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志群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
  • 旅行文学
  • 文化观察
  • 个人成长
  • 反思
  • 精神探索
  • 异域风情
  • 游记
  • 随笔
  • 沉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0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88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翻开此书,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行者在印度的游记,更多的是一位艺术家对人生、对艺术的体悟。跟随作者在印度的行走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印度的各种形象,也许是令你期待的,也许是令你迷惘的,但这一切在未翻开书之前,都是神秘的!  正如作者所说,有的人去了一次就永远不想再去,有的人却终其一生,一次又一次的回去。然而作者在印度的体悟和表演艺术相结合后,居然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也许这也是促使你翻开这本书的动力。  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自我内在的探寻,就请跟随作者,翻开本书,走近印度,探寻你的本身,理解“活在当下”真正的意义。

内容简介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表演和静坐时的境界一致,都是“活在当下”;  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印度,是极端的!  有人去了一次,就永远不想再去,  也有一种人,去了一次,  就终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去……《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印度总会让人对生命产生反思和体验文化冲击,虽然脏乱、失序、扰攘、贫穷,但却可以诞生出精美的艺术、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强烈的反差和强烈的思索!也正因如此,佛才会在印度出世,泰戈尔才会写出充满爱的篇章吧。也许,很多的不凡,是在矛盾和冲突的交织中,才能升华出来的。而本书正是带领读者,进一步领略印度的“静”和表演的“质”。

作者简介

  黄志群,  196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6岁开始学习击鼓,10岁正式拜师学习中国武术,浸淫在武术与击鼓的世界超过20年。  1983年8月在中国台湾就读台中体育技术学院国术科。1987年9月参加南非、中东青年访问团,1988年毕业之后,加入台北民族舞团。  1992年进入云门舞集。1992年12月初次赴印度,学习静坐及领悟“活在当下”的智慧。  1993年6月受刘若瑀之邀,担任“优剧团”的“击鼓指导”,以“先学静坐,再习击鼓”的方式,改变了剧团的体质,奠定了优人击鼓与武术的表演形式基底。  1994年与1996年分别带着优人赴印度旅行,从此多次进出印度与中国西藏,时时探寻心灵的故乡。  黄志群认为,表演和打坐的境界并无二致,都是“活在当下”。他说:“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

精彩书评

  旅程中阿禅老师一直日夜练功打坐,未曾懈怠。虽然他说,如果不明了打坐的目的,很可能会流于枯禅,但是显然在云游师父的指点下,他的打坐功效显著。有一天,在恒河边聆听游唱诗人的沧桑嗓音时,他从歌颂恒河与湿婆的歌声中感悟到“空”“爱”不二,空就是爱,爱就是空的无二无别。很多灵修的人嘴上很会说这些(包括我自己),但是像阿禅老师这样一步一步地实践、修炼,真正体会、体验到这般境地的,还是为数不多。  ——张德芬

目录

001 自序 生命的养分005 推荐序 一名探寻者的印度之旅/ 张德芬009 推荐序 一个行者的直参自述/ 林谷芳013 听到印度021 遇见云游师傅031 活在当下041 你从哪里来?055 菩提迦耶071 带优人去印度081 头脑停止了089 木栅 老泉山109 重回印度139 变成一只鹳169 空爱不二207 优人传承219 再见印度

精彩书摘

  印度,是一个让人对世界、生命、生活反思的地方。  你无法以常理和文明度量;不管你喜欢与否,你改变不了她,但印度会改变你对世界、生命、生活的价值观念和看法。  你可能第一次想到,关于自己。  第一次听到印度,是在新疆的喀什,在布满葡萄藤的茶几下,两位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全身晒得黝黑的旅人,他们从印度到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穿过中巴公路,经过慕士塔格雪山和喀拉库勒湖,来到古丝绸路的必经之地,帕米尔高原的明珠──喀什。  当我好奇询问印度的种种时,他们双眼闪烁着光芒。  “印度……”,其中一位旅人喝了一口茶,点了一支烟,嘴角边泛起淡淡却蕴含无限滋味和回忆的笑意。  “印度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地方,以文明的眼光,难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另一位旅人插话,“而且……”,他欲语又止。沉默了一会,另一位旅人补了一句:“了解印度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亲身经历,除此之外,说什么都是多余。”  我继续追问如何去印度的一些信息和需要注意的事情之后,心想,这么一个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方,真该亲自去一趟。  ……

前言/序言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 印度,一个充满矛盾与诗意的国度,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气息交织的土地。当我们提及印度,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色彩斑斓的集市、香料的浓郁、人潮涌动的街头,或是恒河边古老而庄严的仪式。然而,在这喧嚣之外,在这看似无尽的繁忙与热闹之中,是否存在着一片截然不同的风景?一片寂静,又藏匿着怎样的深刻与力量?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并非一部关于印度旅行攻略的书籍,也并非一份详尽的文化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印度内心深处的窗。作者并非带着猎奇的目光,也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审视来解读这片土地,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倾听姿态,去捕捉那些在喧嚣之下,在寻常之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却又无比真实的声音。 这本书试图剥离那些标签化的、被大众媒体反复渲染的印度形象,去触碰那些更深层、更触及灵魂的体验。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叙事,不是政治的风云变幻,也不是经济的腾飞发展,而是那些渗透在日常肌理中的、个体生命经验的微光。 让我们尝试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真正沉浸在印度某个宁静的角落,比如,清晨时分,漫步在拉贾斯坦邦某个古老小镇的街头。太阳还未完全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露水和泥土的清新气息。远处的寺庙传来悠扬的梵音,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偶尔,会有一辆牛车缓缓驶过,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轻微的声响。邻家的窗户里,传来细微的洗漱声,或是母亲呼唤孩子的声音。这一切,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背景音乐,却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在这里,声音并非喧嚣的叠加,而是各自独立,却又和谐共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寂静”。 或者,将目光投向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那片静谧的湖泊。微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几艘小船悠闲地划过,船夫的桨划破水面的声音,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岸边的椰林沙沙作响,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放眼望去,是一片连绵的绿色,是一种沉静而舒缓的视觉感受。在这种环境里,人很容易将内心的杂念放下,去感受呼吸的节奏,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寂静”,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涌动,一种深刻的平静。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在看似嘈杂环境中寻觅宁静,在生命体验中捕捉深刻的旅程。它可能涉及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印度”,更是心灵上的“印度”。 书中或许会描绘这样一些场景:一位年迈的工匠,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古老的手艺,他的指尖在木头或金属上游走,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岁月的沉淀。他脸上深刻的皱纹,是他生命故事的印记。他低头工作的样子,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他或许不善言辞,但他手中的作品,他专注于劳作时的神情,都传递着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超越言语的宁静。 又或许,书中会描绘一个在恒河边冥想的老者。他双目微闭,盘腿而坐,周遭的一切嘈杂似乎都与他无关。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宇宙同频。他的呼吸,他的心跳,与恒河的水流,与古老城市的脉搏,融为一体。这种“寂静”,是一种精神的抵达,一种灵魂的安顿。 这本书不回避印度现实的复杂性。它可能触及的是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个体生存的挣扎与坚韧。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度,在各种社会力量拉扯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如何在高压的生活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温度与希望? 或许,书中会描绘一位身处大城市角落的街头艺人。他用一把破旧的口琴,吹奏出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旋律。路人匆匆而过,有人驻足倾听,有人投下零钱。他或许不富有,但他用音乐传递着情感,用旋律点亮着这个繁忙都市的某个瞬间。他的音乐,在喧嚣中划出了一片属于心灵的宁静之地。 又或者,是一个在印度偏远村庄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他的生活简单而规律,与土地紧密相连。他或许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他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热爱,对家人的守护,构成了一种朴素而强大的生命力。他的生活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有着一种踏实的“寂静”,一种根植于土地的安详。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所追寻的,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印度这个节奏似乎永不停歇的国度,那些真正懂得“停顿”的人,那些懂得在喧嚣中找到喘息空间的人,或许才掌握着生活的真正秘诀。这种“寂静”,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一种与生活本身和谐相处的能力。 书中可能还会探索“寂静”在印度宗教与哲学中的意义。瑜伽、冥想、禅定,这些古老的修行方式,无一不是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醒。当一个人放下外界的纷扰,专注于内在的探索时,便能听见生命最本真的声音。这种“寂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一种精神的升华。 作者并非以一个“救世主”或“导师”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个谦逊的观察者,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引导读者一同去体验、去感受。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强加任何价值判断,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领悟。 也许,书中会描绘作者在某个古老的寺庙里,度过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落在古老的石板上,空气中弥漫着香火和草木的清香。远处偶尔传来僧侣的诵经声,伴随着悠扬的梵音。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内心所有的烦恼都在这片庄严而宁静的氛围中消散。这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精神共鸣的“寂静”。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朝圣,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它提醒我们,在急速变化的世界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应该停下脚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美好的瞬间,去在喧嚣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寂静”。这片寂静,不是空虚,不是沉寂,而是生命力最饱满、最深刻的展现。它藏在每一个微笑里,藏在每一次呼吸里,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里,等待着你去发现,去聆听。 这本书,是对印度一次不落俗套的解读,是对生命一次深沉的致敬。它邀你一同走进印度,走进内心,去听见,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寂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深邃的蓝与留白的巧妙运用,隐约透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东方韵味。初读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喧嚣的市集和熙攘的人群,而是一种内在的、沉淀的感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不易捕捉的、细微的情绪和体验,化为文字的具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感官细节的描写,比如印度清晨湿润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午后阳光透过古老窗棂投下的斑驳光影,以及那种只有身处异域才能感受到的、空气中细微的尘埃与香料混合的气味。这些描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如同画家笔下的晕染,层层叠叠地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场景。我感觉,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它是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它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静”的渴望,那是一种超越了物理环境的宁静,是灵魂深处的安抚。每当我翻开它,都能从中汲取一份平静的力量,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角落,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书中传递出的那种“听见一片寂静”的意境,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反思,提醒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如何去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份内心的安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层层递进的共鸣。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邃之处。作者的语言朴实却又充满力量,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我尤其喜欢她对于“时间”的感知。在印度,时间似乎是一种流动的、弹性的概念,它不像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那样被精确地丈量和分割。作者捕捉到了这种“时间感”的差异,并将之融入到她的叙事之中,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都充满了悠闲而沉静的氛围。书中对于“失去”的描绘,也让我感触颇深。在生命的长河中,失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作者却以一种温和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这种失去,并从中寻找新的意义。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面对挫折和失落时的态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种体验,一种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并最终找到内心平静的旅程。它教会我,真正的“寂静”,不在于外界的喧嚣能否被隔绝,而在于我们内心能否拥有一片宁静的港湾。

评分

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异域风情的读物,但它带来的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轻易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时空维度。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料味,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的诵经声,甚至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来自于作者对细节的极致捕捉和对情感的精准拿捏。她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细微之处,例如一个眼神,一次擦肩而过,一个不经意的微笑。这些碎片化的瞬间,却共同编织出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等待”的描绘。在那个节奏缓慢的国度,等待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而作者却从中挖掘出了其中的深意。等待中蕴含着希望,蕴含着生命的韧性,也蕴含着一种对未知命运的坦然。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快节奏生活中的焦虑,以及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耐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慢”与“静”。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生命中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停顿,实则孕育着无限的可能。

评分

坦白说,最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哲学意味,仿佛暗示着一种超越日常感官的体验。读完后,我可以说,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也不是一本对印度社会进行泛泛而谈的评论。作者的文字,更像是一种内观式的探索,她用一种极其敏感的笔触,去触碰印度这个国度隐藏在喧嚣之下的灵魂。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静”的多种解读。它不是物理上的安静,而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一种对生命万象的接纳。在作者的笔下,即使是最嘈杂的市集,也仿佛能听到一种独特的“静”,那是一种经过了千百年沉淀后,生命本身所散发出的力量。我喜欢她对于人物的描绘,那些看似平凡的面孔,在她的笔下却充满了故事感和人性的深度。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丰盈?它像一首悠扬的乐曲,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提醒我,真正的“寂静”,可能就藏在我们最不经意间的心灵角落。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我以为会是那种充满异域风情的游记,充斥着对当地风俗人情的猎奇式描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腻,更加内敛。她没有刻意去渲染或夸大,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捕捉到了印度文化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却又极为深刻的元素。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出别样的光芒。例如,她对一次雨后泥土气息的描绘,或是对一位老者脸上皱纹背后故事的想象,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字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无常”的深刻理解。印度,一个充满矛盾与变化的国度,却在作者的文字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统一。那些看似混乱的画面,背后却有着某种古老而稳定的秩序。这种观察角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秩序”和“混乱”的认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它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寂静”,或许并不意味着空无一物,而是一种饱含万物却又归于宁静的状态。

评分

每天看,很喜欢她的文字

评分

书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仔细品读。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发货快,还没看

评分

喜欢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每天看,很喜欢她的文字

评分

书不错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