小威廉一直在全世界給他的帝國尋找“陽光下的一席之地”,但是直到大戰爆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仍然寥寥可數,其國民經濟也並不依賴這些麵積有限的殖民地,更不需要海軍維護它從本土到各殖民地之間的海上航道,因此掌握優勢海上力量並獲得製海權對德國而言並不像英國那樣生死攸關。盡管如此,英國人也不能接受這種被認為是“赤裸裸”的挑戰,並以不斷充實自己的主力艦隊作為迴應。就這樣,競爭一直持續著,直到20世紀的到來,以及費捨爾擔任英國的第一海軍大臣。
1904年,近代海軍史上著名的費捨爾爵士擔任瞭他渴望已久的職務,英國第一海軍大臣。在成為英國第一海軍大臣之前,他就已經是當時海軍界聞名的炮術權威,並對未來英國海軍的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係統規劃。這麼一個具備獨到見解、擁有強烈個人意誌這兩個條件的人,當重權落於他手之後,又將會發生些什麼事情?事實是,費捨爾很快便能在自己的諸多頭銜之外,再加上個“著名海軍改革傢”的頭銜。
作為他的改革的一部分,戰列艦“無畏”號建成在費捨爾的第一個任期內。這艘船開啓瞭著名的“無畏艦時代”,並被認為是其任內最大的成就。當然就設計上來說“無畏”號實在談不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因為與其相似的主力艦設計早在1900年已經齣現在意大利,日本海軍的薩摩級本來也為全主炮設計,但因為經費限製未能安裝統一口徑的主炮。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無畏”號的最大價值在於她的齣現將海軍競賽的門檻整整提高瞭一節,也使主力艦的建造費用發生瞭一次飛躍。從另一個方麵,無畏艦的齣現使得英美等海軍大國原有的艦隻在一夜之間變得老舊而不堪一擊;這更給瞭以德國為首的後起工業國建設海軍的信心。而費捨爾本人更津津樂道的,是在他第一個任期結束之前完成的安裝有戰列艦級主炮的3艘超級裝甲巡洋艦,“無敵”號、“不屈”號以及“不撓”號,也就是所謂的“戰列巡洋艦”。
戰時,憑藉渦輪機的長時間高速巡航能力和其不亞於同時代輕巡洋艦的航速,戰列巡洋艦將成為大不列顛的海上機動力量,隨時投入到發生突發事件的熱點海域。這是費捨爾自己給這種新式主力艦賦予的作戰使命,就他的本意來說,所謂“劃時代”的“無畏”號隻是他這種顛覆性的海軍改革中的投石問路之作,作為實驗全重型火炮戰艦的實驗平颱。在費捨爾的設想中,未來的皇傢海軍將全部由這類的戰列巡洋艦構成。具備巡洋艦的速度和戰列艦級彆的主炮,針對主流看法中對戰列巡洋艦以犧牲裝甲追求速度和火力的詬病,他認為“速度就是最好的防禦”。時值“無畏”號仍在設計中,費捨爾一度認定為瞭達到更高的航速,除瞭裝甲要能省則省之外,主炮口徑也可以減少到10英寸。當然,所謂的“速度就是最好的防禦”並不意味著費捨爾認為快速艦艇可以利用航速來避開炮彈,而是指快速艦艇利用航速優勢可以自如地選擇是否和敵艦交火,避開沒有把握的戰鬥,從而掌握戰鬥主導權。如此激進的規劃其結果不言而喻,雖然第一海軍大臣有能力也有決心,更有卓絕的意誌力和偏執狂式的執行能力,但是他的這種想法必然招緻除他之外的皇傢海軍上下的一緻反對。作為妥協,海軍將繼續建造戰列巡洋艦,但並不會放棄戰列艦的艦隊主導地位,在繼續建造全重型火炮戰列艦的同時,建造戰列巡洋艦。於是繼無敵級3艦之後,不倦級、獅級、虎級等更新更強的戰列巡洋艦先後入役。對於戰列巡洋艦,皇傢海軍習慣上將其編組成戰列巡洋艦中隊,通常被充當大艦隊的前鋒,或者以航速優勢執行襲擾任務,例如1914年的福剋蘭島之戰以及1916年的多格爾沙洲之戰。通常,這些被戲稱為“完美之貓”的艦艇被海軍當作快速主力艦運用。
皇傢海軍的戰列巡洋艦引來瞭公海艦隊的效仿。在德皇授意下,德國的戰列巡洋艦也很快加入現役。當然,費捨爾的偏執態度絲毫未能影響到他們,在公海艦隊服役的那些德式戰列巡洋艦絕非英國式的重火力裝甲巡洋艦,而更像是以適度削弱裝甲安裝更大功率機組的高速化的戰列艦,是處於雛形狀態的快速戰列艦。製造它們的目的就是對抗英國人的戰列巡洋艦……
實戰是武器係統最好的實驗場。1914年夏,17歲的塞爾維亞小憤青加夫裏洛·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射齣的2發子彈,使得積怨已久的歐洲列強開始算起總賬。軍備競賽時代被國民視為寵兒的無畏艦隊終於不再是擺設。
相對陸地上的血戰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上戰鬥並不算激烈。皇傢海軍的大艦隊封鎖瞭從挪威到英吉利海峽的廣大海域,將德國公海艦隊悉數睏在“北海池塘”之內。在三大洋上,隻有少量的德國輕型艦艇在做意義不大的襲擾,並且很快被皇傢海軍一一剿滅。1915年之後,公海上隻剩下德國的潛水艇在四處點火,耗費巨資的“公海艦隊”名不副實,成為徹頭徹尾的“赫爾戈蘭灣”艦隊。
在大戰中,曾被費捨爾寄予厚望的戰列巡洋艦錶現得並不夠好。在皇傢海軍和公海艦隊有限的幾次大規模交火中,戰列巡洋艦高速重炮的優勢明顯,但為瞭高速和重火力過分削弱裝甲的危害也逐漸顯露齣來。犧牲裝甲的後果在1915年初的多格爾沙洲之戰以及1916年中的斯卡拉斯剋海峽戰役中(日德蘭之戰)展露無遺。不可否認的是,皇傢海軍損失的全部戰列巡洋艦皆毀於主炮塔不完善的防殉爆措施,而不是主要防護區被多次擊穿緻損後的進水。將德方公海艦隊第一偵察群(1stscoutinggroup)和伊凡·托馬斯中將的第五快速戰列艦中隊的損失相比較①,結論還是無可辯駁的:不論是英國式“無畏艦化的裝甲巡洋艦”,還是德國式的“以削減分配裝甲上的噸位為代價安裝更多動力裝置的快速戰列艦”,都並不適閤投入到主力艦隊的交火中,甚至不適閤執行對敵方戰列巡洋艦的作戰。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戰列巡洋艦或者一種高速的主力艦是不必要的,恰恰相反,日德蘭之戰也充分說明瞭快速主力艦在實戰中進退自如的優越性,隻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這種犧牲防護來換取航速的手段被證明是危險甚至是緻命的。而原本作為戰略機動力量的戰巡被錯誤地使用在瞭大艦隊的交戰中,雖然有偶然的成分,但也暴露瞭其生存力的薄弱。相比之下,4年中雙方都沒有一艘戰列艦(不包括前無畏艦)被對方的炮火擊沉。
1916年爆發的日德蘭之戰不是戰列巡洋艦的落幕演齣,但是卻從根本上明確瞭交戰方乃至旁觀者對於這一艦種的認識。任何現役的或者在建中的同類艦艇,如果不把裝甲增強到接近於戰列艦防護水準,就隻能局限於用來僅執行偵察、輔助,以及戰略預備任務。而不能將其投入到主力艦級彆的交火中去自取滅亡。然而在生存能力脆弱的另一麵,海軍並非對這種配備有大口徑主炮能快速航行的快速戰艦心懷不滿。1914年8月底的赫爾戈蘭灣之戰、同年12月毀滅施佩艦隊的福剋蘭之戰、1915年1月的多格爾沙洲之戰,甚至是1914年12月公海艦隊偵察分隊炮擊約剋郡延岸事件,快速主力艦憑藉航速優勢獲得的卓越的戰術彈性亦被廣為稱道。
……
前言/序言
海戰事典008:顛沛在命運波濤中的戰艦 序章 浩瀚的海洋,自古以來便是人類徵服與探索的舞颱。潮起潮落,風雲變幻,無數艦船在這裏留下瞭它們的身影,承載著夢想、野心、榮耀與悲歌。而在這無垠的碧波之下,隱藏著無數波瀾壯闊的戰事,它們如同巨浪,塑造著曆史的進程,也銘刻著無數艦船的命運。 《海戰事典008:顛沛在命運波濤中的戰艦》並非一本單純羅列艦船型號與戰役名稱的枯燥手冊,它更像是一部恢弘的曆史畫捲,一麯蕩氣迴腸的史詩。本書以獨特的視角,深入探討瞭在命運的巨浪中顛沛流離的各型戰艦,它們如何從設計圖紙上的綫條,化身為橫掃四海的鋼鐵巨獸;它們如何參與到決定國傢興衰、民族命運的激蕩海戰中;它們又如何最終或輝煌,或沉默,歸於曆史的長河。 本書的撰寫,旨在揭示那些在海戰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卻又常常被宏大的戰役敘事所掩蓋的“主角”——戰艦本身。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金屬,更是科技的結晶,是戰略的載體,是無數水兵用生命與鮮血書寫的傳奇。從蒸汽時代蹣跚起步的鐵甲艦,到兩次世界大戰中叱吒風雲的無畏艦、戰列艦、航空母艦,再到更迭換代的巡洋艦、驅逐艦、潛艇,本書將為您一一剖析它們的誕生、發展、輝煌與最終的結局。 我們將穿越時空的迷霧,迴到那些硝煙彌漫的戰場。您將感受到戰列艦主炮齊射時的震撼,見證航空母艦艦載機編隊如同蜂群般升空作戰的壯麗,體會潛艇在深海中伺機而動的隱秘與凶險。本書將不僅僅描述戰役的勝負,更側重於分析戰艦在其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它們的技術優勢如何影響戰術的運用,它們的設計缺陷又可能導緻何等災難性的後果。 “顛沛”二字,不僅是對戰艦物質生命的描繪,更是對其所經曆的命運的寫照。一艘戰艦的誕生,往往傾注瞭一個國傢最頂尖的科技與最雄厚的財力。它們被寄予厚望,承載著保傢衛國的使命,渴望在海疆綫上書寫輝煌。然而,戰爭的殘酷性,技術的迭代,以及時代潮流的變遷,都可能讓這些曾經威風凜凜的巨艦,在風雨飄搖中命運多舛。它們可能在炮火中化為碎片,也可能因技術落後而退居二綫,更可能在戰後被拆解,成為曆史的遺物。這種從巔峰到落寞,從榮耀到沉寂的轉變,正是“顛沛”二字的深刻含義。 本書的主旨,在於通過對眾多經典戰艦的詳盡解讀,展現海戰史背後更為宏觀的圖景。我們將看到,每一次技術革新,如艦炮口徑的提升、裝甲技術的進步、動力係統的飛躍,都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著海戰的麵貌,也塑造著戰艦的設計理念。同時,我們也將探討戰爭的本質,那些決定國傢生死存亡的戰略決策,如何影響著戰艦的建造與部署,以及戰艦的設計如何反過來影響戰略的製定。 第一部分:鋼鐵的黎明——蒸汽時代的鐵甲與炮塔 當人類告彆風帆,擁抱蒸汽,海洋的戰場迎來瞭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書將從這裏開始,追溯那些早期鐵甲艦的誕生。我們將探討為何各國會不遺餘力地投入巨資建造這些笨重卻堅固的“海上堡壘”。從法國的“光榮號”到英國的“戰士號”,再到“曆史”級戰列艦的齣現,我們將分析這些戰艦在設計上的創新與突破,例如裝甲帶的引入、炮塔技術的萌芽,以及它們如何第一次在海戰中展現齣改變戰局的力量。 我們將深入剖析剋裏米亞戰爭、美國南北戰爭中的海戰,重點分析鐵甲艦的首次大規模運用。例如,在美國南北戰爭中,著名的“濛尼托號”與“弗吉尼亞號”的交鋒,不僅是一場戰役,更是兩種不同技術路綫的較量,宣告瞭風帆時代的終結。本書將詳細解讀這兩艘戰艦的設計特點、戰鬥過程及其對未來海軍發展的影響。 第二部分:無畏的怒吼——巨炮時代的霸主之爭 進入20世紀,海戰迎來瞭真正意義上的“巨炮時代”。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橫空齣世,以其全重炮配置震驚瞭世界,徹底顛覆瞭海軍的建造思路。本書將詳細介紹“無畏號”的設計理念,它為何能成為劃時代的産物,以及它引發的全球軍備競賽,特彆是英德兩國之間史無前例的戰列艦建造競賽。 我們將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些體型龐大、火力強大的無畏艦和超級無畏艦是如何成為各國海軍的象徵。日德蘭海戰,這場被譽為“巨炮的交響樂”的太平洋戰場上,無數戰列艦在此決齣勝負。本書將以嚴謹的考證,解析戰役的進程,分析參戰各型戰艦的性能、戰術運用,以及關鍵時刻的決策失誤是如何導緻戰艦的沉沒與戰役結果的改變。我們將看到,即使是最堅固的戰艦,也可能在海戰的洪流中遭遇不測。 第三部分:天空之翼——航空母艦的崛起與海戰的革命 如果說無畏艦代錶著巨炮時代的巔峰,那麼航空母艦的齣現,則預示著海戰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本書將詳述航空母艦的早期發展,從水上飛機母艦的嘗試,到真正意義上具備艦載機起降能力的航母的誕生。我們將分析,為何航空母艦能夠迅速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洋戰場上的新霸主。 我們將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彆是太平洋戰場上那些決定戰爭走嚮的航母決戰。從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到萊特灣海戰,本書將詳細剖析這些戰役中,航空母艦編隊的運作模式,艦載機的攻擊效能,以及航母設計上的優劣勢如何直接影響戰役的勝負。我們將看到,那些曾經的巨艦,如“俾斯麥號”、“大和號”等,即使火力強大,也難以抵擋來自天空的緻命打擊。 第四部分:深海幽靈與鋼鐵洪流——驅逐艦、巡洋艦與潛艇的交鋒 除瞭戰列艦和航空母艦這些巨頭,海戰的勝利也離不開那些如同“蜂群”般靈活的驅逐艦,以及兼具火力與速度的巡洋艦。而潛艇,作為一種神秘而緻命的武器,更是給海上交通綫帶來瞭巨大的威脅。本書將為這些“配角”們正名,深入探討它們在海戰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將分析驅逐艦作為艦隊的“護盾”與“觸角”,如何承擔反潛、防空、偵察以及攻擊任務。巡洋艦則在火力支援、艦隊偵察以及獨立作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潛艇,從早期笨重的魚雷艇,到二戰時期令人聞風喪膽的U型潛艇,它們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海戰的戰術與戰略。我們將解析潛艇的隱蔽性、攻擊方式,以及它們對商船航運和海軍艦隊造成的巨大壓力。 第五部分:命運的波濤——艦船的歸宿與曆史的迴響 “顛沛”並非隻是戰役中的起伏,更是艦船一生中的終點。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聚焦於戰艦的最終歸宿。它們可能在戰火中化為海底的殘骸,成為曆史的沉默見證;它們可能在戰後被作為戰利品,或拆解,或改造,或成為博物館的展品;它們也可能在和平時期,因技術落後而退役,結束輝煌的生涯。 我們將追溯那些曾經威震四海的戰艦,如“俾斯麥號”的最後的沉沒,“華盛頓號”的戰後拆解,“企業號”航空母艦的傳奇一生及其最終的命運。通過這些具體的案例,我們將更深刻地理解戰艦作為一種物質存在,其生命周期與曆史進程的緊密聯係。 《海戰事典008:顛沛在命運波濤中的戰艦》所要呈現的,不僅僅是戰艦的物質形態和技術參數,更是它們所承載的曆史信息、戰略意圖、以及無數人在戰爭中的命運交織。本書以翔實的數據、精煉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敘事,為讀者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戰史畫捲,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這字裏行間,感受到戰艦在命運波濤中,那或輝煌,或悲壯,或沉默的深刻印記。它是一次對海洋霸權爭奪的追溯,也是一次對人類科技發展與戰爭演變的深刻反思。 結語 曆史的長河,滾滾嚮前。每一艘戰艦,都是那個時代最鮮明的注腳。它們在命運的波濤中起伏,它們的故事,永遠值得我們去銘記與品讀。希望《海戰事典008:顛沛在命運波濤中的戰艦》,能為您打開一扇瞭解海戰史的全新視角,讓您在閱讀中,感受到那些鋼鐵巨獸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