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界领军人物杨照“公民课”系列新作——经由现代经典,让当下之人摆脱理所当然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自我和社会。
★内行的知识,重要的视野,美好的愿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部由人民自己制定并自己确定的宪法,这是划时代的宣告。”这就是《美国宪法》。在公民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我们尤其有必要了解如此划时代的《美国宪法》如何在历史和政治情境中诞生,又创造出了怎样的历史和政治制度,给现代人类怎样的启迪。
★关注美国大选必备——又逢美国大选,本书是你轻松快速了解总统制、两党制、选举人制等大选必备知识的利器!
★重要的历史,轻松的故事——作者兼具专业知识的积淀、政务实务和传播领域的经历,知识扎实准确,分析精到,洞见敏锐,而行文又晓畅亲和,美国的宪法、政治这些极为重要的文本、制度,其中的紧要话题、历史脉络,就在娓娓道来中清晰呈现出来。特别的,堂堂美国宪法竟是在那样的扯皮和近乎荒谬的顾忌与妥协中诞生,而美国的国父们——年高德劭的富兰克林,众望所归的华盛顿,为国家悍然违宪的杰斐逊——他们身上都有怎样的故事?读过本书,你都会有答案。
从2004年起,杨照持续开设“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希望经由这些现代经典,让活在当下社会的人,有机会摆脱许多理所当然产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我是谁?我为什么如此生活?我习以为常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来历?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究竟为何如此喜欢、讨厌、接受、拒绝?我该如何面对这样宰制我、决定我的现代观念与价值呢?
《打造新世界》是系列课程的第二种。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美国宪法的条款,讲解了以这套宪法为依据的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如何运作,并讲述美国宪法制定背后的思想渊源、历史情境、现实利益考量和斗争妥协,宛如讲故事一般。讲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分析了这套背景下诞生的美国宪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和传统欧洲民主思想的差异,以及美国宪法和美国的现代民主精神如何互相成就。
关键词:美国宪法 费城会议 民主 三权分立 代议制 总统 选举人
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等职;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并在News98电台、BRAVOFM91.3电台主持广播节目。
主要著作有《迷路的诗》《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故事照亮未来》及现代经典细读系列等四十余种。
自序 ...............................................ⅰ
第一章 美国宪法的诞生
第一节 费城会议.................................. 001
第二节 “我们人民”的诞生 ...................... 022
第二章 国会立法,主权在民
第一节 人民的代表 ................................ 041
第二节 人民本来就是自由的......................... 063
第三章 行政权力赋予联邦总统
第一节 从“主席”到“君王”....................... 085
第二节 总统选举有多复杂? ........................ 111
第三节 总统权力有多大? .......................... 133
第四节 想要弹劾不容易 ........................... 146
第四章 联邦最高法院的进化..............................157
附?录?《美国宪法》订立施行大事年表....................169
自序
从2004年起,我持续在诚品讲堂开设“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绕路经由这些现代经典,让当下的人有机会可以摆脱许多理所当然产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我是谁?我为什么如此生活?我习以为常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来历?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究竟为何如此喜欢、讨厌、接受、拒绝?我该如何面对这样宰制我、决定我的现代观念与价值呢?要在现代社会中活得像个人,不断反思、不断检验,一条路径是回归历史,找到现代价值、观念萌芽出现的起点,看看它们当时如何产生,又为何能取得力量、广为传播,以至于成为我们今天内化了的规范。
《美国宪法》列在其中,有特别的用意。回到这个最早的民主国家如何奠定其国家基础的现场,仔细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我们很容易明了:民主没有那么理所当然,民主得来不易。从观念、理论的推演、探讨,落为政治制度现实,中间有多少复杂扣搭的环节,不只彼此牵动,往往还彼此冲突排斥。靠惊人的集体智慧,也靠许多神奇的运气成分,才完成了《美国宪法》,建立起这部宪法所规范、律定的政治制度。民主,是这样百死千难中才施施然在人类文明的地平线上升起的。
另外一项考量:借由一字一句理解《美国宪法》,或许也能提醒大家,一套能够正常运作的民主制度,牵涉到多少复杂连环的权力因素。在民主之前,必须先有民主的权力思考,尤其是民主的权力逻辑。依照这民主的权力逻辑,仔细衡量探索种种互动安排可能性,才型塑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平等制度。民主的建立,有赖强大的思考能量,同样的,民主的维护,也会需要不懈地持续思考努力。
不思不考的民主,仍然是民主。然而一个对民主缺乏思考传统、无法或不愿投注精神不断思考民主的社会,必须冒着随时可能失去民主的巨大风险。毕竟,若是大家都不明白民主的来历、不明白民主错综复杂的权力原则,我们又要如何察知、评量对于民主的威胁呢?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民主,是我认定我们应该要追求的民主,也是比较让人放心的民主。
……
《美国宪法》最早的规定,是参选总统的候选人中,得票最高的当选总统,得票次高的就当选副总统。如此确保副总统和总统有很接近的资格,副总统是经过选举认定:除了总统当选人以外,最适合担任总统的人。
但这项规定有个严重的缺点。总统最强劲的选举对手,来当他的“见习总统”,等到总统出了问题─死亡、免职、辞职或无能视事─这位见习总统就更上一层楼来当总统。
总统身上发生什么不幸、糟糕的事,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他的竞争对手,这叫总统、副总统两人要如何相处,更遑论合作了!
因而早在1804年的第十二条修正案,就将总统选举和副总统选举分别开来,不再是第一名当总统,第二名当副总统。改成总统归总统,副总统归副总统,有不同的候选人,也有不同的选票。等到后来政党政治成熟后,又改成总统和副总统搭档竞选,一组一组出现在选票上。
总统和副总统搭档竞选,在现实政治上产生的效应,就是选票分配上的考虑。总统候选人会倾向于选择一个能替他争取到不同选民支持的人,来当副总统候选人。出身北方名校的肯尼迪(John F. Kennedy),就选了南方土味十足的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作为副总统搭档。
约翰逊和肯尼迪的个性、形象、政治风格,真的是南辕北辙,借由两人联合竞选,得以包纳不同的选票,击败了共和党提名的尼克松(Richard Nixon)。然而后遗症是:这样两个人私底下互相看不顺眼,1963年11月肯尼迪遭到暗杀,很自然就有阴谋论说法,主张整件事的幕后黑手就是约翰逊。
少数不从平衡选票作用来考量副总统人选的,是克林顿(Bill Clinton)。1992年竞选时,他拒绝了民主党内许多大老、策士们理所当然的建议,找了戈尔搭档竞选。克林顿和戈尔年纪相当,都来自南方,立场和形象也很接近,换句话说,会投票给戈尔的,本来就倾向于支持克林顿,戈尔不会有替克林顿拓展票源的作用。被问到为何如此不按牌理出牌,克林顿的经典回答是:“因为我可能会死掉!”(I could die!)
从《宪法》角度看,克林顿的选择,非但不奇怪,反而才是最合理的。副总统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总统出缺时继位,克林顿在意的是,如果当选了总统,却又因为死亡或其他因素提早退位,他希望继任的副总统有和他一样的想法、主张,继续执行他的政治目标。
克林顿在美国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两百多年来,一共只有三位总统来自“小州” ——人口排名在后面一半的州。来自阿肯色州的克林顿是其中一位。他能够从小州崛起,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不只取得民主党提名,还击败了竞选连任的老布什(George H. W. Bush),其中一项理由就在于他的头脑清楚,有许多不迎合流俗却又自有说服力的看法与举措。
总统出缺,副总统接掌。那如果总统、副总统同时在任期间出缺,怎么办?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现实上从来没有出现这种状况。但美国人为了这样一种极其稀有的变化,进行了许多讨论与规划。由此看出他们对于权力如何合法且顺利地转交,有着非比寻常的关注。
……
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离不开对其发生背景的深入探究。《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聚焦于费城会议本身,更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会议的召开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画卷之中。比如,在制宪会议召开之前,美国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邦联条例》为何未能成功?各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多么尖锐?是什么样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最终促使代表们走到一起,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世界的打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描绘出当时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代表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也想知道,《美国宪法》的制定,是如何回应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又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怎样的伏笔。这本书能否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历史图景,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发展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政治哲学和宪政理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美国宪法》制定过程和核心思想的读物。《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美国宪法》的条文,更能深入探讨在那场被誉为“伟大的妥协”的费城会议中,代表们是如何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是如何在集权与分权、联邦制与州权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的。我非常想了解,那些在制宪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辩论,例如关于奴隶制、关于总统的权力、关于国会的构成等等,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理念冲突和政治博弈。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为什么《美国宪法》会采用三权分立和制衡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当时是如何被设想和构建的?我想,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些深入的分析,那么它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读物,能够帮助我更透彻地理解现代宪政的基石。
评分我对那些真正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这个书名,无疑承载着一种关于创造、关于革新的深刻寓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更侧重于对“打造”这个过程的解读。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什么样的哲学理念,什么样的政治智慧,促使那些先贤们能够跳出旧有的框架,去构想一个全新的国家蓝图?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美国宪法》所蕴含的革命性思想,例如人民主权、自然权利、契约精神等?在当时,“新世界”对于这些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否真正预见到,《美国宪法》所奠定的基础,将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关于理想的追求,关于构建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决心,以及在面对挑战时,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本书能否成为我理解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一扇窗口?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转折点及其背后的故事着迷,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的事件。《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一场史诗般的变革,一场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全新政治格局的智慧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那些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激辩的夏天,齐聚费城,怀揣着不同愿景的伟人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分歧,最终达成共识,铸就了这部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文献的。想象一下,那些房间里的紧张气氛,那些口若悬河的辩论,那些妥协与坚持,该是多么扣人心弦。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国家”这个概念的?民主的种子是如何被播撒,又如何经受住初生的考验的?这本书应该能为我们揭开这段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美国诞生的核心逻辑,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政治的演变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标题。《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听起来就有一种宏大的叙事感,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决定美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描绘出费城会议上那些风云人物的群像,他们各自的出身、学识、政治立场,以及他们在会议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样的背景让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期待看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一点点勾勒出《美国宪法》的蓝图。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复述历史事件,更在于挖掘其深层的原因和影响。例如,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以及欧洲的政治思潮,是如何共同促成了这场制宪会议的召开?而《美国宪法》的诞生,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美国的未来发展,甚至对全球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何种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
评分非常满意,物流非常快,书非常好!!
评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静心补课才可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可读性强
评分多好的一本书啊。多好的一本书啊。多好的一本书啊。多好的一本书啊。多好的一本书啊。
评分挺不错的书哦,喜欢美国史的可以看
评分111111少时诵诗书少时诵诗书是撒对对对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的点点滴滴的点点滴滴
评分东西非常好 绝对超值 大家可以关注
评分美国建国的故事 适合初步了解的人看
评分杨照的第二本公民课,希望第三本还能尽快出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