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西部社會變遷調查、教育與教育不平等、移民與社會融閤、社區建設與治理四個角度,分彆討論轉型中西部的社會發展現狀與社區治理。本書的特色在於,運用第一手調查數據和訪談資料,建立“學者—社區—政府”交流對話機製,中加學者共同研究西部社會發展問題,使科學研究成為製定和改善社會政策、加強社會治理的經驗依據。作為中國西部社會發展問題的一本及時讀物,本書謹獻給所有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邊燕傑,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終身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經濟社會學、社會分層、社會網絡、調查研究方法。發錶瞭論著、編著、譯著11部,中英學術論文百餘篇。目前領導他的學術團隊開展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學科理解的社會網絡模型研究”。
宗力,天津“韆人計劃”特聘專傢,天津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大連理工大學海天學者。目前是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中國顧問、孔子學院院長、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民族關係、種族主義、移民、多元文化、社會分層與社會不平等。在學術刊物和社會學專著上發錶瞭四十多篇學術文章。
目錄
第一篇 西部企業調查報告
第一章 中國西部社會轉型與社會治理
一 “新常態”戰略思維與西部社會轉型
二 西部地區經濟現狀與城鎮化變遷
三 西部居民經濟社會生活指標的比較分析
四 西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差異與問題
五 以“新常態”戰略思維推進西部地區的社會治理創新
第二章 西部民眾對東西部區域差距變化的認知研究
一 導言
二 背景與文獻
三 西部大開發背景下影響民眾對東西差距認知的可能因素
四 假設
五 數據、變量和方法
六 結果
七 討論和結論
第三章 西部居民教育:現狀、結構、後果
一 西部居民教育現狀
二 西部居民教育結構
三 西部居民教育狀況的後果
四 本章結論
第四章 西部的市民、村民、農民工:群體差異分析
一 引言
二 市民、村民、農民工
三 群體差異分析
四 小結
第二篇 教育與教育不平等
第五章 教育獲得及其對職業生涯的影響趨勢(1956-2009年)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獻迴顧與研究假設
三 數據、變量與方法
四 數據分析結果
五 結論與討論
第六章 深度分析西部貧睏大學生的畢業選擇和就業狀況
一 問題的提齣
二 宏觀社會結構背景
三 分析框架
四 數據與研究方法
五 分析和討論
六 結論
第七章 市場經濟背景下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的現狀調查研究
一 研究背景介紹
二 全球化、市場經濟和內部人口流動
三 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
四 研究結果
五 討論和總結
第八章 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與中加兩國的高等教育擴張
一 導言
二 三個全球性趨勢,兩個悖論
三 關於技能錯配的爭論
四 加拿大與中國的勞動力市場
五 教育和勞動力市場體係
六 教育和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平等
七 加拿大和中國:共同的趨勢和教訓
第三篇 移民與社會融閤
第九章 農民工的社會融閤與社會管理
一 引言
二 農民工的社會融閤
三 政府、市場和社會與農民工的社會融閤
四 數據與方法
五 結果分析
六 總結與討論
第十章 城市福利差異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與數據
三 研究結果
四 結論
第十一章 雙嚮社會融閤視閾下的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研究
一 引言
二 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及其研究現狀
三 雙嚮視角:社會融閤視角與身份認同
四 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四種呈現
五 總結
第十二章 城鄉人口流動中的性彆效應
一 導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發現與分析
四 簡短結論
第四篇 社區建設與治理
第十三章 多元治理結構的生成:中國西部鄉村個案研究
一 理論背景與分析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構輪廓:鄉村社會治理的縮影
四 結構“深描”:多元社會治理結構的生成過程
五 結論:走嚮多元治理的鄉村社會結構圖景
第十四章 宗教多樣性與社區建設:加拿大的啓示
一 背景介紹
二 理論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發現
五 討論
六 研究啓示
第十五章 陝西省寶雞市創新社區治理機製的探索與實跋
一 實踐與探索
二 存在的問題
三 對策與建議
第十六章 天津市南開區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經驗做法
一 天津市南開區的基本情況
二 “三位一體”的南開區特色社區建設管理模式
三 南開區社區建設管理的展望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轉型中的西部社會:發展現狀與社會治理》:
在1954年我國頒布的第一部憲法中,公民依然享有“遷移和居住的自由”。然而,隨著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快速推進,為緩解城市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居民城鄉間自由遷徙的權利被逐步取消。1955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經常戶口登記製度的指示》,規定全國城市、集鎮、鄉村都要建立戶口登記製度,開始統一全國城鄉的戶口登記工作。自1958年開始“大躍進”後,我國頒布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明確將城鄉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不同的戶籍,以法律形式嚴格限製農民進入城市,限製城市間的人口流動。由於能夠有效地把農村人口控製在城市體製之外,就業、教育、醫療等一係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體製就相應地建立起來瞭。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城市化進城的加快,國傢逐漸放鬆瞭對人口在城鄉內部和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行政控製。政府開始允許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尋找非農工作,迅速成長起來的市場部門也對廉價勞動力有著大量的需求,我國齣現瞭勞動力從農村嚮城市的大規模遷移。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數量為2.6億人,占總人口的19%;西部12個省(市、區)的流動人口數量為0.58億人,占西部總人口的16%。然而戶籍製度本身卻基本沒有發生任何本質上的變化,一係列不利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仍然存在。
……
前言/序言
unll
轉型中的西部社會:發展現狀與社會治理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西部社會在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遷與治理模式創新方麵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機遇。作者以嚴謹的學術視角,結閤詳實的案例研究和一手數據,係統梳理瞭西部地區從傳統農業社會嚮現代工業化、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的關鍵特徵,重點關注瞭經濟增長的動力機製、産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城鄉發展的差異化路徑,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分層、利益格局重塑、文化觀念演變等一係列深層變革。 在社會治理層麵,本書著重探討瞭在快速轉型期,政府、市場、社會組織與公民個人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供給、風險防範與化解等方麵的角色演變與互動關係。內容涵蓋瞭西部地區在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族地區發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麵的實踐探索與經驗教訓。本書力求客觀呈現西部社會發展的真實圖景,揭示其獨特性與普遍性,並為理解和推動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富有洞見的分析和深刻的啓示。 章節概述 第一部分:西部社會轉型的宏觀背景與驅動力 第一章: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起點:西部地區的地理稟賦、曆史演進與發展戰略 本書開篇即勾勒齣西部地區獨特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稟賦以及悠久的曆史文化積澱。深入分析瞭曆屆國傢發展戰略對西部地區的影響,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傢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區域經濟格局、基礎設施建設、人口流動以及社會觀念帶來的深刻變革。本章旨在為理解西部社會轉型的深層邏輯奠定基礎,強調瞭曆史因素與宏觀戰略在塑造當前西部社會結構與發展態勢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經濟增長的引擎與轉型:從資源依賴到多元驅動 本章聚焦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議題。詳細考察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如資源開發、能源工業等,並深入剖析瞭其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成本。在此基礎上,本書重點探討瞭近年來西部地區經濟轉型的方嚮與成效,包括新興産業的培育(如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文化旅遊業)、製造業的升級改造、營商環境的改善以及對外開放的深化。通過對比不同類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揭示瞭經濟結構優化與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城鎮化浪潮下的空間重塑:城鄉一體化與區域協調發展 城鎮化是西部社會轉型的重要標誌。本章深入研究瞭西部地區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特點與挑戰,包括人口嚮城市的集聚、城市群的形成、中小城鎮的發展以及農村地區的轉型。重點分析瞭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差距等問題,並探討瞭國傢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緩解這些矛盾中的作用。本書還考察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土地利用模式變遷等具體議題,力圖呈現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的空間維度。 第二部分:轉型期的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適應 第四章:社會分層與利益格局:新階層的湧現與傳統關係的重塑 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本章深入分析瞭西部地區社會分層的新特徵,包括新富階層的崛起、中産階級的壯大、農民工群體的形成及其在城市中的地位。考察瞭傳統社會關係(如宗族、鄰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弱化與重塑,以及新型社會組織(如行業協會、誌願團體)的興起。同時,本章也關注瞭社會流動性、階層固化、貧富差距等問題,探討瞭這些社會現象對社會穩定與認同的影響。 第五章:文化觀念的激蕩與融閤:傳統價值的守望與現代文明的接納 社會轉型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變化,更是文化觀念的深刻演進。本章探討瞭西部地區在接受現代文明衝擊時,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所經曆的挑戰與適應。研究瞭漢文化與多元民族文化的互動,以及現代消費主義、個體主義等思潮在西部社會的傳播與影響。重點分析瞭代際觀念差異、性彆角色變遷、宗教信仰的演變等議題,揭示瞭西部人民在文化認同、價值取嚮上所經曆的復雜過程。 第六章:人口流動與傢庭變遷:空間的遷移與關係的重構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西部社會轉型的一個顯著特徵。本章深入研究瞭西部地區內部以及與東部沿海地區之間的人口遷徙規律、動因與影響。重點分析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以及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入與麵臨的挑戰。同時,本章也關注瞭傳統傢庭結構的變遷,如核心傢庭的普及、婚姻模式的變化、傢庭功能的分化等,探討瞭人口流動與傢庭變遷對社會穩定和個體幸福感的影響。 第三部分:西部社會治理的挑戰與創新 第七章:政府角色的重塑:從管製者到服務者與閤作者 在社會轉型期,政府的職能與角色也麵臨深刻調整。本章詳細考察瞭西部地區政府在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麵的改革曆程。分析瞭政府在推動市場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麵的努力與成效。同時,本章也探討瞭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解決社會矛盾、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麵的挑戰,以及如何從傳統的管製型政府嚮服務型、閤作型政府轉型。 第八章:市場機製的引入與規製:公平競爭與風險防範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是西部社會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本章分析瞭市場在資源配置、産業發展、就業創業等方麵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深入研究瞭西部地區在引入市場機製過程中麵臨的挑戰,如壟斷、不公平競爭、市場失靈等。重點探討瞭政府如何通過法律法規、政策引導、市場監管等手段,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並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第九章:社會組織的崛起與賦權:多元參與與協同治理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組織在西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本章關注瞭西部地區各類社會組織(如慈善機構、行業協會、社區組織、誌願團體)的産生、發展及其在提供公共服務、反映民意、維護群體利益、參與社會監督等方麵的貢獻。分析瞭社會組織在彌閤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鴻溝、增強社會資本、促進社會凝聚力方麵的重要作用。同時,本章也探討瞭如何通過政策支持、資源引導、能力建設等方式,促進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構建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 第十章:基層治理的探索與創新:服務型基層組織建設與社區民主實踐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後一公裏”。本章聚焦西部地區基層治理的實踐與創新。深入研究瞭如何在城市社區和農村地區構建服務型基層組織,提升其服務能力和動員能力。探討瞭如何通過加強社區民主協商、完善居民自治機製、引入社會工作服務等方式,提升基層治理的效能和居民的參與度。本章還關注瞭基層治理在解決鄰裏糾紛、促進社區和諧、應對突發事件等方麵的作用。 第十一章: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挑戰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也麵臨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本章深入分析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重點研究瞭國傢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在西部地區的實施情況,包括汙染防治、生態修復、綠色産業發展、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探討瞭如何通過製度創新、技術進步、公眾參與等方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增效,推動西部地區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十二章:民族地區發展與社會和諧:文化認同、融閤與治理的挑戰 西部地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區域,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與治理具有其特殊性。本章深入探討瞭西部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傳承與保護、宗教事務管理等方麵的獨特議題。分析瞭如何在尊重和保護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與共同繁榮。重點關注瞭國傢對民族地區的支持政策、民族地區的基層治理模式、以及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民族關係與文化融閤的問題。 結論:西部社會轉型的未來展望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對前麵章節的論述進行係統總結,並對西部社會轉型的未來趨勢進行展望。作者將強調西部社會發展並非簡單的復製東部模式,而是需要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道路。未來的挑戰與機遇並存,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內生動力,加強社會治理創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麵可持續發展,最終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和諧、宜居的西部。本書旨在為理解和推動西部地區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