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穷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免于匮乏、免于恐惧
权利意味着自由,但权利更意味着安全
没有食物或住所,也就没有真正的个人自由
它是罗斯福在“大萧条”时代的“宪法性承诺”
它是《世界人权宣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世界上的数十部宪法
它并非宪法,却捍卫着宪法原初的正义和人类真正的自由
1944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发表了国情咨文演讲,被认为是20世纪伟大的政治演讲。在演讲中,罗斯福根据民主界定了“安全”,认为“如果国内没有安全,世界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为了确保这种安全,他提出了“第二权利法案”——他认为的对于政治自由必不可少的经济权利。而过去六十年中的许多伟大的立法成就都源自罗斯福的愿景。以这个演讲作为起点,凯斯·R.桑斯坦表明,这些权利对于美国的持续安全至关重要。
这是一本富有野心的、意义深远的著作,主张重新认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宪法史和我们当前的政治图景。
凯斯·R.桑斯坦,美国当代杰出的法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科学家,1954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1975)和哈佛法学院(1978),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此后曾担任联邦法院首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的助理。自1981年起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在芝大常年担任卡尔·卢埃林法理学卓越讲席教授,受聘于法学院和政治学系。自2008年起,加盟哈佛大学法学院,先为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讲席教授,后升任哈佛大学罗伯特·沃姆斯利校级教授,曾担任奥巴马政府白宫信息和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2009-2012)。
自1980年代初进入学界以来,桑斯坦著作等身,在宪法理论、政治理论和行为经济学领域都做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学术贡献。2008年加盟哈佛法学院时,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自2000年以来,桑斯坦的著作陆续有了中译本,在中国学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者简介
毕竞悦,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做过图书策划人、《改革内参》执行主编等,现为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战略研究人员。曾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法研究所研究员。发表论文、评论数十篇,出版学术译著十本,参与编写清华版《新编外国法制史》、《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曾翻译过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信息乌托邦》等作品。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政策,公法与规制。
高瞰,法学硕士,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金融从业者,多次参与法学学术课题及著作的翻译工作。
美国宪法中的权利法案提供了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基本权利,罗斯福倡导的第二权利法案虽然没有进入正式的宪法条文,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这样的宪法发达国家,权利法案所规定的政治权利和第二权利法案所规定的经济社会权利具有一个递进、演变的过程。对于今天处于巨变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我们需要非常密切地同时关注权利法案和第二权利法案的内容,正像我们需要同时关注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一样。桑斯坦的这本著作为我们更好地审视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理论视野。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自由观念和权利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突出之处在于,自由和权力的关系得以调和,政府从自由的威胁变成了权利的守护者,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成为推进自由的杠杆;同时权利的清单也逐渐加长,尤其是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分量不断增强。桑斯坦教授的这本书篇幅不大,通过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第二权利法案”的重新发现和深入诠释,以法学家的独到眼光,清晰而精当地阐述了上述变化的由来及其意义。
——李剑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斯福是20世纪伟大的美国总统,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罗斯福新政既拯救了大危机中的美国,也在很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第二权利法案,从社会权利角度极大地丰富、成就了现代美国人权。本书是一部关于第二权利法案的名家名著,引人入胜。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第二权利法案”是一个真实的虚构。说它是虚构,是因为与成文的、作为美国宪法修正案而存在的“权利法案”相比,它不存在于宪法文本之中。说它真实,则是因为,作为罗斯福新政的纲领性总结,它有效地改变了美国的宪法实践,使此后的美国大大不同于此前的美国。当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4年1月11日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这个概念时,他不是把它呈现为自己的发明,而是把它表述为美国社会已然形成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权利意味着安全”;安全不仅包括人身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道德安全”。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积极义务,确保人人都能过上低限度的有尊严的生活,因而得享“免于忧惧的自由”。显然,这要求政府更多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与宪法修正案前十条(即原初的《权利法案》)所保障的“消极自由”难免产生冲突。本书从历史和宪法理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第二权利法案”的缘起、发展和现状,并将这种分析置于福利国家、规制转型和风险社会等大语境之中,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读者破除理解美国时经常陷入的“自由主义迷思”,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中国政治和法律当如何定位。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罗斯福新政时期是美国公法史上令人激荡的宪法时刻,桑斯坦教授以如椽巨笔,围绕第二权利法案,对关涉福祉的法治转型、制度建构、政治改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此书堪称美国公法史的杰作,有助于理解美国现代宪法中积极权利的肇始,理解美国福利行政的形成。对于思考中国公法的制度变迁史,理解中国当下所面临的民生保障问题,都不无裨益。
——胡敏洁,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美国宪法中的权利法案(第一权利法案)提供了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基本权利,罗斯福倡导的第二权利法案虽然没有进入正式的宪法条文,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这样的宪法发达国家,第一权利法案所规定的政治权利和第二权利法案所规定的经济社会权利具有一个递进、演变的过程。对于今天处于巨变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我们需要非常密切地同时关注第一权利法案和第二权利法案的内容,正像我们需要同时关注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一样。桑斯坦的这本著作为我们更好地审视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理论视野。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自由观念和权利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突出之处在于,自由和权力的关系得以调和,政府从自由的威胁变成了权利的守护者,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成为推进自由的杠杆;同时权利的清单也逐渐加长,尤其是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分量不断增强。桑斯坦教授的这本书篇幅不大,通过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第二权利法案”的重新发现和深入诠释,以法学家的独到眼光,清晰而精当地阐述了上述变化的由来及其意义。
——李剑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斯福是20世纪伟大的美国总统,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罗斯福新政既拯救了大危机中的美国,也在很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第二权利法案,从社会权利角度极大地丰富、成就了现代美国人权。本书是一部关于第二权利法案的名家名著,引人入胜。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第二权利法案”是一个真实的虚构。说它是虚构,是因为与成文的、作为美国宪法修正案而存在的“权利法案”相比,它不存在于宪法文本之中。说它真实,则是因为,作为罗斯福新政的纲领性总结,它有效地改变了美国的宪法实践,使此后的美国大大不同于此前的美国。当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4年1月11日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这个概念时,他不是把它呈现为自己的发明,而是把它表述为美国社会已然形成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权利意味着安全”;安全不仅包括人身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道德安全”。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积极义务,确保人人都能过上低限度的有尊严的生活,因而得享“免于忧惧的自由”。显然,这要求政府更多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与宪法修正案前十条(即原初的《权利法案》)所保障的“消极自由”难免产生冲突。本书从历史和宪法理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第二权利法案”的缘起、发展和现状,并将这种分析置于福利国家、规制转型和风险社会等大语境之中,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读者破除理解美国时经常陷入的“自由主义迷思”,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中国政治和法律当如何定位。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罗斯福新政时期是美国公法史上令人激荡的宪法时刻,桑斯坦教授以如椽巨笔,围绕第二权利法案,对关涉福祉的法治转型、制度建构、政治改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此书堪称美国公法史的杰作,有助于理解美国现代宪法中积极权利的肇始,理解美国福利行政的形成。对于思考中国公法的制度变迁史,理解中国当下所面临的民生保障问题,都不无裨益。
——胡敏洁,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之所以对《罗斯福宪法:第二权利法案的历史与未来 /雅理译丛》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认为极具分量但又相对模糊的概念——“第二权利法案”。我们都知道《权利法案》保障了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个人权利,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叶的经济危机和战争洗礼后,社会对于“权利”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猜测,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时代,很可能是在维护基本自由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公民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权利,比如获得体面工作的权利,获得医疗保障的权利,或是享受一定生活水平的权利。这本书,或许就是一本深刻的宪法史和政治思想史的探源,它会详细讲述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这些新的权利是如何被提出、被辩论、被实践,并最终被纳入或影响了美国的宪法解释和法律体系。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个人自由的基石之上,如何构建起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安全感的社会,以及这些历史性的权利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演进,又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罗斯福宪法:第二权利法案的历史与未来 /雅理译丛》这个标题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对历史人物的传记和学术专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罗斯福宪法”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颠覆性和创新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动荡景象,以及罗斯福总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定的意志,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的伟大历程。而“第二权利法案”的概念,更是让我倍感新奇。众所周知,美国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也就是《权利法案》,是保障公民基本自由的重要基石。那么,所谓的“第二权利法案”又是什么?它是否是在原有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公民的权利边界,特别是那些与经济保障、社会福祉息息相关的权利?本书是否会从法律史、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挖掘这段历史的文献和思想根源,去阐述罗斯福政府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步构建起这一新的权利体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为我们揭示一个怎样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美国宪法演进史。
评分《罗斯福宪法:第二权利法案的历史与未来 /雅理译丛》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是为那些对美国历史和政治思想的演变有着深刻探究欲望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我尤其对“第二权利法案”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暗示着在既有的、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权利法案》之外,存在着一种新的、可能是更侧重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安全的权利叙事。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将罗斯福总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种种政策,从《国家工业复兴法》到《社会保障法》,乃至他提出的“经济自由权”的理念,都一一梳理,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美国人对于“权利”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应有的保障。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法律和思想史的挖掘,它会带我们回顾那些激烈的辩论、重要的判例,以及形塑了现代美国福利国家雏形的那些关键时刻。而“未来”的指向,则让我期待,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重述,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启示,它会告诉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第二权利”的理念将如何继续发挥作用,又会面临哪些新的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种略显古典但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配以一种深沉的蓝色调,总能让人联想到严肃而深刻的学术探讨,但同时又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罗斯福宪法:第二权利法案的历史与未来 /雅理译丛》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一位总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对社会契约、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重塑。他/她是如何在看似坚不可摧的宪法框架下,注入新的生命力,提出超越既有条文的“第二权利法案”的?我猜测,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政治智慧、法律上的创新,甚至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伴随而来的最高法院的判决,去探究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背后,是否真的形成了一种新的宪法理念,一种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普遍福利的权利体系。而“未来”这个词,更是激发了我对本书现实关照的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历史的纵深处,提炼出能够指导我们应对当下社会经济挑战的深刻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罗斯福宪法:第二权利法案的历史与未来 /雅理译丛》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勾起了我对二十世纪美国历史,尤其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变革的好奇心。我想象着,在那个经济大萧条的阴霾笼罩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如何力挽狂澜,不仅推出了影响深远的“新政”,更可能在宪法层面进行了深刻的革新,甚至催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二权利法案”。“第二权利法案”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在那些被普遍熟知的、源自启蒙思想的个人自由之外,可能存在着一套关于社会权利、经济权利、甚至是生存保障的全新解读,而这套解读恰恰是在罗斯福时代落地生根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段历史的,他/她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经济学理论和社会思潮,最终凝聚成一部关于“宪法”的深刻论述的。更让我期待的是,“未来”这个词,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它会探讨这些历史性的“权利”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社会语境中,将如何继续演变,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雅理译丛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学术性和深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不错简单看看
评分给朋友买的,京东活动加券物美价廉,相信他会喜欢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喜欢的书
评分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