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用腳丈量齣來的驢友攻略手冊。在形形色色的旅遊類書中,像本書這樣的純徒步鳳毛麟角。作者堅持並做到瞭不搭乘一輛順風車,隻用自己的雙腳走完全程。
這也是一部充滿驚險、飽含世情的徒步紀實。在作者的心裏,走著去拉薩,但拉薩不是目的,所以非如一般的走馬觀花,而是時刻留意路上的風土人情。每走一步,皆如修行。
這是一場荒原洗禮。我們被工作的慣性驅使,一點點耗盡生活的熱情,我們追求世俗的成功,可能早已忘瞭當初為什麼齣發。本書展示的原汁原味的心路曆程,讓我們迴到自然原初的眼光,重新打量當下身處這個世界。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用腳丈量齣來的驢友攻略手冊,也是一部充滿驚險、飽含世情的徒步紀實。作者以簡練風趣的文字,近百幅圖片,生動展現瞭此前沒有任何野外徒步經驗的人,曆時97天,以極大的毅力完成瞭從銀川到拉薩徒步2650公裏的壯舉。一路上享受汗水與風雨的洗禮,過眼青藏高原遼闊神秘之境的絕世風情,呼吸與疲憊抗爭後的舒暢,體會陌生人的善意與溫情。在作者的心裏,拉薩不是目的,一路上所經曆的風土人情與內心磨練纔是此行收獲的一大饋贈。
作者簡介
十三不顧,從事設計工作,現居銀川。2015年發起徒步從銀川到拉薩的舉動,曆經97天到達拉薩。一路用本地APP方式記錄行程,因圖片優美,文字動人,經曆奇特,發布在本地網絡社區,引起極大關注。拉薩迴來,應網友呼聲,形成此書。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齣發
騰格裏沙漠邊
在祁連山中
翻越五颱嶺
山野驚魂
天堂寺
迷路元圃溝
走齣祁連山
離開西寜
青海湖畔
橡皮山上的“摩擦”
茶卡
野馬灘
都蘭
夜宿麯日崗
香日德
野狼的傳說
在涵洞中紮帳
遇險尕埡口
格爾木
三進格爾木
昆侖山中
翻越昆侖山
張先生的故事
可可西裏
我的羊呢?
風火山
荒原上的篝火
帳篷party
雁石坪
翻越唐古拉山口
野狗的故事
念青唐古拉山
精彩書摘
翻越唐古拉山口
拂曉時分我們就從溫泉齣發瞭。
今天將翻越我們此次旅程中的最高點,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
山沉默而寜靜,一條長長的雲帶纏繞在隨著光綫逐漸明亮而清晰起來的山腰,這些古老的身軀曆經韆萬年雨雪的衝刷而顯得光彩聖潔,成為我們為之嚮往的夢幻風景。
一隻藏狐在路邊的雪地中閑庭信步,成雙齣現的斑頭雁遊弋在冰河中,平靜的水麵上映齣雪山和藍天的倒影。
從昨晚我們就期盼今天能有個好天氣,最好不要有風,今早看起來不錯,世界寂靜而安詳,然而,青藏高原是風的神聖起源之地,我們的願望多半會落空。
9點鍾時,逆風如約而至,我們都感覺到渾身冷戰。
在穿過一座鐵路橋後,路邊齣現瞭一座掛著商店招牌的牧民房屋,我們很清楚,類似這種藏民開的商店,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就是開水泡麵,要知道,在這種近5000米海拔的環境中,能夠吃上熱湯麵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況且今天還如此寒冷。
把小推車停在路肩,我們到門前敲門,一個四十多歲的牧民打開瞭鐵門,我們指指牌子說要買東西,他沒有作聲,點點頭帶我們進瞭一間屋子。
屋子中間有一個很大的鐵爐子,上麵燒著一壺開水,靠一邊牆壁的土炕上,羊毛被子裏蜷著一個女人,另一牆邊的櫃子上擺著佛龕。
進屋看到此情景,我們感到非常尷尬,手足無措,但是藏族人似乎沒有把這種情況看作是隱私。
這個牧民讓我們坐下,爐子邊的長椅正好麵對著土炕,他要給我們倒酥油茶,我起身謝絕說隻要白開水。
在等泡麵的時候我們和他閑聊瞭幾句,這附近幾十公裏內隻有他們一傢,也就是說這附近的山頭和草場都是他傢的,有七萬畝之多,七萬畝是個什麼概念?得有近五十平方公裏吧?“那你傢的牛羊一定很多吧?”
牧民一邊撥弄著爐膛一邊往裏添著牛糞,對我們說:“隻有一百多隻牛和幾十隻羊。”
“這麼大麵積草場,為什麼不再多養些牛羊呢?”小六問他。
“沒有那麼多草。”他迴答說。
是的,在如此高海拔的極寒之地,為數不多的植物本身就生長緩慢,如果再被牛羊過度啃食,是很難恢復過來的。
藏族牧民世代在此生活,沒有人能比他們更明白這種簡單的平衡關係瞭,他們對種群密度和環境負載力的理解比我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高原的開水並不是很燙,那碗方便麵我們幾口就吞掉瞭,隻想節省點時間。
主人夫婦如同多數藏族人一樣,話語不多,他們大多目光平靜,神態安然,錶情中絕無絲毫內地人臉上普遍存在的焦慮感。
看著桌上的佛龕,我忽然理解瞭,在這樣環境艱苦的極地中生存,也許隻有宗教纔是心靈唯一的依托。
下午開始,狂風愈來愈大,完全是滌蕩一切的恢弘氣勢,除瞭我們身後,它從任何方嚮襲來,我們兩人呼吸急促,步履維艱地推車行進,同時還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每前進不到兩百米,都要停下來大口喘息,像爛泥一般癱坐在路邊,依靠在車輪上。
時間過得是如此漫長,上坡之路似乎沒有盡頭,覺得自己怎樣都走不到山頂,缺氧,頂風,上坡,這三種不利因素疊加起來,使得前行的每一步都成為煎熬。
在這樣艱難的時刻,我們之間的協作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們沒有任何退路,隻能齊心協力把車推到山頂。
直到晚上八點整,我們終於站到瞭山頂,在它周圍還矗立著幾座壯美的雪山,這些美景因被注入瞭宗教意義而少有人觸碰,從而得以完整地保持住瞭其原始風貌。
如同孫悟空在五指山下做瞭記號一樣,我們在唐古拉山口那個據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旱廁儀式性地錶達瞭一下。
現在可以從容的喘息一下瞭。
山頂上有個牧民的帳篷商店,我和小六進去要瞭兩聽啤酒,又讓老闆衝瞭兩杯奶茶,坐在一個茶幾旁,我們慢慢啜飲著啤酒,平靜地笑看著對方,享受這這一刻。
已經是晚上八點四十分瞭,太陽已經落山,距離山下的天下第一道班還有九公裏,估計十點以後纔能到達。
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瞭,下坡的腳步變得輕快起來,但道路很快就被黑夜吞噬,在五韆米海拔的雪山中趕夜路是怎樣一種體會?
陰鬱的天空沒有星光,風也已經銷聲匿跡,整個世界黑暗得無邊無際,我們拿齣手電筒,一個人給另一個推車的人照著腳下的路,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
在這冰冷的荒蕪之地,我覺得人間似乎在另一個星球。
到十點四十分,如果不是驚動瞭道班裏養的狗,我們甚至會錯過這裏。
這個道班依然設有救助站,裏麵已經住著我們在白天遇到的幾位自行車騎友,在和他們寒暄之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休息瞭。
一天之內徒步十七個小時,全程五十六公裏,體力近乎崩潰狀態。
早晨纔看清這個天下第一道班的樣子。
昨夜從唐古拉山下來之後,雖然休息瞭一晚,但起床後依然感到渾身酸痛,走起路來有些飄飄然的感覺。
我們默默地走著,速度越來越慢。
今天的地貌是一片遼闊的草原,臨近中午時分,路邊齣現瞭一個叫塘榮藏占村的地方——一個隻有幾戶人傢的小村莊。
我們進瞭一傢掛著商店牌子的屋子,裏麵坐著十幾個人,正在安靜地吃著泡麵,我們很少見到過藏族人在一起有吵雜的喧鬧聲。
這十幾雙眼睛齊刷刷地落在我們身上,我和小六微笑著招手緻意:“你們好!”
他們也都友好地衝我們點頭,屋裏還有老闆及其妻兒,在得知這裏可以住宿後,我們坐在一旁,等著這一屋子的客人吃完東西後離去。
老闆名叫格桑,隻有二十三歲,和他的妻子拉姆有個三歲的兒子,他們幾乎都不太會說漢語。
在客人散去後,我和小六同格桑一傢坐在一起,語言不通隻好坐著喝茶。
到下午六點鍾時,拉姆拿齣一個一尺多長的皮兜要齣門,我知道這個東西是趕牛用的,想去感受一下。
在徵得他夫妻二人同意後我跟著拉姆去看牛群,沒想到齣門一看,牛群至少在兩公裏遠的地方。
拉姆走路很快,我緊跟著她,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一簇簇草叢之間。此處海拔依然在4800米左右,寒冷和缺氧使我在拉姆身後發齣喘息聲,拉姆則在我前麵哈哈大笑。
約半個小時後,我們到瞭牛群聚集處,拉姆開始用她的皮兜拋石塊趕牛,她明白我要拍照,就幫我擺瞭幾個poss,然後示意我天冷,要我先迴去。
天空陰鬱,格桑傢的小店裏卻異常溫暖,我們無法溝通更多,隻好用喝酒的方式來錶達友好。
已經是快九點瞭,窗戶外邊,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從路上衝瞭下來,我驚異於他竟然隻背瞭一個很小的雙肩包,自行車後麵沒有任何東西。
進屋後,這個年齡看上去四十多歲的人有一種如釋重負的錶情,我知道此刻外邊很冷。
他坐下後就招呼格桑要喝熱水,伸手拿過盆裏的油炸麵點吃瞭起來,看來他今天騎行瞭很遠的路程,又纍又飢渴,同是旅行者的我們很是理解。
待他吃完喝完瞭,他告訴我們,他一路從臨河騎行而來,已經快兩個月瞭,他自己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然後他擦瞭擦嘴,說瞭一句令我們震驚的話:“我今天晚上就住這裏瞭,我身上沒有帶一分錢,我這一路上也沒花過一分錢。”
這完全是要吃霸王餐嘛,他用理所當然的口吻說著他認為理所當然的話。
不花錢的旅行方式可以接受,但不能是這種口氣。
就是像他這樣的人,據說在川藏綫上還要普遍,一路上不是強蹭就是亂丟垃圾,搞壞瞭內地驢友的名聲。
格桑聽懂瞭他的意思,但是隻用瞭一個字錶達:“不。”
我和小六完全對這個人失去瞭興趣,隻覺得丟臉,所以不再跟他搭話。
半個小時後,這個人終於悻悻地走瞭。
晚上,我和小六頭對頭地躺著聊天:“這樣高的海拔,天又這樣的寒冷。那個人被趕瞭齣去,半夜如果被凍死瞭,咱們倆會良心不安的。”
我說:“他那麼厚的臉皮,不會凍著,再說我們開始不是告訴過他,天下第一道班那裏有救助站嘛。”
……
《走著去拉薩》:一段探索靈魂深處的行走詩篇 這是一本關於行走,關於遇見,關於成長的故事。它並非描繪一幅壯麗的地理畫捲,而是勾勒齣一幅細膩而深刻的心靈地圖。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記錄下一次充滿未知與勇氣的長途跋涉,而目的地,並非僅僅是那個遙遠而神聖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是內心深處的自我。 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它的魅力在於其返璞歸真般的質樸和對生命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作者踏上徵途,並非為瞭徵服山河,而是為瞭傾聽內心的聲音,解答那些在都市喧囂中被遺忘的疑問。每一次邁步,每一次呼吸,都與大地、與天空、與過往的生命發生著無聲的對話。 故事的開端,不是一個蓄勢待發的英雄,而是一個平凡的旅人。或許他曾被生活的重壓壓得喘不過氣,或許他曾對眼前的苟且感到迷茫,又或許,他隻是單純地被一種遙遠的呼喚所吸引。他選擇瞭一種最古老、也最直接的方式來尋找答案——行走。他沒有專業的裝備,沒有周密的計劃,隻有一顆想要齣發的心,和一雙準備好丈量世界的腳。 沿途的風景,被作者賦予瞭生命。那些蒼翠的山巒,靜默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奔騰的河流,仿佛唱著自由的歌謠;遼闊的草原,在風中搖曳,像是一片無垠的心靈牧場。作者筆下的自然,不再是冰冷的背景,而是與他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的夥伴。他會注意到一株頑強生長在石縫中的野花,會感嘆一輪落日染紅天際的壯美,會驚嘆夜空中閃爍的星辰,仿佛那是宇宙對他的低語。 而比風景更動人的,是旅途中遇見的人。這些人,或許是淳樸的農夫,用善意的笑容和熱情的招待驅散他旅途的疲憊;或許是同樣在路上尋找答案的旅人,他們分享著彼此的故事,碰撞齣理解與共鳴的火花;或許是當地的居民,他們以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姿態,展現著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作者沒有刻意去描繪他們的身份或背景,而是捕捉他們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樸素的生活智慧。每一次相遇,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作者重新審視自己,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善意和連接。 在這段漫長的旅程中,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伴侶。然而,作者並沒有將孤獨視為一種負擔,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沉澱。在與世隔絕的山林間,在無人打擾的曠野裏,他得以剝去層層僞裝,麵對最真實的自己。他會迴憶過往的經曆,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那些曾經的驕傲與悔恨,都在這寂靜的時刻一一浮現。他不再逃避,而是坦然地接納,並將它們融入生命的軌跡。 行走的過程中,身體的疲憊是真實而強烈的。雙腳磨齣瞭厚厚的繭,肌肉酸痛難忍,風雨侵襲,寒暑交替。然而,這些身體的磨礪,反而讓作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身體的潛能和韌性。當身體到達極限時,他學會瞭如何與它和解,如何傾聽它的需求,如何從最簡單的生存需求中感受到生命的喜悅。每一次艱難的跋涉,都是對自我意誌的一次考驗,也是一次對生命力的深度挖掘。 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磁場,能將讀者帶入他的旅程。他不會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選擇最貼切、最真實的語言來錶達。他的敘述,時而舒緩而悠長,如同漫步在草原上;時而又急促而有力,如同攀登陡峭的山崖。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寜靜而深邃的力量,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釋然和安寜。 這不是一本關於“如何走到拉薩”的攻略,也不是一本關於“旅行目的地推薦”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行走人生”的啓示錄。作者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漫長的行走,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沿途的風景,遇見的人,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內心的成長與蛻變,纔是最寶貴的財富。 或許,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想要“走齣去”的衝動,想要擺脫現狀,想要尋找更廣闊的天地,想要認識一個更真實的自己。這本書,就是一次溫柔的召喚,鼓勵我們勇敢地邁齣第一步,去探索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路。 它教會我們,即使路途充滿艱辛,也不要放棄希望。即使遇見挫摺,也要堅持前行。即使感到孤獨,也要學會與自己對話。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富足,並非物質的豐盛,而是內心的充盈和精神的自由。 《走著去拉薩》,是一場心靈的遠足,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它邀請讀者,放下雜念,卸下包袱,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踏上這段充滿發現與啓迪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或許無法抵達作者所到達的物理空間,但我們一定能抵達一個更接近內心深處的自己。這本書,將成為你生命旅途中,一份值得珍藏的禮物,一份關於勇氣、關於堅持、關於生命真諦的溫暖迴響。它讓我們相信,隻要我們願意行走,世界就會為我們敞開;隻要我們敢於探索,內心就會開齣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