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与罗马曾双雄并峙,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状态。然而,中华在短暂分裂之后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了不归之路。一个有着当时优越制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名族却为什么能维系文明数千年不中断?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什么会逐渐失去世界性?消亡了的文明又为什么能重生,并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读《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看两千年前,世界两大文明的兴衰沉浮。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在《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中,从马其顿走出来的亚历山大带领罗马战波斯、征埃及、侵印度,可是升为帝国的马其顿却在亚历山大身后分崩离析。“王政时代”建立起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制度,然而自由和法律终于*终取代了国王。共和制度持续了五百年,却在刺杀恺撒之后垮塌。继承恺撒意志的是出身寒门的屋大维,他终于实现了“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此后,罗马帝国动乱不止,五贤君也无法力挽狂澜。罗马分裂为东西两半,*终无可挽回地衰颓下去。
大汉同罗马一样,也是自生成长起来,也是没有信仰。在王莽的变法与改制之后,农商俱损,民怨沸腾。由此,西汉过渡到东汉。结果,罗马死了,基督教却在她身上成长起来。中华帝国也没有信仰,却只经历了改朝换代和治乱循环,没有长时间分裂和制度性崩溃,这一切皆为何故?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一部《中华根》(先秦),第二部《*一帝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宋元》,第四部《明清》,第五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九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9卷)。
第一章 世界
罗马人来了
亚述:壮丽的错误
波斯:仁慈的征服
希腊:自由万岁
亚历山大:世界公民
第二章 历史
初生牛犊
保卫共和
被杀的岂止是恺撒
屋大维上位
各奔东西
第三章制度
王莽失败
屋大维成功
共和的精神
法治天下
罗马之亡
第四章 信仰
我们为什么没有信仰
佛教:无神的宗教
犹太:人类的先知
原罪与救赎
救世主还是掘墓人
第五章理念
三纲五常
天人合一
政治化巫术
东汉之亡
道教启示录
屋大维上位
年方十八的屋大维是在恺撒被刺一个月后匆匆赶回罗马的。其实就连他自己,事先也不知道恺撒会把他收为养子,并让他继承姓氏。屋大维被这种信任深深感动了。他决心继承恺撒的遗志,完成养父未竟的事业。
这个事业,就是“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可以说,这才是屋大维一生最大的功绩,建立帝制倒是其次,甚至只是手段。只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先得大权在握,起码得站稳脚跟。
这并不容易。要知道,罗马人历来看重门第,也认为国家领导人应该功勋卓著,老成持重。然而屋大维却出身寒门且并无战功,年纪轻轻又体弱多病,就连身高也只有一米七,凭什么成为恺撒大帝的接班人?
小伙子,你做得到吗?
屋大维偏偏就做到了。公元前43年8月,也就是恺撒被刺一年多以后,屋大维在罗马人民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当选为执政官。这时,他距离担任执政官的法定年龄(二十一岁)其实还差两年。
十三年后,步入而立之年的屋大维,更是没有争议地成为罗马的独裁者。他的政敌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且身败名裂; 他的事业却开始起步,且如日中天。
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
有两个人帮了他的忙,尽管其动机恰恰相反。这两个人,就是安东尼和西塞罗。西塞罗是罗马一流的智者,也是刺杀恺撒之共和派的精神领袖。安东尼则是恺撒的副手和战友,也是与恺撒同时的另一位执政官。因此,当安东尼得知恺撒事先写好的遗嘱居然指定屋大维做继承人时,全身都凉透了。
自以为老谋深算的西塞罗却认为有机可乘。在他看来,如果让安东尼得逞,恺撒就白杀了。相反,屋大维则可以争取和利用。因为屋大维对西塞罗极尽晚辈之礼,不但大写充满敬爱之情的书信,还称西塞罗为“仲父”。
于是西塞罗决定改变阻挠屋大维的方针,力挺屋大维上位。但他哪里知道,屋大维的隐忍功夫和心狠手辣,绝不亚于中国的司马懿。他刚刚当选执政官,就正式启用“恺撒·屋大维”的称号,并宣布刺杀恺撒的都是罪人。
西塞罗也只好献出自己的头颅。
与屋大维联手消灭了西塞罗一派的安东尼,则开始犯另一个错误。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结婚,并将自己治下的领土赐给克娄巴特拉的儿子,还立下遗嘱要葬在埃及。
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罗马人民的感情,屋大维却把安东尼的错误统统变成了自己的资本。更高明的是,他告诉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个埃及女人,因此只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才能洗刷罗马的耻辱。
安东尼的名字,则始终只字不提。
个人恩怨变成了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罗马城里喊杀之声不绝于耳,屋大维成功地发动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双双兵败自杀,罗马则为屋大维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战争期间一直 敞开的战神神殿大门关闭了,和平女神降临人间。
屋大维也信守承诺,开始缔造和平。
胜利后,屋大维赦免了所有的安东尼余党。安东尼和克娄帕特拉生下的双胞胎,则交给屋大维娅抚养。被处死的只有一个人,即恺撒和克娄巴特拉的私生子。
这都是合理的,至少讲得通:宽容是恺撒一贯提倡的精神,屋大维娅是安东尼的原配和罗马妻子,那个私生子则又为恺撒的遗嘱所不承认,尽管屋大维杀他的真实动机是绝不允许世界上有另一个恺撒的继承人。
然而屋大维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无论他要做什么,也无论他为了什么,都总能师出有名。包括他跟政敌的妻子或女儿上床,据说也是为了监视敌人。因此这种游龙戏凤并非风流韵事,更非伤风败俗,而是为国捐躯。
这种手段,是恺撒绝不可能有的。
唯其如此,从弱冠少年变成帝国元首,屋大维才做得不动声色,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政改也一样。
屋大维首先做了两件事:削减军备和普查人口。第一件事让人民享受到和平的幸福,第二件事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富强,但同时也把一个问题摆在了公众的面前:我们的共和国如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不能再依靠武力和发动战争,那又如何保证“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呢?
也只能中央集权,变共和为帝制。
这就必须削弱元老院。于是屋大维又做了两件事:议会裁员和信息公开。第一件事经过一系列的软硬兼施算是搞掂,第二件事则居然让议员们兴高采烈。
诀窍,在方式。
实际上在恺撒时代,信息就是公开的。元老院的会议记录,第二天就会张贴在罗马广场的一面墙上。屋大维却把这个惯例取消了。议员们的发言不再会变成市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当然让他们感到满意。
然而屋大维只是把原来张贴出去的“元老院纪事”改放在了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阅览。有关国家政策和人事变动,则通过《每日纪闻》向罗马公民公布。也就是说,屋大维其实办了一个官方网站,或一份报纸。
元老院还是没法暗箱操作。当然,他们也无法通过掌握国家机密来强化权威。对于这个提案,没人敢投反对票,因为屋大维的理由很正当:共和国的公民拥有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元老院只能接受。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像亚历山大一样喜欢以青春形象示人的美少年,竟会利用民权,并以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独裁。想当初,真是小看了他。
更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维在座无虚席的元老院发表演讲:我宣布,集中在我身上的一切权力,今天都还给你们。所有的武器、权力和行省,包括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决定权,都属于元老院和罗马人民!
屋大维要恢复共和?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翻开这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精致的装帧和排版吸引了,作为读者,阅读的愉悦感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视觉上的享受。每一页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用心的打磨,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而内容方面,作者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解读,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能力,实在令人叹服。他总能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构建出一个逻辑自洽、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把握。他不会迷失在权谋斗争的细节里,而是能迅速拔高,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这种多层次的叙述方式,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成为了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忍不住想要再去翻阅前文,确认某个关键的论点。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那种史诗般的叙事感,读起来简直就像是跟着易中天教授一起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讲历史,从来不是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比如他对人物命运的剖析,总能抓住那种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选择,让人感同身受。阅读过程中,那种对历史脉络清晰的梳理,以及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精彩描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常常在想,一个好的历史作品,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重要的是能点亮我们对当下的理解,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对“文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那种夹杂在严肃论述中的幽默感和犀利的点评,更是让阅读体验变得轻松愉快,完全没有传统历史书籍的沉闷感。
评分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追求的是那种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叙事,而不是冰冷的数据报告。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几乎是穿透了千年时光。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决策、他们的痛苦与荣耀,都显得真实可触。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历史叙事不再是帝王家的家谱,而是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探讨。此外,书中对于文化交流和制度演进的分析,视角新颖,论据扎实,让人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学术启发。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让历史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一套书的“升级版”抱有太高的期待,因为通常升级往往意味着过度商业化,但这次真的被折服了。首先,阅读体验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文字的排布和留白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文化思考,没有丝毫的注水或稀释。作者似乎将对历史的理解又推进了一个层次,新的见解与旧有的框架完美融合,构成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既满足了硬核历史爱好者的求知欲,也照顾了希望获得启发的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易中天教授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陈旧的历史名词重新赋予生命力。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谈笑风生的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他提出的那些颠覆性的观点,那种思维的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其他很多书籍无法给予的。这种书,真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因为很多精妙之处,稍不留神就会被跳过。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教会我们如何更批判、更深入地去看待历史的演变和人类文明的走向。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每天晚上都给儿子读,文风属于小孩子喜欢的那种
评分易老师写的书,一直都在购买阅读。本书写的内容充实,很有收藏价值。
评分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
评分但是这本书把汉和罗马进行了一个超时空的对比
评分平时看电子版,但有的书需要经常看一看,可以作为收藏了。
评分易中天的书非常有内涵,内容值得学习,京东物流很快,值得买。
评分京东的商品一直很给力,到货快,价格实惠的
评分顺便了解了一下基督教的起源。我觉得不亏
评分京东自营的活动券实在让人无语呀!抢不到啊!只好每一百减五十了。没有毫秒级的速度我只能望券兴叹了。而且还是高价的时候搞活动呀!很多书都是九几折满一百减五十的。活动做完价格恢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