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凝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清晰的结构,展现中国戏曲艺术的演变历程与独特美感。
本书在论述中国戏曲综合性、虚拟化(写意性)、程式性等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戏曲名家、杰作及其艺术特色为纬,配以大量精美彩图和古代木刻版画,简明、生动、清晰地呈现出中国戏曲的独特美感。
元白,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001
综合性的四功五法/002
虚拟性的歌舞叙事/006
程式化的生旦净丑/012
第二章 中国戏曲的渊源/033
戏曲的萌芽/034
祭祀与优伶/034
百戏与乐舞/034
戏弄与杂剧、院本/038
变文与诸宫调/041
第三章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047
南戏与北杂剧的形成/048
群星璀璨——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与作品/051
梨园领袖——关汉卿/051
天下夺魁——王实甫《西厢记》/063
哀婉凄凉——马致远《汉宫秋》与白朴《梧桐雨》/069
悲壮浓烈——纪君祥《赵氏孤儿》/078
其他优秀剧作/084
南戏崛起/088
南戏绝唱——高明《琵琶记》/089
南戏四大名剧/096
第四章 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103
昆曲与传奇的结合/104
姹紫嫣红——明清传奇的主要作家与作品/110
至情至性——汤显祖《牡丹亭》/110
曲折清新——高濂《玉簪记》/115
英雄末路——李开先《宝剑记》/118
亡国之泪——李玉的《千钟禄》/120
双峰并峙——《长生殿》与《桃花扇》/122
一悔能教万孽清——洪昇《长生殿》/123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桃花扇》/128
折子戏的出现与昆曲的成长/131
第五章 国粹京剧与地方戏曲/135
弋腔与高腔/136
秦腔与梆子/138
京剧/143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143
“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151
川剧/166
越剧/168
越剧的发展/168
越剧流派/172
(《写给老师的中国戏曲史》p6-11)
虚拟性的歌舞叙事
戏剧的一般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由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构成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国戏曲也不例外,但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所谓“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音乐性的对话,在戏曲里叫做“唱”“念”(说),舞蹈性的动作,就是戏曲中的“做”“打”。中国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综合体,它用说、唱、舞等多种手段扮演角色,表现故事情节。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戏曲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歌咏、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表现手法,也就是后文要重点介绍的“程式”。
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然,这和戏曲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以及戏班物质经济条件薄弱等实际因素有关。在中国古代,戏曲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演出,而在乡镇,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在嘈杂与喧嚣的环境中,艺人们不得不寻求突显自身的有效手段。这种寻求自我表现、自我夸张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出超越生活现实的方法,以此来表现生活,于是形成了这样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伴着浪花翻滚的长髯。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与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灵动活泼、意蕴醇厚的文化品格。
中国戏曲这种对虚拟性的认可,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错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大相径庭。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起,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制造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是在看戏。但中国的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去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传统的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以人物的活动为依据,即先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于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空形态也不是固定的,时间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空间也是说变就变。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需要依靠表演艺术来创造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随着演员的表演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比如,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的领域。在有限的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所以,在一个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可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
然而,自由并非不受任何制约,真正的自由是限制中的自由。就戏曲来说,它受到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严谨,符合生活的客观逻辑。所以,出色的演员往往能将虚拟与真实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
……
前言
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等特点,赢得世人的赞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看戏是一种受众极广的艺术活动。它既能为贵族文人所欣赏,又能为平民百姓所领悟。因此,中国戏曲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品貌形态,使观赏者既能获得怡情逸兴的享乐,又能从中汲取历史文化的积淀,接受人伦道德的教化。千百年来,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和人生感悟的载体,它以特殊的形态,保存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典型特征。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欣赏的角度多种多样。我们既可以欣赏其文学之美,也可以欣赏其唱腔之精、表演之妙,还可以欣赏其装扮之奇、舞美之佳。而且,中国戏曲剧种繁多,风格各异。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淳朴俚俗,或精致高雅;有的善演家国兴亡,有的善演儿女情长,不一而足。总之,各善其妙,各尽其能,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需求。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2001年,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此后,粤剧和京剧又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全人类所共同珍视。当然,中国戏曲仍然在成长、发展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这本书的视角处理得非常新颖,它似乎不太着墨于我们通常在教科书里看到的那些宏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个老戏迷,拉着你坐在茶馆里,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戏曲“变迁”中的人性与技艺的纠葛。我尤其对书中对“声腔”演变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音乐学术分析,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不同声腔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与文人的情怀、市井的喧嚣相互作用,最终熔铸成我们今天听到的那些经典唱腔。那些关于昆曲在明清之际的盛极而衰,以及京剧如何在吸收融合中诞生的章节,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场跨越数百年的音乐会。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惊人,比如对某位著名演员的舞台习惯、对特定行当妆容的细微调整,这些小小的切口,却能折射出整个时代艺术观念的变迁。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在享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够理解这些美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被时间洗礼的,它的温度很高,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深情。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阅读后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极为克制而富有张力。这种张力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戏”和“主流戏”之间关系的探讨上。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地方戏视为主流戏的次要组成部分,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生存环境、观众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彼此滋养的过程。例如,书中对徽班进京前后,不同地方剧种的技艺如何在碰撞中相互学习、最终催生出京剧这一“集大成者”的分析,逻辑严密,论据翔实。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个中国戏曲史不再是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一个复杂、多中心、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总能精准地抓住那些决定艺术走向的“转折点”,并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每一次看似微小的艺术选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艺人的心血和时代的烙印。读完后,我对戏曲的地域性、多元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戏曲史”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戏曲视为一个孤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去审视。作者在叙述中常常巧妙地引入当时的文学思潮、市民阶层的崛起、乃至宫廷审美的变迁,来解释戏曲如何适应、如何反抗、如何最终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宏观视野使得整个历史叙述充满了“有机感”,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戏曲艺术是如何呼吸、如何生长的。例如,书中对清代中后期戏曲“传奇化”和“通俗化”的对比分析,就非常精彩地展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娱乐之间的微妙张力。作者的文字风格沉稳大气,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却能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复杂的人事关系和艺术脉络。对于一个希望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戏曲历史,却又不想被繁复的专业术语绕晕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路径,它构建了一个清晰、有层次感的知识框架,让人对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整体图景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可读性”与“专业性”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梳理庞杂的史料时,展现出极高的信息整合能力,但最妙的是,他总能找到一种优雅的方式将这些史料“讲”出来,而不是“堆”出来。它仿佛是一本行走的“博物馆导览手册”,只不过里面的展品是那些流动的、有生命的戏曲艺术。特别是关于戏曲文献的考证部分,作者的严谨态度令人钦佩,他对一些流传已久但存疑的说法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澄清了许多历史上的模糊地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戏曲审美”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剧情的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观众的期待、对“虚实结合”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代进步而调整的。这种将艺术形式与其接受美学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让人在欣赏戏曲的技巧之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其背后深邃的哲学意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从那些散落在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到逐渐成型的民间娱乐形式,每一步的演变都充满了故事性。尤其是对于早期戏曲形态,比如宋代的诸宫调、元杂剧的形成过程,作者没有陷入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趣味,让读者仿佛能亲临那个时代的剧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兴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探讨了社会变迁、政治环境对戏曲艺术本体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每一位戏曲大师的敬意,那种对艺术精髓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些陈旧的剧本和表演形式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学术的严谨,读起来既有品味,又能获得扎实的知识积累,实属难得的佳作,让人读完后对中国戏曲的“根”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