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原点是多发的,毛泽东是集大成者。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关系。指出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中,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推进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巩固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民族性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时代化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化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群众性实践相结合的大众化过程。从学理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根据;对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进行了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
赵智奎,男,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认识”主持人。1995年8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邓小平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4年6月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8月获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证书。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委。2011年4月至2014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学科负责人;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
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原点是多发的,毛泽东是集大成者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关系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四)中外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
一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民族性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过程
二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时代化过程
三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化过程
四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群众性实践相结合的大众化过程
第二节 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一 经验上升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经验向理论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
三 当代中国发展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重要体现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
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公开传播自己的理论主张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而且需要走向世界
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宣传阐释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存在形态
一 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二 中国化的实践道路
三 中国化的制度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
二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与具体性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
二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性
三 马克思主义一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步与思想源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其特点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规律性认识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趋势
附录一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视野
附录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部分典型案例解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基因》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个曾经饱受屈辱的民族,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后,正以磅礴之势走向民族复兴的辉煌彼岸。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并非偶然的奇迹,而是深植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并不断汲取、熔铸、创新而成的思想力量的驱动。本书《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基因》将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寻贯穿中华民族现代化征程的思想脉络,揭示那些塑造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深刻思想基因,展现中国如何以自身的方式,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孕育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化图景。 第一章:文明的根基与时代的呼唤 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脱胎于其所处的文明土壤和时代的深刻变革。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和人文精神,构成了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因库。从儒家的“天下大同”到道家的“道法自然”,从墨家的“兼爱非攻”到法家的“依法治国”,这些古老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数千年积累的文明成果,在坚船利炮面前显得脆弱不堪。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成为了压倒一切的时代呼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开始了对“救亡图存”道路的艰苦探索。他们一方面尝试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和文化的独特性。这个时期,各种思潮涌动,救亡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为日后的思想解放和道路选择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章:借鉴与整合:外来思想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现代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借鉴与整合过程。在寻求国家富强的道路上,中国并非盲目照搬,而是以审慎的态度,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实践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 早期的学习西方,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如军事技术、工业生产等。但很快,人们意识到,仅仅模仿硬件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蒙和制度变革,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这些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引发了深刻的讨论。 然而,将这些外来思想简单移植到中国,往往水土不服。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都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如何将这些外来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与反思。从早期的改良主义到激进的革命思想,从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模仿到对国家主权的强烈追求,中国思想界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早期传播,便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能力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无数寻求变革的中国人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但也必然面临着在中国这片古土地上的生根发芽与本土化改造的挑战。 第三章:民族精神的熔铸与时代精神的孕育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力量的崛起,更是民族精神的焕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民族精神与新的时代精神相互交织,孕育出强大的思想驱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中国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种情怀被激发到极致,成为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孕育出了新的时代精神。敢于打破旧有藩篱,勇于探索未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尤其是在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洗礼后,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务实的精神逐渐形成。这种精神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强调团结奋斗,凝聚力量。 本书将着重探讨,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与来自不同文明的先进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强大思想基因,支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第四章: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思想的创新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创造的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深刻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中国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指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书将深入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运用辩证思维,将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从而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这些思想成果,不仅是指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行动指南,更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 结论:思想基因与民族复兴的未来 《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基因》一书,旨在揭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思想力量。它不是对单一思想体系的陈述,而是对一个民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融汇、创新,最终形成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指引自身发展的思想体系的梳理。 本书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外来文明的审慎借鉴与创造性转化,更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智慧结晶。这些思想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内核,为民族复兴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动力。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文明对话,并在这场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思想宝库。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