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离别(全新经典版)

南渡北归·离别(全新经典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南 著
图书标签:
  • 余华
  • 文学
  • 小说
  • 长篇小说
  • 中国当代文学
  • 离别
  • 家庭
  • 命运
  • 情感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2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6339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本书为全新经典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书中引用了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以及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精细校订,用心装帧,附赠特制手绘大师藏书票。适宜字号、排版,裸背锁线装订,更舒适阅读。用纸考究,典雅护封,典藏之选。

▲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 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

▲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杨振宁领衔,众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荐;

莫言、杨振宁、俞敏洪、茅于轼、张鸣、李国庆、李存葆、朱向前、张志忠、刑军纪、徐贵祥、王久辛、赵琪、李炳银、王良瑛、彭学明、张颐武、何亮亮…… 联袂推荐;

▲《人民日报》2015世界读书日,上海交大等知名大学校长鼎力推荐十大好书之一。

《人民日报》2015年7月18日,倾力推荐“22个领域22本好书”之一。

▲ CCTV和浙江精良映画影视制作公司、宋城集团联合投资,由本书改编成的五十集大型电视剧拍摄中。

▲ 由本书改编的系列电影《大师》十五部由CCTV六套与北京精良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中,堪称中国电影开创性集中表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一部史诗长卷。

▲ 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经典力作,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台湾清华大学,并亲自重走抗战中大师内迁路,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史料及亲历者口述资料,全面描述了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记述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

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


  

内容简介

  

 《南渡北归》(全新经典三卷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 离别》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战争爆发,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蒋梦麟、叶公超等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陈寅恪、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理想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扼腕浩叹的同时,更可以“在史中求史识”,有所受益。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南渡北归》有丰富的文史价值。那个时代的大师了不起,令人敬仰。

——诺贝尔奖得主莫言


  

这个书很不错,写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注释那么多,不容易。我经历了那个时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这部书之后才知道。比如书中说的饶毓泰、叶企孙,他们都是我那个时侯的老师。在西南联大大三的时候,热学是跟叶企孙念的,光学是跟饶毓泰念的,他们两个人后来在中国大陆生命际遇很困难的时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称赞。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级学者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的领路人,书写了中国的梦与希望。作家岳南先生不仅描绘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更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大师们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斗争、坚忍和奋进,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求真精神,处处闪耀着他们的人性光辉。《南渡北归》中主人公之一蒋梦麟先生在他的著作《西潮》一书中试图通过描述时代的变迁,向我们讲述了对于文化道路的思考:西潮来袭,有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有人选择了墨守成规。在潮起潮落中,对传统的坚守,对新潮的吸收,才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在读过这两本书之后能被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所感染,立志求学,勇攀高峰;我也相信,未来的大师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中间。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


  

岳南的《南渡北归》,对我影响很大。我们至今不能全面反思,令人尤为痛心。这套书尽量真实地从某一个角度描绘当年的历史,文笔也好,很好看,学习历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国,我们老百姓起码可以做个明白人。

——柳传志


  

我推荐一下《南渡北归》,写尽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宿命性的悲凉人生。

——俞敏洪


  

也许是年龄与时代的原因,我读《南渡北归》第三部更有味道,欲哭无泪。当“南渡残生梦独多”和“北归残梦终成空”时,历史还原了真相。同为天涯两岸的民族各自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却隔不断血脉相连的相思之情。

——任志强


  

撰写民国的教授,或知识分子的著作,自是很多,但民国知识分子在今天成了国人心中的某种典范、象征,重温他们的生活可以使我们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他们仍能够活得那么坚实,甚至活得那么阳光。《南渡北归》,可以说是一本有趣也有益的书。

——余世存(《非常道》作者)


  

这部书是一个大时代中国知识人的心灵史。我们从中看到在一个民族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知识人的承担、信念和期望。中国的大历史和一个个人物的小历史结合成为时代的真切叙述。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教授)


  

岳南的《南渡北归》是一部皇皇大著,说的是民国教授与研究人员的佚史趣事,读者品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精神。打开它,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天才云集的晴空里,所有的鸟都在呜叫、飞翔,它们巨大的羽翼给一个动荡的国度带来了夺目的光辉。让人惊异的是,时至今日,这些光辉还在我们的头顶闪烁着。一代杰出人物的历程,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承载者。现在这样的教授太少了,缺少了文化素养,都世俗化,金钱至上了。

——何三坡(文化批评家)


  

《南渡北归》是第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折挫悲凉的史诗。非常难得的是:作家岳南将他们的命运置于国难当头之际,这就使所有人物的情感与立场,有了让人考量其是否言行一致的凭据。不仅一个个人物有了"意味",同时也使这个时代有了更加丰厚渊深的内蕴。它所提供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人类。作家岳南,必依此著而并列于当代优秀作家的行列,且独异非常,令人敬仰。

——王久辛(著名诗人、评论家)


  

目录

第一章浮海说三千弟子_005
◎归骨于田横之岛_005
◎傅斯年之死_010
◎胡适:青山就是国家_022
◎生命的最后机缘_030
第二章短兵相接_045
◎批胡运动悄然兴起_045
◎面对“人民的敌人”_050
◎再掀高潮_057
第三章胜利的牺牲品_077
◎但愿来生不姓胡_077
◎万叶千声皆是恨_082
◎胡思杜之死_088
◎胡适出任院长_095
第四章梅贻琦流亡海外之谜_115
◎告别清华园_115
◎梅贻琦出走内幕_124
◎最后的光芒_131
◎胡适、梅贻琦之死_136
第五章蒋梦麟的凄凉晚景_151
◎独立晚更好_151
◎徐娘身老谩多情_160
◎食少事繁,岂能久乎?_167
第六章悲剧的主角_181
◎教授生涯的终结_181
◎如此江山烟客逝_186
◎“叶公超案”最新破译_196
第七章最难风雨故人来_205
◎代院长李济_205
◎郭沫若斥骂董作宾_210
◎学术巨人的消失_219
第八章池南旧事不堪记_237
◎吴金鼎之死_237
◎花落春仍在_244
◎林徽因之死_254
◎陶孟和之死_261
第九章高才短命人谁惜_275
◎大时代里的曾昭燏_275
◎田野考古的第一位女性_286
◎改男造女态全新_291
◎巷哭江南尽泪痕_300
◎灵谷塔下付劫灰_307
第十章“铁证”下的亡灵_329
◎《海瑞罢官》出笼_329
◎引火烧身_341
◎投靠胡适的“铁证”_349
◎吴晗之死_359
第十一章简编桀犬恣雌黄_369
◎花落春意尽_369
◎国魂消沉史亦亡_379
◎庙小神灵大_386
第十二章百年驹隙过如驰_395
◎中国人的原子弹之梦_395
◎一个有志和有趣的人_406
◎曾昭抡之死_412
第十三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_425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_425
◎厄运降临_433
◎蓝的星,腾起又落下_443
第十四章人间热泪已无多_455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_455
◎胡康河上的白骨_460
◎从芝加哥到南开校园_468
◎诗人穆旦之死_476
第十五章狂衅覆灭,岂复可言_493
◎当年盛事久成尘_493
◎清华一把手叶企孙_503
◎熊大缜遇害之谜_513
◎离奇的C.C.特务案_517
◎梁思成与叶企孙之死_526
第十六章悲回风_535
◎北归残梦终成空_535
◎虎落平川_543
◎康乐园之会_550
◎陈寅恪之死_567
◎吴宓之死_571
◎绝响_576
增订版后记_60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浮海说三千弟子
◎归骨于田横之岛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时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仰慕傅的声名,请其写几个字留念。尚以齐鲁之士自居和自豪的傅斯年,挥毫写下了“归骨于田横之岛”短幅相赠。[1]众人见之,顿生凄怆之感,更想不到竟一语成谶。
抵台后的傅斯年仍兼任随迁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但主要精力则投入台大的光复改革之中。
台湾大学的前身为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从清政府手中割占台湾并于1928年创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国民政府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罗宗洛赴台接管该校,并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罗任校长。此时的台大经济拮据,举步维艰,刚上任的罗宗洛大有乱杆子扑头—痛中带晕之感,于是很快挂冠回沪,专任他的植物研究所所长去了。此后国民政府又相继委派中央大学教授陆志鸿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庄长恭出任台大校长,此二人又都因地方长官的冷漠和校内种种困难而辞职。当傅斯年执掌台大时,已是抗战胜利之后第四任校长,而这个时候正是国民党大撤退,台湾地区大动荡、大混乱、大失控时期。学校内部房舍狭小,经费奇缺,校务混乱,学潮迭起。再加上一百多万从大陆撤退的国民党政府军政人员及家眷蜂拥而至,要求入学就读者骤然增加。原在“台北帝大”时代只有几百人的校舍,根本无法容纳狂潮一样汹涌而来的学生,一旦权要显贵人物的子女亲属有入学者稍不如愿,高官大员们便凭借手中权力横生枝节,给学校当局制造麻烦甚至灾难。傅斯年接手后仍是这种令人激愤和无奈的局面。
在“台北帝大”时代,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全部走读,学校不设宿舍。傅斯年执掌台大后,本着“决不让任何学生因经济拮据而丧失他的学业”的办学宗旨,不论学生出身贫富,一律按招考标准予以录取,从而使贫苦人家的孩子得有入学就读的机会。经此嬗变,出身贫穷且远离家乡的学生不断增多,台大的师资力量更显得异常缺乏。尽管在撤离大陆时,朱家骅、傅斯年对这一问题有前瞻性考虑和准备,无奈被“抢救”到台湾的学人实在太少,著名的教授只有沈刚伯、钱思亮、毛子水、郑通和、余又荪、台静农、姚从吾、王国华、方东美、夏德义、李宗侗、英千里、杨树人、潘贯、萨孟武、杜聪明、彭九生、陈振铎等三十几人,显然无法填补大多数学科一流座椅的空缺。所幸的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大部分人员与数学所几位精英迁往台湾,才算把台大各院系勉强充实起来。如史语所抵台的李济、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劳榦、高去寻、屈万里,连同晚一辈的陈槃、王叔岷、严耕望、周法高等年轻学者,皆应聘到该校兼课。因了这些条件,台大的师资力量才有所改观。
当然,此时的傅斯年一直没有忘记继续拉拢大陆学人赴台。据留在北大的邓广铭说:傅氏做了台湾大学校长,“此后便经常以朱家骅的名义给北大郑天挺先生打电报,号召北大教授到台湾大学去任教,有时也指名道姓,说要某某人去。记得点过张政烺先生的名,也点过我的名。当时郑先生问我去不去,我说,‘要论和傅先生的师生关系,我应该响应他的号召,到台湾去。不过,傅先生与蒋介石关系密切,所以跟他去。我与蒋介石没有什么关系,不愿跟他到那孤岛上去’。我还和别人开玩笑说,‘如今国民党的军队是不战、不和、不守,我的态度是不死、不降、不走。’我没有做过蒋介石的官,和国民党没任何关系,用不着为他们尽节殉死。我和共产党没仇恨,我在大学教书,人民政府是否让我继续教下去,当然还很难说,但这并不是一个投降不投降的问题。我不跟傅先生去,也不跟国民党走,决意留在北京大学”。[2] 邓是北大历史系学生,与傅斯年的侄子傅乐焕既是同班同学又是好友,深得傅的赏识。邓毕业后受傅的邀请赴昆明和李庄出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其间一直受傅的提携。两年后,邓广铭离开李庄,受傅斯年之荐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傅到北大出任校长室不挂名的秘书,直到胡适接掌北大仍任此职。再后来转入北大史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并一度出任过历史系主任,算是与北大瓜葛较深的一人。
邓氏所说,是1949年初期事,直到1950年年初,傅斯年一直未放松努力,像北京方面的郑天挺、罗常培、向达、汤用彤、冯友兰、饶毓泰、叶企孙、曾昭抡、钱三强、周一良、沈从文,特别是在南京停留了一宿就由上海转往岭南大学的陈寅恪,多次受到傅的邀请,只是受邀者出于多方面考虑未做响应,仍留在大陆“静观待变”,或躺在床上打着自己的算盘,做着“走进新生活”的美梦。据当年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后来成为哲学家的任继愈在谈到郑天挺去留问题的一个片断中说:“郑先生接受我们党的指示精神,坚守岗位,安心迎接解放,北大的绝大多数教授在党的影响下没有南逃。当时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虽说不上对共产党有多少了解,但对国民党几十年来的日暮途穷,倒行逆施,毫无希望,是十分清楚的。有一次有事到办公室,正遇上有位清华大学教授和他通电话,问他走不走。郑先生用安详稳定的口气,慢条斯理地说:‘不——走。’胡适在南京天天盼北平来的飞机,离开北平最后一架飞机,胡亲自去飞机场迎接。只接到北大一位历史系的教授毛子水。这个人与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是好朋友,他心虚,仓皇逃走了。郑先生把北京大学的物资、档案,完整地移交到人民手中。旧北大从此结束,新北大从此开始。”

前言/序言

增订版后记
2011年4月底,《南渡北归》的第三部《离别》简体字本终于出版上市。5月,台北时报出版公司一气推出正体字版《南渡北归》之《南渡》《北归》《伤别离》三部曲,在台北最著名的诚品书店和诸家大小不一的书店、电子网络平台与读者见面。海峡两岸在如此接近的时间里推出这部以抗战时期为主轴,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理想、追求与不同命运的著作,对读者形成的冲击与出版人、编辑、作者等此前预想的效果基本吻合。因这部著作牵涉的人物和内容有相当一部分被屏蔽、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世人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个世纪之初,突然将消失的人物与湮没的故事发掘出土,自然使读者眼睛一亮,并抱有一种对消失的那段往事怀念的温情与敬意。有了这一个心灵的切合点,读者迅速做出回应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就成为一种自然的事情。而在这个时空里,约超过一百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电子网站,先后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报道,客观上增加了传播力度、广度和深度,使更多的、不同层次的读者给予关注、阅读和讨论。随着2011年底《亚洲周刊》将本著评为该年度非虚构文学类作品十大好书之冠,以及台湾出版方抓住机遇先后两轮大规模调动媒体力量全方位进行跟踪宣传,使作者本人和这部著作在全球华人圈读者中的知名度与热度进一步提升,并在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的地域、圈子引发了新一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大师之后还有大师”等广泛讨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版人与作者收到海内外邮件和微博私信三千余封,其中多半是赞誉,但批评者也不少,更多的是从关怀爱护的角度,对书中不恰当的观点、提法、疏漏舛误,特别是错别字予以提示、指教,希望再版时加以改正。
蒙读者朋友和出版方的双重好意,当时已受聘为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的我,决定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借在台岛的便利,对拙著进行全面的纠偏改错,还原增补,添加部分以前没有收入的内容。其间,除查阅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大学、中央大学、辅仁大学、世新大学甚至佛光大学图书馆资料,更多的是每日坐班车,由台湾清华大学所在的新竹市到台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院”大院内附属研究所,特别是闻名海内外的史语所资料室、傅斯年图书馆、近史所档案室、胡适纪念馆等查阅相关图书、资料、档案,在此基础上对书中涉及的历史史实排比考察,详加考证,对错讹之处予以改正,特别是对最新增加的原北大校长蒋梦麟、原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叶公超于国共易鼎之际赴台湾,以及后半生的史实人事更是着意搜寻,并通过各种渠道访问与蒋叶二公有交往、幸存于人世的同事、同僚或下级、朋友、学生辈人物,通过现实的回忆还原本真,经过一番努力,总算把二公在台岛的旧事大体构划了出来,给世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现在回忆起来,如果不是本人亲到“中研院”史语所、近史所、傅斯年图书馆等民国文献、史料、档案丰富浩瀚之地加以稽考钩沉,探赜索隐,寻寻觅觅,访问与之相关联者,要构划出这样一个轮廓是不太可能的。那么,蒋叶二公的本事与他们那个时代隐藏的秘史,或许就永远埋入尘土中不为世人所知了。今天,读者在看过蒋梦麟、叶公超晚年的际遇之后,或许会生发出上述感想并和我一样为二公的命运扼腕、唏嘘吧。
本次增补修订,得到了海峡两岸学术界、教育界、文学界、企业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帮助,由于人数众多,实在无法一一举出,权且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吧。
岳南 2015.7.12


《江海一粟:近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浮沉与时代回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植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土壤,聚焦于特定群体——一群身处剧变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群像史与生命侧写。它不讲述长城之外的迁徙或地域的板块变动,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漂泊、学术坚守与个体命运的交织。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关怀,勾勒出从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批精英阶层如何面对传统瓦解、西方思潮涌入、国家命运多舛时的抉择与挣扎。 一、时代洪流中的学术选择与精神困境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的风云变幻。不同于对边疆地理的探寻,此书关注的是知识分子在“科学”与“救亡”双重命题下的学术转向。我们细致梳理了数位代表性学者(如专注于古典学研究却不得不投身社会科学的史学家,或接受西方教育却试图改造传统思想的哲学家)的学术路径。他们的研究方向并非指向远方的地理坐标,而是深陷于对中国“何去何从”这一根本问题的探讨。 书中详细描绘了留学归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他们带着最新的学术成果回到积贫积弱的故土,发现自己的理论武器在面对现实的泥泞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种精神上的受挫感,成为他们人生底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探究了他们在不同政治气候下,如何巧妙地在学术纯粹性与社会责任感之间寻求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带来的内在撕裂。 二、家国变局下的个人生活与情感脉络 《江海一粟》摒弃宏大叙事的单一视角,深入到知识分子的私人领域,展现其在动荡年代中维系个人生活的艰辛。书中描摹了他们在战争阴影下,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中坚持读书、著述和授课的场景。这并非关乎迁徙的物理过程,而是关于“安顿”——如何在不断变动的权力结构中,为家庭和学问寻找一处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 情感的描绘是本书的重要维度。不同于地域迁徙带来的离别,本书侧重于知识分子在理念上的分化与情感上的疏离。他们因政治立场、对未来图景的不同想象,而不得不与昔日挚友、同窗分道扬镳。这些“心灵的远征”与“理念的诀别”,往往比物理上的分离更为痛苦和深刻。书中通过大量信件、日记的解读,重现了他们在个人情感与公共责任间摇摆不定的复杂心绪。例如,一位学者在日记中写道:“世事如棋,落子无悔,然落子之后,所面对的棋局已非昨日之局。”这种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初衷的坚守,构成了本书浓烈的人文底色。 三、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知识的薪火相传 在国家动荡、社会结构重塑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起了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本书着重描述了他们为保护珍贵文献、古籍和学术资源所做的努力。这些努力并非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轻易提及,而是无数次在战火与贫困中,小心翼翼地打包、转运、甚至秘密收藏的过程。他们的行动,是文化生命力在逆境中顽强挣扎的体现。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冲突。这些知识分子努力在新旧教育体系的夹缝中,培养下一代的思想者。他们教导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这些年轻一代的成长轨迹,构成了中国未来图景的某种预示。本书关注的“传承”,是思想的火种,而非路线的简单复制。 四、终局的沉思:历史定位与生命价值的重估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随着新政权的建立,许多知识分子迎来了他们人生的新阶段——或被重用,或被边缘化,或彻底沉寂。本书客观记录了这种转折,并着力分析了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完成自我身份的调整与重塑。 《江海一粟》试图回答的是: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如何被定义?他们的学术成果和人格操守,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获得了怎样的定位?本书并非进行价值评判,而是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理解视角——理解他们的彷徨、他们的贡献,以及他们作为“江海一粟”的个体,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知识精英群体精神史、学术史与个人命运史的交织之作。它关乎思想的重量、理想的代价以及如何在动荡中坚守内心的坐标。它不讲述地理上的远行,却展现了精神世界里最为艰难的跋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沉重的历史书,但很快我就被其中人物命运的鲜活所吸引。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我被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挣扎、坚守与妥协深深打动。书中的情感描写,克制而又饱满,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每一次重逢与告别,都像是一次生命的洗礼,让人在唏嘘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那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感,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这本书读完后,就像是与一群老朋友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虽然有些许伤感,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理解和被启发的欣慰。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语言的韵律感非常强,即便是描述悲怆的场景,也保持着一种古典而典雅的美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动词停下来,细细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文字的雕塑。阅读它,如同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山水画,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对于文字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它提供了一种阅读的享受,那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无法用情节的跌宕来完全概括的。

评分

这本《南渡北归·离别》的阅读体验,真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心灵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将读者直接带入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之中。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纠葛、情感的起伏,无不让人唏嘘不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历史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关怀,它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那些关于选择与失去的探讨,在我合上书本后,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细细品味那些充满哲理的句子,感受其中蕴含的厚重感。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作品。它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是深入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剖析。那些在时代变局中选择南渡或北归的人们,他们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巨大的重量和取舍。我读到了一种宿命感,但更读出了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微光。作者的叙事视角既宏大又微观,能让人在观察全局的同时,感受到每一个小人物的坚持和不易。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开阔,读罢让人胸襟为之一振,对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分离与重聚,似乎也找到了新的理解维度。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带来不同启示的佳作。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通过多重视角和散落的碎片,将一个宏大的时代图景徐徐展开。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和记忆的破碎感。我喜欢那种在迷雾中寻找线索,逐渐拼凑出完整故事的过程,这种阅读的“主动性”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人在字里行间不断地揣摩、体会。特别是那些关于“离别”的描摹,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哀伤,让人读后怅然若失,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文字张力十足,看似平淡的叙述下,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情和无奈。

评分

下单之前就看到有买家评论此书的出版装订差,现如今电子图书很方便广大读书者阅读的了,一般的纸质书籍买的人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一般都是非常喜爱读书并且收藏者买,我也是位图书收藏者遇到有喜欢阅读的书且有保留价值的会买来收藏。近些年来也一直在网上购买很方便又减少了中间环节省时省力省钱,还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出版发行的图书,这种装订出版发行单位你们不感到作为一个文化传播人有愧疚读者们吗?!内容可读书的质量太差啦!

评分

喜欢书,一书一世界!想买这套书很久了,终于下了决心买上了,书的质量很好,值得购买。京东的服务太好了,最好的物流物流相当棒,送货到门,赞!!!

评分

京东买书太方便了,价格便宜物流又快,以后会一直支持的。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下单之前就看到有买家评论此书的出版装订差,现如今电子图书很方便广大读书者阅读的了,一般的纸质书籍买的人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一般都是非常喜爱读书并且收藏者买,我也是位图书收藏者遇到有喜欢阅读的书且有保留价值的会买来收藏。近些年来也一直在网上购买很方便又减少了中间环节省时省力省钱,还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出版发行的图书,这种装订出版发行单位你们不感到作为一个文化传播人有愧疚读者们吗?!内容可读书的质量太差啦!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张杰校长荐书之一,书中描写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生活、选择和思想,让人感触颇深。书本装帧是线装,我用起来很喜欢,可以把书本平摊开来,但是有个小缺点,书脊容易蓬松,现在书封已经不能严格包住书本了

评分

▲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杨振宁领衔,众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荐;

评分

线装,180度摊开而不用手捧,极大方便阅读。字体大小合适,内容就不用说了,“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太喜欢这书了,推荐!

评分

夏虫也为我沉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